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精彩的谜语故事-睿智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刘墉猜物谜

    清朝时,刘墉辞官告老还乡。在回老家的路上,天下着滂沱大雨,他只好到路边找一户人家避雨。但是雨下个不停,刘墉着急赶路,但又没有带雨具。

    主人看出了刘墉的心思,说道:“客官,我有一谜,客官如若猜中,愿将此物相送。”说罢念道:

    皮包瘦骨硬脊梁,几遮苍天论短长。

    乐被游子挟腋下,任尔倾盆走他乡。

    刘墉听罢,不禁哈哈大笑,连声说道:“谢谢,谢谢,我正需要此物。”

    主人知道刘墉猜对了,就把那样东西送给了刘墉。原来,主人送给刘墉的是一把雨伞。

    冯班题诗谜

    清代诗人孙致弥酷爱诗词,官至侍读学士,在当时颇有名气,一个叫冯班的诗人很喜欢孙致弥的诗。

    一次,冯班在孙致弥的诗集上题了这样四行诗:

    蚕吐五彩,双双玉童;

    树发宝盖,清谈梵宫。

    原来,这是一首诗谜,“蚕吐五彩”即“色丝”,合起来为“绝”字;“双双玉童”即“少女”,合起来为“妙”字;“树发宝盖”即“木”字上加宝盖头,为“宋”字;“梵宫”指寺庙,“清谈梵宫”意指“言寺”,合起来为“诗”字,四个字连起来即是“绝妙宋诗”。这是冯班对孙致弥诗集的赞美之词。

    筹安

    清初名人徐韬给一位朋友写信,最后的祝颂语独出心裁地用上“筹安”一词。友人初读不解,经反复琢磨,才恍然大悟,乃“个个寿安”也。

    “筹”字拆开,是“个个寿”,用法十分绝妙!

    术士的真假秘法

    民国期间,杭州吴山有一术士在大街上以摆摊为生。他出售自己独创的三条秘法:持家必发;饮酒不醉;生虱断根。

    为了表现出秘法的神秘性,他用厚纸密封,郑重其事地摆着,每包标价铜钱三百。

    买者拿回家中拆开一看,里面写着六个大字,个个哭笑不得,大呼上当。

    原来,这六个字是:勤俭、早散、勤捉。

    比珍珠更有价值

    元朝顺帝时,财政大臣叶尚文体恤民情,辅佐朝廷有功,深受老百姓爱戴。

    一天,一伙商人从西域带来了一批产品,另外还带来一颗珍珠,标价80万两银子。当朝宰相嗜好古玩成癖,对这颗珍珠垂涎三尺,暗示尚文将它买下。

    叶尚文轻蔑地笑道:“小小一颗珍珠,竟值如此价钱,买下它有什么用?”

    宰相捋着胡须回答道:“你可能不知道,这种珍珠放在口中会生津止渴,放在脸上按摩,会使人容光焕发,真乃稀世之宝。”

    “这算不得稀世珍宝。”叶尚文不以为然地说,“一颗珍珠只能供一人玩赏,天下有一种更珍贵的东西,它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太平,比起这颗珍珠不知要贵多少倍了!”说着,提笔在纸上写了两行字:

    黄布袋,包珍珠,

    秋天一到遍地铺。

    宰相听后,心领神会,便打消了买下这颗珍珠的念头。

    原来,叶尚文说的珍贵的东西是稻谷。

    唐伯虎推窗

    明朝大才子唐伯虎自幼喜爱画山水人物、石头松竹。母亲见状,便送他去拜大画家沈周为师,沈周见小唐伯虎清秀俊逸,聪明伶俐,便答应收他为徒。

    一年之后,唐伯虎偷偷将自己的画和师傅的作品做了比较,感觉差不多,于是提出要回家孝敬老母。

    沈周看出唐伯虎骄傲自满的情绪,于是,连忙叫妻子做了几样菜,端进东厢一间小屋里。师徒二人坐下,一边饮酒一边谈着话。

    沈周笑问:“学画一年,想念老母是吗?”

    唐伯虎连连称是。

    沈周佯笑道:“你的画本来不错,又学了一年,可以出师了。”

    唐伯虎拱手施礼:“感谢先生恩典。”

    沈周笑了笑,说:“为师喝酒喝得全身发热,你帮为师将窗子全部推开,如何?”

    “遵命。”唐伯虎应道,随后走到窗前,他用力推了推西窗推不开,又转身推了推北窗,怎么也推不开。唐伯虎细细一看,大为震惊,扑通一声双膝跪下:“师傅,我不想回家了,留下我再学三年吧!”

    原来,沈周见徒弟产生了自满情绪,于是在小屋的墙壁上画了两个惟妙惟肖的窗子,使唐伯虎自知画技相差尚远,故要求留下继续学习。

    李瑾应试

    一年,国家举行科举,举子们纷纷从远方朝京城赶来,准备参加考试。开科之前,主考的钦差大人说了一个四句话的谜题,要考生们猜四个字。谜题是:

    木字多一撇,正字少一划。

    一点不见,两点全欠。

    谜语一出,整个京城都为之轰动,每个人都来猜,但就是没人猜得出来。这时,一个眉清目秀的青年从人群中走了出来,他就是前来应试的举子李瑾。

    只见他没说一句话,向着应试牌的方向移动了几步,又注视了一下钦差大人,然后深深地鞠了个躬,从考场上走了下来。

    人人都莫名其妙,惟有主考官连声叫“好”,还亲笔写了“天下第一才”的条幅赠给李瑾。

    原来,李瑾答的是这样四个字:移、步、视和钦(钦的繁体)。

    郑板桥题画制谜

    明朝大文学家郑板桥秉性耿直,嫉恶如仇,是“扬州八怪”之一。晚年,他深感官场黑暗,曾寄居在镇江焦山的定慧寺内。定慧寺方丈学识渊博,郑板桥很敬慕他。

    有一天,郑板桥为方丈画了一幅墨竹。方丈闻后欣喜不已,心想,能得如此高雅之士的一字一画,吾心足矣,便兴冲冲赶到板桥书斋。

    只见一张墨迹未干,还未落款的墨竹图案放在桌子上面,但是令人奇怪的是,只画了无枝无叶的六支竹竿。方丈不明白其中的意思,怀疑地问板桥:“这幅画是什么意思啊?”

    郑板桥笑而不答,提笔又在画面上一挥,题下四字佛教名词一句。方丈捋须仔细琢磨,方始恍然大悟,连说:“好画,好画!”

    原来,郑板桥在画上题的那句佛教名词是:六根清净。

    车金相报

    清朝初年,金圣叹和一批江南士绅为抗议官府役赋太重,一起去文庙哭灵,结果被扣上“聚众闹事”的罪名,通通缉拿归案,听候判决。

    金圣叹自知没有生的希望,所以故意嘻嘻哈哈,成日与难友们谈笑风生。很快就到了宣布判决的这一天,他郑重其事地说:

    昨夜,我梦见关云长了。当时我正在批点《三国演义》中“千里走单骑”这一回,颇犯踌躇。想那关羽原乃好色之徒,千里送嫂,到夜里车马耽搁一处,男女同歇一屋,难免瓜田李下之嫌吧?

    岂知这念头一动,关云长显圣了,求我笔下留情,道是他通宵达旦,在读《春秋》,不曾起过半点邪念。我说此事姑且存疑,不过你关老爷该如何报答我?老关一怔,接着便说,明天是先生听判之日,届时关某定以车金相报!

    众难友听罢,都乐了,说道:“此梦吉祥,一定是皇帝予以特赦,还要发还抄没的家资,正与‘车金相报’验合。”

    只有金圣叹的挚友李某哈哈大笑,说道:“执迷不悟。”

    没多久,狱卒们抬来了许多酒菜,口称“大喜”。众难友这才明白啥叫“执迷不悟”。原来金圣叹是借梦出谜,所谓“车金”,非黄金之金,而是斤两之斤;车与斤相合,就是个“斩”字!

    难友们酒足饭饱之后,知府宣读了顺治皇帝的朱笔御判,通通斩立决。

    幽默学士苏东坡

    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不但诗文豪放畅达,而且非常幽默。

    有一年,苏东坡从湖北黄冈应召回京城,任翰林院学士。当时,江西才子黄庭坚能诗善文,想登门拜苏东坡为师,又惟恐他不肯接见,于是就先写了一封信,试探苏学士的反应。

    过了不久,黄庭坚便接到了苏东坡的回信,只见纸笺上写了个“笕”字。才思敏捷的黄庭坚一看,微微一笑,第二天便带着自己的诗稿去见苏东坡了。

    后来,黄庭坚成了苏东坡最喜欢的门生之一,与秦观、晁补之、张耒三位书生共称“苏门四学士”。

    原来,这则谜语用的是拆字法,“笕”字拆开就是“个个见”的意思。

    王安石游庙题诗谜

    一天,王安石与友人游览汴京,当他行至管仲鲍叔牙庙时,便挥笔题了一诗,诗曰:

    两个伙计,同眠同起,

    亲朋聚会,谁见谁喜。

    行至伯夷叔齐庙,又题一诗,诗曰:

    两个伙计,为人正直,

    贪馋一生,利不归己。

    复行至哼哈二将庙,再题一诗,诗曰:

    两个伙计,终身孤凄,

    走遍天涯,无有妻室。

    同行中,有人问司马光:“王安石诗意如何?”

