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四原则:正见-卷四 处众四法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待人处事要能知理、知事、知人和知情,

    为人处世更要知己、律己,

    进而要知所应戒。

    处众四法

    “众”这个字,亦即三人以上就成为“众”。人是群居的动物,无法离开大众,你一离开大众,就没有办法生活。例如吃饭,要有耕作者种田、栽菜;穿衣,要有许多人的织布、设计、裁剪;外出办事旅游,没有大众运输工具的驾驶人员协助,无法抵达;一场表演,没有相关人员的集体创作,也无法欣赏;乃至从小父母养我、育我;长大后,老师教导我、启发我;工作时,朋友同事帮助我、影响我。生存在世间上,无一不是靠大众来培养我们、支持我们。所以我们要有与众和合相处的方法,以下提供四点意见:

    第一。要坦诚大方

    与大众相处,要先接受别人,人家才会接受我们。要人家接受我们,自己先要坦诚大方。如果你扭扭捏捏、怯懦胆小,心中有事不愿表达、怪里怪气,怎会得到他的人的信任?在团队里,你行事不愿光明坦诚,主管又怎敢将重任交付给你?甚至同侪也会觉得难以和你相处。因此,在大众里,要养成开朗大方的性格。

    第二,要感恩说好

    《说文解字》:“感,动人心也。”感,也是相互应如、影响的意思。在大众里,人家给我恩惠,给我帮忙,我心存感恩,表达谢意,双方相互感谢,彼此心意交流,人际关系一定和谐美好。时时感恩的人,永远知足常乐,精进不懈;不知感恩的人,有如槁木死灰,不但不能与真理相应,也无法和大众快乐相处。

    第三,要虚心下问

    在大众里,谦虚求教的人才能受到欢迎。所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每个人都有自己美好的特质,我们能虚心下问,发掘他人的专长,多问多看,可以充实自己,增加经验、智慧。假如我们“半瓶水响叮当”,过度膨胀自己,只会让别人觉得自吹自擂,没有真才实学。

    第四,要改过迁善

    在团体里,自己有一些言行举止不如法时,应当从善如流,改过迁善。你能认错改过,不但不会失去自己的身份,反而能赢得更多的尊重;你能从善如流,就能融入大众中,才能获得大家的接受和肯定。

    所谓“一人不敌众人智”“众人拾柴火焰高”,就在丛林寺院里,也有“入众五法”,教导初来乍到的学人必须知道的五件事,可见“众”的力量不可忽视。

    处世四戒

    待人处事要能知理、知事、知人和知情,为人处世更要知己、律己,进而要知所应戒。能够严以律己,于道无亏,这是立身处世之要道。处世何事应戒?有四点说明:

    第一,傲者恶之魁,故为人勿傲

    傲慢是一切罪恶之魁首,有的人常常在言行之间,出言不逊、态度傲慢,令人心生反感,所以本来是多年的好友,因为你的傲慢而慢慢疏远你;本来是一件美好的善事,因为你的傲慢,别人不和你共事而搁置。因此做人不要以为自己有钱就可以傲慢,不要自恃有才华就可以傲慢,其实,真正成熟的稻穗,头垂得愈低,所以一个伟大的人必然会更加谦虚,能够虚怀若谷,才能涵容一切。

    第二,诈者德之贼,故处事勿诈

    人言为信;言而无信不足为人,故诚实是做人的基本修养。有的人做人虚伪、奸诈,与人来往常常喜欢耍一些小动作、占一些小便宜,自己还洋洋得意,以为别人不知。其实一次、二次,别人不计较,次数一多,自己的人格破产,别人也不屑与他往来。因此人际之间,所谓人心难测,靠一“诚”字能知交;尔虞我诈不但伤和气,一旦身败名裂更是划不来,所以待人处事千万勿诈。

    第三,谄者行之丑,故接物勿谄

    做人不可傲气,但要有傲骨。所谓傲骨,就是为人正派,不因小利而趋炎附势,阿谀谄媚。谄媚,是人类最丑陋的行为,善于逢迎谄媚的人,必为正人君子所不齿。所以,智者不以谄媚之言惑人,也不为谄媚之言所动。

    第四,虚者言之浮,故言谈勿虚

    《论语》云:“君子不重则不威”。言行虚浮不实的人,很难获得别人的敬重,举凡伟大的人物,如玄奘大师“言无名利,行绝虚浮”、澄观大师“身不行轻浮之为”,他们的行仪至今仍为人所称道。所谓“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人必自轻而后人轻之”。因此,我们立身处事,虽不能自傲,但也不能虚浮自轻。

    为人处事,不必患人之不重己,而应患己之不重人。为人只要能坚守自己的分际,不使道德修养、人格操守有亏,自然会获得别人的重视。

    处事四智

    事无难易,人有能干与否。一个能干的人,再难的事,到他手中都能做得有声有色;不能干的人,大事做到后来也成了无声息的歌唱。其中最大的原因,就在于有没有克服困难的毅力与智慧。懂得克服困难,便具备了处事的智慧,所以“处事四智”,有四点说明:

    第一,任难任之事,要有力无气

    做事难免会遇到困难,这时候要用意志力去克服困难,要加倍地努力、认真去做,千万不能生气,也不要赌气、泄气,更不能以气势来压人。能以诚心、毅力来赢得大家的信任,取得大家的共识与拥护,再困难的事都能迎刃而解。一个人能完成一般人难以承担的艰巨任务,不但肯定自己的能力,同时也让生命的价值得到更大的发挥。

    第二,处难处之人,要有知无言

    人与人相处,要懂得“跳探戈”,你进我退,我退你进,彼此心照不宣。尤其对于一些难以相处的人,更要“有知无言”,凡事心知肚明,但不说破。因为不管你说好说坏,到了对方耳中,都会变了质,所以最好不说,静观其变,这是处难处之人最好的方法。

