墨子大讲堂-“战”还是“不战”——墨子做人的启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墨子认为:凡事只讲争先,不礼让是不可能的。比如在狭窄拥挤的城门前和人与人行走的街道上。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素来有谦逊礼让的传统,可如今嚷嚷人世,个个都脚步匆匆,好像有忙不完的事,为了抢先一步,为了抢个位置,个个争得头破血流。古人云:进一步山穷水尽,退一步海阔天空。

    “非攻”的智慧

    【原文】今重不为不义攻国。(《墨子·非攻上》)

    【大意】现在重于攻伐别人的国家这种行为是不义之事。

    墨子对战争的态度是非常鲜明的,他不赞成侵略战争,对战争所造成的危害墨子是深有体会,在书中,墨子也多次阐述了战争的性质,认为战争“只会让士兵去送死,加重全国人上下的福患”。

    “非攻”是墨学的重要范畴,是墨子军事思想的集中体现,同时也包含着丰富的政治、哲学、科学、文化、伦理思想。发掘“非攻”思想的丰富内涵,把握其精义,对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非攻——和平主义、人道主义的理论基础

    墨子生活于春秋与战国之间。在这期间,物质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土地由国家占有的分封制,进入到了封建领主掠夺兼并的私有制,使军事斗争非常尖锐。正如墨子所言:“南有楚、越之王,而北有齐、晋之君,此皆砥砺其卒伍,以攻伐兼并”(《墨子·节葬下》)。越亡后,形成战国七雄,而夹在其间的小国如卫、鲁、宋、郑等则不断受到大国、强国的攻掠蚕食。战争问题成为当时儒、法、墨、王、臣、士、将、卒、百姓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墨子生活的鲁国是一个人口很少的小国,处于强国争霸的战略要地,这使墨子对战争带来的苦难体会更为深刻,也使他对“大攻小,强执弱”的现状非常不满,更为强国发动战争的借口所愤怒。他及其弟子为制止战争南下北上,奔走于各国之间,游说于君王殿前,演讲于民众中间,“非攻”思想就是适应这种环境条件的要求而产生的。

    “非攻”以“兼爱”为其理论基础,是墨子为解决当时国家之间矛盾,实现其理想的结果。“非攻”的主要思想是保护弱者,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是人民的理论。再次,“非攻”提出了处理国家间关系的一个基本准则,得到了弱小国家的支持。当时的战争不仅在大国间进行,也在大国与小国、强国与弱国、小国与小国、弱国与弱国之间进行。“非攻”对大国和强国,尤其对好战的君王是一个约束,对小国与弱国则是一个保护,得到了他们的积极响应。当时,“非攻”在制止战争、减轻人民痛苦等方面确实发挥了相当作用。从政治和哲学意义上看“非攻”也可称为和平主义、人道主义的基础,给后来的思想家以深刻的启迪。

    二、非攻——对战争性质的深刻分析和历史选择

    墨子对战争的分析是以鲜明的是非观、善恶观和价值观为指导的,服务于天下兴利除害总目标。在战争问题上,他既不赞成国家间的攻伐掠夺,也不盲从“春秋无义战”的看法,他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中,对战争性质做了深刻分析,对正义之战予以支持,对不义之战进行谴责,进而主张以积极的守御,战胜不义之战。

    关于战争的性质,墨子是历史上第一次将其分为“诛”与“攻”,认为诛战是讨伐残暴害民君主的正义战争,攻战则是大国、强国以掠夺土地、财富、人口为目的非正义战争。因此,“非攻”绝不是不加分析地反对一切战争,而是在分清战争性质的基础上,对诛战赞同之,对攻战反对之。

    总之,墨子对攻占性质、表现、结果的分析以及对饰攻战者谬论的驳斥是深刻和理性的。其巨大的逻辑力量和正义感召力强烈影响着那个年代,不但广大群众以“非攻”论是非,说贤愚,就是一些把墨学称为“贱民之道”的群王卿相,也不得不在墨子的游说下,承认攻占不义或者放弃攻战。止楚攻宋,止鲁阳文君攻郑,止齐太公攻鲁等,皆是“非攻”理论的实践硕果。

    三、守御——弱小国家的生存之道

    守御是墨子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专家考证,《墨子》全书在未佚失前当为71篇,而城守有20篇,近全书的三分之一。集中论述了在“甲兵方起于天下,大攻小,强执弱”的形势下“欲守小国”的战略战术。因此,有人称墨子的军事思想是守御思想,反映了弱小国家积极防御的规律。而同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孙武因其所著《孙子兵法》主要研究进攻而被称为进攻思想。《墨子》守御各篇同《孙子兵法》恰成古代军事学说的双璧,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毫无疑问,墨子的守御思想,是站在弱者的立场上,这就决定了其战略任务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凝聚弱小国家力量,采用各种手段,夺取守御战的胜利。今天,研究其守御思想之精华,仍有极强的借鉴指导意义。

    四、非攻——充满辩学智慧的军事理论

    墨子是中国的“辩学之宗”。何为辩学?“辩,争彼也;辩胜,当也”(《墨子·经上》)。即辩是对某一论题及内容进行证明和反驳的过程,符合实际为真,不符合实际为假。墨子认为,辩学的精髓在于认识真理和推翻诡辩。他说:“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墨子·小取》)。即是说,辩论的目的就是要明辨是非(明是非之分),对正确还是错误,真理还是谬误的问题有一个明确回答。具体讲,要解决政治(军事)上的是非问题(审治乱之纪),解放思想方法上的是非问题(明同异之处),解决思维形式上的是非问题(察名实之理),解决道义上的是非问题(处利害),解决认识态度上的是非问题(决嫌疑)。可见,墨家之辩的范围是很广的。

    “非攻”作为墨家的主要思想,是在同儒家辩,同诸侯王公辩,同各类人辩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非攻”不但回答了军事斗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而且在阐述这些问题时引入众多的哲学范畴,使“非攻”理论更为缜密、深刻和系统。

    用人格魅力感染对方

    【原文】言义而弗行,是犯明也。(《墨子·鲁问》)

    【大意】口称仁义却不实行,是明知故犯。

    墨子指出要实行仁义不能只停留在嘴,而是付诸实践,这是人的基本品格,是人格魅力的一种体现。

    无论高尚还是低贱,人都有人格。

    人格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标志。说一个人丧失了人格,就等于说他没有人格,与动物无异。

    有的人受人敬仰,为人喜爱,那是因为他有人格魅力;有的人令人讨厌,被人瞧不起,那他就毫无魅力可言。

    魅力与权势无缘。权势可以使人畏惧,但不能使人敬仰。

    魅力与金钱无关。金钱可以使人富有,但不能使人高尚。

    所以,说人人都有人格,不等于说人人都有魅力。

    有魅力的人做领导,属下都乐意与他接触,有利于开展工作。无魅力的人做领导,要么以势压人,搞个人集权;要么束手无策,穷于应付,这种人是难以打开局面的。

    那么,魅力是什么呢?

