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帅智慧:徐向前-兵攻黄安,吸引援敌,野外聚歼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时间:一九三一年十一月至十二月

    作战:黄安战役

    谋略:攻城打援

    攻城打援,是对围魏救赵、围城打援谋略的发挥和创造。其意是说,进攻的一方,以一部兵力对守城之敌实施积极而主动的攻击行动,以此引诱其他地区之敌前来增援,尔后再以其主要兵力歼灭来援之敌。攻城打援与围城打援的不同点,在于作战行动的灵活性上。围城打援,通常是以“围城”为诱饵,吸引来援之敌而歼灭之。这其中,“围城”是手段,“打援”是目的。而攻城打援则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兵力灵活部署,可以根据战场态势寻机而战。当对敌形成绝对优势时,可以将攻城和打援同时实施;当只对敌一个方向形成优势时,可以先在优势方向歼敌,再支援另一方向歼敌。即可以先夺城后打援,或先打援后攻城。这就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了。

    1931年11月,红四方面军发起的黄安战役,就是根据总指挥徐向前的“兵攻黄安,吸引援敌,野外聚歼”的谋略,部署兵力和组织实施的,最终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1931年8月,蒋介石在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失败以后,又开始向鄂豫皖根据地周围增兵,企图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动新一轮的“围剿”。而鄂豫皖根据地的党和红军,在夺取了第二次反“围剿”作战的胜利之后,随即就分析判断到,敌人对“围剿”的失败是不会善罢甘休的,肯定还会卷土重来,再次发起新的“围剿”。所以,根据地的党和红军决定未雨绸缪,及早进行准备,抓紧时机整顿、发展地方武装,扩大红军实力。同时,还要进行深入的反“围剿”的政治动员,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支援作战,筹集足够的粮食和作战物资,充分做好反“围剿”的作战准备。8月至9月间,根据地的民众武装,根据鄂豫皖革命军事委员会7月26日的通令,进行了整顿和扩编。即所有不脱离生产的赤卫队、守备队,一律改称赤卫军,由村到县,编成班、排、连、营、团、师。同时还规定,凡年满18岁至35岁的男子,除地主、富农分子和残废者外,均要动员起来参加赤卫军。17岁以下的少年,则组成少年先锋队。根据地的广大劳动妇女,也都积极踊跃地参加赤卫军的侦探队和救护队。同时,地方武装和赤卫军都加紧进行军事训练,并大量地制造刀、矛、土枪等武器,以使每一个有战斗能力的人都武装起来。到10月间,全区赤卫军共组成了15个师。不算区游击队,脱离生产的地方武装,仅县一级的独立团即达20多个。为了统一这些地方武装和赤卫军的指挥,军事委员会之下还设立了各县军区指挥部,使整个根据地的群众武装,更加严密地组织了起来。

    与此同时,红军也进行了整编。10月间,红军第二十五军在麻埠组建,由旷继勋任军长,王平章任政治委员。原第十二师师部改编为第二十五军第七十三师师部,下辖3个团,分别是第二一七团(原第十一师第三十一团)、第二一八团(原第十师第二十八团)、第二一九团(原第十二师第三十四团),刘英任师长,吴焕先任政治委员。第二十五军组建后,第七十四师、第七十五师也在开始积极筹建之中。第二十五军成立后,主要是在皖西活动。鄂豫皖中央分局于10月28日指出:“我们要进攻敌人,根本不让他们的第三次‘包围会剿’计划能够实现,我们要在他们布置未妥的时候,就先把第三次‘包围会剿’打破,然后乘胜前进,求得更伟大的胜利”。

