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战:太原战役
谋略:见利则疾,趋利乘时
战机,是指战场上有利于我而不利于敌的有利的作战时机。战机,虽然不是战斗力,但是在变化莫测的战场上,如果谁能抓住并充分利用了战机,谁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己方的战斗力,同时也就可以有效地抑制或破坏敌人战斗力的发挥。可见,战机对于夺取作战胜利的重要。所以,在敌对双方的活力对抗中,一方面,无不在寻找和把握战机,甚至是斗智斗计,施谋展略地创设战机;另一方面,又无不在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遏制和剥夺敌方的战机。从这种意义上说,两军交战的焦点,就是围绕着战机的获取和争夺来展开的。由此就使战机具有了很强的时效性的特点,在两军对垒的战场上,对战机素有“稍纵即逝”的比喻,这充分说明战机的难以把握和驾驭。兵法讲:“见利宜疾,未利则止,取利乘时,间不容息。先之一刻则太过,后之一刻则失时也”。其意是说,捕捉战机,及时行动是分秒不能差的,稍早一点,时机尚不成熟,稍迟一点,时机就会消失。正可谓:“见利则疾,趋利乘时”。即遇到有利战机,就应迅速行动;一旦捕捉到有利战机,就刻不容缓地采取行动。故善战者,求之于势、求之于机、求之于时。徐向前在作战指挥中,就十分注重并善于以利而动,趋利乘时,战而胜之。他所指挥的太原战役,就是抓住战机,提前发起攻击,趋利乘时,战而胜之的光辉范例。
1948年7月,徐向前指挥的晋中战役胜利结束以后,徐向前认为,下一个作战目标就是攻克阎锡山的最后一座“要塞城市”——太原,彻底摧毁阎锡山在山西38年的反动统治。
(1948年10月4日-1949年4月24日)
山西,凭山控水,据高负险,进能依险势而攻,退能据关塞而守。历史上曾有据山西之险则“俯天下之背而扼其吭”的说法。它东有太行山可依恃,西、南有黄河天险相围绕,北有恒山作屏障,南有中条山为依托。内地依山脉、河流走向,分成若干个丘陵地势,一道山一道川,山川相间,形成了大同、忻定、太原、上党、晋南几个平原。同蒲铁路,南北贯通;正太铁路,与冀中相接。依靠这样的地势,东西娘子关,卡住了山西与河北的出入咽喉;北面控扼大同,关上了北部大门;西南镇守天险禹门口和咽喉风陵渡,就掌握了秦晋来往的主动权:东南把守长治上党,便腰系了通达中原门户的钥匙。陈毅元帅对山西曾作过这样的描写:“山西在怀抱,河北置左肩。山东收眼底,河南示鼻端,长城大漠作后殿,提携捧负依陕甘”。认为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一个“外河而内山”,可为依托天险而守的地盘。而太原,则是位于晋中盆地北部的一座重镇。东倚罕山,西临汾河,南依平川,北靠丘陵,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依托地理优势不算,阎锡山还以太原为中心,向四周扩展,大规模修建了钢筋混凝土等碉堡,使太原成为国内少有的坚固设防城市。其防御部署由城内一直延伸到了城外几十里,形成了从北起周家山、关口,南达武宿、小店,西到石平峰,东至罕山的所谓“百里防线”。整个防线由前进阵地、外围要塞阵地、城垣主阵地及核心阵地等四道阵地构成。每道阵地或环绕制高点,或依托村落、集镇,或藉于高大建筑物,筑成了众多的坚固据点。每个据点又有众多的子母堡和屯兵所,以及堑壕、交通壕、小坑道、鹿砦、铁丝网、电网等,构成有绵密交叉火力,既能独立作战,又能在各据点间相互机动兵力、火力实施支援。尤其以杨家峪、淖马、牛驼寨、观家峪、马庄、南坪头、杨家堡、大马庄、小马庄、大井峪、小井峪、白家庄、西铭、上下兰村、新城、向阳、赵道峪、东坪、卧虎山等支撑点为依托,以点成线,由线成面,使整个太原形成了一个大纵深的环形防御体系。据国民党军统计,在北起周峪、关口,南至武宿、小店,西起石千峰,东达罕山的百里防线内,“共筑有碉堡五千六百余座。控制太原周边全部交通要点,及瞰制地形”。此外,阎锡山还修建了环城铁路,以利于随机调动兵力。
另外,阎锡山为了加强防御强度,还吸收中外城市设防经验,到处布设构筑奇巧的堡垒。依地形而筑,强调多层火力。低的一层堡,叫伏地堡,还有二层、三层堡。有半班碉、班碉、排碉,还有炮碉。全是砖石、砖夹水泥和铁筋混凝土结构。各碉根据地形情况,修有圆的、方的、长方形的、六角形的。在山头的叫守山碉,围山坡的叫护山碉,山沟里的叫杀伤碉和伏地碉。火力点的形状,有半月形的,长方形的。有的能向周围射击,有的专向两侧射击。有的在前面不开射口,专门倒打,称为“没奈何碉”。为防堵外来子弹射入碉堡,还将碉堡射口改为球形射口,即在射口内藏一个活动的圆球,圆球上开有供射击的射孔,向外射击,当停止射击时,将圆球旋转至实处向外,射口即行堵塞。因怕士兵外跑,还在碉堡里存放了充足的给养,然后把碉堡的出口封起来,让士兵在里死守,实际上就如同坟墓一般。
