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发迹史-对穷寇赶尽杀绝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朱元璋这人做事喜欢做绝,元顺帝在内蒙古做皇帝,他不高兴。应该赶得再远一点,最好是远在天堂,或者近在咫尺,在我老朱的眼皮底下。

    蒙古人最后的王牌

    在说王保保之前,先说说元顺帝这个人吧!元顺帝的名字非常啰嗦,叫什么妥欢帖木儿。名字不用记,大家只要记着他是元顺帝就行,因为这是一个有意思的称呼。

    元顺帝的谥号是元惠帝,所谓的顺帝是明朝人给他取的,调侃他很识时务,顺应天命。朱元璋有时候也挺幽默的,他听说元顺帝弃城逃跑,就给了他这么个称号。

    元顺帝从大都逃到上都,上都位于今天的内蒙古境内。逃到这里后,他依然是皇帝,这个政权历史学家称之为北元。

    元朝灭亡后,蒙古人很不甘心,本来在京城里养尊处优,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现在又得回来放牧,这个反差太大了,谁都受不了。所以,他们不断组织力量反攻,企图再度入主中原。

    王保保十万军队还在山西、甘肃一带徘徊,丞相纳哈带着二十万军队守着辽东,云南那边也有十万军队,高丽依然臣服于蒙古人。

    朱元璋手指着地图上山西、甘肃一带,徐达常遇春立刻明白:是时候解决王保保了。

    朝不保夕的元顺帝这时候总算平静下来了,过了几天安稳日子,反思过去的失败。他终于把所有的兵权都交给王保保,让他全心全力打败朱元璋。

    王保保终于成为残余元军的统帅,开始了与徐达的正面对决。这是名将与名将之间的较量,很有看头。

    徐达和常遇春轻松拿下大都后,犯了一个错误,他们决定兵分两路,在太原夹击王保保。徐达带一路,常遇春带一路,这对黄金搭档突然分开,不是好事。这么一来,汤和便担任了许多的先锋。

    汤和的资格非常老,连朱元璋也是他推荐的,但是在后来的战争中,他的风头完全被徐达、常遇春、冯胜这些人盖住了。所以,我们能理解汤和的心情,他很想好好秀一场。为了抢功,他没和徐达商量就擅自带兵攻下了泽州,泽州位于太行山南端,是通往太原的屏障。泽州的胜利大大地鼓舞了汤和,他觉得拿下太原不会太困难的。

    也许是元军之前的表现太差,但这次王保保真的给了汤和一个教训。孤军深入向来是危险的,当汤和带兵进入来到山西韩店附近时,晚上遭到王保保的偷袭,明军死伤几千人。

    王保保的这次小胜大大地鼓舞了元顺帝,他一再敦促王保保集中优势兵力,收复大都,然后迎接自己回大都做皇帝。

    元顺帝急不可耐地想回大都,王保保却更多地考虑如何进攻大都。大都是一定要打的,只是他很清楚,一旦自己攻打大都,徐达有可能会回援,这样的话,得设下埋伏,歼灭徐达。

    可是徐达让王保保失望了,高手对决往往只在一念之间。徐达看透了王保保的算盘,你要打大都你就打吧,我你打大都,我打你太原。

    徐达这么做并不是放弃大都,只是他觉得拿下王保保的根据地更重要。大都有兵力据守,王保保只要准备打大都,太原就等同于一个空城。就算你王保保拿下大都,我端了你的后方根据地,然后夺回大都也是轻而易举。到时,你王保保就是两头空。

