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这里,王仲不由的有些疑问,也就直接问了出来。
而穆先生却是叹息一声,说道。
“那个时候,乱的很,谁知道呢。不过倒是我们的陛下在这两次意外死亡之中都得到了好处。”
“教主意外死亡之后,陛下就乘机奉幼教主上位,作为主上想要挟持他而号令别的势力。但是,本就已经杀得天昏地暗马上就要分个高低的其余势力自然不会听从原本就看不上眼的陛下这股势力的调停,不但没有理会,反倒是斗的越加的激烈了。这正好给了陛下出兵的借口。有着大义在手,还休养生息的这股生力军一加入,就展现出了气吞山河之势,直接打垮了别的势力,而一统教中所有的势力,而使得里来了个大增不说,在争斗中,还由于度过大江的时候,幼教主莫名沉船,死于大江之上。这下,陛下就没有了头顶的那一层束缚,直接自称为王,带领手下大军,直接北上扫荡天下,最终成为一代开国帝王。坐上了至尊之位。“
“又出了一次意外?”
“是的,幼教主不死的话,陛下怎么上位自立呢?”
听到王仲的问话,穆先生似乎是解嘲般的一笑,随口说道。
“那到是,看来那位幼教主也够倒霉的。”
“谁说不是呢?我们的这位陛下啊,可以说,从他加入义军之后,就是在和人斗,斗了一辈子,即便是如今做了皇帝,依旧是好斗个不停。最初的时候,是为了生存,在和那些别的乞丐斗,加入了义军,和所有对他不利的人斗,而随后又和教中的同门斗,再到后来,和前朝的那些官僚豪强斗。他虽然好斗,但你还不得不说,在每一次斗的时候,他都能够拉拢住一批人,团结在他的周围,来帮他取得胜利。但是到了胜利以后,这些帮过他的人的结果,就不大知道了。如今侯爷的遭遇就是他一贯以来做事的手段。才会有的结果。不过侯爷也算不错的了,最起码没有满门抄斩,株连九族。 虽说解除了军职,还有个南州可以安身,虽说艰难一些,但比起那些死了的人,还是幸运不少。“
“侯爷是怎么加入陛下的队伍的?”
“这个么,到也算是机缘巧合。那个时候,陛下已经娶了老首领的女儿而独立负责一方事物了,不过也是刚刚开始。而他负责的地盘和侯爷的家乡属于紧邻。侯爷自幼读书,本来想要通过科举,做个小官,来维持住家族的存在,到没有想着会有多大的发展。而这个时候,前朝兵败,天下混乱,那里还有科举一说。”
“而时常被流寇溃兵还有土匪骚扰的各处,只要有些实力的家族,都会操练些兵卒,来作为自保的手段,而不管是官府,还是往来拉锯的义军还有流寇,对于这个也是司空见惯。可村寨虽说有些自保能力,但真的遇到比不过的大股流寇还有军阀,也不得不破财免灾。”
“被陛下打败的一股流寇,正好在溃逃的时候,路过侯爷的村庄。就要勒索些钱粮,甚至在看到村庄实力不强的时候,还想杀人抢劫。侯爷不得不带领庄户,奋起反抗,虽说打跑了流寇,可人家在老营中,还有着诸多的势力,是村庄抵御不了的。没有办法,为了一家老小还有村民的活命,只好直接弃了村庄,投奔陛下了。”
“刚刚经过一场大战,虽说胜利了却也是惨胜的陛下正好需要扩充实力,侯爷的投奔,正好属于一拍即合,从那以后,也就加入了陛下的队伍。说起来那个时候的侯爷,也是陛下手下的第一大将。而且读过书,属于文武全才的存在。而且那个时候的营中,只有着如今的皇后和侯爷夫人都是女眷,年龄相仿,才会时常在一起说些家长里短,关系不错。这也是后来大小姐成为皇后义女的原因之一。”
“既然在营中,为什么还会有着危险,我可是听说那一次局势危机不说,就是侯爷也几乎丧命呢。”
“这就是稍微往后时候的事情了。侯爷加入陛下队伍的时候,他也是刚刚做了老首领的女婿,他们的婚事许多人并不赞同,毕竟老首领没有儿子,只有女儿还是只有一个女儿,所以,可以说,谁都看得出来,娶了老首领的女儿就是以后老首领的接班人。可偏偏其貌不扬的陛下得到了如今的皇后的欢心,而老首领疼爱女儿也就拗不过只好答应了。可娶归娶,老首领却逼得吧刚刚成为自己女婿的陛下给赶出老营,新到一个地方,来作为考验。而那个时候陛下的手中,只有着当初做和尚时候认识的一批泥腿子,打仗还行,要是做些别的,那是绝对的抓瞎。所以,文武双全的侯爷加入,正好弥补了陛下手中人才的不足。“
“在那个时候,陛下和侯爷的关系,几乎可以说是亲如兄弟。而侯爷也不负众望,积极的出谋划策,给陛下当时的势力壮大,做出了贡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可就在一切顺风顺水的时候,老首领在一次出外征粮的时候,遭遇埋伏,重伤而回。而得知老首领中伏的消息,不行啊带领大军前去救援,留下侯爷驻守大营。陛下刚走不久,大营就被人偷袭,侯爷无奈之下,带领大营留守的老弱残兵据营而守,坚持到了陛下回援。但也身受重伤,几乎不治。而同时得知老首领也生命垂危的皇后,才会收下大小姐作为义女,为的就是侯爷如果真的救不回来,也好照顾侯爷的家人。“
“那李家呢?听说李善长可还是原本的左相。他家怎么会和侯府联姻的?”
