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社交课-挖掘人脉资源,积累无形资产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每当我们在办事遇到不顺或者是四处碰壁的时候,一定会想:“如果我能有足够多的人脉资源,他们一定可以帮我顺利地完成这件工作的。 ”“如果和哪位关键人物能够牵扯上什么关系的话,那么做起这件事情来就可以方便多了。 ”可见,“人脉”用时方恨少。只有平时注意挖掘潜在的人脉资源,遇到困难的时候才不会手足无措。朋友的帮助会使你顺利渡过难关,即便他们无法直接向你伸出援手,能为你出谋划策也会让你感受到心灵的安慰。

    与优秀的人同行,远离品质恶劣的人

    《圣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与智慧的人同行,必得智慧;和愚昧的人做伴,必受亏损。 ”这句话告诉我们,与智者同行,建立起自己的优质人脉圈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倘若将愚昧之人、小人摄入自己的关键关系中,对于个人发展而言,并非精明之举。

    曾经的安吉拉不仅可爱清纯而且为人热情,仿佛天使一般。不管走到哪里,她都会结交一些贴心的朋友,好姐妹更是数不胜数。但是安吉拉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不懂得择友。一次,一位同学带她去酒吧体验生活,她在那里结识了一群活泼的女孩,她们叛逆的语言、另类的生活方式让安吉拉深感好奇。女孩们在酒吧里放肆地舞动,将青春张扬得淋漓尽致,这一幕深深吸引了安吉拉。于是,她不顾同学的提醒,依然与这些酒吧女孩互留了联系方式,并在后来的日子里频繁见面。

    安吉拉的想法很单纯:认识一些叛逆的女孩并没什么不好,可以让自己体会到别样的生活方式,至于能否跟她们学坏,自己完全有这种自控能力。她相信,自己在最基本的道德问题上还是有原则底线的,跟她们交往只不过是一块儿寻开心罢了。

    就这样,安吉拉经常与这些朋友们一块儿参加聚会,与她们一起喝酒、唱歌,甚至一起过夜。刚开始,听到朋友们说着粗野的话,她只是感觉很好玩,在一边偷笑,可渐渐地,她也被传染了,不知不觉也说起了脏话。她的变化让曾经的同学们深感吃惊,但是安吉拉却始终不愿接受同学们善意的提醒,还劝大家不要将那些狂野的女孩想得太坏。

    终于有一天,在一个聚会上,那些新朋友让安吉拉接触到了一个新事物——毒品。安吉拉的潜意识里对此十分排斥,但是看到朋友们吸完毒品后一个个犹如腾云驾雾般的舒服劲儿,她便渐渐失去了自控能力。在她心里,两个声音在不停地召唤着她,一个声音告诫她千万不要沾染毒品,另一个声音诱惑她就吸一口没事的。最后,安吉拉没能经得住诱惑,选择了短暂的“神游”,可从此之后,她便对毒品产生了依赖,一发而不可收。若不是被警方及时发现,被送去强制戒毒,这个正值青春年华的少女可能会被彻底毁掉。

    就如同网络病毒能够破坏你的电脑数据一样,如果你的身边存在着不良人脉,那么你的人生将不可避免地陷入不堪境地。如果你选择了与不良的人做朋友,那么你必然会遭受损失,防不胜防。因此,我们需要为自己建立一个强大的防火墙,将那些“毁灭性的病毒”隔绝在外。

    人脉分为优质人脉、中等人脉、低质人脉,中等人脉只起到一般作用,没有什么特别的影响,而低质人脉往往会起到反作用,阻碍你走向成功,唯独优质人脉可以有效地保证成功。优质人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智者,他们人品好,为人豁达大度,社会地位高,有事业有成就,综合素质比较高。结交这样层次相对较高的人,对于自己整体实力的提升会有很大帮助,而且只有认识那些能够帮助或改变你的人,才能构建真正有价值的交际圈。

    美国总统奥巴马原来只是一个普通的黑人青年,既没有什么政治背景,也没有亿万财富的身家,不过他却凭借着优质的人脉关系,打败了对手,成功竞选美国总统。

    奥巴马曾经在哈佛商学院攻读法学博士,结果结交了许多哈佛校友中的精英人物,最著名的就是米切尔·弗洛曼以及卡桑德拉·巴特斯,他们两个人后来为奥巴马的竞选积极出谋划策,并替奥巴马指出了竞争对手麦凯恩的死穴,因为历届大选最为关注的都是经济问题,他们认为奥巴马只要捏住对手的经济死穴,对方将不得翻身。奥巴马果断采用他们的建议,在经济问题上对对手进行猛烈攻击,最终取得了胜利。