    司马光随口应道:“他何尝是在做诗,而是在出谜语啊!”问者恍然大悟。

    原来,王安石在三座庙前题写的诗同射一物,谜底为筷子。

    无字家书

    古时,有一人在外谋生,托同乡带了一封信和一包银子给妻子。那同乡悄悄打开信,看到里面只有一幅画,画面上有一棵树,树上有八只八哥,四只斑鸠,没有写多少银子。

    这位同乡就此产生了邪念,将银子偷偷扣了一半。朋友的妻子见到信后,说道:“咱们办事一定诚实啊!我丈夫托您带给我一百两银子,你为什么只有五十两了?”

    原来,妻子是从那幅画中得知银两的多少的:八只八哥即八八六十四,四只斑鸠即四九三十六,相加正好为一百。

    秦桧剪烛

    宋高宗绍兴年间,京城杭州举行科举考试,奸相秦桧的孙子秦埙也参加了。

    一日,秦桧秘传考官陈阜卿,要他这次让中会试头名,以便能参加殿试。这可把主考官难坏了:一边是才华横溢的志士才子,一边是权高富贵的奸相之孙。取秦埙为第一名,虽可博得秦桧的欢心,唯恐遭天下人的讥讽。

    陈主考为人正直,毅然按文章的优劣,取陆游为第一名。秦桧闻后,很是震怒,公然将陆游除名,并将爪牙汤思退召来,阴阳怪气地说:“我孙秦埙,这次应考……”说罢,取笔墨写了“剪烛”二字。

    汤思退精于文墨,心领神会,遵嘱办理,结果,发榜后上论哗然。

    原来,秦桧所写“剪烛”二字蕴含“一夹一明”之意,谐“一甲一名”,即状元。

    黄周星酬“落汤鸡”

    有个名叫黄周星的人任户部主事之职,他不仅能诗善对,而且也是个制谜的专家。

    一天,为了给养父周老爹庆寿,黄周星邀请了文明诗友赴宴。席间,他笑着说:“今日幸会,实属难得,为助雅兴,请君轮流出谜猜射,以代酒令如何?”

    众宾客拱手回礼表示同意,有诗友笑道:“黄大人乃谜坛高手,理当先吟一则。”

    黄周星也不推辞,随口吟一谜:

    忽而冷,忽而热。

    冷时头上暖烘烘,

    热时耳边声戚戚。

    并说:“此为分扣谜,隐含一三国人物名。哪位能猜中,当以‘落汤鸡’酬答。”

    宾客中有位射虎老手,听后细细推敲片刻,拍手称绝,笑道:“乃‘貂蝉’也!”

    接着,他作了解释:天冷时戴貂皮帽子,便可‘暖烘烘’;天热时,‘蝉’就叫,其声凄楚,耳边便时常声戚戚了。”

    黄周星赞道:“老兄才高,‘落汤鸡’受之结无愧也!”当即酬谢。

    其实,黄周星所说的“落汤鸡”也是一个字谜,谜底是酒。

    丘琼山两猜谜

    明朝时,广东有位书生名叫丘琼山,他博览群书,记忆力又强,被人们称为“丘书柜”。

    某年8月,丘琼山前往省城参加科举乡试,途中寄宿于一家旅店。店主有个聪慧伶俐的姑娘叫鹧鸪,在与丘琼山闲谈之际,她笑着说:“秀才,人皆说你解诗破谜胜洪炉点雪,今天我出个字谜试试你。”接着吟道:

    二人并坐,坐到二鼓三鼓,

    一畏猫儿二畏虎。

    丘琼山听罢,细细沉思:二人并坐,乃指两个字合而为一。这畏猫者,鱼也;畏虎者,羊也。想到这,他矜持一笑,拱手回云:“店姐请听,小生猜中了,是个‘鲜’字。”

    “不对。”鹧鸪嫣然一笑说:“你再猜猜看。”

    丘琼山听说未猜中,不觉面红耳赤。他急忙变换思路,苦心思索:这二鼓乃亥时,三鼓乃子时。亥时所生者肖猪,猪亦畏虎,子时所生者肖鼠,鼠亦畏猫。他想到这儿,连声称妙,笑道:“这回吾定猜中了!”接着说出了谜底。

    鹧鸪听了,嫣然一笑,赞曰:“真不愧是丘书柜。”

    原来,这个字谜的谜底是孩。

    婆婆考媳妇

    古时候,有一户姓鲁的人家,给儿子娶了个媳妇,村民们都夸赞媳妇长得漂亮,儿子听了也很高兴。

    但是,公公婆婆却说:“样子长得好看,不一定就聪慧。要真聪明贤惠,那才好呢!”他们准备考考儿媳妇。

    有一天,在准备早饭时,婆婆对儿媳妇说:“你去给我拿四样东西来!”

    媳妇连忙问:“哪四样东西?”

    婆婆说:“四两‘沉’,四两‘漂’,四两‘张着嘴’,四两‘弯着腰’。”

    儿媳妇听罢,马上转身就去拿了过来。婆婆一看,笑得合不拢嘴,公公一瞧,也连声地夸奖:“真是个聪明的媳妇啊!”

    原来婆婆叫媳妇拿来的四样东西是:盐、油、花椒和虾米。

    怎样分牛

    古时候,有个老农养了十七头牛。临终时,他把三个儿子叫到跟前,留下遗嘱:长子分二分之一,次子分三分只一,幼子分九分之一,但不能把牛杀掉,说完就去世了。

    这下可把弟兄三人给难住了。正在三兄弟为这个问题发愁的时候,一个邻居牧牛归来,一听老农遗嘱,便帮他们把牛分好了,弟兄三人都很高兴。

    原来,邻居上是这样来分牛的:先牵出自己的一头牛,这样一共就有了十八头牛。二分之一,得九头;三分之一,得六头;九分之一,得两头。正好分去十七头,最后剩下的是这位邻居自己的那头牛。

    冯梦龙取物

    冯梦龙,明朝著名的文学家,自称“墨憨斋主人”。他喜读书而不热衷名利,一向视荣华富贵为虚无缥缈之物。

    一天,一位姓李的雅士前来找他评品诗赋文章,时值桃花吐艳,杏花含丹,冯梦龙笑云:“老兄,常言道,桃李杏春风一家,何不同我去后花园会会你的本家?”

    说罢,挽手同李雅士出了客厅,就往后面而去。走着走着,冯梦龙忽然传呼贴身书童,说道:“聪儿,快去帮我取件东西送到后花园来。”

    书童聪儿拱手问道:“主人,要小人取何物送往花园?”

    冯梦龙嘻嘻一笑,接着吟了四句话来:

    有面无口,有脚无手;

    又好吃肉,又好吃酒。

    聪明的书童一听就知道是什么东西,马上就送去了。原来,冯梦龙要书童送往后花园的东西是桌子。

    谋财害命

    明朝江南才子文征明和祝枝山才华横溢,文思敏捷,他们不但是丹青妙手,而且是谜坛名家。

    一年正月十五,祝枝山和文征明一同到苏州玄妙观赏灯猜谜。二人走到文虎厅,只见一张桌子上放着一只鸟笼,笼中有一只啁啁啾啾鸣叫的花鸟,笼子旁边放着一百文铜钱,注明“射衙门术语一句”。

    才思敏捷的文征明一听就知道是什么意思,马上将铜钱揣入怀中,然后开笼让鸟飞去。旁边的制谜者含笑点头,连声称赞:“高手!高手!”

    祝枝山因眼睛近视,没来得及仔细观看,看见文征明抢先得彩,也跃跃欲试。制谜者见状,拱手笑曰:“祝才子莫急,那边还有一只鸟笼,也悬赏钱,请君一试。”

    祝枝山听罢,快步走上前去,同文征明一样,也将钱收入袖中,将笼门打开,伸手捉住小鸟,做出要放飞的姿势。

    制谜者连忙摇手:“一谜二底,岂能重复?”

    祝枝山不禁哈哈大笑,伸开五指,鸟已被他掐死了。制谜者点头微笑,赞叹不绝,都说他们是奇才。

    原来,文征明、祝枝山所猜的谜底各是:“得钱买放”和“谋财害命”。

    祝枝山猜谜

    明朝时,江南才子祝枝山和唐伯虎是好友。他很喜欢唐伯虎的水墨画,为此他绞尽脑汁想请唐伯虎为他画一幅水墨观音图。

    一天,夏日炎炎,祝枝山急急忙忙地登门户拜访唐伯虎,并说明了来意,唐伯虎笑着对祝枝山说:“祝兄要一幅画并不难,但有个条件,今日要画,先得猜一个画谜,如果猜中了,水墨观音图立刻画好送给你。”

    祝枝山听罢,心里大喜,便满口答应。

    唐伯虎来到书房,提笔画了一条混身长满黑毛的狗,让祝枝山站在画前,仔细思虑了片刻,便提笔在一张纸上写了一个字。

    唐伯虎看后微笑着点了点头,然而祝枝山站在那里一言不发。唐伯虎见祝枝山猜中了画谜,马上画了一幅水墨观音图送给祝枝山。

    原来,这则画谜的谜底是一个“默”字,这就是祝枝山不作声的原因。

    清官谜

    明朝,浙江绍兴有个名叫刘庞的太守,为官清廉,离任时老百姓都舍不得他。为表示感谢,乡亲们自发组织集资,凑够了几百文钱给刘大人做盘缠,但刘太守说什么也不肯收下,但又唯恐辜负了乡亲们的一片心意,于是就象征性地收下了一文钱,然后登舟而去。

    待到尚未离开县境时,刘庞就把这枚钱投入江中,算是还给了会稽的父老乡亲。刘太守最后还是没拿老百姓的一文钱,两袖清风地走了,后人称颂他为“一钱太守”。

    请根据这个故事猜一成语。

    这个成语是“分文不取”。分,文,分开读表示分别时一文钱也没有带走的意思。

    吴殿邦中计

    明朝时,广东海阳有一个叫吴殿邦的名士,写得一手漂亮字,且嗜好猜谜,很多富裕人家都向他来求字,均被他回绝了。

    一天,有个富商想向他写个“福”字中堂,唯恐被他拒绝,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出谜让吴殿邦来猜。

