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帅智慧:徐向前-抓住了战机,主动权在我手中,敌人只能被我们各个击破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时间:一九三三年八月至十月

    作战:仪、营、宣战役

    谋略:察敌之机,速乘其利

    “察敌之机,速乘其利”,是讲要善于利用有利态势击破敌人。这是自古以来兵家施谋用计的一条基本原则,也是一条谋求制胜之道。徐向前在指挥革命战争中,总是善于综合分析战场上敌我态势,敏锐地从蛛丝马迹中找出有利于我之战机并加以巧妙地利用,设置或创造不利于敌的战场环境,每每“见利宜疾,取利乘时,间不容息”。从而不仅有效地争取了战场的主动权,而且赢得了作战的胜利。

    1933年7月7日,蒋介石在得知其四川军阀田颂尧对红军根据地实施的“三路围攻”失败之后,又委任大军阀刘湘为四川“剿匪”总司令。令其统率各路军阀对红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组织发动新的“围剿”。但是,刘湘与刘文辉于6月间开始的争霸四川的“川中混战”尚未结束,使得刘湘在短时间内还抽不出手来去“围剿”红军。而此时军阀邓锡侯的部队还远在川西,临时调动又劳师远袭。与红军直接对峙的田颂尧刚刚惨败于对红军的“围剿”之中,余悸未消,以休整为理由加以推辞。田颂尧部的右纵队司令、第二师师长曾南夫在成都答记者问时就说:“敝军自作战以来,半载于兹,与匪激战数百次,死亡及伤病在2万以上,兵员损失过重,非整顿补充不可。”而另外的两个军阀杨森和刘存厚则都因实力不强而力求自保,有意避战。以致到了8月间,敌人新的“围剿”部署尚未准备就绪。

    在这种战场态势下,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认为,四川军阀各路之间矛盾重重,明争暗斗,心存自保,消极避战,各据一方,相互观望,这种布势分散、设防孤立、互不支援的态势,正是我集中兵力,主动出击,各个歼敌的有利战机,同时也可以更快地发展我革命根据地。于是,在总指挥徐向前的主持下,决定速乘有利态势,发起仪南、营渠、宣达三次进攻战役。

    首先进行的是仪(陇)南战役。方面军进行仪南战役的主要作战意图是打击退踞仪陇以及南部地区的敌田颂尧残部,扫清这一地区嘉陵江东岸的敌人,使革命根据地再向西扩大到嘉陵江沿岸。同时要夺取仪陇县南部境内的盐井,以打破敌人对我革命根据地的经济、物资封锁,解决根据地当时缺少食盐的严重困难。

    当时,田颂尧于“三路围攻”失败之后,将部队大部撤至到嘉陵江以西地区。留在嘉陵江以东地区的还有一少部分残敌。有新改编的第五路王志远部(原为杨虎城部驻陕南的警备旅,因与孙蔚如关系紧张,投归川军田颂尧,被田颂尧收编为川军第二十九军第五路)和刘汉雄独立师共6个团,分别部署在广元及其以北地区,第二师第四旅控制广元附近地区。何德隅第三路的3个团部署在苍溪。罗乃琼的第二师的5个团部署于苍溪炯峰楼至南部双山垭一线。李炜如第一路的4个团部署在仪陇至兴隆场、日新场一线,以掩护其主力部队休整补充。

    根据敌人的兵力部署情况,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决心成一个梯队展开,以第九军全部担任战役主攻。从巴中以西之恩阳河地区向仪陇及其南部地区实施主要攻击:以第三十军一部向苍溪方向逼近,以积极的助攻行动牵制苍溪之敌:以第三十一军一部向广元方向逼近,也以积极的助攻行动牵制广元方向之敌,配合第九军的主攻行动。另外,以第四军在江口和洪口场等地区配置,随时准备钳制杨森、刘存厚等部,保证第九军主力的主攻行动。根据总指挥徐向前的部署,各路部队开始进行作战准备。

