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少年羽毛球训练教学大纲-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生长发育特征与训练原则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基础篇

    青少年在身体形态、结构、机能和生物化学等各方面与成年人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青少年并不是成年人的简单缩影。青少年身体素质发展的基本规律也与成年人明显不同,因而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所采用的训练方法,如运动强度、训练密度、运动持续时间、恢复能力和所采用的恢复措施等,都有着与成年人不同的地方。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所需要的专项身体素质也与其他运动项目的运动员有着明显区别。因而,作为羽毛球运动教练员,就有必要了解有关青少年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及生理特点,在青少年羽毛球运动训练实践中充分注意并能运用这些特点进行科学训练。

    (一)青少年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

    人体从胚胎形成至出生的即刻直至死亡,是生长、发育直至衰老的一个连续的统一过程。青少年时期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基本规律。

    1.青少年生长、发育过程是同化与异化矛盾统一的结果

    人体在自然界中生存,必须不断地摄取外界自然环境中的营养物质,组成自身的物质,同时储存能量,这个过程称为同化作用。同化作用的主要物质代谢方式是合成代谢。与此同时,人体将自身的物质进行分解,在物质分解的同时释放能量,供给人体机能活动的需要,并将代谢终产物排出体外,这一过程称为异化作用。异化作用的主要物质代谢方式是分解代谢。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就是在这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矛盾的统一过程中进行并逐渐完善起来的。

    青少年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身体各器官、组织和细胞均存在新生与衰老、死亡的矛盾,表现在新陈代谢的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的相互关系上,同化作用占优势,身体各组织、器官的形态逐渐长大,重量逐渐增加,且机能逐渐完善、成熟。而到了中年以后,异化作用逐渐占优势,各器官、系统的机能逐渐衰退、下降,人体就逐渐变得衰老。

    2.青少年生长、发育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复杂过程

    生长是指人体从出生后由小到大、由矮到高、由轻到重的发展过程,是构成人体的细胞不断繁殖、细胞间质不断增多的结果。生长过程是一个量的渐变过程。所谓发育,是指人体的细胞与器官不断分化、机能逐渐趋于成熟、形态逐渐完善的质的渐变过程。

    生长与发育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生长是发育的前提,发育既可以促进生长,发育又是正常机体生长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3.生长、发育的不均衡性

    生长、发育的不均衡性首先表现在不同年龄阶段,生长、发育的速度不同。人的一生中有2个时期生长、发育速度最快,即婴儿期和青春期。因此,人体生长、发育的速度有时快、有时慢,呈波浪式的增长。既有阶段性增长,也有连续性增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了所谓的“两个高峰”。

    不同性别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的速度也是不同的。在儿童时期的10岁以前,男女孩的生长速度基本相同,男孩略快于女孩。由于青春期年龄女孩稍比男孩提前,因而一旦进入青春期,女孩生长速度稍快于男孩。青春期以后,男孩的生长速度又快于女孩,形成了所谓的“两次交叉”。

    人体不同器官、系统的生长、发育速度也不相同。神经系统的脑和脊髓在幼儿时期就已经出现形态上的迅速增长,而性器官的生长、发育在11~12岁前发育较慢,在12~14岁时才加快。头与身高相比,新生儿头部约占全身高的1/4,2岁时占1/5,6岁时占1/6,12岁时占1/7,成年人占1/8。小儿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迅速,为其他系统的生长、发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青春发育期

    青春发育期是人体成熟前的一个迅速发育的阶段,以生长突增为青春发育期开始的标志,以性成熟为青春发育期的结束。男、女进入青春发育期的年龄通常相差两年。女孩的青春发育期一般从12岁开始,男孩一般从14岁开始,约需3年时间。青春发育期可分为3个阶段:

    前期:以身体形态发育的突增现象为主,是人体成熟前一个迅速生长的阶段,也称为生长加速期或青春初期。

    中期:这一时期以第二性征发育为主,此阶段形态的发育速度减慢。女孩一般在13~16岁,男孩为14~17岁。男女之间身体形态的性别差异变得格外明显,所以又称为性成熟期。