    第三,行难行之道,要有信无惧

    学佛修行,有所谓“难行道”与“易行道”之分。一般说念佛法门是“三根普被”的易行道,参禅开悟则是利根行者才能入门的难行道。其实最难修行的是菩萨道。菩萨发心为人,“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因为他肯定这是修行的真意,他有了信心,就无所畏惧,就能舍身忘躯,难行能行。因此不管任何行业,都要如修行人一般,行难行之道,要有信无惧。

    第四,忍难忍之苦,要有容无怨

    佛经说“人身是一大苦聚”。生而为人,除了有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等八苦以外,我与境、我与事、我与心,甚至我与人的不协调,都会产生身心的各种苦。例如听不顺别人的一句话,看不惯别人的一个作风,就觉得很难忍受。其实面对各种不顺己意的境界,要能容他、化他,而不要有怨。因为愈是怨恨,只有苦上加苦,所以忍难忍之苦,要有容无怨。

    苦难折磨的人生,如磨刀之石,多一份苦难,便多一份坚忍,多一份折磨,便多一份毅力。

    国政四要

    印度悉达多太子,不惜舍弃王位出家修行,成就佛道后,他走入人群,关怀社会,不曾舍弃一法、舍弃众生,49年弘法不懈不倦,以教化人间为己任。佛经记载,佛陀曾和许多国王会面,提供治国的意见,像《仁王护国经》等。以下“国政四要”,就是治理国家四个重要的方法:

    第一,若要维持强盛,必须顺应天时

    佛陀曾说:“国家要维持强大、盛况,必须顺应天时。”假如上位者不能顺天听命,不能顺着真理,不能顺着民心,上下如何同心?所以古语有云:“顺民者昌,失民者亡”,《尚书》也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因此,国家要强盛,领导者必须广开言路,才能获得人民心愿,国家自然会有力量。

    第二,若要保持资源,必须因地制宜

    每个国家都有其自然资源,能够善加利用,因地制宜,就能增加国家财富。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各行各业如农、工、商、畜牧等,考虑各种生态环境,配合发展。同时,也要注意节流,尤其避免过度开发,造成资源枯竭,或“大自然的反扑”,才能开创永续的财富。

    第三,若要挽救危机,必须把握人和

    一个国家、社会的政治生态当然很复杂,遇到急难的时候,最重要的是“人和”。古人说:“家不和被邻欺”,同样的,国不和、民不睦,当然会被人所轻。因此,把握人和,放开心胸,所谓“三人同心,其利断金”,彼此尊重包容,立场协调,就能化危机为转机。

    第四,若要社会发展,必须全心全力

    一个进步的社会,一定是全方位的发展,无论经济、农工、教育、慈善、文化等,都受到均衡的重视,这就得靠上下每一个人全心全意,投入心力了。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智慧的贡献智慧,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必能为这个国家社会汇集好的因缘,内则和谐发展,外则受人尊重。

    孔子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又说:“为政施以德”,让人民资具充足,不虞匮乏,安居乐业,领导者也能“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国家自然富强安乐。

    吸毒四害

    现在社会上毒品沉滓泛起,有些人受到诱惑欺骗而误入歧途,只要染上毒瘾,几乎是危害一生,不仅个人花费钱财,并且威胁健康,乃至因为吸毒而家破人亡,断送幸福,严重者,危害国家社会安定,也时有见闻。清朝林则徐上书宣宗云:“鸦片若不禁止,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御敌之兵,且无可充饷之银。”吸毒之害实在大矣。吸毒有哪些害处?

    第一,吸毒危害自己的智慧

    吸毒者,除了损失金钱外,也损害身心的健康。佛教虽未制定不吸毒戒,但举凡扰乱神经系统、覆盖清明神智的物品,如安非他明、鸦片、大麻、白粉、烟酒等,从现代角度诠释,都似五戒中的“不饮酒”。很多犯罪者,都是为了满足毒瘾,或是在神智不清下,断送自己美好的前途与希望,吸毒实在危害自己。

    第二,吸毒危害亲友的名誉

    一个家庭,如果父母吸毒,子女成长失去教养依怙,在学校同学间,还会受到嘲笑排挤;如果子女吸毒,父母无依,还要承担“养子不教”的非难,在亲朋好友、街坊邻里面前抬不起头来;甚至与朋友交往,大家生怕受你牵连,蒙上不好的名誉,久而久之,对你避之唯恐不及。

    第三,吸毒危害他人的安全

    吸毒除了危害自我之外,有时不听家人规劝,弄得眷属失和,甚至为了要钱买毒品,做出杀父弑母、伤害手足,窃盗、抢劫等非法的事情,自己招致杀身之祸外,还会危害他人安全,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受到法律制裁。

    第四,吸毒危害社会的风气

    毒品不但是一种恶性消费,阻碍经济正常发展,也使得社会风气萎靡败坏。像清朝末年,由于鸦片大量输入,使得中华民族受到列强欺凌,签订不少丧权辱国的条约,不但割地殖民,从此被称为“东亚病夫”,给百姓民族带来无尽的灾难和耻辱。

    毒品,不但影响吸食者的情绪及思考,进而“控制”正常的生活,让人在黑暗中慢慢腐化,甚至动摇国本。因此,没有吸毒的人,应当谨慎小心,远离火坑,或受恶友鼓动;已经吸毒的人,更应该知道吸毒的害处,设法戒除。