    总统大选无论如何都是需要钱的,奥巴马没有丰厚殷实的家底,在经济上完全处于劣势,但是他在芝加哥任教时,曾经结交了许多商界名流,他们成为了奥巴马的筹款机,不仅积极提供竞选所需资金,还动用自身关系网为奥巴马出钱出力。奥巴马虽然没有具备足够强大的硬性条件,不过却因为拥有优质人脉而最终获得成功。

    哈佛大学的教授经常会这样教导学生:“与一流的人交往,自己也容易成为一流的人物。 ”优质人脉具备优质的资源和实力,而且拥有优质的人际关系网。成功靠的是人脉,特别是优质人脉,优质人脉是成功最理想的助推器。

    创造机会与人结识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认为,人都有“惰性”和“怯性”,人们总是习惯于固有的生活圈和交际圈,不想积极去寻求一些改变,很少有人会主动去结交新朋友,即便有意结交他人,也会存在心理障碍。不过,事实上大部分东西都要依靠自己去努力争取,朋友也是一样。想要交到朋友,就必须积极主动,如果遇到一个同样内向拘谨的人,双方都不好意思开口,想要成为朋友就难上加难。

    交友光有意愿还不行,必须有一个积极的推动者,沉默不会招来别人的关注,所以除非你足够主动,否则将不会发生任何交集,而你越主动,就越能占据主动权,成功的希望也就越大。

    哈佛大学有一个爱好文学的青年在回忆第一次约会时写道:

    一位热心的同学给我介绍了一个姑娘,可是当我满怀希望赴约时,却看见一个身材矮胖、皮肤黝黑的姑娘向我走来。当时,我的心一下子就凉了。出于礼貌,我准备与她稍作周旋便婉言辞别。

    我默默地与她并肩走着,心理斟酌着婉拒的词句,耳畔却传来一阵银铃般的声音。姑娘自报姓名,几个充满柔情的音符让我眼前一亮。接下来,她又向我谈起对我的了解。她多次在某报副刊上读到了我的文章,听到这话,我心里不免有些得意。我知道她是学工科的,想不到她对文学也有很大的兴趣,而且说得头头是道。初次见面,言语中客气的成分较多,但我心头还是一热,这不正是与我志同道合的朋友吗!我悄悄地瞄了她一眼,胖乎乎的圆脸黑里透红,一双小眼睛眯成了两弯细细的月牙,头发有点发黄,但整齐地烫成了一道飞泻的波浪。我渐渐打开了话匣子,我们谈了很多,谈得十分投机……

    试想,这位姑娘如果不是选择了小伙子感兴趣的文学话题,而且谈得头头是道,那么小伙子肯定早就婉言辞别了。姑娘虽然自身条件稍差了点,但她懂得主动交友的重要性,创造机会与人结识,为自己赢得了很多好感。

    主动交友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朋友不是等来的,一味地等待只会错失交友的机会。其二,主动交友有利于友情的稳固,因为自己争取而来的东西,往往会懂得珍惜,即便是别人介绍的,感情也与被动交友有区别。 俗话说“千金易得,知己难求”,要想交到知己,就要创造机会与其结识,同时还要把握一定的技巧。你可以主动去了解对方的兴趣爱好、性格脾气等,掌握相关的信息,一旦了解了对方喜欢什么,就能够投其所好,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有着共同话题的两个人更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比如对方喜欢下棋,你可以寻找与棋相关的话题;对方如果是个球迷,你则可以从球赛入手;对方热衷于垂钓,你们可以彼此探讨一下钓鱼的心得。了解了对方的爱好就等于敲开了对方的心扉,有共同话题的人,交流起来更加方便,也容易据此发展成为朋友关系。

    西班牙伟大的画家毕加索有一次去理发店理发,当时天气特别冷,而且还下着雨,毕加索走进理发店时,冷得直打哆嗦,这时一个叫阿里亚斯的年轻理发师认出了这位大名鼎鼎的画家,于是走上前来关切地说:“哦!先生,您穿得这么少可不行,天太冷了,会生病的,如果不嫌弃的话,不妨先披上我的衣服。”

    对于理发师的关切,毕加索十分感动,就和对方攀谈起来。后来毕加索每次都专门来这里理发,两人渐渐成为朋友。富裕的毕加索经常邀请阿里亚斯去家中做客,有时让阿里亚斯在画室里替自己理发,毕加索甚至送给对方一辆轿车用来代步。

