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帅智慧:徐向前-飘忽战略,诱敌出阵而歼灭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时间:一九三一年四月

    作战:双桥镇大捷

    谋略:飘往忽来,莫知所之。

    “飘往忽来,莫知所之”。语出《阵纪》卷三《战机》,其意是说,来去飘忽不定,出没无常,使敌人摸不着动向,不明真相,不知所措。这往往掌握战场主动,出敌不意地歼灭敌人的有效战法。我们知道,战场上的两军交战,如果一方不知对方是何意图、不知是何动向、不知如何以对、不知有何行为,那将必败无疑。所以,自古以来兵家论战,无不强调和重视“致人而不致于人”,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以“飘往忽来”去迷惑敌人;造成千百万敌人不知所为、不知所动的局面,乘“莫知所之”,再去打击敌人、歼灭敌人,这不能不说是弱军战胜强军,劣势战胜优势的有效战法。徐向前在指挥弱小红军与强敌作战中,就十分善于运用机动灵活的“飘往忽来”之计去创造战机、把握战机、利用战机。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粉碎了敌人的第一次“围剿”之后,使其兵损5000人,尝到了红军的厉害,由此使我革命根据地周围的敌人已不敢再轻举妄动。在一段时间内,全线转入了守势,分别忙于实施构工设障,企图凭借深沟高垒,据守各个据点,形成对我革命根据地封锁围困的态势,等待时机,继续“进剿”。

    为了创造更多的战机以大量地消耗敌的有生力量,进一步扩大和巩固根据地地域,鄂豫皖临时特委决定,选择有利战机,采取积极的进攻作战行动,以红军的主力部队突击弱敌或防守的薄弱部位。即在根据地附近广大的地区,以“飘往忽来”、灵活机动的行动吸引和调动守点敌人于运动之中加以歼灭,积极而大量地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达到逐步发展和壮大红军,改变敌我力量对比和战场态势以及根据地状况的目的。与此同时,还要以地方武装和主力红军一部扫除根据地内部敌人的孤立据点,彻底肃清敌小股残余势力,收复敌人占领的个别地区,纯洁根据地环境,进而巩固根据地建设。

    根据鄂豫皖临时特委所确定的作战方针,1931年1月,红军第四军的第一仗是决定以围城打援的战术,围攻敌人据点磨角楼,目的是吸打援敌。磨角楼位于麻城以北,由敌夏斗寅第十三师的一个营的兵力驻守。时任红四军参谋长的徐向前分析认为,以磨角楼守敌为诱饵,我们以一部兵力对其实施围攻,一旦这股敌人遭到围攻,其麻城守敌一定会来增援解围,此时,我再以担任预备队的主力部队在设伏地区阻击增援解围之敌,力求在运动中“出奇兵而歼灭之”。

    根据这一作战计划,红四军采取的兵力部署是:以第十师的两个团以积极的行动围攻磨角楼据点,以第十一师和第十师的另一个团作为预备队,由参谋长徐向前直接指挥准备打击增援之敌。

    依据其兵力部署和作战任务的区分,红四军各部队经过认真作战准备,于1月26日开始,首先以两个团的兵力对磨角楼据点之敌展开了围攻。攻击一发起,守敌即如惊弓之鸟,急忙向麻城守敌请求支援。麻城守敌第十三师副师长朱怀冰陆续调第七十三团、第七十四团、第七十六团及补充第一团前来援救。当增援之敌行至骑骡铺以北地区时,突然遭到了红四军担任打援的预备队的顽强阻击。敌人自恃其兵力占有优势,遂即展开兵力,抢占了周围的一些要点,负隅顽抗,与红军展开了对战,一直激战了三天,未能前进一步。红军毙、伤、俘敌500多人,增援之敌见实在难以突破红军的阻击,实现其增援的目的,又怕本身的损失增大,所以只好全部撤退了。而此时磨角楼的守敌也大部被歼,其残部撤至七里桥。这一次战斗,红四军共歼敌千余人,缴枪千余支,是鄂豫皖红军第一次有计划地运用“围点打援”战术所取得的重大胜利。这一胜利,对根据地周边敌人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其不得不严加防守,更不敢轻举妄动。