为了加大火力密度,构成绵密的火网,阎锡山对碉堡的配备也强调多种多样:有品字形,有倒品字形,有菱形和梅花形。而且在每个碉堡的周围,都建有三个火力点,下面伸出三条暗道,便于根据防守情况,互相策应,以形成犄角之势。另外,在太原的城墙上还修筑了工事。一般城墙都构成了上中下三层工事。为加强工事的抗力,中下两层全用钢筋水泥被复。在城墙的四角上,修筑了步、炮联合使用的强固工事。把新南门两边的豁口堵起来,另开了两个门,城墙上修了能容纳一个营兵力的四层射击工事。为加强城东北方向的防御,还在城东北角修筑了炮碉,在城外护城壕及城里的各主要街道,尤其是靠近城门和接近城楼地区,修建了许多各类不同的工事。在太原的东门外,还筑有十几里掩护全城的地下坑道。淖马、牛驼、剪子湾,皆有坑道互相贯通。在西城、北城等处,修筑了9条暗道,一直通向城外,与各高碉相连。这样,太原就形成了一个全面的、纵深的,鳞次栉比的集团防御体系。
即使是这样,阎锡山还觉得不够坚固可靠,他要求守城部队“地球转动一天,工事就要加强一天,我们的工事要随着地球的转动而不断加强。要把每个阵地,都修成能经得起一万发炮弹轰炸的永久性工事!”对于太原城市的防御工事,就连美国人见了也十分震惊。蒋介石也把太原捧为“反共模范堡垒”,并号召所有国民党军事将领向阎锡山学习。阎锡山也认为,有了这样的工事,加上近千门大炮的火力,有日本人的技术,美国人的支援,还有几万部队,满可以维持其在山西的统治了。
其实,阎锡山之所以如此疯狂地修筑城防工事,是因为其已感到防守的兵力明显不足。晋中战役之后,阎锡山的主力部队大部分被我军歼灭。为重组战斗力量,阎锡山撤销了原第七、第八兵团及第六、第八集团军司令部,成立了第十、第十五兵团,以地方团队补充正规军,充实基层战力。组建了重机枪师、重迫炮师、飞雷团和冲锋枪团等,以强化火力。其中,第十兵团以王靖国为司令,下辖第十九军(第六十八师、第二七七师)、第三十三军(第七十一师、第二八〇师、第二七五师,其中第二七五师守大同)、第四十三军(第七十师、第二七六师、第二八三师);第十五兵团以孙福麟为代司令,下辖第三十四军(第七十三师、第二七九师)、第六十一军(第六十六师、第六十九师、第七十二师)。为给阎锡山死守太原鼓劲,蒋介石于1948年7月22日飞赴太原,面授机宜,并以整编第三十师4个团11000人,于7月16日至8月2日由西安空运到太原(后改番号为第三十军)。阎锡山遂以“太原绥署”副主任孙楚直接指挥第三十军(辖第二十七师、第三十师、第八十九团)、第二七四师(重机枪师)、第二七八师(重追击炮师)、独立第八、第九、第十总队、冲锋枪团、工兵第二十一团、飞雷团、榴弹炮营、列车作战队等。经过补充,阎锡山在太原的总兵力计2个兵团6个军16个师共10万余人,拥有各种火炮600余门。
根据城防和兵力等情况,阎锡山也制定了防御计划:“(一)方针:为确保华北据点,控制工业区,培植独立与共匪作战之军事、政治力量,彻底击灭来犯之匪;并相机配合其他地区之国军,全面反攻,恢复政权。(二)指挥要领:为实施战略守势,战术攻势起见,以少数兵力,固守要点,大部兵力,保持机动,期凭藉坚固工事,与炽盛火力,予匪以重大损害。尔后适时适用我机动部队,逐次歼灭局部匪军,以达攻势持久之目的”。(三)兵力部署:第十兵团“担任城东、城南地区。确保扬家堡、椿树园、马庄、淖马、牛驼寨、风(凤)阁梁之线。机动部队,分别控制于双塔寺、卧虎山附近”。第十五兵团“担任城西、城北地区。确保阳曲镇、栏岗、呼延村、化土头、白家庄(九院北侧)、南堰镇。机动部队分别控制于新城、东社镇附近”。由孙楚直接指挥之各部为总预备队,“在城垣附近,保持机动”。“(四)其他事项。①推行党、政、军一元化,进行总体战:并加强情报及肃谍工作。②实行平民经济:节约消费,提供生产,增加粮源,以防匪围困;并对空军补给设施,尽力准备与维护。③工事构筑:须兼有骨干及面面配备,并在地下、地面、空中(指碉堡、城墙上、中、下之射孔)之立体设备。在东正面,应注意敌之攻坚,在西正面,应防匪之奇袭。④战斗中应注意:必须用伏枪、伏炮、实行节短势险之战法,增大匪之损害至最大限,减少自己损害至最小限,俾达火海制人海之目的”。