    请先看一则小故事:

    一次,墨子听说楚王请公输盘造了攻城的云梯,准备攻打宋国,非常着急。他从齐国动身,昼夜兼程赶到楚国的郢都,先后说服了楚王和公输盘,停止攻打宋国。

    楚王讲理讲不过墨子,便耍赖,说:“你很会讲道理,但公输盘已为我造好了云梯,做好了准备,看来是非攻不可了。”

    墨子知道不给楚王一点颜色看看,他是不会善罢甘休的。于是,他便与公输盘两人在楚王面前斗法。墨子解下腰带当城墙,用小木扎当武器,公输盘先后设计了九种攻城的武器,都被墨子一一化解。公输盘攻城的法子用尽了,墨子的守城战术还绰绰有余。

    公输盘斗输了,突然叫道:“我知道怎样制服你了,我不说。”

    墨子却回答说:“我知道你想怎样制服我,我也不说。”

    楚王问道:“这是为啥?”

    墨子觉得该彻底打碎他们的梦想了,便朗声说道:“公输盘的意图,不过想杀掉我。杀了我,就没有人替宋国守城了。但是,我已召集了三百人,由我的学生禽滑厘率领,拿着我制造的武器守候在宋城上,准备给进攻的楚军迎头痛击,即使杀了我,城照样攻不下来。”

    楚王理屈词穷,不得不停止攻宋。

    墨子智勇双全的人格魅力感染了他的对手。楚王打消侵略的念头,包含着对墨子品性和才智的敬佩。

    平等待人,活出做人滋味

    【原文】唯其可行。譬若药然,草之本,天子食之,以顺其疾,岂曰“一草之本”而不食哉?今农夫入其税于大人,大人为酒醴粢盛,以祭上帝鬼神,岂曰“贱人之所为,而不享哉?”(《墨子·贵义》)

    【大意】只要它是可行的就应该采纳。譬如药一样,一把草根,天子吃了它而治好自己的病,难道会说这是一把草根而不吃吗?农民缴纳租税给贵族大人,贵族大人酿美酒、做祭品,用来祭祀上帝鬼神,贵族大人难道会因为是贱人种的而不享用吗?

    这是墨子往南游历到楚国的故事,墨子去见楚惠王,楚惠王以年老推辞不见,只派了穆贺来见墨子,颇有几分傲慢之意。墨子不予计较,便向穆贺讲述治国的道理,穆贺大喜,对墨子说:

    “你的主张,确实是好啊!但是君王,是天下的大王,恐怕他会说是下等人干的,而不加采纳吧?”

    墨子做了上述回答。

    人生而平等,这是从理论上讲的。但实际上,自打从娘胎里出来,人与人就很少有平等的时候。王公大人的娇子与孤儿院里的弃婴能平等吗?富甲千方的豪绅与沿街乞讨的“叫花子”能平等吗?

    因为平等太少。所以人们习惯于把不平等视为正常,把平等视为不正常。

    媳妇在婆婆面前低眉顺眼,小心翼翼,一旦自己熬到了婆婆的位子,便忘了自己当媳妇时的屈辱,在媳妇面前摆出一副唯我独尊的架式,将自己多年来的不满发泄到媳妇身上。

    长期的不平等环境培养出人的阶级意识,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就是没有平等意识。

    因而,能以平等之心待人便显得愈发珍贵。贵不自傲,贱不自卑;得意不张狂,失意不卑微;童叟无欺,上下无别。这才是人的真性情,真品格。

    平等待人,不仅能使人获得好的名声,为周围的人所敬重;而且,平等待人,才能办真事,办好事,办大事。墨子说: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骄傲就是自以为是,目中无人,傲慢无理,这种人迟早要栽跟头的。而谦虚的人,多以别人的长处对照自己的短处,乐意向比自己地位低下、年纪小的人学习求教,始终怀着平等自然之心。这种人必有所成。

    墨子讲了一个商汤的故事:

    从前商汤将去见伊尹,让彭氏之子驾车,彭氏之子在半路上问道:“你要到哪里去?”商汤回答说:“我要去见伊尹。”彭氏之子说:“伊尹是天下的贱人,如果你想要见他,就派人召他来问问,他算是受到恩赐啦!”商汤说:“此言不对。如果这里有一种药,吃了它耳朵加倍灵敏,眼睛加倍明亮,那么我必定高兴地尽力吃药。现在伊尹对于我们国家,好比是良医善药。而你不想让我见到伊尹,这是你不想让我好呀。”

    墨子说得好,平等待人并非是给了对方多大的面子,而是善待珍爱自己的行动。你敬人一分,人敬你十分。你给别人一分尊重,别人给你十分信任。

    始终如一地平等待人,便活出了做人的滋味,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战争与和平

    【原文】以攻战亡者,可胜数。(《墨子·非攻中》)

    【大意】由于攻战而亡国的,可是数不清。

    墨子再一次指出了战争的危害。在《非攻》篇中,墨子用大量的篇幅写战争给国家与人民带来的严重危害。谁都讨厌战争,然而这世界上仍有战争。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联合国的宪章》。

    “我联合国人民同兹决心: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创造适当环境,维持正义,尊重由条约与国际法其他渊源而起之义务,久而弗懈,促成大自由中之社会进步及较善之民生,并为达此目的:力行容恕,彼此以善邻之道,和睦相处;集中力量,以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接受原则,确立方法,以保证非为公共利益,不得使用武力;运用国际机构,以促成全球人民经济及社会之进展。”

    这是联合国的宪章,它和两千多年前墨子提出来的“非攻”思想是不谋而合。

    激励我方精兵,谨慎小心不产生顾虑,守城的兵士一个个敬重打退敌人的人,鄙视离开战斗岗位、临阵脱逃的胆小鬼。培养战士高昂的勇气,民心百倍,多捉拿敌人就多给奖赏,兵士就不会懈怠。

    ——《墨子·杂守》语译

    墨子是一个大爱者,他兼爱人生的主张至今还令我们感动。

    墨子又是一个高明的战略防御家和军事谋略家,他对战争过程的了解,对战术的熟练运用,都是世所罕见的。

    战争,是实现和平的手段;和平,是战争的目的。

    和平与战争是历来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和平时,人们淡忘了友爱的珍贵;战争时,仇恨不再令人激动。

    温暖和煦的阳光下,血亲骨肉之间会相互残杀,平时里的算计、倾轧、钩心斗角,更是如家常便饭。在两军对垒的阵地前沿,双方商定为一场足球赛而停战一天,他们似乎忘记了明天等待他们的将是什么。

    这正是人类的奇妙处。

    和平,是无硝烟的战争;战争,是色彩丰富的和平。

    和平,是战争的友好使者;战争,是和平的肇事者。

    和平时的战争令人惊心动魄;战争时的和平让人流连忘返。

    和平时,人与人之间的争斗总是面带笑容,谈笑风生之间让对方命丧黄泉,这叫嘴里喊“哥哥”,手里摸“家伙”;战争则不同,它的一切争斗都是那么赤裸裸,那么光明正大,全在血与火的搏杀中见胜负。