    磨角楼战斗后,按照“飘忽战略,诱敌出阵而歼灭之”的作战方针,红四军继续迅速北上。第十师第三十团配合地方武装,将光山南部之敌人的重要据点新集突然团团围住,主力集结于新集南北地区隐蔽待机,进行休整和准备再一次伏击援敌。

    新集三面环山,东临潢河,四周城墙高约两丈,全部用长方岩石砌成,加之地形险峻,易守难攻。自从鄂豫边发动土地革命之后,新集就成了附近各县逃亡地主的渊薮,聚集着数以千计的反动武装,依仗人多势众,经常外出欺压百姓,四处抢掠民财,屠杀群众,对根据地也是危害极大。但该据点是孤立于根据地内部的“肉中刺”。徐向前认为:“如果当初红一军少到平汉线出击,早个一年半载地拔掉这个反动堡垒,根据地要巩固得多。”因此,这一次进攻作战行动,红四军决心彻底铲除这一祸害,拔掉这一“肉中刺”。

    首先,红四军以部分兵力对新集据点之敌形成了包围部署,以第十师第三十团担任主攻任务,实施了连续攻击,但终因敌防守严密,加之有较坚固和完备的工事,强攻不下。军参谋长徐向前又组织人员到进攻阵地进行了详尽的现地勘察,认为敌据点长期经营,城高墙厚,筑垒坚固,红军仅用手中的轻武器是难以在敌城墙上打开缺口,实施突破的。所以,尽管红军作战英勇,仍是数次强攻,未能奏效。

    为了减少伤亡,徐向前同军长旷继勋商量决定,改用坑道作业的办法开辟攻击道路,掩护攻击部队接近城墙,实施爆破。所以,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下,攻城部队利用城北门外的小店作掩护,秘密挖了四、五十米长的坑道一直延伸到城墙脚下,然后将300多斤黑色火药和数发炮弹装在棺材里,从坑道推至城堡附近,等爆破和攻城的一切准备就绪之后,于2月10日下午,攻城部队引爆了炸药,随着一声巨响,在敌坚固而高大的石砌寨墙上炸开了一个一丈多宽的大缺口,红军的攻城部队乘敌人还在蒙头转向状态下的时候,随即乘爆炸的烟幕突入城内,与守敌展开了激烈的战斗,逐街争夺,逐巷攻取,并与顽强抵抗的守敌展开了白刃格斗,经过3个多小时的激战,将城内之敌千余人全部歼灭。胜利解决战斗,新集麇集着不少从根据地内逃来的地方豪绅,都被捉住了,送交地方政府处理。广大人民群众扬眉吐气,极为高兴,锣鼓喧天,庆贺胜利。由此也解除了我根据地的一大心腹之患,打通了鄂豫边和商南根据地的路线,新集从此也成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政治中心和首府。

    正当红四军的“飘忽战略”卓有成效,不仅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而且大大地挫败了敌人嚣张的气焰时,中共中央给鄂豫皖特委发来指示信。指出,国民党正调集30个师重新向红军进攻,红军的任务是“巩固赤区”向平汉线南发展,“后方地区是在鄂豫皖边”。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徐向前又决定西出平汉路,袭占李家集、柳林车站。乘蒋介石抽调兵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二次“围剿”,其平汉路南段空虚的有利战机,乘虚而攻。依据这一决策,红四军立即开赴至武胜关路东的三里城地区。首先派第十一师攻打李家集车站,部队斗志昂扬,冒雪夜袭,截住了一列运兵车,第十一师集中兵力,遂即发起勇猛攻击,乘车之敌在车厢内无法展开应战,只能被动挨打,结果,红军第十一师很快全歼了车上敌新编第十二师的一个旅,敌旅长侯镇华被击毙,并缴获了一大批军火物资,使红军得到了大量的补充,紧接着,第十一师又乘势对柳林车站发起了攻击,全歼敌人一个营,击溃敌人两个团。以上两次战斗,共毙俘敌人2000多人。

