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史书记述
公元57年,日本遣唐使曾来到中国,《后汉书》、《三国志》都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当时中日文化和经济交流的情况。在我国史籍中,最早记录日本围棋情况的,见于唐魏征等著《隋书·东夷传·倭国》,有“好棋博、握槊、樗蒲之戏”,说明隋时围棋在日本已经较为流行。我国唐朝时,日本前后共19次派遣使者来中国,同使团一起入华的留学生吉备真备(695-775)、辩正等都是围棋爱好者。相传唐宣宗大中二年(848)日本王子入唐,与中国国手、棋待诏顾师言进行了一场比赛,这就是有名的“顾师言三十三手镇神头”,这一传说在日本也是家喻户晓。
享保12年(1727)正月29日,日本围棋四大门派(本因坊、安井、井上、林)掌门人曾签署了一张书状,上面说道:“围棋创自尧舜,由吉备公传来。”日本之有围棋,一般传说是吉备真备于天平七年(735)从中国传过去的。
日本人平山菊次郎所著的《简明日本围棋史》认为,围棋约在1500年前的大和朝初期经过朝鲜半岛传到日本,时间相当于我国的两晋南北朝时期。
围棋传入日本以后,最初是在宫廷和贵族之间流行,而僧侣作为日本古代重要文化阶层的代表,拥有特殊的地位,也较早地接触到围棋。平安时代(794-1192)出现了日本围棋史上最初的名手——被尊为“棋圣”的宽莲法师。相传当时的醍醐天皇(885-930)曾以黄金枕为赌注与之对弈。日本最早的棋书就是宽莲法师受醍醐天皇之命编写的《棋式》,该书现已散佚。日本女作家紫式部的《源氏物语》成书于公元十一世纪,书中多次写到贵族弈棋的场面,从中可以看出围棋在上层社会的流行情况。
现存日本最早的棋谱是建长五年(1253)正月日莲与吉祥丸的对局谱。日莲(1222-1282),乃日本日莲系的鼻祖,不仅在佛学上有高深的造诣,对围棋也素有研究,是继宽莲之后的又一围棋名手。
二、棋所四家
日本的战国时代,自室町末年的应仁之乱(1477),至丰臣秀吉力克群雄,统一天下(1590),整整持续了一百多年。
日本专业棋手兼围棋史专家中山典之,根据赖山阳所著《日本外史》统计,战国武将中有30%~50%为围棋爱好者,三大枭雄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都具有相当的棋力。此时,终于出现了寂光寺僧人名曰日海(1558~1623)的围棋大家,他先后侍奉于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织田信长观览日海精湛的棋艺后,誉称其为“名人”;丰臣秀吉曾举行棋会,赐予天下无敌的日海每年二百石的俸禄;秀吉死后,德川家康一统天下,于江户开创幕府,开始了长达约两个半世纪的统治。
围棋故事
本能寺之变
“本能寺之变”发生于日本天正十年六月二日(1582年6月2日)。当时,织田信长的统一大业即将完成。此前,1582年3月15日,丰臣秀吉奉织田信长之命,从姬路城出发,前往中国攻打毛利。5月,丰臣秀吉面对毛利的四千军队,陷入苦战。丰臣秀吉一面督战,一面向信长发出求援信。
5月15日到17日之间,织田信长召长年与武田胜赖交战的德川家康于安土城觐见,信长的部将明智光秀负责招待德川家康,由于光秀的招待不够完善,被信长取消招待家康的资格。17日,光秀奉信长之命回到阪本城并准备出战。26日,光秀来到丹波龟山城,做好了出战准备。
另一方面,织田信长为支援丰臣秀吉,于5月29日出兵前往京都。5月31日,织田信长来到明智光秀处,明智光秀负责款待,结果当晚送上来的鱼已经坏掉,毫不知情的光秀被信长训斥了一顿。接着,织田信长命令明智光秀离开自己的领地,并前往中国,听从丰臣秀吉的指挥。信长怒气冲冲地离开龟山城,带领百余人进驻本能寺。
6月1日晚,织田信长招当时的围棋高手日海和鹿盐利贤进本能寺,令二人弈棋以助酒兴。两人的快棋下到最后,居然出现了三劫连环的局面。三劫连环是非常少见棋局,形成三劫,对局就会因为双方互不相让而出现同形反复,在现代围棋中,一般判作和棋或者重赛。这一罕见棋局的出现使当场的人都大为惊讶,可谁都没有意识到这将意味着什么。
当晚,光秀带领千余人出发,行军至本能寺之后,突然向部下发出“敌在本能寺!”的命令,全军立即包围了本能寺。
翌日拂晓,织田信长遭到光秀的袭击,自绝于大火之中,一代名将就此覆灭。织田信长死后,丰臣秀吉在三天内就除去了叛逆者明智光秀。随后,丰臣秀吉力战群雄,于1590年完成了织田信长所未竟的统一天下大业。直到今天,在日本出现三劫连环还被认为是不祥之兆。
德川家康就任幕府将军以后,召日海去江户,任初代名人棋所。所谓“棋所”,是德川幕府赐予围棋最强手的荣誉称号,其职责是总理围棋事务、指导将军弈棋、垄断围棋等级证书的颁发权等。德川家康每年还支付给日海禄米五百石。日海将寂光寺堂宇号为“本因坊”,自己改名称算砂,是为本因坊鼻祖。这就是流传至今的本因坊名称的由来。
