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发迹史-皇帝与官员的血腥游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对于贪官,朱元璋无所不用其极,除了剥皮之外,凌迟也是非常吓人的一个刑罚。所谓凌迟就是把人绑在柱子上,一刀刀地割,凌迟也是一项技术活,如何割上几千刀,犯人还不死,靠的就是手上功夫和对人体构造的了解。

    官员的痛苦

    今天,公务员是最吃香的一个饭碗,大家挤破头皮想成为公务员。

    但是在朱元璋时代,情况完全不同,那时的官员用惶惶不可终日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在朱元璋手下做官,好比是提着脑袋上班。

    在朱元璋的朝中有个很奇特的现象。众所周知,历朝历代都有不少一品大员,这些人是国家的重臣,皇上非常器重他们,也比较尊重他们。但是明代不一样,明代一品大员就像珍稀动物一样,打着灯笼都难找。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呢?

    自从朱元璋取消丞相制度,文官的最高品级就是各个部门的尚书了,尚书属于正二品。当然,名义上的一品还是有的,比如什么太师、太傅、太保等等,不过这些都是虚职,撑门面的。真正的一品快绝迹了。

    反正品级这些也是身外之物,在朱元璋时代二品就相当于一品,混上二品也就知足了。如果说做官可以不在乎头衔的话,但是有一个东西是必须在乎的。

    钱!对,当官要养活一大家子人,钱是不可缺少的。不过,朱元璋在给官员开工资时再次发扬艰苦奋斗勤劳节俭的好传统。

    朱元璋给级别最高的一品大员开出的工资是年薪1044石米,到了七品的知县,一年只有90石米。一个知县也算是地方的父母官,一个月7.5石米,听起来就像是要饭的。当时的县长要做的事情可多了,当时的部门没现在多,县长一身兼任很多职务:法院院长、检察院院长、财政局长、税务局长、工商局长……

    一个县长的手下有许多干活的,这点俸禄估计打发手下的小弟都不够。所以,朱元璋开出这么低的工资似乎是鼓励官员们贪污。

    虽然朱元璋制定了种种酷刑来防止贪污,但是迫于生存的压力,许多官员还是纷纷打起了擦边球。地方政府不是要向皇帝交税吗?就从这里动手,交税可以是交实物,也可以是交银子。交银子的时候要将碎银子熔化,弄成官银,这个过程中有个损耗的过程,俗称火耗。

    诚然,学过化学的人都知道,火耗是必然的。但是火耗多少却是可以操作的,这部分成为官员们牟利的法宝。

    还有一种贪污的方法叫淋尖踢斛,老百姓交粮食的时候,地方官用斛装。老百姓把粮食放进斛里,再称重。装满后,准备称的时候,地方官以掩耳不及盗铃的速度踹了斛一脚,这一踹,斛尖的谷物就会撒在地上。老百姓当然会及时去捡,地方官马上喝道:“不许捡,这是正常的损耗。”

    由此可见朱元璋整治贪污的力度,也只有在朱元璋统治时期,贪污变成一项力气活。要踹得恰到好处,是要经过长久练习的,如果第一脚没踹好,再补一脚就不太雅观了。所以,明朝官员身体素质都比较好,这是宋朝官员不能比拟的。

    老百姓眼睁睁地看着这些官员把自己的粮食踹走,也没办法,毕竟人家也是付出劳动的。一斛踹一脚,整个县来纳粮,可能就是几万脚了。确实是苦力活,很多名臣都是这么过来的,甚至像李贤、徐阶、张居正等人都是踹过来的。

    淋尖踢斛已经成为明朝官场的潜规则,不过也有一些很清廉的人坚决不和这种潜规则沾边,这些人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清官,但是他们的日子过得都非常苦,海瑞就是最好的例子。

    海瑞工作非常努力,非常辛苦,最后当上了二品官,在明朝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可是即便当上这么大的官,他还是穷得叮当响,因为长年缺乏营养,所以这位老兄的身材非常好,很瘦,标杆式人物。他死后,朝廷派官员帮忙治丧,进来后大吃一惊,还以为是走进了贫民窟呢!海瑞家里什么都没有,衣服都是打满补丁的,屋子里还四处漏风。

    让官员更加吃惊的是,海瑞家里居然连棺材钱都拿不出,到了这份上,朝廷也只有给一些补贴了,至少做了一辈子的官,为朝廷为百姓服务了一辈子,总得给他一个体面的安葬吧!