“你是不是还想知道,李家是为了什么被满门抄斩的吧?”
听到王仲这会问起韩惊鸿原本的未婚夫家里,穆先生有些戏谑的说道。
“是想知道的多一些。以后到了京城也好应付一些人啊。”
“李善长和如今的右相贾旭一样,都属于文人一流。虽说年龄都比侯爷要大,却是比侯爷加入的要晚许多。真的说起来,陛下招揽文人,还是处于侯爷的提醒,侯爷说,能够马上打天下,总不能也用马上治天下吧?所以,建议陛下招揽文人,最起码也能够协助治理当时占据的地盘不是?李善长是陛下的同乡,属于乡绅一流的人物,到是也读过几年书,还在陛下做乞丐的时候,给于过一些帮助。所以,听了侯爷的建议,就直接派人找了他,正好李家那个时候也想投靠一个势力,保护自己家族不被别人骚扰和劫掠。自然是做熟不做生,也就投奔了陛下。做过乡绅粮长,通晓俗务的李善长一到,就成为了陛下属下最为得力的助手,管理地盘中的所有政事,虽说并不多出彩,倒也是井井有条。“
“而贾旭属于前朝旧官僚。乱世到来,看错了风声局势,落得一个回乡闲置。文不成武不就。投奔朝廷旧官吏,拉不下面子,也找不到门路。熟悉他的人即便仍旧在位,也已经成为军阀,并不缺人手,怎么会用他一个原本的京官?而投奔义军,他又看不上泥腿子。所以,一直在家无所事事。等到他觉得局势明朗的时候,已经几乎属于无处可去了。正好陛下发出招贤令,他才投奔过来。”
“如果说,李善长长于政务的话,那么贾旭就长于谋略。当初她投奔过来的时候,给陛下的建议,就说的极好。高筑墙,广积粮,不称王。就是靠着这三句话,陛下才能够暗中积蓄实力,时机一到,一句得手,一鸣惊人的。”
“李家和大小姐的婚事,那是在陛下登基以后,侯爷带兵镇守边疆,那个时候北方蛮夷凶残势大,谁也不肯去,无奈之下,陛下点名侯爷去,为了安侯爷的心,皇后才会赐婚给李家,而那个时候的李善长可是贵为左相,文官第一,还被封为襄城伯,仅仅比侯爷低一级而已。”
“至于贾旭,作为右相,被封裕翔伯。同为国朝开国功臣。”
“至于说李家谋反,满门抄斩,还株连九族。虽说是陛下狠辣了些,但是,许多人以为,李家并非毫无错处。”
“什么?李家居然真的是谋逆?”
“这个说不好,毕竟那个时候,我跟随侯爷还在北疆,许多事情并不了解,单凭传言,看不清楚。但就以我来看,李家的家主左相李善长即便不是谋逆,但一个跋扈的罪名是逃不脱的,更不用说他依仗着自己和陛下是同乡,还给于过陛下一些帮助,在有些时候,很是不给陛下面子,搞得场面极其的难看。”
“就这个也搞不到满门抄斩,株连九族的地步吧?”
“这中间还有着一些别的原因,比如说,文武之争,同乡之争,加上有心人的推波助澜。他不死都不行,据说,在定罪的时候,尽管李善长也是开国功臣,有着许多同乡在朝,还是陛下的老臣子,居然无人为他求情,一个都没有。”
“居然会这样?”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