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译者导言”,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79,第23页。
[3]施米特引用施泰因的话:“任何人类的聪明才智都不足以在理论上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以谈判为灵魂的自由主义与以决断为灵魂的主权之间的矛盾。卡尔·施米特:《政治的概念》,刘宗坤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第50~51页。
[4]同上书,第31页。
[5]同上书,第31页。
[6]徐贲:《政治神学的教训:失节的施米特》,《开放时代》2006年第2期。
[7]“从古至今的教会神学都有政治的方面——从保罗、德尔图良、奥古斯丁、约阿希姆到奥康、尼古拉·库萨、胡克,神学论述同时都是政治论述。这一神学的政治论述传统,是历代神学思想参与历史现实的思想行动。”刘小枫编《当代政治神学文选》,蒋庆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第1页。
[8]约翰内斯·默茨:《政治神学所理解的教会与世界》,载刘小枫编《当代政治神学文选》,蒋庆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第89页。
[9]海因里希·海涅:《论德国》,薛华、海安译,商务印书馆,1980,第309页。
[10]G.W.F.Hegel, "Grundlinien der Philosophie des Rechts oder Naturrecht und Staatswissenschaft im Grundrisse", in G.W.F.Hegel, Werke, Bd.7(Frankfurt a.M.: Suhrkamp, 1970), p.529.
[11]于尔根·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等译,译林出版社,2004,第19页。
[12]Johannes Hoffmeister eds., Briefe an und von Hegel, Bd 1(Hamburg: Felix Meiner, 1952), p.186.
[13]Henning Ottmann, Geschichte des Politischen Denkens, Bd 3: 2(Stuttgart, Weimar: Metzler, 2008), p.270.
[14]Karl Löwith, die hegelschen Linken und Rechten(Stuttgart: Frommann, 1962), p.3.
[15]卡尔·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第199~202页。
[16]同上书,第203页。
[17]同上书,第206页。
[18]Karl Löwith, die hegelschen Linken und Rechten(Stuttgart: Frommann, 1962), p.213.
[19]卡尔·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第163页。
[20]同上书,第172页。
[21]从马克思开始,社会理论开始取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Bryan Turner, "Introduction", in Karl Löwith, Max Weber and Karl Marx, trans.by Hans Fantel(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3);赫伯特·马尔库塞:《理性和革命:黑格尔和社会理论的兴起》,程志民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第二篇。
[22]Shadia Drury, Alexandre Kojève: The Roots of Postmodern Politics(New York: St.Martin's Press, 1994), "Preface".
[23]亚历山大·科耶夫:《黑格尔导读》,姜志辉译,译林出版社,2005,第205页。
[24]同上书,第206~230页。
[25]同上书,第206、642页。
[26]科耶夫等:《科耶夫的新拉丁帝国》,邱立波编译,华夏出版社,2008,“编译者前言”。
[27]同上书,第682页。
[28]同上书,第335页。
[29]自由主义在其历史流变中已然面目全非,正是由于其与时缱绻的“包容”态度和自我修正使得其仍不失为当世最主流的意识形态,保守主义、福利国家、社群主义等与自由主义已然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这些争论完全可以认为是自由主义大阵营内部的派别之争。Mi-chael Freeden, Liberal Languages: Ideological Imaginations and Twenty-Century Progressive Thoughts(Princeton, Oxford: Princeton Univ.Press, 2005), pp.5-6.
[30]Joachim Ritter, Hegel and the French Revolution, trans.by Richard Winfield(Cambridge and Lon-don: The MIT Press, 1982), p.36.
[31]Rudolf Haym, Hegel und seine Zeit(Darmstadt: Georg Olms, 1962), pp.2-4.
[32]培根的“idola theatri”意指阻碍人求知之四种俗见之一,直译为“剧场魅影”,即盲从传统或权威之见。同上书,第10页。
[33]Rudolf Haym, Hegel und seine Zeit(Darmstadt: Georg Olms, 1962), pp.12-15.
[34]Hermann Heller, Hegel und der nationale Machtstaatsgedanke in Deutschland, in Hermann Heller:Gesammelte Schriften, Bd1(Tübingen: Mohr, 1992), p.23.
[35]E.F.Carritt, "'Reply', and 'Final Rejoinder'", in Walter Kaufmann eds., Hegel's Political Philosophy(New York: Atherton Press, 1970).
[36]胡克讥嘲黑格尔匍匐于既有权威之前,而睥睨于反对者之上,甚至不惜诬陷弗里斯而致使其身陷官司,如此褊狭之人,竟有里特尔、佩尔辛斯基(Z.A.Pelczynski)及诺克斯(T.M.Knox)等人为之翻案,甚至将黑格尔纳入“自由主义”阵营之中,简直荒唐。Syd-ney Hook, "'Hegel Rehabilitated.' and 'Hegel and His Apologists'", in W.Kaufmann eds, Hegel's Political Philosophy, pp.65-70, 88-95. 考夫曼对双方均有批评,在他看来,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两个概念已然混乱不堪,而双方均无人考其词义,便开争论。尽管如此,此等令人沮丧的争论至少可令人不再认为学术乃毫无生气、乏味不堪,或学者并非“人性的,太人性的”。毕竟,“哲学始于‘主义’之外”。同上书,第7~9页。
[37]Kirk Willis, "The Introduction and Critical Reception of Hegelian Thought in Britain 1830-1900", in Victorian Studies (1988 Autumn).
[38]“卡尔斯巴德法令”即书报审查令。Knox, T.M., "Hegel and Prussianism", in Hegel's Politi-cal Philosophy.
[39]Joachim Ritter, Hegel and the French Revolotion, p.59.
[40]Shlomo Avineri, Hegel's Theory of the Modern State(London and New York: The Cambridge Univ.Press, 1972), p.x.
[41]Ibid., pp.66-72.
[42]Shlomo Avineri, Hegel's Theory of the Modern State(London and New York: The Cambridge Univ.Press, 1972), pp.240-241.
[43]Ibid., p.188.
[44]F.R.Cristi, "The Hegelsche Mitte and Hegel's Monarch", Political Theory(Vol.11, 1983).
[45]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第80~81、101页。
[46]Avineri, Shlomo, Hegel's Theory of the Modern State, p.240.