    总之,在明朝,如果做官清廉的话,就只能受穷了。

    至于工作强度,明朝比历史上其他朝代也更加疯狂。朱元璋是个工作狂,每天起早摸黑,批改奏章,处理事情。有人统计过,朱元璋平均每天要处理423件事,批阅十多万字,相当于一天批改一本书,工作量非常惊人。即使放在现代,朱元璋也称得上是工作狂,尤其是马皇后死后,他心灵无所寄托,全部放在事业上。

    汉朝时五天休息一天,隋唐时期十天休息一天,但平常的假期特别多,一年将近有四分之一的时间是休息。宋朝的时候一年也有几十天的休息时间,到了元朝,做官的一年只有十几天的休息时间。

    不过,到了朱元璋手里就更绝了,一年休息时间只有三天:过年、冬至、朱元璋的生日。朱元璋的想法很简单:我给你们饭吃已经很不错,还想休息,当年老子讨饭的时候,没人让我休息啊!休息的话老子就不能活到今天。

    朱元璋的管理是非人性的,也就是说强制性的,所以他和官员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也正因此,他经常说老百姓好话,经常说什么老百姓日子很苦,要体恤他们等等!与此相反,杀起官员来他毫不手软。

    剥皮反贪

    朱元璋刚当上皇帝不久,便让人每天在谯楼上吹号角,高唱着:“为君难,为臣又难,难也难;创业难,守成更难,难也难;保家难,保身又难,难也难。”

    这话的意思无非是说,我朱元璋现在建立了新政权,你们这些当臣子的一定要给我守住这份基业,如果当贪污腐蚀政权,有你们好看。

    确实,朱元璋是历代皇帝中对贪污腐败最为深恶痛疾的一个人,这一点大家都理解。想当年……只要想当年就行了,当年朱元璋的痛苦悲惨的生活很大程度是由贪官污吏造成的。甚至父母死的时候,问地主要一块埋葬地都被拒绝,这些经历虽然已经是遥远的过去,但是在他心里留下了很深的烙印。

    现在朱元璋手握天下大权,他似乎有能力建造一个尧舜禹汤的时代,他也的确朝这个方向努力。据说他临死前就说我比不上尧舜,如果说朱元璋杀贪官完全是心理变态也不对,他毕竟还是有理想的,不切实际的理想加上没有制约的权力最后总是把事情往相反的方向推。

    朱元璋身边有许多功臣,这些功臣都是随他一起打天下的,不管这些功臣们的出身如何,大明王朝建立后,他们都变成了新一轮的既得利益群体。在中国传统政治中,权力和腐败总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朱元璋很担心这个,他很清楚腐败亡国的道理,为了避免出现下一个朱元璋,朱元璋觉得必须严格约束官僚集团。他曾经告诫徐达和常遇春等人,要对家奴们严加看管,千万不要让他们祸害百姓。徐达是聪明人,一听就知道朱元璋的弦外之音,是在告诫功臣们不要仗势欺人。

    为了杜绝贪污腐败现象,朱元璋制定了最严酷的法律:贪污60两银子以上的人,立即杀掉。

    不仅如此,他还制定了更加恐怖的政策。每个县衙里都必须建造一个土地祠,凡是因贪污处死的官员就是在这里被剥皮的,剥皮也是一项技术活。剥完皮后,还必须用草填充进去,所以绝对不能把皮剥成条状。之后,再把皮囊悬在县衙附近,供人参观,当然,朱元璋的目标是官员。老百姓呢,就当看免费的恐怖片。

    大家知道,朱亮祖是跟随朱元璋多年的老部下,就是这么一个功劳赫赫的开国功臣,朱元璋也差点把他皮剥了。结果朱元璋给他留了全尸,只剥了朱亮祖儿子的皮。

    当时,广东番禺县有一个很清廉的官员,这个小官不仅清廉,执法也非常严厉,算得上公正无私的典范。像这样的人,很容易得罪地方豪强的。由于法令在那儿,豪强也不敢拿小官怎么样?为啥呢,不是怕这个小官,而是怕朱元璋。所以这些豪强尽力拉拢朱亮祖,朱亮祖收了一些好处后,还真答应了。

    朱亮祖拿人钱财替人消灾,他出面跟这小官交涉,让他对地方上的富户好点。可惜,这小官认死理。朱亮祖没法,找了几个混混把小官痛打了一顿。

    这小官还真是牛脾气,他一怒之下,将地方的豪强抓了起来。朱亮祖看这个无名小辈不给自己一点面子,也火了,居然派出军队包围了衙门。与此同时,朱亮祖给朱元璋一道奏章,弹劾这个小官。

    小官没办法,也给朱元璋上了一道奏章。

    朱元璋先收到朱亮祖的奏章,看了以后很愤怒,立即下令杀掉那个小官。朱元璋发出命令后不久,小官的奏章也到了,朱元璋一看傻眼了,知道杀错人了,便派人去追,收回第一道命令。

    可惜已经来不及了,那个小官最后还是被人杀了。

    这事完了以后,朱亮祖见朱元璋没什么反应,以为没事。毕竟被杀的不过是个芝麻官,自己是开国功臣,朱元璋应该不会为了一个不认识的芝麻官为难自己吧!

