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少年羽毛球训练教学大纲-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的专项运动心理特征及训练原则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羽毛球运动员的专项运动心理特征

    人的心理活动特征,是在一定的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体所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能不断地引起他的各种心理现象,形成他的心理活动的特征;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不断地影响或改变着他已有的心理活动特征。分析人所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本身固有的特征(主要是活动的结构和活动赖以实现的条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人所从事的这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心理特征。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人的心理实质的基本观点之一。

    竞技运动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特殊种类。在竞技运动活动的范畴中,专项运动的种类繁多,每一专项运动又各自具有自己所固有的独特的活动结构和活动条件,它们各自对从事该项目的专项运动员提出的心理方面的要求也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各专项运动的心理特征是不同的。分析专项运动的心理特征,必须分析竞技运动的一般心理特点和专项运动本身固有的独特的活动结构与活动赖以实现的条件。

    从羽毛球专项运动的活动结构上看,羽毛球专项运动是一种由运动员运用各种技术动作组合成错纵复杂的战术行动而形成的具有直接对抗性质的竞技运动,发球、高球、吊球、杀球、放网、挑球、推球、扑球等基本技术动作是羽毛球专项运动中的基本动作结构单位,也是实现各种战术行动的各种具体的方法。构成羽毛球专项运动的行动按具体的目的来分析,具有两大类,即进攻的行动和防守的行动。进攻行动的目的是为了把球击落在对方的场区内或使对方击球失误而得分;防守行动的目有是为了阻碍和干扰对方的进攻,变被动为主动,准备反击进攻。羽毛球专项运动中的进攻行动与防守行动是应用各种不同的基本技术动作构成各种具体的战术行动表现的。在羽毛球专项运动过程中,实施进攻或防守行动时,各种不同的战术行动的运用和战术行动中各种基本技术动作的应用与组合方式,取决于参加运动双方的特点,以及羽毛球专项运动中各种具体的主客观活动条件和实际情况。这就是羽毛球专项运动的活动结构。

    从羽毛球专项运动的主客观活动条件来看,羽毛球专项运动的主客观活动条件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羽毛球专项运动中,运动员所需要实现的各种技术动作和战术行动,是在规定的场地上和一系列的竞赛规则的限制条件下,是在对手的积极对抗条件下进行的。完成任何一种技术动作或战术行动都必须受到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因素的限制;都必须受到时间、空间和对抗条件的限制;都必须具有准备性、目的性、全面性、迅速性、突变性、协调性(双打)、准确性和紧张性。

    (2)在羽毛球专项运动中,运动员所要实现的各种技术动作和战术行动,是在与对手积极对抗的条件下进行的(双打项目中还必须是在同伴的积极配合,协作活动的条件下进行的),完成任何一种技术动作和战术行动都将受到对手的积极阻碍与干扰;都必须具有强烈的战术意识;都必须进行迅速、准确地感知和判断,灵活和果断地抉择,主动、适时地反应。

    (3)在羽毛球专项运动中,运动员所要实现的各种技术动作和战术行动,具有比赛的高度紧张,竞争异常激烈,特别是羽毛球专项运动的形式具有短时间的一次高强度运动与短时间的一次间歇相交替组成的长时间的活动,以及活动的结果以记分定胜负不受时间所限制等特点。因此,完成任何一种技术动作和战术行动都必须与运动员的情绪、意志和个性品质相联系;都必须与运动员强的,甚至是极限强度的生理与心理的紧张度相联系。

    (4)在羽毛球专项运动中,运动员对各种主客观的刺激作用,是以各相应的大小肌肉关节的协调活动的形式组成各种基本的技术动作做出反应的。这种反应是以动作的多样性、精细性、动作结构变异大以及简单反应和复杂反应的迅速性、准确性、灵活性和敏捷性为特征的,并且这种反应又常以动作链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从运动员对各种主客观的刺激作用的反应过程来看,运动员的反应过程是由知觉刺激物;归类动作类型(表象再认);了解与揭露对方的意图及其战略战术思想并做出预见;选择相对应的有效的应答动作;实现这种动作等因素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准确和迅速的感知,预见和应答外界刺激物的能力。

    除此之外,羽毛球运动的专门特征,还与羽毛球运动竞赛水平的发展趋势有关。特别是当今国际羽毛球运动竞赛的水平向着技术全面精尖快速化、能攻善守全能化、战术综合突变化、技术风格打法类型多样化、竞争对抗白炽化的趋势发展,这种发展趋势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心理层次上对羽毛球专项运动员提出了更高的心理要求。