当时因棋艺高超而享有禄米的还有另外三个嫡派,即安井家、井上家、林家,加上本因坊,合称“棋所四家”。在当时战乱中的日本,统治者认识到棋枰如战场,因而酷好围棋,并对棋手大力扶植。这样,围棋不但没有因战乱而衰落,反而出现了日海这样名垂后世的大师和四大门派争先的围棋盛世。
宽永三年(1626),德川幕府建立了“御城棋”制度,每年11月17日,在江户城(东京)的统治者面前举行御前比赛,出战者有“棋所四家”和其他的七段棋手。这成了四大围棋家族展现围棋实力的最好机会。不久,各家围绕“棋所”头衔展开了反复激烈的争夺战。这一时期是日本围棋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自江户时代初期到20世纪40年代,日本在同一时代仅推出一名九段棋手,也称做名人,被视为棋手的最高荣誉。成为名人后,就随时可能被官方任命为棋所。按规定,就任“棋所”需符合下列条件:以棋艺超群而由“四家”一致推荐;在比赛中取胜;得到官命。
夺取“棋所”的最初争霸战是本因坊二世算悦与安井二世算知的对局。从1645年至1653年的九年间,分先对战六局,结果是3:3战和。由于双方相持不下,因而都没能就任名人棋所。算悦死后,算知依靠官场势力,于1668年被官命为“棋所”。然而本因坊三世道悦提出异议,要求争棋。至1675年止,双方酣战二十局,结果算知负十二局、胜四局、和四局而惨败,1676年交回“棋所”。道悦将本因坊传给弟子道策掌门,自己隐退。这次争棋是日本围棋史是最激烈的对抗战之一。
1677年,本因坊四世道策被推举为“名人棋所”。道策被公认为“棋圣”,他一反传统的偏于力战的着法,开创了延续至今的重视全局协调的近代布局理论。1682年道策授四子与访日的琉球第一名手、王子亲云上滨比贺对局,道策精彩地大败对手,显示了当时日本棋坛的高水平。继道策之后,井上四世道节、本因坊五世道知先后任“名人棋所”。1727年,道知去世,这以后“棋所”长期空位。因无出类拔萃之强手,棋坛曾一度萧条。
1766年,开始了本因坊九世察元与井上六世春硕的棋争,翌年,察元以五胜一和的压倒优势战胜对手,成为名人,1770年被批准出任棋所。此后棋界逐步复苏,十九世纪初叶至中叶,围棋活动步入全盛时期。此时,本因坊十一世元丈和安井八世知得棋技相当,难分轩轾,同居八段准名人地位,被誉为棋界的双璧时代。这期间还经历了本因坊十二世丈和与井上十一世因硕就“棋所”位置而明争暗斗的时代。据文献记载,1841年在日本有棋手七段以上8人,六段6人,五段10人,五段以下257人。弘化(1844~1848)年间见于记载的棋手共有431人。
围棋人物
泣血名局
1788年,本因坊家九世、名人棋所察元去世以后,棋所的位置一直无人问鼎。当时代表棋界两座高峰的十一世本因坊元丈、八世安井先知历时数十年,交手77局,胜负相当,直至1827年元丈宣告隐退,两人谁也没有提出就任棋所的请求。
元丈隐退以后,名人棋所争夺战随即爆发,主角是本因坊丈和与井上因硕。丈和利用本因坊家的声望和地位,通过种种不正当的手段,终于在1831年被任命为名人棋所。
井上因硕觉得自己受到蒙骗,伺机反击。1835年7月,在井上因硕的努力下,终于促成丈和与井上家最寄予厚望的棋手赤星因彻的对局,向丈和名人棋所的地位发起挑战。
比赛共进行了四天。因彻执黑先行,首日共弈59手,在“大斜百变”定式中,因彻占得先机。第二天丈和利用残子,在黑地中下出了白68的妙手,一举变后手为先手,奠定优势。此后白70和78连出妙手,继续将优势扩大。
眼看局势不妙,恩师井上因硕的希望将化为泡影,因彻又急又愧,不断寻找机会施放胜负手,然而终究大势已去,弈至第四日,当丈和下完第246手时,局势已经彻底明朗。
因彻还是不愿投子认输,久久静坐枰前,苦思对策。最终因所受打击太大,加之疲劳过度,当场吐血,昏倒在棋枰前,不出一月,便离开了人世。
因彻与丈和的这一局被后人称为“三妙手之局”或“因彻吐血之局”。
三、日本棋院的成立及吴清源时代的序幕
1853年美国舰队兵临日本,要叩关登陆,整个日本朝野震动,形势告急。围棋界也因此而趋向衰落。先是1862年终止了“御城棋”制度。其次本因坊十四世秀和的继承人被称为棋圣的秀策,在这一年染流行病夭逝。加上明治维新废除了“棋所”制度,各家交还俸禄,棋士的生活骤然贫困。
围棋人物
棋圣秀策
丈和1839年隐退,立其师元丈之子丈策为十三是本因坊。丈策棋力平平,45岁去世时仅为七段上手。其继承人十四世本因坊秀和却棋力非凡,被称为不是名人的名人。尤其值得称道的是,秀和的三个儿子长子秀悦、次子秀荣、三子秀元,以及入室弟子秀策、秀甫皆成棋坛巨匠,其中又以秀策最为有名。
秀策自小聪明绝顶,10岁入本因坊秀和门下,翌年升初段,18岁升四段,但真实棋力已达六段。当时已退隐的丈和名人看过秀策的棋后,不禁连声感叹:“此孩子实为一百五十年来的棋豪,坊门从此可大兴焉!”
