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精彩的谜语故事-游戏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何处敛铜

    一人专门好撞席,名为摄座,席长出令讥讽他说:

    单禾本是禾,添口也成和,

    除却禾边口,添斗便成科。

    谚曰:“宁添一斗,莫添一口。”讥讽之语透露其中。

    主人也讨厌他,皱眉变色道:

    单羊本是羊,添水也成洋,

    除却水边羊,添易便成汤。

    “汤”繁写为“汤”。谚曰:“宁吃欢喜汤,莫吃皱眉羊。”同样含有讥讽的意思。

    撞席人说:

    单同本是同,添金便成铜,

    除却金边同,添重便成钟。

    谚曰:“见锤不打,何处敛铜。”

    三人同说酒令,均用拆字法,席长与主人借行令讥讽撞席者不可白吃,撞席者亦借行令解嘲,皆见其巧。

    曹雪芹解谜做菜

    清代着名的文学家曹雪芹,不仅写得一手好文章,而且也是个烹调高手。一天,他邀好友敦敏和于叔度到家里做客,笑着问道:“二位,请问你们喜欢吃什么菜?”

    敦敏笑着说道:“我喜欢的菜藏在下面的这四句诗里:

    身体白又胖,常在泥中藏,

    浑身是蜂窝,生熟均可尝!

    曹雪芹听罢,马上知道了敦敏想要的东西,转过身,他又问于叔度:“你喜欢吃什么菜呀?”

    于叔度慢慢地说道,他我喜欢吃的菜也藏在下面的这四句诗里:

    有头没有颈,有气冷冰冰,

    有翅不能飞,没脚千里行。

    曹雪芹听罢,也马上知道了于叔度喜欢吃的菜,频频点头道:“好,好!待我去做来!”

    没过一会儿工夫,两盘佳肴端上桌来,那真是香味四溢,令人垂涎。于是,三人围坐桌前,畅饮起来。

    原来,敦敏要的菜是藕,于叔度要的菜是鱼。

    妙语连珠

    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他博览群书,精通典故,谈锋甚健。一日,他闲来无事,摆了一桌家小酒请苏轼过来小憩。

    秦观提出制谜猜谜,苏轼响应。秦观先制一字谜:

    四个不字颠倒颠,四个八字紧相连;

    四个人字不相见,一个十字立中间。

    苏轼首先猜中了,赏美酒一杯,他一饮而尽,然后说:“我曾听人巧借唐代大诗人元稹《莺莺传》赋一字谜,久思不得其解,有请赐教。”

    莺莺小姐去上香,香头插在案几上。

    远看好似张秀才,近看却是一和尚。

    秦观抚掌大笑,猜中连说妙极,自然得赏酒一杯。

    酒毕,苏轼对秦观说道:“我以词牌为底,制一谜面,请你猜射。”

    东君负我春三月,我负东君三月春。

    秦观一猜即中,又得赏酒一杯。

    故事的谜底分别是:米、秃和《字双双》。

    李时珍收徒

    明代的李时珍,很有文采,但由于写了不好的八股文章,没有进入仕途。后来他凭借自己的勤奋,继承了父亲的事业,做了一名郎中。

    李时珍很痛恨那些草菅人命的江湖医生,他们开的处方谬误百出,为了造福后世,他决心亲自编一本书。

    要编这样一本书,必须到山林中采集草药并验证它们的药性。临走前,李时珍决定收个徒弟,跟自己一起采药。

    听说李时珍要收徒,很多少年都来报名,但听说要到杳无人迹的深山老林中,很多人退缩了。最后只剩下了两个少年,他们一个姓张,一个姓李。

    李时珍笑着说:“到深山采药是一件充满危险的事情,经常会碰到一个字,你们谁猜到了这个字,我就带谁。”

    两个少年听了,急忙让师傅说。于是李时珍说道:

    左边右边全是树,中间是个麻雀窝。

    大哥掏雀叉开腿,小弟伸手往上摸。

    两个少年思索了很久,最后姓李的少年猜了出来,李时珍不负前言,收他作了徒弟。

    原来,这个谜语的谜底是“攀”字。

    秀才观灯

    一年一度的灯节到了,两个秀才一起到街上观灯猜谜。他们心里却谁也不服谁,背地里互相说对方的坏话,他叫他“穷酸”,他叫他“腐儒”。

    满街彩灯,令人目不暇接,这时只见一处人头攒动,二人近前一看,原是悬挂一条咏物灯谜,谜面生动有趣:

    珍珠白小姐,许配竹叶郎;

    穿衣去洗澡,脱衣上牙床。

    两个秀才冥思苦想了半天,结果还是没有猜出来,难分高下,临走时都说这谜语有伤大雅。两个人在大街上又转了半天,又在一处灯谜面前驻足,只见上面写道:

    长脚小儿郎,吹箫入李堂。

    爱喝米红酒,拍手见玉皇。

    两个秀才又冥思苦想了半天,还是没有猜出来,又闹了个平手。有人知道此情后,戏谑两个秀才是不分伯仲,难争高低。

    其实,这两个谜语都很简单,第一个谜底是粽子,第二个谜底是蚊子。

    乾隆晚膳制谜

    相传,清朝乾隆皇帝嗜好瘦辞隐语,经常要一些文人学士编制灯谜给他猜。他自己也喜欢制谜给宫廷里的人猜,射中谜底者当众赐赏。

    一天傍晚,乾隆皇帝用完晚膳,谜兴突发,放出一条“文虎”,让侍候他进餐的太监、宫女试猜,言明“猜中者赏白银五十两”。

    乾隆皇帝听制谜面为四句诗:

    腹内香甜加蜜,心中花红柳绿。

    白沙滩上打滚,清水河中沐浴。

    众人绞尽脑汁想了许久,也未猜出。有位长相俊俏的太监忽然想起刚才膳食之物,笑道:“万岁爷,给银子吧!我猜中了!”接着道出了谜底。乾隆拈须一笑,当即行赏。

    原来,皇帝所吟的东西是元宵。

    墨客拜寿

    宋朝仁宗年间,张升为人正直,是个有名的清官,他曾任御吏中丞和参知正事。

    张升告老还乡后,在嵩阳紫虚谷搭建一草堂,应四时之变,荷锄阡陌间,种瓜点豆,春种秋收,素食淡饭,布衣草履,怡然自乐,过着像陶渊明一样的田园生活。

    张升八十岁的时候,当地文人墨客和亲朋好友来为他祝寿。一位书法家亲笔写了一个斗大的字送给老寿星,老寿星边看边念:

    王司徒走去说亲,吕布将高兴十分。

    貂蝉女横目一笑,董卓相怀恨在心。

    这个字好!另一位丹青妙手也献上自己的贺礼,老寿星又念:

    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

    横墨数尺,体百里之回。

    妙!妙!妙!于是,他们相互击杯而饮,欢声满堂。

    原来,这两则谜语的谜底是“德”和“山水”。

    宝钗应谜

    《红楼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年元宵节,贾元春回娘家贾府省亲,其间为了增加情趣,她出了一些灯谜让众人猜。贾母、贾政见元春喜欢灯谜,便摆下筵席,举办了一次春灯谜会。

    其中贾宝钗作的灯谜是:

    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

    梧桐叶落叹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

    贾政看了心想:宝钗如此小的年纪,竟作如此伤感的灯谜,心中甚感凄婉。果然,这个灯谜后来成了贾宝钗人生的结局。

    贾宝钗这则灯谜的谜底是“竹夫人”。原来,“竹夫人”是一种用竹篾编成的东西,圆柱形、中空,约长三四尺,有许多大窟窿,可透风,夏天睡时可抱着取凉。

    慈禧作谜皇帝猜

    清朝时很流行猜灯谜,每逢新春,不仅民间到处有猜谜活动,皇宫里也如此。

    慈禧太后也是一个比较喜欢猜谜的人。有一次,慈禧令太医作谜给她猜,太医作了一则“踏雪寻梅”,打中药名“款冬花”的谜,她大加赞赏。

    慈禧不但喜欢猜谜,而且也能制谜。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慈禧与光绪帝率领宫廷后妃、大臣仓皇逃到西安,有一次皇后说道:“老佛爷,说个谜语让我们猜吧。”慈禧应道:“好。”

    这个谜语是:

    一家好好过,怕听五更鸡;

    鸡鸣三唱后,白昼失东西。

    慈禧说完让光绪猜,但光绪猜了三次才射中。这则谜语的谜底是月亮。

    老秀才出谜制胜

    古时候,有个叫李三的人,略通文墨,但自认为了不起。一次,和别人赌猜谜,谜面是:

    两个幼儿去爬山,没有力气上山巅。

    归家又怕人笑话,躲在山中不肯还。

    李三想了很久,最后总算猜了出来,兴冲冲地拿着这个谜去考村中的老秀才。秀才一见,哈哈大笑,原来这则谜正是他出的。

    秀才拍了拍李三的肩膀,说:“我这里还有一则字谜,也请你猜猜。”说罢,说道:

    老大老二和小三儿,弟兄三人逗着玩儿,

    老大踩着老二的头,剩下小三儿在下边。

    李三想了好几天,还是猜不出来。老秀才告诉李三,这两则谜语的谜底是幽和奈。

    王老板请酒

    从前,有一位姓李的秀才喜欢边喝酒,边猜谜。一日,他依照平常的习惯来到“太白楼”。王老板一见李秀才,便笑道:“我出个谜你猜。”说罢吟道:

    唐虞有,尧舜无;

    商周有,汤武无。

    李秀才马上应道:“我将你的谜底也制成一谜,你看对不对。”说完制出一谜:

    跳者有,走者无;

    高者有,矮者无;

    智者有,愚者无。

    李秀才又接着说:

    右边有,左边无;

    凉天有,热天无。

    王老板又道:

    哭者有,笑者无;

    活者有,死者无。

    秀才接着说:

    哑巴有,麻子无;

    和尚有,道士无。

    老板哈哈大笑,摆出丰盛酒菜,请秀才开怀畅饮。原来,王老板和李秀才讲的都是口字。

    孔子出题

    有一天,孔夫子在堂前给学生讲课。颜回和子路在灶下烧火煮饭,他们却为一个字的读音争论不休。

    孔子走过来为他们做出裁决后,回到堂前,对大家说:“我出个谜,谜底就是适才那两位所争的字。”

    接着,便念念有词说道:“颜回喟然而叹曰是也,子路率然而对曰非也;夫子莞尔而笑曰是也而直在其中矣。”子贡、子张等人,多在“是”呀“非”呀上下工夫,结果都没有猜出来。

    有子却根据“是也而直在其中矣”的提示,猜出了这个字。夫子大悦,马上提拔有子担任他的助教。原来,这个字是:乜。

    纪晓岚难倒皇帝

    一年正月十五灯会,乾隆皇帝雅兴大发,和群臣们一起来到翰林院文华殿猜灯谜。走到中厅,只见一只大灯上写着一副谜联:

    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

    诗不是,词不是,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却是妙文。

    乾隆反复吟哦,苦思冥想,久不能破,甚为狼狈。

    身旁有位文官见状,忙为皇帝打圆场,笑道:“解铃还须系铃人,还是请制此联谜的纪学士自揭谜底吧。”

    纪晓岚眯着眼微微一笑,朝皇帝拱了拱手,然后挥笔写了两个大字。众人俯身一看,无不称绝。

    原来,这则谜联的谜底是“猜”和“谜”。

    祝枝山闯席巧对谜

    祝枝山是个有名的食客。一天傍晚,唐伯虎和文徵明躲在一起饮酒作乐,不知怎么被祝枝山知道了。他赶到那里,大声嚷道:“今朝有口福,不请自来也!”说罢,坐下便要喝酒。

    唐伯虎暗使眼色,文徵明晓得此意,站起身来对祝枝山说:“今日喝酒有个规矩,那就是要应景吟诗一首,且诗要含谜,吟出诗来方能饮酒。”

    祝枝山明白这是在故意为难自己,但嘴上却不饶人,说道:“这有何难?”