    直到大理寺的官员找上朱亮祖的时候,他才知道自己想错了。这些官员不仅要带走他,还要带走他的儿子朱暹。当他们被带到朱元璋面前时,朱元璋没有废话,一顿鞭子狂抽,抽累了以后,他让侍卫们抽。父子俩就这样活活被鞭死。

    朱亮祖是明朝第一个被当庭打死的大臣,考虑到他的开国功臣身份,朱元璋给他留了全尸,只是把他儿子剥皮示众。所有参与此事的地方豪强统统被处死,统统被剥皮。

    当时新闻虽然不发达,但是这一事件很快传遍了全国,在官场上无异于一次地震。

    越反越贪

    还有一件事,最能说明朱元璋反贪的决心。

    大家知道,朱元璋这人虽然对商人有偏见,但也没有禁止通商。在边境一带非常流行茶马贸易,也就是说用明朝的茶叶换取游牧民族的马匹。马匹对于军事非常重要,所以朱元璋不准私人在边境贩卖茶叶,不过哪里有利润哪里就有冒险,这种事是禁不住的。

    虽然朱元璋三令五申不准私自贩卖茶叶,但很多人把他的话当耳边风,其中最有来头的一个作案者就是朱元璋的女婿欧阳伦先生。这位先生的老婆安庆公主是朱元璋和马皇后所生的女儿。

    欧阳伦派家仆周保到边境一带走私,周保狗仗主人势,到了边境,横行霸道。地方官府不敢得罪他,可是周保实在是太嚣张了,最后地方官还是向朱元璋打了个报告。

    听到这事,朱元璋非常愤怒,马上派人把周保等斩首,然后让布政司官员去驸马府问罪,最后将驸马欧阳伦赐死。不仅如此,他还奖励那个揭发驸马的小官。

    大义灭亲用在朱元璋头上一点也不过分,虽然也有人说朱元璋反贪是“黑吃黑”,但他确实从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老百姓的利益。

    朱元璋经常对文武百官说:“如果不禁止官吏的贪暴,老百姓就没法生存,老百姓没法生存,就会起来造反。”

    为了防止贪污腐败,朱元璋还颁布了一项匪夷所思的政策,他鼓励全民参与反腐败,老百姓不仅可以举报贪官污吏,甚至可以把他们直接绑起来,押到京城,而且沿途的各个关口必须放行,如果有敢于刁难阻止的官员,不仅本人要被处死,还要株连九族。

    这个政策是骇人听闻的,当官的从此永无宁日,如果得罪了一个老百姓,告你一状,吃不了兜着走。

    其实,中国的老百姓毕竟是善良的,大家都只想过安稳日子,当官的不来欺负咱就烧高香了,哪敢吃饱了撑着去招惹是非。朱元璋虽然鼓励老百姓举报贪官,但很少有人敢这么做。

    所以朱元璋惩治贪污腐败主要还是靠特务网,反贪几乎可以说是朱元璋的一项爱好,如果锦衣卫或者检校发现了贪官,他半夜都会起床接见。能够做到这一点,没有强大的兴趣和动力是不可能的。

    对于贪官,朱元璋无所不用其极,除了剥皮之外,凌迟也是非常吓人的一个刑罚。所谓凌迟就是把人绑在柱子上,一刀刀地割,凌迟算得上是一门技术活,如何割上几千刀,犯人还不死。这种人就可以成为凌迟高手了。现在人讲杀千刀的大概就是起源于凌迟这种刑罚。

    此外,还有抽肠,顾名思义就是把犯人的肠子抽出来;刷洗,先用开水给犯人来个盖浇,然后用铁刷子来个全身刮痧;秤杆,用铁钩把犯人吊起来,像晒咸鱼一样风干;挖膝盖,把膝盖挖掉,据说这种痛苦与众不同,没有经历的人是无法想象的。

    这些刑罚不可谓不恐怖,可惜反贪的效果不明显,大有越反越贪的趋势。这是朱元璋无法理解的地方,在朱元璋统治时期,出现了匪夷所思的现象。就是同一年派出去的官员,极少人能做到任职期满,大部分都被杀掉了。有的年份甚至个个官员都成了罪犯,没一个幸免的。怪哉!

    这个问题朱元璋直到死都想不通。我们能不能帮朱元璋解开这个困惑呢?

