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赘婿-第一百四十章 天生我材必有用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对于韩胤的担心和问题,在大景并不熟悉的王仲也给不出一个具体的答案。不过,他对于这种借助宗教还是转入地下活动的秘传教门,还是有着一个大致的了解的。要知道,不论在那个世界,所有的这类组织都差不多,让他看来,什么景教,不就是和白莲教一样的专业造反组织么?

    在原本的世界里,白莲教可也是秘传宗教,早期的白莲教崇奉阿弥陀佛,提倡念佛持戒,规定信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它号召信徒敬奉祖先,是一种半僧半俗的秘密团体。它的教义简单,经卷比较通俗易懂。容易为下层人民所接受,但是,人一多,就有着一种叫做群胆的东西,一个人可能没有胆子反抗些什么,结社聚集许多人之后,觉得法不责众,就开始胆子大起来了。所以常被利用做组织人民反抗压迫的工具。但这只是最初的状态,到了造反的次数多了,有人从中可以获得利益,就有人有意无意的主动邀约教众,利用造反来获得利益。于是,到了后来,白莲教就成了一个专业的造反组织。

    不但如此,还有从中衍生出的许多民间宗教。名目繁多,有金禅、无为、龙华、悟空、还源、圆顿、弘阳、弥勒、净空、大成、三阳、混源、闻香、罗道等数十种,有的一教数名。它们各不相属,教义颇多歧异,组织、仪轨和活动方式也不尽相同,但或多或少地带有白莲教的印记。统治者认为它们实际上仍是白莲教,民间也笼统地称为白莲教。

    白莲教信徒众多,主要来自下层社会。各派内部实行家长制统治,尊卑有序,等级森严。首领的成分十分复杂,对明廷的态度也很不一致。有的借兴教欺骗信徒,聚敛钱财;有的凭撰写经卷攀附上层,取悦朝廷;有的在宫廷太监、官僚豪门中发展信徒;有的则与下层群众反对官府的斗争相结合,发动武装起义。

    白莲教自诞生时起,就具有两种性格,即叛逆与安善兼而有之、交替表现的性格,因而它也就发挥了两种社会性格。在平静的岁月里,白莲教作为佛、道正统宗教的补充,在下层社会发挥了佛、道二教所起不到的作用。每当天灾人祸接踵而至或社会动乱之际,白莲教就会与佛、道相悖,往往成为农民暴动或农民起义的战斗旗帜,这也是白莲教不同于正统宗教的所具有的特质。

    而就是这种专业造反的存在最为麻烦。虽然里面的领头者可能是一个借机敛财或者想要达到某种目的的野心者,但在他聚集起来的巨大的人数之中,绝对不会缺少它所利用的那个教派的中坚。那就是是一些狂信者。这类人表现固执,敏感多疑,过分警觉,心胸狭隘,好嫉妒;自我评价过高,体验到自己过分重要,倾向推委客观,拒绝接受批评,对挫折和失败过分敏感,如受到质疑则出现争论,诡辨,甚至冲动攻击和好斗。

    这种人的杀伤力才是最为惊人和不可理喻的。就是有了他们,才让那些野心者觉得宗教可以利用,不舍得放弃,毕竟只要提出一个符合这些家伙思维的远大目标,不管能不能实现,只要让他们感觉值得去干,那就就会有着一大群甘心情愿抛头颅洒热血的傻子追随,甚至还会主动地去说服别人加入,和他们一起成为狂信徒。

    只要是狂信者,一般都是相当激进的和叛逆的,只要他们觉得皇帝昏庸无道、政治腐败黑暗,他们就要奋起反抗,迎接光明。而且在他们的眼中,没有什么是不可以为了目标的达成而牺牲和舍弃的,就是家人妻子,以及一些朋友都行。更别说那些贫民和素不相识的人了。

    所以,只要牵扯到宗教主导的动乱,不用说,那就是赤地千里,白骨盈野。死人的单位只要大势已成,那就会是论万的。也许最初的他们还有着一些顾忌和初心,但是在大势已成之后,就会有着一个名词,叫做携裹,也就是说,不管你愿不愿意跟着走,但是不跟着走你就会被饿死,或者被杀,不走也不行。而到了这个时候,基本上就要到了天下大乱的时候了。