    和平时的友爱到处都是,让人动情,但友爱真不真,则要到你死我活的关键时刻经受考验。

    墨子见社会到处是以大欺小,以强凌弱,到处是侵略他人的战火,老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于是,他举起了反侵略战争和兼爱非攻两面大旗。

    经受战争洗礼的友爱是至真至纯的,经受战争考验的人最懂得友爱的价值。

    墨子深懂得战争,故他深懂得友爱。

    悟透了战争与和平的关系,墨子得以发现兼爱人生的道理。

    墨子的防御思想

    【原文】故备者,国之重也。(《墨子·七患》)

    【大意】所以防备是国家最重要的事情。

    墨子赞成非攻的防备战,但怎么防备才是最有效,墨子对此作了详尽的阐述。下面来看一段故事。

    禽滑厘向墨子询问道:“根据圣人的说法,吉祥的凤凰鸟没有出现,诸侯背叛国王,天下战争四起,大国攻打小国,强国控制弱国。我想为小国防守,应该怎么办呢?”

    墨子说:“防御哪种进攻?”

    禽滑厘说:“当今世上常用的进攻方法是:积土成山,居高临下;用钩梯爬城;用冲梯攻城;用云梯攻城;填塞城壕;决水淹城;挖隧道;突然袭击;在城墙上打洞;像蚂蚁一样密集爬城;使用蒙上牛皮的辕辊;使用高耸的轩车。这十二种攻城方法,请问应如何防守?”

    墨子说:“我方应把城墙、壕沟修好,把守城器械备足,粮食、柴草充足,上下相亲,又能取得四邻诸侯的援助。这是长久备战防守的根本条件。而且,负担防守任务的人很重要。他虽然善于防守,但是君主不信任他,那么,还是不能够防守。君主所任命担负防守任务的人,一定是能够防守的人;如果他没有能力而君主任用他,也是不能防守的。由此看来,担负防守的人,既要善于防守,又要君主尊重和信任他,这样才能防守得住。”

    墨子在这里总结了小国防守的基本策略。一是要天时、地利、人和。墨子特别强调上下相亲,四邻相援。此所谓“人心齐,泰山移”,军民团结一家亲,试看天下谁能敌。二是要有精明指挥主帅,以号令三军。这就像一盘象棋,车马炮相士卒齐备,在将帅的统领下,相互协调配合,其防线就如铜墙铁壁,坚不可摧。

    懂得防守战略,方能抵御别国的侵略,从而最终实现兼爱天下的理想。

    不进行邪恶的攻伐,也不放弃正义的诛讨

    【原文】天下莫不欲与其所好,废其与恶。(《墨子·耕柱》)

    【大意】天下没有人不想亲附他所喜爱的人,疏远他所憎恶的。

    当然墨子这里所讲的喜欢与憎恶的人都是相对于人的,倘若相对于国家,你都憎恶的话,便要将其诛讨。有攻伐便有诛讨。

    诛讨,是抵制攻伐的最直接的方式。攻伐即邪恶,诛讨即正义。尽管在形式上相仿,都是诉诸武力,但性质上截然不同。

    攻伐是颠倒黑白,强词夺理;诛讨是伸张正义,救民于水火。

    诛讨虽也要付出代价,但换来的是和平,铲除的是战争的根源。

    墨子举例说明诛讨有功。

    古时候三苗大乱,民不聊生。古帝高阳于是给在玄宫的禹下达命令,大禹亲自握着天帝的瑞玉令符,去征讨有苗。雷电震撼,有一尊神人面鸟身,用手捧着圭玉侍立,挟箭急射有苗头领。有苗军大乱,一败涂地。大禹战胜三苗后,便划分山川,分别物类,节制四方,于是黎民百姓安居乐业。

    商汤驱逐夏桀,亦同此理。桀王无道,导致寒暑杂至紊乱,五谷枯焦死去。汤于是奉上天之命,率领他的部队诛讨夏桀,夏桀的民众也起而响应,归附商汤。

    到了商纣王,天帝不能享受其德,祭祀鬼神不按时,于是又天下大乱。妖妇夜间出现,鬼怪夜间悲吟,有女子化为男子,天下了一场肉雨,荆棘生长在国都大道上,纣王更加骄横放纵了。有只赤鸟口中衔圭,降落在周的岐山社神庙上,说道:“上天命令周文王,讨伐殷邦。”贤臣泰颠来投奔协助,黄河中浮出图篆,地下冒出乘黄马。

    周武王即位后,梦见三位神人对他说:“我既已使荒淫的殷纣王沉湎于酒色之中,你前去攻打他,我必定助你成功。”武王于是决定替天行道,消灭纣王这个无赖,反商为周。政教通达四方,天下太平。

    依墨子之见,诛讨之功,功在上天、鬼神和民众。上符合上天的旨意,中符合鬼神的利益,下符合人民的心愿。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也会碰到一些无赖式人物,对这种人也是有必要诛讨的。“无赖”是现实中常见的一种人,每个人都难免会遇到,这些人往往自私自利,为谋得自己的利益与你死缠烂打,占点理就趾高气扬,无理也能跟你死嗑。遇到这种人,我们说话时若有丝毫让步,都很可能让他得寸进尺。

    “嗨,棉毛衫,每件4元!”一汉子的高声吆喝,吸引一女青年从其摊位上挑了一件。她付了款,转身欲走,那汉子急忙拦住曰:“哎,还差6元。”女青年大惑不解:“每件4元,我只要了一件,不是已经付给你4元了吗?”那汉子狡黠地一笑:“哪里哟,我喊的是‘每件10元’。”女青年愤然道:“我明明听的是‘4元’,现在你又说‘10元’,这不是存心欺骗吗?”那汉子眼睛凶狠地一瞪,大吼道:“谁欺骗你了?我喊的就是10元!”女青年有些惶恐,瑟瑟地说:“10元?那我不要了,退钱给我吧。”那汉子更了不得,气势汹汹地指着女青年:“你要耍我?今天我还没开张,你就要触我的霉头?休想!说要就得要!快点,再补6元来!”那神情,似乎要把女青年一口吞下。

    女青年难以脱身,不料她不急不忙反倒哈哈大笑起来:

    “你吓唬谁呀?你自己看看;这种棉毛衫,能值10元吗?给你4元,都已经抬举你了。”

    “我要的是10元,你为啥给4元?”

    “我听见你喊的就是4元。从目前的行市来说,顶多,也就这个价。”

    “我喊的就是10元,你自己听错了,你怪谁。”

    “‘4’和‘10’,在声音上是有明显区别的。如果要存心敲诈顾客,故意混淆它们在发音上的某些近似,即使占点便宜也只能得逞一时,最终吃亏的,还是你自己。”

    “谁敲诈了?我吃亏不吃亏,关你啥事?”