    酒令开始了,唐伯虎第一个站起来吟道:

    菜儿香,酒儿清,不唤自来是此君。

    不识人嫌生处恶,撞来筵上敢营营。

    吟完朝祝枝山看了一眼,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接着,文徵明起身微笑着吟道:

    夜色晚,睡梦浓,不唤自来是此君。

    吃人嘴脸天生惯,空腹贪图一饱充。

    文徵明说完,也一饮而尽。

    这回轮到祝枝山了,他心想:你们俩人以吟诗为名,暗暗取笑于我。但表面佯作不知,站起来慢慢吟道:

    来得巧,正逢时,劝君莫吝盘中餐。

    此公满腹锦绣才,不让吃喝哪来诗(丝)?

    说罢,端起酒壶一口气喝了个精光。唐伯虎和文徵明见祝枝山答对得巧妙,重添酒菜,三人共饮,大醉方休。

    原来,唐伯虎的谜底是“苍蝇”,文徵明的谜底是“蚊子”,祝枝山的谜底是“蚕”。

    张飞卖猪

    三国时的张飞是个粗中有细的人。一日,他挑着两筐猪来到集市上卖。刚放下担子,一个红脸大汉走了过来,说道:“我要买两筐小猪的一半零半只。”

    话音刚落,又过来一个黑脸大汉说:“你如果卖给他,我就买剩下的一半零半只。”

    没等张飞答话,又挤过来一个白面书生,说道:“你若卖给他俩,我就买他俩剩下的一半零半只。”

    张飞听罢,不由怒发冲冠,心想:小猪哪有半只半只卖的,这不是存心欺负俺老张吗?正待动武,但又仔细一想,忽然答应了。

    结果张飞按照他们三人的说法卖,正好把小猪卖完。原来,张飞共卖了七头小猪,红脸汉四头,黑脸汉两头,白面书生一头。

    因为猪是不能半只半只卖的,故张卖猪的数目必须是一个奇数,且每次卖完之后,剩下的还是奇数,又因为张飞卖了三次,故只有7这个数目是最合适的。

    陆游出谜教子

    南宋陆游一生忧国忧民,创作了大量爱国的诗歌。陆游晚年告老还乡后,闲居在老家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县,还时时不忘国家大事。

    一年,陆游的第二个儿子陆子龙赴吉州(江西吉安)任职,陆游设宴为儿子饯行。席间,他谆谆告诫儿子,要爱国爱民,自立自强。

    正值酒酣耳热之际,陆游诗兴大发,吟出四句来告诫儿子:

    头戴四方帽,身背一张弓。

    问君何处去,深山捉大虫。

    小儿子聪慧过人,立即向父亲鞠了一躬,说:“父亲,孩儿一定铭记您老人家的教诲。”

    原来,陆游告诫儿子的是一个“强”字。

    同窗好结伴

    古时候,有位名叫黄梦影的秀才,从小饱读诗书,博通六籍,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有一年,他去参加举人科试。这天,他来到渡口,同船的搭客还有老、中、青三人。船离开码头,驶向湖面时,大家就开始闲聊起来。

    黄梦影想知道这三位同伴的姓氏,于是恭恭敬敬地依次请教。

    老人家笑眯眯先答道:

    昔年朋友半离别。

    中年人只吟了一句:

    连山离天不盈尺。

    第三位年轻的青年人也不肯示弱,于是文绉绉地答曰:

    言而有信友情深,忠心耿耿一身轻。

    寸金难买光阴价,请君细品语中情。

    秀才细细品味,然后一一回曰:“原来是胡老先生、屈先生和谢先生!”