    鉴于羽毛球运动具有上述的专项运动的活动结构与各种活动条件,其向专项运动员提出的心理要求(即专项运动员的运动心理特征),不仅表现在专项运动员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心理过程的各个方面,也表现在专项运动员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的各个方面,它们是羽毛球专项运动员心理过程方面的特征与个性方面的心理特征的统一。

    1.羽毛球运动员的认知心理能力

    在羽毛球运动的实践活动过程中,运动员所要完成的各种技术和战术行动是在规定的场地上和一系列的竞赛规则的限制条件下,是在与对手的相互制约、变化复杂的积极对抗条件下进行的。它要求运动员在完成各种技术动作和战术行动时,稳定而有效地集中、分配和转移自己的注意力;通过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准确而又迅速地感知人、拍、球、网和场地的各种时空关系以及自身运动的情况;并在瞬息万变的情况下,正确地判断场上的变化情况与动向,揭露与预见对手的战术意图;精确地把握时机,适时地采取对策,迅速而又准确地调节自己的行为来实现自己的战术行动等等。这就需要羽毛球专项运动员形成和具备各种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的准确性;球感;注意的集中、分配、转移;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准确性和预见性等心理能力或心理品质。这些心理能力和心理品质,构成了羽毛球专项运动员的认知过程的心理特征、思维过程的心理特征和注意的心理品质。

    2.羽毛球运动员的情感、意志特征

    羽毛球运动是使运动员的情绪体验产生较为深刻的一项运动。运动员的情绪特点是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和羽毛球运动本身固有的特点所制约。运动员参加羽毛球竞赛的任务是要战胜对手与自我;比赛过程中各种主客观条件变化大、节奏快、活动甚为剧烈,机体要忍受极度紧张;比赛时记分与战局常常起伏不定,顺利与困难常常并存与迅速转换;场外的观众又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态度与评价,所有这一切的复杂现实与运动员对比赛意义的认识、期望以及当时的身心状态交织结合,便产生出各种复杂多变,甚至是极端两极化的情绪体验,并作为一种最活跃的因素影响着运动员的竞技水平的表现与发挥。实践表明,羽毛球运动员的情绪体验,一般有下述几个方面的特点:高度的责任感、道德感、集体荣誉感;情感体验异常强烈、迅速、鲜明;情绪体验的性质容易发生迅速转化。

    因此,对于高水平羽毛球运动员来说,必须保持增力的情绪状态,并使之处于较高的稳定水平,同时也必须具备和发展情绪状态的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

    竞技运动水平提高的速度以及双方实力相当的比赛能否取得胜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意志品质发展的程度。因此,运动员意志品质的培养和发展对羽毛球运动员从事专项训练与竞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组织性、纪律性、独立性、主动性以及坚定、果断、刚毅、顽强、沉着、勇敢、坚韧、自信等意志品质是任何一个羽毛球运动员所必备的。

    3.羽毛球运动员个性心理的特征

    由于羽毛球专项运动具有上述众多的专项的特点和专项运动心理的特征,它与专项运动员在精神运动特性方面、气质类型方面和性格特征方面同样也有一定的要求,这些要求就构成了羽毛球运动员的个性心理特征。

    从精神运动的特性来看,由于羽毛球专项运动的活动结构、条件以及训练竞赛的各种特点,对专项运动员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稳定性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和表现方式方面具有一定的要求。这些要求具体表现为从事专项运动的羽毛球运动员必须具备很强的、高度灵活和平衡的神经过程。神经过程的强度决定了在强的和长时间的刺激作用下神经系统的耐力。神经过程的灵活性是发展下述能力的条件:在技战术情况改变时迅速改变自己的行动结构的能力;在和对手对抗中变换动作的速度、节律以及战术措施的能力;神经过程的灵活性还与运动员的速度能力的发展相联系,更多地表现在运动的速度、感觉运动反应的速度和爆发性的动作中,并能使运动员发展立即进入紧张活动的能力。神经过程的平衡性,保证了在紧张因素的作用下有完全适宜的反应和运动员在竞赛活动中的稳定性。上述的这些专项运动心理的能力和特征正是羽毛球专项运动员所必须具备的。因此,高水平的羽毛球运动员的精神特性必须是以神经过程很强的、高度的灵活性、平衡性为特征。

    从气质特征上看,人的气质特征是以个体的精神运动特性为基础的,是精神运动的特性在人的行为方面的表现。依据羽毛球运动员的精神运动特征,4种典型的气质类型都可以适应羽毛球运动的特点,而多血质和以多血质为主的或胆汁质或粘液质的中间型为最理想的羽毛球专项运动气质类型。