    两人相差 28岁,但友谊日渐深厚,阿里亚斯甚至把毕加索当成“第二父亲”,他总是时刻维护自己的好朋友,不允许任何人污蔑和攻击毕加索。毕加索死后留给阿里亚斯 50幅画,不过阿里亚斯全部捐献给了博物馆。

    阿里亚斯因为一句主动的关怀而结交上了世界闻名的大画家,如果当时他怯于和毕加索交流,想当然地认为大画家不可能会看上自己这样一个贫穷的理发师,那么就不会成为毕加索的好朋友,更不会产生这段闻名于世的珍贵友谊。想要结交朋友,就应该积极主动,被动消极地等待是不会有结果的。正如哈佛大学博士、银行家大卫·洛克菲勒所说:“凡是成就大事业的人,不仅善于抓住机会,而且善于创造机会。 ”广结人脉也是成就大事业的前提和基础,相对而言,有主动意识的人总是更能够把握机遇,甚至创造机遇与人结识,而被动的人则不可能有太多的人脉资源。

    走出小圈子,融入大圈子

    你是否会有这样的感觉:你所认识的人与自己有着太多的相似——背景相似,工作内容相似,就连对大多数事物的看法都出奇的一致。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你就需要注意了,这些状况表明,你的生活圈子已经十分狭小,你可以拓展人脉的机会已经越来越小了。这对你的人生发展无疑是非常不利的。如何走出小圈子,进入大圈子,是你眼下最应该思考的事情。

    让自己陷入小圈子的局限中,不仅不利于个人视野的扩大,而且对个人视野成长也极为不利。当前,我们扩展自我交际圈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从亲朋好友等熟人那里入手;二是从自己不太熟悉的人或者陌生人群入手。后者无疑更具有难度,对个人能力的挑战也更大,我们不仅要掌握一些与陌生人交往的方法与技巧,同时更需要一定的环境与氛围渲染。

    哈佛大学心理学专家称:“通常情况下,我们更容易在各种集体活动中营造出那种与陌生人轻松面对和交流的环境与氛围。 ”的确,许多人正是通过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使自己的交往圈子不断扩大的。美国前总统小布什便是借助了这种方法扩展自己的人脉。

    小布什的父亲一生从政,曾是美国第 41任总统,受父亲的影响,小布什也一直有从政的理想。他在进入哈佛大学深造之前,先是就读于耶鲁大学达文波特学院,在那里,小布什萌生了广交朋友的念头。想到将来要在政界出人头地,小布什自然不满足于身边的小圈子,他渴望结交更多的人,特别是有名望的大人物。

    不久,他注意到学院里的一个名为“DKE联谊会”的社团,这个社团十分有名,因为一些大人物常常会被请来参加社团活动。小布什认定,加入社团一定有助于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可是,作为耶鲁大学最出色的社团,进入 DKE联谊会的门槛也非常高,只有在学生会有所作为的成员才有资格被邀请参与社团的活动,之后,联谊会管理者们还会根据个人表现,来判断对方是否有资格进入社团。

    了解到这一系列程序之后,小布什做了许多准备,他首先力求自己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那些具有影响力的同学的名字,并尽可能去球场、走廊、教室甚至浴室等一切可能遇到这些人的场所,为的就是与这些人结识。他诚恳的态度给许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学生会从新生中选拔人才时,小布什以出色的谈吐、过人的机智赢得了评委们的青睐。但是,最终让评委们一致通过他进入学生会的关键是,他叫出了当时参与选拔的所有学生的名字,还有学生会全部负责人的名字。这令所有评委都佩服得五体投地。小布什就这样顺利成为了学生会的新成员。

    进入学生会后,小布什以突出的表现获得了 DKE联谊会的关注,并受邀参与了社团组织的几次活动。每次活动,他都能将自己的能力表达得淋漓尽致,令活动的组织者刮目相看,DKE的成员也都一致认为小布什日后定会大有作为。随后,小布什又顺理成章地被吸纳进了DKE联谊会,而他在联谊会里结识的人脉,为他日后成功当选美国总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据统计,小布什在竞选美国第 43任总统时,有相当一部分选票是他在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的校友以及他参加的各种社团中的朋友所带来的。以至于有人笑称,如果一个人能叫得出大学校园里三分之一同学的名字,那么,他也可以去竞选美国总统。

