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公园便是一条林荫大道,道路两边都挂满了英国国旗,而这条路正对着白金汉宫的大门——确实是胜利日的庆典,很多警察在四周值勤,可能会有大人物从这里经过。
走到白金汉宫,自然是不能进去的,只能在外面拍点照片。接着我们又途径旁边的格林公园,前往国家美术馆。
在路上看到一尊战士雕像,是为了纪念1899—1900年在南非和中国伤亡的英军士兵,1900年在中国的不就是八国联军吗?
6月7日晚上,我们在酒店附近吃了晚餐,便赶往最近的肯辛顿公园。
这里也是伦敦的高级商业街,旁边有一条宽阔的岔路,两边都是高大的梧桐树和绿地,显得异常幽静。
路边有几个端着步枪的警察全副武装,一副如临大敌的模样,与这里的静谧安逸极不相称。我们走进这条路才看到旁边的大房子上插着大卫的六角星旗帜——以色列国旗,原来是以色列大使馆,自然让英国警方高度戒备,再往前还有罗马尼亚大使馆。
我们向右拐,看到了一栋古老的建筑物隐藏在大片绿地后,这就是肯辛顿宫了,黛安娜王妃与查尔斯王子分居后就曾长住在这里。可惜现在已经太晚了,过了开放时间,这里也是英国警方重点保护的地方。
绕进肯辛顿公园,来到紧闭着的肯辛顿宫大门口,这里有黛安娜生前的照片和指示牌,有一对美国夫妇请我们帮忙为他们拍照。
接着来到肯辛顿宫的“圆湖”,湖里有很多水鸟。英国的夏夜来得很晚,晚上9点钟的光线也非常好,我们在这里悠闲地歇了会儿,七嘴八舌地交流了各自所看过的平民王妃的八卦,便离去了。
伦敦市中心的几个大公园都是连在一起的,从东向西依次是圣詹姆士公园、格林公园、海德公园和肯辛顿公园。其中海德公园和肯辛顿公园是完全连在一起的。
6月8日晚上,我们来到了海德公园,还是八九点钟的天色,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著名的Speaker‘s Corner——演讲角,据说谁都可以在这里发表演说。
然而,我们目睹的Speaker’s Corner却变成了冷饮亭,几个人闲坐在长椅上,在公园的大草坪边上,不起眼的角落里……
国家美术馆
2006年6月6日,在围观了胜利日阅兵式后,我们穿过伦敦市中心的一座拱形大门,来到著名的特拉法加广场。这是为了纪念拿破仑战争期间一场重要海战而命名的,广场上还有海军英雄纳尔逊的巍峨雕像,可惜当时正在施工维护期间,雕像被一个大罩子罩了起来,我们无缘观赏。
穿过广场有个大喷泉,许多游人都坐在旁边,还有鸽子们飞来飞去,地上全是鸽子留下的“炸弹”痕迹。
迎面就是英国国家美术馆了,走进气派非凡的大楼,里面是一间间展览厅,我们就按照时间顺序看过去。
开头的房间里就有达·芬奇的《岩间圣母》,看过《达·芬奇密码》的朋友一定会记得这幅画。事实上,我们一开始参观的时候把这幅画遗漏了,最后出来之前想起没看到这幅画,又赶紧回转过去找到了这幅画。但仔细看着也没发觉有什么特别之处,这幅小框画特别昏暗模糊,不知道是否过了四五百年的关系。不过,第一次距离达·芬奇的真迹如此之近,伸手就可以摸到,还是非常激动的,只可惜禁止拍照。
接下来还有很多古代名画,总共有几十个大房间,陈列了成百上千幅画吧,有很多出自享誉世界的大师之手,都是过去曾经听说过的佳作,甚至连对画作没有关注的人都耳熟能详,但限于时间大部分只能走马观花了。
有几幅让我印象深刻的作品,画面面积极大,多是关于宗教和耶稣的题材,挂在画室墙壁上气魄极为宏伟。值得一提的是,在西班牙名画的房间里,我看到了委拉斯开兹的《镜中的维纳斯》。
伦敦国家美术馆藏
这是委拉斯开兹创作的唯一一幅女裸体油画。画中维纳斯面对镜子卧床休息,小爱神厄洛斯为她扶住镜子。这一构图虽不新颖,但显得含而不蓄,充满了女性的曲线美。背向的女裸体,使画家得以充分利用透明凝练的色彩和轻松的笔调,去描绘女性背部复杂的肌肤结构,细柔的肉体在这里被表现得富有生气,洋溢着女性青春的美感。
这幅画无论从表现手法上看,还是从色彩上看,都要高于威尼斯画派那种散发出享乐主义情调的格调,它充满着西班牙人素来具有的端正、高雅的气质。
在来英国的飞机上,我在携带的一本杂志里,看到一篇黄昱宁专门写这幅画的文章。