    胆怯四害

    很多人由于敢做敢当、勇于向前,他就成功了。但也很多胆小的人,做什么事都没有勇气,叫他讲演,他说不敢;叫他做好事,他也畏怯;要他担当责任,他就推诿,怕黑、怕鬼、怕人、怕事、怕有什么闪失,这样的性格,只有在惧怕里过了一生,胆怯的过失实在不小。以下说明胆怯四害:

    第一,失去成功的先机

    一件事情,原本可以做得很好,因为胆怯,没有争取、没有向前、没有积极,就失去成功的机会了。或者机会来了,却因为遇到一点困难,就半途而废,或者还没去做,就把它看得很困难,一味找借口来逃避。这种懦弱、胆怯的表现,使你退缩,不能坚持到底,是很可惜的。

    第二,失去贵人的襄助

    三国时代刘禅,为人胆怯无志,什么事情都不敢承担,只是安逸害怕,没有一展鸿图的抱负,在战胜的关键时刻竟然撤兵。纵有诸葛亮、蒋琬等文臣良将忠心辅佐,最后也只有把江山拱手让人。这样的人,就算你花费再多的心血助他一臂之力,有再多的贵人也无可奈何,终究是扶不起的阿斗。

    第三,失去精进的力量

    传说老鹰是世界上最长寿的鸟,它们从荆棘窝中长大,40岁时,还要飞到高空绝壁上,自己撞石头除去旧喙,拔除爪甲和羽毛,重新生长,才能再活到70岁。动物如此,何况是人。很多人读书、考试、做事,甚至游戏、比赛,都会自我勉励:“再加一把劲”“再努力一点”,他就会成功。但是胆怯的人,什么都不敢向前,什么事都觉得不成、不妥、不可以、没有办法,这就失去精进的力量,失去突破的勇气。

    第四,失去得度的因缘

    过去有个人跌到山崖下,抓住墙壁上的树藤,祈求佛陀救他。佛陀说:“你把手放下,我就能救你。”由于他胆子小,不敢把手放开,佛陀也无法救他。这就是说,有好的因缘,只要勇敢向上,只要精进修行,可以成佛做祖,但是因为胆怯,叫他参禅他不敢参,叫他念佛他不敢念,叫他苦行他不敢修,没有力量,最后都失去得度的因缘。

    胆小的人是怯弱众生,无所作为,要改变这样的习气,就要学习菩萨的大慈、大悲,大勇敢的精进力,发起大愿心,所谓“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有再大的困难,也能乘风破浪,勇敢度过。怯弱的人,要自我勉励去除以上胆怯四害。

    读书四要与四忌

    有上进心的人,无不希望自己进步成长,读书就是重要的法门。一个健全的家庭,少不了书香;一个健全的社会,全民无不以读书为建设方向。怎样读书,才是有效地吸收进步呢?以下这读书四要与四忌,可以作为参考:

    第一,要深入

    有些书你不能用“不求甚解”的态度来读,不但无法吸收书中精华,也无法真正了解,而是要深入提纲挈领、归纳、分析,并且记下读后感,才能真正转化成充实自己的养分。

    第二,要怀疑

    佛教有谓“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意指你可以从怀疑入门,去除疑惑,也就心开意解了。读书也是,你能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却不能道听途说,否则“尽信书,不如无书”。因此求知的态度,应该在疑处求解,在不疑之处求实证,这才是求学之道。

    第三,要虚心

    经云“佛法在恭敬中求”,读书做学问亦然。若心中固执、傲慢、不肯虚心探讨接受,再好的学问、知识,也都不能为你所用。

    第四,要耐烦

    广大精深的学问,非一日可得,必须耐烦有恒,才能通达。宋朝陆游对儿子说:“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指的就是要耐烦、实践,亲身加以思维印证,读书才能通晓。

    另外,关于“读书四忌”有:

    第一,忌粗疏

    有些人读书,看似知识丰富,百家皆通,但只要和他言谈,便晓得他对问题只是浮光掠影,略懂皮毛而已。所以圣贤也告诫我们读书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千万不可粗心疏忽,一知半解。

    第二,忌空泛

    读书,不能只是在文字、理论上空谈,而不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最重要的是实践,将所吸收的知识身体力行,才不致成为一个了无用处的“书呆子”。

    第三,忌盲从

    做人可以无我,但读书要有我。读书若无我,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消化,终究拾人牙慧而已,尤其人家怎么讲,你就怎么信,这是非常危险的。所以读书要有我的慎思与明辨,才能有独立的思想出来。

    第四,忌武断

    读书未经消化,容易造成武断,自我执着,自我膨胀。如同覆盖的杯子,装不进任何法水,即使再好的知识,受用仍是有限,所以读书应保持学无止境、虚心求教的心态,才能有所成。

    待人四法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际相处,谁都希望别人以“和蔼之容”“谦抑之气”“恭敬之心”“赞美之言”待你,那么自己也应该以此待人;能够“将心比心”待人,才能获得人和。“待人四法”说明如下:

    第一,以和蔼之容见人

    和蔼之容最亲切,最能赢得别人的好感;反之,严肃而冷漠的面孔,令人退避三舍,不敢恭维。因此我们每天出门,要把自己的心情调整好,即使有不愉快、难过、生气的事,也不能显露在脸上,不要把自己不快乐的情绪感染给别人;能以和蔼之容见人,别人必然也会报以善意的笑容。

    第二,以谦抑之气处人

    人和人相处,最忌摆出高姿态,一副财大气粗、盛气凌人的样子,如此即使你有再多的钱财、你的地位再高,别人也不会理睬你。做人要谦虚,要待人以诚、待人以礼,能够谦虚自抑,反能更显自己高尚的内在涵养。