    后期:身体发育达到完全的成熟阶段。女孩年龄平均在16~23岁,男孩在17~24岁。此期内性腺分泌的性激素增多,促进性器官不断发育直至完全成熟。

    青春发育期的开始年龄,不同地区之间可以存在明显的差异。热带地区少年的青春发育期早于寒带地区;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的少年早于落后地区;城市少年的青春发育期早于乡村的少年。即使在同一地区,不同个体之间的青春发育期也有迟早的个体差异。尤其需要引起教练员注意的是,早熟者的身高发展有很大的限制,因而在进行羽毛球运动员选材时,必须了解选材对象的发育程度以及是否存在性早熟的现象。

    青春期过早出现的现象称为性早熟。

    (二)青少年各器官、系统的生理特点与羽毛球运动训练

    1.运动系统

    (1)骨

    组成骨的主要成分有水、有机物和无机盐等物质。成年人骨中水分约占25%,有机物质约占30%,无机盐约占45%。有机物质主要为胶元、蛋白多糖和糖蛋白,还有少量的脂类、肽类和糖原等。骨中所含的无机盐又称骨盐,主要成分为磷酸钙,约占84%。其次为碳酸钙,约占10%。其余是磷酸氢二钠,约占2%;柠檬酸钙,约占2%;磷酸镁,约占1%等。因此,骨盐主要是以磷和钙的化合物为主。它们形成结晶的羟磷灰石和无定形的磷酸钙的形式,沉积在骨的有机质中,从而使骨质钙化、坚硬。

    青少年,尤其是儿童少年的骨处在生长发育阶段,骨组织的特点是年龄越小,骨组织中水分和有机物成分所占的比例越大,无机盐所占的比例越小,骨钙化程度越低,软骨成分较多。随着年龄的增长,骨中水分和有机物成分比例相应减少,无机盐相应增多,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使骨生长加速,骨质钙化作用增强,因而骨的韧性逐渐降低,坚固性与负重能力增强。这一过程可延续到青年期。

    儿童少年骨骼钙化程度相应较低,骨质较为疏松,富有弹性而硬度小,在外力作用下不易发生骨折,但受外力或重力作用下易于弯曲变形。所以,儿童少年不宜进行负重过大的力量训练。平时应注意保持坐、躺、站等的正确姿势以避免骨骼发生畸型。对于参加运动训练的儿童少年,应在膳食中注意供给足量的钙、磷和维生素A、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以促进骨骼生长。适当的运动可促使儿童少年骨骼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长骨两端的骺板不断骨化而使骨不断增长,直到20~25岁时骨化完成后,骨不再继续生长,身高也不再增高,但骨的内部构造仍在发生变化。下肢骨在16~17岁以后骨化迅速,身高的增长主要在于下肢骨的生长。脊柱的椎体到20~25岁时骨化才完成。骨化的程度可以判断年龄,也可以预测身高。通常以腕骨的骨化程度(骨龄)来预测运动员的身高,作为运动员选材的依据之一。

    头颅在解剖学上分为脑颅和面颅两部分。在儿童少年生长发育过程中,面颅的变化较大,且持续时期较长,即面颅的定形时期较晚。而脑颅的定形较早,这显然与脑的发育和成熟较早有一定的关系。由于脑颅定形早,其形态特征往往成为运动员选材的依据之一。

    女子骨骼重量较男子轻10%,抗弯能力较差,韧性大。脊柱的椎间软骨较厚,韧性和弹性又较好。所以,女子的柔韧性比男子强。女子的脊椎骨相对较男子长,四肢骨较细短,尤其是小腿较为明显,形成了女子上身长、下身短的特点。青春期后女子基本体形为肩窄、骨盆宽且底大,下肢围度增长较快。女子的体型特点,使重心低、稳定性好,有利于练习平衡动作,但不利于跳高和跳远。女子下肢短,步幅小,也会影响速度。女子骨骼轻,上身长,负重能力较差。

    (2)关节

    儿童少年的关节面软骨相对较厚,关节囊、韧带的伸展性较大,关节周围的肌肉细长,所以关节活动范围大于成年人,但关节牢固性相对较差,在不适当的外力作用下易于发生脱位。这在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时应加以注意。

    骨骼是人体的支柱,运动的杠杆,是体内某些重要器官的保护装置;同时,骨髓还具有重要的造血功能。在运动训练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坐、站、走等静态或动态姿势都应端正,并且要经常注意变换体位,避免一侧肢体或局部用力过多,造成脊柱弯曲,肢体畸形。