    不出所料,王保保听说徐达不为所动,快马加鞭地带着人马回到太原。在太原附近,王保保遭遇了徐达,两个对手终于在战场上相逢。

    王保保手中有蒙古最精锐的骑兵,而徐达的骑兵只有王保保的一半,步兵大部队还没有跟上。这场仗看起来怎么都是徐达输,眼看徐达名将的名声就要毁于一旦了……

    高手对决

    两军相遇跟我们在人山人海中碰到老朋友不一样,绝不是面对面地拿起兵器就开打。军队中都有探子,所以两军一旦遭遇,中间还有一段距离,这段距离不会太远,也不会太近。

    在这种情况下,两军都会安营扎寨,随时准备交战。你不可能逃跑,如果逃跑的话,别人追上来,那就非常惨,本来情况对你有利也会变成不利。

    徐达没有撤退,但也没有进攻。他很清楚自己兵力不如对方,如果进攻的话很危险,所以按兵不动,以不变应万变。王保保见徐达毫无动静,用现在的话来,被整得有些不明白。他辛辛苦苦来太原,既不进攻又不撤退,总不会是带领全军来旅游吧!由于没想明白徐达到底想干嘛,王保保也不敢主动出击,他得先弄明白对方到底耍什么把戏。

    三天来,双方都毫无动静。这天夜里,常遇春对徐达说:“我们大部队没到,跟他们正面交战肯定不行,不如让我带领一队骑兵夜间偷袭敌营。”

    徐达点头同意,因为这确实是个好办法。也算是这对搭档运气好,当天夜里,太原的守将派出使者来投降,答应做个内应。这么主动的蒙奸确实难得,真是雪中送炭。

    这个风声鹤唳的晚上,空气中似乎吹来阵阵杀气。

    王保保是个非常勤奋好学的人,虽然已是深夜,他还在烛光下翻着兵书。他想不到的是,兵书上的内容马上就用到了。就在他读着津津有味的时候,忽然听到营外杀声震天。根据多年来作战的经验,他立即判断出是敌人偷袭,他非常镇定,根据兵书作出了一个明智的决定: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这个决定一出,大家跟着跑,主帅在前面,将领在中间,士兵们殿后。这么一跑,四万人变成刀下鬼。幸运的是,王保保没有损伤一根头发,他连夜跑出了一百多里。

    似乎他上辈子欠了常遇春很多钱,常遇春愣是紧追不放。王保保一边痛骂,一边更加卖力地跑,终于逃脱虎口,这时他身边只剩下十八骑兵。

    确实,在战场上千变万化,徐达和常遇春都是应变的高手,从劣势转为优势只在一念之间,真正的名将不仅善于发现转瞬即逝的机会,更善于利用机会。

    从这场战役中可以看出,王保保毕竟还是比徐达、常遇春稍逊风骚。

    打垮了王保保后,接下来要收拾的是李思齐和张良弼,这两人虽然在元政府任职,但其实对雇主没什么感情,为的就是那么点利益。所以,徐达、常遇春,你们不必来势汹汹,不必动刀动枪,我们已经设宴席等着你们呢,大家化干戈为玉帛。

    最后的出征

    朱元璋这人做事喜欢做绝,元顺帝在内蒙古做皇帝,他不高兴。应该赶得再远一点,最好是远在天堂,或者近在咫尺,在我老朱的眼皮底下。

    又一次北伐开始了,这次北伐因为要对付的是残兵败将,所以级别稍低一点。用徐达做统帅,太浪费了,而且徐达还有任务在身。这次朱元璋用常遇春作统帅,李文忠为副帅。两人率领一万骑兵、八万步兵直捣大漠,元军完全不堪一击,碰到常遇春就像菜花,一路上明军节节胜利,如入无人之境。

    常遇春过五关斩六将,带领一万骑兵直逼上都。

    元顺帝很郁闷,知道又得搬家了,一路逃到内蒙古的淖尔湖附近。在常遇春的穷追猛打下,元军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什么也不要,保命要紧。

    常遇春大肆掠夺一番,才班师回朝。不过,天妒英才,在经过柳河川附近时,一代将才常遇春暴毙。听到这个消息,朱元璋感到震惊,写诗悼念他:“忽闻昨日常公甍,泪洒乾坤草木湿。”

    朱元璋评价常遇春是自古以来第一名将(虽古名将,未有过之),常遇春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光芒耀眼。用现在的话说,这辈子值了。