    8月12日,担任主攻任务的第九军开始向仪陇发起进攻,在尹家铺、老水口地区与敌人李炜如的1个团突然遭遇。第九军先头部队马上展开,就地围歼,消灭敌人200多,余敌向阆中逃窜。第九军继续前进,迅速将仪陇县城及其外围的兴隆场、黄石林、日兴场、凤仪场等据点分别包围起来,并另以一部向南迂回,义包围了土门铺据点。将敌人包围以后,第九军根据总指挥徐向前的命令,一面积极地进行攻坚作战准备,一面组织小分队开始对敌人实施夜间袭扰,不断给敌施加军事压力,消耗和疲惫敌人。就这样,经过一周左右的连续袭扰,先后打下了兴隆场、黄石林、日兴场、凤仪场等外围据点,歼灭敌人1个多团的兵力,仪陇城内之敌见外围据点纷纷被破,顿时惊慌失措,自知危在旦夕,无心无力死守。8月23日,第九军主力一举突破仪陇城,歼敌两个营,俘敌300余人,缴枪400多支。

    第九军攻占仪陇城以后,立即向南部以东的嘉陵江沿岸地区疾进。田颂尧本来就是刚被红军打败,余悸未消,又遭红军围攻,更是惊恐万状,未等红军形成围攻之势,据守该地区之敌便纷纷向嘉陵江以西溃逃。第九军一部乘胜攻占了新政坝,一部进抵洪山场,并占领了建有大批盐井的地区。红军控制了盐井之后,当即在地方党组织的配合下,发动广大盐井工人继续生产,同时大力组织收购食盐,动员群众将食盐运往根据地,使根据地彻底解决了严重缺少食盐的困难。

    就在第九军向仪陇发起攻击的同时,第三十一军部队也向广元地区发起了猛攻。8月12日,第三十一军兵分三路向红土关、大石板、南山地区攻击前,连克元坝子、红土关等要点,15日,又向广元境内的千佛岩、莲花河、尹家沟至柳林子、九花岩一带实施了攻击,与刘汉雄、王志远两部守敌展开了激战,但战不多久,红军就攻占了千佛岩、亮垭子等地,毙敌团副刘鸿秀、营长周心胜、伤敌团长李清涵,毙伤敌其余官兵120余名。18日,红军又经过激烈的战斗,攻下了广元城东南险要阵地柳林子,歼敌近两个营,并形成了对广元城的三面包围,另以部分兵力向陕南方向的宁强发展进攻。向苍溪方向进军的第三十一军一部,于8月中旬,进至新观、三川、五龙,直达伏公、白垭、小淅、鸳溪、唤马、石门等地。在三川、新观建立了区苏维埃政府,其余解放的乡村,也建立了乡的苏维埃政府。随后,进至苍溪城郊,直接威胁到城内之敌,使其不能外出增援,由此控制了苍溪方向的态势,有力地配合了第九军作战,保障了仪南战役的胜利。

    仪南战役历时半个月,共歼灭敌人3000余人,缴获各种枪支近千支,解放了仪陇全县,并控制了广元、昭化、苍溪、阆中、南部等县之嘉陵江东岸广大地区和陕南宁强县的一部分地区。新解放的盐井开始了正常的生产,保障了根据地军民的食盐供应,有效地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改变了战场态势,扩大了根据地范围,同时也沉重地打击了敌人的士气,尤其是给了相邻之敌以极大的震撼。

    仪南战役胜利结束后,革命根据地已经发展到仪陇以南地区。这一地区的地理位置与敌杨森第二十军盘踞在巴中以南的前哨据点玉山场、鼎山场相顶,突出于仪陇和江口中间,像一个拳头似的抵在了根据地的中央,成为我继续向外发展的严重障碍。而当敌人对根据地形成新的包围圈时,这个据点又是敌人最为有利的前进阵地。可见,这两个据点,就成了控制我行动的两个“钉子”。

    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认为,这两个“钉子”虽然兵力不大,但其地理位置有利,在我根据地不仅要向西发展,而且要向南发展的情况下,它就像两个拳头从正南面抵住我胸部,极大地限制了我红军的回旋余地,而在敌人新的围攻到来时,它又像把尖刀,可直插巴中、南江,危及我腹心地带。不拔掉这两个“钉子”,我军将进退受制。因此,从战略全局着眼,应该乘势将其拔掉,同时也可以有效地限制敌人的发展。于是,方面军决定进行营渠战役,其战役的目的是一举两得:一是可以消除这两个据点对我军行动的威胁,利于我军继续向南扩展根据地;二是可以彻底铲除敌人的前进阵地,剥夺敌人战场上的有利态势。

