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帅智慧:徐向前-以防守耗敌,为反攻创造战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时间:一九三四年七月

    作战:万源保卫战

    谋略:以守而待攻,复以战而乘敝

    1934年春季,刘湘令川军连续发起第二期、第三期总攻。在东线,唐式遵令所部向红军发起了重点攻击,企图突破红军防线,直取万源、通江。总指挥徐向前率领红军利用有利地形,坚守红灵台、老鹰嘴、毛坪一线,不断予敌以重大杀伤,使唐式遵一筹莫展,叫苦不迭。他致电刘湘称:“职部当面左翼为老鹰岩,右翼为罗大湾,数十要隘,形如肝叶,昔王三槐据一线,附者数万,清兵相持数载,不得寸进,因罗斯举引导,清兵由保宁、南、巴进攻通江,破匪老巢,乃告崩溃,形势所关,今古同辙”。恳请刘湘从西线突击。但西线各路军阀各保实力,谁也不愿冒死突进。致4月底,刘湘的第三期总攻又告失败。东西两线的红军,共杀伤川军两万余人,逐步收紧阵地,主动放弃巴中、南江,形成了西起贵民关、经观光山、杀牛坪、得胜山,东至大西山、花萼山的防御体系。

    但刘湘并不甘心这样的结局,于是,又一次调兵遣将,其纠集了140余团的兵力,于6月下旬发起第四期总攻,企图乘红四方面军收紧阵地至万源一线时,集中力量将红四方面军一举驱逐出四川。因此,万源保卫战便成了红四方面军反“六路围攻”最终胜败的关键。

    面对敌人的强大攻势,7月上旬,方面军总部在万源前线召开军事会议,研究作战部署。会上有人提议放弃川陕根据地,北进汉中,另找出路。徐向前不同意这种主张,他认为虽然红军的困难越来越大,敌人的攻势越来越猛,但红军战胜敌人还是有条件的。绝不能轻易脱离根据地。他说:“汉中那里我们去过,回旋余地不大,又没有群众基础,去那里有什么出路呀!现在唯一的出路是硬着头皮了,消耗敌人,待机反攻。根据敌人的进攻态势和兵力部署,徐向前判断敌人下一步进攻的重点将是万源。因此,要利用万源一线山高林密的有利地形,实施决战防御!此时我军收紧阵地已经退至根据地的后部:东起万源以东的曾子坪,西至通江,北迄川陕边界的米他山,纵横不过百余里。根据地总面积由四万多平方公里缩小为一万多平方公里,回旋余地已经不大,再退就将被逐出川北,整个形势已经不允许红军再退了。但从另一方面看,我军坚守这一地区的条件也已经具备:战线缩短,兵力集中,背靠巴山,居高临下,依托有利地形和良好的阵地,终止敌人的进攻是完全可能的。敌人虽然气势汹汹,摆下一副非拿下川陕不可的架势,但后续无力,已是强弩之末。顶住和挫败敌人进攻的最后一个浪头,就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战场形势。”所以,红四方面军转移至万源一线后,背靠巴山,在曾子坪、大面山、孔家山、南天门、火嵌子山、鹰龙山、云雾山一线构筑了一条长约400华里的半圆形坚固防御阵地。此阵地紧缩,战场空间有限,红军兵力却更加集中,地形更加险要,防御作战的经验也更加丰富。在一线主要防御方向上,从山脚到山顶,从山前到山后,构筑有数道至数十道战斗工事,形成了支撑点式的环形防御部署。可以凭借这些坚固而完备的阵地,以少数兵力抗击数倍乃至数十倍敌军的进攻。这样,我红四方面军则可以少部分兵力与敌作战,主力部队便可以集中休整,养精蓄锐,以逸待劳,伺机反攻。这正是“兵因地而强,地因兵而固”。而敌人要对这样坚固完备的防御部署实施进攻,势必会克服山高坡陡,树深林密的不利,不得不节节仰攻,十分不便,由此付出高昂的代价,最终必定以被挫败而告结束。另外,各路军阀面对如此易守难攻的防御部署,都不会去全力相拼,而各自有各自的保存实力的打算,只能会观望不前,使其刘湘的围攻是“人多而势不众”,“装备优而力不强”。万源保卫战之前,西线之敌因伤亡较重、兵疲力竭而对刘湘指挥的围攻取观望之势,止步不前。所以,西线敌我双方形成了对峙态势。因此,刘湘的主力部队既须照顾西线,向通江正面进攻,以维系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路的士气;又须照顾东线,向万源发起进攻,以防红四方面军从城口出川东。可见,刘湘的兵力使用,实质是处于分散状态,顾此失彼,战略上处于极为不利的态势上。