    第三,以恭敬之心待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人虽有智愚,但人格的尊严没有高低;再说,愚者千虑,也有一得。因此,我们待人,哪怕对方是一个没有学问、没有能力的人,都要心存恭敬。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人和人能相互尊敬,家庭才会幸福,社会才能和谐。

    第四,以赞美之言和人

    人都喜欢戴高帽子,也就是希望听到别人赞美自己的好话。我们赞美别人,就是给人欢喜;赞美别人,能够消除人际之间的隔阂。赞美别人,自己也不会因此缺少什么,何必吝于对人赞美呢?所以,我们要想与人和平相处,学习很多赞美的言词,并且经常把好话挂在嘴边,并且常做好事、常存好心,人生必然一帆风顺。

    语云:“诚于衷,形于外”。待人和善的人,必有一颗善美的心,必是一个有修养的人。

    吸收四不

    食物必须经过吸收,才能提供身体有益的养分;学习没有经过吸收,就无法灵活地运用。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吸收各类新知,是现代人的重要功课。但是,如何吸收才能达到效果?有四点方法:

    第一,不执己见

    固执己见的人,不容易接受真理,如同覆盖的杯子,装不进任何法水;即使再好的知识,受用仍是有限。《大乘起信论》云:“一切邪执,皆依我见。若离于我,则无邪执。”学习任何事物都要抱着“觉今是而昨非”的胸襟,随时调整改变,才能“与时俱进”地跟上时代脚步。

    第二,不存偏见

    一个人生病了,吃药打针也许就能痊愈,但是思想中了偏颇的毒素,就很难治愈。有些人固执自己的经验、学问,以成见、偏见看待世间事。甚至遇到任何事物,不究其好坏,只要与自己所知相违,就立刻产生对立与无明,结果反成所知障。僧璨大师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做人、处事必须“如器受于水”,如果心中有先入为主的偏见,就像盆子里有洞,即使天降甘露,也会流失。

    第三,不参杂见

    人的思维很复杂,三个人可能就有多种看法。有人问一位禅师:“读经典时,遇到艰涩不懂的字,怎么办?”禅师回答:“查字典就好了。”许多事我们不必想太多,可以把它单纯化。见解、看法多不要紧,但不要复杂、琐碎,能将世间万物提纲挈领、化繁为简,才能吸收良好且运用自如。

    第四,不漏善见

    在生命旅程中,影响我们的因素很多,一个念头、一个看法,可能都会产生天壤之别的变化。佛教重视正知正见的养成,一个观念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价值判断,甚至决定未来的命运,如《华严经》所说:“正见牢固,离诸妄见。”因此,我们要吸收美好、善良的观念,才能建立美满幸福的人生。

    世间有很多东西,如知识、技术、科技等,是我们应该吸收的,但更要吸收慈悲、道德,才能得到人生真正的财富。

    企业家的四业

    一个企业团体要获得成功,关键不在于人员的多少,而在于管理者如何在自我发展与成就中寻找立足点,使企业组织里的每一成员,都能同心同德、尽心尽力地坚守自己的岗位。以下提出企业家的四业——专业、职业、事业、敬业;这些都是企业迈向成功的关键。

    第一,要有专业的知识

    专业知识,是衡量一个领导者是否有能力的重要依据之一。好比你开一家电子工厂,就要有电子专业知识;开一家木器工厂,则要对家具、木器有专业知识。掌握了相关的专业知识,才能对管理的项目、经营的方针进行有效的评估与合理的选择,也才能对部属和员工作正确的指导。

    第二,要有职业的道德

    做一个企业家,眼中不能只看到一时的利益,所谓“职业道德”是很重要的。比如企业之间有竞争,但也要有适度的合作,过度的竞争,只会使群体面临两败俱伤或全军覆没的危险。其他如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空气、水源、噪音等污染,或产品中不良成分对人体所造成的污染,都要尽力避免。

    第三,要有事业的理想

    做一个企业家,必须有事业的理想。例如竞争力要如何提升?事业要如何造福国家社会?如何造福全人类?怎样提高国家外销能力?怎样带来国家外汇等,都是开创事业的理想蓝图。有了理想,就能订定明确可行的事业生涯规划,为将来立下美丽的远景,立下可向往的圆满目标。

    第四,要有敬业的精神

    《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作为一位成功的领导者,要有一种自强不息的事业心,要给自己一股内在的压力,兢兢业业,为国为己,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为社会、为人民创造福祉的事业中,才是一个标准的企业家风范。

    现代的企业界,已经有自省的意识,无论是“执行力”或是“学习力”各方面,皆能不离“专业”与“敬业”的观念及态度,也大多明白唯有健全“职业”道德,才能完成“事业”理想。

    领导的四要

    做人有时候要被人领导,被人领导也要有被人领导的条件,比方说勤劳、对人和谐、尊重、服从。相对的,一位好的领导者也要有条件,若不具备领导者的条件,是无法领导别人的。领导者的条件是什么呢?有以下四点意见:

    第一,要为大众谋求福利

    要想做一位好的领导者,若只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在计较、讲究、贪财,此等人是不够资格做一个领导人的。能把大众所希望的,看作是自己的希望;把大众所要求的,看成自己的所需;照顾大众的福利,把大众的福利,看得比自己的利益更重要,才是领导的第一要。

    第二,要为大众减轻负担

    对待自己的部下,不能过于机械化,给予过分的负担。你分分秒秒地工作,做事做事,吃苦吃苦,久了,容易心生厌倦,就算再坚强的军队,久战之兵也会疲乏。因此,领导人要尊重人性,顺乎人情,体谅大众也需要休息,休息之后,才会有更大的力量去精进。

