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发迹史-蒙古人的噩梦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走到今天,朱元璋终于可以对自己的仇人亮剑了。朱元璋的心情是兴奋的,情绪是激昂的,思想是谨慎的。总之,他站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关口,对面就是曾经不可一世的蒙古骑兵,这支军队曾经纵横欧亚非大陆,横扫千军,所向披靡。

    局势渐渐明朗

    陈友谅、张士诚先后倒下,眼前的浓雾终于散去了,局势越来越明朗:推翻元朝。

    说实话,朱元璋和陈友谅张士诚这些人并无私仇,这些人倒下后,他心灵深处某个地方反而有寂寞的感觉。所谓英雄惜英雄,枭雄对枭雄也有类似的感觉。

    但是元朝就不一样了,陈友谅和张士诚只是自己的竞争对手,而元朝是朱元璋的仇人。是谁害得他家破人亡?元朝!是谁害得他毫无尊严到处讨饭?元朝!是谁害得他心惊胆颤要去造反?元朝!是谁害得中国百姓民不聊生、饿殍遍野?元朝!……

    够了,任何一个理由都足以燃起朱元璋灭元的决心。

    朱元璋能够走到今天,跟他缓称王有很大的关系,蒙古人比较认死理,谁称王我打谁。朱元璋很聪明,不仅不称王,反而表示不与元朝为敌,还托人给元朝的一些官员送上了厚礼。

    元政府确实被他麻痹了,这些衣食无忧的统治者们认为朱元璋胸无大志,也只想占个地盘,捞些油水。就在局势非常明朗的时候,元政府还不认为朱元璋会把矛头对准自己。

    当然了,在和元朝放手一搏之前,朱元璋首先要收拾地方的各个小军阀。这些小军阀虽然势力不是很强大,但是一旦在后面捣乱,也是后患无穷。

    朱元璋第一个要收拾的人是方国珍,不仅因为这个人反复无常,经常和元政府眉来眼去,更因为这个人以前忽悠过自己一次。

    方国珍虽然起兵最早,但发展缓慢。占据浙东二十年,到头来还是夹着尾巴做人,今天担心陈友谅,明天担心张士诚,后天又担心朱元璋。朱元璋在攻取婺州后,方国珍派人向朱元璋求和,承诺朱元璋攻下杭州后,便献上温州、台州,庆元三郡,而且愿意归降。

    朱元璋结结实实被忽悠了一把,攻下杭州后,方国珍不但没有献出三郡,反而和元军勾结,准备联合夹击朱元璋。

    随后,朱元璋给方国珍发出最后通牒:你最好每年给我缴纳23万石的粮食,否则严惩不贷。

    方国珍把朱元璋的警告当成耳边风,反正自己背靠大海,船只有的是,朱元璋一旦打来,装上金银珠宝,带着家人逃入海上就是了。

    朱元璋下令参政朱亮祖攻打方国珍。朱亮祖一路神速,攻下台州后,方国珍的弟弟方国英见势不妙,立刻逃跑,哪知又撞上朱元璋的军队,无奈之下跳海。可惜这不是电影,跳海之后立即身亡。朱亮祖再次领兵攻克黄岩、温州等地。

    与此同时,汤和和吴祯领着大军从平江赶来,对方国珍形成夹击之势。方国珍看到这架势,哪有心思战斗,带着全家老小一起出海,打渔去。汤和太狠了,居然连渔夫也不让他做,乘风破浪,对方国珍紧追不舍。方国珍最后实在是走投无路,陆地上不让活了,海上也不让漂,只好投降。

    朱元璋恨透了方国珍这个两面三刀的小人,本来是打算处死他的。后来想想,杀降的话,以后谁还敢投降。于是,不但没有杀他,反而设宴款待他,之后,给了他一个广西行省丞相的职位,还在应天为他修了一栋豪宅。几年之后,方国珍在豪宅中病死,善终!