    果然,吴殿邦一听见有人悬谜征射,立刻前往。连破数谜后,擂主请他进一书房,说是有个哑谜,需要三个动作破一句八字俗语。

    吴殿邦不知是别人设的计谋,欣然入屋。只见桌上笔砚边有一封红包,东西两壁各悬条幅一轴,一条上书个“灾”字,一条则是空白。

    这时,他才明白上了圈套,可又不能让别人说自己猜不出这个哑谜。只得先取红包入怀,再将“灾”字扯碎,然后提笔蘸墨,在空白条幅上书了一个“福”字,离别而去。

    擂主在一边看着他完成这取钱、撕纸、写字的三个动作,连声叫好。原来,这个哑谜的谜底是“受人钱财,与人消灾”。

    施宜生用谜泄密

    南宋时,有个在金国做官的福建人,名叫施宜生。有一年,他以金翰林学士的身份来宋庆贺元旦。

    当时,南宋虽已得到金国正在造船调兵准备攻打南宋的消息,但是宋主始终不信。南宋尚书张焘奉皇帝之命招待施宜生,张焘借机劝说施宜生回归故乡。

    宜生想把金即将攻打南宋的事告诉他,以引起宋的重视。宜生趁随从人员不在身旁时,便用谜语说:

    今日北风甚劲!

    意思是形势紧张,金的力量很强。然后又拿起桌上的笔轻轻地扣了几下,说:

    笔来!

    此动作和言语正是“金兵必来”的谐音。宜生使命完成后回到金国,后来,金主知道了这件事,就以泄露机密罪烹死了施宜生。

    书生杜门谢客

    从前,有个书生学习很专心,可是,邻近的几个同窗总爱来找他玩,分散他的注意力,使他不能安心读书。

    一天,书生想出了一个办法,在门前写了一副对联:

    古月门中市,言青山上山。

    几位同窗看后,再也没人来打扰他了。

    原来,这副对联是一则谜语,其谜底是:胡闹请出。

    王勃逛街

    唐朝时,才子王勃要到江西南昌上任。当时,王勃官场失意,家境贫困,连从京都到南昌看望父亲的盘缠都凑不齐。

    王勃到达南昌时,正是重阳佳节。为了弄点盘缠,他去了都督阎伯兴在滕王阁举行的盛会,并挥毫写下《滕王阁序》,受到阎都督的重赏。

    王勃走出滕王阁,漫步南昌街头,灯红酒绿,繁花似锦。王勃边走边欣赏着店铺门前的楹联。他见一家门前写道:

    志在济人,饼檬广被;

    功推御暴,晴雨皆宜。

    王勃看完,心中不由得暗暗称好。走着走着,王勃被一副店前的门联吸引住了,他停下脚步欣赏起来,那门联是:

    试倾王府千春饮,为涤人间万古愁。

    王勃禁不住赞叹不已:“妙!妙!妙!”

    原来,前者开的是家伞店,后者开的是家酒店。

    “船蒿谜”的故事

    有个叫陆秀英的姑娘,嫁了个江大郎的渔民,小两口恩恩爱爱,日子过得挺美满。

    一天,秀英的母亲陆妈妈来江家探望女儿,母女俩见面,话像流水说不断,说说笑笑,甚是热闹。那秀英天资聪颖,喜欢谜语,于是出谜面,让母亲猜一猜,谁知她刚说完谜面,门外杀出了个程咬金,来者是秀英的婆母江大娘。

    江大娘刚从集上回来,听到媳妇在说自己的坏话,心中便烧起了一股怒火,冲进门便操着大嗓门问陆妈妈:“亲家母,我对你的宝贝女儿像掌上明珠一样,想不到她在背地里告我的状。”

    秀英说:“婆婆,那你就当面锣,对面鼓,说出来给我听听。”

    “好,说就说。”江大娘念念有词:

    在陆家青枝绿叶,到江家面黄肌瘦。

    不提起倒也罢了,提起来泪洒江河。

    秀英不听则罢,一听则哈哈大笑,弄得江大娘莫名其妙。陆妈妈连忙插话说:“亲家母,你误会了。”

    “什么误会?”江大娘执拗地说:“在陆家青枝绿叶,到江家面黄肌瘦,这不是说我们江家虐待她了吗?”

    秀英恭恭敬敬地说:“婆婆,我们渔家撑船用什么?”

    “这还用你问,竹篙嘛!”

    “竹篙长在何处?”

    “陆地上。”

    “婆婆,这就叫在陆家青枝绿叶。”

    江大娘此时才恍然大悟:“对,竹篙下水变得面黄肌瘦,这叫到江家面黄肌瘦,从水中提起来还直滴答,就是眼泪汪汪,是吗?”

    疑团一解开,婆媳、母女、两亲家笑得更开心了。

    曹娥碑隐

    东汉时期上虞有一姑娘名叫曹娥,因父亲淹死在江中未打捞着尸体,心中十分悲痛,便投江自尽。上虞官府上奏朝廷表彰曹娥为孝女,并给她立了一块石碑,名叫“曹娥碑”。请才子邯郸淳写作碑文。

    据说邯郸淳当时才13岁,文章写得特别好,“文不加点,一挥而就”。大文学家蔡邕(即蔡文姬的父亲),听说了这件事前往观看,赶到时天已经黑了,便用手摸着碑文读,读完之后在碑的后面写了八字批语: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有一次,曹操从碑旁经过,看到了蔡邕的题字,一时不解其意,便问随行人员有谁理解。主簿杨修回答说:“我理解。”

    杨修说:“黄娟,是带颜色的丝,色丝合一‘绝’字;幼妇,是年少的女子,少女合一‘妙’字;外孙,是女儿之子,女子合一‘好’字;齑臼是接受辛辣之物的器具,受辛合一‘辞’字。总合起来是‘绝妙好辞’四个字,是赞美碑文写得好。”

    鲁班考孔圣

    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有70个之多,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门生之一。

    一天,颜回请来当时有名的木匠鲁班为老师孔子刻书。鲁班手艺高超,他一边听颜回念,一边用凿子刻,不一会儿工夫就把竹板都刻完了。

    书刻完了,鲁班说:“孔子是很好,就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所以,我不太喜欢他!”颜回听后,立即说道:“孔子博学多闻,每天讲学论道,根本没有时间来做工……”

    鲁班又说道:“孔子博学多闻,我刻个字他如果能认得出来,我也拜他为师。”

    颜回说:“现在没有竹板了,你就说怎么动凿子就行!我记下来。”

    鲁班说:“竖凿六下,横凿九下。”颜回听了不知所云,思索了半天也答不出来,就去请教孔子。

    孔子说:“要回答这个问题,他给了我多长时间?”

    颜回说:“临走时,他只伸了三个指头。”

    孔子问:“三年?”

    颜回摇摇头说:“不是,那也太长了点!”

    “三个月吧?”

    “那也太长了吧!”

    孔子说:“哦!那他是叫我们在三日内回答他吧!”

    第三天,鲁班问颜回道:“孔子,你猜出来没有?”

    颜回把他同孔子讲话的过程从头到尾讲了一遍。鲁班说:“孔子到底博学多闻啊,猜对了。”可颜回仍然不知道鲁班说的是什么。

    原来,鲁班要刻的是个“晶”字,三个“日”一合起来就是“晶”。

    乾隆与艄公对对

    清朝时,乾隆皇帝曾三下江南。有一次来到扬州,正好陪同的官员中有个叫阮名的扬州人。

    于是,乾隆皇帝向他问起了扬州的风土人情,阮云回答道:“扬州是历史文化中心,上自八十老叟,下至七岁孩童,都能吟诗作对,出口成章。”

    乾隆皇帝想了想,这不是说大话吗?就随手指着船尾老艄公问道:“他也能吟诗作对吗?”阮云点头称是。

    于是乾隆对老艄公说:“老翁,趁现在没事,我们对副对子怎样?”

    老艄公道:“哎呀,我是个大老粗,一个字都不认识,哪会对对子!”

    阮云笑道:“老翁不必谦虚,你就对吧!”

    这时,船已荡到一座宝塔附近,那塔叫文峰塔,远远望去,雄伟壮观。乾隆触景生情,脱口吟了一句上联:

    一塔峨峨,七层四面八方。

    说罢把头转向了老艄公。老艄公沉思良久,伸出手摇了摇,没有回答。看到这里,乾隆取笑阮云道:“我说你是在说大话吧。”

    阮云拍了拍大腿说道:“人家早已经把对子对出来了。”顿时,乾隆像和尚摸不着头脑一样,皱着眉头思索起来。

    阮云道:“下联就是他那摇着的手!”

