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红之城”
斋浦尔,因为19世纪时其土邦主为迎接前来视察的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命令将其老城的房屋都涂满了粉红色的涂料,故而至今整个老城仍然呈现粉红色,被称为“粉红之城”。
作为拉贾斯坦邦的首府,斋浦尔自古以来就是印度教文明的基地,因为拉贾斯坦的本意来自拉贾普特王朝,也是印度教徒的本土王朝,以区别于外来的伊斯兰教的莫卧尔等王朝,千百年来在北印度维护着印度教文明。
印度教是多神崇拜的印度本土宗教,号称有3300万个神灵,但主要是三大神:梵天、毗湿努和湿婆。梵天是第一位的创造神;毗湿努是第二位的保护神;湿婆是第三位的毁灭神。
印度80%多的印度教徒,对印度教极其虔诚,相信各种各样的神与命运已成为他们的生活。
大巴开入老城区,穿过古老的门洞,好像穿越到古代的城区——狭窄的街道上遍布小店,还有野狗野牛与要饭的小孩们,傍晚走过要颇为小心。
琥珀堡
这是斋浦尔最著名的古迹,也是南亚次大陆的瑰宝,建造在一片险要的荒山野岭之上,由于其墙体的颜色,远远望去宛如一片巨大的琥珀,故名琥珀堡。
而我们登上琥珀堡的方式也颇为奇特——骑大象。
骑着大象踏入深深的门洞,再沿着古代的马道蜿蜒走上城堡,竟已是一览众山小。
这座宫殿也是印度教君主的建筑,又揉合了部分的伊斯兰风格,矗立在巍峨的山巅之上,具有典型的印度式宫殿的特点。
宫殿内部占地极广,能够游览的仅仅是一小部分,有些重要的宫室(如“镜宫”)禁止进入。
宫中的门廊等雕刻都极为奢侈精美,据说此地君主有四百位妻妾,可以想象当年此地的香艳与颓丧。
贫与富
晚间,抵达斋浦尔,入住某五星酒店。
夜晚有当地达官贵人的婚礼,场面极为壮观,宾客盈门。起码有数百人参加婚礼,包了酒店楼下的整片绿地,婚礼仪式从黄昏一直持续到子夜,还有庞大的军乐队演奏,以及衣着鲜艳的服务生。
新郎新娘一直坐在专门搭建的台子上,接受亲朋好友的祝福与合影,两位新人几乎从未移动过,我有点为他们担心,像这样站一天下来恐怕没有力气进洞房了。
举办这样一个婚礼,据说需要20万美元,足见印度贫富悬殊之剧。
又于花架之下观赏另一对新人,据说是更为纯粹的印度婚礼,间有印度教僧侣主持仪式,相比之下更为传统并富有民族特点。
然而,在印度旅行的日子里,随处可见的却是赤贫的阶层,路边杂乱肮脏的建筑,与衣不蔽体的孩子们。
真正富有的人们,如包着大头巾的锡克教徒,只有在大城市的酒店等高档场所才能见到,能够和我们一同坐飞机的印度人,绝对属于资产阶级。
由于印度路况很差,当旅行大巴遭遇堵车而停顿时,就会有许多乞丐围绕上来。不少妇女抱着又黑又脏的小孩,拿手放到嘴巴上做出标准的“讨饭”动作。
印度,真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
我一路都在思考,对于占人口大多数的穷苦阶层而言,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为什么居然还能心安理得地生存下去?若是换在其他国家,恐怕社会早已经严重动乱了。
我想,这与印度人普遍信奉宗教是分不开的,此外就是绵延数千年的种姓制度了。
种姓制度
我们在印度的导游是个小伙子,他在大巴上就向我们讲述了悲惨的爱情——他爱上的女子是印度的第一种姓,而他则属于第三种姓,第一种姓的人是绝对不可以嫁给第三种姓的,他们就因为这个原因而分开了,女朋友如今也已嫁作了他人妇。
印度教有四大种姓,第一是婆罗门,在古代是僧侣;第二是刹帝力,在古代是帝王将相;第三是吠舍,便是商人阶层;第四是首陀罗,也就是农民。此外还有第五个阶层,就是贱民——不可接触者,地位比第四种姓还要低得多,通常从事掏粪掘墓等工作。
四大种姓都由世袭决定,数代人都不可更改。
虽然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工作阶层已被打破,低等种姓的人也可以从事政府官员等工作,但是婚姻问题上仍然严格遵循种姓,世代相传的阶层仍然牢不可破,从而酿成许多人间悲剧。
当然,种姓制度仅限于印度教徒。印度的伊斯兰教、锡克教与佛教都是没有种姓的,1月份访华的印度总理辛格就是锡克教徒。
人与动物
在印度的街道上,随处都可以见到各种动物。最常见的就是野狗,许多长得像家狗的,实际上一直流浪在马路上。
在德里周边随处都可以见到骆驼,有的地方排着长长的驼队,但印度的骆驼都是单峰驼,与中国北方的双峰驼不同。
还有就是早就有耳闻的神牛——实际上就是黄牛。印度各城市里都可以见到这种动物,它们悠哉地在街上闲逛,没有人敢动它,因为印度教信视之为神。
我甚至还在德里的大街上,看到有人骑着白马经过(不是骑警),与摩托车和小汽车并排而行。
也许因为有了这么多动物在街上,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印度的交通紧张。
在印度的这段时间,我从没有见过人伤害动物的情景。且不说骆驼和黄牛,就是野狗也非常安全(如果人真的会伤害野狗,恐怕街上也早就没有这么多了)。
我们的导游说起他去中国旅行的时候,看到中国的城市里除了宠物狗之外,什么动物都没有,令他大吃一惊——他认为是中国人什么动物都吃,所以才没有动物的。
看来全世界都对中国人产生了这种印象——动物克星,这是否值得我们自己反省呢?