    常遇春的一生没有留下任何遗憾,他碰上一个好的领导,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打前锋),一辈子纵横沙场所向无敌,最关键的是,他又在恰当的时候死去。

    这个人真是一个奇迹。

    曾经被常遇春追得狼狈不堪的王保保,回到太原后,一直留意徐达和常遇春两人的举动,他太怕这两人了。听到常遇春暴毙的消息,王保保既欣喜又遗憾。不过,这样也好,少了一个劲敌,最大的遗憾是太原之战自己像一条狗一样被常遇春穷追猛打,这个仇没法报了。

    王保保雪耻

    这时候,徐达派遣部将张温攻打甘肃,大家知道山西和甘肃都是王保保的地盘。

    张温也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将领,朱元璋帐下的能人太多了,没有什么好的解释,只能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进展非常顺利,张温很快拿下甘肃的军事重镇兰州。

    张温占据兰州之后,踌躇满志,我们知道,在名将如云的明朝开国时期,要想发发光太难了,因为周围全是钻石,他们的光芒太耀眼了。张温总算燃烧一次了,此时有一双眼睛密切地注视着他。

    王保保。

    我王保保打不过徐达,难道也打不过你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张温,你孤军深入,简直不把王保保放在眼里了。好,我就让你永远呆在兰州吧,让兰州的人民世世代代把你的死亡传唱!

    想到这里,王保保忽然拍着脑瓜自言自语:“何不放长线钓大鱼,对了,我对兰州围而不攻。明军一定会来救张温的,因为兰州在军事上太重要了,朱元璋不可能放弃他。”

    王保保猜的没错,他围住兰州,然后将主力部队埋伏在定西的崇山峻岭间,这招围点打援真是厉害。王保保把兰州当作一条大鱼,引诱明军前来送死。兵法这种东西确实很有杀伤力,一个点子一个阴招就能歼灭一支军队。

    第一个来送死的是于光, 于光以前是徐寿辉的部下, 陈友谅弑君后,于光投靠了朱元璋。于光是相对平庸的将领,他率军抵达兰州附近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中了埋伏圈。全军覆没,于光被活捉,这个人很有骨气,他誓死不降,还让城内的守军坚持住,说徐大将军的部队马上就会过来。还没说完, 人头就被砍了下来, 朱元璋追封他对怀远大将军,入祀功臣庙。

    王保保似乎要转运了,他的计划看起来很完美,不过有一个人却提醒了他计划中的漏洞。这个人还不是别人,而是兰州城的守将张温。一个人名气不大,不代表能力不大,张温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好像没什么名气,但却是货真价实的实力派。

    张温冷静地分析现在的形势,看出王保保围点打援的策略,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决策:主动出击。你不是想要我做诱饵吗?那好,我现在主动出击,一定让你猝不及防。

    王保保一门心思等第二条鱼上钩,完全没有料到这种情况下张温居然还这么主动。

    张温不是一个喜欢被动的人,他亲率三千兵马趁夜偷袭城外敌军,居然一举成功,将几万敌人打得人仰马翻。元军不得不撤退几十里,但肯定不会放弃围城的,只是这次半径大点,给你活动自由多点。

    张温偷袭确实让王保保很意外,不过他的计划并没有被打乱,兰州城依然在围困中,支援的明军依然随时可能过来。王保保还在等待。

    王保保等待的时候,朱元璋正在召集股肱大臣开作战研讨会。对于王保保的行动,朱元璋表示很生气,所以这次下手要狠一点,狠到出乎王保保的意料之外。怎么个狠法呢?