    “啊哟,你做生意难道不是为了赚钱?要赚钱,最起码的一点,就得讲信誉。硬要把‘4’说成是‘10’,这不是敲诈是什么?不顾信誉。你生意还做得下去吗?今天我就是给了你10元,你还能敲诈得了第二个吗?”

    “我……我喊的是10……10……元。”

    “现在,不管你喊的是‘4元’,还是‘10元’,市场的买卖双方,都是依质论价的。像这种棉毛衫,如果你喊10元,我绝不会买,可以说,任何人都不会买。这一点,你是比我更明白的。”

    “真……的,我喊的是……10元,你又没还价,就表明你同意我喊的价了?”

    “好,就算你喊的是10元。我付4元给你,就表明我认为它只值这个价,这难道不是一种具体的、实实在在的还价吗?还用得着多说话吗?要是你觉得不合算,你可以不卖;同样,你硬要10元,我也可以不买。这是市场交易的起码原则。强买强卖,都是违法的。你想去工商所的话,我陪你!”

    “好好好,便宜你了,算我倒霉……”

    女青年力挽狂澜是因为她瞅准了,大凡无赖怕什么——一怕理,二怕法。不难看出,开始时,由于那汉子的无赖,使她处于困境之中。但她坚信自己并没有听错,对手是在敲诈,很快就调整好自己的战术:只有坚定不移地揭露他,击中他的要害,并以法律为自己撑腰,才能扭转颓势,战而胜之。

    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对于有意和我们为难的人,我们也不妨利用类似的问题给对方以适当的教训。

    不可无不让

    【原文】无不让也,不可,说在殆。(《墨子·经下》)

    【大意】什么都要礼让是不可行的。如小路狭窄就不容相让了。

    墨子认为礼让是个人行为的基本准则,并不是任何都可以礼让。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素来有谦逊礼让的传统,这对于增强人们的道德品质、提高社会的道德风尚有着较为积极的作用。但如果不分时宜、不假思索地滥施礼让,则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儒家主张:“君子胜不逐奔,拼函弗射,施则助之胥车。”要求在得胜之后,不去追击败逃的敌人,对那些已经丢盔弃甲的敌人也不要再用箭射杀,敌人溃逃时车辆陷住了,就应帮他推车。在儒家看来只有这样才算是“君子”的行为。墨家则尖锐地指出,这种假仁假义礼让的背后,实际是纵容暴乱之人去残害父母,危害世人,天下没有比这更不义的事了。春秋时期的宋襄公,就是一位“不杀黄口,不获二毛”、坚持对敌礼让的儒家信徒。宋国与楚国交战,在形势对己方有利的情况下,宋襄公却仍固执地一再对敌礼让,这就好比有人要来杀害自己,自己却还以利刃相赠一样,最终丢掉了有利的形势,导致了战争的失败,成为天下的笑柄,被毛泽东主席评价为“蠢猪式的仁义道德”。故墨子日“无不让也,不可”。

    在现代社会,“让”与“不让”时机的掌握尤为重要。在国家内部,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全体成员有着共同的目标,讲求社会成员间的平等友爱关系,所以仍应保持互助互让的优良传统。但在追求统一的社会价值的同时,我们也强调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这样社会成员间就又不可避免地充满竞争,因此不能无所不让。在国际交往中,本着加强与他国经济合作与友好往来的目的,只要是以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前提,在经济领域的某方面我国可以适当地做出一定让步,但如若涉及国家主权、领土完整问题,我们是决不能做出丝毫让步的。

    让是一种美德。掌握了让的方法和要诀,知道何时让何时不该让,就称得上是一个智者了。

    古人说,进一步山穷水尽,退一步海阔天空。真可谓一让值千金。

    下棋时让对方两子,是高手之举;打球时不计较一分的得失,是大家风范。让,意味着一种实力、一种信心、一种大将风度。

    走路时让同伴先行,吃饭时让客人上坐,分东西时让同事先得,乘车时给老人小孩让个座。让给社会带来一种温情文明的氛围,给人与人之间增添了一份宽厚和期待。

    生活中的许多矛盾、纷争、殴斗,常与未掌握让的艺术相关。有时因一句话不慎,便打得头破血流,甚至丢了性命,的确不够明智。

    有理的人才有资格言让,常言道:有理不在言高。得理且饶人。真理在握,大可不必气势汹汹;心平气静,更能以理服人。

    无理取闹,闹不过自认倒霉,那不叫让,而是本该受罚。

    有理的畏畏缩缩,无理的反而振振有词,以至善恶不分,黑白颠倒,坏人得志,好人遭殃,这不叫让,而是软弱可欺。让是一种策略。对方错了,不要一棍子打死,给对方一个认识错误的机会,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这就是技巧。

    军事上讲“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敌进我退,敌住我扰,敌退我追”;讲“迂回包抄”;讲“故意留下一个破绽、拍马便走”。这就是让的辩证法。

    让的实质即为退一步,进两步。

    利中取大,害中取小

    【原文】断指以存擎,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也。害之中取小也,非取害也,取利也。(《墨子·大取》)

    【大意】断指保存手腕,是于利中选取大利,于害中选取小害。在害中选取小害,并不能算是取害,实际上是在取利。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老子隽永的格言。祸未必就是祸,福也未必就是福。祸福相生,变幻无形。老子此言已有要求人们全面把握事物本质的朦胧意识。而墨子则更加明确地提出了应全面权衡利害关系的辩证思想,即“两而勿偏”。认为人们思考问题应考虑全局,要全面地看问题,而不应片面性地看问题。“断指以存腕”就是墨子对这一辩证思想的形象比喻。“存指”是小利,“存腕”是大利,所以“断指存腕”是“利之中取大”。“断指”是小害,“断腕”是大害,所以“断指存腕”是“害之中取小”。而“存指”看似是小利,实为大害,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腕没了,哪还来的指呢?所以“断指存腕”是“非取害也,取利也”。这就好比怀财而行,遇到强盗的掠夺,是害;舍财而保全性命,是利。若肯舍财而保命,就是于害中取利;但若舍命而保财,看似是有利,而实际上将人财两空,是舍利而取害。

    人生的道路是布满荆棘的,世间万物也是利弊共存的。无论是个人,还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发展的道路上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在面对利害关系时应审时度势,辩证地处理,才能趋利避害,求得生存,求得发展。而墨子“断指以存腕”“两而勿偏”的思想给我们指出了一条大路。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辩证思想去分析事物矛盾的双方,力争全面地把握事物的全貌,从而做到“断指以存腕”。

    以礼服人

    【原文】亟遍礼四邻诸侯。(《墨子·鲁问》)