    于是,阮云向乾隆皇帝详细地解释了一番。乾隆皇帝知道这是阮云即兴编造出来的,但不禁为他的敏捷才思而拍手叫好。

    原来,老艄公“摇手”即是“只手摇摇”,五指的样子是“三长两短”,合起来就是:

    只手摇摇,五指三长两短。

    唐伯虎评点花魁

    明代才子祝枝山以字闻名于苏州,人们以拥有祝枝山的墨宝而视为骄傲。祝家有一花园,山也青青,水也清清,每到春深,满园飘香,各种花卉竞相开放,尤以牡丹为最。一到此时,酷爱诗文也爱花的祝枝山总要三天一筵、五天一席地邀请友人吃酒赏花。

    一日,祝枝山又请来几位好友,摆宴于后花园的牡丹亭旁,望满园牡丹,姹紫嫣红,祝枝山举杯道:“各位可谓姑苏城中名人雅士,今日请各位慧眼识花,评点园中花魁。”

    一时间大家都来了兴致,指指点点,甚至争得面红耳赤。有的说姚黄应是一品,有的说魏紫应该问鼎。最后是众说纷纭,争不出个高低上下。在大家争论得沸沸扬扬之际,惟见唐伯虎稳坐桌前,仍浅斟慢饮,一副局外人模样。

    祝枝山知道唐伯虎不但是绘画大师,也是赏花评花的行家里手。于是就相邀唐伯虎说出自己的高见。唐伯虎也不推辞:“依我之见,园中牡丹,百无一是。”

    众人一听心中不禁一沉:“这唐伯虎也太傲了,难道这满园牡丹就没有一种他看上的?”

    谁知祝枝山听后却哈哈大笑:“唐兄评花,正合我意。百无一是,自无一是!”

    众人一时更加糊涂,不知二人所云。后听祝枝山一说,方才顿悟,连称妙极。

    原来,谜底是白牡丹。百字去掉上面一横成白,自字去掉里面一横也是白。

    尼姑背醉汉

    古时候,一个男人喝醉了酒,摇摇晃晃地回家去。他颠至一座庵堂前,跌倒于地,昏睡不醒。此时年轻尼姑化缘回庵,看见醉汉瘫卧如泥,便将他扶起,背进了庵堂。

    这事很快地在远村近户风传开来,很多人骂那尼姑“淫贱”,要绑她沉塘,以正乡风。

    一位布衣老儒听了,连连摇头说:“冤哉,冤哉,错怪人了。”

    众乡民迷惑不解地问:“那尼姑与醉汉是什么关系呢?”

    老人笑曰:“诸位莫急,待老朽吟诗两句,大家明白了。”

    说罢,他摇头罢脑,哦诗两句:

    醉汉妻弟尼姑舅,尼姑舅姐醉汉妻。

    原来,醉汉是尼姑的父亲。

    韩信受书

    大将军韩信还没有发迹的时候,生活很艰苦,大家都看不起他。一日,在城楼下,他向一位老人请教上进之术。

    老人从屋里拿出一捆竹简来送给他。韩信问道:“老先生,不知道这是部什么书?”老人回答说:“《九丘》、《八索》,除却两头。”

    韩信想了想,三坟五典、九丘八索,都是传说中的古籍,读这等古书有何用?正在推辞之时,突然领悟到,“九丘八索”除却两头之后,其实是个字。

    韩信赶紧翻开来看,竟然是《孙子兵法》,这本书在当时是严禁民间收藏的。韩信赶忙拜谢老人,恭敬受书,回家后发奋攻读,终于成为了一代名将。

    原来,“《九丘》、《八索》,除却两头”,蕴涵着一个字:兵。

    考官谜试汤显祖

    汤显祖是明代杰出的戏剧家、文学家,自幼聪明过人,年少时便能对答如流。

    重阳节时,汤显祖前去拜谢考官张岳,应邀一同前往新建县登游西山云峰寺。那考官见斯文的汤显祖傍池照影搔首,动了动脑子,捋须笑道:“汤才子,本官今日颇有雅兴,想要再考考你!”接着,他摇头晃脑吟唱了几句诗:

    半边大,半边小,半边跑,半边跳;

    半边奔驰疆场上,半边偷偷把人咬。

    汤显祖才思敏捷,稍一沉思,从禅房中向主持和尚借来爱国诗人屈原的名篇,指着封面,诙谐地说:“大人,字谜便在其中。”

    张岳看了看封面,拍掌大赞:“真不愧是才子!名不虚传!名不虚传!”

    原来,考官所赋的是一个“骚”字。

    冯梦龙即景制谜

    明朝的冯梦龙不仅是一个文学奇才,同时也是一个制谜的行家。

    崇祯七年,冯梦龙到福建寿宁任知县。一天,吃完晚饭后,冯梦龙游性大发,便穿上便装和当地才子叶仲韶一起去游县城。

    两个人正走着,忽然,一个算卦先生拦住了他们的去路,非要给他们爻上一卦。冯梦龙一看到那算卦先生打着小旗的模样,就觉得很可笑,想了想,就对那算卦先生说:“我有一字谜,只要你能解开,不管多少卦,你只管爻就是。”算卦的连声说行。

    于是,冯梦龙就讲了四句:

    上无半片之瓦,下无立锥之地;

    腰间挂个葫芦,口吐阴阳怪气。

    那算卦先生冥思苦想了半天,也没猜出来,最后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原来,这个字谜的谜底是卜。叶仲韶在冯梦龙说出谜底之后,忙称赞冯梦龙是个奇才。

    我是和尚老祖宗

    大将军狄青在还没有发迹的时候,家境贫困,以打猎为生。

    一年正月十五,附近的居民借寺庙办灯谜会,和尚们也来凑热闹,狄青见后,就写了一个谜条给他们猜,上面写着:

    一人身背一张弓,两枝箭儿穿当中。

    有人问我名和姓,我是和尚老祖宗。

    和尚们看后顿时大怒,要抓他见官,父老乡亲也说狄青出言不逊。狄青却不慌不忙地说:“这是个字谜,如果不相信,来解释给你听。”接着便说出了谜底。

    众人听后,都觉得这个字谜出得妙,出得巧。和尚们都无言以对,只得自愧不如。

    原来,这则谜语的谜底是一个“佛”字。

    八九不离十

    清朝时,苏州有一位姓蔡的州官,十分欣赏郑板桥独特的书法风格,经常邀郑板桥一道切磋书法之道。

    有一年,蔡大人邀郑板桥同往街巷观赏奇联巧对。两人看到一户人家所贴之春联,上联为:

    二三四五;

    下联为:

    六七八九。

    郑板桥看后,不禁顿生怜悯之心,匆匆离去又气喘吁吁而回,只见他夹着几件衣服,肩上还背着一袋大米,随后敲开了那户人家的大门,和州官一同走了进去。

    郑板桥深情地说:“穿上衣服,煮饭吃吧!”

    那家人感激涕零,不禁潸然泪下。

    出门后,蔡大人疑惑不解地问:“仁兄,您是怎么知道要给他们买这些东西的呢?”

    郑板桥微微一笑说道:“他家的门联不是写着‘无衣无食’(无一无十)吗?”

    媳妇巧救公公

    明朝时,奸臣严嵩造了一座用巨鱼骨头当梁的新客厅。新居落成那天,特设筵庆贺,许多阿谀奉承之辈早早来到,唯独亲家罗洪先没来,这引起了严嵩的不满。

    宴会前,严嵩特邀众宾客参观新客厅,并故意问大家客厅造得如何。众人赞不绝口,唯独罗洪先淡淡地说:“美是很美,只是材料小了些。”严嵩听了,心里很是生气。

    这天晚上,严嵩故意留罗洪先在书房歇息,接着连夜罗织罪状,并写在奏章上,准备明天早朝参他一本。

    女儿很快知道了这件事。其实,她素来对父亲的所作所为不满,今夜又见父亲要加害自己的公公,更是气恼,急中生智,想了一个办法。

    她叫侍婢到书房给公公送茶,在茶杯中偷偷放进两颗红枣和一撮茴香,并嘱咐丫环说:“望公公体会这茶的意思。”

    罗洪先接到丫环送来的茶水,想了半天,也不知道其中的意思。等他掀开茶杯盖一看,见到两颗红枣一撮茴香,更觉得惊奇,他沉思了一会,才恍然大悟:儿媳妇是在救我!一定是奸相严嵩要害我。

    第二天,天还没亮,他就骑着马,急向故乡奔去。

    原来,这个谜语的谜底是“早早回乡”。“枣”和“早”是谐音,两个枣就是“早早”的意思,而“茴香”和“回乡”也是谐音,这样合起来就是“早早回乡”的意思,儿媳妇真是用心良苦啊!

    娘娘捎礼盒

    明朝朱元璋称帝后,不听国师刘伯温的忠告,反而听信宰相李善长的谗言,对他时时猜忌,事事疑心。

    一天,朱元璋对娘娘说:“刘伯温饱读诗书,才高八斗,让他去当太子的老师吧。”娘娘虽感这样做有些大材小用,但想到太子也要有个好先生,心里倒也喜欢。

    于是,刘伯温便当上了太子的老师。

    朱元璋为了摸摸刘伯温的心思,便每晚都要查问小太子读什么书、写什么字,国师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

    一天傍晚,刘伯温带着太子散步,过了桃花溪,来到了一座村庄,太子见农夫正把一头黑乎乎、毛茸茸的活物抬到凳上杀了,便问:“老师,他们这是干什么啊?”

    刘伯温说:“杀猪。”

    太子又问:“为什么要杀猪?”

    刘伯温回道:“杀来吃。”

    太子又问:“是猪都要杀掉吗?”

    刘伯温说:“只杀大猪不杀小猪。”

    这天晚上,朱元璋闻罢,疑心顿起:“朱猪同音,岂不是暗指寡人。好个刘伯温!竟敢指桑骂槐,寡人决不饶你!”

    善良的娘娘悄悄在盒子里装上了一枚枣、一颗桃,让太监快把礼物送给刘伯温。

    刘伯温看罢,暗暗称谢,连夜离开京城飞马南阳。

    原来,娘娘知道朱元璋要杀害刘伯温,于是巧送礼盒,内装枣、桃,意即国师“早逃”!

