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骏随笔集-旋转门(4)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我渐渐向泰姬陵走去,周围是来自全世界各地的游客们。这长长的一段路上有几处池塘,碧水正好倒映着蓝天下白色大理石的巍峨建筑。那中心的巨大圆顶仿佛无穷的宇宙,吸收吐纳着人间的喜怒哀乐,仿佛造物主就在那最顶端的星月之上,俯瞰护卫着陵墓里一起长眠的爱人,也向千秋万代的世人展示着神的启示。

    沙贾汗确实做到了他的承诺,他没有再娶,而泰姬陵,无论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都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建筑。

    也许,她不如现代建筑的摩天楼雄伟,也许她不如印度教建筑华丽繁复,也许它不如基督教建筑神秘宏大。但她确实是堪称“最美”二字,而且是超越时代超越国家超越文明的“最美”。

    她的美不在于华丽也不在于高大更不在于古老,它的美在于“和谐”。

    这是她超越一切人类建筑的最大特点。

    她实现了人类建筑与自然材料之间的和谐:白色的大理石,背后是亚穆那河,脚下是平实的印度大地。

    她实现了石头与水的和谐:碧水中倒映的泰姬陵,宛如一个镜像,将她重新复制了一遍。

    她实现了不同线条之间的和谐:长方形的陵墓本身与中央巨大的圆顶,配合周围的四根宣礼塔——宛如世界的一切都汇聚于此。

    她实现了不同颜色的和谐:整体的白色纯洁无暇,只有门廊内的植物与古兰经文稍微添加了色彩。她已经足够美丽了,不需要其他的五颜六色来装饰,白色是最简单的,也是最经典与最永恒的。

    从西班牙的阿尔罕布拉宫,到阿格拉的红堡,再到亚穆纳河对岸的泰姬陵,所有的伊斯兰建筑都体现着这种和谐,建筑艺术是伊斯兰文明留给世界的瑰宝。

    我由衷觉得,自人类开始创造建筑,到今天21世纪,没有哪一座人类建筑能够超越泰姬陵。

    当我与不同肤色的人们一同走近泰姬陵时,我还感受到了所有瞻仰者们的和谐。虽然这是一座伊斯兰教的建筑,但却是整个印度的国宝——无论什么信仰的印度人,都将之视为自己的珍宝。

    我看到许多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也来瞻仰这座建筑,因为泰姬陵的美丽与庄严,她身上所代表的人类共同的感情——爱,超越了不同信仰之间的隔阂。

    当然,这座伟大建筑同样也建立在千万人的妻离子散之上。据说皇帝在建筑完成之后砍掉了两万名工匠之手,再加上二十余载的建设时间耗费了大量国力与金钱,最终都是百姓的血汗,民怨沸腾,最终皇帝自己也丢失了宝座成为儿子的阶下囚。

    我们无法从今人的角度去评判皇帝,毕竟泰姬陵确实是建立在千万人的苦难上的建筑奇迹(古代世界所有的伟大建筑都是如此,农田水利工程除外),任何理由都不能给他脱罪。我们只能说他的爱情是虔诚的,作为一个拥有无限权力的大莫卧尔的皇帝,他为了逝去的爱人动用了他可以动用的一切资源和力量,就像我们为心爱的女子付出我们的金钱和时间。

    在泰姬陵的夕阳下,我发了一条短信回上海——只愿此生有涯爱无涯。

    当沙贾汗与泰姬都化为尘土之后,人们记住的并不是他们之间的故事,而是这座建筑留给我们的爱。即便这壮丽的建筑终有倒塌的一天,我们心底感知到的爱却是无法倒塌的。

    生命虽然短暂,建筑亦终将归于尘土,但爱永无涯。

    山国雾霭

    ——尼泊尔纪行

    乘坐印度的航班从德里飞抵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已是冬日的下午。果然是个破败的机场,漫长等待之后才得到落地签证,出来之后也未等到导游,只有大巴接我们去酒店。