秀策十八岁时与老将幻庵因硕八段准名人连弈三局。第一局,幻庵因硕看秀策仅为四段,便让他先摆上二子试试,结果丝毫占不到便宜,就立即要求“打卦”,也就是暂停比赛。
第二天,重开一盘再弈,幻庵不再大意,改为让先。此举秀策以后来被称为秀策流的黑1、3、5开局,幻庵以自己素有研究的白10大斜定式相应。至89手封盘,白稍占优。
改日续弈,秀策在实空落后的情况下,弈出黑127的妙手。高手对弈,引来旁观者无数。众皆以为秀策必输,唯一郎中认定黑棋必赢,引来众人一阵哄笑。那郎中却不紧不慢地说道:“我虽不懂棋,却略通医道。刚才秀策落子,幻庵虽然神色镇定,耳朵却突然发红。此乃人体惊急之下之自然反应,定是秀策弈出妙手,幻庵亦颇难应付。”
结果果然不出郎中预料,秀策以三目胜,此举也被称为“耳赤之局”,随后在第三局中,秀策又一鼓作气,战胜幻庵。
1848年秀策升为六段,并被立为本因坊迹目(继承人),第二年参加御城棋比赛。此后13年的御城棋比赛,秀策共弈19局,竟获全胜。如此成绩,在御城棋赛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秀策因此被称为棋圣。可惜的是1863年,东京霍乱,秀策不幸被感染,去世时年仅34岁。
1879年本因坊十八世村濑秀甫联合本因坊十二世丈和第三子中川龟三郎和东京的棋士,结成了日本第一围棋团体方圆社,致力于围棋的复兴。另一方面,去林家当养子的秀和之子本因坊十七世秀荣目睹本因坊门的困境,便再次继承本因坊名号,与方圆社对峙,双方一起推动了棋界的繁荣。
这以后涌现出一批围棋结社,如裨圣会、中央棋院、六华会等。经多次分化组合,终于在1925年春,整个棋界合为一体,成立了日本棋院。棋院本部设在东京,并在各地设若干分院。棋院发行围棋杂志、书籍,培养棋手,并确立了段位制度。日本棋院的成立,结束了少数世家垄断棋坛的围棋门阀体系,鼓励棋手们自由争锋,有力地促进了棋艺的提高。这是日本围棋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不久若干名手退出棋院,推雁金准一为盟主,结成棋正社,并说服《读卖新闻》社,向日本棋院提出挑战。本因坊二十一世秀哉为棋院一方代表与雁金准一的决战,使全国的围棋爱好者欣喜若狂,以此为契机,大大刺激了围棋界,使之进一步兴旺起来。厮杀结果,秀哉获胜。其他的对战也因棋院有一批以木谷实为首的年富力强的新秀,致使棋正社败北。1927年《朝日新闻》社登载了大手合(日本棋院的升段赛)比赛情况,其他报纸也纷纷开设了围棋专栏。围棋在日本一步步扎根于一般群众之中,确立了稳固的地位,迎来了黄金时代。
1928年,只有14岁的吴清源东渡日本,1933年与59岁的秀哉名人较艺,破天荒使用了第一、三、五手下在“三三”、“星”、“天元”的新布局,这是对道策以来日本传统布局理论的一次挑战。这场颇有中日对抗气氛的恶战历时三个月,在日本轰动一时。结果因种种非技术的原因,吴清源以一子之差负于名人。但是,除本因坊一门外,大多棋手公认吴清源应该是真正的胜者。此外吴清源打破了日本传统围棋理论的束缚,与木谷实创立了新布局法,成为当代围棋理论的开拓者。1937年,秀哉名人引退,把本因坊名号转让给《每日新闻》社,《每日新闻》社又决定捐助日本棋院,设立由全体棋手参加、以实力争夺本因坊称号的冠军赛。这就是现在每年一度的本因坊战。
1939年《读卖新闻》社筹备的“打入制十局棋”,也以木谷实与吴清源的交锋开始了。出人意料,吴清源在第六局就以5:1一边倒的成绩击败了木谷实。所谓“打入制十局棋”就是双方积分相差4时(如4:0、5:1、6:2)即使不满十局,比赛也算结束,积分高者为胜,败者要降低棋份。1941年雁金准一出战吴清源,吴氏以4:1领先,到关键的第六局时,比赛因故中止了。1943年,当时执黑无败绩的后起之秀藤泽库之助(后改名为藤泽朋斋)定先与吴清源对垒。舆论预料不及十局吴清源就要败阵,但出乎意料,到第七局,吴竟然以4:3领先,后三局藤泽连胜。当时以十局棋总比分战胜吴清源的只有以定先6:4取胜的藤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1945年5月,日本棋院被美军炸毁,战败初期的棋手们再次陷入了苦难时代。