    ②注意运动训练的负荷量。适宜的运动负荷有助于促进骨的生长,然而,负荷强度或负荷量过大,则会使骨化提前完成,从而影响身高的发展,特别是在生长高峰期,可多采用轻负荷、高频率的练习。

    ③应充分利用儿童时期关节活动范围大的特点,适宜于早期从事发展柔韧素质,但同时应重视发展关节的坚固性,以防止关节损伤。

    ④选材时,除了注意形态特征和机能测定外,还应重视遗传因素的作用,了解青少年双亲的体型。尽可能不选生长发育早熟型的青少年。在条件许可下,可通过第二性征的检查和拍摄手腕骨X光片,认定其生物年龄,结合其他反映生长发育状况的指标进行优选。

    (3)肌肉

    儿童少年的肌肉中水分较成年人多,而蛋白质尤其是收缩蛋白、脂肪、糖原和肌红蛋白等有机物和无机物较少。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组成也随之发生变化。其主要表现为肌肉中水分的减少,蛋白质等有机物成分相应增多,15~18岁时肌肉中水分的减少尤为明显;能源储备增多,酶活性提高,能量代谢速度加快。因此,肌肉质量提高,肌肉重量占体重的比例不断增加。8岁时肌肉重量占体重的27.2%,15岁时占32.6%,17岁时已达40.0%,接近成年人的44.2%。肌力也相应增强,肌肉工作能力不断提高。

    儿童少年与成年人相比较,肌纤维较细,肌肉蛋白质少,能源储备量少,肌力弱,耐力差,易于疲劳。年龄越小,这种差异越明显。所以,年龄越小的儿童,越不宜进行长时间的大运动量训练和高强度的力量性训练,而以灵敏性、柔韧性、协调性活动及全面的身体素质训练为宜。

    儿童少年身体各部肌肉生长并不平衡。躯干肌的生长先于四肢肌,屈肌先于伸肌,上肢肌先于下肢肌,大块肌肉先于小块肌肉。8~9岁以后,肌肉生长的速度加快,力量逐渐增加。15岁以后,小肌肉生长迅速。15~18岁是躯干肌力量增长最快的时期。全身整个肌肉力量,男子在25岁左右、女子在20岁左右达到高峰。肌力可保持到30~35岁,然后开始逐渐减退。

    肌力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性。当身高增长加速时即生长加速期,肌肉主要向纵向发展,长度增加较快,但仍落后于骨骼的增长。所以,肌肉收缩力量和耐力都较差。

    生长加速期结束后,身高的增长趋于缓慢,肌肉横向发展较快,这时肌纤维明显增粗,肌力显著增加,女子在15~17岁、男子在18~19岁时肌力增长最为明显,同时体重增加也较明显。

    与男子相比较,在12~14岁以后,不论是单个肌群的力量,还是由主要肌群总的肌肉力量,女子平均低于男子。女子总肌肉力量约为男子的2/3,但不同肌群的力量有很大的区别。与男子相比较,女子的上肢肌和躯干肌相对地较弱,女子这些肌群最大随意力量约为男子肌群的40%~70%;而下半身的肌肉,包括下肢肌,女子仅比男子小8%。男、女在力量能力上的差别,主要取决于身材大小的差别,或精确地说,取决于肌组织。截面积相同肌肉的力量,男子几乎与女子是一样的。

    骨骼肌Ⅰ型肌纤维和Ⅱb型肌纤维的百分比组成,在不同运动项目运动员之间差别可能很大,力量型运动员、速度型运动员和有氧耐力型运动员之间肌纤维类型组成百分比显然不同。同一运动项目的优秀运动员,男女之间的这种差别较小。但女子各类肌纤维的横截面积平均小于男子,即女子的肌纤维比男子的同一类型的肌纤维要细。

    肌肉力量的可训练性,也就是在有目的的力量训练影响下,肌肉力量可以增长的能力。女子肌肉力量的可训练性比男子小。这种性别差异在青春期后显得格外明显,在性成熟期前(12~14岁前)和性退化期中(40岁以后),这种性别差异较小。这也间接说明了雄性激素在肌肉力量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与男子相比较,力量训练在减少脂肪组织和减轻体重及增加肌肉体积等方面对女子的作用较小。在由于力量训练而引起女子肌肉力量有较大增长的情况下,其肌肉体积的增加也较男子小。这显然表明肌肉肥大的程度在较大程度上受雄性激素的控制。