    车行至加德满都的市区,一路都是密集而低矮破烂的房屋。但由于海拔一千多米的缘故,这里的气温要明显低于印度,相对也显得干净一些。

    这天正好是尼泊尔全国大罢工。因为政府决定上涨汽油价格,而遭到全体反对党的抵制,号召全国人民举行政治罢工。

    许多商店都因为罢工而关闭了,大街上倾倒着许多发臭的垃圾,这是环卫工人罢工的结果。

    当天也因罢工而被迫取消了原定的景点,入住了一家环境极为幽雅的酒店,从建筑风格上来说也颇具尼泊尔民族特点。

    晚上10点,我独自在酒店的庭院中漫步,打电话的同时仰望尼泊尔的夜空。寒冷的乌云遮蔽着月光,高高挂在中天的月亮泻出皎洁的清辉。酒店里有流水和游泳池,一池绿水在月光下泛着神秘的波光。

    虽然天气寒冷,我仍和着大衣躺在一把木椅上,唯愿月光带我心归乡,以解思念之苦。

    次日,前往博卡拉。

    离开拥挤的加德满都盆地,大巴车很快行至崇山峻岭之间。盘山公路一边是山崖,一边是湍急的溪流,中间是我们旅行团的大巴,此情此景如天机故事的开头。

    这种路况非常危险,时常要翻越很陡的山坡,又是连续几个急转弯。司机必须具备极丰富的技术和经验,否则稍有不慎便会酿成大祸。

    薄暮笼罩着远方的群山,偶尔有阳光穿破云层,透过车窗吻到我的脸上。

    下午,抵达博卡拉,见到群山环抱中的费瓦湖,平静的湖水倒映着绿色的山峦,其间点缀着几叶扁舟,似世外桃源。

    可惜,湖岸有条买卖街,如同中国许多旅游景点一样,沿街都是各种贩卖手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的小店,还有许多酒吧和旅馆,店主大多是克什米尔人,尤其是贩卖围巾、地毯和漆器的店铺。

    在尼泊尔经营的克什米尔商人,极为精明,介绍商品和讨价还价时都能说会道、表情丰富,有的人甚至能说简单的汉语。特别是在计算价格上,“一百块”、“两百块”的“克什米尔汉语”随处可闻。

    当晚,我们入住的酒店据说是尼泊尔全国最好的一家酒店,位于一座山峰之上,除了大门外的一条小路外,四周全是悬崖绝壁。

    黑夜,我独自在酒店四周走了一圈,果然占地极为广大,更有精心设计的庭院,在黑夜中更显得别致幽静。走到酒店的边缘,栏杆外面竟是万丈深渊,若在白天凭栏而望,一定会吓得头晕目眩。

    对面却是更为高大的崇山峻岭,山谷间传来巨大的轰鸣声,原来是山崖间的瀑布仍奔腾不息。

    我本想在此夜景中拨打电话,手机却在此失去了信号,我只能转回酒店前台打电话,通话几分钟便用去了数十美金。

    次日凌晨,出发去看日出,因天空阴云密布而未果。

    我因为急着要打电话,中午便步行下山去费瓦湖畔。路经山崖上的平野,处处点缀着小屋子,路边满是各种农作物,有黄灿灿的油菜花,也有不知名的蓝色小花……每家每户门口窗前都盛开着五颜六色的花朵。小狗、牛儿、大公鸡、鸭鹅在路上散步,更有不少小女孩来抢镜头。

    这里的住宅质量要明显高于尼泊尔其他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也颇高,除了因为地处旅游景点外,还因为著名的廓尔喀军团。其招募总部就设在博卡拉,本地许多年轻男子都以成为廓尔喀军团的一员为荣。