为死守太原,阎锡山大力加强法西斯统治。他亲自发布了《告全体同志书》,命令所属严阵以待,抱定奋斗到底之决心。为此,以梁化之为首的特种宪警指挥处成立了“铁军基干”、“执法队”等名目繁多的特务组织。用特务手段加强控制:在军队中实行“连坐法”,防止士兵逃跑和投降;将被我人民解放军俘虏后放回的官兵编成“雪耻奋斗团”。针对太原的局势以及太原战役准备的有关问题,徐向前作了详细的分析,1948年7月21日,他向军委和华北局、军区作了如下报告:
(一)我收复榆次、太原县城及控制南机场后,太原市外围的作战业已基本结束。我主力现已接近太原郊外筑垒地带,今后则将进入攻取太原外围据点的阵地攻击战。总之,晋中保卫麦收战役已结束,进攻太原战役的准备阶段已开始。
(二)阎匪太原外围据点工事,南起王村、亲贤村、狄村、椿树园,北至韩寨、西庄、新城、凤阁梁、后沟,东起孟家井,西至石千峰、白家庄、西铭,长宽各二十公里左右。据点棋布,堡垒林立,且多系洋灰作成,一般颇为坚固。
(三)阎匪主力除我此次歼灭约五万余人外,其余兵力计四十九师、四十五师、六十九师全部、六十八师、四十师、八总队残部及六十八师一部或全部(正空运中),阎匪直属部队以及十二个保安团,至少在六万人以上。此外,由外县带到太原民卫军约万余人,在太原市组织者不详。另由西安空运太原之三十师一部及由忻县南下之三十九师尚不在内。另阎匪兵农合一执行后,每师都有一个新兵团,故补充及时,各师兵员数量充实。
(四)现我各纵最大问题为兵员不充实。八纵六十五、六十六、六十八、七十、七十二等团战士只有八百人左右,每团步枪兵只有百余人;十五纵一二九团三个连,每连只六个步枪兵。全兵团一千人以上的团只有两个。干部伤亡甚大,八纵二十三旅六十七团,全团连级军政干部只剩三人,营级干部只剩一人:六十八团团干全部负伤:六十九团连干只剩四人;必须补充休整后方能继续战斗。
(五)根据上述情况,在攻取太原作战以前,必须经过一个适当休整准备阶段,完成下述工作:补充兵员(争取俘虏,我方伤员归队),整顿组织,调整装备,后方准备,弹药准备,及攻坚战术技术训练等工作。同时抽派一部继续完成控制机场,攻取东山、西山某些据点及工矿任务。
(六)攻取太原的作战原则拟定如下:“切实完成对太原市之包围围困,控制南北机场及若干外围工矿,断绝其外援及粮弹、燃料补给,逐步攻取必要的外围据点,消灭其有生力量,瓦解动摇敌人,以造成攻城有利条件,开辟攻城道路,完成攻城准备,然后一举攻取之”。
7月23日,中央军委复电给徐向前:“计划甚好。全军应即进入休整补充兵员。暂定体整一月,情况许可再延长之”。据此,部队立即转入休整补充。
为更好地组织太原战役,中央军委决定第一兵团组成前委,以徐向前为书记,周士第为副书记,统一指挥该兵团第八纵队(辖第二十二旅、第二十三旅、第二十四旅)、第十三纵队(辖第三十七旅、第三十八旅、第三十九旅)、第十五纵队(辖独立第十旅、第十二旅,并指挥西北野战军第一纵队独立第七旅、第三纵队独立第三旅和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警备第二旅)。根据中央军委的战略意图,兵团前委认真研究制定了攻取太原的作战方案,并于9月28日上报中央军委:“战役指导方针,系以围困、瓦解、攻击、逐步削弱,然后一举攻下太原。战役拟于10月18日开始,争取三个月内结束战役。进攻步骤:拟第一步突破敌一线防御阵地,以火力控制南北机场,断敌外援,便于瓦解工作。第二步攻占东南、东北攻城必需之据点。第三步攻城”。因东南地区易于展开兵力,“故主要突击方向拟选于城东南,而以有力一部由东北突击河西、东山北、机场以北地区,以地方一部队一部活动配合攻城方向”。在战术要求上,对攻城妨碍不大之据点,尽量不打,力求连续攻击,分割包围,乘胜扩大战果,结合政治瓦解,歼灭守军。
对于战役的分析,徐向前认为:“从太原的自然地理形势和敌人防御重点来看,进攻城区,首先必须攻破城东的群山防线,坚决占领并控制牛驼寨、小窑头、淖马、山头这四大要点,也就是阎锡山的所谓‘第二道坚固防线’。近代历史上,有两次攻太原的战例:一次是明朝末年,1664年2月,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打下太原:一次是日寇1939年侵占华北,11月9日太原失陷。这两次,都是由城东依靠东山攻进城垣的。不过,李自成也好,日本鬼子也好,他们都是先攻最东面的高峰,然后采取向西‘平推’的战法组织攻击。我们根据自己的兵力和装备技术,决不能走那条‘老路’。按照军委要求迅速转入攻城作战计划意图,再考虑到严冬即将到来,天寒地冻后,对部队攻击作战会增加困难,时间也不能拖得那样久。我主张由南北两个方向,直接插入东山四大要塞,坚决攻占这条南北8公里长的阵地,把太原与东山高峰从中间一下切断,守备东山高峰的敌人,不投降也把它困死!”