[47]查尔斯·泰勒:《黑格尔》,张国清、朱进东译,译林出版社,2002,第19页。
[48]同上书,第20~21页。
[49]查尔斯·泰勒:《黑格尔》,张国清、朱进东译,译林出版社,2002,第572、692页。
[50]同上书,第831~832页。
[51]同上书,第826页。
[52]罗伯特·皮平:《黑格尔的观念论:自意识的满足》,陈虎平译,华夏出版社,2006,第330~332页。
[53]例如,黑格尔在批判原子论哲学时给出的理由竟然是:它在政治上很危险。黑格尔:《逻辑学》,梁志学译,人民出版社,2002,第98节。
[54]Robert Pippin, Modernism as a Philosophical Problem: On the Dissatisfactions of European High Culture(Cambridge: Basil Balckwell, 1991), pp.32-39.
[55]Ibid., pp.46-57, 72-79.
[56]Ibid., pp.164-167.
[57]Robert Pippin, Idealism as Modernism: Hegelian Variations(New York: Cambridge Univ.Press, 1997), pp.419-450.
[58]Robert Pippin, Hegel's Practical Philosoph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Introduc-tion".
[59]尼采:《人性的,太人性的》(第1卷),杨恒达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472节。
[60]在尼采的思想世界中,文化的品秩是高于政治的。“在主要的事情上——这始终是文化……”尼采:《偶像的黄昏》,卫茂平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八章,第5节。
[61]“真正的哲学家是下命令者和立法者。”尼采:《论道德的谱系:善恶之彼岸》,谢地坤、宋祖良、程志民译,漓江出版社,2000,第211节。
[62]同上书,第204节。
[63]同上书,第202节。
[64]尼采:《人性的,太人性的》(第1卷),第475节。
[65]同上书,第1卷,第477节。
[66]尼采:《历史的用途与滥用》,陈涛、周辉荣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第69页。
[67]尼采:《人性的,太人性的》(第2卷),第170节。
[68]尼采:《朝霞》,田立年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三部分,第193节。
[69]朱迪丝·史珂拉:《政治思想与政治思想家》,左高山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编者前言”。
[70]Judith Shklar, "Hegel's Phenomenology: An Elegy for Hellas", in Pelczynski eds., Hegel's Po-litical Philosophy(Lond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Press, 1971), p.88.
[71]Ibid., p.87.
[72]Judith Shklar, "Hegel's Phenomenology: An Elegy for Hellas", in Pelczynski eds., Hegel's Po-litical Philosophy(Lond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Press, 1971), p.86.
[73]Ibid., p.88.
[74]Ibid., p.89.
[75]Jutith Shklar, "Hegel's Phenomenology: The Moral Failures of Asocial Man", Political Theory, Vol.1, No.3, August, 1973, p.259.
[76]Ibid., p.260.
[77]Ibid., p.259.
[78]Judith Shklar, "The Phenomenology: Beyond Morality", The Western Political Quarterly, Vol.27, No.4, Dec., 1974.
[79]Judith Shklar, "The Phenomenology: Beyond Morality", The Western Political Quarterly, Vol. 27, No.4, Dec., 1974, p.602.
[80]Ibid., p.603;史珂拉以上述三篇文章为基础扩成论著一本,参见Judith Shklar, Freedom and Independence: A Study of the Political Ideas of Hegel's Phenomenology of Mind(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1976)。
[81]Steven B.Smith, Hegel's Critique of Liberalism(Chicago, London: Chicago Univ.Press, 1989), p.49.
[82]Steven B.Smith, Hegel's Critique of Liberalism(Chicago, London: Chicago Univ.Press, 1989), pp.31-49.
[83]“或可言,黑格尔仅以历史材料阐明其道德与政治擘划,别无他求。”同上书,第213页。
[84]史密斯本书中的主要论敌。同上书,序言。
[85]同上书,第226~230页。
[86]尼采:《历史的用途与滥用》,陈涛、周辉荣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第49页。
[87]Steven B.Smith, Hegel's Critique of Liberalism, p.2.
[88]杨河、邓安庆:《康德黑格尔哲学在中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9]张君劢:《黑格尔之哲学系统与国家观》,载张君劢《民族复兴之学术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第136页。
[90]张君劢:《黑格尔之哲学系统与国家观》,载张君劢《民族复兴之学术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第143页。
[91]张君劢:《黑格尔之哲学系统及其国家哲学历史哲学》,载张君劢《民族复兴之学术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第146页。
[92]张颐:《张颐论黑格尔》,侯成亚、张桂权、张文达编译,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第22~24、35~36、89~90页。
[93]张颐:《张颐论黑格尔》,侯成亚、张桂权、张文达编译,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第23、90、97页。
[94]郁建兴:《自由主义批判与自由理论的重建——黑格尔政治哲学及其影响》,学林出版社,2000。
[95]高全喜:《黑格尔的法权哲学》,载高全喜主编《西方法哲学演讲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96]尼采:《论道德的谱系:善恶之彼岸》,谢地坤、宋祖良、程志民译,第211节。
[97]G.W.F.Hegel, Werke, Bd.3, p.14;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第3页。
[98]G.W.F.Hegel, Werke, Bd.3, p.12;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第2页。
[99]G.W.F.Hegel, Werke, Bd.3, p.13;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第2页。
[100]G.W.F.Hegel, Werke, Bd.3, p.47;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第31页。
[101]Ibid., pp.19-20;同上书,第8页。
[102]G.W.F.Hegel, Werke, Bd.3, pp.16-17;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第5页。
[103]Ibid., p.16;同上书,第5页。
[104]Ibid., p.18;同上书,第6页。
[105]Ibid., p.20;同上书,第8页。
[106]Ibid., p.25;同上书,第13页。
[107]Ibid., p.25;同上书,第13页。
[108]黑格尔在哲学全书的逻辑学部分中,对三种哲学有详细批判,并将康德的批判哲学与经验主义同列为“第二种态度”;参阅黑格尔《逻辑学》,梁志学译,人民出版社,2004,“绪言”。
[109]G.W.F.Hegel, Werke, Bd.3, pp.22-23;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第10~11页。“das Wahre”或“die Wahrheit”若译作“真理”,则颇有“命题”甚或“教条”之嫌,而译作“真实者”或“真实”则似更可传达黑格尔之本意。
[110]G.W.F.Hegel, Werke, Bd.3, p.18;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第7页。
[111]G.W.F.Hegel, Werke, Bd.7, pp.12-13;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序言”,第2页。
[112]G.W.F.Hegel, Werke, Bd.3, p.13;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第2页。
[113]Ibid., p.14;同上书,第3页。
[114]G.W.F.Hegel, Werke, Bd.3, p.15;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第4页。
[115]Ibid., p.16;同上书,第4页。
[116]Ibid., p.18;同上书,第5页。
[117]Ibid., p.19;同上书,第6页。
[118]G.W.F.Hegel, Werke, Bd.3, p.26;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第12页。
[119]Ibid., p.24;同上书,第11页。
[120]G.W.F.Hegel, Werke, Bd.7, § 258, Zusatz;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258节,“补充”。
[121]G.W.F.Hegel, Werke, Bd.3, p.26;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第12页。
[122]Ibid., p.27;同上书,第13页。
[123]G.W.F.Hegel, Werke, Bd.7, § 4;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4节。
[124]G.W.F.Hegel, Werke, Bd.7, § 4, p.48;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4节,“附释”。
[125]Ibid., § 5;同上书,第5节,“附释”。
[126]参阅埃里希·艾克《魏玛共和国史》(上卷),高年生、高荣生译,商务印书馆,1994,第四章、第五章;埃里希·艾克《魏玛共和国史》(下卷),王步涛、钱秀文译,商务印书馆,1994,第十七章、第二十四章。
[127]Jean Hypolite, The Genesis and Structure of Hegel's Phenomenology of Spirit, trans.by Samuel Cher-niak and John Heckman(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Press, 1974), pp.52, 63-64.在较近的一次全面解释现象学的著作中,斯图尔特基本上重复了于波利特的工作。Jon Stewart, The Unity of Hegel's Phenomenology of Spirit(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Press, 2000).