    由于男女运动器官的解剖学特点,形成了男女体型的明显性别差异。

    由于儿童少年与女子在肌肉生长发育方面的特点,教练员在运动训练实践中应注意:

    ①由于小肌肉群的发展相对较晚,而羽毛球运动对小肌肉群的要求比较高,因而在发展大肌肉群力量的同时,也应协调小肌肉群的力量发展。要有计划地发展小肌肉群的力量和伸肌的力量,促进青少年肌肉力量的平衡发展,同时也可提高肌肉群之间的协调能力。

    ②在生长加速期,肌肉力量训练以增加肌肉长度的练习为主,此时期宜采用伸展肢体的练习、弹跳和支撑自身体重的力量练习,应少采用重负荷的力量练习。

    ③应让青少年掌握多种运动技术,不要过早地进行单一的专项技术训练,要以全面发展为主。

    ④男女在肌肉生长发育和肌肉力量方面的性别差异,在运动训练实践中必须在运动负荷强度、持续时间、运动密度、运动项目特点等方面加于区别对待。

    ⑤在羽毛球运动员发展肌肉力量时,不可盲目增加负重量以增加肌肉横截面积,因为负重的增加,势必使肌肉收缩的速度减慢,而羽毛球运动所需要的主要是肌肉快速收缩的力量(速度力量和爆发力)以及力量耐力。其次,由于力量负荷的盲目增加,又可能促使骨骺的提前闭合而影响身高。

    2.血液和循环系统

    (1)血液

    血液的成分包括血浆部分和血细胞部分。血浆内主要成分是水,以及溶解在水中的各种无机盐和有机物成分,如钠离子、氯离子、钾离子、碳酸氢根离子、葡萄糖等晶体物质以及血浆蛋白。血浆蛋白包括血浆白蛋白和血浆球蛋白。白蛋白的分子量小而数量多,球蛋白的分子量大而数量少。血浆蛋白对于维持血浆渗透压和体内水平衡具有重要作用。血细胞部分又分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3种。正常成年男性红细胞数为450~550万个/立方毫米,平均为500万个/立方毫米;血红蛋白含量为12~15克/100毫升。成年女性红细胞数为380~460万个/立方毫米,平均为420万个/立方毫米;血红蛋白含量为11~14克/100毫升。运动员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应该高于普通健康人。

    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阶段,建造身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应得到充分的供应。生长加速期更需要增加各种营养物质,尤其是蛋白质、必需脂肪酸、维生素、铁和其他矿物质。

    青少年在进行体育锻炼或运动训练期间更应该多补充蛋白质、糖类和富含铁质的食物。由于运动训练中肌肉的蛋白质代谢十分旺盛,肌肉中蛋白质合成增加,需要较多的氨基酸,而且氨基酸的种类要齐全,尤其是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和量应得到充分的保证,以避免发生运动性贫血。要教育青少年不要挑食和偏食,以保证各种营养素的足量摄入。

    女子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均较同年龄的男子低,这可能与雄性激素可以促进骨髓的造血功能有一定的关系。

    运动训练可引起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的增加。提高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对于提高氧运输系统的能力和提高运动成绩都有积极意义。

    (2)心脏重量和容积

    循环系统是由心脏和连接心脏的血管所组成的一个“密闭”的系统。心脏是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动力装置;血管以及心脏、血管中的瓣膜是维持血液流动方向的装置。血液就在这个“密闭”的管道系统中周而复始地沿着一个固定的方向在全身循环流动着。

    青少年的心脏重量和容积均小于成年人,但相对值(按心脏重量、容积与体重的比值)都大于成年人。心脏的重量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长,到青春期时心脏的重量已达成年人水平。心脏容积的增长也有类似的规律。

    青少年心脏瓣膜的发育相对较差,因而在代谢率升高而导致心脏泵血功能提高时,由于通过瓣膜口的血流速度和血流量增加而产生一定的收缩期杂音。

    青少年的心脏发育不够完善,心脏的收缩能力和舒张能力相对较差,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也不够完善,但新陈代谢相对旺盛,因而每搏输出量的绝对值较小,心率较快。但心输出量与每搏输出量的相对值较成年人大。与成年人比较,少年儿童以心率增加来适应运动时机体对心输出量增加的需求。随着年龄的增长,安静心率亦逐渐减慢,至20岁左右趋于稳定。