徐向前继续分析到:“阎锡山自己有个比喻,叫做‘太原形势像人样,东山好比太原头,手是南北飞机场,两脚伸在汾河面,太原城内是五脏’,那么,攻下四大要塞一线阵地,就等于割断了他的咽喉,整个东山就会被我控制,既可以奠定太原的基地,又可以打通后方人民群众支援我军作战的道路,‘土皇帝’就变成‘瓮中鳖’了”。
“东山看着险,只要打得妙,一定能打下。柳沟村地下党同志给我们提供的一条路线,是敌人东山守备区与北区的分界线,两区都不大管,我们从这里插进去,一定能攻上东山,占领牛驼寨。阎锡山扬言共产党不敢打牛驼寨,我们偏偏要攻打牛驼寨。目前,我军刚刚在城南、城北发起了猛攻,敌人正集中力量在两处顽抗,我们要乘敌不备,采取突然袭击,坚决夺取牛驼寨,进而一举拿下四大要点”。
根据兵团的作战意图,部队即开始了紧张的战役准备。而阎锡山为破坏我军的攻城准备及拖延我攻城时间,并寻机抢粮,从10月1日开始,以7个师分三路向南进犯。其中,左路以第七十三师、第二七五师、第二八三师和独立第十总队沿同蒲路南下,10月3日进占武宿机场、马连营以东以南地区;中路为暂第四十四师、第二八〇师及第七十二师一个团,10月3日进至小店、南黑窑地区:右路以第六十九师在汾河以西策应,10月3日亦进至晋源县之庞家寨;其第六十六师进至小店以北地区,担任预备队。
接此报告,徐向前考虑到:出城之敌已脱离阵地,失去依托,处于运动状态,其翼侧暴露,是难得的歼敌良机,我抓住敌人认为我没有完成战役准备不会对其攻击的可乘时机发起攻击,可以收到出敌不意之效。为此,徐向前决定将计就计,果断改变原定10月18日发起战役的决心,迅速调整部署,利用敌人主动出城,脱离坚固工事,失去依托和防护的难得战机,首先歼灭出犯之敌,并乘势夺取太原外围阵地,为尔后的攻城作战创造有利态势和条件。为此,一面下达作战命令,一面将作战部署于10月3日20时上报中央军委:“我决心全歼该敌,部署如下:八纵、十三纵歼灭四四师、四五师:十三纵先以一个旅插入小店东北切断敌归路;七纵以一个旅自汾河西强渡,切断小店敌退路;八纵、十三纵得手后,再歼七三师、四十师:十五纵留一个旅监视东山之敌,主力歼灭四九师,得手后,插入武宿机场以北,切断敌退路,配合主力歼灭武宿附近之敌:七纵主力歼灭六九师得手后,相机渡河向东、向北发展”,第七纵队独立第十二旅及警二旅于城北袭占阳曲镇以东之前后李家山,以炮火控制北机场。“战役定十月五日五时发起”。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当即复电肯定了徐向前这个善于抓住战机并及时果断利用战机的新的作战决心。10月6日1时,中央军委复电徐向前:“你们原定酉巧开始太原战役,现已提前十三天。因敌被迫向外扩张,给我以良好歼敌机会,如果敌人战力不强,你们又指挥得当,乘机进击,可能于短时间内全部肃清城外之敌,并可能缩短攻城时间,不可停留多久,即可乘势攻城,提早解放太原”。
根据兵团前委的作战部署,各纵队边迅速完成作战准备,边进至指定作战位置。
10月5日5时,太原战役发起。第七纵队东渡汾河,直插小店以北地区:第十五纵队由东向西直插武宿机场以北:第八纵队、第十三纵队迅即将驻小店之敌第四十四师及第七十二师的1个团、驻南黑窑地区之敌第二八〇师及驻南畔之敌第二八三师的2个营全部包围。战至6日晨即全歼该部。部队遂即按照预定计划乘胜扩张战果。6日20时,中央军委又致电徐向前、周士第、陈漫远:“你们拟乘胜向太原城周尽量扩大战果方针很对。向前三日逐称,连续一直打下去,在最快期间全歼敌人直至夺取城垣是上策,先打再围带打是中策,旷日持久是下策。此项意见和我们今晨电意见相同。你们现有良好机会可以全歼南面及东面之敌,得手后敌必震动。望你们乘胜扩张,逐一全歼外围之敌,占领一切机场。然后看形势,如我军伤亡甚大,城内敌人尚多,城防尚固,则应略为休息补充,然后攻城。如我军伤亡不大,城内敌人不多,城防不甚坚固,则应乘胜攻城”。
小店围歼战后,第十三纵队与第十五纵队配合,于6日晚准备继续围歼位于武宿地区之敌第七十三师、第二七九师、第二八三师等部。但由于未能确实断其退路,致使该敌得以乘铁甲列车逃脱,仅歼灭了敌第七十三师一个团及第二八三师一部。为挽回出击不利态势,确保达成作战目的,阎锡山从7日开始以第三十军向南反扑,被早有准备的我第七纵队奋力抵抗,挫败其反扑,进至汾河以西的敌第六十九师见势不妙,也不战而逃。兵团前委及徐向前遵循中央军委关于“乘胜向太原城周尽量扩大战果”的要求,当即下令乘胜追歼,扩大战果。战至13日,先后攻占了武宿机场,并扫清了大马村、北张及城东南石嘴子等据点,以炮火控制了城南王村机场。与此同时,我第一兵团另一部的第七纵队第十二旅及警二旅等部于5日晨发起攻击时,主要是对李家山、凤阁梁高地发起攻击,以炮火控制了城北新城机场,13日攻占了风阁梁,全歼守军。为堵住缺口,阎锡山又将第三十军北调,在第六十八师等部的配合下,经与我反复争夺,又与14日将李家山、凤阁梁高地夺了回去,但敌人也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从5日战役发起至14日,共歼敌12万人。兵团前委决定乘胜夺占太原东山,为攻城创造有利条件。