    小指头

    有个员外只生了一个儿子,为了能让儿子知书达理,就请了个先生,教儿子苦读诗书。一天,几个远方的朋友来到员外家中,但是员外不会饮酒,就把儿子的先生请了去。

    不一会儿,饮酒茶余,一个朋友指着先生问员外说道:“请问员外,这位先生是谁?”

    员外伸出一个小指头,说:“他吗?是这个。”

    先生见员外伸出小指头,以为员外在贬低他,于是卷起被子回家去了。

    散席时,员外知道先生是不了解自己的意思而走的,于是打发佣人叫先生来家一次,说有重要的事情要商量。

    先生来到了员外家。员外说:“我伸出小指头,是向朋友介绍你的姓名、职业。你当先生怎么连这个谜都猜不透啊?”

    于是向先生解释一番,先生听了员外之话,高兴地回到了员外家,继续叫员外儿子教书。

    原来,小指头代表第五位,按《百家姓》的姓序,先生姓周;按数字顺序,先生名五;按照俗称“天地君亲师”的说法,先生的职业是教书。

    李二先生买荔枝

    有个名叫李二的先生,在外乡县衙以署文案为生。一天,乡亲来访,快走的时候,李二先生陪他到街上南货铺里买了几斤干荔枝,作为礼物。

    老板知道李二先生没有钱,就故意开玩笑说:“老先生是现在付钱,还是回头让伙计到衙门里支款?”

    李二先生笑着说:

    添土路不平,逢哥成曲调,

    开口就有风,见谷就想要。

    老板听罢,马上就猜出了这个字,只是因为平常敬重李二先生正派,所以没有说穿,只是说:“好,好!”

    原来,这是个字是:欠。

    姜太公到此

    相传,古时候有个内阁大学士是一位大孝子。有一次,他回家看望母亲,母亲说:“儿啊,为娘一生也没见过皇宫,你能让娘在自己家里看看吗?”

    大学士想这倒不难,他按照皇宫结构布置画成一张大图纸,找来当地一位名建筑师,要他照图样兴建。

    建筑师看了看图样,不禁吓了一跳,想要回绝,但又怕得罪大学士。同意吧,又怕以后被人告发。

    只见他灵机一动,提笔在图上写了“姜太公到此”五个字,即将图纸卷起,交给来传达命令的大学士的家人,说此图有几处不妥,请大人再斟酌斟酌。

    大学士打开图纸,一眼便看到了这五个字,先是一愣,再仔细思索了一下,知道了建筑师的意思。

    原来,这是个用“摘顶格”破解的谜语,限定谜底字数在两个以上,要部首相同,将这些部首摘去后能扣合谜面。此谜之底即“山之石宫室”,摘去两个宝盖头便是“吕至”,恰能对应“姜太公到此”,因姜太公本名吕尚。

    而建筑师则是借此谜提醒:私造宫室,“僭越”之罪是逃避不了的,搞不好还会惹来杀身灭族之祸!

    此谜破解之后,大学士不禁吓出了一身冷汗,打消了建宫室的念头,还厚赏了建筑师。

    万事不求人

    古时候,有个名叫李羊德的农夫,长得很结实。媳妇秋月聪明能干,小俩口男耕女织,勤俭治家,过着丰衣足食的日子。

    一天,李羊德靠在大门边,想着自己和贤妻凭勤劳节俭过上了好日子,于是顺手拾起土块,在大门上写了“万事不求人”几个粗犷而又雄浑的大字。

    不巧知县大人乘轿路过,见这赫然醒目的五个大字,冷冷一笑道:“穷鬼竟敢说如此大话,我来教训教训他!”

    于是喝令停轿,将李羊德叫到轿前:“想必你有大本领,才敢夸此海口,那好,明天给我送样东西到衙门来!”

    壮实的李羊德问:“大人要何物?”

    知县一笑道:“你听好!”接着念道:

    高山下面行竹滩,高上下面行竹难。

    毛竹滩下滚龙潭,滚龙潭下火焰山。

    这下可让李羊德犯难了。听罢丈夫的叙述,秋月笑着说:“这没什么,明早准办到!”

    于是,小夫妻忙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就送去了。知县看见李羊德送来的东西,暗暗称赞道:“真了不起,果然有些本领!”

    原来,知县要李羊德送的东西是馒头。

    哑谜治恶婆

    古时候有位老女人,经过三十年的时间终于熬上了婆婆,她趁三个儿子都不在家中,就拿出当年婆婆欺压自己的手段来对付三个儿媳妇。儿子回家探亲时,却偏信母亲一面之辞,责骂妻子不孝顺。为此,三妯娌都愤愤不平。

    又是一年春节,三个儿子回家过年。初一的早上,各自带着媳妇去堂上给老娘拜年,没想到三妯娌已经商量好了,既要当面出这口恶气,又要让丈夫抓不住把柄。

    只见大媳妇弄顶草帽往头上一盖,一脸晦气地从她面前走过,表示恶婆婆当家,做媳妇的暗无天日。

    二媳妇抱着男婴,趾高气昂地从她面前走过,表示我也有了儿子,迟早会有出头之日。

    三媳妇更厉害,气势汹汹地从她面前走过,还张大嘴巴瞪起眼,表示恨不得咬婆婆一口!

    婆婆见到三个媳妇这一番不言“拜年”的表情动作,险些当场气昏过去,马上命儿子行“家法”。三个媳妇们都直喊冤枉,谎称平素在家百般孝顺,总是不讨欢喜,所以今天变个花样,各出一个哑谜让婆婆猜猜,也好让她老人家开心开心,谁知道一番好意却被误会了!

    三个儿子听后不知所措,便要妻子各解哑谜底。

    大媳妇说:“女人头上戴顶帽子,不是一个‘安’字吗?我向婆婆请安哩。”

    二媳妇说:“女人身边抱个儿子,不是一个‘好’字吗?我向婆婆问好哩。”

    三媳妇说:“女人张大一张嘴,不是一个‘如’字吗?我祝婆婆万事如意哩。”

    丈夫们听罢,恍然大悟,都说母亲错怪了媳妇的一片好心。老妇啼笑皆非,进退两难,从此,她再也不那样对待三个媳妇了。

    猜灯谜

    一年的元宵节,一个喜欢制谜的人在一张椅子的后脚两旁各竖一根竹竿,一根上面挂着200文钱,一根上面挂着一个脸谱,中间悬有一条横幅,上面写着:“以左右二物为谜面,猜一俗语,猜中者以200文钱相赠。”

    一时间,猜谜者纷纷从附近赶来,但就是没有一个人猜中。这时从附近传来一阵吆喝声,叫众人闪开,一个官员模样的人走了过来,一句话也没说,伸手就去扯竹竿上挂着的200文钱,在手掌中掂了掂,转身就走。

    猜谜者见状,都纷纷愤愤不平地说:“哼,没本事猜,就知道抢!”

    这时,设谜者微微一笑,当着众人的面大声解释说:“各位,你们错怪他了,这两百文钱应该归他所有,他猜中了。”

    原来,这则谜语的谜底是:要钱不要脸。

    阿四讨债

    从前,绍兴乡下有个流氓,常常不给钱到别人家吃白食。有一次,他向阿四赊了一只鹅,过了很长时间,也不肯付钱。

    这一天,阿四又来讨债,他见实在无法躲过,于是就刁难说:“我不是不想还钱,只是我晴天、阴天不付,雨天、雪天不付,单日不付,双日不付,日里不付,夜里不付。如果在别的时间来,我一定付给你钱。”

    聪明的阿四想了想,于是定了一个时日去这个流氓家要钱,终于把钱要了回来。

    原来,阿四定的时日是一个融雪的农历除夕日的白天。由于该月适逢月小(二十九当三十),所以这天是既滴雪水,又出太阳,既不是晴天,也不是雨天,既是单日,又是双日,既是白天,又俗称大年夜。

    天下第一味

    古时有三个举人一同赴京赶考,途中,大家坐在大树下歇息。

    一位四川举人心头一动,拱手笑道:“二位才子,你我今日幸会,实为难得,眼下已近中午,大家肚内皆饥,小弟请问二位仁兄,何谓天下第一味?”

    浙江举人笑道:“这还用说,当然是糖醋肉排味最佳。”

    广东举人说:“当然是蛇肉之香味更美。”

    四川举人笑道:“二位仁兄皆未猜中。”接着说出了这味菜,并解释了一番。

    那两个举人一听,拍手叫绝,连说:“妙!妙!”

    原来,这天下第一味是“大头菜”。“天下”为“大”,“第一者”为头,合起来就是大头菜。

    姓氏趣谜

    从前,有三位赶考的秀才来到一山村的客店住宿,客店主妇热情地招呼道:“三位客官贵姓?”

    这三位秀才自恃喝了几年墨水,喜欢卖弄才华。其中一个道:

    四个山字山靠山,四个川字川连川,

    四个口字口对口,四个十字颠倒颠。

    另一个秀才也摇头晃脑地说:

    千字不像千,八字排两边,

    有个风流女,却被鬼来缠。

    第三个秀才吟了一首诗:

    孔明借箭草人充,曹操北兵走西东,

    一口想吞孙吴地,却遭周郎用火攻。

    主妇听后笑盈盈地说:“田、魏、燕三位先生,请进!”

    三位秀才本想难住女主人,不料对方竟轻而易举地把他们的谜给破了。三位秀才肃然起敬,拱手相问:“主人尊姓?”