    第十一师袭占了李家集、柳林车站两战两捷之后,立即形成了近逼信阳的作战态势,这使敌人大为震惊。时崔郑州“绥靖公署”主任的刘峙,急忙调兵遣将,企图以“围剿”来遏制红军的攻击势头。其具体作战部署是:以赵观涛的第六师主力集结信阳,并令该师的第三十八旅、骑兵一师、张印相的第三十一师的第九十一旅、张钫的第二十路军的第六十三旅等部,由信阳、罗山向南推进。与此同时,武汉“绥靖公署”主任何成浚也相配合,命令其新编第二旅固守广水,第三十一师主力由广水开往信阳,岳维峻的第三十四师由孝感经花园沿平汉路东侧向北推进,敌人很快就形成了南北两线夹击部署,企图一举消灭红军。

    敌人部署得当之后,便气势汹汹地向作战地域开进而来,摆开了与红军决战的架势。在各路开进的敌人中,由于广水、信阳之敌迟迟没有出动,所以,岳维峻的第三十四师就显得最为突出冒进。岳维峻因为没有同红军交过手,“洗脸盆里扎猛子——不知深浅”。所以,接到作战命令之后,遂即催动人马,行动在各路敌人的最先头。该师自3月4日从孝感出发,5日由小河溪偕同旅长张万信、王俊杰督率第三团、第四团、第六团向双桥镇开进,并于8日即进抵广水以西的双桥镇地区,距我第四军主力集结的三里城、大新店仅有五十里地。根据敌第三十四师所进位置及与其它各路之敌所形成的态势,徐向前与旷继勋分析,决定乘敌突出冒进的态势,给其以突然猛烈的打击,破其一路,消耗其有生力量,震撼其余。

    根据这一决定,徐向前先派人对敌情实施了详细的侦察。双桥镇位于广水以东、大悟县北,九里关以南的澴水之畔。四面环山,均可瞰制镇内,易于形成合围之态势。敌第三十四师占领双桥镇后,即下令师部、两个旅部和炮兵营驻扎在双桥镇内,其第一〇〇旅的两个团分别布防在双桥镇、澴水西南的刘家湾、杨家湾、罗家城、赵家河、尖鸡岗,松岭山、田子山地区,但由于敌人的麻痹大意,占领地域后,没有构筑必要的工事,更没有完成防御部署;第一〇一旅的两个团部署在澴水东岸的刘家楼、白马石岗、小蔡山地区,也属临时防御,没有形成完备的防御部署和必要的准备。

    针对敌人的防御部署及作战准备情况,徐向前认为,我们所采取的“飘忽战略”,收到了诱敌脱离据点的效果,现在敌人分几路向我扑来,正是我们所创造的有利战机出现了,应乘敌人立足未稳、情况不熟以及作战准备不充分这一有利战机,给敌以突然而猛烈的攻击,一举击破敌一路,再取“飘忽战略”之胜利。为此,徐向前和旷继勋决定,以第十一师第三十二团在三里城负责监视北面的敌人,集中第二十八团、第二十九团、第三十团、第三十一团、第三十三团和罗山独立团共6个团,向南奔袭双桥镇之敌。具体部署是:以王树声、封俊指挥的第三十团和倪志亮、郑泽吾指挥的第三十一团分两路由北向南,由东向西实施正面突击,以查子清、李溪石指挥的第二十九团向双桥镇两面迂回,断敌退路,以高建斗、甘良发指挥的第二十八团和周维炯、姜镜堂指挥的第三十三团位于双桥镇以北的二店湾,随时准备支援战斗,罗山县独立团向双桥镇东南方向迂回,断敌退路。