    营山、渠县位于川陕根据地南部,渠江和嘉陵江之间,是敌第二十军的防地。敌第二十军共编有6个混成旅,每个旅编成3个团,另有手枪团、宪兵团和团务精练司令部的两个团,共计22个团,约2万余人。杨森把他的部队由北向南展开形成了纵深梯次配置:以李朝信的第二混成旅,分别部署在营山以北巴中县属的玉山场、鼎山场地域,是突出于川陕根据地内的前哨据点。杨汉忠的第一混成旅,部署在渠县城及其以北的佛楼寺地域。夏炯的第五混成旅,部署在营山城及其以南地区。罗润德的第六混成旅,部署在蓬安县城及其以北的徐家场、云雾山地域。由此形成了纵深配置。上述各处之敌均都控制了险要阵地,筑有坚固工事。除此之外,杨汉域的第三混成旅和高德周的第四混成旅则分别部署在广安、岳地、南充一线,作为机动部队,随时增援各方向作战。同时,也是为保障纵深的安全。第二十军军部设在广安。

    基于敌第二十军的这种布势,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决定:以位于巴中地区的第三十军主力从正面由北向南,以第九军第二十五师由仪陇地区向东,以第四军第十一师由巴中东南之江口地区向西,首先歼灭突出于北端的玉山场、鼎山场之敌,突破敌纵深防御,相机歼灭敌人主力。同时,还以第三十一军监视广元、陕南之敌,以第四军一部牵制刘存厚部。组织阆南、苍溪的地方武装,在嘉陵江东岸频繁活动,以佯动给敌人造成我欲西进的错觉,迷惑和牵制田颂尧部,以保证主攻部队右侧的安全。

    9月22日夜,总指挥徐向前下达了发起总攻击的命令。当天正下着大雨,敌人万万没有料到红军会在这样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出击,毫无防备。方面军第九军第七十三团冒雨穿过荒僻的山间小路,以隐蔽、突然的动作,直插玉山场、鼎山场的侧后。由于红军夜间、雨天行军爬山的技能较好,各部队均都神速而隐蔽地到达了指定地点,并秘密地做好攻击准备。

    翌日拂晓前,战斗打响,第三十军从正面发起突击,首先攻占了敌之险要阵地龙背场,击溃守敌一个营。第九军另一部突然攻占了马鞍场,将当地反动地主武装千余人大部歼灭。同时第十军由正面逼近玉山场,第九军和第四军一部从背后发起突击,对玉山场、鼎山场之敌形成了围攻态势,打得敌人不知所措。其中,第四军第十一师以两翼迂回的动作,将敌第二混成旅的1个团压缩包围在鼎山场。玉山场之敌在红军第三十军的强大攻势压力下,向南溃逃。第三十军和第九军随即冒雨疾追不舍。于24日,追至营山以北60余里的马深溪地区,南逃的第二混成旅残部企图凭险顽抗,结果被全部击溃。缴获长短枪2000余支,其他军用品极多。敌人残部纷纷向营山城逃窜,红军当即占领了马深溪。此时,总指挥徐向前感到敌整个阵势已经大乱,我乘胜发展的有利战机已经成熟。于是令第三十军乘胜向东南敌纵深方向发展,第四军第十一师跟进配合,当日,该师亦击破鼎山场敌第二混成旅第六团,尔后继续向东南推进,有效地配合了第三十军发展进攻的行动。

    杨森突然遭到如此沉重的打击,最前面的两个“钉子”被拔掉了,顿时手忙脚乱。连连电催刘湘告急求援。同时,决定确保营山、渠县、蓬安三地。为此,急令第一混成旅第一团、第三团在佛楼寺、杨家寨地域据险防守,以第二混成旅残部及第五混成旅一个团在天池、通天场、大庙场一线占领阵地,阻击红军继续向纵深发展进攻。同时,又急令机动部队第三混成旅由南充向蓬安增援,第五混成旅两个团向营山集中,形成优势,加强防守,巩固防线。敌第一混成旅旅长杨汉忠受命后,马上调整部署,将旅部驻在佛楼寺街上,以第二团团长赵家漠率全团在前方担任警戒,以第一团团长陈栋梁、第三团团长雍寿康率两个团位于旅部后方杨家寨地域为预备队。