    我们只能说,贪是人的本性,这种本性遇上了权力很容易产生贪腐的欲望,反贪的关键不是根绝这种欲望,而是限制权力、监督权力,用制度来反贪,而不是暴力。朱元璋没有建立一个有效的防腐机制,而仅仅从暴力上进行威慑,用暴力进行威慑只是暂时的,不可能获得最终的成功。

    当然,贪污与朱元璋开出的工资低也有很大的关系,现在倡导高薪养廉,其实高薪养廉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良好的防腐机制。没有这个前提,高薪也可能养贪。

    历史已经证明,暴力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明朝刑罚的严峻程度在中国历朝历代首屈一指,但明朝的贪污腐败也是名列前茅。

    《唐律》中废除的五种酷刑: 墨 (在犯人脸上刻字, 并涂上墨)、 劓 (割鼻子)、非(法律之外的酷刑)、宫(阉割)、大辟(斩首),代替这五种刑罚的是笞、杖、徒、流、死。这些刑罚在朱元璋看来太轻了,所以有必要进行一些改革。

    在朱元璋制定的《大明律》中,有许多新奇的发明创造,有些酷刑连桀纣都自叹不如。朱元璋杀贪官,杀得最后无人办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聪明的朱元璋实行了“戴死罪”的方法,换句话说,你的人头先寄在我老朱家这里,戴着手铐先回去办公吧!

    有人分析,朱元璋可能有仇官仇富的心里,虽然当时朱某人已经是天下最大的官、天下最富的人,但他念念不忘过去的经历。只要有机会,就会发泄他对富人对官僚的仇恨心理。

    从老朱的经历我们得出一个做人道理:不要活在过去,活在现在和未来,人才能幸福。

    空印案:一场波及全国的冤案

    明初有四大骇人听闻的大案子:胡惟庸案、郭桓案、空印案、蓝玉案。

    这里要讲的是空印案,这个案件几乎将所有的官员都卷进去了,在历史上相当罕见,更加罕见的是这么大的案子居然是个冤案。当然,如果论起死亡人数,这个案子在四大案里又是受灾最轻的。

    这个案子发生在洪武九年,起因是这样的:地方官每年都要派人到京城报告地方的财政账目,账目经户部核实之后,地方一年的财政计划才能宣布完结。如果账目和户部的不一样,哪怕只有一个小数点的差别,也要重新做账。不过这里面有一个麻烦的地方,重修的账本必须盖上地方的衙门印章。也就是说,如果你来到了京城,发现账目不一致,必须得回到原地方重新盖章。

    这个规定在现代比较合理,但在当时是耗时耗力的事情。当时没有火车,更没有飞机,去一趟京城要花上一两个月。一来一去耗费的时间更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官员们开动脑筋。

    他们终于想出了一个省事的好办法,他们发现造成麻烦的主要是印章的问题,纸笔到处都有,账目错了改就是。但是印章必须放在地方官那儿,地方官每天都有需要事情要处理,一刻也离不开印章,所以你到京城报账的时候不可能把父母官的印章也带去。

    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先在空白的账册上盖印,到时账目出错重抄一遍就是了。

    这在当时的官场上,已经是一个潜规则了,地球人都明白是怎么回事,唯独一个人被蒙在鼓里。

    然而很不幸,这个被蒙在鼓里的人就是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朱元璋。有时候真不知道朱元璋的那些特务们是干嘛的,但这个也好理解,他们也被卷入其中,也是涉案人员。

    这事其实并不是什么大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有益的改革措施,节省了帝国的行政运作成本。但是,朱元璋偶然得知这个消息后,并不这样想。他很愤怒,万万没有想到这些官员居然这么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光天化日之下搞这种勾当。

    于是,他派遣官员进行调查。其实,这事没啥好调查的,调查的官员和被调查的官员都知道是怎么回事。论理,调查的人如果把情况如实地向朱元璋禀报,事情可能不会有那么严重。但这些人很害怕,朱元璋的手段出名地狠,大家都吓得不敢说话。

    一个简单的事情因为对权力的恐惧变得如此复杂。眼看就要酿成大祸,这时终于站出了一个敢于说话的人。

    这个人不是官员,只是一个老百姓,读了一些书。他叫郑士利,一介平民,给朱元璋写了一封长信,解释了事情的整个前因后果。当然了,郑士利也是个聪明的人,他知道自己虽然解释得很清楚,但仍有可能让朱元璋有受辱的感觉,便在信的最后为朱元璋开脱:皇帝你也是为百姓好,怕贪官污吏利用空印作奸犯科。

    郑士利的意思是这事情是一场误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朱元璋慢慢也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但是他绝不会这么算了的,一方面是由于对于官员他从来就不信任,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内心深处那化不开的仇恨。但是,最关键的还是这些人无视自己的权威,事情虽然是小事情,但是蔑视朱元璋的权威却是不可饶恕的。