    第二十五军组建之后,根据作战编制的实际情况,随即又成立了红四方面军。1931年11月7日,在黄安的七里坪,红四方面军召开了成立大会。其方面军下辖第四军和第二十五军。第四军军部改为方面军总部,下辖4个师:第十师、第十一师、第十二师、第七十三师。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政治部主任刘士奇。这时的第四军各师的情况是:第十师师长倪志亮、政治委员甘元景,第十一师师长王树声、政治委员甘济时,第十二师师长陈庚、政治委员刘杞。方面军的总兵力已达近3万人,这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的重要标志,也是我们党领导鄂豫皖人民进行的四年革命战争的伟大成果。红四方面军的成立,也使部队的建设又提高了一大步,编制更趋合理,作战指挥更加统一,作战行动更加集中,组织协同更加密切,保障关系也更加顺畅,从而为进行更大规模的区域运动性作战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当然,就在红四方面军成立之际,敌人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周围的兵力部署,也由10个师增加到了15个师,企图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再次发起反革命“围剿”。其具体部署是:豫东南地区是汤恩伯的第二师、曾万钟的第十二师、陈耀汉的第五十八师、戴民权的第四十五师:鄂东地区是彭振山的第三千师、张印相的第三十一师、葛云龙的第三十三师、赵冠英的第六十九师、肖元楚的第四十四师、夏斗寅的第十三师、徐源泉的第四十八师:皖西地区是岳盛琬的第四十六师、阮肇昌的第五十师、李松山的第五十七师、厉式鼎的第七师。另外,徐庭瑶的第四师、俞济时的南京警卫师,分别由河南、南京调整到武汉,张钫的第二十路军也向信阳集结。但是,自从“九一八事变”之后激起了全国高涨的抗日反蒋浪潮,国民党军队内部许多地方派系又纷纷借机反蒋,尤其是粤系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更加加剧。在鄂豫皖地区的红军中,自从吉鸿昌八月底被迫辞职之后,原西北军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也有发展。所以,这一切矛盾,使敌军虽然对我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完成了第三次“围剿”的部署,但是,由于各自有意保存自己的实力,因此,使各路之敌的“围剿”行动迟迟不能开始。早在敌人第三次“围剿”部署完成之前,密切注视敌情变化的徐向前就向鄂豫皖军委建议:红军应在敌人没有收拢包围圈前率先展开到外线,主动出击,打乱敌人的“围剿”部署。这个建议得到了军委的批准。于是,红四方面军成立之初,便投入了外线攻击的第一个战役——黄安战役。而面对已经形成合围之势的强敌,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分析到:敌虽兵力强大,但都各怀己见,各有打算,不愿积极主动行动,更不愿为蒋介石牺牲自己的军事实力。由此为我提供了有利战机,便于我集中兵力,选择其中一路,给予狠狠的打击,震撼全局,力求粉碎敌人的第三次“围剿”。基于这样一种分析,总指挥徐向前提出了以外线出击的进攻策略,占领一、两个中心城市,与湘鄂西及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打通联系,为创建湘、鄂、赣、闽、豫、皖六省的整片革命根据地打下基础。根据这一进攻策略,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将进攻的目标选择在了敌人作战部署中的一个重要据点黄安域上了。攻克黄安,一可以除掉敌人进攻我根据地的前进阵地;二可以引诱二线敌人出动,造成我运动中大量歼敌的机会。徐向前的意图是:通过黄安战役,打乱敌人在南线的整体“围剿”部署。

    黄安,是大别山主脉西侧一座有400多年历史的古城。人烟稠密,商贾云集。自吴光浩、戴克敏等人创建鄂东北苏区以来,因此地距我根据地中心极近,一直是敌人不惜代价坚守的主要据点。

    徐向前认为,黄安县城是南线敌人伸进我根据地,且离根据地中心区最近的一个重要据点,地理位置突出、孤立,处于根据地和游击区的包围之中,县城附近的地域大都在我红军和游击队控制范围之内。而守敌为国民党杂牌军赵冠英的第六十九师,总共只有4个团的兵力,编制小,战斗力不强,九月从豫西移驻黄安后,屡遭红军游击袭扰,士气低落。另外,因该敌接防时间不长,人生地不熟,城内粮食储备不多,主要靠后方运送补给。但该师师长赵冠英是湖北的地头蛇,惯匪出身,奸诈狡猾,自到黄安城后,修筑了许多工事,碉堡林立,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防御体系。黄安城内为第六十九师师部和二〇六旅,二〇七旅布防在城外,主要控制着环城的潘家湾、陈家畈、王家畈、课子山、长林榜、田湾铺等据点作依托,并在城西的下徐家和城北的东王家设立了两个前出据点。配属该师的敌三十师二〇七团,则分别驻守在城南的桃花镇和城西南的高桥河,以维护通向宋埠、黄陂的运输线,保证军需供应。还有可能得到驻守在宋埠的敌第三十师、驻守麻城的第三十一师、驻守在歧亭的敌第三十三师的策应或支援。对黄安这股敌人实行强攻显然不行。红军火力不强,也没有炸药及其它爆破器材,以现有的武器装备去强攻敌坚固设防的据点,只能增加无谓的伤亡。基于上述情况分析,可以认定,敌人据点孤立前出,并形成了以城区为核心的环形防守。但防守准备并不完备,兵力比较薄弱,储备不足,难以长期坚守。另外,对外部兵力、后勤的援助和补给的依赖性较大,一旦被我切断,其防守就会变得极为脆弱。所以,利于我采取扫清外围守敌,形成围城部署,困敌于城内,以此吸引援敌,大量歼敌有生力量,最后待战机成熟,攻城全歼守敌的战术。

