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演义-蔡锷的逝世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众人还未从黄兴逝世的悲痛中走出来,噩耗再次传来:在日本福岗医院,突然有一人病逝,这人就是再造民国的蔡锷将军。他为什么会在日本呢?说来话长。蔡锷自从在四川督军以来,百姓渐渐平安,但是署中的文件繁乱,不得不认真整理。虽然有罗佩金帮忙,但很多事他还是要亲自布置,又身兼省长和督军,更加忙碌不堪。因为积劳成疾,导致他喉痛和失眠的旧病复发。

    就在这个时候,小凤仙从北京寄来书信,说要履行约定,愿意去四川找他。他心中不免增加了一些惆怅,心想我一身疾病,不能耽误她倾国倾城的美貌。过了几天,他的病情越来越重,感觉支撑不住。于是他致电政府要求请假看医生,事务由罗佩金代理。政府批准后,他立即收拾行李坐船来到上海。上海军商学界听说他要来,一同举行欢迎晚会,但他因为喉咙疼痛婉言拒绝了。他平时要么在公寓里休养,要么去虹口医院医治,所有的访客一概不见。

    当时梁启超正好从广东来到上海,听说蔡锷也在上海,于是前往拜会。相见的时候,蔡锷非常有礼貌。

    梁启超说:“这里不是学校,就不要拘泥了。”

    蔡锷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是从古到今的惯例,没有梁老师,我蔡锷哪有今天的成绩?”

    梁启超说:“你在这儿养病要小心安全,主张帝制的余孽对我们恨之入骨,千万不要遭到毒手。”

    蔡锷说:“这个学生知道。自从来到上海,除了到医院治疗之外,我基本上不会出门,所有的拜访也都回绝了,饮食也都是经过检查的,我想不会出什么事。学生先在上海看看,万一没有效果,就去趟日本,东京的医院比较靠得住。”

    梁启超安慰道:“你现在正值当年,是建功立业的时候,千万要爱惜身体啊。”

    蔡锷叹息道:“学生已经过了壮年了,所有的功勋也是先生给的,眼下我重病缠身,身体每况愈下,恐怕日子不多了,不但有负国家,更有负于先生。”

    梁启超听后不禁伤心了起来,半天才劝慰说:“松坡(蔡锷字松坡)你怎么能这么想呢?生病是人生常有的事,你安心治疗,一定会好的,怎么能这么悲观呢?”

    蔡锷喝了口清茶才说道:“学生来上海已经一个月了,开始医生说这病可以医治,不出两个月就能痊愈。可最近我总感觉喉咙里有个东西,吃饭的时候咽不下去,就是说话也越来越难了,到了夜里也睡不着觉。这估计是绝症,怎么可能好得了?”

    梁任公又劝了几句才起身告别。

    第二天,任公正准备再去探望蔡锷,却正好接到他电话,电话里说:“学生准备去日本,今晚就动身。”梁启超便立即前去送行,两人叙谈了好久,到了傍晚梁启超才送他上船,再三叮嘱。谁知道这一别竟然是生离死别。过了五六天,梁启超接到蔡锷书信,说是在福岗医院病情有所好转,可谁想十一月八号,他又收到福岗医院来电,蔡锷于日本时间下午四点去世,梁启超顿时大惊失色,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上海,官商学界都深感惋惜。

    后来大家才得知情况,十月三十号是日本的国庆天长节,日本举国上下欢腾庆祝。蔡锷晚上的时候,接到上海急电,才知道黄兴逝世,不由得仰天痛哭说:“我中国又少了一个栋梁了。”他惆怅不已,病情突然加剧,到了十一月八号上午,已经病入膏肓,日本医生也没办法。他听说医院外面在检阅飞机,勉强起床观看。正好飞机从空中飞过,像几只苍鹰翱翔蓝天,非常壮观。他看了一会儿,突然觉得眼花缭乱,头痛愈烈,于是回到了房里,休息了会儿说:“中华祖国,蔡锷今天怕是要永远地离开你了,即使是坐上飞机,恐怕也不能回去了。”到了下午四点便撒手人寰,年仅三十七岁。

    黎元洪致电全国,沉重哀悼蔡锷。小凤仙收到噩耗后悲恸不已,每天把自己关在房子里,不久也殉情跟随蔡锷去了。根据《国葬法》第一条:为国家做出伟大贡献的人,去世后经过大总统和国会同意准许举行国葬典礼。黄兴创造民国,蔡锷再造民国,都符合要求。当即由国会表决,同意举行国葬典礼。十二月五号,蔡锷灵柩回国,路过上海,各界人士都过来祭奠,比黄兴的葬礼更加拥挤,从这点相比,蔡锷好像胜过黄兴一筹。说实话他有这样的功绩,能够名垂千古,也不枉来世上走一趟。

    段祺瑞掌控国家大权,拥护黎元洪,两人表面上很和谐,其实暗地里却闹得很不愉快。内务部长孙洪伊是天津人,又是北洋军官,也是同盟会的核心人员,与孙中山、黄兴等人志同道合,非常主张共和。

    民国刚成立,孙洪伊因亲友推选成了众议院的议员,之后组织进步党员反对帝制。袁世凯恢复帝制欲望最强的时候,他好几次上书驳斥,并写了一篇《泣告北方同乡父老书》,说得淋漓尽致,慷慨激扬,并且到处奔走,劝黎元洪和冯国璋不要承认帝制。