太原东山是城东的天然屏障,南北宽15公里,东西长30公里,牛驼寨、小窑头、淖马、山头四大要塞就坐落在东山西麓的顶端,是东山防线的主要阵地,其主峰罗山高出太原城500多米,可俯瞰整个市区,整个山区经由孟家井公路与太原城紧密相连。阎锡山深知东山的战术价值的重要,所以,在东山防线内筑有各类碉堡3000余座。并吹嘘其四大要塞“足抵精兵十万”。攻取东山阵地的重要和困难都是可想而知的。
为迅速夺取东山要塞,徐向前作了如下部署:第七纵队配属晋中军区第一分区一个团及一个支队,由太原东北林坪一线楔入东山纵深,袭击并夺占牛驼寨,以炮火控制新城机场,以另一部袭占大北尖,与南侧的第十五纵队相配合,切断罕山、孟家井守军的退路并歼灭退逃之敌:第十五纵队由石咀子向淖马攻击,并以一部兵力向大窑头方向攻击,与第七纵队协同,切断罕山、孟家井守军退路并坚决歼灭之:第十三纵队配属晋中军区第二分区、第三分区部队夺占南坪头、马庄后向双塔寺实施攻击,得手后向城东南角攻击:晋中军区部队除以一部在汾河西积极活动外,主力位于太原以南,对各据点作牵制性攻击。作战任务明确以后,各部队分别进行战斗准备。
10月15日,夺占东山战斗发起,各路攻击进展比较顺利。战至17日,第七纵队主力在柳沟村地下党的引领下,从秘密小道楔入牛驼寨,歼灭第二七六师一个团,乘势攻占了牛驼寨的8个阵地,另一部同时攻占了大小北尖等据点,并以炮火再次控制了城北新城机场。第十五纵队攻占了南坪头、千家坟及石咀子全部阵地,继于18日攻占了石儿梁、道巴沟等地,与第七纵队南插部队会合,切断了东山与太原的联系。守军除“雪耻奋斗”4个团先期逃回太原外,“雪耻奋斗”第一〇八团及保安第十四团一部被包围于孟家井以东之罕山、张家河地区。21日,被困之敌在一〇八团团长李佩膺率领下宣布投降。至此,东山大部阵地被我军占领。与此同时,第十三纵队进攻马庄受阻,晋中军区部队攻占了太原以南的南坞城、南堰。
阎锡山见东山防线态势不利,为阻止我军继续发展,于18日开始组织部队反扑,企图夺回要点牛驼寨。连续10余次的反攻均被击退。21日,敌军三十军及独立第十总队,在近百门大炮的掩护下向牛驼寨再次发起攻击。第七纵队一部在给敌军以重大杀伤后,于当日13时主动放弃牛驼寨。
东山的战斗发起后,阎锡山看出我军的作战意图,所以,下决心全力固守四大要点,并以第三十军及第二七九师为作战机动部队,专门担任机动防御和反扑任务。另外,还组成了城东一线炮兵群,以利于集中火力支援各要点作战。为夺取四大要点,扫清攻城的最后也是最大一道障碍,兵团前委于10月23日召开作战会议,调整了作战部署,集中兵力于四大要点:第七纵队配属重炮30门,直接攻取牛驼寨要点:第八纵队攻取小窑头要点;第十五纵队配属重炮19门攻取淖马要点;第十三纵队配属重炮13门攻取山头要点。
10月26日14时,第一兵团在徐向前的指挥下,以27个团的兵力,向四大要点发起了坚决勇猛的攻击。阎锡山见势也调整了部署,除守备城西山的3个师、城南城北的2个师之外,其余部队也均投入了战斗。双方共动用火炮800余门,因此,双方的火力都很猛烈,战斗十分残酷。
淖马距太原城2公里多,有淖马主阵地及1至9号阵地共10余个阵地编成,其中以主阵地及7号阵地(即炮碉)最为坚固,主阵地修筑在山顶,四周有五层劈坡。敌守军为第三十军和独立第八总队各一部。26日16时,第十五纵队以第四十三旅第一二八团全部及第一二九团2个营的兵力向淖马的主阵地发起攻击,同时,以第四十四旅一部及第一二九团一个营向主阵地的左右两翼发起攻击,以分散敌人的火力,掩护主攻部队实施主要突击,同时以保障主攻部队的翼侧安全。第四十三旅第一二七团为预备队。战斗发起后,面对我军突然勇猛的攻击,敌守军在“执法队”的督战下,拼命抵抗,经几番争夺,因敌前沿的劈坡对我冲击行动影响较大,加之敌火力猛烈,致使我主攻部队进攻受阻。时至午夜,我攻击部队派出爆破小组,利用夜暗,实施秘密爆破,在敌第一层劈坡上开辟出通路,攻击分队冲上了第一层劈坡,但又与守敌相持在第二层和第三层劈坡之间,双方展开激烈对战。直至拂晓前,第一二九团警卫班以连续爆破的手段克服了劈坡,突入敌主阵地,后续部队遂乘势鱼贯而入,向纵深发展进攻。于27日晨全部占领了敌人的主阵地。后又以第一二七团一部坚守已得阵地。淖马要点的丢失,成了阎锡山的心腹大患,27日、28日连续两天,阎锡山下死令要把淖马要点夺回来。于是,以第二七九团和独立第八总队大部共4000余人,在猛烈炮火掩护下,先后组织了19次反扑,均被我第一二七团击退。敌人非但没能夺回已失要点,相反,战至11月1日,我第四十四旅则乘敌坚守力量薄弱之机,又连克敌主阵地以西的6个阵地。到11月10日,我军一二七团又在炮火掩护下以连续爆破、连续突击战法,激战5小时攻克敌最为坚固的炮碉。随后,阎锡山虽令守军务必夺回阵地,竞日组织反扑均未得逞。甚至指挥反扑的敌第八总队司令赵瑞见坚守阵地的大势已去,不但没有执行阎锡山的命令,反而率500余人起义,向我军投降了。至此,淖马要点全部被我占领。
