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骏随笔集-人间(3)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四,汉语拼音在外国人嘴里确实拗口,也容易念错,很难记住。但是,这并不等于就要让他们很舒服地按照他们的语言习惯去念我们的名字,所有国家的人们都按照母语称呼自己的名字,为何到中国就变成了中国人要适应外国习惯取个英文名字呢?

    就算是很多洋文名字有共同起源,但非英语国家的人们也不会按英语发音去念自己名字,而会堂堂正正按照自己的母语发音,这也是世界各语言翻译的惯例——即尊重母语发音,而不要统一于某种强势语言。

    第五,现在的老外也不是殖民地时代的老爷,你更不要把他们当作主子,把自己当作奴才。大多数老外也会尊重你的母语文化,尊重你父母给你起的名字,虽然他们不习惯念汉语拼音,但仍会努力念对你的名字。若在你与他们的交流中,你说起自己起的英文名字,他们并不会觉得在中国大陆生长的你有多时尚,只会觉得你很土,还会非常纳闷你为何要用英文名。要知道,很多老外都憧憬着中国文化,他们可都还琢磨着给自己起个中文名呢!

    第六,如果,某个老外真的不尊重你的名字和你的肤色,那么你也没有必要尊重他。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微博上线以来,冒出了无数的各种大V,激起数不清的大浪小浪,有的前浪还未湮灭,不少后浪撞死沙滩,却依然激流勇进,奔腾不已。

    第一个拥有千万粉丝的大V姚晨,依然稳居话题女王的宝座。她的事业红火,如今的婚姻稳定,还有个可爱的宝宝,却还是时常被提起前段婚姻,引发又一场网络口水大战。

    想起她首度传出离婚,在微博上掀起狂热的讨论浪潮,大概有一个多月都挂在微博话题榜上。很多人都遗憾着摇头:分了啊。也有很多人都长出了一口气:终于分了啊。

    终于,分了啊。

    真是好残酷的叹息。我还记得,那会儿我翻出了差不多一年前的微博的私信记录,其中有几条姚晨与我通过的私信。那时正好她贴了张在某地机场拍的照片,于是我在众多评论里回了一句“要注意安全”,不想几分钟后就收到了她的私信——

    姚晨:蔡老师,谢谢你提醒我,放心,我打死也不说是哪个机场,嘿嘿,还有,您的作品我很喜欢的。

    姚晨:哈哈,我不是客气呢,我最爱看恐怖啊,推理,科幻一类的小说和电影了。所以怎么会放过你的作品呢,嘿嘿。

    姚晨:这……蔡老师,别让我死得太难看就行啊。

    ……

    那时,姚晨是当之无愧的微博女王,粉丝数还在朝着百万大关进军。

    那时,她三天两头在微博上晒着与老凌的夫妻恩爱照,令天下人无不羡煞这对眷侣。

    那时……

    我不知道首度婚姻的失败,她的心情如何?我无从探知,也无意探知,我们所有人都无权去猜测姚晨和老凌不愿被人们知道的一切。我只知道,她的微博上当时的500万粉丝们的留言,有劝慰鼓励的,也有嘲讽怒骂的,他们要么惊讶,要么感慨,要么警醒,要么便是圈内人的麻木。

    我还知道,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至于,宴席散去的原因,实在有太多太多了。请允许我用分行的语言——

    有的宴席提前散去,因为食客们一开始就拼错了桌子。

    有的宴席提前散去,因为食客们一开始就点错了菜单。

    有的宴席提前散去,因为食客们各自发现了更适合自己胃口的宴席。

    有的宴席提前散去,因为食客们共同发现了宴席上有不适合自己胃口的菜肴。

    有的宴席提前散去,仅仅因为食客们对这桌宴席上重复的菜肴感到了厌倦。

    有的宴席提前散去,因为,菜凉了。

    还有的宴席终于要散去,因为食客们老死在了餐桌上。

    于是,我在微博上转发过一句很令人动容的话:“在所有能让我们分开的事物中,死亡是最美好的。”