    4月9日拂晓,各部队按计划到达攻击出发位置,对敌人形成了包围态势。5时,战斗打响。红军东西两岸的主攻部队发起了突然勇猛的突击,担任迂回任务的部队翻山越岭,隐蔽疾速前进,向敌后实施猛插。敌遭到突然袭击之后,仓皇组织反扑,岳维峻闻红军主力发起了攻击,顿时大惊失色,不知所措。正在敌人乱作一团,难以形成有效抵抗的时候,红军第三十团、第三十一团很快突破了外围阵地,尔后将敌分割为数块,并与敌展开了争夺制高点的激战。上午10时左右,迂回部队第二十九团占领了双桥镇西南的尖鸡岗,罗山独立团也抵占了东南的小蔡山一带,随之双桥镇四面均被红军所控制,敌第三十四师很快陷于红军的四面包围之中。双桥镇周围数十里的群众,也在地方党组织的动员和带领下,利用土枪、大刀、长矛等积极参战,呐喊助威,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响彻澴水两岸,整个战场群情激昂,万众一心,誓夺双桥镇的气势不可阻挡。而敌第三十四师师长岳维峻则“狗急跳墙”,亲自组织两个团出镇反扑。敌人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发起了疯狂的进攻,企图夺回外围已失阵地,打开缺口,向南逃窜。为此,敌我双方在城外展开了激烈的交战,敌人扑上来,我军就反击下去,阵地被敌人夺过去,我军又奋力夺回来,敌我双方,反复冲杀,肉搏格斗,扭成一团,混战颇酣。红军指战员英勇骁猛,充分发挥了我近战歼敌的优势和顽强的战斗作风。一直激战到11时左右,旷继勋下令预备队出击。红军主力分别从澴水两岸、长岭岗与白马石岗间突入了敌人的防御阵地,指挥员们也个个都身先士卒,冲锋在前,第十师师长蔡申熙胳膊负伤也不下战场,仍坚持在一线指挥战斗。各级指挥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极大地鼓舞了战士们的斗志,不仅给敌人以强有力的打击,而且也给敌人施加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不得不丢弃阵地,纷纷后退。而红军各路则密切配合,协同出击,穿插分割,直扑双桥镇内。镇内之敌见红军攻势迅猛,感到败局已定,无心再战,狼狈不堪地向南逃命。逃至罗家城附近时,遇到了红军第二十九团、第三十三团的顽强阻击。这两个团正在与逃敌激战之时,追击而来的红军第三十团和第三十一团也从后侧赶来,参战的人民群众和地方武装随之助战,很快就将岳维峻部的逃逸残部最后全歼了。师长岳维峻躲在乱军中逃跑时,被周维炯率领的第三十三团俘虏。岳维峻举起双手对押解他的红军战士说:“不要开枪,我是岳维峻,请带我去见你们的徐向前”。原来岳维峻于1925年任国民军第二军军长时,徐向前是他属下的第六混成旅的参谋、团副。

    双桥镇一战,红四军毙敌1000余人,俘敌5000多人,缴获各种枪支6000多支,山炮4门,迫击炮10多门。这是红四军第一次取得全歼敌一个师之兵力(一个师部、两个旅部、四个团、一个山炮营、两个迫击炮连)的重大胜利,使红军的声威大震。尤其是贯彻“飘忽战略”,流动作战,诱敌于运动之中预以歼灭的作战方针以来,大大消耗了敌人的有生力量,先后共歼敌15000余人,有效地减杀了敌人“围剿”我根据地的嚣张气焰和势头。与此同时,革命根据地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扩展,解放人口达200万,红军也发展到15000多人。这样的作战成果,充分证明了“飘忽战略”是正确的。对此,徐向前曾深刻地概括了这一作战方针的内涵。“随着红军力量的发展,武器装备的改善,战斗规模的扩大,运动战已成为我们克敌制胜的基本作战形式。无论是战略防御或战略反攻阶段,部队能够连战告捷,整团整师地歼敌,都和以运动战为主的作战形式,密切相关。我们的防御,是运动中的防御;我们的进攻,是运动中的进攻。有进有退,有攻有防,忽东忽西,忽南忽北,打得敌人晕头转向,措手不及。曾中生同志把这种战法,叫做‘飘忽战略’。所谓‘飘忽’,就是来无影,去无踪,神出鬼没,运动歼敌。”“整天和敌人转着圈子打,有游有击,有进有退,‘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由此“飘往忽来”,使敌人“莫知所之”,完全处于被我调动,疲于奔波,不知所措,随处挨打的被动窘境。这也正是徐向前军事指挥谋略的精彩所在,是我游击战争的灵魂所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