牛驼寨位于太原城东北5公里处。该要点由3个集团阵地构成环形防御,10个高碉为3个集团阵地的支撑点,10号碉(炮碉)位于阵地的中心和最高点,有11层劈坡,炮碉至北有8号、9号碉,西面至南面有1号、2号、3号碉,正北偏东有5号、6号、7号碉,东南有4号指挥碉,此碉因与一个庙相连,又称为庙碉。坚守牛驼寨之敌为第六十八师和独立第十总队主力。10月26日、27日发起攻击之初,我第七纵队曾两度攻击失利,遂以独三旅强攻敌5号、6号、7号碉,独十二旅以连续爆破结合连续突击战法,顺利攻占了3号、8号、10号碉,逼迫2号碉守军投降,9号碉守军在我强大攻势下弃碉逃跑,接着又攻占了1号碉。11月1日,4号碉守军在“执法队”的逼迫下,组织了5次反扑,并使用一毒气弹,均被我独十二旅击退。但此时独十二旅被5号、6号碉敌军切断了退路,侧后受到威胁,同时,正面又受到敌连续猛攻,处境十分危急。为改变独十二旅多面受敌的危急形势,纵队以警二旅接替独三旅继续攻击敌5号、6号碉。警二旅经过20小时的激烈争夺,于11月2日攻占了5号、6号碉,残敌向庙碉龟缩。守军千余人麇集庙碉,依托有利地形拼命固守。第七纵队集中力量,向敌指挥碉发起最后攻击,连续爆破,连续突击,于11月13日,全部占领了牛驼寨要点。
山头位于太原城东南5公里处,其阵地编成是由主阵地及其以东的大脑山阵地组成,两阵地间有交通壕相连接。主阵地又有1-5号骨干阵地组成,周围有2-6层劈坡,每层劈坡高4-6米,形成了一道硕大的屏障,使进攻一方很难克服。守军为独立第九总队全部、第七十三师1个团、第二七六师和独立第八总队各1个营。10月26日,随着全线发起攻击,第十三纵队也同时发起攻击,首先以第三十八旅担任第一梯队向大脑山实施主攻。经反复争夺,战至28日,第三十八旅连续攻占了大脑山的3个阵地,继而又向主阵地发起进攻。由于该旅将主阵地误判为是次要阵地,因此,在31日的进攻中只使用了1个团,因兵力不足,致使两次进攻均未奏效。11月1日,第三十八旅又集中了2个团的兵力,攻击山头主阵地,但由于障碍的迟滞,使进攻再次受挫,此后又将兵力逐次增加为3个团。正在这时,兵团前委正在策动国民党第三十军军长黄樵松起义,第三十八旅奉命停止进攻。在第一兵团的强大攻势下,蒋介石深感太原城难守,又将整编第十师的第八十三旅(后改为第八十三师)的4500人于11月初由榆林空运到太原,阎锡山遂用第八十三旅接替了原坚守山头的部队。11月9日,黄樵松起义失败后,第三十八旅的3个团对山头的主阵地发起总攻,第一一二团、第一一四团两次进攻均未能攻克,伤亡较大。纵队指挥员遂以第三十七旅接替了第三十八旅继续进攻。第三十七旅第一一〇团出其不意,于当日夜,利用夜暗袭击了敌3号阵地;11日2时,又经2号、3号阵地之间的暗道突然袭占了2号阵地。1号、4号守敌见阵地失去大部,已无望坚守现有阵地,不得已纷纷弃阵地逃窜。至此,山头主阵地被攻克。
小窑头要点位于太原城小东门正东4公里处,阵地构筑在山峪上,由1-15号阵地组成,其中11-15号阵地位于最高处的支撑点,各阵地均有3-10米劈坡,劈坡的上沿和各处的火力控制不到的死角,均筑有水泥碉堡,整个阵地交错连环。坚守小窑头要点的是敌军二七九师1个团,独立第十总队1个连及第六团一部。10月26日,我第八纵队的第二十四旅配属第二十二旅第六十四团对小窑头要点发起攻击。战至27日下午,敌人1-6号阵地被我全部占领。经连续攻击,很快于28日上午又占领了8号、13号、14号、15号阵地。眼见大部阵地被我军占领,阎锡山急调第三十军的两个团及第二七九师的1个团。在剪子湾、淖马、双塔寺、黄家坟、东城门等处炮兵群的支援下,发动了大规模的反扑行动,并且还施放了毒气弹、燃烧弹。第二十四旅被迫放弃了8号、43号、14号、15号阵地。随后的两天,第二十四旅和第二十三旅各以1个团的兵力组织了连续攻击,直至31日,又夺回了8号、14号、15号阵地。紧接着,纵队又调第二十三旅第六十八团的一个营担任夺回11号、13号阵地的任务。当日16时30分,该营在炮火掩护下以连续爆破和连续突破的战法突入了13号阵地,全歼守军2个连。11号阵地守敌乘机逃窜。至此,小窑头一线阵地被我全部占领。
争夺四大要点的战斗全部胜利结束了。在攻打四大要点的同时,晋中军区部队为配合主力作战,先后攻占了城北的青龙镇、北留、黄塞、周家山、会沟梁、城南之许坛,汾河西岸的南北堰、赵家山等据点。至此,太原战役的作战即转为对敌军实施军事围困和瓦解。
根据兵团的部署,城东的第八纵队、第十三纵队、第十五纵队于11月下旬先后攻占了松庄、淖马9号碉、松树坡等据点。第七纵队于城北攻占了苏村、板柏、关口,阳曲镇、兰村等据点,逼迫风阁梁、李家山敌军纷纷撤退。城西的晋中军区部队攻占了化七头、红沙梁部分阵地。为配合晋中军区部队掩护炮兵进入有利阵地,封锁敌在河西设置的诸机场,第十三纵队主力于12月1日渡过汾河并西进,先后占领了赵家山、高家河地域,掩护兵团炮兵占领了王家河地域的有利地形,构成了有利的战役态势。至此,我军除红沟机场无法控制之外,其他机场均被我军火力封锁,大大限制了阎锡山与外界联系的空中通道,这对阎锡山是致命的一招。