    总指挥徐向前的分析得到了方面军总部的认可。于是,方面军总部决定采取“攻城打援”战术,兵攻黄安,吸引援敌,野外聚歼,以粉碎南线敌人的“进剿”部署,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方面军决定,除以第十师的两个团和第七十三师分别配置在豫东南和皖西地区,配合地方武装牵制敌人以外,集中第十一师、第十二师和第十师的第三十团及黄安独立团共8个团的兵力,发起黄安战役。

    总指挥徐向前的决心是:首先扫清黄安外围据点,切断黄安守敌与宋埠、黄陂等据点之间的联系,形成对内对外正面,孤立城内守敌。尔后紧缩包围圈,通过对守城之敌施加攻城压力而吸引其它据点之敌来援,我再集中兵力歼援敌于野外运动之中,大量歼灭敌有生力量,并视战场态势发展情况适时攻城,歼灭黄安城内守敌,相机夺取黄安。作战的先期部署是:以第十一师和黄安独立团为主力,以麻城赤卫军相配合,消灭桃花镇和高桥河守敌,控制交通线,并随时打击由宋埠、黄陂、麻城等据点可能来援之敌;以第十二师和第十师第三十团为主力,以黄安赤卫军相配合,攻歼黄安外围下徐家、东三家等前出据点的守敌,并注意监视黄安城内守敌之动静,随时做好歼灭黄安来援之敌的准备。

    11月10日夜,方面军各部队从七里坪出发,按计划到达指定位置,分别向敌据点发起攻击或准备打援。第十二师和第三十团,在击退城区敌人增援后,于14日、20日,先后攻下东三家和下徐家据点,全歼守敌两个营及反动地方武装一部,共1200多人。第十一师在黄安独立团配合下,于12日、13日先后击退敌第三十三师和第三十师第九十旅以及黄安城内之敌的增援,于18日、20日将高桥河、桃花店攻克,全歼守敌第二〇七团。经过10天战斗,红四方面军全线攻克了黄安周边的桃花、高桥河等外围据点以后,完全切断了黄安守敌与宋埠、黄陂等外界各据点的联系,从而使战役顺利地达成了第一阶段的战役目的。

    素有“赵瞎子”绰号的敌第六十九师师长赵冠英,系惯匪出身,是湖北的地头蛇。此次战役所守城池突然被红军所围,心中十分恐慌,遂即下令二〇六旅不惜一切代价夺回桃花据点,从而恢复与宋埠、歧亭之敌的联系。但几次攻击,都被我第十二师击溃。而此时黄安城内守敌的给养日渐减少,敌士兵仍着单衣,饥寒交迫。敌人接济黄安守敌的300担棉衣以及大批军需品也被我红军截获。11月22日,狗急跳墙的赵冠英又重新组织人马,以第三十师两个旅的兵力再次向南出击,企图打通与宋埠的联系,但在郭九村一线就遭到红军第十二师第三十六团的顽强阻击,只得又龟缩回城。23日,敌又以两个团的兵力再次向南出击,其先头部队一度进至嶂山,再次遭到红军第十二师的迎头痛击,狼狈溃逃。两次战斗,红军俘敌千余人,缴枪700余支,迫击炮一门,黄安守敌遭此打击后龟缩到黄安城内,固守待援。与此同时,敌彭振山的第三十师也前往实施两次增援,亦被红军第十一师击溃。

    战斗至此,总指挥徐向前认为,该是转入战役第二阶段的时候了。为此,要求各部队都要按照攻点打援的作战目的,着重为打援创造战机和实施作战。这是整个战役过程中的关键性阶段。

    从11月21日起,红四方面军根据总指挥徐向前的指示,一面以第十二师及黄安独立团,继续猛攻黄安,紧缩对黄安守敌包围圈;一面将第十一师与黄麻赤卫军配置于黄安以南,宋埠、黄陂以北的大小峰山、五云山、嶂山地区,抓紧时间由南向北构筑了三道阵地,充分做好打援的准备。以第十师第三十团为总预备队,配置在嶂山西侧的云台山地域。方面军总部位于嶂山以北的郭九村。当天,各部完成了新的部署,直到11月27日,我攻城部队又攻占了黄安的东关、西关,黄安赤卫军的部分部队也抵近了北关,唯独城东北的课子山据点因工事坚固,一时难以克服而控制在敌手。

