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参议院和众议院因为草订民国宪法连续几天开会,大家意见不统一,难免又有争议。议员分为两大派,一派是宪法研究会,一派叫作益友社。有几个喜新厌旧的人想加入主权、教育、省制、陆海军等议题,但会议审议了好几次,都因为党派政见不同没有通过。
十二月八号,两院再次开议,大家为了省制大纲吵了起来。直隶议员籍忠寅主张按照老样子,湖北议员刘成禺主张改革制度,双方争执不下,竟然在会场上打起来了,刘成禺一方人多势众,开始只是抛墨盒、扔笔杆子,后来骂起劲来了,大家竟然扭成一团拳打脚踢,好像有不共戴天之仇似的。籍忠寅、刘崇佑、陈光焘、张金鉴等人被打得头破血流,愤怒地离开了会场,后来写了一篇长文章,向总检察厅提起公诉,希望政府查明真相,依法严办。司法部长答应了,命令总检察厅彻查,结果双方都不满意。当时已经是阳历十二月二十五号,又是云南起义纪念日,两院商议照例放假。大家既要庆祝,又要贺年,根本没有心思管这种事,自然把这事耽误了。
转眼间已经是民国六年了,各省督军、省长和特别区长官在阴历腊月,由副总统兼江苏督军冯国璋带头,联名致电政府,希望政府军政、财政、外交等大事早做计划。然而国会中的议员此时吵得不可开交,怎么肯一起参议呢?段祺瑞总理一向妄自尊大,对下属偏袒,早就让很多人不满了。
民国六年一月一号,浙江督军兼省长吕公望被免去职位,特调杨善德为浙江督军,齐耀珊为浙江省长。这道命令虽然是黎总统下达,其实是段祺瑞的主意。杨善德是段祺瑞的心腹,段祺瑞极力推荐他担任淞沪镇守使,后来他又被提拔为松江护军使。浙江新任警察厅长傅其永上任,没想到警察多部分反对,引起骚乱,吕公望没法镇住,只好请愿辞职。
于是段祺瑞推荐杨善德为浙江督军,打破了“浙人治浙”的传统。而淞沪护军使由副使卢永祥升任,卢永祥也是段祺瑞的部下。浙江人正在考虑要不要反抗杨善德,不想他竟然是带着北洋军第四师过来的,所有的骚乱无奈平息下来。
徐树铮指责孙洪伊泄露机密,也不是空穴来风。自从中国、交通两大银行停止兑现后,商人和百姓怨声载道,呼吁筹款维持。孙洪伊支持立即筹款兑现,但段祺瑞的意思是,现在国库空虚,筹款一时半会儿是不可能的。国家没有钱,只好向外人借了。段祺瑞于是委托财政部长陈锦涛向各国贷款。正好美国愿意贷款美金五百万元,期限三年,月利息六厘,三年大概多出一百一十万美元,用烟酒的纳税作为抵押。一面中国代表和驻美大使签订合同。一面陈锦涛将协议递交两议院开秘密会议,要求通过。
没想到北京报馆将事情的经过全部抖了出来。段祺瑞和陈锦涛怀疑是孙洪伊泄露出去的。民国二年,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借款给中国,闹得非常不愉快,这次政府向美国借钱,害怕其他四国银行说闲话,所以才不敢公开。果然事情一经公开,没过多久就收到了四国银行的抗议书,政府费了好大功夫才平息他们的不满,这更让他们对孙洪伊看不顺眼,到后来孙洪伊被免职,才算出口恶气。随后段总理将所借的美款划存在中国银行,作为准备金。
中借美款,四国银行联合抗议,带头牵动的却是日本。日本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非常想趁机扩张势力,做亚洲的霸主,每次跟中国交涉时都会非常重视。所以中美借款合同刚刚签订,他便邀请英、法、俄三国共同抗议质问。中国政府也知道日本的来意,特意命令交通银行出面向日本兴业、朝鲜、台湾三家银行借款日元五百万元,说是要用作兑现。当即两国签下合同,约定利息七厘五分,期限为三年。后来接连发生的吉林至长春铁路案、兴亚实业借款案、厦门设立警察案、郑家屯交涉案,都闹得沸沸扬扬,最后都是日本人占了便宜,我们吃亏。
一、吉长铁路案,是由吉林至长春的铁路,前清末年,曾与日人订立借款自筑的约章,至是日人独要求改订,将该路归他代办。交通部没法拒绝,只好与他订约,即以本路财产及收入,担保借款限期四十年偿清,路权已一半让去了。
二、五年九月间,财政、农商两部,向日商兴亚公司借款五百万元,以安徽太平山,湖南水口山两矿为担保,约三个月内交款。嗣经国会反对,原约担保一层,不生效力,当由财政部另提担保品,与日商开议。日商不肯照允,经财政部承认赔偿,另给兴亚公司洋三十万元,方得改约。无端耗去三十万元,可谓慷慨。且仍订明两山开矿时,如需借外款,该公司得有优先权。但此约的丧失,也不算少了。
