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阿Q正传”-读“论阿Q”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当何其芳同志的《论阿Q》在报上刊出的时候,我是先睹为快。因为对阿Q这个典型问题我也颇费了一些思考,很想得到同志们的互相印证。读完了《论阿Q》之后,却令我感得困惑,仿佛这个问题不容易一下子解决似的,——果真是这么一件难事吗?我又觉得不如此。然而我的求得问题解决的兴致确实给打断了。今天我的思想又开朗了一些,关于阿Q这个典型问题。因为自己的思想开朗的原故,乃认识到何其芳同志的论阿Q,用一句老话,是“大道以多歧亡羊”。

    何其芳同志这篇文章的最大的缺点是把鲁迅的小说神圣化了,虽然文章里也说到鲁迅把阿Q精神当作国民性“这自然是不妥当的”,对小说的某些叙述也说“我们觉得小有不安而已”,实在他不是从这些地方去分析鲁迅当时的局限性,只是面面俱到,说说而已。把《阿Q正传》当作百效药,随时有教育意义,收到客观效果,到今天还可以同我们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联系起来,这倒是何其芳同志《论阿Q》的主要倾向。这就有些同旧日窗下作课题一样,老师的题目永远是正确的,只是作文章的人不容易达到圆满,也就是对题目的解释难得正确罢了。鲁迅的《阿Q正传》是一篇文艺作品,不能那样神秘地看待。我们现在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来分析、研究一切的文艺作品,分析、研究鲁迅的杰作《阿Q正传》正是对我们最好的训练,也正是伟大的鲁迅的考验,因为如列宁说的,“如果站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位真正的伟大艺术家,那么他至少应当在自己的作品里反映出革命的某些本质的方面来。”

    鲁迅不但是伟大的作家,他又是思想家,他又是革命战士,而他最初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作家鲁迅所创造的阿Q这一个典型,把作者本人具有的这些特点都反映出来了,我们如果不学习马克思主义就不能说出所以然来。所以《阿Q正传》的研究也是对我们自己的考验。在过去,我们就不懂得阿Q为什么要做起革命党来;在过去,《阿Q正传》的客观效果是使得一般读者由阿Q的形象而认识阿Q主义是可耻的东西。现在我们懂得阿Q要做革命党是中国农民要参加革命,是客观的反映;《阿Q正传》的一般读者当中不包括劳动人民,作者本来就告诉了我们,“我的方法是在使读者摸不着写自己以外的谁”,——从这句话里,鲁迅想到不识字的农民吗?当然没想到,可见可耻的阿Q主义确乎是作者本阶级的东西。何其芳同志在《论阿Q》里也引证了历史说明清朝的统治阶级和民初的知识分子的阿Q主义。农民的阿Q主义,何其芳同志却举不出例证来,只好依据小说里阿Q的形象说农民也讳“癞”,其实这是不尽然的,农民没有这么多的忌讳,他可以当面向你抓他头上的痒处。他最懂得物质胜利,你给他“精神胜利”他知道你是骗他。鲁迅本来是不要读者“变成旁观者”,“由此开出反省的道路”,既然是“读者”,当然不包括不识字的农民,应是作者的本阶级,换句话说从观点上鲁迅对本阶级还是存有希望的,而在实践当中,在《阿Q正传》里,是“憎恶这熟识的本阶级,毫不可惜它的溃灭”!——鲁迅对赵太爷、赵秀才、假洋鬼子的形象不是如此吗?这就表现鲁迅立场的伟大!所以鲁迅于现实主义的胜利(这一点是恩格斯称赞巴尔扎克的)之外,又表现了他的人民的立场;因为是现实主义,所以他反映了农民要参加革命。我的这些话虽然说得极其简单,但我体会到马克思主义是生动的,是具体的,我们运用它分析文学作品能给我们以亲切的教育,我们还等待什么呢?恩格斯之于巴尔扎克,列宁之于托尔斯泰,是我们的榜样。何其芳同志的《论阿Q》,有些学究气,也有些道德家的道貌岸然,不够生动活泼,从这里也就不能给人以教育。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