    虽然中国与美国有所不同,社团并不是我们主要的交流场所,但是我们也有很多参加集体活动的机会,比如同乡会、联谊会等。多参与集体活动,有助于我们培养起很多特质。主动去接触陌生人群,可以让我们变得勇敢。初次与陌生人交流可能是一种挑战,但是随着你接触的人越来越多,你会发现自己越来越有胆量了。另外,在集体活动中,你会有很多与人合作与分享的机会,可以让自己学到更多的知识,各种能力也能得到快速提高。

    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的吉拉德,总是随身带着名片,见到人就递上一张,有时在观看体育比赛,当观众为运动员的精彩表演而起立欢呼时,他就掏出一把名片随手撒出,以便为自己拓展更大的圈子,创造更多的机会。

    其实,这就是积极主动扩大“圈子”的一种方式。你想想看,在人才辈出、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下,机会一般不会自动找到你,只有敢于表达自己,让别人认识你,吸引对方的注意,才有可能寻找到机会。

    积极发掘,从关系里找关系

    许多年轻人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自己之所以无法成功,是因为身边没有强有力的关系来辅佐自己。在这个“人脉左右未来”的时代里,从表面来看,这样的理由的确可以成立,但是若仔细推敲的话便可以发现,这种借口根本就无法成立,没有关系只能证明缺乏扩展自我关系的能力。其实,每个人身边都有一座“人脉矿山”,关键在于你是否有能力从“矿山”里面发掘关系。

    “人脉矿山”是人生中永远处于待开发状态的资源。众所周知,一个人的能力终归是有限的,孤军奋战、单打独斗终归无法成为领域内的常青树。所以,我们需要眼光向外,面向社会,借助于他人的力量与众人的扶持,并充分发掘身边的各种关系。谁能做到这一点,谁便能胜人一筹,成为人生路上的领先者。

    史蒂文于 1930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当时在美国,大学生数量并不多,而像他这样毕业于名牌大学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于是,他满怀信心地认为,只要用心,找到一份好工作根本不算难事。谁知,在找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发现,因为时逢美国经济大萧条,再加上他没有工作经验,又缺乏足够的行业背景,居然没有一家公司愿意接受他。

    正当史蒂文沮丧不已时,他的父亲给他带来了一个好消息,说一家大型的企业已经同意聘请他,并为他提供了一个不错的职位。史蒂文的父亲是一名记者,由于工作关系,他经常会采访一些商界精英人士,久而久之就和他们中的一些人成了朋友。有一次,他的父亲结识了一位叫迪克兰的先生,这是一家全球知名企业的董事长。几年前,迪克兰因为被竞争对手揭发税务问题而入狱服刑。史蒂文的父亲发现,对方控诉迪克兰逃税的案件有些失实,于是赶赴监狱采访了迪克兰,写了一些公正的报道。不久迪克兰获释,他对史蒂文的父亲万分感激。

    当迪克兰得知史蒂文大学毕业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时,就主动向史蒂文的父亲提议,希望孩子到自己的公司来工作。史蒂文万分惊喜,当即便打电话到迪克兰的办公室,一开始,秘书借口董事长很忙而不给转接,后来史蒂文提到了父亲的名字,才得到了与迪克兰通话的机会。

    迪克兰让史蒂文第二天上午 10点直接到自己的办公室面谈。第二天,史蒂文穿着正装,带着简历和荣誉证书如约而至,令他倍感意外的是,迪克兰亲切地接待了他,面试也变成了聊天。迪克兰兴致勃勃地聊着史蒂文父亲的那一段狱中采访,整个谈话过程轻松愉快。最后,史蒂文被迪克兰指派到集团旗下最赚钱的分公司任职。

    几十年后,史蒂文成了这家分公司的总经理,而迪克兰已经去世。每当回忆起当年的事情,他都充满感慨地说:“如果没有迪克兰的重用,恐怕就没有我的今天。”

    不要总是以为自己的身边没有可以有价值的关系,其实,你所认识的每一个人可能都有一个你并不知道的重要关系。可以说,一个人获得成功机会的多少,与其能够发掘、利用这种关系的敏感度有着直接的联系。对于仕途之人来说,这种关系就是靠山,对于商界之人来说,这种关系就是你需要重点整合的资源。利用好了这种间接的关系,你的发展便会出现极大的不同。

    美国有两个罗斯福总统,老罗斯福是指西奥多·罗斯福,与小罗斯福是叔侄关系。小罗斯福从考入哈佛大学后,就一直雄心勃勃想出人头地。他曾想借体育扬名,可惜没有成功,于是他又看中了哈佛校刊《绯红报》,因为做校刊的编辑同样引人注目。但是要怎样才能成为校刊的编辑呢?他自然想到了堂叔老罗斯福。