[128]Ernst Bloch, Subjekt-Objekt(Berlin: Aufbau Verlag, 1952), pp.78-91.
[129]意识、自我意识与理性同时也是黑格尔三段论辩证法的基本模式,即:发现对立物(意识)——回到自身(自我意识)——认识到自身与对立物的统一(理性)。这样一个三段论体现于认知、伦理与宗教等历程之中,因此,三者并非截然分离,而意识阶段中的“感性确定性”也并非与“理性”阶段中的“对自然的观察”、“精神”阶段的“伦理世界”以及“宗教”阶段中的“光”相互对应。Jon Stewart, The Unity of Hegel's Phenomenology of Spirit, Figure 8.1, p.390.
[130]G.W.F.Hegel, Werke, Bd.3, pp.84-85;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第65~66页。
[131]Ibid., pp.85-86;同上书,第66页。
[132]Ibid., p.86;同上书,第67页。
[133]G.W.F.Hegel, Werke, Bd.3, pp.86-87;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第67~68页。
[134]Ibid., p.91;同上书,第72页。
[135]Ibid., p.96;同上书,第77页。
[136]G.W.F.Hegel, Werke, Bd.3, p.97;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第78页。
[137]Ibid., p.99;同上书,第80页。
[138]Ibid., pp.104-106;同上书,第86~87页。这里显然是在讽刺康德所谓“理性”与“知性”的划界,以及用这样的划界办法对四对二律背反所进行的处理。参阅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第二卷,第二章。
[139]G.W.F.Hegel, Werke, Bd.3, p.110;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第90页。
[140]G.W.F.Hegel, Werke, Bd.3, p.110;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第91页。
[141]Ibid., pp.115-116;同上书,第96页。
[142]G.W.F.Hegel, Werke, Bd.3, p.139;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第116~117页。
[143]Ibid., p.139;同上书,第117页。
[144]"Das Wesen" 一般译为“本质”,然而它亦指“活物”,黑格尔对此概念的使用则包括了两方面:它既是形而上学意义上与“现象”对立的“本质”,又是有生命的活物,在论及“神”时,它又指那尚未显现的唯一真神上帝。
[145]Ibid., p.140;同上书,第118页。
[146]Ibid., p.139;同上书,第117页。
[147]G.W.F.Hegel, Werke, Bd.3, p.145;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第122页。
[148]Ibid., p.149;同上书,第126页。
[149]G.W.F.Hegel, Werke, Bd.3, p.152;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第129页。
[150]Ibid., p.155;同上书,第132页。
[151]Ibid., p.147;同上书,第124页。
[152]G.W.F.Hegel, Werke, Bd.3, p.148;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第125页。
[153]精神就是“那个绝对的实体,也就是在其内部诸多对立的完全自由与独立——不同的、自为存在的诸自我意识——中的统一性本身:‘我’即‘我们’,‘我们’即‘我’”,这就是古希腊城邦所实现的但却已经丧失了的理想伦理实体;Ibid., p.145;同上书,第122页。
[154]Ibid., p.157;同上书,第134页。
[155]Ibid., p.158;同上书,第134页。
[156]G.W.F.Hegel, Werke, Bd.3, p.160;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第136页。
[157]Ibid., p.163;同上书,第139页。
[158]Ibid., p.161;同上书,第138页。
[159]Ibid., p.164;同上书,第141页。
[160]Ibid., p.165;同上书,第142页。
[161]Ibid., pp.166-167;同上书,第143页。
[162]Ibid., p.167;同上书,第143页。
[163]Ibid., p.167;同上书,第144页。
[164]G.W.F.Hegel, Werke, Bd.3, pp.170, 174;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第146、150页。
[165]Ibid., p.177;同上书,第152页。
[166]Ibid., p.177;同上书,第153页。
[167]G.W.F.Hegel, Werke, Bd.3, p.179;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第155页。
[168]Ibid., p.187;同上书,第162~163页。
[169]Ibid., p.225;同上书,第197页。
[170]Ibid., p.229;同上书,第201页。
[171]“观察的理性”错误地将伦常礼俗、道德与宗教也归于“无机自然物”范畴。Ibid., p.230;同上书,第202页。
[172]Ibid., pp.229, 232;同上书,第201、203页。
[173]G.W.F.Hegel, Werke, Bd.3, pp.236, 260;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第207、229页。
[174]Ibid., p.264;同上书,第233页。
[175]G.W.F.Hegel, Werke, Bd.3, p.547;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231页。
[176]Ibid., p.266;同上书,上卷,第235页。
[177]G.W.F.Hegel, Werke, Bd.3, p.267;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第236页。
[178]Ibid., p.267;同上书,第236页。
[179]G.W.F.Hegel, Werke, Bd.3, p.267;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第236页。
[180]“Die Welt”必须理解为具有神学意义的“尘世”,而不是一般理解的“世界”,它是与作为“精神”的伦理实体相对一个概念。
[181]G.W.F.Hegel, Werke, Bd.3, p.268;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第237页。
[182]G.W.F.Hegel, Werke, Bd.3, p.270;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第239页。
[183]还须注意的是,尽管“所指”没变,但是“主人”“奴隶”以及“主奴关系”这些“能指”在第五章中都消失了,同样消失的还有“斯多亚主义”“怀疑主义”与“苦恼意识”,代替它们的是“内心法则”与“德性”。G.W.F.Hegel, Werke, Bd.3, p.272;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第241页。
[184]Ibid., p.272;同上书,第241页。
[185]Ibid., p.273;同上书,第242页。
[186]G.W.F.Hegel, Werke, Bd.3, p.275;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第244页。
[187]Ibid., p.276;同上书,第245页。
[188]Ibid., p.278;同上书,第247页。
[189]Ibid., p.280;同上书,第249页。
[190]“Der Weltlauf”意指世间常情,或俗世之中的处世之道,亦可译作“常情”。G. W. F. He-gel, Werke, Bd.3, p.282;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第251页。
[191]Ibid., pp.283-284;同上书,第252页。
[192]Ibid., p.286;同上书,第255页。
[193]G.W.F.Hegel, Werke, Bd.3, p.286;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第255页。
[194]Ibid., p.287;同上书,第256页。
[195]Ibid., p.287;同上书,第256页。
[196]Ibid., p.288;同上书,第257页。
[197]Ibid., p.290;同上书,第259页。
[198]G.W.F.Hegel, Werke, Bd.3, p.290;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第258页。
[199]Ibid., p.293;同上书,第261页。