    从性格特征来看,性格是一个人对待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方面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羽毛球专项运动的结构、条件以及训练比赛特点,决定了高水平的羽毛球专项运动员所应备的性格特征。其主要表现为:对待专项运动活动的态度是具有目的性、事业心、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等;对待集体与他人的态度是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同情心、坦率性、原则性、热情与急公好义等;对待自己的态度是具有自我批评的精神、自尊心、自律性、谦虚、克己等。在行为方式方面应该是乐群、喜欢与他人合作;聪慧,富有才识,理智性强,自持其力,独立积极;情绪稳定,知已知律,自律严谨;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并有恒负责;行为现实,合乎成规,精明能干,行为得体;勇敢果断,自立自强等特征或品质。

    (二)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特征

    青少年运动员正处于一个走向生理成熟、智力成熟和道德成熟的心理成长期。这是一个幼稚性与成熟性、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盲目性、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之间错综矛盾、急剧变化、过渡发展的关键期;也是一个全面接受科学文化知识、多数项目出成绩和面临未来生活道路与职业选择的关键期。这一时期总的心理特点是具有过渡性、社会性、闭锁性、动荡性。

    1.过渡性

    生理的发育至生理的成熟;智力的发展至智力的高峰;道德与个性的形成至成熟。在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举止、处世接物中既留有儿童般的、感性的、幼稚的身影,却又经常表现出成人般的、理性的、成熟的雏形。

    青少年是能力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的一般能力已发展到顶峰,特殊能力也基本暴露出来,他们还具备了一定的创造能力。

    青少年运动员的认识能力、智力的发展关键表现为思维能力的发展。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占据主导地位,但思维中具体形象成分仍起主要作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显著发展,但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

    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求其他的认知能力与之相配套地发展:在视、听觉的感受性方面,中学生要比小学生提高60%;高中生则常常超出成年人。在注意力方面,注意高度集中,7~10岁学生的平均时间为20分钟;10~12岁学生达25分钟;青少年可达40分钟以上。在记忆力方面,青少年在单位时间内记忆的数量和质量居人生中的最高点,处于全盛时期。

    在情绪体验方面,青少年较任何一个时期都为紊乱。青少由于某些内分泌腺的变化,致使他们情绪紧张,每天都可体验到或激情肆意,或变幻躁动,或强烈的惧怕愤怒,或爱的温馨情景。其特征为:情感体验丰富强烈,但两极性明显;有了真正的友谊感,但个性差异明显(女生的友谊感开始较早,且对友谊的标准提出的要求比男生高,女生的一般感受性比男生灵敏,重视心理上的细微差别,则女生间友谊的稳定性与持久性不如男生);开始出现了爱情的萌芽。

    意志方面的特征为:充满了活力和旺盛的精力,自尊心强,富于敏感,勇敢大胆和果断,具有主动性和自主性,尤以独立性的发展为标志,但缺乏自制力,具有易感性、不平衡性、对抗性、冒险性。耽于幻想。兴趣爱好广泛但缺乏中心,因此,他们一会儿想做这,一会儿又想干那,却无一件事情能使他们真正满意;心比天高,但不能脚踏实地;喜欢设计未来、幻想未来,但不肯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所以,对家长或教练员的教育与监督,常有抵触情绪甚或反对和敌视,经常在白日梦中想象或补偿其实际的成功。

    青少年时期是性格与气质定型的关键时期,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他们的性格和气质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个人地位的改变、重大的人生不幸或者机遇的不期而至、家庭的解体或重新组合、社会制度或风气的巨变等都会使青少年的气质有所改变。

    2.社会性

    青少年逐步开始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事物,有独到见解,喜欢质疑和争论,开始思考人生和世界,提出许多有关“人生目的”“人生意义”“生活理想”等问题。因此,无论是行为兴趣、动机、需要还是道德意识、行为方式都具有浓厚的社会意义。他们的需要水平有了新的发展,增添了不少新的内容;在物质需要层面,开始讲究品牌与名牌,需求不断增多、层次不断提高;在精神需要方面,对未来充满憧憬与渴望,希望得到家庭的关爱、社会的认可和朋友的支持,盼望自己早日成为明星,期望获得别人的尊重和理解,有了创造的欲望和冲动。他们的运动动机不断明确,动机的现实性也随之发展,动机中讲究实惠的成分越来越多。他们的成就动机与交往动机与日俱增。