    第三,要为大众计划未来

    人是活在希望里,希望会给人无比的力量。带一个团体,要让团体里的人有希望、有前途的感受。一位领导,其所跟随的部下,若常觉得前途渺茫,没有希望,他怎会在工作上积极、努力?领导者若只计划自己的未来,没有替大众计划未来,没有奖励,没有安排大众进修,没有鼓励大众学习,没有给大众提升境界,这是很失败的领导。因此,能为大众的未来设想,多给人机会,必定是一位优秀的领导者。

    第四,要为大众担当责任

    领导者最大的问题就是不敢担当责任,全交给部下,他虽表面上承担,心里却充塞着不服气。三国时,魏国将军王旭、陈泰先后兵败,大将军司马懿却自己将责任承担下来,自认过错。习凿齿在《汉晋春秋》里评论:“司马大将军引二败以为己过,过销而业昌,可谓智矣。”大众忘了司马懿的失败,反而想到如何戮力报答。身为领导者,部下有所失误、缺陷,能替他担当,必定心怀感激,往后若领导让他做任何事情,都会尽忠尽义。

    老子说:“夫唯不私,故能成其私。”不想从别人身上取得东西,才是真正的大取。身为一位领导者,能够时时心系大众,要有“为大众”的性格,如此才会使大众心悦诚服,尽忠职守。

    领导者四事

    领导者,他要德能兼备,属下才会服气;被领导者,也要有才学,领导者才能对你欣赏提拔。到底怎么样做一个领导人?佛教里有一部《法句经》,里头告诉我们,做一个领导人要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统理万民,毋枉毋滥

    统理大众的时候,身为领导者,“毋纵”是他的职责,不可以有虚浮不实的地方,但也必须基于“毋枉”的立场,谨慎查证,不可冤枉滥罚。另外,所谓“将不可吝,吝则赏不行,赏不行则士不致命,士不致命则军无功”,应该赏予的福利,就应该给予,如此才能激励上下士气。

    第二,常思善法,恒做功德

    佛说:“心净则国土净”,做一名领导人,每天所思,都以大局百姓为前题,每日所想,都是好事善法,就能带领大众追求幸福美好。例如如何不断给人欢喜,谋求大家的福利,让大家信任,让人民依靠。让自己有机会服务他人,做利益众人之事,所有的行为表现出来的,都是功德。

    第三,重用贤能,接受谏言

    观察一个人,要如同孔子所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能不能做好一个领导人,也要看他能不能时常听取他人的善意谏言。能有一颗敏锐的心,去聆听很多的声音、不同的建议,尤其听得进忠心贤能者的意见看法,并且修正,可以说是身为领导者的重要条件。

    第四,财富欲乐,与民共享

    一个领导人,他的待遇等各方面都会比人好一点,也会受到别人的尊重。因此,该与人共享时,就要放开胸怀,与人共享,而不是凡事都要据为己有。抱着共享、共有的雅量行事,才是一个有承担、有情义、受得起、给得起的领导者,那必定受到拥戴。

    做一个领导人,也不一定专指国家领导人,乃至一个企业团体、一个机关团队、公司行号,哪怕是一个家庭,都可以注意这四事,他就能获得人心,成为一名优秀的领导者。

    毕业四是

    每年学校都会有固定的学年行事,举凡开学、活动、放假、毕业,对于毕业生而言,毕业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学习的开始,所以,有“毕业四是”的建议:

    第一,不是自我完成,而是进取目标

    人生要不断地学习,才能激发动力;要积极进取,才能开创美好的前途。所谓“生也有涯,知也无涯”,在学校里所学还是很有限,好比考试成绩优良,未必懂得如何在生活中运用;技能出众,未必懂得做人处事的三昧。因此毕业以后,更要立定目标,进取不懈,比方设定目标要把人做好,要把事情做好,甚至要尽到身而为人的责任。

    第二,不是所学皆办,而是扩大实践

    有的人以为毕业了,一切就都完成了,所做皆办了,其实不是,应该记住:在学习的阶段中,还没厘清的道理,要主动再去求知;还没达成的目标,要努力再去进行。过去的学习是“知”,现在的学习是“行”,所谓“知行合一”,才是通盘的学习。

    第三,不是平凡受者,而是富有感恩

    过去因为知识的不足,所以我们要接受教育,仰赖父母的指正、老师的教导、朋友的提携。现在我们毕业了,不再是一个知识上的穷人,要开始学习感恩。感谢过去来自各方的恩惠,才能成就我今日知识上的富有之身;不再只是一个接受帮助的人,所以开始懂得回馈社会、帮助大众。

    第四,不是个体独立,而是融入社会

    毕业不是就此脱离社会,成为“个体户”,不是“我喜好什么、我爱什么、我要什么,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大众群聚的社会,凡事不能只讲究个人,要知道所有一切的成就,都是有因有缘、其来有自,要因缘具备才能发挥力量。所以人要融入社会里,跟着大家共同成长,才能有所成就。

    学校的学习只是人生中的一小部分,学校的学习告一段落,并非人生的学习就此停止,生命之轮要持续转动,生命才能生生不息。

    做人四不可

    人人心中都要有一把尺,以衡量事物的权宜轻重。明朝哲人吕坤说:“处人不可任己意,要悉人以情。处事不可任己见,要悉事之理。”意喻凡事有所为,有所不为,行动前要善观时势,多以他人利益作优先考虑。做事如果没有习惯先深思熟虑,一意孤行,不但害己也是害他。以下提出做人处世四不可:

    第一,不可任耳目之娱

    五彩缤纷的花花世界,令人眼花缭乱,声色犬马固然热闹精彩,一旦深陷就难以出离。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因此面对耳目之娱,更应该要有警觉提防的自持。

    第二,不可说虚妄之言

    虚妄之言很容易发生在售票口,例如为人父母者,为了省下门票钱,把就读小学的小孩说成是幼儿园;明明是大学生,却要买学童票;甚至为了老人票的年龄权限,可以和售票员大吵一番。目的只是为了一些蝇头小利,却把做人最基本的“诚实信用”踩在脚下,让膝下儿女看在眼底,如此身教,实在划不来。

    第三,不可揭他人之短

    清代文人阎循观云:“知人有三:知人之短,知人之长,知人短中之长,知人长中之短。”知人长处,可作为自己的榜样;知人短处,可作为自己的借镜。人无法完美无缺,即便是一个恶贯满盈的人,我们都要想办法找出他的优点,并加以宣扬。宣扬人家的短处,逼人于穷途末路,非但无丝毫利于己,更显出自己的器量狭小,何苦来哉?