[200]Ibid., p.293;同上书,第262页。
[201]Ibid., p.294;同上书,第262页。
[202]G.W.F.Hegel, Werke, Bd.3, p.297;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第265页。
[203]Ibid., p.297;同上书,第265页。
[204]Ibid., p.297;同上书,第265页。
[205]Ibid., pp.294-295;同上书,第263页。
[206]Ibid., p.299;同上书,第267页。
[207]Ibid., p.301;同上书,第269页。
[208]Ibid., pp.303-304;同上书,第271~272页。
[209]Ibid., p.304;同上书,第272页。于波利特称之为“精神性的对象物”(spiritual objectivi-ty),参阅Jean Hypolite, Genesis and Structure of Hegel's Phenomenology of Spirit, p.308。
[210]G.W.F.Hegel, Werke, Bd.3, p.305;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第273页。
[211]Ibid., p.308;同上书,第276页。
[212]Ibid., p.310;同上书,第278页。
[213]Ibid., p.311;同上书,第279页。
[214]G.W.F.Hegel, Werke, Bd.3, p.311;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第279页。
[215]Ibid., pp.311-312;同上书,第279~280页。
[216]Ibid., p.312;同上书,第280页。
[217]Ibid., p.312;同上书,第280页。
[218]Ibid., p.314;同上书,第282页。
[219]G.W.F.Hegel, Werke, Bd.3, pp.317-318;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第286 ~287页。
[220]G.W.F.Hegel, Werke, Bd.3, p.321;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第289页。
[221]Ibid., p.322;同上书,第289页。
[222]Ibid., p.322;同上书,第289页。
[223]Ibid., p.322;同上书,第290页。
[224]G.W.F.Hegel, Werke, Bd.3, p.354;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32页。
[225]克瑞翁在与安提戈涅的对峙中,对合唱队唱道:“要是她获得了胜利,不受惩罚,那么我成了女人,她反而是男子汉了。”索福克勒斯:《安提戈涅》,第484~485行。亦可以认为不是,并且无论是或不是都是出自同一个原因:黑格尔将女性定位为家庭的守护神,这既是对女人的“限制”,同时又是无比崇高的礼赞,这与卢梭在《爱弥儿》中所描述的对女性的教育基本相同。
[226]“在我们看来,产生于痛苦的那理性直接的定在,及其特有的诸形态是没有任何宗教的。”G.W.F.Hegel, Werke, Bd.3, p.495;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179页。
[227]G.W.F.Hegel, Werke, Bd.3, p.324;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1页。
[228]Ibid., p.326;同上书,第4页。
[229]Ibid., p.326;同上书,第4页。
[230]G.W.F.Hegel, Werke, Bd.3, p.328;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6页。
[231]Ibid., p.329;同上书,第7页。
[232]Ibid., p.329;同上书,第7页。
[233]Ibid., p.329;同上书,第7页。“Die Regierung”字面意为“政府”,然而伦理实体乃是以“诸多群体”的分化形式存在的,在这里当指其中的“统治集团”。
[234]G.W.F.Hegel, Werke, Bd.3, p.331;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9页。
[235]G.W.F.Hegel, Werke, Bd.3, p.332;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10页。
[236]Ibid., p.333;同上书,第11页。“Die Individualität”乃是结合了普遍性与个别性(die Einzelheit)的个体性。
[237]Ibid., p.36;同上书,上卷,第21页。
[238]G.W.F.Hegel, Werke, Bd.3, p.495;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179页。
[239]Ibid., p.335;同上书,第13页。
[240]G.W.F.Hegel, Werke, Bd.3, p.335;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13页。
[241]Ibid., p.335;同上书,第13页。
[242]Ibid., pp.335-336;同上书,第13页。
[243]G.W.F.Hegel, Werke, Bd.3, p.337;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15页。
[244]索福克勒斯:《安提戈涅》,罗念生译,第910 ~912行,载罗念生《罗念生全集》(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45]同上书,第912~913行。
[246]G.W.F.Hegel, Werke, Bd.3, p.339;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17页。
[247]Ibid., p.339;同上书,第17页。
[248]G.W.F.Hegel, Werke, Bd.3, p.340;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18页。“Gerechtigkeit des menschlichen Rechts”当译作“来自人法的正义”而非“保障人权的正义”,黑格尔明显对基于原子个人主义的现代契约论国家理论持批判态度,黑格尔的“正义”是指:通过一个“特殊然而代表普遍”的统治集团的执法行为而使整个共同体处于平衡状态。
[249]Ibid., p.340;同上书,第18~19页。“Der Geist”亦有“鬼魂”之义。
[250]索福克勒斯:《安提格涅》,第1064~1076、1108~1114、1173~1177、1226~1243、1282~1283行。
[251]G.W.F.Hegel, Werke, Bd.3, p.341;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19页。
[252]Ibid., p.341;同上书,第19页。
[253]G.W.F.Hegel, Werke, Bd.3, p.352;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31页。
[254]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 549C-D。
[255]G.W.F.Hegel, Werke, Bd.3, p.354;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33页。
[256]G.W.F.Hegel, Werke, Bd.3, p.356;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34页。
[257]Ibid., pp.362-363;同上书,第41页。
[258]Ibid., p.363;同上书,第41页。
[259]G.W.F.Hegel, Werke, Bd.3, p.365;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44页。
[260]Ibid., pp.366-367;同上书,第45页。
[261]G.W.F.Hegel, Werke, Bd.3, p.376;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55页。
[262]G.W.F.Hegel, Werke, Bd.3, p.393;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73页。
[263]Ibid., p.395;同上书,第75~76页。
[264]G.W.F.Hegel, Werke, Bd.3, pp.408-411;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90~93页。
[265]Ibid., p.407;同上书,第89页。
[266]Ibid., p.417;同上书,第99页。
[267]G.W.F.Hegel, Werke, Bd.3, pp.423-424;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105页。
[268]Ibid., pp.432-433;同上书,第116页。
[269]Ibid., p.433;同上书,第116页。