    9月29日,红军第三十军主力穿山越峪迅猛突进,于拂晓前对佛楼寺之敌发起突然攻击。指战员们冒着敌人的火力封锁,攀登悬崖绝壁,一举攻下佛楼寺、杨安寨,全歼敌第一混成旅之第一团和第三团。击毙了敌第一团团长陈栋梁,俘虏了第三团团长雍寿康。第四军第十一师也攻占了佛楼寺以东的石桥河,并南下逼至渠县近部。30日,第三十军于佛楼寺战斗后又挥师西进,协同第九军向营山发展进攻。

    敌第二十军军长杨森见前线溃败,营山吃紧,深恐老巢有失。急忙又加固防守。在营山东北方向的天池场、通天场、大庙场一线占领险要阵地,构成第一道拦阻阵地。在玉皇营、通天场构筑了7道防御工事。在大庙场、南岳山一带,利用险要地形构筑工事,设置交叉火力点。敌人的防守,形成了以玉皇营、通天场、南岳山为重点的防御体系,三点成鼎足之势,战斗中可以独立坚守,也可以互相支援的防御枢纽。杨森狂妄地宣称:营山防线,固若金汤,不可逾越。

    针对敌人的布防,方面军决定,集中兵力,逐点歼灭敌人。首先夜袭防守玉皇营之敌,得手后消灭通天场之敌,然后围歼南岳山、大庙场守敌。其具体部署是:以第二十五师主力从侧后袭击玉皇营守敌,以第二十五师一部和第三十军一部在正面实施牵制性攻击。

    10月2日夜,大雨滂沱,天黑如漆。担任奇袭任务的第七十三团、第七十五团分两路向玉皇营侧后迂回。只待其进至指定位置,突袭即可发起。10月3日拂晓,突袭发起。未等敌人从蒙头转向中清醒过来时,第九军第七十三团的攻击部队就冒着倾盆大雨,英勇冲人敌阵地,与敌人展开了肉搏战,连破敌人7道工事,打得敌人溃不成军,随即占领了玉皇营,立即向通天场猛插。南岳山、大庙场之敌已成孤立状态。我军一鼓作气向南岳山发起攻击,敌人在我第七十三团、第七十五团和第二六三团的三面夹击下,无法招架,互相践踏,陷入一片混乱,东奔西突,到处乱窜。就这样,该线守敌及来援的第三混成旅和第五混成旅一部,在红军猛烈打击下,2000余人迅速被歼,残部逃向嘉陵江西岸,当晚,红军就解放了营山城。

    10月5日,第九军以及地方武装分路向蓬安县开进,第七十三师一部经营山的丰豆直趋周口、清溪。10月6日,红军迅速占领了蓬安县城对岸的重镇周口。此后连续几天,红军又相继占领了嘉陵江以东的鲜店、平头、石门、金溪、西洋、大泥、荼亭、诸家、骑龙、方广、黄坪、金城、金甲、清溪、西孔、柏杨、三元等广大地区。这些地区的地主组织及各类反动武装,在红军强有力的打击和政治攻势之下,纷纷瓦解,有的投城,有的逃窜。

    敌第二十军军长杨森这次真正领教了红军的厉害。尤其是领教了红军总指挥徐向前,把握战机,兵贵神速,各个击破的战术的厉害。10月6日,极度恐慌的杨森退到南充。立即电召各混成旅旅长杨汉忠、李君实、杨汉域、高德周、夏炯、罗润德以及精练司令向适瑞火速到南充商讨下一步作战计划。杨森打算放弃渠县、广安、岳池,退守南充、蓬安。此时的刘湘则认为,如果杨森全部退守嘉陵江西岸,那么自己的防区将直接受到红军的威胁。鉴于此,莫不如争取主动,以部分兵力增援杨森,借用杨森残部势力保护自己。于是,刘湘答应杨森求援的要求,急调其王陵基第三师的两个旅,占领渠县东北的三汇镇,范绍增的第四师占领大竹,另以一部兵力由制川赴至广安、武胜,准备配合杨森部在营山地区组织抗击红军的进攻,以求阻止红军向南发展之势。但灵活的红军却已集结主力向东发展,敌人阻击红军向南发展的作战计划也就随之落空了。