    所以,朱元璋决定给官员们一点颜色看看,但这事情是不好处理的,因为作案的官员太多。总不可能来个集体大清洗吧!朱元璋就是朱元璋,他的方法总是独特的。

    朱元璋首先把郑士利流放,谁让你多嘴,郑士利应该感到幸运,流放对朱元璋来说已经是最轻的处罚了。然后把户部尚书和各省各地衙门的掌印官全部处死,当时全国有十三个省,一百四十多个府,一千多个县,换句话说,这些部门的正职全部处死,副职杖刑一百后充军。此外,那些言官也跟着受罚。

    这次杀了几千人,有许多清官也在冤魂中,比如方孝孺的父亲方勤因为是正职,走上了黄泉路。当然,这个案子和胡惟庸案比起来还是小巫见大巫,朱元璋毕竟没有杀掉所有官员,而是轻重主次有所不同,让官员们记住一个道理:官职越大,责任越大。

    但这样也造成一个问题,以后谁还敢当大官。

    朱元璋这次大开杀戒,很多人表示不理解,其实没什么深刻复杂的道理。很简单:天下是我朱元璋的,凡是藐视我朱某人的人都没有好下场。

    之后,朱元璋下了一道更恐怖的命令:今后凡是贪赃枉法的,不分轻重,一律处死。换话说说,贪污一文钱也是死。其实,这个命令已没有意义了,不会有人冒着掉脑袋的危险去贪图一文钱。

    批量杀贪官,装疯成时髦

    尽管朱元璋对贪污的惩治无所不用其极,但是贪污腐败的现象还是层出不穷,小贪就不用说了,甚至在洪武十八年的时候出现了一个耸人听闻的大贪。这样的大贪我们现在已经见怪不怪,但是在洪武年间可以算得上超级巨贪。

    这个贪官叫郭桓,是个户部侍郎,他与按察司官吏赵德全等人玩弄一些钱权交易。朱元璋得知郭桓贪污案,首先感到的不是愤怒,而是震惊。让我们来看看郭桓的贪污数据:

    第一,郭桓将太平、镇江等府的赋税中饱私囊,在朱元璋时代,贪污一点银子就是死罪,整个府整个府地贪,这……朱元璋傻眼了,他不得不承认天下确实有胆大包天的人。

    第二,郭桓还和腐败官员们私分了浙江省的秋粮,秋粮就是秋天征收的粮食,郭桓征收了450万石粮食,给了朱元璋一些零头。

    第三,郭桓巧立各种名目,征收了多种赋税。

    最后算出总账,郭桓一共贪污了2400万石的粮食。这个数字太庞大了,庞大到连朱元璋都站立不稳。郭桓是死定了,现在关键是查出所有涉案官员,一定要把这种无法无天的事情打压下去。

    郭桓究竟有多少同党呢?六个部门的大多数官员都是他的同党,朱元璋又一次无语了。这一次情况有所不同,朱元璋除了每个部门的高级官员外,其余全杀了。换句话说,一个部门只剩下部门和两个副部长。他为什么不将部长和副部长杀掉呢?理由很简单,他总不能让全国所有的部门都变成空墓,还得有人办公啊,哪怕是象征性的。

    杀完之后,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每个部门里只剩下两三个人,部长们真正体会到了光杆司令的感觉。如果说只杀了这么多人,还不是十分极端,毕竟这些官员大多数确实犯罪了。

    地方官员也不能幸免,中央官员被杀一下,立刻查到省级官员上,涉嫌贪污的省级官员,杀。省里查完之后,查府里,好,发现贪污的,杀。府里查完后,该县里了,杀。县里查完后还没结束,一些作弊的富户和粮长也杀。

    合算起来,最后杀了三万多人。这一次批量屠杀不仅是对贪官的极端惩治,也让百姓中的中产阶级破产。

    当然了,很多人对郭桓案提出了怀疑,因为郭桓贪污的数目实在是太大了,等同于明朝一年的收入。郭桓不太可能贪污这么多。而且郭桓贪污的时间距离朱元璋屠杀胡惟庸一派不久,除非他真是吃错了药,敢这么胆大妄为。还有,贪污的事情总是人知道的越少越好,郭桓贿赂了各个部门的官员,这不是自己找死吗?

    所以,这个案件还得从朱元璋身上分析,郭桓肯定是贪污的,否则朱元璋也不会找上他。但这个案件也一定经过扩大化处理,朱元璋为什么要这样做?恐怕还得从心理上解释,朱元璋少年、青年时承受了太多的痛苦,这些痛苦多是贪官、地主造成了,虽然朱元璋当上了皇帝,但这种痛苦始终不能抹去,所以定期需要发泄。杀官僚就是最好的发泄方式。

    朱元璋以一种神奇的方式结束了郭桓案,他将此案的主审法官吴庸杀了,法官和犯人都死了,这事才算功德圆满。

    这事一结束,当官的个个就像惊弓之鸟,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官员们每次上朝都要跟家人举行告别仪式,亲亲老婆,亲亲孩子,然后说出感人的话:“希望今天晚上还能见到你们,亲爱的家人。”

    然后,老婆递过来一张手绢:“擦擦眼泪吧,相信生活,好人一定有好报的,不哭!”