    针对敌我双方上述的态势,总指挥徐向前在军事会议上,专题研究了战略反攻的作战方案。徐向前首先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根据两次反击均未能达成转入反攻目的的经验教训,重新制定了新的反攻计划作战。总指挥徐向前指出:鉴于西线敌军虽弱,但敌我之间横亘着小通江对峙,加之山脉多是南北走向,易于敌人节节抗击,不利于红军实施反攻,更不利于向敌纵深发展,所以,在西线组织战略反攻,弊大于利,不会有所作为。而东线之敌虽人多势重,但遭我红军打击也最为沉重,多次受到重创。特别是在当前的态势下,我红军居高临下,便于我实施突破。一旦红军突破之后,则可以顺着山脉的走向直插敌人后方。对转为战略反攻具有决定性意义。为此,我们的作战方针,应该是“擒贼先擒王”,首先集中兵力,对东线之敌实施主要突击,歼灭东线之敌主力,粉碎第五路之敌的进攻,尔后再举兵向西,彻底粉碎敌人的“六路围攻”。具体的战法是,依托坚固阵地及有利地形,实施坚守防御:在大量消耗敌人有生力量之后,不等其重新组织力量,再次发起攻击之前,迅速乘机转入反攻,不给敌人以丝毫的喘息之机,一股作气全歼围攻之敌。徐向前最后强调到,反“六路围攻”现在到了决战防御的时候。战役开始以后,我军虽连续收紧阵地,放弃了大部分苏区,但这是敌强我弱的局势决定的,我军在战役指导上并没有发生错误,却实实地给刘湘及全川军阀以沉重打击,大大消耗了敌人的力量!其次,我军一退再退,正是为了长期消耗敌人后,于适当的时间和地点,转入突然的大反击,一战而胜。不久前,我们进行的西线反击不成功,只说明敌人还没到精疲力竭、一触即溃的地步,我军也没有到马上举行反击的时候。目前我们已经无处可退,敌人尚没有完全疲惫,那就要继续利用有利地形,继续消耗和疲惫敌人。我们要充分利用万源,这一最后一道防线,争取给敌人以大量的消耗,为最后的反攻创造条件!正如古兵法所说:“以守而待攻,复以战而乘敝”。既能以防御对付敌人的进攻,又能以进攻而乘敌之敝。与此同时,方面军为了统一部队上下的思想,还发出了“紧急关头、准备反攻进行决战”的号召,明确指出:“现在是我们的紧急关头,是消灭刘湘的决战关头。”并要求部队深入进行政治动员,广泛开展战场练兵,熟悉阵地配置、熟悉战场环境、熟悉防御战法,进一步提高协同作战的能力。另外,还要求各部队要充分依靠群众和发挥地方武装的作用,全力做好反攻的准备,誓与围攻之敌决战到底。

    革命战争是民众的战争。没有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红军要独立支撑如此旷日持久的战争是不可能的。徐向前深深知道这一点,就以运输为例,由于川北山势险峻,河川狭窄,走车行船极为不便,任务是异乎寻常的艰巨。红军作战所需大批粮食的运送,弹药的供应,伤病员的转移,无不靠人力背、抬、挑。两山之间,看去近在咫尺,但从这个山顶走到那个山顶,就得从日出走到日落。没有大批的人力从事运输保障,仗就没法打。徐向前在前线指挥打仗,经常关心后方的动员工作。要保证前线作战的胜利,各级苏维埃政府都要动员男女老少齐出动,从前线到后方,从东线到西线,形成了一支日夜奋战、川流不息的运输大军。据不完全统计,仅反“六路围攻”中参加运输的群众,即达100多万人次。他们和红军一起,为保卫红色政权而战,这是红军战胜敌人的根本保证。