    所以说,对于这种事情,一定要快,把所有的苗头扼杀在萌芽之中,否则的话,一旦火起,很短时间,就会有着燎原的态势。

    而今就是王仲手中无人,也是没有什么好办法。毕竟从韩天威哪里知道,来的有可能是天子的熟人,还是会有着香火情谊的那种,所以,即便王仲有着什么手段,这种情况之下,有用么?还不如派出王三,给他些银子,让他去纠合他的那一帮街痞子,严密注意街面动静,一旦有所不对,先保住自己在说,如果不是有着售卖的事情挂着,他都有心直接再去富贵山躲着了。

    不过既然不能躲过去,就只有面对了。所以,衡量手中的力量来说,提前察觉到一些异常,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尽量不让这次售卖变得不可收拾,或者说直接流产,还是应该可以做到的。毕竟他的手中,也有着几十个骁勇善战,久经战阵的护卫,只要王三能够有所察觉,给个预警,让王仲有着布置的时间和了解一些对方的实力,那就有很大可能做到他心中所想了。

    本来这会的王三正带着人在京师各处游走,拿着驸马爷给的银子,在到处结交一些原本的街痞子,在为着不就就要开始的售卖作着准备。

    虽说,他原本自豪的禁卫身份吗,没有了,却做了驸马府的家人,那可是比做个大头兵还要舒服得多,而且威风不见得少的一个存在,所以,他没有任何的不满,反倒是能更加的努力了。

    在接到驸马府要他回去见驸马爷的时候,他二话不说,直接就快速回到驸马府中,在得知自己要注意京师最近的外来户的时候,他倒是蛮有把我的一拍胸口,说道。

    “这个简单,我带着银子走一趟五城兵马司就是了,那里住的有外来的人,一目了然,然后在挑选一下,派人盯住最可疑的就是了。不是我夸口,只要驸马爷想要知道,我连他们一天去几次茅房都能查的出来。”

    “什么?你居然会有这个本事?“

    王仲一听,大为吃惊,你以为自己是个夜游神啊?还敢夸这个口?

    但是,他听王三一说,就明白了。这是由于大景的户籍制度和人口流动管理严格所决定的。

    大景初立的时候,为巩固新政权,就实行了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首先进行的是户口调查,即推行户帖制度,由户部印制户籍、户帖,发放给民众进行登记,然后将籍与帖合在一起,编序勘印,籍藏于部,帖给之民,这样很快就较准确的统计了人口。

    然后把居民分成民籍、军籍、匠籍、灶籍4类,而且身份一经确定,即世代沿袭,非特殊原因不得更改。民籍和军籍由各府州县编造成册,一曰民册,一曰军册,两册同时编造,编好后,民册一式三份送交京、府、县,底册自留,军册则送交南北两京兵部。匠籍除编造在各里司府州县的赋役黄册中,还有匠籍专册,分轮班匠和住坐匠两大类,隶属工部。 灶籍除编造在一般的赋役黄册中,还有专门册籍登载其户籍和服役情况,称为灶册或盐册。

    所有的户籍造册是十年一编造,而且各册可相互印证,核纠错讹。

    而谁要想离开所住的地方,去别的地方办事。“农业者,不出一里之间,朝出暮入,作息之道互知焉。甲下或有他郡流徙者,即时送县官,给行粮,押赴原籍州县复业。” 离乡外出务工或经商,必须随身携带官府出具的“路引” .否则,“重则杀身,轻则黥窜化外”。

    而不管是经商还是探亲的人,拿着路引到了城市特别是京师这样的管理严格的城市以后,住在哪里,就要向那里所在的里甲禀告,一样要出示路引,说明来意,来自哪里,干什么来的,要住几天,和户主什么关系。所有一切符合之后,依旧没完呢,路引要随身携带,以备查验。

    就这还觉得不够严格,才有了五城兵马司和巡城御史,负责巡逻和查究宵禁。大景宵禁,一更三点敲响暮鼓,禁止出行;五更三点敲响晨钟后才开禁通行。在二、三、四更在街上行走的,笞打四十下(京城五十下);在一更夜禁后、五更开禁前不久犯夜的,笞打三十下(京城四十下)。疾病、生育、死丧可以通行。

    为了实施宵禁,每个驻有官府的城市一到晚上,就要锁上城门,禁止出入城市。城门的钥匙也要交到地方官的内衙,到了清代就必须要交给地方驻军长官收执,即使是城里的最高级文官晚上有紧急公务要出城,也要向驻军长官申领钥匙。同时在大街交叉路口上也要拦起栅栏,栅栏开有门,门口有关卡,设有类似于现代岗亭的"卡房",由官府的衙役看守,不准通行。

    “这么严格?还会有人想要来搞些事情出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