    营渠战役势如破竹,历时10余天,红军将士攻坚越险,突破敌纵深梯次配备的坚固防御体系。整个战役共计歼灭杨森的第一混成旅大部,第二、第三、第五混成旅各一部,毙敌第十四团团长陈栋梁以下千余人,俘敌第二团团长雍寿康以下2000余人,缴获长短枪2500余支,解放了营山县城及营山、渠县大部及蓬安县嘉陵江以东的广大地区,根据地向南扩展了百余里,解放了90多万群众,壮大了发展红军的群众基础,也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和地方武装。

    红四方面军利用各路军阀各怀盘算,心存自保,互不支援的有利战机,一鼓作气,连续发起了两个战役并大获全胜,不仅给敌人以极大的震撼,使其各自更不敢轻易出兵,相互支援;而且使整个川东战场上敌人的布势也更加分散了。所以,总指挥徐向前认为,一定要抓住这一难得的有利战机,乘胜再战,速乘其利,扩大战果,尽可能大量地消灭敌人在川东的有生力量,迅速发展根据地,壮大革命力量。于是,方面军决定发起宣达战役。对据守在宣汉、达县、万源、城口地区之敌的刘存厚第二十三军实施攻击。

    刘存厚是一个老朽昏庸的大军阀。我军入川后,几次写信给他,让他严守中立,不得介入争战,他非但不听劝阻,反而还趁我军收紧阵地的困难时期派兵抢占竹峪关,配合田颂尧“围剿”红军,企图在红军危机的时候再增加一些危机,置红军于死地。对于这样一个反动顽固的军阀,方面军决定给予严惩。

    发起宣汉战役的决心定下以后,方面军总部在得胜山召开了作战会议,研究了宣达战役的作战方针和部署。首先分析了宣汉地区的敌情:刘存厚的第二十三军辖有第一师、第二师、独立旅和第三路,连同特种兵在内共约15个团,近两万人。其兵力部署是:在东北起万源、西南经黄中堡、草坝场、喻家坪、镇龙关、土地堡、丘家堡、澌滩河,南至达县以西的桥湾河一线配置,将其主力13个团分兵防守在长达300余里的防线上,目的是要阻击红军的进攻,但这种没有重点的、兵力极为分散的防御,不仅防御本身没有纵深、没有弹性,而且后方也极为空虚,只有一个旅的二线部队,这更有利于我集中兵力,分割围歼守敌。

    总指挥徐向前决心根据敌人单线配置,分散防守的兵力布势情况,采取集中兵力,实施中央突破,直插敌人后方,并从两翼实施辅助攻击,钳制敌横向收缩,形成分割围歼的态势,彻底瘫痪敌防御体系,消灭敌有生力量。

    为了确有把握实现战役决心,总指挥徐向前还要求部队要保持战役发起的突然性,采取隐蔽企图、迷惑敌人,“声于西而击于东”的谋略加以配合。首先以分布于营山、仪陇、蓬安地区的第九军4个团,苍溪、阆中、南部地区的第三十军一部,广元、昭化地区的第三十一军一部为佯动部队。先沿嘉陵江岸边浩浩荡荡地开进,造成方面军要向西进攻的假象,而方面军的主力10余个团早已乘机秘密地集结于东线了。具体部署是:以第三十军的4个团为第一梯队,以第九军第二十五师为第二梯队,组成中路突击集群,由刘坪向敌防御中央地段土地堡等阵地实施主攻,从中间突破敌防御,并直接向纵深发展进攻;以第四军第十师两个团另一个营和第十二师一个团组成左路突击集群,由洪口场向镇龙关等地发起攻击,以积极的作战行动牵制该地段之敌,掩护主攻集群行动:以第四军第十一师两个团为右路,由江口地域相机东进,以积极的行动配合中央集群行动。总指挥徐向前要求:方面军各个部队一定要做到行动迅速秘密,力求采取奇袭手段发起攻击,给敌以突然性打击,迅速突破敌防线,攻占要点,然后以积极而勇猛的战斗行动,坚决果敢地穿插迂回,穷追狠打,不给敌以半点喘息的机会,一鼓作气,歼敌制胜。总指挥徐向前的要求,反映了他所确定的作战决心的精神实质,也表达了所用军事谋略的核心思想,提出了要达成作战目的的基本方法。根据徐向前的部署,各部队开始了秘密的作战准备。