    只见主妇答道:

    三斗三,四斗四,

    二斗三升共个字。

    三位秀才你看我,我看你,面面相觑,半天也猜不出来。后来,秀才经打听别人,才知道这家客店的女主人姓“石”。因古时十斗为一石(dàn),三斗三,四斗四,二斗三,加在一起正好是一石。

    猜谜挽救客栈

    1900年,广州市东山东隆客栈正逢生意不景气,客栈的冼老板为挽回局面,重振名声,决定来个“玉美人计”。

    原来这是一次猜谜活动,将一个陶瓷士兵和一尊一寸长的玉雕美人摆放在铺面柜台上,旁边在大红纸写着这样一行字:哑谜,猜二字,猜中者得携美人归。

    消息很快就传开了,人们纷纷赶来。只见那玉美人雕刻精致,眉目传神,含情脉脉,人人都想得到它。这样纷纷扬扬闹了一个多月,还是没有一个人猜中。

    有一天,一个外省旅客来到客栈,可看柜台前的摆设,马上拿起陶瓷士兵,猛往地上一摔,然后,一手抄起玉美人,转身就走。

    店中伙计看到这里,个个目瞪口呆,然后大家蜂拥而出,大叫抓贼!但是早站在门旁的冼老板忙喊:“住手,这位兄弟猜中了,快请他回来饮茶!”

    围观者茫然不解,这时,外省人回身一笑,来到柜台前挥笔写下“碎”、“夺”(夺)二字。

    冼老板一边拍掌,一边笑着说:“好,好!容告诸位,这陶瓷是石,士兵为卒,‘石’、卒’合而为‘碎’字,由于这是哑谜,所以只能用动作回答,打碎它以正谜底。这玉美人一寸高,‘一寸佳人’合起来就是‘夺’字,他强抢‘美人’,正好是夺的意思。”众人听了无不称绝。

    冼老板的这则哑谜,使东隆客栈的名气越来越大,生意也逐渐地转好起来。

    东坡与佛印巧问字

    宋朝时,苏东坡与佛印和尚是好朋友。有一次,苏东坡去金山寺看望佛印,只见他正在喝烧酒,吃狗肉,兴味正浓。

    一听到苏东坡的叫声,佛印慌忙把酒肉藏了起来,恐怕苏东坡说他违反佛规。东坡假装不知道,刚进门就说道:“请问大师,‘犬’字和‘吠’字怎写?”佛印回答道:“一人一点‘犬’,再加一口为‘吠’。”

    东坡听后哈哈大笑:“既然如此,快把酒肉拿出来,我有‘口’福,咱就‘一人一点’共享美味吧!”佛印无奈,只好又把酒肉摆上桌,二人同饮。

    又一日,苏东坡正把鲜鱼摆在饭桌上,忽然见佛印来了,于是也出了一个谜语来考考他,就忙把鲜鱼藏在书架上。

    佛印装作不知道。说是来向东坡请教这“苏”(苏的繁体)字怎么写。东坡回答:“‘草’字头下面左边是‘鱼’字,右边是‘禾’字。”

    佛印又问:“可以把‘鱼’字放在上边吗?”

    苏东坡答:“不行!”

    佛印说:“既然不行,那就拿下来吧!”

    于是,东坡只好端下鲜鱼和佛印一起进餐了。

    取物待客

    宋朝有位名叫胡瑗的才子,自幼家境贫困,只好去投奔一家有钱的亲戚,一边陪少爷伴读,一边做仆人。

    有一天,一位枯瘦如柴的县教谕来到富人家,主人让胡瑗奉茶之后,又叫他去后厢房取一件东西招待客人。

    胡瑗拱手问道:“大人要小人去取何物?”

    为了炫耀自己的学问,乡绅不便直说,只吟了两句诗:

    西城脚下站一女,左邻火烧因家楼。

    才思敏捷的胡瑗思索了片刻,然后说:“小的马上就去取来。”

    说罢,便向厅后走去,不一会儿便取来了招待客人的东西。

    乡绅和教谕都称赞这书童智力超群,日后必能成大材。果然,由于胡瑗刻苦攻读,诗赋文章都出类拔萃,受到范仲淹的赏识,推荐他做了保宁节度使。

    原来,前一句“西城脚下站一女”为“要”字,“左邻火烧因家楼”为一“烟”字,即“要烟”的意思。

    刘老汉诉冤

    从前有个忠厚老实的刘老汉,以撑船为生,但当地土豪经常坐船不给钱,有冤无处诉,他便经常用歌声来发泄愤怒。

    一日,有位扮成客商的观风肃政使,乘他的船过江。船到江心时,只听见老汉放开喉咙唱道:

    一条木船两根桅,九只燕子绕船飞。

    六只落在桅杆上,一只直往舱里坠。

    还有两只无着落,木船左右各徘徊。

    肃政使认真地想了一下,便对刘老汉说:“有什么冤屈,就对我说吧!”

    刘老汉一听,知道今天遇上了青官,连忙翻身跪拜。

    原来,刘老汉道出一个的是一个“悲”字。

    货郎斗恶少

    从前,一户姓赵的人家家境贫寒,以种地维持生计,为了补贴家用,便在农闲时当起货郎。他为人和气,货真价实,人们都愿意买他的东西。

    有一天,赵货郎挑担来到张家店,这个地方他从没有来过。正准备吆喝时,突然来了一个恶少,他拨开众人站到货郎面前说:“谁敢买他的货?”

    “为什么不能卖?”货郎不禁怒气冲冲地问。

    “凭什么?你不懂规矩。你打听打听,谁想在这个村子做买卖,不到我家点个卯行么?”

    “谁认识你啊?”货郎理直气壮地说。

    “老子贵姓?你听好,我用我的姓制一谜,猜中就卖,猜不中走人!”

    明月依稀云脚下,

    残花零落马蹄前。

    货郎随即报出恶少的姓氏。恶少为了报复,也为了给自己找个台阶,于是又说道:“我想要在你这买样东西,如果有,你继续卖,如果没有,你走人!”

    “请讲。”货郎不卑不亢地说。

    “你听好!”恶少说:

    全身皮包骨头,终生精神抖擞。

    乐与游子做伴,敢同苍天打斗。

    货郎将恶少要买的东西拿了出来。恶少无奈,只得在众人的嘘声中灰溜溜地走了。原来这个恶少姓“熊”,他要买的东西是“伞”。

    小太监巧夺兵权

    南朝宋明帝在死之前,为了让年幼的太子做继承人,做好了一切后事准备。惟有扬州刺史王景文和兖州刺史张景云让明帝放心不下,因为这两个人屡建战功,手握重兵,如果不愿侍奉幼主,后果将难以设想。

    但是,宋明帝也不愿留个“杀功臣”的恶名,因此进退两难,每天在卧榻上空书两个“景”字,不知如何是好。

    一个在皇帝身边打杂的小太监看出了宋明帝的心事,忙着上前说:“皇上莫急!奴才有办法让‘二景’自解兵权。”

    明帝听罢,很高兴地说:“你能办成此事,朕赏你千金,封爵赏侯。”于是小太监便请皇上颁旨,要“二景”火速进京述职。

    “二景”奉诏后,马不停蹄,赶到京城,在得知皇病重后,便忙去宫门前递本请安。

    哪知道等了整整一天,始终没有传来召他们进宫的圣旨,返回馆舍的路上,却不断听见一群群儿童边做游戏边唱道:

    一士不可亲,弓长射杀人。

    张景云听罢,很是不解。才思敏捷的王景文却道出了谜底:“士上加一是王,弓长相合是张,‘不可亲’、‘射杀人’,就是暗示我们兵权在握,引起了陛下的猜忌。这就是召我们火速来京,而又迟迟不让叩见的原因。”

    谜底破解之后,王景文和张景云都吓出一身冷汗。返回馆舍后,便各自写上表,请求解除兵权,这样,小太监仅凭两句谜式童谣,便替宋明帝化解了心腹之患。

    老冬烘求药

    从前,有个老冬烘,平素最爱讲男女大防授受不亲的规矩。

    有一年,姨太太得了一种病,坐卧不得,痛苦不堪。老冬烘想替她找个郎中来诊疗,但怕姨太太暴露了某部位不雅,就想报个病症,请药铺里的先生开药自疗,又怕被贫嘴的家仆们当笑话传出去。

    想来想去,居然给他想出了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这一天,某家仆手持一纸来到药铺,对老板说:“我家姨太太得了这病症儿,老爷说请您斟酌抓药吃,对症了,十倍付钱!”

    老板接过纸来,只见上面写着:

    佛庙盖库房——摘顶格。

    善解谜语的老板按谜格要求,很快便猜出了病命。于是笑而不言,开就药方,一一配齐,发了一笔小财。原来,姨太太得的是痔疮。

    财主听故事

    浙江衢州府里有个大财主在大南门开了一家米行。他张扬跋扈,老百姓都不喜欢他,但他有个癖好,喜欢听人家讲故事。

    一天,一个农民好容易借了一点钱来米行籴米。可是大财主硬是叫他讲一个故事,否则就不肯把米给他。农民无奈,只好讲了一段关于“三国”的故事给财主听:

    刘皇叔在襄阳时,刘表暗地里计划害死他。刘皇叔知道后,就连忙骑马逃走了。他逃到一个地方,见前面有一条河拦住去路,河水湍急。

    马因跑不过去,就兜起圈子来,眼看后面刘表的兵马就要到了,刘皇叔慌了,就狠狠地在马屁股上猛抽一鞭,大喝一声:“畜生!我生命危在旦夕,你却跟我开起玩笑来,还不给我快跳!”