    三位同伴听罢,异口同声地说:“好耶!也请教先生贵姓。”

    秀才不慌不忙地说道:“我的姓就在藏在下面的一句话中。”说完吟道:

    同窗好结伴。

    原来,这位秀才姓“黄”(同,共;田看起来似窗子)。

    东方朔猜谜打赌

    两千多年前,汉武帝有一个大臣,名叫东方朔。此人聪明过人,又善猜谜,很受武帝赏识。武帝身旁的优伶郭舍人不服气,便寻机在很多人面前对东方朔说:“我有一谜你能猜吗?”

    东方朔说:“猜猜试试吧!”

    郭舍人说:“那我们得打赌,你要猜不对,打你的板子。”

    东方朔说:“我若猜中了,打谁呢?”

    郭舍人只得说:“打我的!”

    东方朔说:“好,一言为定!”

    于是郭舍人说:

    客从东方,且歌且行,不从门入,窬我围墙,游戏中庭,上人殿堂,击之拍拍,死者攘攘,格斗而死,主人不伤。何物?

    东方朔想了想,说:

    利喙细身,昼匿出昏,嗜肉恶咽,掌指所扪,臣朔愚憨,名之曰蚊。

    郭舍人所作之谜的谜面,是想讽刺东方朔,而东方朔猜谜的前四句,另制一蚊谜,郭舍人听罢,理屈词穷,不得不挨板子了。

    为牛贩写春联

    明太祖朱元璋喜欢写春联,并且也号召百姓过年贴春联,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

    一年除夕夜,朱元璋同文臣一起微服出巡,察看老百姓贴春联的情况。夜深人静,他们正好经过一家姓牛的牛贩子家门口,发现这一家未贴春联,朱元璋便进屋问明原由。原来,牛贩子因忙于生意,归来已迟,此时,正请一位私塾先生为他写春联呢。

    私塾先生写了几副春联,可牛贩子还是不太满意,已经夜深人静了,两人还在斟酌。朱元璋年少时放过牛,再加之牛贩子又姓牛,他思索片刻,马上就想出了一副佳联,然后大笔一挥就成了。

    朱元璋写的是这样一副春联:

    满堂生无底,全家午出头。

    私塾先生在一旁连声叫好,而牛贩子却摸不着头脑。待朱元璋走后,私塾先生慢慢地说出了缘由。牛贩子听后,高兴得合不拢嘴,于是高高兴兴地将这幅对联贴在了大门上。

    原来,这副对联的上下联的谜底都是:牛。

    夫妻猜谜逗乐

    自从洞房花烛之夜,苏小妹三难新郎秦少游之后,互猜瘦辞隐语,便成了这对夫妻的房中乐事。

    一日清晨,丫环送来甜粥和几碟小菜,秦少游俯身一看,摇了摇头,然后对苏小妹说:“娘子,今日早晨,为夫还想再添一菜。”

    小妹笑问:“夫君请讲,奴家当即照办。”

    秦少游嘻嘻一笑,也不明说,却摇头晃脑而吟:

    一刀剖开舟两叶,内载黄金白玉。

    苏小妹回云:“这有何难。”当即令丫环去厨房取了来。

    没过几天,诗友黄庭坚约秦少游前往赴宴。行前,苏小妹笑曰:“夫君路过街市之时,为我买一物如何?”

    秦少游知是娘子回考,连连拱手曰:“小生洗耳恭听,洗耳恭听。”

    苏小妹嫣然一笑,也赋一联:

    双手打破坛一个,中藏玛瑙珍珠!