    为了有效地围攻黄安之敌,以诱敌来援,担负围攻任务的红军各部队开始在城外构筑工事,采取“敌人出城突围我就打,不出城我就困”的战法,牢牢地困住敌人,使其有耗无补,难以为继,又难以解困。进退两难的赵冠英见援兵迟迟不到,被逼无奈,只好命令城中近两个旅的兵力,又组成突击队先后两次出城,企图向南突围,打通与宋埠之敌的联系,夺路“开溜”。均遭到红军致命的回击,无可奈何地又逃回城去。经过这一场反突围战斗,城中守敌兵力进一步被消耗。赵冠英再也不敢率部突围,只好派人偷偷出城,向离黄安最近的宋埠敌第三十师求援。红第十二师又趁机猛攻,相继占领了黄安东关、西关,黄安独立团也进抵北关外,赵冠英此时别无良策,准备率数千敌人拼死抵抗。敌机又从空中给被困之敌空投粮食补给,但又多数落在了红军的阵地上,饥饿的守敌只有出城抢粮,结果是出来一伙被消灭一次。被困在城中的赵冠英犹如瓮中之鳖,出又出不得,守又守不住,只有频频求援。敌被围不到10天,援敌就开始出动了。

    12月7日,驻守宋埠之敌第三十师的两个旅在上司多次催促下,终于离开驻地,经永佳河向北增援。这是一支屡遭红军打击的部队,明知此去凶多吉少,所以,开进的速度十分缓慢。徐向前命令打援部队边打边撤,诱敌深入,然后从两翼包抄歼灭,红军第十一师第三十三团在大小峰山实施了顽强阻击,当给其以一定消耗之后,即由大小峰山主动撤至桃花店以北的五云山、周家坳一带预设的第二道阵地。敌占领了桃花店之后,自以为是取得了增援的初步胜利,遂于12月8日拂晓又由桃花店向周家坳发起进攻。红军给敌以重大杀伤之后,又主动撤至到嶂山的第三道阵地。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敌人把红军的主动撤离当成了节节败退,所以,紧追不舍。12月9日,敌一个旅的兵力进到我主阵地嶂山地区后,这里是我军的最后一道阻击阵地,也是以两翼包抄开始发起反击的起点。所以,当敌人以两个团的兵力向我阵地发动猛攻时,预先埋伏在两翼的我第十一师,在师长王树声的指挥下,第三十团坚持正面阻击,第三十一团、第三十三团立即从东西两翼向敌后猛插。敌师长彭振山一见,大惊失色,眼看就要被红军包围了,忙令部队后撤,等到红军第三十一团、第三十三团从两翼包围到位时,只围住了一个团并将其消灭。余敌一路急退,连夜逃回宋埠,深沟高垒,闭门不战。

    12月18日,屡战屡败的敌人又以第三十师从歧亭、宋埠之线分两路大举增援。右路进攻大小峰山,左路进攻上独山、研子湾高地。疯狂的增援之敌先后在18日、19日攻占了桃花店、五云山等地,并于20日在优势火力的掩护下,组成了“敢死队”向我第十一师第三十一团的嶂山阵地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战斗极为激烈。此时,被困于黄安城内的赵冠英见援兵已到,便摧动兵马出城突围。这一态势,使围城的红军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地位。第三十一团的前沿阵地一度被突破,逼近第十一师的指挥所,情况十分危急。第三十一团及师属通讯队、手枪队迅速增援,甚至与敌展开肉搏。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率领总部手枪营火速赶到前沿阵地,一面指挥部队向敌人发起了英勇的反击,一面指挥所有打援部队全线出击,向敌战斗队形的两翼迂回,给敌造成了后顾之忧。随后,总指挥徐向前又命令总预备队第三十团加入战斗,从嶂山以西倒水河两岸向敌左侧迂回,又以第十二师第三十五团配合第三十三团从嶂山以东五家湾向敌右翼包抄,以第三十二团协同第三十一团由嶂山正面向敌发起了猛烈的反击,形成了三面围攻的反击部署,加上赤卫军、游击队的参战,使敌被置于三面挨打的境地,顿时慌乱,溃不成军,狼狈逃窜,弃尸千余具。

    此次战役,秦基伟回忆道:

    我们隐蔽在山坡上,谁也不说一句话,但每个人的眼睛,都注视着徐总。从他身旁小松树上折下来的每一根树枝、飘落的每一撮松针,从他脚下冒起的每一股尘烟,都牵动着我们的心。我真想跑上去,一下子把徐总拽下山来。可是我也知道,徐总绝不允许这样做。

    枪弹越来越密,我悄悄转过徐总身边,爬上山顶看了看,不禁大吃一惊。敌人已攻到半山腰,正在拼命向上爬。烟火笼罩着整个山坡。我看了徐总一眼,他仍然全神贯注地观察着前方。我立即退回来,向各排长介绍了情况。战士们听说敌人攻到了半山腰,更为徐总的安全担心。正在这时,徐总放下望远镜,转回头来,严肃地对身后的参谋说:“命令二十八团和手枪营冲锋!”说完,又转过头去继续观察。

    战士们求战心切,早就等得心急火燎的了。按照徐总的命令,我把指挥旗猛力向前一挥,司号员吹起了冲锋号,打旗兵抖开了红旗,战士们从后背上抽出了闪亮的马刀……刹那间,军号嘹亮,红旗漫卷,杀声震天,我们向敌人展开了猛烈反击。

    当我从徐总身边冲过时,忽然看到他瘦高的身体向右一歪,右臂流出了鲜血。啊!徐总负伤了,可他毫不介意,更加坚定沉着地以左手向前方山下一压,发出有力的命令:

    “同志们,坚决把敌人打下山去!”

    听着徐总亲自下达的命令,看着他负伤的右肩流出的鲜血,更加激起了我们对敌人的无比仇恨。

    我们手枪营从正面,二十八团从右侧,十一师从左侧,像决了堤的洪流,哗啦啦地冲向敌阵。顿时,军号声、冲杀声、枪声、炮声,震撼山谷,威慑敌胆。冲到离敌人二三十米远的地方,我们连一百多支驳壳枪,像一把扇形铁扫帚,“哗”一扫,敌人立即倒下一片。红军战士冲进敌群中,跳进工事里,开枪打,举刀砍,与敌人混战在一起。一个隐蔽在工事里的敌人,正举枪瞄准,要向我打旗兵射击。堑壕里立即跳出一个胖墩墩的红小鬼,举起驳壳枪,“叭”的一声把敌人打缩了头。他飞步窜了过去,举起闪亮的马刀,猛劲一劈,把敌人砍死在工事里。在另一个地方,敌军官正用手枪逼着一个机枪射手向我射击。我们连的一位班长,又是“叭”的一枪,把敌军官打倒在机枪射手身上,吓得那家伙扔掉机枪,回头就跑,那住班长三步并作两步赶上去,端起敌人丢下的机枪,“哒哒哒”地扫射起来。

    敌人伤的伤,死的死,一个个嚎叫着溃逃了。我们乘胜追击,无数面红旗迎风招展,驳壳枪上的红穗子,军号、马刀上的红绸子,在空中飞舞着。敌人被打得丧魂落魄,抱头鼠窜。一个敌兵抱着头往松树林里钻,我们一个战士眼尖手快,伸手拎起他的衣领,缴了他的枪,然后向后指了指,让他到俘虏那边排队,自己又随即向前追去。还有一个狡猾的敌军官,跑着跑着,猛转身想向我战士射击,他刚刚举起枪,就被我另一个战士蹿上去,一马刀把他的枪砍落在地……

    打援战斗愈来愈激烈。我带领司号兵、打旗兵,冲在连队最前面。哪里敌人多,就向哪里冲;红旗指向哪里,连队就杀向哪里。有的同志负了伤,包扎一下伤口,又继续追击;有的同志子弹打光了,拣起敌人丢下的枪弹,继续向逃跑的敌人射击。有一股敌人企图凭借一个小高地进行顽抗,战士们像猛虎一样冲过去,敌人乖乖当了俘虏。就这样,我们一口气追击了15里,收复了第一道防御阵地桃花镇。

    战斗中,红军共俘虏敌800余人,缴枪千余支,并乘胜追击,进逼宋埠,彻底打垮了敌人的此次增援。

    就在第十一师在其他部队、赤卫军和游击队打援的同时,担任攻城任务的第十二师以及地方武装,结合军事打击和攻城准备,也对守城之敌展开了强大的政治攻势。守城之敌的许多官兵纷纷跳城,跑到红军阵地上来投降。面对此种情况,总指挥徐向前认为,守敌已经是粮弹极缺,山穷水尽,加之增援之敌屡援屡败,无所作为,士无斗志,我打援的作战行动已基本达到了预期的作战目的和效果,攻城的时机业已成熟。于是,徐向前决定,我攻城部队于12月22日夜发起攻城战斗。