四、战后日本棋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日本经济的复兴,围棋人口不断增加,新闻棋(由报社举办的棋赛)也得到了恢复,逐渐迎来了日本围棋的鼎盛时期。1949年藤泽库之助在大手合中成绩优异,第一个晋升为九段。吴清源以十局棋破桥本宇太郎和岩本薰,1950年由日本棋院赠与九段。同年9月桥本退出日本棋院,创立了关西棋院。1951年10月围棋界盼望已久的吴清源与藤泽的十局棋为棋迷们所瞩目。吴清源依然很强大,以7胜、2负、1和的比分击溃藤泽。1954年坂田荣男先相先前来讨战,结果吴氏以6:2获胜。有人说:“吴清源如能参加本因坊战(因国籍问题吴氏不参加本因坊战),肯定稳操胜券。”吴氏每年要与应届本因坊冠军下三局棋,这几乎成为定例,而且总是吴氏取胜。吴清源成为高居于日本棋坛之上的超级棋士。
20世纪40年代,对围棋竞技失去兴趣的木谷实,在自己的私宅中成立了具有浓厚师承色彩的木谷道场,致力于对青少年棋手的培养。木谷道场十分兴旺,先后诞生了大批著名棋手,如五十年代的大平修三、岩田达明,七八十年代的大竹英雄、加藤正夫、石田芳夫、小林光一、武宫正树和赵治勋等。这些棋手,日后大多成为驰骋日本棋坛的超一流选手。
随着围棋事业的蓬勃发展,每年一届的本因坊战已远远不能满足棋手们的夺魁欲望。在这种形势下,为选拔空位已久的“名人”,1962年《读卖新闻》社举办了首届由职业棋手参加的“名人战”。这是与本因坊同等级的冠军赛。其他职业棋手赛还有《产经新闻》社主办、1962年开始的“十段战”和新闻三社联合主办、1975年创设的“天元战”。1977年《读卖新闻》社又创立了奖金规格最高、荟萃群星的“棋圣战”。再加50年代开始的“王座战”,1976年开始的“圣战”(为区别于“棋圣”,中国一般称其为小棋圣),合称为日本七大头衔。
除上述专业棋手的比赛外,还有名目繁多的全国性业余棋手赛:《每日新闻》社主办的“业余本因坊战”、《朝日新闻》社于1961年始主办的“业余十杰战”、日本棋院主办的“女子业余冠军赛”、全日本大学围棋联盟主办的“全日本学生团体赛、个人赛、十杰赛”、全国高等学校(高等学校在日本指高中)围棋联盟主办的“全日本高校冠军赛”等等。另外,在地方报纸范围内,由各种团体主办的定期比赛不胜枚举。据日本《新世纪百科辞典》和《大日本百科事典》统计,日本围棋人口有600万人、职业棋手400人、业余棋手有段位者在100,000人以上,堪称“围棋大国”。
70年代后期,由于中国的崛起,给日本棋界以极大的冲击。首先是1976年聂卫平在日本刮起了一股“聂旋风”,前来接战的六名日本强九段棋手,只有一人幸免败绩,使日本棋界如梦初醒,但仍有一些日本棋手表示不屑一顾。及至1985年以来历届中日围棋擂台赛的对阵成绩,以及近年来韩国棋手的崛起,才使日本围棋界不得不承认他们独霸世界棋坛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了。不过,应该看到,日本在围棋理论上的功底是很雄厚的,而且围棋活动的普及水平也是相当可观的。
第二节围棋在韩国
一、古代韩国围棋
中国与朝鲜的文化交流是从汉朝开始的。当时朝鲜尚未统一,汉光武帝时,高句丽王派使者来中国,带回乐器、衣冠、服饰等。汉末战乱,很多中国人流亡在朝鲜,围棋大约就是这时传入朝鲜,朝鲜《三国史记》中记载,百济中兴时期(梁武帝时),当时已有关于围棋的书籍《棋品》面世。
围棋传入后,在朝鲜半岛广为流传,《旧唐书·高丽传》中已有“高丽好围棋之戏”的记载了。朝鲜的围棋棋盘也是纵横十九道的。
663年,百济亡;668年,新罗助唐灭高句丽,统一朝鲜半岛,从此更多地吸收了唐文化,并经常派遣一些贵族子弟来中国留学。《新唐书·东夷传》上说:“(新罗王兴光)二十五年死,帝尤悼之,赠太子太保,命邢涛以鸿胪少卿吊祭又以国人善棋,诏率府兵曹参军杨季鹰为副,国高弈旨出其下,于是厚遗使者金宝。”可见围棋在朝鲜是非常受重视的。