    【大意】赶快礼交遍四邻的诸侯。

    这是墨子在鲁国的时候,鲁国的国君问墨子,别人要攻打鲁国怎么办。墨子就以从前三代的圣王禹、汤、文、武为例,认为要施行仁义,才能取得天下,解救自己。中华民族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墨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以礼服人的口号,可如今呢?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不讲礼貌的人已经越来越多了。一个新生来到北京大学报到,由于要到什么地方填表,随身的行李没地方放,感到非常着急。这时,他忽然看到一位踽踽独行的老人,于是,招呼不打,“帮我看着行李”。老人就这么看着这行李直到这个小伙子回来。没想到他轻松地拎起了行李就走,连个“谢”字都没对老人说。令他万万想不到的是,在开学典礼上,他又看到了这位老人,老人在台上看着莘莘学子,主持人介绍说,这就是我国文化泰斗季羡林先生。

    这样的事据说还有清华版本。这一次简直都有点近乎粗暴了,一个大学生骑着车在校园里横逛,不慎碰倒了一位老人。年轻人当场就一句:你长眼睛了吗?一句话把老人骂懵了,教了一辈子书的他说什么也不敢相信清华的学生竟然粗鲁到这种程度,且不讲道理到这种程度。当然,类似的故事由于流传得过于频繁,具体细节走样也是难免的,而且,这个无“礼”的事情并不是北大清华的专利,举这两个例子的目的是想说明,连中国高校的两个璀璨的明珠都难弃糟粕,更何况其他地方呢?

    如果说在象牙塔某种无“礼”可以被宽容的话,走上工作岗位,再习惯地做令人讨厌的事儿,恐怕就没有那么好运了。殊不知,礼貌是一种柔韧的智慧,这种平和和内敛表达着对别人的尊重,不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也就自然地给自己扩宽了很大回旋空间,这就是君子生活在人性丛林中必须遵守的法则,“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在这个意义上讲,没有礼貌的人是举步维艰的。

    成就越高的人越让人感到平易近人,打招呼必先鞠躬,说话轻声和气。我曾经在辽宁大学的校园里遇到著名经济学家宋则行先生,宋先生是英国剑桥大学的校园博士,回国之后,一直从事凯恩斯经济理论研究,一生著述颇丰,其学术成果享誉国内外。如今已经是耄耋老人的他,每天都绕着校园的广场散步,当时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向先生问好,不料,先生停止了蹒跚的脚步,做了一个将近90度的鞠躬礼,我不知所措,直至先生走远,才回过神来,有醍醐灌顶之感,“不学礼,何以立?”孔夫子的话开始在我的耳边回绕。

    但是,在这里需要提到的是,人每天讲的“礼”都应该有质量,不诚恳的虚伪做作只能让人感到无聊,比如说整天假客套、恭维都是令人乏味的,这样的礼节还不如没有的好,因为透给别人一个最基本的声音:我们只是在客套而已。于是,对方也回应你客套,这样,无形中竟做了很多没有意义的事情,这其实很不礼貌。

    学会宽容别人

    【原文】天地不昭昭,大水不潦潦,大火不燎燎,王德不尧尧者,乃千人之长也。其直如矢,其平如砥,不足以覆万物。是故溪陕者速涸,逝浅者速竭,埆者其地不育。(《墨子·亲士》)

    【大意】大地正是因为它的包容,美丑皆收,才显得大地的博大;大海正是因为它的海纳百川,才显得它的宽广,大火正是因为它的草木皆容,才显示出它的熊熊火光,只有贵贱皆亲,才能做将领。

    像箭一样直,像磨刀石一样平,那就不能覆盖万物了。所以狭隘的溪流干得快,平浅的川泽枯得早,坚薄的土地不长五谷。

    墨子的话语很深刻,指出做人要有海洋的气魄,能容人,宽容别人。屠格涅夫说过:“不会宽容别人的人,不配受到别人宽容。”

    宽容意味着理解和通融,是融合人际关系的催化剂,是友谊之桥的紧固剂;是书写精彩人生的画笔,是化解敌意的阳光。

    宽容是处世做人的要点。一个以敌视的眼光看人,对周围的人戒备森严,心胸窄小,处处提防,不能宽大为怀的人,必然会因孤独而陷于忧郁和痛苦之中;而宽宏大量,与人为善,宽容待人,能主动为他人着想,肯关心和帮助别人的人,则讨人喜欢,被人接纳,受人尊重,具有魅力,因而能赢得更多人的喜欢。

    宽以待人,就是在人际交往中有较强的相容度。人们往往把宽广的胸怀比作大海,能广纳百川之细流,也不惧暴雨和冰雹;也有人把忍耐性比作弹簧,能屈能伸。谁若想在困难时得到援助,就应在平时待人以宽。这就是说,相容接纳、团结更多的人,在顺利的时候共奋斗,在困难的时候共患难,进而增加成功的力量,创造更多的成功的机会。反之,斤斤计较,则会使人疏远,减少合作力量,人为地增加阻力。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位大英雄叫海格里斯。一天他走在坎坷不平的山路上,发现脚边有个袋子似的东西很碍脚,海格里斯踩了那东西一脚,谁知那东西不但没有被踩破,反而膨胀起来,并且在加倍地扩大着。海格里斯恼羞成怒,操起一条碗口粗的木棒砸它,那东西竟然长大到把路堵死了。

    正在这时,山中走出一位圣人,对海格里斯说:“朋友,快别动它,忘了它,离它远去吧!它叫仇恨袋,你不犯它,它便小如当初,你侵犯它,它就会膨胀起来,挡住你的路,与你敌对到底!”

    我们在茫茫人世间,难免与别人产生误会、摩擦。如果不注意,在我们轻动仇恨之时,仇恨袋便会悄悄成长,最终会导致堵塞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之路。所以我们一定要记着善待仇恨,这样我们就会少一分烦恼,多一分机遇。宽容别人也就是宽容自己。

    学会宽容,对于化解矛盾,赢得友谊,保持家庭和睦、婚姻美满,乃至事业的成功都是必要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对子女、对配偶、对同事、对顾客等都要有一颗宽容的爱心。

    法国19世纪的文学大师雨果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此话虽然很浪漫,但具有现实意义。

    拿破仑在长期的军旅生涯中养成宽容他人的美德。作为全军统帅,批评士兵的事经常发生,但每次他都不是盛气凌人的,他能很好地照顾士兵的情绪。士兵往往对他的批评欣然接受,而且充满了对他的热爱与感激之情,这大大增强了他的军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成为欧洲大陆一支劲旅。

    在征服意大利的一次战斗中,士兵们都很辛苦。拿破仑夜间巡岗查哨。在巡岗过程中,他发现一名站岗士兵倚着大树睡着了。他没有喊醒士兵,面是拿起枪替他站起了岗,大约过了半小时,哨兵从沉睡中醒来,他认出了自己的最高统帅,十分惶恐。

    拿破仑却不恼怒,他和蔼地对这位开小差的哨兵说:“朋友,这是你的枪,你们艰苦作战,又走了那么长的路,你打瞌睡是可以谅解的,但是目前是关键时刻,一时的疏忽就可能断送全军。我正好不困,就替你站了一会儿,下次一定小心。”