    秦少游翻身上马,边扬鞭边说:“知道了,知道了。”

    原来,秦少游要的是咸蛋,苏小妹要的是石榴。

    夫妻情话

    传说,苏小妹和秦少游完婚后,恩爱有佳。一日深夜,二人合衾上床睡觉。窗外明月当空,群星闪烁。

    看到此情此景,苏小妹有感而发,对秦少游说:“我有一物谜,你可有兴致?”秦少游说:“别说你制一个物谜,十个百个又有何妨?”

    苏小妹说:“听好!”随即制出一谜:

    饱吃一餐肚不饥,愣头愣脑听消息。

    听到许多真情话,从不出门说是非。

    秦少游微微一笑说:“我也有一物谜,你听好。”

    姐妹两个一般大,收拾打扮随姑嫁。

    擦了多少油和粉,听了多少知情话。

    苏小妹听了,不禁笑了笑说:“咱俩的谜底是一样的——枕头。”

    浪子后悔

    古时候有三个人,一个是江湖郎中,一个是相面先生,一个是县学廪生,搭伙儿哄上一个富家子弟与他们结为“盟兄”。从此他们便秦楼楚馆,帮嫖贴食,将富家子弟父母留给他的家产全部吃光玩尽,但他们还是不肯定放过他。

    一天,这三个人又去他赖以栖身的破草棚里喝“同心酒”。喝到面赤耳热时,那破落子弟突然哭了起来。几位“盟兄”忙问他为何伤心,他说,我给几位猜个哑谜。

    说着伸出手来,先指指天,后指指地,再指指前,又指指后,还指指左,复指指右。最后伸出三个指头,又伸出五个指头。

    县学廪生说这容易猜,便道:

    上有天时,下有地利,前有夫子,后有童生,左有‘出恭’,右有‘人敬’,三篇文章,五天做完。混它两膏火(指古代官学的助学金)。

    破落子弟摇头,表示没有猜对。”

    江湖郎中接着俗共赏猜:

    上有天门东,下有地瓜皮,前有车前子,后有紫后坡,左有防风,右有当归,三片鲜姜,五碗白水。混它几文诊费。

    破落子弟又摇头,意为也没猜对。

    相面先生接着猜:

    上言天庭饱满,下言地阁方圆,前言前发齐眉,后言后发盖颈,左言左耳垂肩,右言右耳有轮,三句吉语,五句好话,混它几钱课金。

    破落子弟还是摇头,意为仍没猜对。三个“盟兄”生气了:我们都猜不中,你自己来破这个哑谜吧!

    破落子弟一边擦着眼泪,一边说道:

    上无片瓦遮天,下无立足之地,前天断炊,后悔莫及,左思没招,右想更愁,借了三百吊钱,沽来五斤白酒,到此地步,能不伤心?

    哭的是谁

    一位老和尚从山脚下经过,看见一位妇女在一座新坟前哭得死去活来,就问他哭的是什么人。妇女答道:“我爹叫他爹好女婿,他爹的岳母叫他好外孙。”

    老和尚一听,明白了,就说:“哦,他外婆是你外婆的女儿,你外婆是他外婆的亲娘。是吗?”这妇女点头称是。

    原来妇人是哭她的儿子。妇女与老和尚的对答,采用了折绕法。其实,拐来弯去,说的都是同一个人!

    红娘索物

    《西厢记》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张生进京赶考,途中经过河中府普救寺,在这里遇到了相府千金崔莺莺,惊艳之际,还拾到了莺莺掉下的一件东西。

    这天晚上,丫环红娘遵照小姐的命令,前去讨还。张生装作不知道,反问红娘要讨何物,红娘恼道:“我要的这东西呀,皇帝有,大臣无;元帅有,将军无;师父有,徒弟无;市上有,集上无;小姐绣帷中有,秀才书房中无。你是个读书人,应该懂得我要的是什么吧!”