    忠于元朝的硬汉

    现在轮到陈友定了。

    陈友定跟陈友谅一样,也是个狠角色,之前还屡次打败陈友谅。陈友定这个人出身跟其他豪杰不太一样,他不是靠起义发家的,而是靠剿山贼起家的。换句话说,他是官府的人,跟方国珍、张士诚这些反反复复的人不同,他自始至终对元朝都比较忠诚。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朱元璋点了两名大将攻打陈友定。这两人分别是中书平章胡廷瑞、江西行省左丞何文辉。胡廷瑞以前是陈友定的丞相,何文辉是朱元璋的义子。

    朱元璋这个搭配很有意思,胡廷瑞非常了解陈友定,实在是讨伐的不二人选,朱元璋向来多疑,用胡廷瑞打陈友定也可以测试他的忠诚度。为了增加胜利的保险系数,必然要安插一个自己的亲信,相当于监军的角色。

    几年前,朱元璋和陈友定就屡有摩擦,不过当时为了料理张士诚,也就没有把陈友定重点对待。这次来攻,那是新仇旧恨一起算,朱元璋向来是有仇报仇,有恩未必报恩。

    朱元璋这么老谋深算的人不可能只派胡廷瑞和刘文辉一支部队,果然,胡廷瑞出发不久。汤和和廖永忠就从海路向福建进攻,李文忠从蒲城攻向建宁。

    三路大军扑向陈友定,看来陈友定这次在劫难逃。

    还是汤和厉害,很快到达福州,几乎没费多少力气就占领了福州。随后,汤和派使臣招降陈友定。陈友定很客气地接见了使臣,还摆下一顿丰盛的酒席,将自己的将领和使臣都请到酒席上。使臣看到这阵势,心想劝降的事成功了,陈友定当众设宴款待我,还怕他反悔!混了这么多年,今天总算立了个大功。

    令使臣感到非常意外的是,陈友定并没有举起酒杯说敬先生一杯的话,也没有说从此以后就是一家人这些客套话,相反,犒劳使臣的是一把明晃晃的大刀。

    使臣不但没有喝到一滴酒,反而人头落地。陈友定这人做事风格很像陈友谅,他竟然将使臣的血倒入酒中,和将士们共饮。想必陈友定对岳飞的“笑谈渴饮匈奴血”很有感觉,大家喝着这血淋淋的酒,心里都很清楚,除了决一死战没有其他退路。

    喝完人血红酒后,陈友定壮烈地说:“我们受大元朝廷多年的厚待无以回报,今天终于有机会报答朝廷的恩情了。所有人必须誓死杀敌,如有后退者,格杀勿论。”

    第二年(1368年)正月,汤和和廖永忠兵分两路,围住延平。陈友定果然生猛,被围之后,居然主动出城打击敌人。勇气值得嘉奖,行为要受批评。陈友定出战七次,居然败了七次。由此可以看到朱元璋军队的可怕,要说陈友定也不是省油的灯,却被打成这样。

    碰了一头包后,陈友定学乖了,我不出城了,你们攻吧!不过,这种战术却遭到部下萧院判和刘守仁的质疑,他们认为一味死守只能坐以待毙,主动突围的话还有一线希望。这个建议是有道理的,守城的话守得再久也是死路。可惜,陈友定听到这个建议,怀疑这两人与敌军暗通。气愤之下,陈友定杀了萧院判,夺了刘守仁的兵权。

    刘守仁担心性命不保,连夜出城,向汤和投降。汤和得知城内发生内乱,立即攻城。猛攻十天之后,陈友定再也支撑不下去了。陈友定始终没有考虑投降朱元璋,他觉得朱元璋迟早要被元朝皇帝灭掉,想到自己这么一死,也是为国捐躯,陈友定便服毒自杀。

    不过,这时发生了一件特别戏剧性的事情。

    话说陈友定服毒后,手下的将领纷纷开城投降。汤和派兵进城后,找陈友定,听说陈友定自杀了,便找到他的屋子,终于看到陈友定的尸体。汤和让人把尸体抬出来,正巧外面下雨。陈友定突然苏醒过来,原来陈友定服毒还没断气,被雨水一淋,一阵呕吐,居然活了过来。

    不过,如果一个人不想活,即使老天帮他也没用。

    陈友定被带到朱元璋那里,要说朱元璋也算给他面子,亲自接见了,希望他能投降。

    朱元璋认真地问:“元廷无道,马上就要灭亡,你何必这样执迷不悟?”