经过中国、新罗两国棋手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新罗也出现了不少棋艺水平较高的棋手。统一后的新罗时代的棋手朴球曾是唐朝的“棋待诏”,和德宗一起下过棋。唐朝文学家张乔写诗记述了这一段历史。《送棋待诏朴球归新罗》:“海东谁敌手?归家道应孤。阙下传新势,船中覆旧图。穷荒遇日月,积水载寰区。故国多年别,桑田夏在无。”苏颚《杜阳杂编》有云:“朴球能为棋待招,则棋势必甚精,惜其谱不传。”
新罗末年,政治混乱,暴乱此起彼落。900年,军官甄萱成立后百济国。901年,新罗王族弓裔建泰封国,加上原来的新罗本身,又一次成为三国分立的局面,史称“后三国时代”。后三国时代围棋在上流社会很盛行。918年,泰封国部将王建杀弓裔而自立,改国号为高丽。936年,高丽统一后三国,围棋逐渐成为平民百姓间流行的娱乐活动。《高丽史·乐志》中的《礼成江曲》记载了一个流传很广的传说。
礼成江是高丽王朝和国外往来的一个重要门户。高丽王朝时期中国宋朝文化大量传播到朝鲜,宋朝商船云集礼成江。一位擅长下围棋的中国商人贺头纲爱上了一位有夫的高丽美妇。妇人的丈夫好弈,于是商人就投其丈夫所好,和他下棋,并故意输棋给他。到其丈夫确信商人的棋艺甚劣之时,商人便建议和他赌一盘,以商船和美妇人为赌注。结果商人胜了,带走了美妇。
高丽人失魂落魄,就对着远去的商船击节而歌,诉说自己悲伤的心情。这就是有名的《礼成江曲》。
1884年12月1日,开化党人金玉均等与日使勾结,发动政变,杀大官数人,胁逼高宗。中国驻军救国王出,日本遣兵派使入韩,与中国订约、谢罪和赔款。政变总共只维持了三日,金玉均逃往日本,是为“甲申政变”。
金玉均酷爱围棋,在日期间更名为岩田周作,在秀荣门下的初段级棋手中有让二子的实力,所以秀荣和金玉均一见如故。后来由于清政府强烈抗议,日本政府于明治十九年将金玉均流放到小笠原岛,他便更名为“小笠原”。
秀荣想念独居孤岛的金玉均,就在第二年乘邮船来到流配地,在那里和他共住了三个月。后来金玉均又被迁配北海道,船在中途停靠横滨,秀荣又与之同船赴北海道可见二人之间确有深厚感情。
二、韩国现代围棋
韩国现代围棋和赵南哲有密切关系。在韩国,赵南哲有“现代围棋开山鼻祖”之称。他著有《为围棋而生》一书,书中不仅详尽介绍了韩国围棋的由来,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过程,而且也记述了他本人的围棋生涯。从40年代开始,他就和韩国围棋事业生息与共。韩国围棋今天的局面,和他的执著追求分不开。
赵南哲1923年11月3日生于全罗北道,在赵南哲之前,韩国围棋爱好者不过两三千人,而且只流行于上流社会。
1937年,赵南哲到日本学棋。1945年,赵怀着“以棋报国”的志向,回韩国普及现代围棋。为了在全国推广围棋,赵把棋盘放在小车上,走街串巷,广收弟子,弘扬围棋之道。他坚信围棋要发展,必须要有爱好者;必须仿效日本,创立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围棋协会。
赵南哲为了把日本围棋引入韩国,竭力主张废除韩国的座子制,并与志同道合之士努力普及围棋。在40年代,韩国以棋为生者地位低下,连赵南哲的邻居都以为他是赌徒一类人物。
1945年,赵游说当时在军界颇负盛名的李济厚成功,由李氏出资建设汉城棋院。同时赵亦发掘了不少围棋天才,他的亲侄子赵治勋就是他一手培育出来的成果。
1962年,赵南哲将六岁的赵治勋送到日本木谷实门下学棋。同年八月一日,恰逢木谷道场纪念门下弟子段位超过百段,当时举行了一场特别的对局,由来自台湾的林海峰五段让二子与赵治勋对局,结果赵治勋赢了。当棋局进行时,赵南哲一直坐在赵治勋身边。
后来,赵治勋在日夺得名人头衔,在韩国掀起了规模宏大的围棋热潮。
1968年,韩国棋院在汉城钟路区贯铁洞举行新会馆开馆仪式,从而实现了韩国围棋界由来已久的夙愿。韩国棋院的前身为1945年在南山洞创立的汉城棋院,1947年移址统一洞,易名为朝鲜棋院。第二年,又创办了韩国第一个职业围棋选手权战。