    青少年的血管发育尚好,血管壁弹性好,血管口径相对较成年人大,外周阻力较小,所以青少年的收缩压相对较低,而舒张压并不明显偏低。

    青春发育期后,心脏发育速度加快,血管发育处于落后状态。同时,由于性腺、甲状腺等内分泌功能旺盛,引起一个时期内的血压升高,称为青春期高血压。青春期高血压一般多见于身体发育良好、且身高增长迅速的青少年。其特点是收缩压较高,但一般不超过150毫米汞柱,具有起伏现象,舒张压则在正常范围。青春期高血压的始发年龄为11~12岁,随年龄增长发生率增高,高峰年龄为15~16岁,以后逐渐减少。

    在不同年龄阶段,心血管系统的形态、结构、机能的发育程度不同,运动时心血管机能的反应也不同。

    儿童时期心肌发育不完善,运动时主要依靠增加心率来增加心输出量以适应对血液供应的需要。而运动时心率虽增加明显,但血压的变化却并不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运动时心率(或脉搏)的增加逐渐减少,而血压的变化渐趋明显。青春期后运动时心率和血压的变化逐渐接近成年人。

    女子的心脏重量与容积平均都比男子小,心血管系统调节机能也比同龄男子差。同样,对运动的心血管反应,女子心率的增加比男子明显。

    在羽毛球运动训练过程中,人体的肌肉工作基本上属于动力性工作,因而长期参加羽毛球运动训练,可以使心脏发生以心室腔容积增大为主的肥大,从而使运动过程中心输出量增大。如果在运动训练中不适宜地增加静力性力量训练,有可能使青少年运动员的心肌发生不应有的向心性肥厚,从而使心室腔的容积增大明显落后于心室壁的肥厚,使运动员最大心输出量下降,心力储备的增加受限。这将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羽毛球运动员有氧耐力的发展。

    教练员在运动训练实践中应注意:

    ①青少年的心脏能够承受适当的负荷,因此对青少年进行一些中、低强度的耐力训练以发展心血管机能是必要的。

    ②注意个别对待。对个别生长快、身长很高,但心脏发育落后于身体发育的青少年,运动训练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有青春期高血压的运动员,运动训练的量不可过大。进行负重练习时更要谨慎,并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加强医务监督。

    3.呼吸系统

    青少年呼吸器官的发育尚不完善。鼻腔、喉、气管和支气管较狭窄,粘膜柔嫩,粘膜的纤毛运动能力差。因此,青少年呼吸道易受致病微生物的侵害。由于粘膜富有毛细血管,粘膜下组织中又富有淋巴组织,因而一旦发生炎症,呼吸道的狭窄就更明显。

    青少年肺容量相对较小,肺内弹力组织发育差,肺泡数量少且弱,扩张能力较小,加之呼吸道狭窄,呼气时阻力较大,青少年呼吸肌的力量弱,所以每次的潮气量较小。然而,青少年时期的代谢旺盛,需氧量相对较多,因而在运动训练中代谢率增高时主要依靠增加呼吸频率来满足肺通气量增加的需要,因而青少年的呼吸比较表浅,呼吸频率较高。

    青少年肺通气机能的潜力小,主要表现在肺活量较小。男、女孩分别在10~11岁和13~14岁时,摄氧量增长最明显;16~17岁时摄氧量的增长又渐趋缓慢。青少年最大摄氧量与承受“氧债”的能力都较低。

    女子胸廓、肩带肌肉较弱,胸围、呼吸差和肺活量均小于男子,因而女子的呼吸频率较男子快。运动时女子的有氧能力和无氧能力都较男子差,承受“氧债”的能力也不如男子。

    女子最大摄氧量较低是受女性机体氧运输系统能力较低的限制。血液循环机能能力较男子低,如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以及心输出量均明显低于男子;女子呼吸肌的收缩能力较男子小,肺活量与最大肺通气量均小于男子,因而造成了最大摄氧量较男子低。鉴于儿童少年和女子呼吸系统解剖生理学的特点,教练员在运动训练实践中应注意:

    (1)根据青少年呼吸频率快、表浅、承受“氧债”能力弱等特点,在运动训练中不宜过多安排强度大的练习,应多增加发展有氧能力的练习。随着年龄的增长,可逐渐增加与羽毛球专项所需要的运动强度和运动持续时间。

    (2)青少年心肺功能都较差,所以憋气和静力性练习应尽量避免或少用。

    (3)青少年呼吸道和肺都很柔嫩,对致病微生物和急剧环境变化的抵抗能力较差,易受感染,应培养儿童少年用鼻呼吸的卫生习惯。

    (4)运动中有意识地注意增大呼吸深度,注意适当增大呼气的深度,以减少解剖无效腔的相对比例和提高肺泡气的氧分压,有利于肺泡与外界环境、肺泡与肺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4.神经系统

    大脑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育,神经细胞的数量有所增加,体积也有所增大,突起增多、变长,并向皮质各层深入。儿童时期皮层下神经核绝对重量约为成年人的94%~98%,皮质运动区的神经核仅为成人重量的75%~85%。至7~8岁时神经细胞的分化已基本完成,大脑额叶迅速生长,使儿童动作的精确性和协调性得到发展。以后,神经细胞突起的分支越来越多,联络纤维大大增加,形成许多新的神经通路,脑的功能不断完善,并趋于复杂化。

    随着神经系统结构的发育,神经系统的机能也逐渐完善,并表现出在不同发育阶段各有其机能上的特点。初生后的婴儿脊髓反射的神经通路已发育完全,婴儿期即可以形成简单的暂时性神经联系;3~6岁大脑皮层各区域之间增加了暂时性联系的可能性,分化机能大大提高;6岁时条件反射的形成已比较稳定和巩固,形成动作技能的能力更加提高。

    青少年神经活动过程不稳定,兴奋过程占优势,且容易扩散,出现泛化现象;抑制过程尚不完善;精细分析能力差,表现为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运动时动作不够准确、不协调;易出现多余动作。

    青少年的神经过程的灵活性高,建立条件反射快,条件反射的消退也快,消退后重建也快。

    年龄越小,神经中枢的抑制过程越不完善,精细分化能力差。13~14岁时,其皮质抑制过程发展较快,分析综合能力提高,能较快地建立各种条件反射,但由于分化能力尚不完善,又受到小肌肉群发育较晚的影响。所以,掌握复杂精细的动作比较困难。14~16岁时,其反应的潜伏期缩短,分化能力提高。少女分化抑制能力发展较早,能够掌握复杂的高难动作。

    儿童时期建立条件反射主要依靠第一信号系统的功能来实现。其直观、形象的思维能力较强,善于模仿,而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对示范等直观形象教学方式容易接受。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第二信号系统不断完善。7岁以后的儿童已能较好地掌握语言和进行抽象思维活动。因此,儿童少年学习运动技术时,宜多采用直观的、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示范。9~16岁时,其第二信号系统的机能进一步发展,联想、推理、概括等抽象思维活动逐渐提高。16~18岁时,其第二信号系统机能已发展到相当水平,两个信号系统的相互关系已发展得相当完善。

    青少年的大脑皮层工作耐力差,容易疲劳。由于合成代谢迅速,因而疲劳的消除也容易。

    到达青春期时,有些青少年由于青春期内分泌机能变化的影响,神经系统的机能活动处于不稳定状态,表现为灵活性和协调性降低,尤其是女孩,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教练员在运动训练实践中应注意:

    (1)针对儿童少年神经系统生长、发育的特点和规律,宜多采用直观的动作示范以及简单易懂的形象化语言进行动作技术教学,训练内容宜生动活泼多样化,避免单调和千篇一律的方法。要注意安排短暂休息,使学员情绪饱满,精力旺盛,不易疲劳。

    (2)儿童少年的神经灵活性较高,机能动员的速度相对较快,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较短。

    (3)羽毛球运动员在儿童少年时期就要注意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和教育。

    (4)男女孩的青春期到达年龄不同,青春期发育速度不同,并且各有其特点,要注意区别对待,男女运动员应分组进行运动训练。

    (5)青春期神经系统受内分泌腺活动的影响,可能发生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稳定性暂时性下降的现象,表现为动作不稳定、不协调,有时少女表现得更为明显,在运动训练实践中应给予充分的注意。