    第四,不可炫自己之长

    人人都是第一,因人人皆有自己独特的长处与特质,无法与他人比较,他人也无法替代。有句话说:“当得意时,须寻一条退路,然后不死于安乐;当失意时,须寻一条出路,然后可以生于忧患。”人一生的遭遇有起有落,当失意时,要相信有时来运转的一天;当得意时,也莫须太过炫耀自满,才能真正得到他人心服口服的赞叹。

    对人,常说“可”,为人留下后路,为自己结下善缘;对己,常说“不可”,一则防非止恶,再则韬光养晦。

    执政者四如

    现今社会很多的公务员,可以说都是当政者、执政者。公务员在行政行为里所包含的权力和道德观,都会直接影响到全民福祉乃至国家兴衰,其所负担的责任是社会大众所信托的,是社会人民的公仆;乃至民众也常会“以吏为师”。因此,当政者、执政者在心灵上应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对工作应该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与荣誉心。谨提供执政者四如贡献给大家参考:

    第一,执法如秤

    秤是平衡、计算物质轻重的利器,用于譬喻执政者执法的时候,应该公平允当,正直无私。如三国时代诸葛亮所言:“吾心如秤,不能为人作轻重。”引申意谓“君主犯法与庶民同罪”“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绝不会因人事异地而有差别,倘若执政者徇私舞弊,必然会招致民怨。所以,公务员应勤政为民、执法如秤。

    第二,守身如玉

    公务员是执行国家法令、从事国家行政事务的能者,他为人民谋求福利,可说是人民的公仆;尤以每位人民代表的产生,皆是从数万人民手中神圣的一票而当选的,更可说是选民心目中的模范代表。为了不辜负选民的心意,执政应该守身如玉,操守清白,表里如一,才能堪为大众的模范。

    第三,爱民如子

    古人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又说:“得人心者得天下”“得民者昌”。所以,执政者要以谋取老百姓的幸福,来展现自己伟大光辉的政绩。

    第四,去贿如仇

    自有人类历史以来即屡见不鲜,一些从政的官员有为己徇私、贪赃枉法、买官卖官等严重失职渎职的行为。这些行为都是社会风气败坏的最大杀伤力,是导致社会纷乱的祸害。所以,公务员要去贿如仇,才能树立为民谋福的典范。

    犯罪学家雷克利斯曾说过:“当具有良好的外部遏制和内部遏制能力时,就能约束人们不致产生犯罪行为;当外部遏制和内部遏制减弱甚至消失时,犯罪行为就会发生。”也就是说,一个人若有良好的自我观念,则生活在一个足以诱导其犯罪的环境中,亦能发挥绝缘作用。所以执政公务员,食民之禄,求利当求天下利,奉公守法,勤勉清廉,不为利诱,不为势劫,以建立个人清净的操守,以高尚的品德和行为影响广大群众,为民谋福。

    法官四要

    所谓“法官”,不一定指在法院里评判执法的人,才叫作法官。平时,父母是家庭里的法官,老师是学校里的法官,大众是社会的法官。当然,法院里评断是非的法官,更是法官。不管身为哪一种法官,有以下四个要点提供参考:

    第一,亲切倾听,有理能诉

    有时候,儿女向父母解释,父母不听;学生向老师申诉,老师不听;当事人向社会大众说明,大众不听;法院里的被告,要向法官申诉,但有些法官态度显得厌烦,缺乏耐心,让那些初上法庭的人不敢讲话。因此,身为一个法官,必须态度和蔼,亲切倾听,让诉说者能把理由讲完,才能做公正的评判。

    第二,温和发问,从容回答

    即便是父母质问儿女,老师质问学生,法院里的法官质问被告,都要避免以“我是父母”“我是老师”“我是专家”“我懂法律”这种自大傲慢的态度对待人,或者用冷峻的面孔、严格的态度,要求对方回答。有时这样的质问,不仅很难让对方愿意回答问题,甚至会引起反效果。所以,做一个法官,发问要温和,才能让对方从容回答。

    第三,冷静求证,免成冤狱

    再明理的父母,也有不了解儿女的时候;聪明的老师,也不免有误解学生的时候;力求公平正直的法官,更要避免冤狱的产生。因此,无论是家庭中的父母,学校内的师长,或是法院里的法官,都要客观观察、冷静求证,才能免除错误评判的发生。

    第四,公平审判,大家心服

    宋朝的包拯,人称“包青天”,因为他不畏权贵,执法公正。所谓“法律之前,人人平等”,做一个法官最重要的是,在真理之前,一定要公平公正。因为不公平就失去了立场,不公平便无法让人服气。无论面对任何人,法官的审判要能明决,不可以另存私心。

    法,可以维护一个人的权益;法,可以维系一个团体的和谐;因此身为法官者,这四个要点,值得注意。

    主管四要

    有人以为,身为主管,就可以免得被人命令,受人的气。其实“主管”也不是那么好当的,他不但要有管理能力,还要广涉知识,具备种种条件,才能获得向心力。有哪些条件呢?有以下“四要”:

    第一,对部属要爱护

    做一个主管,对部属,你要爱护他、尊重他。吴起领军,与兵士同榻而眠,同桌而食,而且嘘寒问暖,为吮脓血,官兵都肯为他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李广带兵,在饥乏之际,发现泉水,不待士卒尽饮,必不近水,不待士卒尽餐,必不尝食,大家都乐于为他效劳卖命,出生入死。因此,主管对部属多加爱护,他自然更加感激、感动,全心付出。

    第二,对他人要尊重

    做主管者,不但对部属尊重,对任何来往的人,也要给予尊重。你尊重他,他就会有工作的尊严,有奉献的诚意,有发心的喜悦,有付出的价值。所以说,受人尊重,比拿钱财还重要。有了尊重,才有感情;有了感情,才会投入。尊重,会使得上下之间,彼此欢喜,工作和谐。

    第三,对行事要厚道

    所谓“居心宽大,条条大道;待人刻薄,处处荆棘”。做一名主管,做人不能太刻薄,你为人刻薄,部属自然不会真心拥护,倘若你待人厚道,关心他、满足他,身体不舒服,让他放一天假;家里有急事,给他一些方便,他心中充满感激之情,工作也会更加卖力。总之,对人宽厚,多替别人着想,必定得到帮助。

    第四,对生活要正常

    做主管的人,当然上下班比别人自由,也不会有人管你。但是,为人主管,不要以为没有人管理,就可以随意任性。所谓“君子十目所视,十指所指”。该上班的时候,跟大家一起上班,该工作的时候,跟大家一样认真工作。衣食住行,进退有度;行立坐卧,生活正常,身教重于言教,部属自然真心向你,归心拥护你。

    有谓“红花必须要有绿叶的陪衬,才能显出整体的美感;明月必须要有众星的点缀,才能表现夜色的美丽”,身为主管,也必须要有属下的拥护,才能发挥集体创造的力量,成就一番事业。

    主管四不

    现今是一个讲求管理的时代:有企业管理、社会管理、人事管理、政治管理,甚至知识管理等,不论是管理或者是被管理,“管理”都是必修的一门课。做一个领导人或是主管,必须具备做主管的条件。以下“主管四不”,可以作为参考:

    第一,遇才不妒

    作为一个主管,直接面对的就是部属。部属杰出,你应该庆幸,拥有优秀的人才,能为你所用,而不是嫉妒他的才能。甚至你要基于爱才之心,给予提拔、赞美,给予空间发挥所长。你若嫉妒他的才干,对他加以刁难,处处打压他的工作空间,他必定不会为你所用,更不会为你效命,最后,受到损害的还是自己。

    所以,一个好主管应不断地提拔人才,给他足够的挥洒空间,努力开发他的潜能。好的人才能为你所用,又能增加自己的工作效益,如此才能创造一个双赢的局面。

    第二,有过不避

    身为主管者,除了知人善用外,不可推诿过失。如果将工作上的疏失推给部下,这样的主管不会受到部下拥护,当然也无法长久任职。相反的,如果属下犯了过错,应当视情况给予自新的机会,辅导他、鼓舞他走出错误的阴影,迎向光明的未来。最忠诚的部属,往往就是曾经失败,并且受到主管的宽容与教导者。

    第三,当仁不让

    好主管不但要有责任感,还要能见义勇为。凡是有意义、需要负责任的事情,自己应该身先士卒地承当起来,以作为部属的表率。这样,对于整体工作环境,具有提振士气的作用。而一个好的管理原则,就是要懂得“心的管理”,所谓“带人要带心”,只要主管能以身作则去做,部属看在眼里,自然对你产生向心力,这才是一个事半功倍的管理方法。

    第四,立功不居

    做一个主管,不论立下了多少功劳,一定要有一个观念,想到:“这个功劳是大家成就的,应该给大家分享”。佛光人的信条之一就是“光荣归于佛陀,成就归于大众”,因为所有事情的成就,都是仰赖众缘和合而成,绝非靠一己之力所能完成。因此,成就是归于大众,而不是归于个人。主管者具有如此观念,工作团队才能和谐。

    担任主管的工作,具有挑战性而又相当辛苦,不但必须具备管理能力,还要懂得心理咨商、沟通协调、人际关系的掌握等。所以,当下属的人,不可随意批评主管,主管也不应刁难属下,大家都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去关心、去理解彼此的立场,自然减少磨擦,工作效率才能提升。

    主管四莫

    身为主管,你的言行举动、处事态度,对于部属都有示范的作用,也都是部属依循的准则,直接影响整个团体的进步发展。有一句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因此身为主管,切莫拘泥于自身的观念思想,应以大局为标准,才是该有的态度。以下四点,提供作为领导哲学的参考:

    第一,事烦莫惧

    身为主管,事情难免烦多忙碌,有能干的主管,懂得在琐碎繁重的事情当中,将之单纯化。反之,做事没有条理,不懂得化繁就简,就像无头苍蝇,瞎忙一通,不但达不到功效,反而因事烦而生惧。事烦莫惧,惧不能宁,唯有懂得将繁琐的事物简单化,越容易取得成功。

    第二,因果莫负

    既为主管,说话或行事理当明因识果。你若因果不明,做事则会毫无原则,因为一切都在因果循环中。你看,周幽王为得褒姒一笑,以烽火戏诸侯,招致西周王朝结束;你看,吴三桂因一怒为红颜而引清兵入关,致使明朝江山易主,而得千古骂名。古训“平生莫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要令部属不切齿于你,你的所做所为都应莫负于因果。一切言行能够遵循因果原则,自可以事理一如。