后朝鲜棋院易名为大韩棋院,这期间举办了韩国最早的升段赛和挑战棋赛。1954年1月17日,创立了具有社团法人资格的韩国棋院。1968年到1994年这时期相对稳定,成为韩国围棋史上有名的“贯铁洞时代”。
1970年3月,韩国棋院以财团法人名义注册,促进了韩国围棋的蓬勃发展。1974年,由于棋院众理事的专横和腐败引起棋手们强烈不满,导致集体辞职。这是韩国棋院历史上最严重的事件,两年后才得以平息。这一时期韩国棋院和大韩棋院处于协议分离状态。1976年,最后统一为韩国棋院,一直持续到今天。
贯铁洞时代培养的一批围棋名星如曹薰铉、徐奉洙、李昌镐、刘昌赫等依然领导着现在的韩国棋坛,目前在世界上也是一流的前线棋手。此外,6岁就投入日本木谷实门下的赵治勋,虽不在祖国成长,经过18个春秋的寒窗磨练,在1980年日本的名人战挑战中击败大竹英雄,实现了自己“不夺名人,不回韩国”的夙愿。韩国政府遂授予他“银冠文化勋章”,一时掀起围棋热。
虽然棋院已于1993年8月迁移到汉城城东区的弘益洞,但在构筑韩国棋院过程中留下艰辛与欢乐的贯铁洞已经融入历史。
曹薰铉是韩国第一个九段棋手,他生于1953年,1962年正式入段,是当时世界棋坛最年少的初段。
曹薰铉很小的时候就对围棋有特殊的兴趣。曾留学日本的父亲发觉儿子的天份,不惜离开木浦的家,带薰铉到汉城学棋。十岁的时候,父亲带着他又去了日本,入濑越宪作门下。当时他已是韩国的二段棋手,可到了日本后,只被评为四级。1966年,曹薰铉重获日本棋院的段位,1970年,获日本棋院《棋道》新人奖。1971年,曹薰铉升入五段,1972年回国服兵役。
功夫不负有心人,曹于1973年获得14期最高位战冠军头衔。1980年,第一次荣登全冠王(九冠王)。1982年,升入九段,这是韩国棋院的第一位九段,同年第二次获得全冠王(十冠王)。1986年,获第三次全冠王(十一冠王)。
1989年,曹薰铉独自代表韩国队出战“应氏杯”世界赛。当时中、日两国都派出了强大阵容:日本的武宫正树九段、“二枚腰”林海峰九段,以及中国的“抗日英雄”聂卫平。夺标呼声最高的是武宫和聂,然而曹在四分之一决赛时轻取武宫正树,最后与战胜了林海峰的聂卫平争夺冠军。
曹聂决战一直打到第五局。当时聂卫平在国内曾创下连胜十四局的纪录,被称为“棋圣”。可能由于紧张过度,中盘以后,聂卫平不得不要靠吸氧气维持呼吸,结果中盘败。
曹薰铉赢得了四十万美元的奖金,站到了围棋世界的顶峰,并继赵治勋夺取日本“名人”之后在韩国再次掀起围棋热,世界围棋格局也由此进入了“三国”时代。
第三节围棋在世界的传播
一、围棋在亚洲
早在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中国与中亚西亚各国的文化交流就已经开始。1899年,在敦煌藏经洞(莫高窟第17窟)有一卷名为《棋经》的卷子出土。该书大约成书于北周时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棋经,距今大约一千四百年,说明当时围棋文化已经通过丝绸之路向外传播。
在古代,南亚各国特别是印度同中国的文化交流十分频繁,中国围棋文化很早就在南亚流行。据后秦和尚道朗翻译的《大般涅槃经·现病品第六》记载,在印度诸国流行着一些古老的中国游戏,如围棋、弹棋、六博、投壶等。佛经劝告人们不要玩这些游戏。直到近代,在孟加拉国、不丹、尼泊尔等国,还流行着棋盘为纵横十七道的围棋,其下法与中国围棋基本相同。
东南亚各国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很深,比如越南长期以来就是中国的附属国,古代所说的交趾郡或安南国,就包括今天越南的大部分地区。在元代,元世祖忽必烈曾于至元年间派遣徐明善出使安南。徐在安南观看当地人下围棋,遂作“安南春夜观棋赠世子”一诗,诗题中的世子,当指安南王世子。这说明当时越南围棋已经很流行。明代曾随郑和下西洋的马欢在《瀛涯胜览》一书中记载:“三佛齐国俗好……弈棋”。据考证,三佛齐国即为今日之印度尼西亚。