    那马吃了一狠鞭,又听皇叔一吆喝,就用力一跳,结果真跳过河去了。刘表的兵马正好追到河边,可是被急流所挡,无法过河,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刘皇叔跑掉了。

    大财主听得有滋有味,忙吩咐伙计把米卖给那位农民。农民走后,大财主还在想那“三国”故事。忽然,他大彻大悟,大声喊道:“来人哪,快把那穷鬼追回来!”然而,那农民早已不知去向了。

    原来,农民借题发挥,骂财主为“畜生”。

    定年号之谜

    明朝一位刚即位的皇帝为定年号犹豫不决,召来近臣商议。其中一位大臣顺口吟了这样一首诗:

    士本人间大丈夫,口称万岁旧山河,

    一横永镇江山地,二直平分天下图。

    加子加孙加爵禄,立天立地立皇都,

    主人自有千秋福,月满乾坤照五湖。

    皇帝听完此诗,高兴万分,就决定启用这个年号。

    原来,这首诗正好是一则谜语,全诗影射两个字,这两个字正是皇帝欲取的年号:嘉靖。

    郑成功制谜招贤

    传说,郑成功为了募兵举义,想了一个好办法:他吩咐手下亲兵在厦门招贤馆门前摆了一张桌子,旁边高挂一幅“招志士”的招牌。桌上分别放有一个盛满清水的玻璃缸,一盏点燃的油灯,并散置着火石、火刀、火绳等几样物品。

    当时,有很多人前来围观,大家都感到很奇怪,接连三天,也没有人猜中。

    转眼到了第四天,一位趣眉大眼、虎背熊腰的黑大汉从人群中走了过来。只见他大步跨到桌前,用眼扫视了一下桌上的东西后,便伸手把一缸清水泼翻在地,接着拿起火石、火刀,打着了,燃着火绳。然后,从容不迫地将油灯点亮。守在两旁的士兵看得清楚,急忙入内向郑成功禀报。

    郑成功高兴地说:“快快有请!”

    原来,郑成功的摆设是一则哑谜,谜底是四个字,即“反清复明”。

    诸葛亮病危发兵

    东汉末年,三国鼎立,魏国大将军司马懿听说诸葛亮病危,只剩下最后一口气了。为了探听虚实,司马懿命令夏侯霸领数千人马前去五丈原探哨,临走前嘱咐道:“若蜀兵怕扰,不敢出战,诸葛亮必定病入膏肓,吾当乘势进击。”

    蜀国军队帐内,诸葛亮咳嗽不止,时而有血喷出。这时,姜维入帐禀告:“魏兵至,我军将士出战还是固守,请丞相决断!”

    诸葛亮对司马懿的意图了如指掌,由于身体虚弱,张不开口。只见诸葛亮朝姜维点点头,慢慢地伸出手来把头上的帽子丢在地上,随后又昏迷过去。

    姜维凝视着帽子思索了一下,知道了丞相的意图,马上命令魏延带兵出寨迎敌。夏侯霸见魏延出寨迎敌,慌张地率领将士后退,并火速告知司马懿,诸葛亮还健在。

    原来,诸葛亮将帽子丢在地上,意思是“丢”字去掉上面的一撇,成了一个“去”字,意思是命令姜维速去寨迎战。

    魏文侯送衣召子

    公元前397年,魏文侯年老体弱,而太子一直驻守在外,他恐死后会发生内乱,想尽快让太子回京,却一直找不到一个信得过的人去送信。

    一天,他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于是,就派手下臧唐给太子送去一箱衣服,并要臧唐在鸡鸣前一定要送到。

    臧唐在鸡鸣前见到了太子。太子接过父王给自己的衣箱,打开一看,只见里面所有的衣服都颠倒放置。

    太子思考了良久,也没弄清楚其中的意思,经过仔细思考,终于,他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于是,命臧唐急忙驾车一同回京。

    臧唐连忙说到:“我离开京城时,文侯并没有让我叫殿下回京啊!”

    太子说道:“父王送我衣服的真正用意不是因为我寒冷,没有衣服穿,而是要我赶紧回去罢了。”听太子这样一讲,臧唐更加云里雾里了。

    太子星夜兼程,很快就回到了京城。魏文侯见儿子归来,知道儿子领会了自己的意思,高兴不已。过了不久,魏文侯驾崩,太子继承了王位,成了魏武侯。

    原来,《诗经》里面有这样两句诗:“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之。文侯用此诗句暗示儿子赶紧回京。

    宋高宗猜谜立嗣

    封建时代,皇帝立嗣是关系到国家是否巩固的大事。如果有几个继承人,那么皇帝一旦驾崩,皇子必会发生皇位之争,这时将会给国家带来大乱。

    南宋高宗赵构就有过这样的情况:他原有个儿子,三岁那年不幸因战乱夭折了。此后,直到四十岁高宗还没有儿子,他便从同宗侄子辈中选了几个放在宫里,但也没明确谁是继承人。

    为此,大臣们都忧心如焚,可是没有人敢向他进言,因为陛下正值春秋之年,如果这么早就安排后嗣,岂不犯了大忌?

    转眼间,高宗都快五十岁了。宫里已早早准备,要为他好好庆贺一番。郑贵妃知道皇帝喜欢猜谜,又特意授意大臣届时各献谜语,让他猜射觅趣,开心一番。

    万寿节那天,仁寿宫摆满了文武官员送来的祝寿谜语,各种谜语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宋高宗一一猜射,十扣九中,高兴不已。

    接着,小太监手捧一只锦盒走了上来。皇帝非常熟悉猜谜之道,一看便知道这是个“实物猜”,马上命令左右打开了盒盖,只见一枚红枣、一颗板栗、一粒松子放在漂亮的衬垫上。这是什么意思啊?高宗一怔,在边上瞧热闹的郑贵妃嘴快,嚷道:“这个谜呀,我也猜得出。”

    高宗忙说:“你说来看看。”

    郑贵妃笑道:“枣、栗、子,‘早立子弟’是也。”

    高宗哑然,知道这是哪一个官员煞费苦心,借献谜进谏。不久,他便正式宣布选定普安郡王赵亩为皇子。

    祝枝山捉贼

    祝枝山是明代着名的四才子之一,他有一颗价值连城的夜明珠。

    一天黄昏,夜明珠被盗,而能进入屋子盗取夜明珠的没有外人。于是,他把全体仆人叫到祠堂,祠堂里黑洞洞的,隐约可见供桌前面凳子上有一个钵子。

    他说:“大家知道我有一颗夜明珠,却不知道我还有一个护宝的法器——察心钵。没有做亏心事的人摸了它,会觉得沁凉润指;做贼的人摸了它,会立即被它粘住,并且大叫起来。”

    他叫大家依次走过去摸这只钵,可直到最后一个人摸过了,也没有人发出声来。

    祝枝山吩咐把灯烛点亮后,略一巡视,突然用手一指,厉声喝道:“他就是贼!”于是命人把那人抓了起来。经审问,果然是那人偷走了夜明珠。

    原来,祝枝山在钵上抹了一层厚厚的黑油,凡是摸过钵的人,两手都是油黑的。偷夜明珠的人因为心虚,不敢摸钵,两手是白的。

    怎样清账

    古时有一女子,丈夫去世时才20多岁,她含辛茹苦将儿子抚养成人。儿子结婚后不久,便感到母亲是个累赘。

    一天,儿子对母亲说:“妈,你养我20年,我也奉养了你20年,可以清账了。”

    母亲无奈,托人写了状纸去县衙告状。县官升堂,传唤母子两人。听罢双方陈述后,县官想了一个办法,使儿子乖乖地继续奉养他的母亲。

    那么,县官想的是什么办法呢?

    原来,县官听罢双方陈述后,问那母亲:“你儿子生下时有多重?”

    母亲回答:“4斤8两重,有接生婆称过呢。”

    县官又传来接生婆证实后,对儿子说:“谁说你欠的账还清了?你不是还欠你母亲4斤8两肉吗?要清账也可以,差役,快拿刀来,从他身上割下4斤8两肉还给他母亲。”

    儿子跪地求饶说:“不能割呀!割了我就没命了,我是应当继续奉养她老人家的!”

    一坛红枣

    有一个商人积攒了不少钱。有一天,他要外出去做生意,家中没有其他人,于是他把一坛银子假说是红枣,封好了托邻居保管,说是很快就回来。

    可商人一去,竟3年没有回来。一天,邻居打开坛子,只见白花花的银子,就全部拿出来占为己有。

    不久,商人回来了,邻居在坛子里装满红枣,照原样封口以后,还给商人。商人打开一看,银子变成了红枣,就问:“坛子里的银子呢?”

    邻居回答说:“你交给我时说的是红枣,哪里来的银子呢?”

    两人说不清,理不明,争吵起来,就一同去见了县官。

    县官问邻居,邻居说:“他把坛子交给我时说是红枣,根本就不是银子。”

    县官仔细看了看一坛红枣,把桌子一拍,要邻居立刻把银子交出来,否则要用大刑。

    这时,邻居大呼冤枉,否认拿到银子。于是县官讲出了道理,使邻居无话可说,只好低头认罪。

    试问:县官是如何判定的呢?