    老罗斯福当时正担任纽约州州长。一天,小罗斯福来到堂叔家里,称哈佛学生都很崇拜老罗斯福,尤其想听听他的演说,一睹州长的风采。老罗斯福一时兴起,便跟随小罗斯福来到哈佛大学发表了一场演说。演说从头至尾都是小罗斯福一手操办,而且,演说结束后,老罗斯福又接受了小罗斯福的单独采访。这样一来,校刊编辑部便注意到了小罗斯福,认为他有当记者的天赋,于是吸收他做了助理编辑。

    哈佛社会学家认为,关系其实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互相交融之下的产物。我们需要明白的是,由单一关系向外不断推演而出的关系网,本身就是一种战略同盟,这是一个有心营造、缓慢积累的过程。营造关系网的成功需要你长期的坚持,不可半途而废,否则你的关系网便会由此中断,你所能利用的人脉也不会增多。

    借助熟人之间的连锁反应

    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只有一个朋友,即使你与最好的朋友情同手足,你也不可能认识他所有的朋友。而且,我们总是会发现这样的巧合:两个从未谋面的人,在闲聊时竟然发现,彼此的人际关系网络中有交集。由此可见,每一个朋友都是值得我们去深入开发的宝贵资源,让朋友的朋友成为自己的朋友,是丰富我们的人脉资源、构建起高效人脉的重要手段。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位心理学教授 StanleyMilgram提出了著名的“六度分隔”理论,英文是“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它的意思简单概括起来就是,不论你想找哪位腰缠万贯的首富,或者地球上任何一个普通人,大约只需要辗转 6层关系。你可以找一个最有可能和他有联系的亲友,把问候转达给他,然后他也照样去找下一位亲友。那么,再经过 4个人,你就可以联系上他!

    百万圆桌会议是全球寿险精英的最高盛会,这项盛会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会员名叫亚力山卓·福特,他连续 12年都获得了该会议的顶尖会员资格。福特之所以会获得如此殊荣,关键就在于,他善于从自己的熟人圈子中发掘、扩展,得到更多的资源。

    在刚进入保险行业时,福特虽然尽力而为,但是在一年的时间里,他所赢得的客户仅有 12位。这 12位客户所带来的资源毕竟十分有限,仅仅依靠这些,很难创造出辉煌的事业。福特很快就意识到,如果持续这样下去,自己的结果只有一个——被竞争激烈的保险业淘汰。

    在无奈之下,他开始不断督促自己进行有益的正向思考:“我现在已经有了 12位客户,假如这 12个客户每一个人都有 12个朋友,而他们都愿意为我转而介绍的话,那么我便会拥有 144位客户。将这 144位客户服务好,他们又愿意为我介绍的话,那么我便会有 1728位客户……”

    虽然想起来简单,但是持续下去却需要一定的毅力,而福特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他的成功也正是这样来的。

    《华尔街日报》曾经与哈佛大学共同进行过一项调查,调查对象包括求职者与人力资源主管。结果显示,有高达 95%的人力资源主管或求职者是通过人脉找到合适的人才或者工作的。另外,有高达 61%的人力资源主管与 78.9%的求职者皆认为,这是获得最佳工作机会的最有效方式。

    德国法兰克福市有一家传统的土耳其烤肉店,虽然店面并不大,但因为烤肉做得十分正宗,所以很受当地人欢迎。这家店的老板是位伊拉克移民,一次,他与一位来品尝烤肉的记者聊天,正巧电视里播放了他的偶像马龙·白兰度主演的一部电影。老板有些激动,对记者说,白兰度是自己的偶像,而他心中一直有个愿望,期待有一天白兰度能光临自己的烤肉店,自己要亲手为他制作美食。

    这原本只是一次普通的聊天,没想到,那位记者却动了心思。在他看来,一位普通的烤肉店老板要想认识好莱坞大明星,这本身就是一个极佳的新闻素材。于是,他鼓励这位老板发动自己身边的人脉关系,设法与白兰度取得联系。

    一开始,老板感觉这个想法有些荒谬,后来经过记者的劝说,他决定尝试一下。几个月后,记者再次来到烤肉店,令他吃惊的是,老板已经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而他与白兰度之间的距离不过是 6个人的私交而已。这位烤肉店老板本身是伊拉克移民,而他有个伊拉克朋友就住在加州,刚好这位朋友的同事是白兰度主演的某部电视剧的制作人的女儿的闺蜜的男朋友。