[270]G.W.F.Hegel, Werke, Bd.3, pp.436-437;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119~120页。
[271]Ibid., p.436;同上书,第119页。
[272]Ibid., p.438;同上书,第121页。
[273]G.W.F.Hegel, Werke, Bd.3, p.459;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141页。
[274]Ibid., pp.479-480;同上书,第162~163页。
[275]Ibid., p.482;同上书,第165页。
[276]G.W.F.Hegel, Werke, Bd.3, pp.484-485;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167 ~168页。
[277]Ibid., p.493;同上书,第176页。
[278]Ibid., p.494;同上书,第178页。
[279]G.W.F.Hegel, Werke, Bd.3, p.496;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180页。
[280]Ibid., p.499;同上书,第183页。
[281]G.W.F.Hegel, Werke, Bd.3, pp.496-497;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180~181页。
[282]“一般说来,宗教与国家的基础乃是同一的;它们自在自为就是相同的。”G.W.F.Hegel, Werke, Bd.16, p.236;黑格尔:《宗教哲学》,魏庆征译,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第147页。
[283]G.W.F.Hegel, Werke, Bd.3, p.497;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181页。
[284]这一章在“盎格鲁-美利坚”传统中一直处于被低估的状态,也几乎没有得到多少探讨。某种程度上,这种状况可以说明黑格尔的“政治神学家”身份在主流学界中所受到的忽视。参阅Jon Stewart, The Unity of Hegel's Phenomenology of Spirit, p.384。
[285]G.W.F.Hegel, Werke, Bd.3, p.502;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186页。
[286]黑格尔在19世纪20年代的《宗教哲学讲演录》中更加详细地探讨了宗教问题,其中,在对东方几大文明的宗教的探讨中更是加上了中国人与犹太人的内容。尽管黑格尔对东方世界显然有着极大误解,但是,作为一个特定民族的政治神学家,他“可以”保留偏见,或者说,他只是继承了误传的古希腊人对“野蛮人”的偏见。
[287]“它包含了曾出现于直接自我意识中的那个形式,即主人与那从其对立物回到自身的、精神的自我意识相对立的形式。”G.W.F.Hegel, Werke, Bd.3, p.506;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189页。
[288]Ibid., p.507;同上书,第191页。
[289]G.W.F.Hegel, Werke, Bd.3, p.505;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188页。这里显然是指产生于犹太世界的早期基督教,然而它却没有被列入“自然宗教”。
[290]Ibid., p.512;同上书,第196页。
[291]Ibid., pp.512-513;同上书,第196页。
[292]Ibid., pp.513-514;同上书,第196~197页。
[293]G.W.F.Hegel, Werke, Bd.3, pp.519-521;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202 ~204页。
[294]Ibid., pp.523-525;同上书,第206~208页。黑格尔的“神殿”原文为“die Hallen des Gottes”,其中,“神”是单数,而神殿是复数。
[295]Ibid., p.525;同上书,第208页。
[296]G.W.F.Hegel, Werke, Bd.3, p.527;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210页。
[297]Ibid., p.528;同上书,第212页。
[298]Ibid., p.529;同上书,第212页。
[299]Ibid., p.528;同上书,第212页。
[300]Ibid., p.530;同上书,第213页。
[301]G.W.F.Hegel, Werke, Bd.3, p.531;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215页。这里的“本质”应当理解为“尚未显现的、唯一的神”。
[302]Ibid., p.533;同上书,第217页。
[303]Ibid., p.534;同上书,第218页。“der Held”一词兼有“主人公”与“英雄”之义,但是悲剧主角不一定都是史诗中的战争英雄,故译为“主人公”似更为合适;“言说者”(der Sprechende)意指悲剧中只有主人公才“说话”,而合唱队则只“歌唱”。
[304]G.W.F.Hegel, Werke, Bd.3, p.536;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220页。
[305]Ibid., pp.536-537;同上书,第220~201页。
[306]Ibid., p.540;同上书,第223~224页。
[307]G.W.F.Hegel, Werke, Bd.3, p.541;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225页。
[308]G.W.F.Hegel, Werke, Bd.3, p.542;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225页。
[309]Ibid., pp.542-543;同上书,第226页,以及该页注①。
[310]G.W.F.Hegel, Werke, Bd.3, pp.543-544;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226 ~227页。
[311]在黑格尔看来,苏格拉底的“理念”虽然是不受任何限制的普遍的主体,但仍然只是一个“存在物”,而不是以能够自我实现的“精神”,因此不是真正的主体,而他的学说也只是被后世拿来当作“掩护一切假哲学的外衣”的、不合于伦理的“道德学说”。参见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60,第39~40、42~43页。
[312]G.W.F.Hegel, Werke, Bd.3, p.545;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227页。
[313]Ibid., p.544;同上书,第228页。
[314]G.W.F.Hegel, Werke, Bd.3, p.547;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231页。需要注意的是,第六章末尾出现的“美丽灵魂”就是“苦恼意识”,并且是最高等级的苦恼意识,即有自我意识的苦恼意识。
[315]Ibid., pp.547-548;同上书,第231~232页。
[316]G.W.F.Hegel, Werke, Bd.3, p.574;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257页。
[317]Ibid., p.582;同上书,第266页。
[318]参第六章第一节的标题。Ibid., p.327;同上书,第5页。
[319]Ibid., p.586;同上书,第269页。
[320]Ibid., p.585;同上书,第268页。
[321]Ibid., p.585;同上书,第268页。
[322]G.W.F.Hegel, Werke, Bd.7, § 257;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257节。
[323]Ibid., § 142;同上书,第142节。
[324]Ibid., § 1;同上书,第1节。
[325]Ibid., § 1;同上书,第1节,“附释”。
[326]G.W.F.Hegel, Werke, Bd.3, pp.322, 335;参阅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第290页,以及下卷,第13页。
[327]G.W.F.Hegel, Werke, Bd.7, § 273, p.439;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273节,“附释”。“这一整套制度”原文为“die Verfassung”,兼有“宪法”“整体状况”“根本制度”或“制度整体”之义。
[328]Ibid., § 270, p.415;同上书,第270节,“附释”,第269页。
[329]Ibid., § 270-273, pp.415-421;同上书,第270~273页。
[330]G.W.F.Hegel, Werke, Bd.7, § 273, pp.436-439;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273节,“附释”,第287~290页。
[331]G.W.F.Hegel, Werke, Bd.7, § 273;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273节。