    别管兰州了,直接和王保保决一死战,歼灭他的有生力量,最好能够把他活捉回来。这还不够,灭了王保保以后呢,打应昌,把元顺帝赶出内蒙古境内。

    计划拟定以后,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冯胜为右副将军、邓愈为左副副将军、汤和为右副副将军率领大军出征。为了迷惑敌人,朱元璋又用了一个声东击西的策略,命令大将金朝兴进攻山西的元军,汪兴祖进攻河北的元军,其目的是吸引元军大部队的注意力,从而保证徐达大军直捣黄龙。

    王保保仍然呆在定西等待援军上钩,他要等待的东西确实很快就要到了。

    洪武三年二月,四路大军同时出发,声势空前浩大。不久,王保保接到消息,金朝兴攻克了东胜州。若干天后,汪兴祖攻克朔州。随后,又传来李文忠出居庸关的消息。

    坏消息像雪片一样飞来,王保保心慌意乱,他有一种不好的预感。

    果然,没多久,徐达的部队出现在定西。他一直等待的人出现了,可是他忽然不想见这个人,因为这个人带着四十万的兵马。但是也没有退路了,没有办法,咬咬牙豪赌一把吧!

    徐达的骚扰战术

    四十万大军行动起来非常迟缓,徐达亲自率领十万人马早一步赶到定西。

    到定西后,徐达并没有急着跟王保保过招,相反,他让军队放下兵器,暂且做建筑工人,修房子扎营寨,建筑防御工事,等等。

    元军大多数人搞不懂明军想干嘛,但是王保保是个例外。他心里暗自佩服徐达,确实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守住定西的险要地方就是为了你们来进攻,徐达不上当,事情有些难办。

    徐达在定西站稳脚跟后,很快就告诉王保保:我比想象中的难缠。

    明军虽然不出战,但屡次派出骑兵小队去试探,这种感觉最烦了。夏天睡觉的时候,苍蝇最喜欢叮人,你准备用手赶,他们就飞走了;你刚想合上眼睛睡觉,他们又来了。徐达这种战术让王保保非常恼火。

    不过还有更厉害的。随后,徐达特地安排了一些士兵,这些士兵专门负责到王保保的大营里搞突然袭击,顺便再纵火大喊之类的,搞得人心惶惶。晚上,元兵们入睡不久,大家敲锣打鼓飙高音,总之,一定要丰富元军们的夜生活。

    王保保快崩溃了,他知道再这么下去,不用交战,自己就输了。所以,一定要给敌人一点颜色看看。

    王保保派出一千骑兵偷袭,他们从一条小路绕到明军的侧翼,应该说,偷袭是有效果的。只要是正常人,突然遇到敌人偷袭,都会恐慌。明军也不例外,别说士兵,一些将军也惊慌非常,导致敌军攻入了内营。这时,如果主帅也慌乱的话,后果是致命的。幸运的是,徐达是一个高素质的统帅,因为他自己也是个偷袭高手。

    徐达听到外面大乱,没有像平庸的元帅一样拔腿就跑,相反,他非常平静,竖起耳朵静听,随后,断定这不过是一支小规模的偷袭队伍。确定了自己的判断后,徐达立即上马,拔剑来到骚乱的地方。士兵们看到主帅亲临现场,顿时镇定了不少,连主帅都不怕死,我们还怕什么,杀,杀退这帮狗日的。结果,把这支偷袭的元军打了回去。

    临危不乱最能显现一个主帅的素质,徐达名副其实。

    王保保以为这么一搞,明军应该低调许多。可惜,他的对手是徐达。徐达一如既往,继续骚扰。王保保很痛苦:徐达,你有完没完。

    吵吵闹闹了许多天。一天深夜,忽然非常安静。突然的安静往往比骚扰吵闹更恐怖,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暴风雨来临之前往往静得可怕。但是元军实在太累了,无法抵抗住睡眠的诱惑。

    元军呼呼大睡的时候,徐达正在深夜里点兵。有人会问,徐达为什么要等到现在才出兵,一方面是后面的部队已陆续到了一些,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敌军以逸待劳,贸然攻击只会不利,所以徐达先采取骚扰战术,让敌军疲惫,然后再攻其不备。