    红军主力开始向东线转移,在万源一线形成了新的防御部署,依托万源周围的有利地形给敌以大量杀伤,为战略反攻创造有利条件。“7月中旬,果然不出徐向前所料,敌人开始了以万源为主要目标的全线猛攻,妄图以此再能完成已经失败的第四期总攻计划。敌人的第一路向川陕边界的两河口推进,计划遮断红军入陕的道路:敌第二、第三路以德汉城为主要进攻目标:第四路和总预备队一部以竹峪关为主要进攻目标;敌第五、第六路协力进攻万源,企图攻占万源及其以西一线。在上述诸路进攻中,仍以唐式遵的第五路担任主攻。这样,一场以万源前线为重点的激烈而重要的攻防对抗便开始了。我红四方面军决定利用万源附近地形特别险要,易守难攻的有利条件,与敌展开坚决抗击,力争给敌以大量的杀伤,彻底粉碎敌人驱逐红军于川境的企图。”

    8月16日,敌人对万源发起了第一次猛攻。唐式遵部的8个旅,在飞机、大炮等强大火力的掩护下,向万源城东南的大面山、孔家山、南天门等红军坚守的防御阵地实施了连续猛烈的冲击。在敌波浪式持续冲击面前,我红军依托既设阵地,英勇奋战,顽强抗击,反复争夺阵地,使敌人组织的一次次的冲击均未能达成目的,接二连三地败下阵来。对此,唐式遵并不甘心,但又怕自己的损失太大,所以,他就将所有参加作战的部队轮流担任主攻。每一次的攻击,都是在拂晓时发动,等到早晨八、九点钟,从梁山机场起飞的飞机(多为9架飞机编队)飞到前线的时候,地面部队便在飞机火力的掩护下发起攻击,连滚带爬,蜂拥而上,当敌进到半山腰地带时,我红军火力一起开火,打得敌人抬不起头来,由于敌我相距较近,飞机的火力怕误伤自己人,又无法再行火力支援,地面部队自身的火力又难以实施有效的掩护和支援,每次冲击都是攻又攻不上去,退又退不下来,一直相持到下午,敌机不能再来的时候,红军就组织阵前出击和反击,这时的敌人,只有抱头鼠窜,仓皇而退,付出了重大代价,而未能前进一步。敌第一师及王三春、陈国枢部向甑子坪、花萼山攻击,廖雨辰、汪铸龙向南天门攻击,其第二师、第三师向大面山、孔家山攻击。一个团攻不动,就用两个团、三个团、四个团。尤其是刘湘的“王牌”部队和“模范”教导师,依仗其拥有大批轻重机枪、迫击炮、山炮和充足的弹药,攻势更猛。他们还以供应鸦片作“动力”,让“双枪兵”攻击前先过足了大烟瘾。每次进攻,川军都以强大炮火首先实施猛烈轰击,而后实施密集冲锋,漫山遍野,大喊大叫,一轮接一轮地反复冲击。坚守在各个阵地上的红军指战员,发扬敢打敢拼、勇猛顽强的精神,人在阵地在,决不让敌人夺取一个阵地。他们在前沿阵地的堑壕里挖上避弹坑藏身、壕顶铺上树干、树枝和厚厚的土层形成盖沟,防敌炮火袭击;当敌人接近阵地时,步机枪一起开火,手榴弹开花,滚木雷石齐下,打得川军成堆成堆地伤亡;阵地被川军突入,红军就和敌人肉搏,直至将敌人杀退。坚守在老鹰寨、青山的3个连,抗住了川军两个旅的轮番进攻。总部教导队的100多人,顶住敌人1个团的进攻,血战一天后,只剩下30多人,阵地依然在手。

    大面山是海拔1000多公尺的大山,是川军的主要攻击目标之一。由红九军副军长许世友和政委陈海松率第二十五师防守。许世友在《万源保卫战》中叙述了激战的情景:

    我们从望远镜看去,山坡上、山谷里,到处是敌人,就像数不清的狼群,往我们山上扑来。……我们的战士一个个从工事里跳出去,杀奔敌人,和敌军混战成一片。……这样的反复冲锋,一个上午就有五六次、七八次之多。……眼看着熟悉的战士、干部在肉搏中倒下,眼看着敌人冲上了盖沟,……我们的大刀是纯钢的,能连砍十多个铜元不卷刃,但在厮杀中有时也砍卷了刃,长矛更是捅得弯弯扭扭的。……情况实在危急时,我们军、师干部,把八角帽往下一拉,也带了敢死营出击。敢死营配备有冲锋枪、大刀,一冲出去,就把敌人杀得纷纷倒地。打了一两仗,总指挥徐向前同志就亲临大面山前线视察。他见我们阵地坚固,敌人没有能够上山一步,表示满意。巡视完毕,徐向前总指挥在棚子中坐下来,详细告诉我们敌我情况。他说,大面山是敌人主攻方向之一,是全线的重点阵地,一定要坚守。右侧的三十军、左侧的四军,都打得很好。他还勉励部队:考验是很重的,可是我们从百战中打出来的战斗作风更硬。

    7月22日,敌人又对万源实施了第二次猛攻。继续向大面山、甑子坪的红军阵地展开了进攻,整团整旅地向红军阵地轮番冲击,但在红军的顽强抗击下,均未突破一处阵地,红军的防线岿然不动。敌人不到完全输光的时候,是不肯甘休,败下阵去的。唐式遵把他的队伍加以整顿后,7月27日,又集中主力部队再次向大面山、甑子坪实施第三次攻击,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前沿阵地不时被敌突破,营的敢死队,团的预备队都投入了战斗,同敌人进行反复争夺,战斗达到白热化的程度,最终其结果仍是如前一样。万源前线的三次防御,打退了敌人的三次大规模进攻,歼灭敌有生力量数千人,连同6月下旬,红军共毙伤敌团以下官兵7000余人,缴获步枪千余支,机枪20挺,追击炮20门。同时,西线之敌,在我红军的沉重打击下,也是损失惨重。加之军阀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所以,遂即也就停止了对通江、坪溪坝以西之线的进攻,就此观望不前。

    刘湘见万源连攻不克,束手无策,万般无奈,只好采取最后一个无能的蠢招,发布了奖惩命令,凡是能够攻下万源附近阵地的部队奖赏3万元银元。凡是放弃阵地者,临阵后退者,不管是师长、旅长、团长,一律军法论处。然而,不论是重赏,还是严罚,都没有能改变其失败的结果。