    12月22日上午,方面军以红军的第一架飞机“列宁号”飞临黄安城上空转了几圈,敌人以为是自己的飞机空投救援物资来了,纷纷跑出工事,准备多抢空投物资。可万万没有想到,久盼才来的飞机竟是红军的,撒了一些传单之后,又投下两颗追击炮弹,炸得敌人更是惊惶混乱,草木皆兵。与此同时,黄安独立团也乘飞机轰炸,敌人慌乱之际,突然攻占了可以瞰制全城的制高点课子山,又歼敌一个营的兵力。

    当夜22时,总攻开始。总指挥徐向前指挥主攻部队第三十五团顺利突破城防,迅速向城内突击,第二梯队随后紧跟。守敌师长赵冠英见红军攻势太猛,城防已破,急令部队从南门突围,自己却化装由西门潜逃。突围的敌人刚刚一出城,就遭到徐向前指挥的红军的坚决打击,除少数敌人突围逃跑外,绝大部分都被打了回去。红军随即尾随敌人进城,与敌展开巷战。城外赤卫队员和乡亲们也自动拿着长矛、梭标、铁铲、木棒,高喊着“活捉赵瞎子”,从四面八方追赶敌人。秦基伟带领的手枪营第二连追击逃敌,一直追赶到高桥,将逃敌500余人全歼于城西郊,赵冠英未能逃出而被赤卫军活捉。历时43天的黄安战役遂告胜利结束,总计歼敌15000余人,俘敌师长赵冠英以下官兵近万人,缴获各种枪支7000余支,迫击炮10余门,电台1部。

    黄安战役,是第四方面军第一次取得攻下敌人由整师兵力防守的坚固据点的重大胜利。这次胜利说明,总指挥徐阿前对此次战役所确定的“攻城打援”的作战指导是十分正确的,战役中所实施的指挥也是十分正确的,使得“攻城”与“打援”,“打援”与“攻城”的配合十分协调默切。因为黄安守敌虽然比较孤立、突出,但兵力集中,有坚固的防御工事,并可以得到歧亭、麻城、宋埠等地之敌的增援。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若急于先取黄安之城,实施强攻硬打非但不易奏效,而且易于蒙受较大损失。可见,总指挥徐向前在当时形势允许的情况下,所采取的逐项攻城,逐步削弱敌人,创造条件,在多次吸引并消耗增援之敌中给守城之敌以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其逐步丧失坚守的信心,尔后待机攻城的战役决策,是实现战役目的的关键。主要体现在:第一,扫清城防外围据点时实施的迅速分割包围,并做到全歼分散之敌,这就有效地削弱了敌人的防守力量,打击了敌人的士气。第二,在围城方面,不仅打破了守城之敌数次向外突围的企图,给敌有生力量以大量的杀伤,而且还配合展开了强大的政治攻势,从而使守敌的有生力量逐步削弱,士气也随日趋低落,守敌受困城中,无法补给,作困兽之斗,迫敌只有向外突围。但事实上却是敌人向外突围的次数越多,力量的消耗就越大,越是中我下怀。这就是徐向前攻城打援谋略的精妙所在。第三,两次重要的打援战斗,都是首先采取运动防御的战法逐渐地消耗敌人,并将敌步步引入我预设阵地,待敌进至我预设阵地后,再集中兵力,以包抄迂回战术予以歼灭,从而给敌援兵以一次又一次的消耗。这种打援战斗的胜利,对以攻击手段夺取敌人据点更有着决定性的意义。第四,选择了攻城发起的最好时机,即在敌人最大规模的增援遭到溃败和其重要支撑点课子山失守之机,这是敌人已经陷入弹尽粮绝、待援无望、固守不成,突围不能、军心涣散的绝境之时发起的。因此,攻城战斗一经发起,敌即无心坚守,脱离阵地,望风而逃,为红军在追击中歼敌又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从而使红军很快将敌全歼。

    另外,黄安战役的胜利,使黄安、麻城、黄陂、孝感等县的革命区域连成了一片,根据地中心区域更加巩固并向南得到了很大的扩展,这在初创的第四方面军创建革命根据地来说,是极宝贵而重要的。同时,消灭了敌人大量的有生力量,沉重地打击了敌人固守据点的信心,对后来的作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第四方面军通过此次战役也取得了攻城与打援相结合的极其宝贵的作战经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