    陈友定冷笑一声:“要杀要剐,动手就是了,何必那么多废话。”

    朱元璋很郁闷,为什么自己的偶像刘邦劝降了那么多人,自己碰到的这些对手全是这副德性,好像跟自己有仇一样。当然,朱元璋成全了陈友定。

    统一江南,出兵攻夏

    收复广东就没那么费力了。

    洪武元年(1368年)二月,朱元璋任命廖永忠为征南大将军,朱亮祖为副将军。从福建战场直接转入广东地区。

    这次的目标是东莞人何真。何真跟陈友定一样,也是元廷的官员。后来红巾军起义后,何真还弃官回家。他弃官回家不是为了跟农民一起揭竿而起,而是在乡里组织一部分农民起来打另外一部分农民,也就是俗话说的乡勇或者民兵。

    何真为元廷很卖力,不仅逮捕了东莞的起义军首领陈仲永,还悬赏捉拿另一个首领王成。

    王成手下有一个小人,唯利是图。为了得到赏银,偷偷把王成给绑起来,然后送到何真府上。何真很看不起这种为了钱不择手段的人,他先给那个小人一顿教育:“君子爱财,取之要有道。你这种卖主求荣的小人,实在是让人厌恶鄙视。来人,把这种无耻之徒丢进油锅里。”

    由此可见,何真这个人脾气古怪,你要是讨厌贪财的人就别悬赏。

    廖永忠大军向广东进发的途中,碰巧逮到何真派往元大都的使者。这个使者看到廖永忠的军队声势浩大,知道再抵抗下去也是没用,便想了个聪明的主意,将何真给元廷的奉表改成了请降书。

    这事情何真当然不知道,但是当他看到廖永忠的大军时,一点抵抗的意志都没有,老老实实地跪在地上,把印玺恭敬地递给廖永忠。

    多亏何真的倾情配合,广东就这么轻易地拿下来。朱元璋为了表彰何真的合作精神,给了何真一个江西参知政事的官职。

    至此,江南统一。

    接下来轮到明玉珍了。明玉珍,男,1331年生,正值盛年,职业跟朱元璋一样,都是反元专业户。朱元璋为什么要打他呢?明玉珍本来姓晏,因为信奉明教,遂改姓明。这么说来,他跟朱元璋还有共同的宗教信仰。相煎为何这么急?

    明玉珍属于红巾军中的西系,曾经是徐寿辉的大元帅,陈友谅篡位后,他不服,带领一帮人马来到四川,建立大夏政权。

    明玉珍是湖北随州人,跟朱元璋有许多相似的地方,都是农民出身,史书记载他身材非常高大,而且长着一双重瞳,也就是每只眼睛里有两个瞳孔,大家知道项羽就是重瞳,明玉珍和项羽一样,性情非常刚直,这种人就是传说中的英雄好汉,所以很多人崇拜他。

    明玉珍是个了不起的人,在蜀地称帝后,做了一系列好事,重用贤人,制定礼仪,崇奉弥勒佛。在战火连天的元末,因为明玉珍的经营,四川成为唯一一个没有被战火烧到的地方。不过也快了。

    好人命不长,明玉珍就是这样,年仅三十五岁便得病去世。他死后,十岁的儿子明升继位,结果可以想象,乱世中最忌讳的是幼子当政。明升当皇帝后,大夏很快就乱了,大臣们斗来斗去,自相残杀,以至于大夏政权江河日下。