[332]Ibid., § 275;同上书,第275节。
[333]Ibid., § 276;同上书,第276节。
[334]Ibid., § 283;同上书,第283节。
[335]Ibid., § 285;同上书,第285节。
[336]G.W.F.Hegel, Werke, Bd.7, § 277;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277节。
[337]Ibid., § 280;同上书,第280节。
[338]Ibid., § 278;同上书,第278节,“附释”。
[339]Ibid., § 279;同上书,第279节及“附释”。
[340]Ibid., § 279;同上书,第279节。
[341]G.W.F.Hegel, Werke, Bd.7, § 281;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281节,“附释”。
[342]Ibid., § 285;同上书,第285节。
[343]Ibid., § 279;同上书,第279节,“附释”。甘斯在其“补充”中又为这个举动加上了“组织完善的国家”这一前提,从而使得君主成为了一个仅仅机械地表示同意的橡皮图章,并不符合黑格尔的本意。Ibid., § 280,“Zusatz”;同上书,第280节,“补充”。
[344]G.W.F.Hegel, Werke, Bd.7, § 279;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279节,“附释”。
[345]Ibid., § 301;同上书,第301节,“附释”。
[346]Ibid., § 288;同上书,第288节。
[347]G.W.F.Hegel, Werke, Bd.7, § 291;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291节。
[348]Ibid., § 292;同上书,第292节。
[349]Ibid., § 295;同上书,第295节,“附释”。
[350]Ibid., § 295;同上书,第295节。
[351]Ibid., § 297;同上书,第297节。
[352]Ibid., § 296;同上书,第296节。
[353]G.W.F.Hegel, Werke, Bd.7, § 299;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299节。
[354]Ibid., § 298;同上书,第298节。
[355]Ibid., § 300;同上书,第300节。
[356]Ibid., § 305;同上书,第305节。
[357]G.W.F.Hegel, Werke, Bd.7, § 306;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306节。
[358]Ibid., § 308;同上书,第308节。
[359]Ibid., § 307;同上书,第307节。
[360]Ibid., § 313;同上书,第313节。
[361]Ibid., § 312;同上书,第312节。
[362]Ibid., § 308;同上书,第308节。
[363]Ibid., § 308, § 311;同上书,第308节,“附释”;第311节,“附释”。
[364]G.W.F.Hegel, Werke, Bd.7, § 311;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311节。
[365]Ibid., § 311;同上书,第311节,“附释”。
[366]Ibid., § 310;同上书,第310节。
[367]Ibid., § 301;同上书,第301节,“附释”。
[368]Ibid., § 301;同上书,第301节。
[369]G.W.F.Hegel, Werke, Bd.7, § 302;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302节。
[370]Ibid., § 303;同上书,第303节,“附释”。
[371]Ibid., § 314, § 315;同上书,第314节,第315节。
[372]Ibid., § 315;同上书,第315节。
[373]Ibid., § 316;同上书,第316节。
[374]Ibid., § 317;同上书,第317节。
[375]Ibid., § 257;同上书,第257节。
[376]G.W.F.Hegel, Werke, Bd.7, § 317;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317节,“附释”。
[377]Ibid., § 318;同上书,第318节。
[378]Ibid., § 319;同上书,第319节,“附释”。
[379]G.W.F.Hegel, Werke, Bd.7, § 320;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320节。
[380]Ibid., § 274;同上书,第274节及“附释”。
[381]Ibid., § 321;同上书,第321节。
[382]Ibid., § 322;同上书,第322节。
[383]G.W.F.Hegel, Werke, Bd.7, § 324;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324节,“附释”。
[384]Ibid., § 324;同上书,第324节,“附释”。尽管黑格尔并未鼓吹军事扩张,但是由于市民社会本身必然向海外扩张的属性,国家实际上必然被市民社会卷入与其他民族的利益冲突之中,后详。
[385]Ibid., § 326;同上书,第326节。
[386]Ibid., § 327;同上书,第327节。
[387]Ibid., § 328;同上书,第328节。
[388]Ibid., § 329,“Zusatz”;同上书,第329节及“补充”。甘斯在“补充”中进一步指出:民众往往比君主与内阁更易受激情的宰制,从而更加好战;而外交事务则由于其本身的微妙复杂,更应当交给最高当局。
[389]G.W.F.Hegel, Werke, Bd.7, § 331;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331节,“附释”。
[390]Ibid., § 333;同上书,第333节,“附释”。
[391]Ibid., § 338;同上书,第338节。
[392]施米特不满于黑格尔“家庭-市民社会-国家”的三重结构,认为它只是淡化了“统治者-被统治者”二重结构中所包含的张力。卡尔·施米特:《政治的概念》,第198页。
[393]G.W.F.Hegel, Werke, Bd.7, § 157;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157节。
[394]Ibid., § 161;同上书,第161节。
[395]Ibid., § 162;同上书,第162节及“附释”。
[396]G.W.F.Hegel, Werke, Bd.7, § 162;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162节,“附释”。
[397]参阅笑思《家哲学:西方人的盲点》,商务印书馆,2010,第八章。
[398]G.W.F.Hegel, Werke, Bd.7, § 163;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163节,“附释”。
[399]Ibid., § 170;同上书,第170节。
[400]为所欲为的“任性”就是被流俗之见所曲解的“自由”。Ibid., § 15, § 174;同上书,第15节,“附释”,第174节。
[401]Ibid., § 175;同上书,第175节。
[402]Ibid., § 177;同上书,第177节。
[403]G.W.F.Hegel, Werke, Bd.7, § 178;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178节。
[404]Ibid., § 179;同上书,第179节。
[405]Ibid., § 180;同上书,第180节,“附释”。
[406]G.W.F.Hegel, Werke, Bd.7, § 181;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181节。
[407]Ibid., § 182;同上书,第182节。这里“具体的法人”(die konkrete Person)是一个有趣的短语,“法人”本身就是来自罗马法的“抽象”概念,而黑格尔却为这个抽象概念加上了“具体”的定语,意在反讽这种个体的自我理解:它本是具体的人,却将自己理解为抽象的“法人”。
[408]Ibid., § 182;同上书,第182节。
[409]Ibid., § 183;同上书,第183节。
[410]Ibid., § 187;同上书,第187节。
[411]G.W.F.Hegel, Werke, Bd.7, § 187;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187节,“附释”。
[412]Ibid., § 190;同上书,第190节,“附释”。
[413]Ibid., § 189;同上书,第189节,“附释”。
[414]G.W.F.Hegel, Werke, Bd.7, § 189;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189节。
[415]Ibid., § 183, § 199;同上书,第183、199节。
[416]Ibid., § 187;同上书,第187节,“附释”。
[417]Ibid., § 197;同上书,第197节。
[418]Ibid., § 199;同上书,第199节。
[419]G.W.F.Hegel, Werke, Bd.7, § 201;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201节。