    拿破仑没有破口大骂,没有大声训斥士兵,没有摆出元帅的架子,而是语重心长、和风细雨地批评士兵的错误。有这样大度的元帅,士兵怎能不英勇作战呢?如果拿破仑不宽容士兵,那后果只能是增加士兵的反抗意识,丧失他本人在士兵中的威信,削弱军队的战斗力。

    宽容是一种艺术,宽容别人,不是懦弱,更不是无奈的举措。在短暂的生命中学会宽容别人,能使生活中平添许多快乐,使人生更有意义。

    人应当有广阔的胸怀,宏大的气度。大河里生活的鱼,不会因遇到一点风浪就惊慌失措;而小溪里的鱼就不同了,一感觉到有点异常动静,立刻四处逃窜。人也是这样的。胸襟坦荡宽广的人不是这样,他们不为犹如芝麻般的小事而忙得团团转,他们把目光投向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他们是做事稳重、态度从容不迫的人。

    正因为有了宽容,我们的胸怀才能比天空还宽阔,才能尽容天下难容之事。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原文】杀伤人之孩,无存之心。(《墨子·修身》)

    【大意】伤害人的念头不存于心。

    虽然伤害人的念头不能存在于心,但防人之心却不可没有。

    大千世界,最难测的便是人心,某些人貌似正人君子,平时总是嬉皮笑脸,但下起手来比谁都狠,比谁都黑。对于这种背后捅刀子的小人,下策为躲,三十六计“躲”为上计;中策为制,假手他人,将其制服;上策为除,阴谋阳谋,除去为上谋。

    常言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世界阴险恶毒的小人比比皆是,小人得志的事也时有发生,被小人算计而惨遭毒手的不乏其人,因而在现实生活中得多注意一点,以免大祸临头了还分不清东南西北。

    唐德宗时杨炎与卢杞一度同任宰相,杨炎善于理财,文才也好,至于卢杞,除了巧言善辩,别无所长,但他嫉贤妒能,使坏主意害人却是拿手好戏;两个人在外表上也有很大不同,杨炎是个美髯公,仪表堂堂,卢杞脸上却有大片蓝色痣斑,相貌奇丑,形容猥琐。两人同处一朝,杨炎有点看不起卢杞。按当时制度,宰相们一同在政事堂办公,一同吃饭,杨炎不愿与他同桌而食,经常找个借口在别处单独吃饭,有人趁机对卢杞挑拨说:“杨大人看不起你,不愿跟你在一起吃饭。”卢杞自然怀恨在心,便先找杨炎下属官员过错,并上奏皇帝。杨炎因而愤愤不平,说道:“我的手下人有什么过错,自有我来处理,如果我不处理,可以一起商量,他为什么瞒过我暗中向皇帝打小报告!”两个人的隔阂越来越深,常常是你提出一条什么建议,我偏偏反对;你要推荐一些人,我就推荐另一些人,总是对着干。

    当时有一个藩镇割据势力梁崇义发动叛乱,德宗皇帝命令另一名藩镇李希烈去讨伐,杨炎不同意,说:“李希烈这个人,杀害了对他十分信任的养父而夺其职位,为人凶狠无情,他没有功劳却傲视朝廷,不守法度,若是在平定梁崇义时立了功,以后更不可控制了。”

    德宗已经下定了决心,对杨炎说:“这件事你就不要管了!”杨炎一再表示反对,这使对他早就不满的皇帝更加生气。

    不巧赶上天下大雨,李希烈一直没有出兵,卢杞看到这是扳倒杨炎的好时机,便对德宗皇帝说:“李希烈之所以拖延不肯出兵,正是因为听说杨炎反对他的缘故,陛下何必为了保全杨炎的面子而影响平定叛军的大事呢?不如暂时免去杨炎宰相的职位,让李希烈放心,等到叛军平定以后,再重新起用,也没有什么大关系!”

    这番话看上去完全是为朝廷考虑,也没有一句伤害杨炎的话,卢杞排挤人的手段就是这么高明。德宗皇帝果然信以为真,于是免去了杨炎宰相的职务。

    从此卢杞独掌大权,杨炎就在他的掌握之中了,他自然不会让杨炎东山再起的,便找茬整治杨炎。杨炎在长安曲江池边为祖先建了座祠庙,卢杞便诬奏说:“那块地方有帝王之气,早在玄宗时代,宰相萧嵩在那里建立过家庙,玄宗皇帝不同意,令他迁走;现在杨炎又在那里建家庙,必定是怀有篡夺的野心!”

    早就想除掉杨炎的德宗皇帝便以卢杞这番话为借口,将杨炎贬至崖州,随即将他杀死。

    杨炎身中小人之暗算,最终命丧黄泉,着实让人叹息。他倒在了卢杞为他挖好的陷阱下面,没能逃出小人所伸出的魔爪,也有他不善于与小人斗争有关。

    学会爱你的敌人

    【原文】大人之爱小人也,薄于小人之爱大人也;其利小人也,厚于小人之利大人也。(《墨子·大取》)

    【大意】君子爱小人,胜过小人爱君子;君子施利给小人,胜过小人施利给君子。

    墨子的兼爱是一种无差等的爱,即使是你的敌人,也要有爱之心。

    为什么神在开始的时候,不一下子就造出许多人,却只造出一个人来,让全人类自一个人而繁衍成许多人呢?

    这是神为了告诉我们,谁夺取了一个人的生命,就等于杀害全人类。相对的,如果谁能救一个人的生命,那么他就等于拯救了全世界人的生命;同样地,爱上一个人时,也就等于爱上整个世界的人。

    人非圣贤,要去爱我们的敌人也许真的有点强人所难;但出于自身的健康与幸福,学习宽恕敌人,甚至忘了所有的仇恨,也可以算是一种明智之举。有句名言说:“无论被虐待也好,被抢掠也好,只要忘掉就行了。”

    在我们对我们的仇人心怀仇恨时,就等于给了他们制胜的力量:给他机会控制我们的睡眠、胃口、血压、健康,直至我们的心情。如果我们的仇人知道他带给我们这么多的烦恼,他一定要高兴得手舞足蹈!

    憎恨伤不了对方一根毫毛,却把自己的日子弄得像地狱一般。

    莎士比亚说过:“仇恨的烈焰会烧伤自己。”报复别人如何转移到伤及自己呢?《生活》杂志上曾载报复会毁了人的健康。它是这样说的:“高血压患者最主要的个性特征是容易仇恨,长期的愤恨造成慢性心脏疾病,导致高血压的形成。”

    如今你该领悟耶稣所谓“爱你的敌人”不只是道德上的训诫,宣扬的也是一种养生之道了。当耶稣说:“原谅他们77次”,他无异是在告诉我们如何避免高血压、心脏病、胃溃疡以及过敏性疾病。

    一份警方报告说:“一位咖啡店老板,因和厨师意见不合,一怒之下他竟抓起左轮手枪追杀厨师,结果造成自己心力衰竭倒地不起。验尸报告宣称:他因愤怒引发心脏病而死。”对于严重的心脏病人,医生总会告诫他不论发生任何情况都不能生气。医生了解心脏衰弱的人,一发脾气就可能丧命。

    仇恨最容易损害一个人的容颜。相信都看过一些女士因为怨恨而脸生皱纹,由于悔恨而表情僵硬的情形。这时,再好的整形外科对她们容貌的改进远不及因宽恕、温柔和爱意所能改进的一半。

    仇恨会让我们面对山珍海味也没有丝毫胃口。《圣经》上是这么说的:“怀着爱心吃青菜要比带着愤怒吃海鲜强得多。”

    如果我们的仇人知道因对他的仇恨而消耗我们的精力,使我们精疲力竭、社会关系老化,搞得我们心脏发病、未老先衰,难道他不会拍手称快吗?

