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雷电的天空下,在火焰中,
这滋长的树叶,飞鸟,小虫,
和我一样取得了生的胜利,
从而组成秋天和谐的歌声。
1976年9月,诗人兼翻译家穆旦已经58岁了。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此时诗人写作了组诗《秋》,这里分析的是完整的那一首,包括3章,每章4节,每节4句。诗句整齐和谐,错综押“an”“ing”等韵,节奏舒缓,感情的表达在节制中见出理性的宁静,在舒张处现出老年的欣悦。
1976年前后,诗人连续向诗坛贡献了《智慧之歌》、《理智和感情》、《理想》、《春》、《夏》、《秋》、《冬》等诗歌精品。其中《智慧之歌》是一首带有总结性质的诗,诗的第一节是:
我已走到了幻想底尽头,
这是一片落叶飘零的树林,
每一片叶子标志着一种欢喜,
现在都枯黄地堆积在内心。
接下去的三节分别抒写了爱情的消逝、友谊的冷淡、理想的虚幻,最后剩下日常生活的痛苦和智慧之树的碧绿。树(树林)的形象是穆旦诗歌中重要的意象之一,也为我们解读穆旦的诗提供了一个入口。
一整个夏季,树木多么紊乱!
现在却坠入沉思,像在总结
它过去的狂想,激愤,扩张,
于是宣讲哲理,飘一地黄叶。
1957年至“文革”结束前后,作者曾经写作了《去学习会》、《九十九家争鸣记》、《演出》、《黑笔杆颂——赠别“大批判组”》等诗,这些诗歌艺术质量并不一定很高,却保存了一个混乱的年代在诗人心中留下的印记,如在《演出》最后一节迸出了诗人愤激的声音:“却不知背弃了多少黄金的心/而到处只看见赝币在流通,/它买到的不是珍贵的共鸣/而是热烈鼓掌下的无动于衷。”《夏》这首诗可以说是对于不正常的政治气候和运动的嘲讽:“绿色要说话,红色的血要说话,/浊重而喧腾,一齐说得嘈杂!/是太阳的感情在大地上迸发。”我们所要解读的这首诗虽然写的是“秋”,但仍不可遏制地表现出社会批判和反省的意味。谢冕说穆旦的诗“不是远离人间烟火的‘纯诗’”,“他的诗是丰满的肉体,肉体里奔涌着热血,跳动着脉搏”,“穆旦的魅力在于不脱离尘世,体验并开掘人生的一切苦厄,但又将此推向永恒的思索”。
由此出发,我们不难理解“紊乱”的“树木”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非正常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根据一种朴素的自然观念,狂热的夏季过去,必然要有一个沉思的秋天。在《秋》这首诗中,我们不难看出现代诗派开山之祖叶芝对穆旦诗歌的深刻影响。叶芝自然的社会历史观潜移默化地表现在穆旦的这首诗中:人的生命如同自然界的山石树木一般有荣枯明灭,历史和社会也像自然生命的兴亡。当然穆旦的这首诗少了许多西方诗歌的玄学哲思,而更多地表现出东方式的冥想的和谐与宁静,这又和穆旦前期诗歌注重哲理、思辨以及浪漫主义的特点(如《玫瑰的故事》)相去甚远。
“自然舒一口气,吹来了爽风。”穆旦在《秋》一诗中难得地放松了一次,纠结的、无休无止的拷问和置疑——关于生和死的疑惑,关于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关于爱和友谊的紧张,关于个体的独立及价值,都暂时得到缓和,“在这恬静的、秋日的港湾”。归根结底,自然以其永恒的宁静和常新的力量为一切生命带来巨大的安慰,这一点在穆旦写于40年代初期的爱情诗《诗八首》中也有体现:
夕阳西下,一阵微风吹拂着田野,
是多么久的原因在这里积累。
那移动了景物的移动我底心
从最古老的开端流向你,安睡。
无疑,自然在穆旦的诗中是具有“安憩”意味的,尤其在这样一个暮色苍茫的人生的秋天。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波及天津,穆旦搬到在室外搭起的小棚继续译诗。他在给友人信中说:“我逐渐感到户外特别有情趣,一是空气新鲜,二是秋高气爽,有月亮,有虫鸣,与大自然共呼吸很不错。”当然不能断言那段时期室外经验造成了《秋》中的自然景象,但可以确定的是,诗人对于大自然怀有无比欣悦的心情。这里我们收集一下诗中秋天的景物及意象:天空的“深邃的蔚蓝”,“秋凉”的大街,“谷子进仓了”,“流过的白云”,“芦苇的水边”,“灰白的雾霭”,“凄清的虫鸣”,“草黄的微笑”,“成熟的谷禾”,“水波的喋喋”,“树影的舞弄”,这里的景物也许有一些来自诗人当时目睹的秋天景象,但也许更多的是多年积累的对于秋天的回想。这一幅幅秋天的画面,其静谧的物象和恬淡的色彩,是足以和中国古代经典的水墨秋意图画相比的。
《秋》的一个特出之处就是个体生命体验与自然万物的水乳交融。在诗人穆旦的眼中,自然绝对不是静止的无生命的客体,而是恒久地屹立并给诗人以源源不断的安慰和启示。“天空呈现着深邃的蔚蓝,/仿佛醉汉已恢复了理性”,秋天高远的蓝天意味着夏季的燥热和混乱已经过去,理性代替单纯的热情和沉醉,用“醉汉”而不用“疯子”,悲悯的意味代替了嘲讽,这其中蕴藏着清醒和自信,和《夏》的感情自然不一样。自然和人如此和谐,其乐融融,于是诗中的自然景物就不免像人一样地生生不息:“土地把债务都已还清,/谷子进仓了,泥土休憩了,/自然舒一口气,吹来了爽风。”在诗的第3章第3节有一段颂歌式的诗句:“在雷电的天空下,在火焰中,/这滋长的树叶,飞鸟,小虫,/和我一样取得了生的胜利,/从而组成秋天和谐的歌声。”无怪乎评论家说“他绝不媒俗,他的诗给人以庄严的感觉”,我们不难在他的诗中品出一种悲剧的崇高感和超越感,而这种崇高的品质在中国文学(包括诗歌)中是极为珍贵的。
在《秋》中有一种突出现象,可以称之为“陌生化”,也可以称之为“拟人”、“拟物”,譬如“流过的白云在与河水谈心”、“凄清的虫鸣”、“草黄的微笑”、“你却紧抱着满怀绿荫”、“水波的喋喋”、“树影的舞弄”等。诗人不断挑战人们的阅读经验,带给读者一种难得的调皮以及秋日谐和、沉静和思索的意味,诗人在诗艺上的自我努力和不断更新、精心锤炼造就了这首诗浓浓的诗味。
清醒而现实的诗人的秋天如此短促,就如北京难得的晴和的秋日,转瞬“却见严冬已递来它的战书/在这恬静的、秋日的港湾”。1977年2月26日穆旦病逝于天津,终年59岁。
(张袆琳)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