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感慨首先是为研究对象以及与之直接相关的一些重大主题,在已然状如巨型旋涡的现代性面前,需要何等的大智大勇,黑格尔以及为数不多的几位深刻反思者才能够免于他们几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的悲剧性命运呢?人类文明生命力的源泉究竟是什么,是宗教,是某种神奇的体制机制,还是那早已被无数人闻之而大笑的道与德?
其次是为政治思想学人的成长之艰,其最艰难处在于几无保留地献上了全部精力心血的同时,仍然还要无助地等待某些神奇时刻的不期而至。如果没有那被称为“顿悟”的神奇时刻,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都将成为归于虚空。等待中的焦虑、迷茫与痛苦,甚至让人都不敢看一眼自己不堪的世俗生活,它们所带来的煎熬唯有在一次“彻悟”之后才能解除。然而,接下来迎接我们的,只是另一重完全不同的煎熬之境。更为这种艰难平添嘴角一丝苦笑的,是它的普遍不可传达性,尤其是在当前这个前所未有的繁忙时代。面对几位优秀同人的过早凋零,我们也只能在悼念之余,互道一声保重,同时互相提醒,即便身在广寒宫,也不要忘了这里毕竟还是广寒宫。
感慨是奢侈的,片刻已经非常过分。
感激则是长存心中的,它始终和偶尔感慨的内容密切相关。
首先应当对照亮了人类文明史的伟大先哲致以无比崇高的敬意。
然后我要再一次地感谢领路的老师们。
感谢我的硕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杨光斌教授,杨老师永远昂扬的学术热情、孜孜不倦的攀登精神、深刻而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对后辈的关怀与提携永远值得我学习;感谢我的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的李强教授,李老师对政治思想以及一切相关学问的热爱与钻研、对各家各派的深刻而精准的把握、惊人的大局观与掌控力、令人无比敬佩的公正无私以及为了这门学科的成长发展所做的一切艰苦努力都令其永远是学界的楷模,尤其李老师常讲的“我们,是读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人”以及常常提起的那光耀千古的“横渠四句”,一直都是我们的力量之源;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张广生教授,张老师数十年如一日的苦读精思、对东西方各大文明传统的深刻把握尤其对中华文明政教传统的独到理解、思想史与政治史相结合的教学思路以及对后进学子学人的关心与照顾无不令人感怀敬重;感谢学识渊博、高风亮节的我院前辈王乐理教授、解海南教授,以及所有对我有过指点教导的老师。
接下来是一些特别的感谢,感谢留学生基金委“高水平博士生联合培养计划”提供的资助,我有幸赴德国埃尔兰根大学政治学系访学一年,其间有幸能师从埃尔兰根大学的于尔根·格布哈特教授(Prof.Jürgen Gebhardt)、克雷门斯·考夫曼教授(Prof.Clemens Kauffmann)以及慕尼黑大学的海因里希·迈尔教授(Prof.Heinrich Meier)问学,感谢三位教授的指点与帮助。感谢美国耶鲁大学历史系与北京大学历史系合办的“北大-耶鲁”交流项目,该项目的外方负责人是耶鲁大学的史景迁教授和金安平教授夫妇,中方负责人是北京大学牛大勇教授,三位教授对参与该项目的每位博士生都给予了全程的关心与帮助,感谢三位教授。还要感谢史蒂文·史密斯教授(Prof.Steven B.Smith),我在耶鲁期间从史密斯教授的讨论课以及谈话中得到了很多的启发。
感谢为拙作出版付出辛劳的院领导以及相关工作人员,谢谢你们。
最后就是感谢我的家人。
笔者水平有限,难免多有错漏偏失,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丁凡
2016年4月1日于广渠门北里家中
本书以政治神学作为解释路径,勾勒出一个“政治神学家”黑格尔的形象,选取了作为黑格尔思想成熟标志的《精神现象学》与作为其政治思想成熟标志的《法哲学原理》作为解读对象,通过细腻、深刻、扎实的文本分析,一方面梳理黑格尔体系的逻辑,一方面循着黑格尔的逻辑检验黑格尔对其所继承的西方文明史中具有重大意义的思想体系的分析与反思,最终在此基础上对黑格尔体系的得失做出一定的评价。
这是近年来国内学术界颇有分量的一部黑格尔政治思想研究专著。它在国内已有黑格尔研究的基础上以全新的视角阐释了黑格尔的政治理论,对学术界全面理解黑格尔乃至德国的政治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大学教授 李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