三、厦门系福建商埠,日人居然设立警察派出所,夺我行政权,叠经福建交涉员,向他交涉,终未撤退。及外交部照会日使,他却答称厦门设警,无非行使领事裁判权,与行政无涉,不得目为违约。外交部接到复文,以商埠居民,原归外国领事裁判,无从辩驳,没奈何延宕了事。
四、至郑家屯一案,龃龉多日,事缘中日军警,互生冲突,日商吉本,受伤殒命,日本即自由增兵,要挟多端。外交部费尽心力,才得商定五类:
(一)申斥第二十八师师长;
(二)军官依法处罚;
(三)出示告谕军人,礼遇日本侨民;
(四)由奉天督军表示歉忱;
(五)给与日商恤金五百元。
五条全部实行后,日本才肯撤兵郑家屯。这件案子从民国五年八月开始,到民国六年一月,终于和平解决。中日交涉这些案子刚有了些头绪,驻华德国大使辛慈忽然发出通牒,称德国政府将在二月一号后,实行海上封锁,所有中国轮船,不得在划定的禁止区域内自由航行,否则一切后果概不负责。外交部得到消息后,连忙告诉总统、总理。为了这个事,两院又掀起了一场冲突。
中国宣布中立已经三年了,以前是袁世凯企图复辟当皇帝,没有精力对付他们,所以才采取旁观的态度。到了黎元洪继任,他为了内政的事忙了大半年,也没功夫搭理。但是寄住在外国的华人员工,不是受到了外国人的雇佣充当士兵,就是在商轮办事。划定禁止区后,外国商轮常常被德国潜艇击沉,因此死了不少华人。这一次德国要进行海上封锁,到处都是潜艇,根据《万国公约》,德国这样做是违约的。美国曾经向德国抗议好几次,段祺瑞也想效仿,可黎总统性格优柔,不想和德国发生冲突,经过段总理的再三怂恿,黎总统才命令外交部向德国发出照会抗议:
查贵国从前依潜航艇战策,敝国人民生命,损害甚非浅鲜。兹复更行滥用,欲实行采用新潜艇战策,危及敝国人民之生命财产,实属蹂躏国际公法之本义。若承认此项通牒,其结果将使中立诸国间,及中立诸国与交战诸国间之正当通商,悉被侵犯,而导专横无道之主义于国际公法上。故敝国政府,关于二月一日宣言之新策,特对贵国政府提及严重之抗议。且为尊重中立国之权利,维持两国之亲善关系,期望贵国政府,勿实行此新战策。若事出望外,此抗议竟归无效,使敝国不得已而断绝两国现存之外交关系,实属可悲。然敝国政府之执此态度,全为增进世界之和平,保持国际公法之权威起见,幸贵国熟审之!
照会发去后,德国竟然置之不理。中国政府只好决定和德国绝交,先由国务院设立外交委员会,除了国务院全体和各部门所派的中立办事员到场外,还邀请了陆征祥、曹汝霖、汪大燮、夏诒霆等人一同开会。正好梁启超赶到京城,他也主张和德国绝交,并写了一封意见书,于是段祺瑞也邀请他来参加会议。梁启超的口才很好,三言两语把和德国绝交与不绝交的利弊说得淋漓尽致,各议员听后多半赞成。散会后,段祺瑞报告给黎元洪,黎总统却始终不肯同意。段祺瑞劝说道:“上次抗议无效,我们已经撂下话说要和他绝交,如果我们违背誓言,这不是让他看不起吗?”黎元洪迟疑了半天才说:“等我们和副总统商量一下后再决定,怎么样?”段总理说:“既然这样,我们就立即发电,邀请国璋来京城面谈。”
这时向德国宣战的国家,听说中国要和德国绝交,都过来支持说:“中国曾经加入过协约国,只要和德国绝交,将来改正关税、收回临时裁判权、缓付赔款这些问题都好商量。”段祺瑞看到外国公使这么支持,更加坚信了与德国绝交的意念。各个政党也组织外交商榷会、国际协会、外交后盾会等讨论此事,两院议员设立外交后援会,研究与德国绝交的问题。冯国璋副总统从南京赶到北京,和黎、段协商后,同意和德国绝交。黎总统本来已经同意了,偏偏这时总统府中的秘书长饶汉祥跑过来劝黎维持中立,不能和德国绝交。
饶汉祥是黎元洪的心腹,深受黎元洪的信任,于是黎元洪又改变主意,不想和德国绝交了。三月四号,段祺瑞请求通电各个协约国的公使,向各国政府磋商和德国绝交的条件。黎总统支吾着说:“这……这件事必须经由国会通过才能施行。”段祺瑞说:“现在并非正式绝交,不过是探明各国的意思,何必要得到国会的同意?”黎元洪沉默不说话,气得段祺瑞不辞而别。随后段祺瑞负气前往天津,并递交了辞职书。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