据说1914年还有个英国女权主义者跑进这里砸坏了画上的玻璃,不过现在已看不出画上有那次损害的痕迹了。能实地发现刚看到的文章里的东西,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之后穿过几个馆,来到了19世纪的印象派画前,看到了马奈和高更的著名作品,当然最有名的还是梵高的《向日葵》。近距离观赏的感觉很微妙,粗看觉得不过如此,只是颜料用得极为浓烈,大概朴拙与华丽共存才是他的魅力吧。
本想继续慢慢欣赏,但时间已经不早了,到了美术馆的清场时间,我们只能离开。而在国家美术馆旁边的国家肖像馆也已闭馆了,只能等两天之后再来。
大英博物馆
6月8日,我们赶早就去了著名的大英博物馆。正好是开馆的时间,从古代西亚和埃及展馆逛起,最先看到的是古代亚述的狮子,居然没有任何罩子之类的保护措施,我便禁不住摸了两下——还真是古老的感觉啊。但这之后才发现底下有禁止触摸的标志,我感到羞愧之余,也略有庆幸,被工作人员发现给中国同胞抹黑就太不好了。
不过要是放到中国展览,没有保护罩估计肯定有人会把小孩子放在狮子身上去拍照片了。
后来很多古埃及的雕像也是一样,完全没有保护。其实谁都可以摸到,我就看到有不少外国人在用手摸。可看雕像下的介绍,那些可都是几千年前的真品啊,这种行为对文物就是破坏。我心里又升起对之前触摸行为的愧疚。
接下来是希腊罗马部分,看到了维纳斯像——有手的那两尊。还有雅典卫城的巴台农神庙,都是从神庙上剥下来的精美浮雕,19世纪初由英国驻土耳其领事额尔金弄来的,这个额尔金的后代就是后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额尔金。
接下来再到中国—印度馆,里面的展品不多,主要是古代佛像,还有一些商周时代的青铜器。
再往上层走就看到了古埃及木乃伊,还有古代的干尸和骨头,很多小学生围在那里,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历史作业。
又看了欧洲中世纪的一些宝贝,我们便走出了大英博物馆,虽然很累,但收获还是颇多。
装饰艺术博物馆
下午,我们又赶往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那号称是世界上最大的装饰艺术博物馆。
维多利亚就是19世纪英国最著名的在位最久的君主,在位时间长达63年。阿尔伯特亲王是维多利亚女王的表弟以及丈夫,是一个德国诸侯——萨克森科堡哥达公爵的小儿子。在19世纪,近亲通婚是欧洲王室的传统,以保证皇室血统纯正。
今天的英国王室本来就源自德国,直到一战英国王室才隔断了与德国的关系。
出地铁便有地下通道连接着博物馆,但是在地下走了很长的路,我们才抵达博物馆地下层,再坐电梯上去,已经比较晚了。巨大如迷宫般的展厅里没多少人,灯光又特别昏暗,再加上四周都是古代的家具和床上用品,看起来格外阴森恐怖,似乎走到了另一个时空。
中国馆里有些半现代的家具,没什么可看的;日本馆里主要看些和服和太刀还有盔甲;还有个馆里到处都是复制品,气势虽然宏伟,可惜不是真品,比如那大卫雕像极其高大,比在佛罗伦萨的真家伙至少大了五倍。
国家肖像馆
离开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我们又赶往国家肖像馆,也就是6号没有来得及看上的。中途吃了晚餐,在8点赶到了目的地,因为正好是周四,晚上也开放的。
英国国家肖像馆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肖像画廊之一,主要陈列着历代对英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做出过卓越贡献的名人肖像,包括古代的国王、大臣与学者等,还有现在的一些名人,包括历史上的亨利八世、佛罗伦斯·南丁格尔、莎士比亚、丘吉尔、甲壳虫乐队、当今英国女皇、贝克汉姆……
虽然从艺术价值上无法与国家美术馆里的那些名画相比,但英国国家肖像馆本是以历史为建立准则,它看重的是作品中人物的地位和影响,对于我们这些游客而言,能够从画上认认那些名人也是好的。
离开肖像美术馆已近9点了,天依然没有黑下来,急忙再赶去海德公园……
王宫+监狱=伦敦塔
2006年6月7日,我们来到了古老的伦敦塔。
中午从地铁出来,看到有人在分发小广告,原来这行当全世界都有啊。