阎锡山为打通空中通道,于12月19日至22日的4天里,以第六十九师、第八十三师等部,在8辆坦克、2辆装甲车的配合下,对晋中军区部队实施了疯狂的反扑,平均每天反扑10余次,最后以损失25200余人,坦克2辆的代价而告失败。此后,兵团各部队即对太原敌军实施了严密的封锁和监视,并不断以小部队实施袭扰。另外,前沿部队还经常开展冷枪运动、神枪手运动,不断地杀伤敌人有生力量,限制敌人的行动。
军事围困的态势形成以后,徐向前司令员要求部队一方面对太原守敌展开了政治攻势瓦解斗志。据统计,至1949年3月底,共瓦解敌军12000人。另一方面,针对四大要点争夺战中暴露出战场侦察不周密、步炮协同不顺畅、连续攻击动作不迅速、不善于插入敌纵深,不善于切断敌退路及包围迂回等弱点,开展战场练兵。徐向前及前委提出了10条战术原则:充分准备,精心计划;进攻防御,都要精通;军事民主,服从命令;主要方面,力量集中;隐蔽突然,敏捷机动;坚决顽强,果敢勇猛;发挥爆破,步炮协同;插入切断,连续进攻;互相援助,一致行动;全歼敌人,建立战功。依据这10条战术原则,各部队分别查找分析自身在四大要点争夺战中的问题,尔后有针对性地展开训练。在战术方面,中高级指挥员主要是在周密侦察的基础上,结合沙盘讨论研究作战方案。部队主要训练连排战术,进行外壕战、登城战、巷战及各种想定训练。在技术方面,连队除80%的人学会爆破外,着重训练外壕爆破和城墙爆破,炮兵分队主要训练间接射击。此外,部队还结合各自的战斗任务,以各种形式进行阵地练兵,或以敌军阵地为目标,演练进攻战斗的战术动作,或以敌军碉堡的射孔为目标训练射击,并通过冷枪运动、神枪手运动,使部队战术的学与练、练与用充分统一,一举两得。就这样,在整个太原城的周围,徐向前领导第一兵团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练兵运动,声势浩大,军威大震。经过100多天的战场练兵,部队的战术技术水平大为提高。与此同时,部队也奉命实行整编。第一兵团改称为第十八兵团,徐向前仍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该兵团原第八纵队、第十三纵队、第十五纵队依次改为第六十军、第六十一军、第六十二军。华北炮兵第一旅改称为炮兵第三师,第七纵队改称为第七军。总之,经过围城休整,部队整编,面貌为之一新,充分做好了最后攻克太原的战役准备。
平津战役后,华北局势急转直下,太原成了孤立无援的孤城。中央军委决定调第十九兵团、第二十兵团和第四野战军炮兵第一师西进,与第十八兵团等部一起会攻太原。1949年3月底,各路部队先后到达太原城下,这样,我攻打太原的总兵力达到了3个兵团、10个军、36个步兵师,另3个步兵旅、2个炮兵师,共32万余人,拥有各种大炮1150余门。为统一指挥并协调各部行动,中央军委决定:成立太原前线司令部,以徐向前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周士第为副司令员,罗瑞卿为副政治委员,统一指挥第十八兵团、第十九兵团、第二十兵团,以第十八兵团司令部为太原前线司令部:成立太原战役总前委。徐向前为总前委书记。太原战役的一切准备就绪。
第十八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徐向前(左二)等在太原前线合影。
这时的阎锡山,见太原城外重兵压境,深感大势已去,无力回天,遂将太原的守城任务交由孙楚、王靖国指挥,自己于1949年3月29日乘飞机从空中逃跑。为负隅顽抗,孙楚、王靖国等将现有的第八总队、第九总队、第十总队残部,保安团、民卫军等杂牌部队编为“正规军”。同时还强抓市民、学生组成所谓的“铁血师”、“坚贞师”等,使太原守城的杂牌军仍有近10万兵力,并拥有各种火炮900门。其具体的兵力部署是,以韩步洲指挥第三十三军防守城北;以温怀光指挥的第十九军防守城东北;以刘效曾指挥的第四十三军防守城东南,以高倬之指挥的第三十四军防守城南;以赵恭指挥的第六十一军及“坚贞师”防守城西;以戴炳南指挥的第三十军及第八十三师位于城内及城垣附近,担任机动任务;以“神勇师”、“铁血师”守备城垣,以所有的炮兵组成了10个炮兵群,分别配置在双塔寺、大东门、黄家坟等处,企图以外围部队节节抵抗,消灭我军有生力量,然后在城郊诸要塞与我军展开决战。
根据敌军的兵力部署和作战企图,徐向前司令员所确定的战役指导方针是,首先集中主要兵力,“割裂太原外围之敌,争取歼灭其一部、大部或全部,占领攻城有利阵地,尔后集中全力攻城”。3月30日,总前委将太原作战方案上报到中央军委:“第一步打外围据点,争取歼灭敌人六至八个师,占领攻城有利阵地。第二步攻城”。其具体部署是:第二十兵团及第七军第19师由城东北及西北突破,“切断北机场以北之敌而歼灭之”。第19兵团及晋中军区3个旅兵分两路,一路由城西南汾河以西攻击,配合第二十兵团“切断河西之敌而歼灭之”。另一路向城西南汾河以东攻击,在第十八兵团一个师的配合下,“切断双塔寺与大营盘以南之敌而歼灭之”。第十八兵团及第七军主力于城东,第一步暂不攻击,而以佯动配合南、北、西等区作战,待以上地区攻击得手和被切断之敌基本被消灭时,即以十八兵团及第七军由城东大东门方向,十九兵团由城南首义门方向,二十兵团由城北工厂区三面攻城,晋中部队留河西配合攻城。全线发起攻击的时间定于4月15日,争取半个月攻下太原城,但仍作一个月之作战准备。以上方案彭总已同意。4月3日,中央军委复电徐向前、周士第、罗瑞卿:“(一)同意寅陷电所述太原作战方案。(二)同时请你们注意和平解决的可能性,如有接洽机会应利用之”。