    这件事听起来似乎非常神奇,但事实就是如此。根据此事,国外流行起了这样一句话:“每个人与总统之间只有 6个人的距离。 ”原因很简单,你认识一些人,而这些人又有他们自己的人际网络,这种熟人间的连锁反应会一直处于不断的延续之中。可以想象,在你不断扩展的人脉中,总有一个人与总统之间有联系。

    绝大多数哈佛毕业生都会成为社会精英,这不仅源于他们在学校里接受过的良好教育,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在哈佛大学里“编织”了自己的人脉网络。

    把“外人”变成“自己人”

    人们都有过这样的心理:同样的观点,如果从自己喜欢的人口中说出,那么接受起来会比较容易;相反,如果从自己厌恶的人口中说出,便会产生本能的抗拒与抵制。外出办事也是一样:是自己人,一切好商量;不是自己人,一切按规矩办。会有本质的不同,就在于你们是否处于同一阵营。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身就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如果你能利用一定的技巧,让他人与你产生“我们在同一阵营内”的感觉,他们便会对你心生好感。在这方面,政治家们拥有出色的天赋。

    1860年,作为美国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林肯与当时国内的最大富翁之一道格拉斯展开了角逐。为了彰显自己的实力,道格拉斯的团队专门为他配置了一列超级豪华的竞选火车,沿路进行宣传与演讲。道格拉斯颇为得意地说:“我就是要让林肯这个乡巴佬闻闻我的贵族气味。 ”众所周知,林肯出身贫寒,所以很多共和党人都担心他的支持率会因此而降低。

    对手咄咄逼人的气势并没有让林肯心生畏惧,反而让他信心大增。他迈上了朋友们为他准备的老式马车,游走于各地并发表着自己的竞选演说。面对他的支持者,林肯热情地说:“有人曾写信问我究竟有多少财产,我可以坦诚地告诉大家,我有一个妻子、三个儿子,他们都是无价之宝。此外,为了工作,我还租了一间办公室,里面有一张办公桌、三把椅子,墙角处还有一个大书架,书架上的书值得每一个人去细细阅读。我本人不仅贫穷,而且毫无富相,我的脸很长,这让我不用担心将来会发福。我实在没有什么可依靠的,唯一能够依靠的就是你们!”

    正是这一句“唯一能够依靠的就是你们”使广大草根阶层的选民被深深打动。他们对林肯产生了“自己人”的感觉,并毫不犹豫地站到了林肯的阵营。在后来的选举中,林肯成功获胜,并顺利地当选美国总统。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因为彼此之间存在着某种共同点或相似之处,而对对方产生亲切感,从而建立起友好的关系。这便是心理学上的“自己人效应”。在日常交往中,如果这种效用运用得当,你的人脉圈将会得到更深入的扩展。

    1961年,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纽加姆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征集了17名学生志愿者,并让他们共同生活一段时间。进入公共宿舍之前,纽加姆对志愿者们的人格特征以及他们对于审美、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态度与价值观进行了测定,然后,将那些人格特征与价值观不相似的人安排在同一个宿舍里。在共同生活了 4个月后,纽加姆让志愿者们相互评定,由此得出实验结果。

    结果表明,在相处的初期,空间上的距离决定了他们选择伙伴的主要标准,同宿舍的人明显要比非同宿舍的人更亲近。但到了后期,人格特征与价值观相似的人会明显走得更近。

    纽加姆通过实验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空间距离比较近的两个人接触的机会比较多,因此容易产生好感,从而彼此引申为“自己人”;与自己拥有相似性格、相同爱好、共同语言的人,更容易成为“自己人”。同时,对方的需要、期望等能够形成互补关系的双方,也可以产生“自己人效应”;宽容、大度的人,更容易被他人接纳,从而成为“自己人”。

    纽加姆的心理实验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扩展人脉的经验,若你想让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制造出“自己人效应”,成为广受欢迎的人,你需要学会一些技巧。首先,你要设法让对方产生“他是可以交往的人”这种印象,为此,你便需要强调自己与对方一致的地方,这种一致是你们进行深入交往的关键。因此,发掘对方的性格特征、个人喜好便成了建立“自己人效应”的关键。其次,你要力求让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不管是换位思考,还是同甘共苦,都是为了让彼此心灵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唯有如此,双方才可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另外,我们需要明白,没有人愿意与品行不良的人为伍。因此,我们首先需要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和品质。