    想必朱元璋已经看清楚了,所谓的大夏支撑不了多久,内乱都管不了,更谈不上会骚扰自己的后方。朱元璋决定先把大夏放一边,全力出击元政府。这里出于篇章结构考虑,将朱元璋灭夏提前说说,事实上这是洪武四年的事,也就是公元1371年。

    洪武四年正月,朱元璋派遣两路大军出兵攻夏。一路以汤和为征西将军,周德兴、廖永忠为副将军,由水路进攻重庆。另一路以傅友德为征虏大将军,顾时为副将军,由陆路进攻成都。

    在灭夏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困难,大夏仗着瞿塘的天险,在峡谷两岸的岩石上安上铁索,阻挡汤和船只经过。同时,他们在两岸设置炮台,当真一炮当关万船莫过。看到这架势,汤和无可奈何,足足三个月对着炮台干瞪眼,寸步未行。

    傅友德确实一个了不起的将领,他从陆路过来,一路上攻城略地,横行无忌,很快就扫平了成都。听说成都投降,重庆也没法坚持,这才投降,让汤和过去。

    灭夏的过程中,傅友德和廖永忠的功劳最大,这里点名夸奖一下。汤和也有功劳, 他的功劳就是牵制住了一部分敌军,可以给他发个安慰奖。

    大夏的皇帝明升后来被朱元璋送到高丽当人质,不仅得到善终,子孙也繁衍昌盛。

    四分五裂的元朝

    实际上朱元璋同志一直期盼的就是对自己的仇人元廷亮剑。朱元璋同志的心情是兴奋的,情绪是激昂的,思想是谨慎的。总之,他站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关口,对面就是曾经不可一世的蒙古骑兵,这支军队曾经纵横欧亚非大陆,横扫千军,所向披靡。

    当朱元璋回头的时候,他看到了累累白骨,朱元璋在心里对张士诚和陈友谅说:“谢谢你们,是你们把我的刀磨得更加锋利。反元大业有你们一份功劳。”

    当然,朱元璋心里也很感激小明王,如果没有小明王这面旗帜招风挡风,我朱元璋早被吹跑了。

    刘福通,也得感谢你,虽然你犯了一系列错误,但你会打仗不怕死,在后方不稳的前提下,你居然策划三路大军贸然北伐。结果可想而知,三路大军各自为战,互不呼应。元军轻易地离间你们,劝降你们,结果呢,你们自己打了起来。刘福通,你的这些经验教训是北伐的最好教材,当然是反面的。

    回首过去是为了展望未来。当务之急最要紧的是筹划北伐大计。北伐在中国历史上是很少成功的,朱元璋很清楚眼前的困难,他是否已经有了充分的准备?

    我们还是先来说说朱元璋的对手蒙古人吧!蒙古人跟汉人一样,也喜欢窝里斗。铁木真之前,蒙古人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当铁木真统一蒙古后,这个少数民族令人恐怖的战斗力立即释放出来。

    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什么是不能征服的。虽然这些野蛮人看上去好像没什么文化,但是在军事方面他们似乎有一种天才,他们不仅武器先进,而且作战也非常讲究策略,丝毫不让《孙子兵法》。

    蒙古人个个都骑术高手、箭术高手,在交战的时候,他们并不直接用刀剑和对方砍杀,而是先给对方来一阵箭雨。进攻之前他们射箭,进攻之后他们也射箭,逃跑的时候还会回过头来给你一箭。碰上这样的军队只能叫苦连天,因为他们机动性太好,打仗的时候特别灵活,最擅长的又是远程攻击,不用靠近敌人就能把敌人歼灭。

    当年的蒙古骑兵确实可怕,他们几乎是打遍天下无敌手。时隔这么多年,虽然他们战斗力衰退了很多,斗志也不如当年,但他们依然随时可能变成一支死亡骑兵。

    当年西方的基督教徒把蒙古的黑色军队比喻为“上帝之鞭”,可以想象这支军队有多么恐怖。

    朱元璋是幸运的,因为蒙古人自从入主中原后,不光变得腐化堕落,互相之间的争斗也越来越严重,简直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堡垒总是先从内部攻破的,朱元璋赶上了元帝国的堡垒出现地震的时候。