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徐向前决定派解放过来的原阎锡山第七集团军司令赵承绶、炮兵司令高斌和第三十三军参谋长曹近谦进城与敌试谈,没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中央军委电示徐向前:“你们觉得何时发起打太原为有利,即可动手打太原,不受任何约束”。据此,徐向前决定总攻太原的时间定为4月20日。
20日,总攻太原的战役打响了。十几路攻城部队先后突破了敌军前沿,继以勇猛的作战行动向纵深发展进攻,敌军的城外防御体系顿时不堪一击,土崩瓦解。
第二十兵团及第七军的2个师于20日2时在城北兵分3路发起攻击。其中,第六十八军及第七军第十九师由城西之兰村沿汾河两岸直插新城、新店、芮城以东之汾河大桥;第六十六军沿同蒲路南下,先后占领皇后院、七府坟等地;第六十七军及第七军第二十师由城东北之西岭向西攻击,占领了丈子头,牛驼寨等地。当日夜即肃清了城北十里铺以北的敌军。21日,3路部队又攻占了城北工厂区及享堂村地区。
第十九兵团及晋中军区3个独立旅于20日5时在城南也分3路发起攻击。其中,第六十四军及晋中军区部队沿汾河两岸向北突击,攻占了大小王村,并迅速进至万柏村地区,与第七军第十九师会合,接着包围歼灭了汾河以西敌军:第六十五军沿汾河东岸向北攻击,先后攻占了杨家堡、老军营、西寇村、大营盘,直逼大小南关;第六十三军及第六十二军第一八六师在城东南肃清了双塔寺以南及以东之敌,21日占领了面粉公司、民众市场等地。
第十八兵团和第七军主力于20日下午在城东发起攻击,首先以炮火袭击了太原“绥靖公署”并压制大东门等地敌军炮阵地,晚18时部队展开攻击,先后攻占了剪子湾、大把沟、郝家沟、黑土港、大东关等地。
各路攻城部队争先恐后,勇猛攻击,战至21日18时,太原城周围除双塔寺、黄家坟两点外,其余敌军全部被肃清。22日,第六十七军与第七军第二十师又攻克了黄家坟,第六十三军也攻克了双塔寺。至此,太原城外围作战胜利结束,共歼灭敌人12个师。
徐向前考虑,最后的攻城战斗,还是应尽量减轻太原市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太原为上策。于是,太原前线司令部于22日,对守城的敌军发出了最后通牒,但顽固的敌军拒不投降。因此,徐向前决定实施武力攻城。24日5时30分,攻城部队的1300多门火炮向太原城发起了猛烈的轰击。随后,第十八兵团及第七军主力由城东的大东门,第十九兵团由城南的首义门,第二十兵团由城西北方向发起攻击。各部队或以连续爆破的手段炸开城门或城墙,或使用云梯登城。至7时40分,12路攻城部队从四面八方攻入太原城,并顺势向纵深迅猛穿插,将城内的防御体系割成数块,互不支援,分块围歼,战于10时太原城被全部解决。敌军无一漏网。太原战役胜利结束。
太原战役从1948年10月5日开始,至1949年4月24日结束,历时6个多月。共歼敌13.5万人,缴获各种火炮6283门,各种机枪6943挺,彻底结束了阎锡山在山西的统治。
太原战役,是典型的大城市攻坚战。我军所以取得了以伤亡3.2万人的较小代价,全歼敌13.5万人的胜利,在战役指挥方面的主要经验是:第一,善于抓住战机,提前发起战役。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争得了战役主动权,并形成了有利的战场态势,为后续作战奠定了基础。第二,制定了正确的战役指导方针。在围城期间,还采取了围困与瓦解相结合的作战方针,逐批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攻占了战役战术要点,又为尔后的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总攻太原时,又采取了集中优势兵力的作战方针,在力量对比上占有绝对优势,并采取了首先分割包围外围敌军,争取歼敌大部的战法,实践证明,这一方针是有效的。第三,周密部署。徐向前能根据太原的地理特点和敌军的兵力部署,首先攻占四大要点,扫除城外的主要障碍,同时控制了飞机场,这就从地面和空中断了敌人的外援和逃跑的通道,为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在总攻太原阶段,实施四面围攻的兵力部署,多路突破,连续突击,给敌施加了最大的军事压力,并不给敌以喘息之机,从而一举攻克了太原。这些经验,充分体现了徐向前用兵指挥艺术的高超。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