    把手中的名片,变成人脉存折

    你是不是有过这种情况:参加一次交际活动之后,名片收到了一大把,活动结束后,你便随手将名片扔到家里或办公室的某个不起眼的角落,直到有一天,你急于寻找一位曾经结识的朋友帮忙,东找西翻,就是找不到他留给你的名片和联系方式。之所以会发生上面的失误,就是因为你平时看不起这一张张小小的名片,要知道,它可是你人脉管理中重要的资源。

    一个 20出头刚刚大学毕业的销售菜鸟与一个 30来岁的资深销售经理最大的区别除了每个月工资上“0”的个数,还有名片盒里名片的容量。

    对储备了大量人脉资源的销售经理而言,销售不过是给老朋友打个电话叙叙旧,与老客户随便吃个饭而已;而对缺乏人脉储备的销售菜鸟而言,销售则意味着踏破铁鞋的辛劳、热脸贴上冷屁股的尴尬、废寝忘食的痛苦……

    如此悲催的遭遇却换来如此低的收入,这似乎并不符合市场经济下按劳分配的制度。殊不知,销售经理这种优势也是通过长期地用心积累才能获取的。一旦构建起属于自己的人脉网络,只要适当地运用这个网络便能让他轻松地实现销售目的,还能从中获得不菲的收益。人脉存折上数字增加的同时,银行存折里面的数字也在增加。

    人脉经营是获取事业成功的必修课程,而名片管理更是获取人脉的先修课程。作为商务人士的必备沟通交流工具,你是否对收到的名片进行了有效的管理?在一沓名片中,除了个别经常联系的重要人脉资源外,还有许多曾经合作过或者有过一面之缘的人,因为你们很久没有联系,已经让名片的价值逐渐贬值,无疑非常可惜。

    阿曼达是一家企业的新员工,在入职以后,为了工作方便,上司特地为她制作了几盒名片。从来没有过名片的阿曼达极为兴奋,她认为自己既然有了名片,就应该好好利用,让自己拥有越来越高的知名度。于是,在许多场合中,同事们都会看到阿曼达发名片的场景。她每次都会用标准的姿势将名片递出去,然后以真诚的微笑和亲切的语言来索要他人的名片。在这个时候,谁又能拒绝一个活泼而勤奋的小姑娘呢?人们都会心甘情愿地奉上自己的名片。

    阿曼达将要来的名片随手放入自己的手提包中,每次聚会、活动结束后,她都会将这些名片聚拢在一块儿,放到自己的柜子里。其实,她索要名片不过是为了方便自己发名片而进行的一种象征性礼节,通常情况下,只有朋友来家中玩,她才会打开柜子,向朋友炫耀自己收集到的各式各样的名片。朋友们会为她所拥有的名片数量之多而感慨,为名片上所出现的形形色色的头衔而惊讶,却不知道,阿曼达并没有与任何一个名片上的人取得过联系。

    直到有一天,阿曼达接到了一个陌生的来电,对方声称阿曼达曾在一个聚会上诚心地要走了自己的名片,可是阿曼达却丝毫没有印象了。给每一个人发名片时,她都是诚心诚意的,可那么多人,自己又怎么能够记得过来。对方提示了很多,阿曼达却还是没有一点印象。在这种情况下,对方礼貌性地挂掉了电话。

    阿曼达回到家中,仔细翻看了自己积攒的名片,这才发现,给她打电话的正是公司的一个大客户。于是她急忙拨通了对方的电话,才知道,对方原本有一笔生意要与阿曼达细谈,可如今却已经联系到了另外的公司。阿曼达正是因为不懂得善用名片,才导致了重大的损失。

    在社交场合中,当你和他人交换名片时,你要尽量详尽地记住与你会面的人,以及会面的时间、地点、事情。交际活动结束后,你应回忆一下刚刚认识的重要人物,尽量用文字记录他的姓名、企业、职务、行业等。

    对于那些你渴望深入了解的或对你的发展有帮助的人,你应该在第二天或是几天后主动打个电话或发个电邮,问候对方的同时让对方得知你很高兴结识他。同时,你也可以适当地赞美对方的某个方面,或者回忆你们愉快的聚会细节,让对方加深对你的印象和了解。

    平时要注意对名片进行分类整理,你可以按人脉资源的性质分类,比如:亲友、同学、客户等;也可以按照地域不同分类,比如按省份、城市;还可以按行业分类,比如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等。分类之后还要养成经常翻看名片册的习惯,可以利用工作的间隙,查看一下你的名片档案,给很久没联系的朋友打一个问候的电话,发一个祝福的短信等,让对方感觉到你的存在和你对他的关心与尊重。