    是啊,那是多么的美好,两个老去的食客,白发相连,十指相扣,先后倒在一台寂寞无声的宴席之上。

    可是,又有谁能想到,在这幕美好画面的背景里,那一桌看似美味的菜肴,也许早已经变质发霉了。

    昔日的夫妻,如今已形同陌路,也都各自有了新的家庭。当年的对错早已成云烟,何苦再纠结是谁变了口味,还是谁更换了菜单?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且在离去后缅怀几分曾同桌食甘的甜滋味吧。

    一根黄瓜毁灭的帝国

    这是关于吴哥窟毁灭的真相,不是搞笑也不是转载,更与馒头血案无关。

    吴哥窟,东方最神秘最伟大的文明奇迹之一,在千年之前兴盛辉煌,创造了大量惊人的建筑。吴哥的微笑令世人震惊,却在近代沦为森林中的荒芜遗址,为世人遗忘,为后人叹惜。这个曾经达到百万人口的古代帝国,在忽然之间灭亡于无形,成为东南亚的三等小国,屡屡被邻国所欺负。这其中的缘由令无数考古与历史学者们反复研究推敲,都不得解。

    最近,这个谜团终于被揭开,并非野史,而是严谨的历史著作记载,资料来源为《泰国与柬埔寨史》,作者为泰国历史学家姆·耳·马尼奇·琼赛。

    根据《印度支那史》记载,公元14世纪,吴哥发生了一次改朝换代。当时有一位园丁,因为善于种植黄瓜,他种的黄瓜香甜可口远近闻名,因此国王命令他管理王家瓜园,还赐给他一根长矛,任何擅自闯入王家瓜园偷吃黄瓜者,都可以用这根长矛刺死。然而,有天晚上国王突然嘴馋,无法抵抗黄瓜美味的诱惑,竟自己偷偷地走进瓜园。天黑之时,园丁没有看清来人的长相,便举起长矛刺死了国王。

    犯下如此的弑君大罪,放在中国早就被诛灭九族了。但当时吴哥的贵族们却反其道而行之,因为死去的国王没有太子,便拥立刺死国王的园丁继承王位。从此吴哥换了主人,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却陷入了长久的混乱,没多久就遭到了新兴的邻国暹罗——也就是今天泰国的进攻。终于首都吴哥被占领,大量人民被屠杀或成为俘虏,吴哥就此成为一座死城。但园丁的后代们并未丢掉王位,他们迁都到了今天的金边,继续传承他们的王朝。

    这就是一根黄瓜引发的血案,历史学家认为在荒诞不经的记载背后,很可能隐藏着无法被胜利者写入历史的真相——这是一次有预谋的刺杀,园丁与一直不满于国王的贵族们串通灭亡了老王朝,建立新王朝并绵延至今,但伟大的吴哥就此没落。

    我想,任何强盛的帝国都可能因为某个微不足道的甚至可笑的原因,在一朝一夕之间崩溃为乌有。就像吴哥窟的历史悲剧那样,压垮这个文明的并非一根黄瓜或一条馋虫,而是长久以来缓慢积累的力量,足以让一个卑微的园丁堂而皇之地刺杀并取代国王。

    正如一句中国古谚:千里长堤,溃于蚁穴。

    奥特曼保卫地球和平

    日本出事了。

    电视节目上每当日本发生灾难,比如一头怪兽从天而降(通常是受核辐射后的基因突变所致),大肆破坏东京的高楼大厦,宛如遭遇世界末日,就会有一位名叫奥特曼(香港翻译为“咸蛋超人”)的大英雄横空出世,与怪兽展开惊天地泣鬼神的殊死搏斗。

    而战斗的过程总是非常统一,刚开始奥特曼会被怪兽虐得半死,然后他胸口的灯亮了起来,紧接着就释放出他的必杀技,把怪兽打残,要么彻底消灭怪兽,要么把怪兽送回外太空,最终拯救了全日本,乃至全世界。

    奥特曼的使命是保卫地球和平。

    虽然,自打有人类以来,地球差不多就没有真正和平过。但最近十来年来,人类各国也确实太平了不少,唯独地球内部越来越不安分,就像这次日本的9.0级地震加海啸。

    当真正的灭顶之灾来临,奥特曼却没有从电视机里爬出来。

    二战以来日本最大的一场劫难——这是日本首相说的。

    可是,即便又有核电站事故这样可怕的灾变,日本人却异常淡定地面对这一切,有条不紊、冷静沉着地处理问题,即便镜头扫过东京街头普通的日本民众,你所看到的他们都是穿戴着防护衣物,即使行色匆匆也有条不紊,没有半点的慌乱与骚动。