[420]Ibid., § 202;同上书,第202节。
[421]Ibid., § 207;同上书,第207节。
[422]Ibid., § 185, § 206;同上书,第185节,“附释”;第206节,“附释”。
[423]G.W.F.Hegel, Werke, Bd.7, § 191;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191节。
[424]G.W.F.Hegel, Werke, Bd.7, § 191,“Zusatz”;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191节,“补充”。甘斯的“补充”清楚地展示了商业社会对人的需要的影响。
[425]Ibid., § 192;同上书,第192节。
[426]Ibid., § 192;同上书,第192节。
[427]Ibid., § 193;同上书,第193节。
[428]G.W.F.Hegel, Werke, Bd.7, § 194;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194节,“附释”。
[429]Ibid., § 195;同上书,第195节。
[430]Ibid., § 198;同上书,第198节。
[431]G.W.F.Hegel, Werke, Bd.7, § 57;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57节,“附释”。
[432]Ibid., § 57;同上书,第57节,“附释”。
[433]Ibid., § 195, § 200;同上书,第195, 200节。
[434]Ibid., § 200;同上书,第200节,“附释”。
[435]Ibid., § 250;同上书,第250节。
[436]G.W.F.Hegel, Werke, Bd.7, § 253;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253节及“附释”。
[437]Ibid., § 252;同上书,第252节。
[438]Ibid., § 208;同上书,第208节。
[439]Ibid., § 45;同上书,第45节,“附释”。
[440]Ibid., § 212;同上书,第212节。
[441]Ibid., § 216;同上书,第216节。
[442]Ibid., § 215;同上书,第215节及“附释”。
[443]Ibid., § 216;同上书,第216节,“附释”。
[444]G.W.F.Hegel, Werke, Bd.7, § 255;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255节,“附释”。
[445]Ibid., § 243;同上书,第243节。
[446]G.W.F.Hegel, Werke, Bd.7, § 244,“Zusatz”;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244节及“补充”。
[447]Ibid., § 245;同上书,第245节。
[448]Ibid., § 246;同上书,第246节。
[449]G.W.F.Hegel, Werke, Bd.7, § 247;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247节及“附释”。
[450]Ibid., § 248;同上书,第248节。
[451]柏拉图:《理想国》,372D-E,423A。
[452]G.W.F.Hegel, Werke, Bd.7, § 35;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35节。
[453]Ibid., § 36;同上书,第36节。
[454]G.W.F.Hegel, Werke, Bd.7, § 41;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41节。
[455]Ibid., § 43;同上书,第43节,“附释”。
[456]G.W.F.Hegel, Werke, Bd.7, § 43;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43节,“附释”。
[457]Ibid., § 45;同上书,第45节,“附释”。
[458]Ibid., § 46;同上书,第46节。
[459]G.W.F.Hegel, Werke, Bd.7, § 46;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46节,“附释”。
[460]G.W.F.Hegel, Werke, Bd.7, § 54;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54节。
[461]G.W.F.Hegel, Werke, Bd.7, § 57;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57节及“附释”。
[462]Ibid., § 60;同上书,第60节。
[463]在黑格尔这里,非但荒置土地可以占有,他人作品,甚至他国文物,只要过了一定的“时效期”或“丧失了灵魂”,都可以成为私人占有的目标。Ibid., § 64;同上书,第64节,“附释”。
[464]G.W.F.Hegel, Werke, Bd.7, § 62;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62节,“附释”。
[465]Ibid., § 63;同上书,第63节,“附释”。
[466]Ibid., § 62;同上书,第62节,“附释”。
[467]G.W.F.Hegel, Werke, Bd.7, § 66;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66节。
[468]G.W.F.Hegel, Werke, Bd.7, § 71;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71节。
[469]Ibid., § 71;同上书,第71节,“附释”。
[470]Ibid., § 75;同上书,第75节。
[471]Ibid., § 75;同上书,第75节,“附释”。
[472]G.W.F.Hegel, Werke, Bd.7, § 75;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75节,“附释”。
[473]G.W.F.Hegel, Werke, Bd.7, § 80;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80节,“附释”。
[474]Ibid., § 80;同上书,第80节,“附释”。
[475]G.W.F.Hegel, Werke, Bd.7, § 81;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81节。
[476]Ibid., § 84;同上书,第84节。
[477]G.W.F.Hegel, Werke, Bd.7, § 87;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87节。
[478]Ibid., § 88;同上书,第88节。
[479]Ibid., § 90,“Zusatz”;同上书,第90节,“补充”。
[480]G.W.F.Hegel, Werke, Bd.7, § 94;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94节。
[481]Ibid., § 96;同上书,第96节,“附释”。
[482]G.W.F.Hegel, Werke, Bd.7, § 93;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93节,“附释”。
[483]Ibid., § 99;同上书,第99节,“附释”。
[484]Ibid., § 96;同上书,第96节及“附释”。
[485]G.W.F.Hegel, Werke, Bd.7, § 99;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99节。
[486]Ibid., § 100;同上书,第100节。
[487]但是,这个“等同”并不是“以眼还眼”意义上的等同,而是类似“价值”意义上的等同。G.W.F.Hegel, Werke, Bd.7, § 101;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101节,“附释”。
[488]Ibid., § 101;同上书,第101节。
[489]Ibid., § 102;同上书,第102节。
[490]Ibid., § 93;同上书,第93节,“附释”。
[491]例如复仇,“英雄和冒险骑士等等的复仇行为与私人复仇不同,它们是属于建立国家的性质。”G.W.F.Hegel, Werke, Bd.7, § 102;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102节,“附释”。
[492]贝卡利亚以“契约论”为由认为国家没有处死罪犯的权利,对此,黑格尔不容置辩地直接指出国家决不是契约的产物,国家的本质也不在于保护人权。国家是更高贵之物,它可以对国民提出牺牲的要求。Ibid., § 100;同上书,第100节,“附释”;另外参见保罗·卡恩《摆正自由主义的位置》,田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第二章、第三章。
[493]G.W.F.Hegel, Werke, Bd.7, § 104;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104节。