    (三)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

    身体素质是运动员在运动中表现出来的进行某种专项运动的能力。例如,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称为速度素质,进行长时间运动的能力称为耐力素质等。身体素质又是机体各器官、系统机能的综合表现。儿童少年随生长发育其身体素质得到发展,由于从事体育活动而得到提高。在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中,应根据儿童少年身体素质发展的特点,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有利于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促进身体素质的发展和运动技术的提高。

    1.儿童少年身体素质发展的基本规律

    (1)身体素质的自然增长

    儿童少年各项素质(除柔韧素质)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这种现象称为身体素质的自然增长。自然增长的趋势是在青春发育期增长的速度快、幅度大,男生15岁左右,女生12岁左右,在性成熟期结束时身体素质增长的速度开始减慢。随着年龄的增长素质逐年增长平均值的幅度力量素质为最大,耐力次之,速度素质最小。男女顺序一样,但女生逐年递增的速度较小,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2)身体素质发展的阶段性

    身体素质的自然增长包括增长阶段和稳定阶段。增长阶段是身体素质随年龄增长而递增的年龄阶段,包括快速增长阶段和缓慢增长阶段。稳定阶段是身体素质增长的速度明显减慢或停滞,甚至有所下降的年龄阶段。身体素质由增长阶段过渡到稳定阶段的顺序,速度素质最先,耐力素质次之,力量素质最迟。

    (3)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体素质增长的速度不同,把身体素质增长速度快的年龄阶段叫增长期或敏感期,相对地把其他年龄阶段称为非敏感期。各项身体素质的发展都有敏感期,在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进行科学的运动训练,可以促进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快速发展。

    (4)身体素质达到最高水平的年龄

    各项身体素质达到最高成绩或代表最高水平的年龄界限大多在18周岁以后,之后保持相当长时间的稳定水平。

    2.力量、速度和耐力素质发展与年龄特征

    (1)力量素质

    力量素质是所有身体素质的基础素质。可以这样说,任何一项运动,都需要运动员由骨骼肌收缩而克服阻力进行运动。但羽毛球运动中所需要的肌肉力量不是肌肉的绝对力量,而是肌肉快速收缩的力量,或者是力量耐力。

    从总体来说,力量的发展与肌肉的发育和神经系统的发育有着密切关系,全身不同部位的肌肉力量和不同性质的力量发展并不一致。大肌群的力量发展较早也较快,小肌群的力量发展较迟较慢。

    羽毛球运动员的力量素质尤其是速度力量的发展尤为重要,为了获得较高的速度素质,就要有效地发展全身尤其是躯干和上、下肢肌肉力量。这种速度性力量的发展,应该通过中、小负荷、肌肉快速收缩的训练而获得,切忌盲目发展绝对力量,以避免肌肉收缩的速度下降。

    (2)速度

    儿童少年的速度素质的发展较力量素质的发展为早,这主要是因为儿童少年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较其他系统为早。因此,儿童少年具有较高的步频。速度素质与肌纤维类型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而肌纤维类型在很大程度上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尽管儿童少年的下肢爆发力尚差,但速度素质的发展依然较早。

    小学阶段和初中时期是速度素质发展的重要时期,要抓紧在速度素质发展的增快时期进行有效的运动训练,多安排发展速度素质为主的身体练习。

    (3)耐力素质

    儿童少年无氧耐力素质的发展较迟,这主要是因为儿童少年肌肉组织发育较迟,肌肉产生乳酸的糖原酵解能力较差,无论是肌肉组织还是神经组织,耐受乳酸的能力较差,而且血液中碱储备的量也较少等原因。

    儿童少年有氧耐力素质的发展也较迟,有氧耐力素质的发展与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肌肉组织的发育有着密切关系。但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机能尚未发育成熟的儿童少年对有氧耐力训练已有较高的承受能力。因此,目前国内外基本一致地认为,健康儿童完全可以早期参加有氧耐力训练,为以后的无氧耐力素质的发展和力量素质的发展提供基础。只要合理安排运动强度和运动量,经过训练就会出现肌肉、心脏、血管、血液、呼吸以及免疫系统的适应现象。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