    元朝在扑灭刘福通之后,为了抢功,朝廷内出现了内讧,这对奄奄一息的元朝而言是个致命的灾难。戮力同心的话,还有可能打败强大的朱元璋集团。

    在镇压红巾军的过程中,元廷产生了几个新崛起的军阀,分别是察罕帖木儿、孛罗帖木儿、李思齐和张良弼等人。

    察罕帖木儿在狙击刘福通西路军的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一展身手,先后控制了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地。孛罗帖木儿是答失八都鲁的儿子,答失八都鲁名字虽然怪异,确是元末不可多得的名将,他曾经在河南击败刘福通的军队,威望相当高。不过,他们没有及时地扑灭起义军的余火,招致元顺帝的猜忌。元顺帝怀疑答失八都鲁和红巾军暗通,只是怀疑而已,答失八都鲁却因此一气之下就起不来了。又一起心理事件的案例,看来学习一些心理学真的很有必要。

    孛罗帖木儿子承父业,盘踞在山西大同,结果和察罕帖木儿发生冲突,双方都不肯退让,结果就打了起来。打了一年,元顺帝也看够了,便命令他们不要再打。两人也装模作样握手言欢,但时隔不久,又打了起来,这次还拉来其他军阀一起,算是打群架。

    孛罗帖木儿将张良弼拉到自己这边,察罕帖木儿便联合李思齐。元顺帝再次出面干涉,可是这些人已经不把他的命令当回事。之后,察罕帖木儿被起义军的刺客杀死,养子扩廓帖木儿接手他的军队。扩廓帖木儿的中文名叫王保保,是元末非常厉害的一个将领。朱元璋的北伐过程中将会遇到这个对手。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丞相和皇后密谋,打算来一场政变,让皇太子提前继位。御史大夫老的沙发现了这个阴谋,便带领朝臣一起弹劾丞相。皇太子对此很不满,用计将老的沙削职,还准备处死他。结果老的沙逃出宫,到孛罗帖木儿那里避难。孛罗帖木儿对朝廷本来就不满,立即收留了老的沙。

    朝廷得知这个消息,下令解除孛罗帖木儿的兵权。这一来,正好给他造反的借口。孛罗帖木儿竟然带着大军向大都逼近。太子仓皇出逃,元顺帝非常无奈,表示自己错了,立即恢复你的兵权,你快回去吧!皇帝做成这样,确实窝囊。孛罗帖木儿也非常听话,听说恢复自己的兵权,也就退兵了。

    孛罗帖木儿刚回去,元廷就准备对他进行讨伐。这人速度真快,听说朝廷这么搞,又兵临大都。太子跑到王保保那里,元顺帝等于是被他绑架了,无奈册封他为左丞相,命老的沙为平章政事。

    此时,王保保和李思齐联合出兵,逼近大都。元顺帝很害怕,秘密杀掉孛罗帖木儿,以此讨好王保保。看这段历史让人头晕眼花,简直搞不清楚元顺帝的真正立场。其实,元顺帝当时已经比较孤立了,他只有一个立场:保住自己的地位。太子也好,王保保也好,孛罗帖木儿也好,既是他的敌人,又是他的棋子,他希望通过这些人的争斗维护自己的帝位。

    王保保进京后,皇太子想借助他的兵威逼迫父亲退位,但王保保不同意。王保保毕竟是元朝的忠臣,因为这事,他和皇太子闹翻,随后被太子排挤出京城。不过王保保认为这是好事,这样一来,天下的兵权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王保保想的太过简单,老将李思齐第一个不服。李思齐不但自己不服,还联合其他人一起反对王保保……

    元廷就是这么一个情况,朱元璋起来后,元顺帝慌了。他一方面让王保保去收拾朱元璋,另一方面要他交出大部分兵权,其他的军阀纷纷倒向皇帝这边,联合对抗王保保。王保保的处境是艰难的,一方面要和朱元璋斗,另一方面还要和同僚们斗。