    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之下,有些官员虽然没有被杀,但天天担心自己某天脑袋不保,于是,提出告老还乡,回家种田。他们满以为这个要求朱元璋应该不会拒绝,他们错了。

    朱元璋毕竟是朱元璋,你们他妈的不想做官,不是看不起我老朱吗?你们个个想开溜,人们怎么说我老朱?以后,别人说我老朱做人太苛刻,连官都没人做,这个名声不好。不行,你们得继续做官。

    朱元璋给那些不想做官的人定了一条诽谤罪:一些奸诈贪婪的小人,故意诽谤我大明朝,说在朝廷里做官难。听到没有,不想做官就是诽谤朝廷,现在留也不是,走也走不了,这些当官的也真可怜,就像没有归宿的蒲公英一样,只好过着有一天没一天的日子,就这么纠结着呗!

    当然,这些人之所以能当官,说明他们脑子还是聪明的。为了解决脑袋和工作的矛盾,他们想出了一条绝招:装疯卖傻。

    朝廷里突然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神经病越来越多了,这些人好像突然被感染了疯病一样。这些戴着官帽身着官服的士大夫突然之间,像个白痴一样流着口水,眼睛直愣愣地盯着一只苍蝇,或是像猪一样在泥地里打滚。这些可怜的人为了多活几年不惜丢弃一切尊严,再次证明了生命诚可贵的道理。

    忽然看到这么人发疯,朱元璋感到不可理解,朱元璋是何等精明的人,他能相信吗?但是有时候却不由他不相信,因为这些装疯的人表演得太逼真了。

    比如,有一个叫袁凯的监察御史,一次朱元璋交给他一个任务,把处决犯人的名单交给朱标。这个工作看似非常简单,好像只不过是一个送快递的。袁凯也是这样想的,当一回快递员有什么了不起的,可是涉及到政治一切事情会变得复杂。

    当袁凯把这个名单递给朱标的时候,情况变得复杂。朱标看到名单上的人太多,也确实太多,看起来都够累的。这位仁慈的太子便让袁凯从宽处理,划掉一部分名字,但是这位太子说好话却缺心眼,他没有自己对老爹说这事,而是让袁凯去转达自己的意见。论理,太子让人转达意见也是正常的,可惜皇帝是朱元璋啊!你朱标的话他都未必听,何况是袁凯。

    袁凯找到朱元璋,把太子的原话重复了一遍,准备离开。这时,朱元璋叫住了他,朱元璋饶有兴趣地看着他,问:“太子的意见和我刚好相反,你认为谁说的对呢?”

    这真是一个民主的皇帝,居然用听起来如此民主的口吻问一个臣子。是的,老外或许这么想。但袁凯很清楚,这个问题回答不好,就要掉脑袋。

    袁凯满脸通红,不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就差磕头求饶了。这时,他灵机一动,说道:“皇上当然是对的,太子也没错,皇上杀人是为了惩治坏人,太子放人是心地善良。”

    这个八面玲珑的回答应该说没问题吧,回答完后,袁凯也自我感觉很满意。

    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了,朱元璋不仅没有微笑地摸着胡须,赞扬袁凯会说话,反而大发雷霆,把他轰了出去。

    回家后,袁凯越想越害怕,怕到极点,终于决定装疯救命。第二天,他让家里人为自己请假,说自己得了神经病。朱元璋不信,派人去查证,朱元璋查证的方法不是找几个精神科的医生作什么精神鉴定,这样太麻烦了,朱元璋的方法简单有效,比精神科的医生强百倍。

    他让人带上木工的钻头,因为在朱元璋看来,疯子是不怕痛的,直接用钻头去钻袁凯就行了。

    袁凯这个人太牛了,当钻头在他身体里钻来钻去的时候,他居然还是傻笑。疯子,绝对是疯子,调查团的人都相信了他是疯子。

    可惜,朱元璋还是不相信,这次他没有派调查团,而是偷偷派了一个人去袁凯家里窥视。这个人来到袁凯家里,彻底呆住了,原来袁凯被铁链锁住,正趴在地上吃狗屎。朱元璋听到这个消息,差点吐了出来,说道:“算了算了,就算他真是装疯也饶了他,做人做到这个份上太难得了。”