    就算我们没办法爱我们的敌人,起码也应该更多爱惜自己。我们应该爱自己不要让敌人控制我们的心情、左右我们的健康以及外表。

    有人问艾森豪威尔将军的儿子,他父亲是否也曾憎恨过一些人。他当即回答:“没有,我父亲从不浪费一分钟去想那些他不喜欢的人。”

    有一句话说:“不能生气的人是傻瓜,而不去生气的人才是智者。”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在《悲观论》中把生命比喻为痛苦的旅程,可是在绝望的深渊中他仍说:“假如有可能的话,任何人都不应有怨恨的心理。”

    没有任何人能干扰我们,除非我们自己允许。

    19世纪前,艾比克泰德就曾指出,我们收获的就是我们曾播种的,命运总是很公平,它会要我们为自己的罪行付出代价,他说:“从长远来看,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能将此铭记于心的人就不会跟人生气,不会跟人争吵,不会辱骂别人、责难别人、冒犯别人、恨别人。”

    林肯大概是美国历史上最备受责难的人物了。但林肯从不以自己的喜恶来判断事情,不论是自己的朋友或对手,他都以公正的态度去处理。他很注意“唯才是用”,从不因对方是政敌或讨厌的人而存有偏见。

    很多人借着批评林肯而获得地位,虽然林肯备受侮辱,却还是不改其不偏听偏信的信念。因为他认为人们的行为是他所处的环境、教育、习俗的产物,不能过分地要求他们。

    林肯也许是对的。如果你我像我们的敌人一样承袭了同样的处境及心理特征,如果我们的人生完全相同,我们也许会作出跟他们完全相同的事,因为我们别无选择。让我们以印第安人的祈祷词提醒自己:“伟大的神灵!在我穿上别人的鹿皮靴走上两星期路以前,请帮助我不要批评他人。”因此,与其恨我们的敌人,何不让我们同情他们,并感谢苍天没有让我们跟他们有同样的生活。与其诅咒、报复我们的敌人,何不给他们以谅解、同情、帮助、宽容和祝福。

    “爱你的敌人,宽恕那些诅咒你的人,善待那些仇恨你的人,并为伤害你的人祝福。”耶稣的这段圣言,会赐给无数人内心的平安,然而,可悲的是这个世界上许多有权有势的人都无缘享受这样的平安。

    要培养内心的平安与快乐,就请记住:永远不要尝试去报复我们的敌人,那样对自己的伤害将大大超过给予他人的。绝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仇恨上,哪怕一秒。

    除恶就是扬善

    【原文】今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墨子·非攻上》)

    【大意】现在的天下,并无大小国之分,都是天的城邦。

    墨子认为当今天下没有什么大小国的区分,都是天子的城邑。这反映出墨子民主思想,他是墨子“非攻”思想的基础,虽然“非攻”是墨子的主要思想,但“非攻”并不是不攻,一味的守弱,防御。墨子认为大国攻小国,强国攻弱国的战争是非正义的战争,对此强烈反对。另一方面墨子赞同民众、讨伐暴虐害民之专制君主的战争。墨子对“战”与“不战”做了非常明确阐述。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碰到一些为恶之小人。

    常言道: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恶人一旦得志将会祸患无穷。为了根除后患,最好在他尚未得势时便讨之诛之,绝不手软。一位伟人曾经这样说过:对敌人心慈手软就等于对人民犯罪。

    世上之人,形形色色,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在你的周围,有好人也有坏人,有君子也有小人。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在人际交往中,多长几个心眼没坏处。

    恶人和小人如果没有过人的才干,就不足以危害国家。关键在于这些人心术不正,不愿意接受君子的驾驭,而且往往巧言善辩蛊惑人心。正人君子与之共事迟早会受其害。

    自从孔子做了鲁国的大司寇以后,就同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家大夫商议铲除家臣的势力。孔子说:“家臣的势力一大,大夫反倒受他们的压制。必须把他们的城墙改矮,家臣才不敢随便背叛大夫。”

    三家大夫都表示赞成,于是便通知三位家臣,让他们将城墙矮下三尺。三位家臣闷闷不乐。正在这时,他们想起了鲁国名人少正卯,请他出出主意。

    少正卯极力反对孔子的主张,说道:“为了保卫国家才把城墙砌得又高又结实,不应当改矮。孔先生的这种办法不太合适吧。”

    由于少正卯在背后教唆,三个家臣就壮大了胆子,对主人的命令不再理会。

    三家大夫见状,便发兵围城迫使家臣就范。由于三家大夫联合行动,讨伐叛臣,季孙氏和叔孙氏的家臣被打败,狼狈逃走。

    孟孙氏的家臣公敛阳见势不妙,急忙找少正卯出主意。少正卯趁机煽风点火,说道:“你把守的城墙是鲁国北面的要塞,千万不要把城墙改矮,要是城墙不结实,万一齐国打过来那就守不住了。”

    公敛阳受了少正卯指使,态度立刻强硬起来,扬言:“为鲁国的安全我宁可丢掉自己的性命,也不会听别人的话拆去城墙一块砖。”

    孔子听了这话,便让孟孙氏将这件事告诉鲁定公,鲁定公召集群臣商量此事。

    会上,意见不一。有的主张拆,有的反对拆,各有各的理由。

    一向反对孔子的少正卯这时不仅故意顺着孔子的心意,声言赞成孔司寇的主张,应该把城墙矮下三尺去,还乘机挑拨说三家大夫是培植私人势力。

    孔子及时识破了少正卯的奸计,立即反驳说:“这太不像话了,三家大夫都是鲁国的左右手,难道他们是培养私人势力的吗?少正卯明明是在挑拨是非,让君臣上下互相猜疑怨恨。这种挑拨是非,扰乱国家大事的人应判死罪。”

    大臣们觉得孔子的话有些偏激,都纷纷为少正卯说情。

    孔子说:“你们怎么知道少正卯的奸诈?他的话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其实都是些坏主意。他的一举一动,看着令人佩服,其实都是假装的。像他这种心术不正的虚伪小人,最能够颠倒是非蛊惑人,非把他杀了不可。”

    孔子最终杀了少正卯。

    孔子的弟子子贡事后曾问孔子:“少正卯是鲁国的知名人士,先生诛杀了他,恐怕得不偿失吧?”孔子说:“人有五种恶行,而盗窃还不包括在内:一是通达古今之变却铤而走险;二是不走正道而坚持走邪路;三是把荒谬的道理说得头头是道;四是知道很多丑恶的事情不揭露;五是依附邪恶并得到恩泽。这五种恶行沾染了一种,就不能避免被君子所诛杀,而少正卯是五种恶行都兼而有之,他是小人中的雄杰,岂有不杀之理!”