    这种形势最受益的一个人是谁,毫无疑问,就是朱元璋。

    北伐之前

    在说北伐之前,我们先说说石敬唐这个人。说石敬唐这个人改变历史一点都不过分,不过他对历史的影响全是坏的方面。

    那时候还是五代十国,宋朝还没有诞生。不过,石敬唐已经为宋朝的灭亡挖好了坑。石敬唐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当然也为了自保,居然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燕云十六州是中原北方的屏障,拱手送出后,中原大地就暴露在少数民族的铁蹄下。

    宋太祖和宋太宗都曾出动大规模的战争,企图收回燕云十六州,可惜燕云十六州地势实在太险要了,最终功亏一篑。

    燕云失陷四百多年后,朱元璋终于捡起赵匡胤赵光义的梦想,开始了北伐的宏图。朱元璋主要占据南方地区,全国大部分地区还是元朝的势力范围。能不能打赢这场决定性的战役,朱元璋也没有十足的把握。毕竟,在历史上,北伐成功的概率基本为零。

    这么大的一个军事行动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非常重要。

    朱元璋在大会上表达了自己的决心和目标:“各位,现在南方地区基本平定,但我们不要忘了,中原百姓还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我们绝对不能学习张士诚的坏榜样,不可以固步自封,因为这样等待我们的只有灭亡。只有推翻暴元才是我们唯一的出路,中原百姓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让我们去解救苦难的同胞们吧!”

    说完了这番慷慨激昂的话,朱元璋问属下的大臣们对于具体的作战有什么意见。

    刘基立即表态:“现在明王(此时小明王已经沉入江中)的政权已经非常牢固,统治疆域辽阔,百姓众多,而且爱戴明王。我们完全有实力打败元军,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长驱直入,直接开赴中原和元军作战。”

    朱元璋听完面带微笑地说:“元帝国虽然已是强弩之末,但实力仍然不能小觑,放手大干虽然很鼓舞士气,然而却过于冒险,所以我们应该找到更好的方式。”

    常遇春说道:“我认为擒贼先擒王,只要攻进大都,把元顺帝抓住了,就什么都好办。”

    朱元璋听了,笑着摇头:“要想彻底击垮元朝,必须先进攻山东和河南,然后再图大都。这样稳妥一些,而且就算战事不利,我们也不会血本无归。”

    事实证明,朱元璋的策略确实高人一等,因为元帝国虽然元气大伤,但实力还是很强大的。如果轻敌的话,很容易失败。

    而且元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城,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几百年来修得固若金汤。兵临城下,一旦攻不下来,士兵疲惫,粮草不济,后果将是灾难性的。这时,如果元朝各个地方的军队来围剿,朱元璋集团很可能有覆灭的危险。

    过高估计对手的实力从来不是一件坏事,朱元璋是这么做的,也因此更加认真对待这场战争。

    山东是进入大都的屏障,所以是必须首先攻克的;随后,挥师河南,剪除元朝的羽翼,再攻占潼关,占据元朝的门槛,这样天下就处于掌控之中。这时候,才能放心进攻元大都。这个战略确实是一流的,在当时的形势下找不出更好的。

    那么,山东谁去打呢?不用说,徐达和常遇春,这两人就像明帝国的双子星,总是连在一起的。他们配合,极少失败。

    北伐开始了!