    8月6日,刘湘又集中其主要兵力对万源发起了第四次猛烈的攻击。首先是以飞机、大炮火力向红军阵地实施了密集的火力突击;尔后,在唐式遵亲临前线指挥下,对万源发起了三面围攻。敌第一师及王三春、陈国枢部向甑子坪、花萼山攻击,廖雨辰、汪铸龙向南天门攻击,其第二师、第三师向大面山、孔家山攻击。而坚守的红军部队在顽强抗击的同时,在局部地段还利用有利战机实施了突然、果断、勇猛的阵前出击。担任出击的红军战士,勇敢地跃出工事,冲人敌群,挥动着大刀、长矛,与敌人展开了厮杀,增大了敌人的伤亡。当红军击退了敌八、九个旅的冲击后,还乘势组织了多路出击,勇猛追杀,一鼓作气,追击敌7里以外,彻底打乱了敌人的围攻作战部署。8月6日、7日两天,是敌人第四次冲击的顶点,战斗异常激烈,但坚守的红军顽强防守,始终未后退一步,并缴获了大批的武器装备,而敌人却损兵4000多人。许世友在他的《万源保卫战》一文中回忆道:我军在万源与敌人反复争夺阵地,“敌人每天进攻,还先后发动了六次大攻击。大攻击时,敌人有时竟一线展开10多个团,密如蜂蚁,我们的短兵武器就更发挥作用,特别是马尾巴手榴弹,拨了保险针,一甩就是一大串。4个月中,敌人伤亡惨重,最多的一天伤亡上万。”据当时我东方快电报道:“刘湘集中其第一师、第二师、第三师及廖雨辰师全部残破主力进攻我万源城。三个月来,激战共六次,我们光荣英勇百战百胜的红四方面军,已经把敌人打得破烂不堪,敌伤亡达万人。然其野心未死,在他临死的前夜,复于本月5日、6日、7日又集中其全部残破主力,约共26个团,第七次来猛攻我万源之青山、老鹰岩、大面山、玄祖殿、香炉山、甄子坪、笋子梁。激战三天两夜,我军以无尚英勇与拼死命的决心,首先给予严重杀伤,处处反攻、出击、冲锋、肉搏,大小10余次,最后将敌全线击退,追敌10余里,敌之第七旅、第五旅、第四旅、第一旅几乎完全消灭。廖雨辰全师被打得丢盔弃甲,狼狈不堪。其他如第三旅都打得溃不成军。虽然敌集中机炮射击,飞机轰炸,反动官长及敢死队以炸弹、大刀压迫士兵冲锋,但在我猛烈火力之下,敌全不能进展,死尸成千,血流成河,全无斗志,一击飞退,一退全垮,无有人掩护,十几团乱退乱跑。刘湘失败之惨以这次为最大,简直是溃不成军了。……我军伤亡不到200余。”南线8月8日电:敌在通江城南岸及上七门一带,又于本日集中李家钰、杨森、范绍增共10个团分几路进攻,激战全日,最后完全被我击溃,义缴枪300余,杀伤七、八百。

    红四方面军通过这段坚守通江,保卫万源的反攻战,有效地实现了原定作战意图,通过坚守防御大量地消耗了敌人的有生力量,使敌人处于被动地位,士气低落,颓丧厌战,怨声载道,疲惫沮丧,不堪一击。而当敌“再而衰,三而竭”的时候,以逸待劳,士气倍增,战力精锐的红军,则集中主力于主要方向,给敌以致命的打击,并创造出反攻和进攻的战机和态势。最终取得了彻底粉碎敌“六路围攻”的伟大胜利。应该说,这一来之不易的胜利,是总指挥徐向前运用“以守而待攻,复以战而乘敝”的军事谋略指导反“六路围攻”作战的结果,是红四方面军贯彻方面军正确决策的结果。正像许世友在回忆录中写道的:“万源防御战,是我一生中经历过的一次规模最大、时间最长,也极为残酷激烈的坚守防御作战,我军经过七十余日的艰苦奋战,挫败了刘湘主力十几万人的多次猛攻,大量地消耗了敌人的有生力量,粉碎了敌人妄图消灭我军的企图,为全面反攻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万源保卫战的日日夜夜,总指挥徐向前总是冒着枪林弹雨,到前沿阵地直接指挥战斗。大面山、孙家山、花萼山等阵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在红四方面军指战员的战斗经历中,总指挥亲临前线早已不算新奇的事情了。指战员总是劝徐向前总指挥快些离开前沿。但徐向前总是笑着说:“前沿才好哪,走得近看得清,我呆在后方怎么指挥打仗呀?你们不也是在前沿吗?”有时,他在前线用望远镜观察两军激战的情况,敌人的子弹“嗖嗖”地从身边穿过,炮弹在附近开花,他若无其事,继续观察。他认为,指挥员亲临前线,及时了解实战情况,是决定战斗胜负的重要条件之一。有些东西,不是靠坐在指挥所里就能摸到的。所以,每次重要的战役战斗,尤其是战局最吃紧、最关键的地方,他都要亲临其境。根据战场的实际情况贯彻作战意图,调整战斗部署,变换战术要求,处置意外情况。正是在徐向前的影响下,红四方面军的各级指挥员都养成了指挥靠前、身先士卒的战斗作风。在万源保卫战中,许多军、师、团的指挥员都经常轮流到前沿阵地和战士们一起奋勇杀敌,从而赢得那些最紧张、最激烈、最残酷的战役、战斗的胜利。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