    第三,是非莫辩

    人际相处,免不了是非争论,被人错怪、误解,一般人总惯于百般辩解,以求清白。其实“好花不怕人谈讲,经风经雨分外香;大风吹倒梧桐树,自有旁人论短长”。是非自有公论,不必急于争一时的公道,清白自在人心。为人主管必须身先士卒,带头模范,要能“不诽谤他人,亦不观是非;但自观身行,谛观正不正”。如此,自可改非为真,带动团体的和谐氛围。

    第四,操守莫亏

    不论古今中外、时空移转,为人主管者,最需要具备的就是清廉自持、端正操守的条件。《晋书》记:“大丈夫行为,当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身为主管,能够扪心自问而无所愧怍,而不亏于操守,自然会产生无比的勇气,事情才能顺利成功。反之,自己行为不全,不知自爱,毫无诚信,决策常常左右摇摆,有私心、弊端,部属如何对你产生信心?因此,只要你心地坦荡、清廉自持,莫亏于操守,自能无所畏惧,且获得部属的信任,必定能上下一条心。

    主管难为,非也!只要你的观念思想、处事态度莫惧、莫负、莫辩、莫亏,自有一股动力推你走向进步。

    读书四法

    读书,不一定是学校的学生才要读,在社会上工作的人,乃至家庭主妇,无论男女老幼、各行各业的人都要读书。读书,才能增加知识学问,才能突破工作障碍,才能扩展自己、升华自己。所以一个人的进步,要不断地读书求知,心境才能不断地成长。谈到读书的方法,有四点意见:

    第一,眼明,则巧于摄受

    在现今信息如洪流的时代,如何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多的资料快速阅读。所谓“一目十行”,意思就是读书的时候,要眼明心快,心思集中。有人看报纸,一叠厚厚的内容,翻阅之后,便能迅速地抓出重点,了解大意,这就是善用眼睛,巧于摄受。

    第二,手快,则易于剪裁

    会读书的人,看到好句子、好道理,就懂得赶快记录在笔记本里,因为这样,才容易理解记忆。能把书本、报刊、杂志上的好词句、内容剪辑下来,并且归纳、分类、组织,借此吸取他人宝贵的体验,就能成为自己的智慧;如同训练的精兵,必要的时候,随时都可以为你所用。

    第三,心细,则精于分明

    有位作家说:“学问之事,功夫要精密,解悟要透彻。”读书的人,除了眼睛要快,琅琅上口,假如不加以用心,所谓“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对学问的增进,也是没有帮助,就像“贫人数他宝,自无半毫分”,实在可惜。因此,读书要用心、细心,才能瞻前顾后。所读的好书,经过你的眼睛,透过你的思想,经过你的口诵,才能念念分明,记忆清楚。

    第四,胆大,则决于去留

    读书求知识,也要能胆大心细,懂得取舍。每天有太多的资讯要看,许多的书籍要读,如果没有大胆作一个取舍,什么东西应该要记住?什么东西可以舍去,读书就会成为犹豫不决的难题。哲学家培根说:“有的书只需浅尝,有的书需要狼吞,少数书则要细嚼,才能消化。”所以,读书,要大胆地决定去留,才能采得智慧。

    读书要以融通为主,方法和技巧为辅;读书要以勤、熟为功效,再以用心、下手为实际,这“读书四法”,可以作为参考。

    沟通四要

    科学家不断研发汽车、空调、冰箱、电视机等用品,可以说今日是一个科学昌明、物质发达的时代。相较于增进人生享受的创造发明外,也有很多的学者、知识分子,提出比物质更重要、对大众更有益的主张,如交流、沟通等,这在人际关系上是很重要的。人与人有了交流、有了沟通,才能相互了解,促进感情,彼此才能和谐相处。因此沟通有以下四个要点:

    第一,要放下成见

    人际间的沟通,不可以用个人的成见来对谈。你有了设限、有了成见,就难以协调了。等于杯子装满了水,其他的水,自然倒不进去;也好比路上的栅栏,有了阻碍,往来就难以通畅。因此,与人沟通前,要能先放下成见,没有设限,让彼此间都能感受对方的诚意,双方就容易达成共识了。

    第二,要专注聆听

    如何有效地与人沟通呢?很多人,看起来是沟通,却只是口沫横飞地发表己意,别人一点开口的机会都没有,也不顾对方的感受与困难,如此哪里是沟通呢?沟通时,要注意聆听别人的意见,多听他说的道理、重点、需要在哪里?能够善听、谛听,听得出对方真正的意思,才达到沟通的效果。

    第三,要双向交流

    所谓沟通,并不是皇帝下圣旨,也不是长官下命令,更不是各抒己见,各自表述。沟通是要彼此交换意见,开诚布公地把自己的思想、观点、需要,传达给对方,这才是双向交流。如果沟通不良,相互叫嚣、批评、指责,弄得疑云密布,彼此我执、法执,不愿放下各自的利益,不肯相互退让,那自然只有不欢而散了。

    第四,要皆大欢喜

    沟通最重要的目的,是要双方获益、皆大欢喜。如果只是一方欢喜,另一方不欢喜,这就失去了沟通的意义。沟通也不是要征服对方,让对方屈服于自己的意见,而是彼此满意,利益均沾,创造所谓双赢的结果,进而相互合作、互相融合,这才是最佳的沟通。

    有时候,人跟人之间争端的起因,只是欠缺良好的沟通,却付出惨痛的代价。因此,沟通不仅是语言的表达,能够正视彼此真正的需要与落差,诚心往来,解决问题,这也是慈悲、宽厚、仁义、善意、利他的表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