    原来,商人外出3年,红枣早已干枯霉烂,现在红枣新鲜完好,明显是才放进去的。县官的断词令邻居无话可说,乖乖地交出了银子。

    毙“猴”赔戏

    顺治年间,在绍兴南乡有一无赖,人称“白眉猴”。他整日东游西荡,游手好闲,为非作歹。

    这年春节期间,南乡请来戏班子搭台唱戏。一天清早,“白眉猴”见一位娇俏的女子在寺旁的树林里练嗓子,便上前去调戏。

    原来,这女子是戏班子里的武旦。白眉猴掏出两块龙洋,一边往她手里递,一边动手动脚。武旦大怒,随即一脚将两个龙洋踢进了不远的池塘里。

    此时,白眉猴气急败坏,上前抓住武旦的衣襟,要她赔钱。武旦啪啪两记耳光甩了过去,扭头就走。

    武旦在前面走,白眉猴在后面追,追赶中,白眉猴失足跌进结着薄冰的池塘,他在冷水中挣扎了好半天。当人们把他捞上来的时候,已经断气了。

    南乡地保见出了命案,便扣下戏班子,上报官府。此时的官府大人正忙于过春节,没有时间来管这事,就差绍兴师爷去了解处理。

    白眉猴死了,人心大快,见师爷来到南乡,人们纷纷求师爷开脱女艺人。师爷查明了情况,当即点头应诺了。

    师爷回衙后,写了一张呈文:“新春佳节,演戏庆贺,戏班武旦不慎误伤白眉猴,致其毙命。地方会议,罚戏一台作赔。情况属实,望准。”

    知县看了呈文,批了一个“准”字。一条人命案子,就这样不再追究了。

    试问,这是什么道理呢?

    原来,知县不知道白眉猴是个人,看完呈文大笑道:“管他什么猴,无非死只畜生,何必大惊小怪!不过,赔台戏也好,新年新岁让大家热闹一下。”于是,就在呈文上写了一个“准”字。

    两碗寿面

    一天,一个白发老妇到襄阳县衙来告状。她一上堂就一把鼻涕一把泪,哭得十分伤心。

    老妇说,她的媳妇金氏忤逆不孝,平日里从来没有好好服侍过她。今天老妇过生日,金氏竟只给烧了碗青菜萝卜汤,而她自己却在房里吃鱼吃肉。婆婆一气之下,跑到县衙来,要许老爷替她做主。

    许老爷马上派人将金氏带上堂来,惊堂木一拍,问道:“金氏,你为何忤逆不孝,不敬公婆,快快讲来!”

    金氏竟同哑巴一样,只知道低头呜呜地哭,什么话也不肯说。

    这一来,许大人可就为难起来,看着婆媳俩都哭哭啼啼,他感到束手无策。

    这时,他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平心静气地对婆婆说:“你媳妇不孝,实在不该。不过,本县身为百姓的父母官,却使百姓中出了如此不孝之人,实在也要负教化不明的责任。今天本县摆下两碗寿面,一来为你祝寿庆贺,二来使你婆媳和好,可好?”婆婆连忙叩头谢恩。

    许大人让人在大堂上摆开一张长桌,搬来两把椅子,让婆媳两人面对面坐下,又亲自到后堂安排。

    不一会儿,差役端上两碗热气腾腾的寿面,婆媳两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实在弄不懂,再看看堂上的县官许老爷,正在笑眯眯地看着她们,只好端起碗吃了起来。

    过不多久,许老爷就把案子断清了。请问,他是怎样断出这个迷案的呢?

    原来,许老爷在两碗寿面里放进了呕吐药。婆婆和媳妇吃完面后,都感到腹中一阵难受,竟当场把吃进去的东西通通吐了出来。两旁衙役走过去一看,只见婆婆吐出来的是些鱼肉面条,而媳妇吐出来的却只是些青菜萝卜。

    谁是谁非,这时都非常清楚了。

    计斩恶霸

    唐朝时,卫县大恶霸冯弧倚仗姐夫是朝内的吏部侍郎,无恶不作。

    一次,他和别人下棋,在输棋一怒之下,竟砸死了对方。此案告到知县张方那里。张方写了判处冯弧死刑的案卷,呈报到京城。吏部侍郎把此案接过来批道:此案不实,请张县主另议。

    将案卷退回后,吏部侍郎又暗暗给张方写信,说明冯弧是他小舅子,让他从轻处理,将来保举张方晋升高官。张方十分愤慨,又把案卷呈报上去,几日后仍被退回。

    张方知道吏部侍郎有意包庇冯弧,再这样呈报,肯定不会批准。于是他冥思苦想了几天,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使吏部侍郎批准将冯弧斩首。

    试问:张方想的是什么办法呢?

    原来,张方心生一计,在案卷上写道:“杀人犯马瓜,无故将人杀死,欲予斩首示众,特报请审批。”第三次送到京城。

    吏部侍郎见了,没细看案卷中的内容,就挥笔批了“同意处斩”4个字。批文回来后,张方在“马”字前添了两点。“瓜”字旁加了“弓”字,变成“杀人犯冯弧”,这个不可一世的大恶霸终于伏法了。

    财主上当

    从前,一个财主十分吝啬,长工在他家苦做一年,到除夕七除八扣,常得不到几个钱。

    有一位年轻农夫听了很是气愤,想为穷兄弟捞回被财主剥削去的血汗钱,于是找上门去,对财主说:“我身强力壮,样样能干,工钱不要多,第一个月只要一个铜板,第二个月给两个铜板,以后每月给我的铜板为前一个月的双倍,多一枚也不要!”

    财主一听,心里暗喜,忙问:“你准备在我家干多久?”

    农夫笑曰:“连续做三十个月,工钱可最后一次给我。老爷如果同意,我们就立字据为凭。”

    财主一听,心里算了算,总共才1023个铜板,便马上答应,并签上字据。

    三十个月过去了,财主叫账房先生仔细算算,该给那农夫多少钱。账房先生反复计算,把结果告诉了财主。财主一听,像泄了气的皮球,瘫倒在地。

    原来,三十个月的工钱共为172811823个铜板,折合银元竟得298万块。

    孔夫子与采桑娘

    孔子带着弟子子贡、子路去陈国时,曾在路上遇见一位采桑姑娘。孔子见姑娘采桑,诗兴大发,随口吟道:“南枝窈窕北枝长。”

    采桑姑娘随即应道:“夫子行陈必绝粮,九曲明珠穿不过,回来问我采桑娘。”

    孔子不解采桑姑娘的用意,便带着两位弟子继续赶路去了。

    不料,孔子到陈,竟被采桑姑娘的话不幸言中,一是绝了粮,没吃的,二是陈国国君拿出一颗九曲明珠,让孔子用线穿过去。

    明珠九曲,要想把线穿过去,难住了孔子。他忆起了采桑姑娘的诗:“九曲明珠穿不过,回来问我采桑娘。”便派子贡回去找她请教。

    因为当时并未问采桑女的姓名和住址,子贡只好回到遇见她的地方去寻找。但是,采桑女并不在林中。子贡来来回回地找,只看见桑树中间依次间隔二尺远的地方分别堆了四个土堆。

    “这分开堆着的四堆土是什么意思呢?莫非它们是采桑姑娘对我的某种暗示?”子贡想。

    子贡想得不错,这桑树之中分开堆着的四堆土,正是采桑女留下的,其中暗含着她的姓名。子贡猜出了她的姓名后,终于找到她,并请教了用线穿过九曲明珠的办法。

    原来,这位采桑姑娘名叫杜三娘。桑就是木,桑旁堆一堆土,是“杜”字。旁边的另三堆土暗喻她叫三娘。

    辣嫂与馋官

    元朝初年,有位县令突然心血来潮,想去所属偏僻山村巡视巡视,以炫耀自己体察民情,关怀百姓。

    那县令乘着藤轿,晃晃悠悠地出了城门,朝双峰夹峙的石阶,一仰一仰地往山村而去,身子骨像散了架一般,不由得暗暗叫苦。

    黄昏时分,县令一行来到峰峦叠翠的花山古阳塞,他顿顿脚,连呼:“停轿!停轿!今晚在此歇一夜。”并对随行师爷说:“去找甲长,搞二十盘山珍野味下酒,以消旅途疲劳。”

    甲长听罢传令,心里直发愁。有位名叫辣嫂的农妇听后笑着说:“这有何难,到时领着县太爷上我家吃饭!”

    一个时辰后,甲长领着县太爷来到辣嫂家,那县令见桌上只摆着一碗炒笋干,一碟咸辣椒,两盘韭菜,面露愠色,问甲长:“师爷的交待你未听清吗?”

    辣嫂挺身答道:“这正是按大人吩咐准备的。”说罢一五一十地数给县令听。

    县令一听,无言以对,只好喝了一顿寡酒。

    原来,辣嫂炒了两盘韭菜,二九(韭)一十八,加上笋干、辣椒,正好二十道菜。

    宫女报案

    古时有个皇帝,一生只有一子,为此视为掌上明珠。一天,年纪不到10岁的宝贝太子突然失踪了,皇帝、皇后急得乱转,命令宫廷所有的人到处寻找。大家找到深夜,仍无一点线索。

    当日深夜,皇帝正在求神拜佛,求列祖列宗,保佑太子平安无事。贴身太监禀报,说西宫宫女王蕊前来,要求叩见圣上,说她知道太子下落。

    那宫女一进门,见两个嫔姬搀着皇帝,在香炉前烧香,但吱吱唔唔不敢明说。皇帝见她吞吞吐吐,大声催道:“快讲,快讲。”

    那颇通文墨的聪慧宫女取过纸笔,写了“芥亡惟大了”五个清秀的小楷字,然后禀曰:“万岁只要在每个字中添上一笔,便……”

    她望了望两个嫔姬,想起南朝文学家鲍照编纂成集的一首瘦辞隐歌。于是接着又吟了四句:“二形一体,四支八头,一八五八,飞泉仰流。”吟毕,躬身退去。

    那皇帝落笔加之,又细细琢磨宫女之言,恍然大悟:“原来如此……”顿时昏倒于地,老泪横流。

    你知道太子的下落吗?

    原来,那位有才子的宫女所写的五个字各添一笔,为“芬妾推太子”,接着所吟的四句为一“井”字,隐喻地告诉皇帝,皇太子是被芬妾推下井淹死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