    其实,袁凯并没有真吃狗屎,他只是用各种配料和面粉制作了狗屎样的物体。

    袁凯终于逃过了一劫。可见,在洪武年间,要装疯也得技术过硬水平一流。

    不得善终的李善长

    李善长是明初超重量级的人物,这也是为什么在胡惟庸案件中他没有被杀的原因。他的弟弟李存义是胡惟庸的同党,但由于李善长树大,遮住了他。朱元璋只是把李存义发配到岛上,这对辣手无情的朱元璋应该说是莫大的恩典。可见,李善长确实不一般。

    作为明朝的第一个宰相,李善长过人之处首先表现在他非常了解朱元璋。弟弟被发配以后,他就明白自己也没几年好活了。朱元璋毕竟不是刘邦,刘邦可以不杀萧何,朱元璋却没法不杀李善长,理由很简单,李善长的品德比不上萧何,朱元璋的狠毒远胜刘邦。

    李善长一直等着朱元璋来取自己的脑袋,可是朱元璋迟迟不来取,他倒有些等不及了。既然你不让我死,我就活呗!

    洪武二十三年,七十七岁的李善长在家里装修房子,这时候李善长早已退休了,属于过气人物。李善长的房子肯定是相当豪华的,一两个人装修不好,他便向汤和借了三百个士兵帮忙装修。朱元璋、李善长、汤和都是老乡,这么点小事应该大家都能理解。可惜,权力场的事情远远比人们想的要复杂。

    这次,汤和出卖了他,汤和最后能活下来是有原因的。

    汤和一方面借给李善长三百壮士,一方面将这事报告给朱元璋。朱元璋听到这个消息,立刻想到两个字:谋反。其实,他很清楚三百人是谋反不了的,但是李善长早该死了,等到现在已经太晚了。

    李善长这时可能是年纪大了,头脑越来越糊涂,借兵装修之后他又做了一件蠢事。他有一个亲信因为犯法被流放,他却上书求情。朱元璋非常生气,你他妈的自己脑袋都不保,还帮别人求情。朱元璋扣留了李善长的亲信,没有流放,改为日夜帮他“锻炼筋骨”。这位老兄却不想享受这种待遇,把李善长跟胡惟庸的事情和盘托出。

    灾难降临了,这一天终究是来了。

    越来越多的人告发李善长,甚至每天吃饱了没事观看星象的官员也说,现在出现了星变,正是斩杀大臣的时候。

    像李善长这样的人谋反,估计连朱元璋自己也不相信,李善长是功臣第一,还是自己的儿女亲家。他跟着胡惟庸谋反有什么好处呢?

    问题可以换一种方式:朱元璋为何要杀李善长?

    首先,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朱元璋杀李善长容易理解,他恨官僚啊,尤其是李善长虽然是个功臣,却不是个清官,换句话说,像李善长这样的官僚正和以前折磨朱元璋的元朝官僚没什么本质区别。

    其次,从权力学角度来说,李善长地位太高了,这不符合权力学的原则,权力学的一条原则是最高统治者和下属之间要有一个空白区域,如果没有空白区域,他们会没有安全感。

    在权力世界里,距离是一种美,没有距离就是死,朱元璋就像一个黑暗的火球,离他太近的人都会被烧死。

    当然,有人会提出疑问,汤和和李善长同是功臣。为何汤和能活下来,李善长却不能呢?汤和不是离朱元璋也挺近的吗?而且当时两人都退休了呢?

    这是因为汤和会做人,而且是个老实人,朱元璋对他很放心。而李善长以谋略起家,朱元璋也是以谋略起家,他怎么可能放心这么一个聪明的人。所以,汤和引退朱元璋感到高兴,李善长引退,朱元璋很怀疑他是韬光养晦。再说,汤和的影响力很小,李善长的影响力很大。

    综合起来,李善长是非死不可了。

    我们不要忘了,李善长还有两张免死铁券呢!有用吗?当成废铁卖也许有用。

    李善长没有谋反的理由,朱元璋有杀死李善长的理由。

    看着跟随自己多年的李善长,朱元璋面无表情。他心里在想,这个人跟随我这么多年,刚认识我的时候他还是个四十岁的中年人,那时我才二十六。

    李善长跪在地上,看着塑像一样的朱元璋,心想,我跟他做了这么多年的朋友,一起共患难过,现在他要杀我,来吧,我已经等得太久了。

    李善长和全家老小一起走上刑场,恰如秦王朝的李斯,不过他没有对儿子说什么话,该说的李斯都已经说完了,该犯的错后人还继续犯。

    李善长被灭三族。

    蒸鹅:屠杀武将的信号

    杀功臣是一项高难度的智力活,处理不好的话很容易引起谋反,比如刘邦就是最典型例子。在这方面,朱元璋显然成熟得多。

    他不是一味地狂杀、滥杀,而是有步骤、有条理、紧张而有序地进行。这样做的好处是:既达到了目的,又不会引起反叛。

    建国以后,朱元璋的政策是下马治天下,所以文臣比武将更得到重视。武将们心里都比较不满,然而随着事情的发展,出现了微妙的变化。武将们发现,每当处理大案子的时候,朱元璋杀起人来毫不手软,动辄上万人一杀,但是他对武将好像格外开恩,一律赦免。只要说有武将谋反,他总“不信”。