    3.闭锁性

    青少年期心理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闭锁性”。自认为已经成人的青少年,强烈要求自作主张,他们自尊心强,思想情感、个人秘密不愿轻易向他人吐露。青年人的情感不太外露,开始带有文饰的、内隐的、曲折的性质,即使对自己最亲近的人也是一样。他们的心里话或悄悄话有时会对知心朋友说,但不愿和父母或教练员讲。青年人渴望有自己的一间小屋,抽屉还要加上一把锁,似乎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他们在思想上与成人的距离要比儿童大得多,因此,成年人要想了解青年人的心理比较困难。如果长辈不能正确对待,他们极易造成心理上的闭锁性。这种闭锁性导致了他们与父母、师长及交往熟悉的人之间产生距离,形成代沟。

    4.动荡性

    法国启蒙运动的优秀代表卢梭曾讲过:“青年期是一个狂风暴雨的危险时期。”鉴于青少年时期的幼稚性与成熟性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自觉性与盲目性的矛盾、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之间的矛盾、求知欲强与识别力低的矛盾,以及闭锁性与强烈交往需要的矛盾等,加上心理的易损性,一旦遇到暂时的挫折和失败,他们往往又会走入另一极端,以及表现出心理“断乳”的强烈愿望等,极易导致“危机”四起,动荡变化。因此,国外心理学界通常称此时期为“危机期”。

    自我意识具有矛盾性,“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有时出现碰撞,往往眼高手低、好高骛远;“主体的我”与“社会的我”也会产生冲突,有时得不到同学或教练员的理解或认同。客观世界处处使他们感到紧张,为了寻求刺激甚至仅仅为了满足好奇心,便会使正常变得不正常、连续变为断续、稳定转为不稳,甚至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让人捉摸不透、迷惑不已。

    尽管青少年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与缺撼,但他们热情奔放、充满朝气、激情肆意、精力充沛、敢于幻想,不愿循规蹈矩、按部就班,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这些是其所独具的风景和亮点,值得珍视,应该鼓励。

    (三)羽毛球运动员专项心理特征训练的原则

    运动员专项的心理特征训练是一种有意识地对运动员的心理活动施加影响的深入细致的教育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双边活动。它既有教练员、心理学工作者的参加,又有运动员的参加,其中关键的因素是运动员。实施这一教育过程,必须遵循一系列的训练与教学原则,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1.自觉积极性原则

    运动员训练的效果,首先取决于运动员的自觉积极性。因为任何心理训练手段的运用和实施,都不可能脱离人的主观态度而起作用,被动地接受训练或在教练员的强制或命令下接受训练,则会失去了内部动力,极易产生厌烦,对立情绪,其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2.循序渐进与重复性原则

    对运动员实施的训练任务、内容、方法和要求,应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反复进行,反复实践,使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不能操之过急,要持之以恒。因为任何一种运动素质和运动能力以及专项的个性特征的形成、改善和提高,都是在运动员长期的专项训练实践中重复进行而获得的,必须经过长期的重复训练和实践才能奏效。

    3.全面性原则

    心理训练必须与运动员的专项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心理训练的内容巧妙地贯彻到专项训练中去,使专项训练中始终全面地渗透着心理训练的内容;心理训练的内容必须包括运动员所有的心理因素,诸如运动员的各种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等都应得到教育和训练;一般心理训练和心理调节训练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一般心理训练与心理调节训练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相互依赖、互为条件的。

    4.个别对待的原则

    心理训练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就是既要注意心理训练的共同规律,采用一般的方法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同时也要因人因事而异,采用特殊的方法,实行个别对待。这是因为每一个运动员由于遗传因素、社会环境与教育因素,以及性别、年龄特征等不同,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个性特点,理智能力和心理状态都有不同的一面。从这一意义上说,如果不考虑人的心理的差异,任何一种教育训练的方法和手段都不可能得到应有的效果,都不能把每一个人潜在的可能性和个性的潜力充分地发挥和利用。

    5.适时性原则

    训练过程必须严格遵循在适当的时期给予适当的教育这一适时性原则。因为发展与成熟有关:当一定发展阶段的学习时机到来,学习才有效;但是通过学习也能创造出某一阶段的学习时机。虽然发展制约着学习,但发展也正是先前学习的结果。这是教育效果的经济定律。

    大量的实践结果证明,并不存在着一个适用于任何运动员的普遍行之有效的统一的模式。必须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具体分析,精心设计,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果。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