    袁世凯去世后,黎元洪继任总统,孙洪伊成为内阁成员。从此以后,他整天在总统府参与政事,每当黎总统会见客人的时候,他一定会坐在旁边。黎元洪为人宽厚,即使有什么难听的话,他也能忍让过去。然而孙洪伊偏偏狂妄自大,信口雌黄,因此官员们都很讨厌他。有时候在国务院开会,孙洪伊口无遮拦,也惹得段祺瑞很不高兴。

    国务院秘书长徐树铮是段祺瑞的学生,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年轻气盛,自称文武双全。段祺瑞看他是做大事的人,便收他做了学生。袁世凯在任期间,他已经到了段祺瑞的帐下,但是没有多少表现的机会。袁世凯称帝,就是他劝说段祺瑞辞职的。云南、贵州爆发起义,徐树铮成了段祺瑞的军师,为他出谋划策,他秘密嘱咐曹锟、张敬尧静观其变,不要轻举妄动。还有陕西的独立也是他的主意。他和陆建章一直有矛盾,所以假公济私,找个理由把陆建章枪毙了。

    袁世凯病逝,黎、段上台,徐树铮一下子升到了国务院秘书长。这时,他的才华才慢慢地展现出来。他多次向国务院提交意见,都是有利于段祺瑞的。段祺瑞把他当作左膀右臂,连对内对外的政策也经常询问他,国务院中有人称他为“第二总理”。偏偏孙洪伊也是个眼高的人物,他听说徐树铮势倾全院,心中愤愤不平。每次国务院的公文送到总统府盖章,孙洪伊就鸡蛋里挑骨头,只要有一点不满的地方,他就立即驳还,或者私自篡改颁发出去。自命不凡的徐秘书能受得了这种气?双方的积怨越来越深。

    一天,国务院开会,孙洪伊正说得高兴,突然有人打断他说:“孙部长,你不要目中无人啊,要知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难道没有你,这会就开不下去了?”孙洪伊一看,说话的正是徐秘书长,于是冷笑着说:“你的才能我很佩服,但是现在是内阁会议,等你入了内阁,再来参加好吗?”徐树铮被他这么一嘲讽,生气地说:“树铮不才,国务院秘书长也是国家官员,并不是没有言论权,况且现在是共和体制,无论是谁都有参与政事的权利。孙部长平日里提倡共和,怎么还搞专制,禁止别人参议呢?”

    双方有来有往,不分上下。孙洪伊哼了一声说:“阁下既然有好的建议,不如先向总理说去,由总理提出讨论,如果真的有利国家的,我绝对支持。这样既不会埋没阁下的才华,又不会越权,不是一举两得吗?”徐树铮愤愤地说:“孙部长!你说我越权?那你自己呢?你勾结报馆,泄露院中的秘密,又怎么说?”孙洪伊拍案而起说:“你有什么证据?”徐树铮冷笑着说:“证据不证据,你不用问我,你就说这事你干过没有?”孙洪伊顿时火冒三丈,扭头对段祺瑞说:“总理怎么能任用这么狂妄的人?如果你还这么纵容下去,恐怕大家会对总理失望了。”

    段总理本来就信任徐树铮,听到这句话顿时变了脸色。内阁成员看到这种情形,连忙出来劝解。两人还是喋喋不休,相互攻击。段总理终于忍不住了,沉着脸说:“这是会议场,不是戏院,孙部长也未免太有失体统了吧?”责备孙却不责备徐,段祺瑞明显是偏袒,说完便生气地离开了。阁员们劝了好久孙洪伊,这场争论才算罢休。

    第二天,黎、段一起商讨政事。段总理为了昨天的事心里很不舒服,跟黎总统交谈了几句后,就谈到昨天孙洪伊、徐树铮冲突的事。黎总统淡淡地说:“孙部长是个急性子,但是徐秘书也有点欺负人。”段总理一看话不投机,更加郁闷,生气地说:“孙部长是您府中的要人,树铮不过是一位院内委员,总统要是觉得树铮欺负人,不但树铮可以辞职,祺瑞也可以离开。”

    黎总统听到这话连忙说:“国家不幸,全仰仗总理主持大局,怎么能为了他们两个离开我呢?”段祺瑞回答:“祺瑞本来就不想再当官,不过是被形势所逼,才勉强担任。现在南北统一,局势缓和了很多,内阁中也不缺少人才,总统可以另请贤明,何必非要我呢,正好我也可以休息休息。”黎总统说:“其实我也不愿意做什么总统,大家都是为了国家,希望总理不要多心了。”段祺瑞也没心情说什么,敷衍了几句就走了。

    黎总统经过这件事后,心里忐忑不安,立即召集国务委员前来商议。交通部长许世英认为,此事必须有人调解,只有徐世昌才能担当此任,黎总统也非常赞同。那时徐世昌已经返回辉县,黎总统当即写了一封诚恳的书信,派人送了过去,敦促徐世昌来北京。

    凑巧,段祺瑞也是这么想的,也派人去请了,和黎元洪不谋而合。这位三朝元老看在多年的情分上,不忍心坐视不理,于是当天夜里乘京汉铁路火车前往北京。车到正阳门,老远就看到大家站在车站两旁欢迎。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