    其实“小人”是没有明显标志的,少正卯在鲁定公面前还说孔子的好话,赞同他的主张。所以,如果仅想短时间内辨别“小人”是不容易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小人”终究会露出蛛丝马迹的。从孔子讲的五恶与少正卯的所作所为看,“恶人”和“小人”的表现大多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喜欢造谣生事。

    他们把造谣生事当成家常便饭一样,乐此不疲。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诽谤别人,诋毁别人的名誉。

    第二,喜欢挑拨离间。

    他们为了达到谋取个人利益的目的,通常会使用离间法挑拨同事之间的感情,好从中坐收渔利。

    第三,擅长拍马奉承。

    这种人嘴甜如蜜,善于恭维别人,拍马屁,巴结上司,打小报告,无中生有说别人的坏话,容易得到上司的宠爱。

    第四,具有势利眼。

    他们对有权有势的人关怀备至,善于见风使舵,一旦有一天他们发现自己所依附的靠山失去势力陷入困境,他们就会落井下石,迅速抛弃对方,另寻高枝。

    古今中外都是小人最难防。这并不是说小人在实力上有什么超过正人君子的地方,而是小人多是在阴暗角落里干一些见不得人的事情。小人表面上做得比“君子”还“君子”,道貌岸然,风度翩翩,暗地里却做着伤害别人的勾当。

    面对小人和恶人,我们绝对不能手下留情,一定要用“狠”力,以其人之道反治其人之身,给对方一点颜色看看。千万不能以为得饶人处且饶人,养虎为患,因为除恶就是扬善。倘若孔子姑息迁就,让少正卯等奸诈小人得势,恐怕他自己也难保不为其所害。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

    【原文】原攻则厚吾,薄攻则薄吾。(《墨子·公孟》)

    【大意】对方严肃相辩,我也一定严肃应对,对方缓言相让,我也一定缓言相让。

    墨子虽然论非攻不对他人进行侵伐,但如果对方仍是恶言以对的话,那就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了。

    对于蛮不讲理者,我们同样要据理力争。楚王存心想侮辱晏子,令人在城门旁边挖了一口小洞,让管礼宾的小官带晏子从此洞进城。晏子不进,他面对周围等着看笑话的人群,装作十分惊讶的样子说:“啊呀!今天我恐怕来到狗国了吧?怎么要从狗门进去呢?”楚人讨了一脸没趣,只好引他从大门进了城。

    罗蒙诺索夫出生在一个渔民的贫苦家庭,童年时代生活非常艰苦。成名以后,罗蒙诺索夫依旧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习惯,毫不讲究衣着,埋头于研究学问。一个专爱讲究衣着但又不学无术自作聪明的家伙,看到他衣袖的肘部有个破洞,就指着窟窿挖苦般地嘲笑他:“从这儿可以看到你的博学吗?先生?”罗蒙诺索夫毫不迟疑地回答:“不,一点也不!先生,从这里可以看到愚蠢。”

    以上两人所使用的策略,叫作“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既然让我从狗洞进城,那进的自然就是狗国了;既然你要借题发挥,讽刺挖苦,我当然要针锋相对,以牙还牙!

    或许有人要说,对人要讲真诚,为什么还提倡以牙还牙,不是让人以恶抗恶吗?真诚是需要条件的。真诚者与真诚者肝胆相照,就像是两块打火石相撞。迸闪出的是心灵的火花;人敬你一尺,你敬人一丈,人对你刁滑,你也必须“刁滑”。

    有一匹狼跑到牧羊人的农场,想弄一只小羊来打打“牙祭”,牧羊人的猎犬追了过来,这只猎犬高大凶猛,狼见打不过也跑不掉,便趴在地上流着眼泪哀求,发誓它再也不会来打这些羊的主意了。猎狗听了它的话语,看了它的眼泪,非常感动,便放了这匹狼。想不到这匹狼在猎犬转身的时候,纵身咬住了猎犬的脖子,幸好牧羊人及时赶来,才救了猎犬一命。对于那些奸佞小人万不可有“妇人之仁”。若是对坏人动了菩萨心肠,心慈手软,可能深受其害。

    对待坏人惩治之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之法:

    一、顺其言,反其意

    这种方法的效果在于使人感到那个无理的人是引火烧身,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德国大诗人海涅是个犹太人,常遭到一些无耻之徒的攻击。在一个晚会上,有人对他说:“我发现了一个小岛,这个小岛上竟然没有犹太人和驴子!”海涅白了他一眼,不动声色地说:“看来,只有你我一起去那个岛上,才会弥补这个缺陷。”“驴子”在美国南方语言中,是“傻瓜、笨蛋”的代名词。面对是犹太人的海涅,将“犹太人与驴”并称,无疑是侮辱人,可海涅没有对他大骂,甚至对这种说法也没有异议,相反,他把这种并称换上“你我”,这样就一下子把“你”与“驴”相等了。

    二、结构相仿,意义相对

    这种方法是在双方语言的相仿与相对中,表现出极其鲜明的对抗性。

    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一生简朴,常常戴顶破旧帽子在街道上行走。有个不怀好意的人嘲笑道:“你脑袋上面的那个玩意是个什么东西,能算是顶帽子吗?”安徒生回敬道:“你帽子下面的那个玩意是个什么东西,能算是脑袋吗?”安徒生的话语和对方的话语结构、语词都相仿,只是几个关键词的位置颠倒了一下,显得对立色彩格外鲜明。

    三、佯装进入,大智若愚

    这种方法就是假装没识破对方的圈套,照直钻进去。它的效果是显出自己完全不在乎对方的那种小伎俩。

    一个嫉妒的人写了一封讽刺信给海明威,信上说:“我知道你现在是一字千金,现在附上一美元,请你寄个样品来看看。”海明威收下钱,回复一个字——“谢”!海明威完全识破对方的刁难、侮辱人的行为,但他根本不将此放在眼里,他就照他人的刁难要求办,结果也真搞得那人难下台。

    总之,面对小人的圈套和诡计,你必须保持冷静。在对方处境不妙时,不妨痛下杀手,“痛打落水狗”。当对方想用毒计整治你、侮辱你时,最好用对方讲的道理、方法、要求,依样画葫芦,返还给对方,使其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使其“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对于恶者,我们不能一味的退让与退却。我们忍让与退却有时助长了恶的嚣张。我们必须扬起惩罚的武器,去遏制恶的增长。

    这就墨子的智慧可爱之处,它给予了现代人诸多启发,小至生活琐事,大至做人原则,颇值得我们掩卷沉思。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