    王保保十万大军占据有利地势,而自己劳师远征,士卒疲惫,加上粮草有限,所以绝不可以跟王保保玩持久战,应该逮住一个好机会,杀得敌人措手不及。

    事实证明,徐达的判断是对的。十万大军偷袭那是什么概念,简直就是秋风扫落叶,元军还在睡觉的时候,脑袋就已经被切了下来。有些元军刚反应了过来,正准备穿鞋子逃跑,一支利箭飞了过来,元兵们一个个倒地。十万磨刀霍霍的人砍十万睡梦中的人,结果不用想象,虽然肯定有很多元兵惊醒过来,但来不及了。

    王保保的十万大军一夜之间灰飞烟灭,元廷的两个王爷被擒,接近两千的文武大臣被俘获,至于成为俘虏的士兵高达八万五千人。战果太辉煌了,美中不足的是没有发现王保保。

    王保保是不是被砍死了?如果是这样的话,功德也算圆满。但情况不是这样的,王保保居然逃跑了。这位老兄可能有晚睡的习惯,敌军偷袭的时候他好像并没有睡觉,所以第一时间反应过来,立刻找了一匹快马,抱上自己的老婆孩子,逃得无影无踪。

    王保保确实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情况如此危急,依然将家人照顾得无微不至。由此,我们也理解了,为何他比徐达差了一两个档次。在他心目中,自己和家人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军队。

    接近九万人被俘,王保保能够单枪匹马带着家人逃出来,这种好男人千古难求。

    王保保带着家人跑到黄河边,再次发扬自己惊人的求生本能,找了一根木头,带着全家过了河。了不起的男人!

    徐达完成了任务,歼灭了王保保。而李文忠的任务是赶元顺帝,不过这个元顺帝很顺,李文忠还没来,他就自己买了一张也不知道是去天堂还是地狱的门票。皇帝死了,大家化悲痛为力量,决定坚守应昌,拒李文忠于千里之外。豪言壮志,可惜,李文忠仅用一天时间就攻下了应昌,北元的朝廷被李文忠一锅端了,元顺帝幸亏死得早。

    就像徐达没有抓住王保保一样,李文忠也没能抓住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看来,要想成为大人物,必须具备两种技能之一,要么会杀人,要么会逃跑。如果两种技能都擅长的话,那就天下无敌了。

    肃清北元

    过了黄河以后,王保保又是一条好汉。两年来,他一直过得很低调,甚至有些猥琐,其实这段时间他一直纠集力量。

    两年后,王保保又现身了。明军的大部队已经撤离边境,元军又开始活跃了,他们先后占领了甘肃、宁夏、东北等大片地区,并将这些地方作为自己的据点,不断地向明军发起进攻。他们采用游击战术,你们人少我就欺负,你们人多我就闪。你们没有防备我就射暗箭,你们秣马厉兵我就藏起来。蒙古兵再次发扬他们打砸抢烧的作风,边境的百姓苦不堪言。

    朱元璋很愤怒,老朱是贫苦家庭出身,老百姓的痛苦就是老朱的痛苦。老朱问大臣们:怎么办?

    大多数人都说打,徐达也认为应该打,而且应该往死里打,一次性解决北元政府,把他们全部都杀光问题就解决了。

    应该说,确实是这么个道理,彻底解决总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不过,也有人不同意,这个人是刘基。他不同意并不是因为他预知后事,理由很简单也很朴实:北元是瘦死的骆驼,而且王保保虽然是个常败将军,但这个人很有毅力,屡败屡战,所以也不能轻视,我们劳师远征,想要一次性解决他们恐怕不现实。

    是的,刘基的意思是不太现实。朱元璋本来也是跟刘基一样的看法的,但刘基说出来以后,他反而不赞同,他说要打,堂堂中华民族怎么能任由这帮野蛮人欺负。朱元璋是个很特别的领导,以前支援刘福通的时候,刘基不主张,朱元璋明知刘基说的对,却偏要支援。所以,也许朱元璋跟刘基的关系并不是像后人想象中的那么好。

    这次朱元璋调动了十五万大军,仍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冯胜为右副将军,每人领兵五万,分三路出发。