二、围棋在欧美
葡萄牙航海家门德斯·平托在他的《费南·门德斯·平托航海记》中说,16世纪,葡萄牙航海人员曾在日本学过围棋,并将它带到欧洲。不过史学家通常认为,直到18世纪后期,围棋才开始在欧洲流行。
欧洲对围棋的了解,始于利玛窦在17世纪初发表的关于围棋的简单描述。把围棋传入欧洲乃至整个西方世界的主要人物是德国人奥斯卡·科歇尔特(1853~1940)。科歇尔特1853年出生于德国萨克森,赴日本之前,在德累斯顿任化学工程师。1875年12月,他来到日本,从事地质调查工作。在日本期间,曾因病休息了很长一段时间,这使他有空学会了围棋。后来他拜方圆社社长村濑秀甫为师,在秀甫的精心指导下,科歇尔特的围棋水平显著提高,从受13子减为受6子。从1880年9月开始,科歇尔特在德国杂志《德国东亚研究协会会刊》上连载系列围棋文章《日本人和中国人的游戏:围棋》。翌年,文章单行本在日本发行,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本用西方语言写成的围棋书。国际象棋世界冠军伊曼纽尔·拉斯科尔(1868~1941)、爱德华·拉斯科尔(1885~1981)等人都是通过科歇尔特的著作学会了围棋。1882年,德国莱比锡出现了初级段的围棋群体,奥地利等国也开始出现围棋棋具的广告。
二十世纪初,新西兰和美国分别出版了关于围棋的文章和著作,其内容大多来自科歇尔特的著作。
目前,围棋在西方各国已相当流行。1938年,欧洲成立围棋联盟,有三十几个会员国。欧洲围棋联盟每年举办一次欧洲围棋锦标赛,并且一直坚持到现在。
第四节当今世界棋坛格局
尽管围棋在世界上流传很广,但是除了中、日、韩三国以外,其他地区的围棋水平还很低。上世纪80年代以前,日本围棋在世界上独领风骚。80年代中后期,随着中日围棋擂台赛的举行、曹薰铉夺得应氏杯,世界围棋进入三国鼎立的时代。
1.中韩崛起
聂卫平1987在年第三届中日围棋擂台赛迎战日本队主将加藤正夫,中盘取胜,在中日围棋擂台赛达成11连胜,也实现了中日围棋擂台赛的三连胜。聂卫平铸就了中国围棋的丰碑,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围棋英雄。1988年3月22日,为表彰聂卫平对围棋事业的杰出贡献,国家体委和中国围棋协会授予聂卫平“棋圣”称号,在中国掀起了全国围棋热。
虽然自第四届中日围棋擂台赛落败后,老聂慢慢走下神坛。但聂卫平在中日围棋擂台赛中11连胜,成为中国现代围棋赶上日本的里程碑。
曹薰铉被视为韩国围棋的崛起标志。他自小东渡日本学棋,服兵役回到了韩国。当时韩国围棋不强,他很快成为韩国国内第一人。
此时,台湾著名企业家应昌期先生看到聂卫平在中日擂台赛中所向披靡,正欲推出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围棋大赛。正酝酿中,被日本人抢了先手,1988年,日本富士通公司创办了首个世界大赛。第一届比赛,日本棋手武宫正树拿到冠军,聂卫平只获得第三。不过,后举办的应氏杯赛制被誉为围棋界的奥林匹克,四年一次,冠军奖金40万美元。首届应氏杯中,聂卫平和韩国的曹薰铉分别淘汰了诸多高手,进入决战。
在前三局比赛中,聂卫平2:1领先曹薰铉,最后四五局的比赛移师新加坡。在此之前,很多中国人不了解韩国围棋的实力,认为聂卫平必胜。但最终曹薰铉连扳两局,将首届应氏杯夺走。
一夜间,曹薰铉成为韩国家喻户晓的英雄。他凯旋时,从机场到首尔的沿途挤满了欢呼的百姓。曹更是把40万美元全部捐献给了韩国棋院,用以培养新人。自此一战,曹薰铉进入世界大赛决赛如家常便饭,凭借一己之力带领韩国围棋走上了世界的舞台,也让世界围棋进入中、日、韩三国鼎立的时代。
2.韩流肆虐