[494]Ibid., § 104;同上书,第104节,“附释”。
[495]G.W.F.Hegel, Werke, Bd.7, § 105;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105节。
[496]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6,第97页。
[497]“我认为可以老实地说一句:任何东西所付出的代价都不像我们西方世界学习希腊和拉丁文著述所付出的代价那样大。”同上书,第168页。
[498]同上书,第164页。
[499]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6,第97页。
[500]“人和理性两词则范围相等,互相包容。”同上书,第20页。
[501]参见康德《道德形而上学》,李秋零译,载《康德著作全集》(第6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第340页。
[502]后世深受康德哲学影响者在谈及政治时,几乎是下意识地就将道德政治与利维坦式政治对立起来。参见奥特弗里德·赫费《政治的正义性——法和国家的批判哲学之基础》,庞学铨、李张林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第一章。
[503]G.W.F.Hegel, Werke, Bd.7, § 108;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108节。
[504]Ibid., § 109;同上书,第109节。
[505]G.W.F.Hegel, Werke, Bd.7, § 112;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112节。
[506]Ibid., § 113;同上书,第113节。
[507]Ibid., § 113;同上书,第113节,“附释”。
[508]G.W.F.Hegel, Werke, Bd.7, § 114;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114节。
[509]Ibid., § 119;同上书,第119节。
[510]Ibid., § 121;同上书,第121节,“补充”。
[511]Ibid., § 124;同上书,第124节,“附释”。
[512]G.W.F.Hegel, Werke, Bd.7, § 124;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124节,“附释”。
[513]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注,商务印书馆,2003, 1144b4-10。
[514]G.W.F.Hegel, Werke, Bd.7, § 124;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124节。
[515]柏拉图:《理想国》,548A-550B。
[516]G.W.F.Hegel, Werke, Bd.7, § 123;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123节。
[517]Ibid., § 129;同上书,第129节。
[518]G.W.F.Hegel, Werke, Bd.7, § 130, § 131;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130节,第131节。
[519]Ibid., § 135;同上书,第135节及“附释”。
[520]Ibid., § 140;同上书,第140节。
[521]“良心作为主观认识跟自在自为地存在的统一,是一种神物,谁侵犯它就是亵渎。但是,特定个人的良心是否符合良心的这一理念,或良心所认为或称为善的东西是否确实是善的,只有根据它所祈求实现的那善的东西的内容来认识”,既然其祈求的内容不是国家,那么耶稣当然也就不是真正的“圣子”或良心了。Ibid., § 137;同上书,第137节,“附释”。
[522]康德道德哲学显然是黑格尔最为关心的问题,这一点从第140节“附释”冠绝全书的篇幅、细致和文字中毫不掩饰的强烈的感情色彩得到证明。Ibid., § 140;同上书,第140节,“附释”。
[523]“恶的根源一般存在于自由的神秘性中”。Ibid., § 139;同上书,第139节,“附释”。
[524]麦金泰尔探讨了古典、基督教与现代三种“道德”之间的深刻区别,并恢复了古典德性逻辑的重要地位,而对于麦金泰尔而言,最重要的启发正是来自于尼采。参阅阿拉斯戴尔·麦金泰尔《追寻美德——道德理论研究》,宋继杰译,译林出版社,2011,第9章、第12章。
[525]G.W.F.Hegel, Werke, Bd.7, § 140, p.277;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140节,“附释”,第156页。
[526]G.W.F.Hegel,“Vorlesungen über die Geschichte der Philosophie”, in G.W.F.Hegel, Werke, Bd.18(Frankfurt a.M.: Suhrkamp, 1970), p.451;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97,第47页。
[527]Ibid., p.455;同上书,第51页。
[528]Ibid., p.453;同上书,第49页。
[529]G.W.F.Hegel, "Vorlesungen über die Geschichte der Philosophie", in G.W.F.Hegel, Werke, Bd.18(Frankfurt a.M.: Suhrkamp, 1970), p.451;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97,第48页。
[530]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1105a19-1106a22, 1109b30-1115a5。
[531]在谈到苏格拉底的“节制”时,黑格尔以柏拉图《会饮篇》所“记载”的情节为例,证明苏格拉底的节制并“不在于有目的的保持头脑清醒和压抑欲望,而是一种意识的力量,这种意识能够在过度的肉体享受中保持清醒”,因此,“我们丝毫不能以道德德性的教条来设想苏格拉底”。G.W.F.Hegel, Werke, Bd.18, p.454;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第51页。
[532]Ibid., p.454;同上书,第51页。
[533]Ibid., p.451;同上书,第48页。
[534]G.W.F.Hegel, Werke, Bd.18, p.451;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第48页。
[535]Ibid., "Heidelberger Niederschrift" , pp.11-14;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开讲辞”。
[536]黑格尔引用的材料完全来自普鲁塔克的《名人传》,但是即便普鲁塔克极力为伯利克里辩护,类似于梁启超之为李鸿章称“惟庸人无咎无誉”,我们也不难看出,伯利克里的执政思路与执政方略显然不足以获得“政治家”的称号,他对于雅典上下不良风气的根本扭转几乎毫无考虑,对于城邦的长治久安也无思路,对外方面更是缺乏联盟的视野与国际战略眼光。亚里士多德因此隐晦地将其称为“群众领袖”(demagogue),对于这样的人物而言,此称号堪称是极为严重的批评了。参阅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上册),“伯利克里传”;亚里士多德《政治学》,1274a10;G.W.F.Hegel, Werke, Bd.18, p.452;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第49页。
[537]G.W.F.Hegel, Werke, Bd.19, p.132;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第269页。
[538]G.W.F.Hegel, Werke, Bd.18, pp.490-496, pp.501-502, pp.514-515;同上书,第84 ~89页,第95页,第107页。
[539]G.W.F.Hegel, Werke, Bd.7, § 336;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336节。
[540]Ibid.,§338;同上书,第338节。
[541]Ibid.,§339;同上书,第339节。
[542]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第127页。
[543]卡尔·施米特:《政治的概念》,朱雁冰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第182页。
[544]1807~1822年的普鲁士“施泰因-哈登堡”改革本身并不是以“伦理国家”为根本导向的,普鲁士的土地贵族也并没有如黑格尔所期望的那样自觉地成为国家的伦理支柱,并且,黑格尔的法哲学思想对普鲁士或德国的法制建设也没有产生实际的影响。参阅丁建宏、李霞《普鲁士的精神和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第六章;米歇尔·施托莱斯《德国公法史——国家法学说和行政学(1900-1914)》,雷勇译,法律出版社,2007,第143 ~150页。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