    10月16日夜,中路突击集群部队和左路突击集群部队开始秘密地向预定作战地域开进。17日拂晓,中路突击集群的第一梯队的第三十军第二六八团,隐蔽地通过了陡峭的小路,攀越了五丈多高的绝壁,在敌人还毫无察觉的时候,一举袭击了土地堡附近的一个要隘烟灯寨,迅速歼敌一个营,在敌人的防线上打开了缺口。后续部队迅速沿突破口继续前进,顺利地攻下了土地堡、凤凰观,全歼守敌第六团。未待敌人作出反应,紧接着第九军投入战斗,当日下午就攻占了丘家堡、马渡关,击溃了守敌第五团。由此敌中段的防线即被彻底突破,残敌纷纷向南溃逃。至此,中央突击集群并未休整,而是积极贯彻总指挥徐向前穷追猛打,不给敌以半点喘息的机会,一鼓作气的要求,抓紧一切时间迅速向敌防御纵深发展进攻,18日占领隘口后,第九军、第三十军迅即向宣汉、达县直扑猛进。19日,第九军就迅速攻占了宣汉城北的要点板凳垭和尖子山,城内守敌没有想到第一道防御的外壳这么快就崩溃了,可见红军的攻势猛不可挡。于是,城内的守敌不战自溃,弃城而逃,宣汉城即告解放。就在同日,向达县猛进的第三十军占领了达县城东北三十里之遥的罗江口,并马不停蹄地继续前进,向达县城北要点凤凰山守敌发起了猛攻,但因此要点山势险峻,工事坚固,一时难以攻下。此时,第三十军政委李先念立即率领一部兵力于20日夜沿宣(汉)达(县)大路直攻县城。当先头部队进至城东吴家桥时,与敌人的警戒部队一个连遭遇,双方刚一接触,该连即仓皇向城内逃窜,追击部队顺势跟踪攻入城内,乘敌惊慌失措之际,迅速将城内守敌一个团大部歼灭,残敌遗逃了。达县县城宣告解放。而凤凰山守敌见县城已失,没有了支撑后盾,觉得顽固坚守也是孤军作战,极度恐慌,无心再战。第三十军部队乘机攻占了该要点,俘敌团长以下500余人,残敌突围西窜。但是这股逃敌刚摆脱了第三十军的攻击,在达县以西地区又遇到了红四方面军右路突击集群第四军的两个团,这样,在第三十军追击部队和第四军侧击部队的配合下,将凤凰山要点的溃逃之敌全部歼灭。

    就在方面军中路突击集群向土地堡发起攻击的同时,左路突击集群的第四军的三个团另一个营,也按时向敌防线北段的镇龙关、石窝场、草坝场等地发起了猛烈的攻击。第十师第三十团及第十二师第三十六团,从竹峪关正面向草坝场发起了攻击,第十师第二十八团和第二十九团一个营由洪口场向镇龙关发起了攻击。攻击发起后,第二十八团等迅速攻克了镇龙关,歼灭了守敌一个营,随后立即向石窝场、五龙台迂回,歼灭了反动民团300余人。草坝场守敌一个旅另一个团在第三十、第三十六团猛攻下负隅顽抗,激烈的战斗持续了一天,此后第三十六团以一部兵力向南迂回,顺利占领了苦寨坪。10月18日,草坝场的守敌突然发现其左侧后受到了严重威胁,顿感后方不保,即无心再战,随后仓皇向南溃逃。但当敌入逃至五龙台地域时,被紧追而来的第三十团、第三十六团和早已设伏在此的第二十八团协力包围起来,全部歼灭了。战至此时,万源县的守敌第三路廖雨辰等部的5个团见第一线防御已被红军打得七零八落,几近崩溃,不敢再战,及早弃城向南溃退了。第四军的主力见敌人弃城而逃,遂即紧追不舍,直赶至宣汉以东地区,以一部兵力乘胜东进,于21日占领了万源,直抵城口近郊。