    徐达是中路,经过雁门关攻打和林。中路军还有一项任务,大肆宣传要把北元皇帝和王保保赶出蒙古,这招叫引火烧身再灭火,徐达的意思是想让中路军变成元军的活靶子。只要元军过来袭击的话,徐达便大开杀戒。李文忠的东路军出居庸关往和林的方向靠近,目的是庇护中路军,只要中路军和元军交战,李文忠将在最短的时间内杀出来。

    冯胜的西路军主要是干嘛的?朱元璋没有给他什么任务,只要你带着五万人在沙漠转悠就行了,这样就起到了疑兵作用,令敌人云里雾里,不知道明朝派了多少人马过来。换句话说,这次出征,冯胜是一个配角,对于这个自负的将领来说,这确实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情。

    朱元璋是个高明的军事家,在出征前,他让主将自己挑选先锋。徐达选择了一个叫蓝玉的年轻人,由于蓝玉是常遇春妻弟,所以有人怀疑徐达是不是任人唯亲。当时很多人不满,因为大家觉得这一战就是抢功啊,你选以前老搭档的妻弟,大家心里不服啊!如果徐达真是这种人的话,也不会成为明朝第一名将,事实证明,他很有眼光。

    李文忠选择韩政为先锋,韩政这人史书上记载比较少,他曾经是一支起义军的统帅,后来率众归附朱元璋。这个人虽然能力不是特别突出,但为人稳重,资历也比较老。

    失意的冯胜选择了失意的傅友德,傅友德怀才不遇,一直没有得到表现的机会,虽然也经常打胜仗,但总是担任次要角色。冯胜选择他,或多或少跟自己的心境有关系。

    然而,老天不负有心人。这次不怎么成功的北伐,因为冯胜和傅友德的出色表现划上了一个相对圆满的句号。

    三路军三种命运

    中路军进入山西境内后,徐达让蓝玉率领骑兵先出关,勇猛的蓝玉给了王保保一个当头棒喝,在蒙古境内的野马川击溃王保保。王保保再次逃跑,这次是带兵逃跑,说得好听一点便是撤退。

    战场上,蓝玉跟常遇春一个性格,也是穷追不舍,在土剌河附近又击败王保保,王保保只能继续撤。这看起来很像是诱敌深入,事实还真是这样。接连两次胜利让徐达和蓝玉都产生了轻敌情绪。

    其实,这还真是王保保的策略。他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清楚自己打仗不如徐达,所以决定用计。王保保在内蒙古北部一个叫岭北的地方设下埋伏,通过诈败的方式一步步将明军引到这个地方,然后打算一举歼灭。蓝玉并不是一个李逵式的人物,他虽然很渴望歼灭王保保的军队,但并没有轻易地钻进圈套里。

    相反,蓝玉下令停止前进,等到徐达的大部队。可惜,徐达打了一辈子胜仗,终于头脑有些不清醒了。其实,也不能怪徐达,他和王保保交手几次,王保保都显得那么不堪一击。

    徐达钻进了敌人的埋伏圈,当明军进入岭北后,伏兵四出,明军惨败,死伤过万。王保保决定一举歼灭徐达的军队,如果徐达全军覆没,也许一世英名真会毁于一旦。幸好,这种情况并没有出现。

    在无比凶险的情况下,徐达再次变成那个曾经叱咤风云的名将,临危不乱,力挽狂澜。终于带领军队安全撤出,并以大无畏的精神和严密的防御工事阻挡了王保保几十次的猛攻。虽然战事失败,但毕竟保存了主力,没有铸成大错。中路军的另一支由偏将军汤和率领,汤和的情况更糟糕,在宁夏断头山被元军击败。以朱元璋的标准,肯定要对中路军失望了。