隔着马路就能眺望到伦敦塔的城墙和堡垒,果然气势非凡。走过地下通道,看到昔日围绕着城墙的壕沟已成为了草地,一边就是泰晤士河了,可以看到附近的伦敦塔桥。
走进伦敦塔,便来到了古老的叛徒门,其实就是一个水城门。古时候的囚犯就是通过这座门,由泰晤士河的水路押送进城堡。
伦敦塔是古代英王的驻地,始建于诺曼征服时代,但更著名的在于它囚禁过许多名人,包括很多国王,伊丽莎白一世就曾在此入狱过一段时间。不过,以我现在的眼光看来,关在这水岸边的房子,能够眺望泰晤士河对岸,也是件惬意的事情呢,况且国王的囚室通常也都很豪华的。
接下来参观的几个伦敦塔内的城堡,也全都是过去的牢房,关押过的最近的一位名人是纳粹德国的第二号人物鲁道夫·赫斯,他在大战期间自驾着飞机来英国商谈和平,结果被关在了伦敦塔里。
伦敦塔里不能不去的是收藏历代国王王冠的地方。走进去是几个房间,播放着现任女王加冕时的录像。就是在西敏寺大教堂中,由主教为女王加冕,女王坐在那张几百年的椅子上,戴上镶满钻石的王冠,然后在伦敦城里游行。确实是“人山人海,红旗招展,相当热闹”,极尽宣扬其君权威严之能事,倒是有古代中国皇帝君临天下万邦来朝的感觉,看来这个地方也是英国王室的外宣基地。
走了一大圈,终于进入了收藏王冠和珠宝的房间,全都在玻璃罩子里面,还有历代英王的宝剑,确实是珠光宝气,有些钻石大得吓人,闪闪发光,让人像起科林斯的侦探小说《月亮宝石》。
然后我们又去了伦敦塔里最古老也是最高的白塔,其余几层楼都在举办古代兵器展览,我正好对这方面很感兴趣,便拍了很多照片,从中世纪的兵器和盔甲到近代的火器一应俱全。
全民读书热
我的伦敦之行,有个最重要的主题——伦敦的书。
刚从飞机场出来,坐上地铁的时候,就看到周围很多人都捧着书在看。接下来每次坐地铁,都会看到很多读书的人。
这些人之中男女老幼都有,尤以中年女性为多,不像中国,读者主要是青少年群体,成年人就很少读书。在国外真正是直观地感受到“活到老读到老”,其读书风气远胜于中国。
还是伦敦地铁,在通道和站台里,会看到很多图书的灯箱或招贴广告,各种图书都有,有实用类的工具书也有小说,这在中国是极难见到的(过去我只在上海的地铁里见到过一次神学书的广告)。
伦敦的街头有很多书店,这些书店的店面并不是很大,或许是伦敦的房价和租金太高的缘故。我们随便走访了一些书店,在橱窗里就见到了丹·布朗的书,走进书架前却发现了做得简直可以以假乱真的跟风书,原来外国人也喜欢玩这套——
买书的时候,必须非常留意书的作者名和书名,还有封面设计,不然一不小心就会搞混而买错书了。
在伦敦逛书店时,也发现国外的图书封面设计确实和中国很不一样。
国外的书更注重设计本身,多采用相片版封面,或者是把书名和作者名的字母设计得很大,基本上就相当于封面图案了,而不像中国书业总是花钱请人来给封面画图,在伦敦极少见到这种画出来的封面,儿童图画书除外。
有一次在伦敦街头有人塞给我一张小广告,没想到竟是图书广告。
封面设计非常别致:一双女人的眼睛下面,是用口红画的一个谋杀犯罪现场的人形,书名叫“BIG GAME”,反面是内容简介,是一本犯罪小说。
和谐与不和谐
——印度教文明巡礼
印度——这个国度于我们而言,虽然比邻而居,却遥远得像另一个星球,因为陌生而神秘,因为古老而丰富,我被它吸引,放弃了去西藏的机会而选择了它。
十几天的旅行很短暂,在我的生命里也只是浮光掠影,我的所闻所见也只是印度的一丁点皮毛,无法透彻地看到真切。
另一个世界
自踏上印度的国土,就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
首先迎接我们的,是破烂的德里机场(据说原来的国际机场正在装修,所以换到了一个国内机场),经过艰难的通关之后,当地导游带我们坐上了大巴。这辆印度国产的大巴一路颠簸,带着我们开往德里的市区,没想到晚上10点多了还在堵车。
一路上全是垃圾与建筑工地,还有惨不忍睹的路况。由于七个小时飞行的疲倦,我们中的许多人都在休息。
进入市区,房屋更加破烂,偶尔才能见到几座高楼,路边不时走过裹着斗蓬的穷人,还有许多野狗钻来钻去。大巴居然开了一个半小时,才抵达德里一座大商场后面的酒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