    就在宣达战役开始时,活动于当地的川东游击军,知道红四方面军要发动宣达战役时,就决定要以积极的游击作战相配合,为主力红军创造更多的战机,并用战斗的胜利作为同主力红军会师的献礼。所以,当宣达之敌东逃时,游击军一部会同广大群众在州河南岸组织了多次的截击、袭击,以迟滞敌人行动,消灭了敌人两个连的兵力,并为红军主力创造了战机。10月下旬,万源及宣达的逃敌相会合后退至宣达以东的南坝场、圣灯寺一带时,群众武装又在川东游击军的组织指挥下,用鸟枪、土炮、大刀、梭标等武器袭扰敌人,将该敌约8个团的兵力困扰达一个星期之久。在这个期间,游击军派出第二支队队长与红军主力取得联系,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在宣达城接见了游击军第二支队队长。队长将川东游击军的作战情况向总指挥徐向前作了汇报:“从宣汉、万源逃出来的敌人约8个团,退至宣汉以东的南坝场地区,被我们游击军和当地群众困扰了六匕天。由于我们兵力不足,难以将敌人消灭,王维舟总指挥派我来求援。”鉴于此种情况,总指挥徐向前立即派第九军副军长许世友率领第七十三团和第四军第二十八团,急速赶往南坝场。使川东游击军同主力红军胜利会师,并经过一天的激战,将敌8个团全部击溃。川东游击军积极主动的作战行动,有利地配合了四方面军取得了宣达战役的胜利。

    宣达战役历时11天,大获全胜。解放了宣汉、达县、万源三座县城,反动军阀刘存厚的第二十三军遭受了沉重打击。其中6个团全部或大部被歼,毙敌1000余人,俘虏3000余人,缴获了长短枪800余支,炮3门,以及大量的装备物资。与此同时,川陕边革命根据地又向东扩展了300里,将南通巴地区与川东游击根据地完全连成了一片。这里的游击军和人民群众纷纷要求加入红军,使红军的实力也得到了大大的增强。

    纵观仪南、营渠、宣达三次进攻战役,所取得的胜利是巨大的。正如总指挥徐向前所总结的那样:“我军先后歼敌近两万,缴获长短枪一万二千余支及大量军用物资,沉重打击了敌人,极大鼓舞了群众。新区老区群众,纷纷参加红军,红四方面军发展为五个军,八万余人。根据地扩展到东起城口近郊,西抵嘉陵江沿岸,南起营山、达县,北至陕南镇巴、宁强,纵四百余里,横五百余里,总面积达四万二千余平方公里,人口约五百余万。控制了通江、南江、巴中、仪陇、营山、宣汉、达县、万源等八座县城,建立了二十二个县城的革命政权。由此,形成川陕根据地的鼎盛局面,是方面军发展史上的新高峰。”

    总指挥徐向前在总结三次战役的作战指导方针时指出:“三次进攻战役胜利的实践证明: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不能单靠积极防御,也要靠积极进攻。防御和进攻,交替运用,依据具体情况而定。敌人压来了,我们用积极防御去打破他们的进攻,乘胜追击,扩大根据地。敌人龟缩回去了,我们就积极开展有利条件下的外线出击,一面扩大根据地和游击区,一面为打破和迟滞敌人的新攻势创造条件。防御和进攻形式交替变更,不断反复,贯串在根据地的发展过程中,二者缺一不可。这是由中国土地革命战争的特殊规律决定的。只有把握这个规律,才能正确地指导战争,夺取胜利。”