    看到这样的画面,我相信他们能够扛过这一劫。

    因为地域关系,日本民族的生存繁衍就是伴着地震、海啸、火山爆发等各种令我们恐惧惊慌的灾难,或许就是这样的恶劣条件,他们早已对各种灾难习以为常。

    尽管,他们也一直盼望着能够在危急关头,能有一位奥特曼式的英雄降临,但每次都还是依靠自己拯救了自己,或者也有大自然最终的手下留情。

    不管怎么说,他们已知道怎样保护自己,也知道怎样面对死亡与别离,更知道如何在一组狭窄的群岛上共同生存。

    所以,他们创造了奥特曼。并且,他们自信可以像奥特曼那样,即便被怪兽打得半死,也能亮起红灯爆发出小宇宙,度过所有的危难时刻。

    灾难来临时,奥特曼没有从电视机里爬出来,他永远不可能出现在现实中拯救日本民众,但在必要时每个日本人又都是奥特曼。

    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民族,可怕到让人尊敬的民族。

    我不由得自问,我们可以做到吗?

    我们的文化里没有奥特曼,但我们有自由主义的孙悟空,我们有贪吃好色的猪八戒,也有志存高远但常犯糊涂的唐僧——看起来我们文化里的符号,更像是我们活生生的自己。

    但是,我们并不是一个软弱的民族,即便在四分之三个世纪前,我们最贫穷最困难的时刻,仍然可以顽强地保卫自己的家园,也勇敢地保卫了地球和平。

    其实,对于任何一个民族而言,能够保卫自己的家园,已经是足够让人自豪的了。

    奥特曼保卫地球和平。

    我们保卫家园。

    向保卫家园的人们致敬。

    福岛五十勇士

    1986年4月26日,原苏联乌克兰加盟共和国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当部分工作人员开始逃命时,许多老员工志愿进入核电站,对反应堆进行封闭处理。他们没有多少防护装备,直接面对足以致人死命的辐射量,“短短几秒钟以后,伽马射线开始侵袭他的五脏六腑,他大约每隔半分钟就要呕吐一次,逐渐感到头晕目眩。”

    三个月后,他们中有28人死于超量辐射,19人死于皮肤感染,106人患上辐射病,多年后死于白血病或其他癌症。

    后来,切尔诺贝利市中心树起一块纪念碑,碑文是“献给拯救世界的人”。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并引发海啸,严重破坏了福岛第一核电站。原来有800名员工的核电站,只剩下了50名留守员工,其中有20人是自愿留下来的。他们暴露在超量的核辐射面前,必须控制住可能发生巨大危险的核反应堆。

    据报道,50位留守人员之中,其中有些是即将退休的老员工,也许是考虑到核辐射的长期后果对他们来说不具有那么重大的意义,他们已将自己视为必死之士。

    核电站的电力系统已被海啸破坏,50名留守人员只能在漆黑的核电站内,面对辐射、海啸和地震的恐惧,他们用自己的身体筑起最后一道屏障,冒死不断为反应堆注入海水冷却,以免核材料因为高温而融化。核防护专家指出,这50人因长时间受强辐射,70%的人可能在两周内死亡。

    福岛五十勇士,再次证实了一个真理——在真实的事件面前,任何小说家的笔触永远是苍白无力的。任何一部科幻或者灾难电影也会在他们面前黯然失色。

    我可以想象出那样的场景:一群人在黑暗的迷宫般的通道里,轮番进入充满死亡危险的地方,控制能够决定数百万人生命的机器,注入可能已遭到核污染的海水……无论多么精彩绝伦的场面,我的想象也永远无法与现实比拟。

    五十勇士中的一人如是说:“我们不惧怕死亡,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这是我所听过的所有关于敬业精神的话中最值得记住的一句。这样的精神已不能只用“敬业”来形容了,而是对于全体日本国民乃至全人类的责任,也是对于每个人的子孙后代的责任。

    此刻,我只能怀着深深的敬佩,说一声:愿你们平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