    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教授经常会对学生说:“名片是人的衣装,是第二张身份证。 ”看似不起眼的名片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只要肯用心,你手中的名片就会变成隐形的人脉存折。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就应该从迈向社会的第一天起,开始积累这种资源,充实你的人脉存折。

    从人脉金矿里筛出金质人才

    一个人一生到底需要多少人脉?在日本人眼中,250个人是最好的数量,而美国人则认为,人脉自然是越广越好。事实上,先求精再求多才是最佳的人脉塑造方法。正如哈佛大学教授琳达·希尔所说:“你可能做不到与国王一起散步,但是,你可以让自己的交往人群向着精英化发展。而这种发展,正是你日后能否获得更从容成长空间的关键。”

    为了得到更好的发展,人们一般都会尽量寻求有用的人脉关系,但是从长期发展的眼光来看,又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而且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起到积极作用,不过也不要因此而轻易去忽视身边任何一个不起眼的人物,而应该充分把握每一个潜在的人际关系。每个人身上都会具有一些特定的优势,每个人都具备特定的交际圈,即具有一定的人脉资源,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也可能会起到很大的帮助。

    红顶商人胡雪岩是清朝江浙地区的名商巨贾,在他还是一个小店员的时候,就经常去茶馆里观察和结交朋友,茶馆里三教九流的人很多,但是结交不同类型的朋友的机会也非常大。后来胡雪岩正是在茶馆中认识了王有龄,但那时的王有龄身无分文,落魄不堪,不过善于观察的胡雪岩还是觉得此人似乎不是一般的穷人,于是热情地邀请对方吃饭,并打听到对方原本是官宦之家,现在家道沦落,却又屡次科举不中,正想凑钱买官呢。

    了解情况后,胡雪岩立即把手中替掌柜收回的几百两债银交给王有龄救急。王有龄后来果真当上大官,于是来到杭州向胡雪岩致谢,胡雪岩也因此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凭借王有龄的帮助不断拓展商路,最终积累了巨资,成为了富甲一方的商人。

    很多具备一定实力的人一开始都很低调,人们往往低估了他们所具备的能力,直到他们获得成功后才被人们发现。这种金质人才的出现不乏偶然性,但是也存在很大的必然性,他们的成功一样有迹可循,只要细心观察他们的处事方式,就能够把握一些发展的规律。

    在众多小人物中发掘出具备成功潜质的人,并刻意加强彼此间的联系,这可以当成一种战略性的投资手段。而在成功之前,对方还处在小人物的地位,这时候如果与对方拉关系,相对而言,就不会引起对方太大的误会,完全可以看成是朋友之间的正常交往,所以成功率比较高。

    挖掘出潜在的金质人才后,应该主动出击,就像结交一般朋友那样,必要的时候,可以适当做出一些牺牲,以眼前的小成本来换取未来的大利益。比如在对方陷入困境时,应该果断热情地提供帮助,有时候甚至要花钱对其进行培养。投资总是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花钱买义也未尝不可,只要方法得当,金钱投资就可以成为感情投资,从而达到非常好的效果。

    萧何可以算得上是一个成功的投资家,当年刘邦只是沛县一个小小的亭长,完全是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小人物,不过萧何却颇具眼光,他看刘邦谈吐不凡,认为他绝非凡人,如果时机成熟,风云际会,刘邦一定会成为人中之龙。为此萧何故意接近刘邦,某次刘邦带领劳工前往咸阳服徭役,临行前各位乡绅小吏统一赠送 3钱,只有萧何给了刘邦 5钱,以示情分上的高下深浅之分,这在当时已经是极大的人情,刘邦当然也知道,于是对萧何开始区别对待,并对他留下很深的印象。

    刘邦称帝后,拜萧何为相国,并奉为开国第一功臣,萧何的宗族也得到封赏。后来刘邦告诉身边的侍臣自己这样做的原因:“尝徭咸阳时,何送我独赢奉钱二也。 ”萧何的长线黑马投资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由此可见他的观察力和交际能力的确出类拔萃。

    没有人会是绝对的优胜方,除非结果已经出来了,小人物也能成为大赢家。而且相对而言,小人物中的金质人才更值得交往,他们获得成功要更加困难,含金量也相对较高,间接地说,小人物中的黑马往往具备更大的价值,这就是交际最重要的因素。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