    武将们的心情终于平衡了下来,原来皇帝心中还是偏向武将的。

    武将们高兴了一段时间。不过,这时朱元璋正在谋划如何对武将动手。武将手握兵权,朱元璋不可能不猜忌。不是不杀,时候未到。

    武将中名声和威望最高的就是徐达。徐达和朱元璋是总角之交,从小在一起放牛的,从军后,他不仅会打仗,而且为人庄重沉稳,从不骄横。因此,很受朱元璋的信任。建国后,情况有了变化,朱元璋对徐达也不放心了。

    徐达虽然为人谨慎,但他的老婆张氏却有些大大咧咧。一天,在诰命夫人的宴席上,张氏顶撞了马皇后。这事被朱元璋知道了,后果很严重,严重到什么程度,严重到他要请徐达来喝酒。

    到了酒席上,朱元璋端着酒杯对徐达说:“牝鸡司晨(母鸡打鸣)是家里不详的征兆,不过现在你不用担心了,我已经把你家里的这只母鸡给宰了,所以特来请你喝酒一起庆祝。”

    徐达听得稀里糊涂,喝过酒之后,回家一看,发现老婆张氏已经被朱元璋派人杀死了。当然,以徐达的性格,并没有因为这件事跟朱元璋闹翻,他只是默默地忍受下来。但徐达这样做,反而让朱元璋更不放心,他想徐达这种人连杀妻都可以忍,还有什么不可忍的,留着将来一定是个可怕的威胁。

    后来,徐达生病了,背上长了个大疮,这种病当时流行的说法是最忌吃蒸鹅。大将生病总得有些表示吧,朱元璋决定送徐达一个礼物,蒸鹅。蒸鹅到底能不能致患者于死地,历来众说纷纭,徐达是个识时务的人,当着使者的面,泪流满面地自尽。

    关于蒸鹅的传说很可能是个传闻,但朱元璋疑忌徐达却是大家都承认的事实。根据《明史》的记载,徐达是病死的。至于究竟是怎么病死的,各位也只好去发挥想象力。

    武将中死得最惨最冤的是傅友德,前面曾经提到傅友德,这个人非常会打仗,有统帅的才能,当年他率领几万军队横扫漠北。傅友德也是一个非常老实非常沉稳的人,不过人品指数帮不了他,谁让你会打仗。

    傅友德有两个儿子,这两个小伙子看起来非常精干,大有父亲的影子。朱元璋决定先从傅友德两个儿子下手。一次宴会中,朱元璋指责傅友德的儿子傅让执行任务时傲慢无礼,傅友德听了诚惶诚恐。

    朱元璋让他带着两个儿子到宴会上来赔礼,傅友德只好离席。傅友德刚走到大殿门口,卫士又传令:“请傅大人带上两个儿子的首级来见皇上。”

    不知道傅友德怀着怎样的心情,总之他真的提着两个儿子的脑袋来见朱元璋。

    朱元璋微笑地问道:“老傅啊,你现在是不是非常恨我?”

    一世刚猛的傅友德听到这里再也忍不住,对朱元璋大吼:“你不就是要我父子的人头吗?好,都拿去吧!”

    说完,傅友德抽出卫士的剑自杀。

    先后被杀的武将名字可以列成一大串,这些人很多是朱元璋的老朋友老部下。朱元璋把这个过程形象地比喻为去掉荆棘上的刺。

    不仅对于武将,就是后宫,朱元璋也非常提防,晚年的时候,他身体越来越差,担心自己死后会上演吕后专权的传统戏剧,决定除掉后宫中颇有心计的李淑妃,这个李淑妃就是太子朱标的母亲。像朱元璋这种把杀人当成艺术的领导,当然不会直接过去给李淑妃一刀。

    相反,他温情地把李淑妃的两个哥哥叫到宫里来,朱元璋深情地对李淑妃说:“你跟了我二十多年,风风雨雨什么都过来了,只是这些年你跟两个哥哥一直没见面,我心里很愧疚。现在他们来了,你去见见吧,也算是尽点骨肉之情。”

    李淑妃果然是聪明人,一听就知道朱元璋的意思,跪地说道:“皇上的意思,我明白。死就死,还见什么兄长,何必让他们伤心。”

    说完,李淑妃回到后宫里悬梁自尽。但是,朱元璋还不放心,最后下了一道命令,自己死后,所有妃嫔都要陪葬。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