曹薰铉在1989年第1届应氏杯夺冠,很快带动了韩国围棋的强势崛起。随着日本围棋的快速没落,中国围棋领军人物聂卫平风光不再、马晓春独木难支,常昊、周鹤洋等年轻棋手尚难当重任,中国围棋被韩流强势压制整整10年。10年间,仅马晓春在1994年第6届东洋证券杯胜聂卫平、1995年第8届富士通杯胜小林光一获两次世界冠军,平均为每5年1冠。中国领军棋手马晓春5次、常昊2次、聂卫平1次,在世界大赛决赛中共8次与韩国棋手相遇,都未能打破中国棋手决赛中无法战胜韩国棋手的怪圈。10年间,马晓春、聂卫平和俞斌等8名棋手共23次进入世界4强,而70后棋手仅常昊、周鹤洋和邵炜刚3人共4次进入世界4强,中国围棋处于被韩流严封密冻的寒冰10年。
俞斌在1999年开始的第4届LG杯棋王杯中,连续战胜白大铉、王立诚、曹薰铉进入决赛,在2000年初进行的决赛中以3-1胜韩国天王棋手刘昌赫夺冠。此役堪称是中国棋手对阵韩流决赛的破冰之战。继而俞斌又在2004年第16届亚洲杯电视快棋赛决赛中战胜韩国棋手宋泰坤,夺得亚洲杯冠军。俞斌称不上是中国围棋的领军人物,而且长期顶着“千年老二”的名号,俞斌的这次破冰之冠激发了中国龙虎群英与韩流抗争的信心和勇气。此后五年,尽管中国棋手延续了第三次的5年1冠,但常昊为首的年轻棋手在与韩流的对阵中不断成长和积蓄潜能,期间常昊5次,王磊、王檄和周鹤洋各1次进入决胜,七〇前棋手仅俞斌2次、马晓春1次进入决赛;常昊、胡耀宇、王磊和周鹤洋等9名龙虎群英共24次进入世界4强,而七〇前棋手仅俞斌3次、马晓春2次进入世界4强,由常昊为代表的年轻棋手接过了中国围棋的抗韩大棋。严冰已经解破,中国围棋的春天即将来临。
在2005年之前,中国领军棋手常昊一直忍辱负重、卧薪尝胆,以顽强拼搏精神,在历经了艰难的8年6连亚后,常昊终于在2005年第5届应氏杯中连续击败刘昌赫、宋泰坤,决赛战胜韩国棋手崔哲瀚首次夺冠,吹响了反攻韩流的号角,与韩国棋手在世界大赛中开始逐步追赶争衡。此时年已五旬的曹薰铉和最强攻击手刘昌赫已难挡中国队锋芒,但李昌镐仍然一直是中国棋手在番棋赛中难以逾越的大山。罗洗河在2006年第10届三星杯决赛关键的第三局,一举击败曾经创造世界棋坛不败神话的李昌镐夺冠,从此断了李昌镐的世界冠军路,开始了石佛令人难以置信的五年八连亚;中国棋手古力在2006年第10届LG棋王杯夺冠开始的四年6连冠强势崛起,使中韩围棋格局由中国棋手的顽强抗争走向了中韩棋手的全面抗衡。
与中韩之间你争我夺、互不相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围棋的快速衰落。1995年以前,日本棋手凭借富士通杯8年夺6冠的成绩,维持其围棋大国的地位。1996年依田纪基夺得三星杯,1997年小林光一夺得富士通杯,此后日本本土选手再也没在世界大赛中夺冠。只能依靠赵治勋、王立诚、张栩等外籍棋手的偶然发挥为日本围棋挽回一些颜面。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日本棋手已很难进入到世界大赛的决赛,2007年三星杯,日本棋手在第一轮就已全部被淘汰。下滑速度之快,让人触目惊心。
3.中国超越
2010年,古力在三星杯决赛中战胜许映皓,夺得其个人的第7个世界冠军,并且延续了进决赛必夺冠的神奇纪录。2009、2010两年,共产生7个世界冠军,中国夺取6个,韩国仅姜东润在2009年夺得富士通杯,标志中国围棋整体实力已经开始处于领先地位。
从2005年常昊在第5届应氏杯首次夺冠起,率龙虎精英开创的中国围棋中兴算起,五年内中国棋手在世界围棋大赛中共获14个世界冠军,其中:古力7个、常昊3个、孔杰3个、罗洗河1个。韩国棋手五年内在世界围棋大赛共获10个冠军,其中李世石6个、朴永训1个、崔哲瀚1个、姜东润1个、朴正祥1个。到2010年止,中国棋手在世界围棋六大赛事拥有4项冠军头衔,分别是:古力2009年BC卡杯冠军、常昊2009年春兰杯冠军、孔杰2009年三星杯冠军和2010年LG棋王杯冠军;韩国棋手在世界围棋六大赛事拥有2项冠军头衔,分别是:崔哲瀚2009年应氏杯冠军、姜东润2009年富士通冠军;另外中国棋手孔杰还拥有2010年亚洲快棋赛冠军。最近5年,中国棋手无论是世界冠军总数还是拥有的世界冠军的头衔数都已超越韩国棋手。中国围棋重新回到世界之巅。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