    波澜壮阔的北伐

    王保保虽然也是一个名将,但他犯了一个错误,轻敌。他根本不把朱元璋放在眼里,在他看来,朱元璋率领的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所以,他把自己的主力用在内斗方面,将防守的任务交给自己的弟弟脱因帖木儿,这人其实也还是个称职的将领,称职的将领和一流的将领是有本质区别的。

    徐达和常遇春来了,在以后的岁月里,蒙古人听到这两人的名字心底就发毛。

    徐达和常遇春率领二十五万大军浩浩荡荡向山东进发。这一次,徐达和常遇春让元朝统治者领教了什么叫做名将。

    脱因帖木儿还在济南部署防守任务的时候,忽然发现山东境内到处都是吴军。前后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山东就落入朱元璋的掌控中。

    徐达和常遇春都是打仗效率非常高的将领,没有多作停留,立即兵分两路,挥师河南。在河南,他们遇到了像样的抵抗。

    镇守河南的是梁王阿鲁温,这个人还是挺有能力的,他调集了五万的兵力,在洛水旁边等候徐达,期望能够挫败徐达和常遇春的锐气。他所以在这地方布阵,一来可以击其半渡,二来可以方便逃跑。

    击其半渡的想法落空,常遇春太猛了,他带领着先锋部队迅速渡河,杀得元军措手不及。阿鲁温见到这种架势,脚底抹油,准备逃跑。可惜常遇春比他还快,把他抓住了。

    王保保正和李恩齐等人打得不可开交,这时才回过头来,发现对手远比想象中的可怕。

    山东战场很顺利,冯胜那边也不赖,事实证明,冯胜也是一个难得的名将,他很快就攻占了潼关。元军守将看他来势凶猛,放弃陕州,慌不择路地逃跑。李思齐、张良弼争权夺利寸步不让,看到冯胜的大军,急忙逃入关中。潼关陷落后,各地元军纷纷溃逃。至此,潼关以东的地区基本平定。朱元璋实现了自己的战略计划。

    到了五月,朱元璋亲自来到汴梁指挥战斗。此时,徐达和常遇春锐不可当。河南很快就变成朱元璋的地盘,是时候攻打大都了。元朝的末日即将来临!

    这是朱元璋发迹以来最吸引人的战役!

    这个可以名垂千古的好机会,那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不过,徐达和常遇春太耀眼了,这个机会自然是他们,再说,朱元璋对这两个人,不管能力和人品都非常信任。

    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二十七日,徐达和常遇春攻下通州,现在大都就在眼前了。

    肥肉就在嘴边,容易吃吗?不容易,这是一块比石头还硬的肥肉,能够消化它就有营养,不能消化的就只能撑死自己。

    幸好,徐达和常遇春都是久经战场的人,早已练就了一副尖利的牙齿和无所不化的胃。

    有两个最主要的困难摆在他们面前:

    第一,大都是元的中心,城池坚固不用说,而且城中粮草充沛,军队庞大,足够坚守一年以上。如果想围死他们,一年后才有结果。

    第二,离大都不远的太原,王保保有十万大军正注视着大都一切,虽然王保保和元廷有很深的矛盾,但毕竟那是内部矛盾,所以他随时可能过来勤王。

    徐达是个很谨慎的人,他充分估计到了可能遇到的困难,所以准备了五天才开始围城。

    但这时,徐达惊呆了。

    原来这里没有大军驻守,也没有元朝皇帝,只有少量的守兵,他们看到徐达别说反抗,打开城门还来不及。事情怎么会这样?

    原来元顺帝听到徐达攻克通州的消息,第二天就带着全家老小逃跑了,这个老兄是明智的,因为他不仅保住了自己的命,还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元朝就这么覆灭了,朱元璋以明朝的开创者身份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荣耀,鲜花,掌声,一切可以想象得到的光荣都可以加在朱元璋集团的头上。和其他开国皇帝不同,朱元璋不只是成功地登上了皇帝宝座,他还履行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赶走了欺压黎民的蒙古统治者,同时,他还收复了燕云十六州,四百多年了,失去的儿子终于回到母亲的怀抱。

    如果没有朱元璋,难以想象事情会这么顺利。很显然,朱元璋比自己的偶像刘邦更优秀,他是凭借自己的实力打败了所有敌人,包括曾经不可一世的蒙古人。

    天下还有谁是朱元璋的对手?

    没有人了,也许还有一个人,这个人不是王保保,而是朱元璋自己。因为朱元璋发现,打江山固然困难,但真正考验的他是治理江山。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