    东路军的情况要稍好一些,但也让人比较失望。李文忠在到达内蒙古一个叫口温的地方后,元军纷纷逃跑,留下大量牛羊辎重,刘文忠让韩政看守辎重,自己率领轻骑兵追赶敌人。李文忠跟徐达犯的是同一个错误,都觉得元军现在是一群废物。轻敌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当李文忠追到阿鲁浑河的时候,终于找到了元军。不过,这些元军好像忽然变得杀气腾腾,完全不像残兵败将。这支元军的将军是蛮子哈刺章,也是一个人才,虽然他照抄王保保的技术,但确实起到了作用。

    仇人见面分外眼红,打吧!这一打就打了好几天,令人吃惊的是,这种情况下,李文忠还打败了元军,杀敌过万,当然自己人也死了不少。李文忠也是个性格非常强硬的人,如果这么回去了他心里会非常不爽,跟自己预期的目标隔得太远。所以,一定要继续打。

    大家都本着见好就收的原则,当然不希望再打。这时,李文忠站起来,以非常强硬的姿态说,一定要打。一直打到外蒙古的称海,蛮子哈剌章也是个很野蛮的人,碰到李文忠这种人算是服了。

    李文忠追得太过分,最后元军也火了。各路元军纷纷集合起来,准备和李文忠来个生死大决战。看到这架势,李文忠知道做人不能太绝,还是回去吧!要回,也绝对不能跑回去,那样太丢人了,来的时候狂追猛打,回去的时候脚底抹油,不是李文忠的风格。

    李文忠有勇有谋,一路上故布疑阵,元军实在被这个人打怕了,所以不敢偷袭。李文忠就这么大大方方从元军的眼皮底下回去了,了不起,赞一个。虽然李文忠没有实现预期的战略目标,也不能说空手而归,至少抢了不少东西。

    那个本来是打算充当花瓶的西路军喧宾夺主,成为这场北伐的真正主角。

    西路军到达兰州后,冯胜觉得太无聊,五万人聚在一起,你看我我看你,多没意思,又没美女。冯胜对傅友德说,反正现在也没啥事,我给你五千人,你去外面逛逛吧!碰到元军就杀,碰到财物就抢,总之,别空手而归就行。

    五千人虽然不多,但总算可以自主指挥这些兵了,傅友德终于做了一个小舞台上的主角。

    傅友德带着五千人打到西凉(今甘肃武威),击败元将失剌罕。这是第一捷。

    随后,傅友德又进攻永昌(今属甘肃金昌),大败北元太尉朵儿只巴,歼敌数千。二捷。

    傅友德这两仗打得相当漂亮,虽然不是什么大的胜利,但己方损失相当小。冯胜看出了傅友德的潜力,将更多的兵力交给他指挥,给兵就是给力,傅友德更加放手地打。他带兵来到今天甘肃酒泉那地方,活捉了北元平章,斩首四百多级。三捷。

    傅友德多年来不得志,这时终于逮到一个机会,就像疯子一样,看到元兵就打。碰到这么一个会打仗的疯子,元军都吓怕了。这时,傅友德是寻找敌人,到处找,因为元军听说他的名字就四处躲。元将上都驴很倒霉,因为他被傅友德找到了,上都驴全军覆没,赶紧举起双手。这是第四捷。

    随后,傅友德攻进集乃路(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守将伯颜帖木儿听说他来了,直接开城,举行欢迎仪式。五捷。

    不久,傅友德在别笃山碰上北元岐王的主力军,见面之时,傅友德没有废话,打。一战下来,击败元军几万人,抓捕文武官员27人,岐王一人孤身逃走。六捷。

    之后,他又领兵追到瓜洲、沙州,再次大败元军,俘获岐王金银打印以及无数的牛羊马匹。

    从五月一直打到十月,不能再打了,因为战利品已经堆积如山,总不至于一把火烧了吧!所以只好满载而归。

    这场北伐西路军为大明朝争取了足够的面子,傅友德几万大军居然在北元境内长驱直入,让蒙古人胆战心惊。朱元璋虽然没有彻底消灭对手,但对手也终于意识到大明朝是一个非常恐怖的对手,双方因此陷入僵持状态,给边疆带来了十几年的和平。

    和平是打出来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