鹰
在印度旅行的另一大奇景,就是无处不在的鹰。
尤其是在首都德里,无论是贫民窟还是高速公路或是高档住宅区,天空中永远都有许多雄鹰在飞翔。
它们完全不惧怕人类,但又比其他鸟类飞得更高,有时低低从头顶掠过,有时又几乎飞入云端之中。
在德里最著名的红堡上空,也盘旋着许多老鹰,象征着这座故宫的尊严。
从我入住的德里的酒店房间窗口看出去,就能见到一片工地中的几棵大树,许多老鹰在树上盘旋,或者停在树梢上。
原来这里有一个鹰巢,就在闹市之中,没有人去打扰。
德里的鹰真幸福啊。
结语
印度对于中国人而言,确实是块神秘而陌生的土地。
在这里我发现许多的和谐——人与动物的和谐,不同宗教之间的和谐,不同阶层之间的和谐。
但我也发现了许多的不和谐——贫富差距的不和谐,贫民窟中的不和谐,种姓制度的不和谐。
车行在印度西北的原野上,干旱的大地间隔着绿色田野与荒漠,不时有人骑着骆驼从“高速公路”上走过。
途中休息时在加油站边的田野上漫步,地平线一望无际。
这是广阔无垠的南亚次大陆,有旱季龟裂的土地,还有世世代代不曾改变过的人们。
C‘est La Vie,这就是生活!
恍惚间,迎面走来一个头包着白布身裹长袍的老农,他远远走来宛如另一个世界的人物,对我微笑着说了声Good Morning。
此生有涯爱无涯
——泰姬陵游记
如果没有去过长城就没有到过中国,如果没有去过泰姬陵就没有去过印度。
印度导游说:泰姬陵是每一个人心中的梦想。
是的,她确实是一个梦,美到无法形容的梦,还将永远萦绕在我的心头——此生有涯爱无涯。
在漫长的六个多小时的旅途之后,我自斋浦尔抵达了阿格拉。下午,便前往梦想中的圣地——泰姬陵。
在北印度温暖的冬日阳光之下,走进高大的伊斯兰门洞,又经过警卫戒备森严的搜身盘查(这是唯一要被搜身的景点,禁止摄像与携带饮料,进入陵墓建筑还必须要穿上拖鞋)。
很快便通过门洞望到了那美丽的建筑。它全部由白色的大理石建成,高大雄伟而壮丽,白色的圆顶在蓝色天空之下,周围有四座高耸的宣礼塔,左右各有两座清真寺式的建筑。
泰姬陵是莫卧尔帝国的皇帝沙贾汗为了心爱的妻子泰姬玛哈尔建造的。
这个帝国起源于中亚地区,其开国君主巴布尔大帝是赫赫有名的帖木尔大帝的直系后裔。他们从中亚入侵南亚次大陆,并在数十年内征服了大半个印度,建立了一个人口众多、幅员广大的伊斯兰教帝国。在阿克巴大帝的统治下,帝国对各个不同宗教实行宽容政策,占人口大多数的印度教徒的信仰得到尊重,伊斯兰教与印度教得以和平共处。
沙贾汗即为阿克巴大帝的孙子,在他还未登上皇位之前,便迎娶了来自波斯的泰姬。所以泰姬陵的主人并非印度人,而是嫁到印度来的波斯美女。他与泰姬作为君王夫妇,却也享受着平常人的夫妻恩爱。泰姬总共为皇帝生了十四个孩子,但其中只有四个孩子最终长大成人。
1631年,三十八岁的泰姬在生第十五个孩子时难产而死。她对丈夫的临终遗言是:我只有三个要求,第一,在我死后,你好好待我们的两个女儿;第二,你不可以再娶妻;第三,请我建造一座世界上最美丽的陵墓。
泰姬陵从此开始修建,耗资400亿卢比,经历二十二载,全部使用白色的大理石。
此后,沙贾汗将首都从阿格拉迁回了德里。他原本还想在亚穆那河的对岸,再为自己修建一座黑色的陵墓,与对岸的泰姬陵一模一样,并在河上架一座大桥,以便他们的灵魂能够相会。
次日去参观了阿格拉的红堡。深沟环绕着城堡,在冷兵器时代当固若金汤。
进入城堡之后结构更为复杂,自马道深入城堡的高处,要经过层层城门才能进入宫殿。此地并不像中国皇宫那样单独建造几座大殿,而是将所有的宫堡都有机融合起来,成为一个互相连接又彼此独立的建筑群。
走出宫廷便是城堡的高处,可以凭高远眺印度的原野。
穿过石格的窗棂,远方的雾霭中,矗立着白色的泰姬陵,从这个角度远望过去,亚穆纳河边的美人,更显得神秘伟大,与这坚固的城堡相映成辉,宛如皇帝与皇后的对望。
事实上,泰姬的夫君沙贾汗皇帝在晚年没有完成修建自己的黑色陵墓的愿望,反而被自己篡位的儿子囚禁在阿格拉红堡之中,或许就是在我们头顶的某个房间里,他曾隔着铁窗眺望着心爱的女子——那已成为世界经典的伟大建筑,那是他爱人的化身。
直到他死去(有一种说法是被杀死)之后,沙贾汗才被安葬进了泰姬陵中,与亲爱的妻子合葬于一穴之内。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