    总指挥徐向前对三次进攻战役巨大胜利原因的概括和总结,尤其是对中国土地革命战争特殊规律的揭示和把握,可谓是徐向前高超的军事指挥谋略的反映。不仅指导着红四方面军进行革命战争和根据地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而且也为中国土地革命战争的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指导理论,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集体智慧结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徐向前军事指挥谋略的精彩之笔。从三次进攻战役的实践看,其胜利的经验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抓住有利形势,适时地进行了进攻作战。田颂尧的“三路围攻”被粉碎后,根据地周围的敌军由于内部矛盾重重,暂取守势。这一形势,极有利于方面军争取主动,发动进攻,通过“积极开展有利条件下的外线出击”,大量地消灭敌人和扩大根据地。方面军和根据地人民,在反“三路围攻”后,经过三个月的整训和准备,在敌人新的围攻尚未到来之前,抓住这一有利形势,主动出击,连续发动了三次进攻战役,取得了辉煌战果。实践证明,这一作战方针是完全正确的。

    第二,利用矛盾,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敌人。田颂尧、杨森、刘存厚虽防区毗连,但彼此却勾心斗角,矛盾极深。方面军在进攻作战时,正是充分地利用了敌人之间这种极深的矛盾关系,或者说,将敌人之间存在的矛盾作为可以利用的战机,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的策略,果然奏效。在战役过程中,田、杨、刘三敌不仅未相互策应、出兵支援,反而采取各守门户、隔岸观火的态度,因而使得红军得以在局部战场上形成对敌的绝对优势兵力,顺利地逐个击破敌人,取得了连续三次进攻作战的胜利。

    第三,作战指挥机动灵活,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打法。仪南战役根据敌人仅以部分兵力据守仪陇县城及其外围据点,以掩护其主力在嘉陵江以西休整补充的态势,采取正面进攻,迅速拔除外围据点,然后攻歼仪陇守敌的战法。营渠战役又根据敌人两翼暴露、前轻后重、纵深梯次配置的部署,采取两翼出击配合正面进攻,先消灭北面比较突出之敌,再向纵深穿插,分割包围,歼灭敌人的战法。宣达战役则根据敌人一线配置,后方空虚的特点,采取中间突破,大胆楔入,先割后围,围而后击的战法,直捣敌人老巢;为了达成突然性,战役开始前,还组织了西线其它部队广泛出击,迷惑敌人,因此战役发起时,军阀刘存厚竟认为红军主力尚在嘉陵江一带,马渡关被占时仍以为系川东游击军“骚扰”,不足为虑;当第三十军部队二十日晚袭人达县县城时,这个一直挂着吴佩孚时代授予的“勋一位”、“崇威上将军”头衔的老军阀,还正在饮酒扶乩,占卜战局的吉凶,一闻警报,即仓皇南逃。

    第四,战术手段主要采取夜战、奇袭,一举攻破敌人赖以据险扼守的坚固设防,迫其全线混乱崩溃,然后穷追猛打,使敌难以还手。这一战术手段,既有效地粉碎了敌人凭坚固守,稳定其阵势的企图,又避免了红军过多的伤亡和更大的消耗:既打中了敌人贪生怕死、力图各保实力的弱点,又便于发挥红军攻击勇猛、行动迅速的特长。在这样的进攻下,田颂尧的以仪陇为中心构筑有坚固工事的“卫星据点”,杨森号称“天险”的鼎山场、佛楼寺、杨家寨、大庙据点场,刘存厚苦心经营的以土地堡、镇龙关为重点的防线,都被红军迅速攻破。许多后撤逃跑的敌人,刚一脱离阵地,就被红军追歼消灭了。

    第五,充分发扬部队英勇顽强、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战斗作风,并在各次战役中组织各个部队交替担负战役的主要任务,使每次战役都有生力军参战。这是能够组织连续作战并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在战斗中,不论敌人利用高山峻岭、悬崖绝壁构筑坚固的工事,不论进攻中时常遇到大雨倾盆,浓雾弥漫妨碍行动,也不论战斗紧张、物资供给条件如何缺乏,都被全体指战员不怕艰险、忍受困难的无畏精神所一一克服,参军不久的大批新战士,虽然没有战斗经验,也同老战士一样奋不顾身地冲锋陷阵,并在实际战斗中得到很大锻炼与提高。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