    “廓尔喀”是现今统治尼泊尔的王朝的起源地,也一度成为尼泊尔正式的国名。

    自19世纪以来,在印度的英国殖民当局,就大量招募能征善战的尼泊尔山地居民为雇佣兵,成为英印政府手中一支重要的军队。

    这些廓尔喀军团经历了19世纪至20世纪的大部分重要战争,至今依然是英国军队中的中坚力量。我所路过的这些漂亮的住宅,它们的主人大多参加过廓尔喀军团,挣来许多卖命钱回家修建房子。

    次日,依照原路自博卡拉返回加德满都。一路颠簸了八个多小时,抵达加德满都已近黑夜。

    第二天,是在尼泊尔的最后一天。上午先去了著名的杜巴广场,其实“杜巴”的意思就是王宫,在尼泊尔的每一座古城,都有自己的“杜巴广场”。

    加德满都的杜巴广场,就是尼泊尔曾经的“故宫”前的广场,这里林立着各种尼泊尔古典风格的建筑,在狭窄拥挤的街道中前行,三步一岗五步一哨都是印度教的神龛。

    尼泊尔还有种特别的水池,都在密集的居民区中,前后都有传统的庭院,却往地下深挖几米,像个干涸的深水游泳池一样,里面建有雕刻精美的石头水龙给水,附近居民就在此洗衣服。

    在拥挤的加德满都老城街道中,商贩和汽车在人群中穿梭,看起来惊险万分。

    到了杜巴广场便见到数座神庙,独特的尼泊尔式高塔层层叠叠,既不同于印度又不同于中国,似乎兼带有南亚与东亚的建筑风格,又自成体系,成为独特的纽瓦丽式建筑。

    到了尼泊尔的游客都会去看一看“活女神”,这位“女神”选自加德满都的一个特定姓氏,自五六岁就要常年居住在杜巴广场的活女神庙中,数年间都不得走下楼梯(除了每年一度的节日外,但也必须走在铺着白布的地上,去为国王祝福)。她仿佛是个囚徒在楼上接受信徒的膜拜,一直长到十三四岁时,才会脱下女神的光环重返人间,再从小女孩中挑选下一任活女神。

    我弯腰钻过一道低矮的门洞,来到一处狭窄的木质天井,工作人员示意禁止拍照,说几分钟后活女神就会在楼上的窗户里出现。果然,一个胖胖的小女孩出现在窗口,穿着尼泊尔式装束,以轻蔑的目光注视着下面的人们,仅仅几秒钟后就又消失了。

    下午,又租车前往古城巴德岗,亦是尼泊尔的古都,但比加德满都受到了更好的规划和保护,更多地保存了传统文明的原貌。

    一进古城便遇到某项传统仪式,居然还有现场版杀牛宰羊,在众目睽睽之下鲜血四溅,这便是“牺牲”二字的原意。

    古城之中遍布着各种神庙与古建筑,不同于世界各地的任何建筑,确实非常之独特,尤其是印度教的寺庙雕刻极其华丽繁复。不过,有的寺庙只准许印度教徒进入。

    在巴德岗的大广场前,当我仰望那五层楼高的巨型塔楼时,竟然有人在旁边叫我的名字,把我吓了一跳。那位朋友是自己前来尼泊尔旅游的,没想到却在此见到了我。我们都很感慨——世界真是太小了。

    次日,坐飞机离开加德满都机场,再度回印度德里,结束了此次山国尼泊尔之旅。

    尼泊尔的人民普遍比较热情,尤其是对中国旅客十分友好,与印度相比更加闭塞却也更加淳朴。

    走在尼泊尔的乡间或城市中,随处可见相貌与中国人(特别是与藏族同胞)相仿者,我们的导游就长着一张东亚人的面孔。但尼泊尔同时也有许多人长相与印度人相同,这两种相貌几乎各占一半,当然也有两者混血的面孔。这两大种族的互相交融,正是夹在印度平原与青藏高原之间的尼泊尔的地理环境的写照。

    世界上所有的文化,都是如此融合而来,最后又转化为自己的文明,如同独特的尼泊尔式建筑,这大概也是此次尼泊尔之旅带给我的思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