    原来,这则谜语是红娘用包含法制的谜,顺便戏弄对方是个书呆子。

    张生听后,只好认输,乖乖地将东西交给了红娘。原来,红娘要的这个东西是“巾”,即手帕。

    花烛之夜难新郎

    洞房花烛之夜,灯红酒绿,闹新房的人好不容易被打发走了,新娘却向新郎提出一个要求,请他到门外去,说:“古有苏小妹三难新郎的佳话,今天我只出一个谜语叫你猜,猜对了才许进来。”

    新郎自知拗不过,便答应了。新娘接着出了四句谜语:

    八字胡须嘴下分,牛过板桥要当心。

    万字都要从此始,地支首尾巧连姻。

    新娘要求四句各猜一个字,连成一句话。新郎想了很久,终于猜着了,当他把谜底一说,羞得新娘打开了门。

    原来,这则谜语的谜底是:只生一孩。

    三个木匠以谜对谜

    相传,从前有张、王、李三个木匠在一起做活。一天,木匠张对王、李二人说:“我说个谜语,请你们俩猜。”于是念道:

    一间房,两家住,

    没房顶来缺窗户,

    一家开的黑染房,

    一家开的线绳铺。

    木匠王听了,微微一笑说:“哦,你讲的是三间房子两架梁,一头摇辘轳,一头开染房。”

    木匠李听后,想了一下说:“两位说的谜底可是:出门呱呱叫,返回叫呱呱,无论走多远,一黑便回家。对吗?”

    张、王两人连说:“对,对!”

    原来,他们三人说的谜底是“墨斗”。

    望江楼上谜射谜

    望江楼开业那天,鞭炮齐鸣,热闹非常。顾客比肩接踵,熙熙攘攘。

    这时门外进来五个小伙子,老板迎上去,把他们让进雅座,接着问:“各位想用点什么?”

    领头的小伙子说:“今天不为喝酒,专为您捧场来了。您看什么合适,就点这几个菜,我们吃完后照价付钱就是。”

    “难得各位如此看重小店。这样吧,我出个谜语给你们猜,若猜中,请各位随便点菜,我分文不取;若猜不中,每个菜加倍收费。你们看如何?”

    五个小伙子听后大笑。还是那个领头的说:“难得您有如此雅兴,那就讲定了。您先说个谜语,我们五个也各说一个谜语,我们的谜语都得射中您的谜底,如有一个射不中,我们双倍付款。你看怎样?”

    老板开口说道:

    泉眼有,悬崖无;

    清风有,彩云无;

    潮头有,狂风无。

    打一物。

    领头的小伙子马上就明白了,开口答道:

    油里有,粮里无;

    浆子有,果子无;

    酒里有,菜里无。

    第二个小伙接着答道:

    渔民有,农民无;

    渡槽有,桥上无;

    泵房有,场院无。

    第三个小伙子信口答道:

    浮萍有,荷莲无;

    鸿雁有,黄莺无;

    灌木有,乔木无。

    第四个很有感情地朗诵道:

    渺小有,伟大无;

    深沉有,轻佻无;

    漂泊有,定居无。

    第五个小伙子语气缓缓地答道:

    汤商有,桀纣无;

    汉武有,秦皇无;

    梁朝有,晋朝无。

    老板听完后,连连夸赞,并立即给五个小伙子上了一桌丰盛的酒菜。这个谜底是“水”字。

    老母思子

    古时,一位老母亲思念远在他乡的儿子,时间长了,竟想出病来。她便给儿子去了一封信,信的内容是一首诗:

    一幅花笺决不欺,交邮寄与我孩儿,

    休图自己谋生计,须念高堂白发稀。

    医生铺里尽皆空,修寄家书无竿踪,

    舟行水急帆休挂,雨过街头跌了翁。

    这首诗的每一句里隐藏着一味中药名,这8味中药名是:信石、附子、独活、知母、没药、白芷、防风、滑石。

    秀才罢考

    古时候,有一秀才进京赶考,晚上在一个农民家里借宿。他问主人姓什么,主人间接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只见他拿起一根木棍放在地上,然后用手指着放在地上的木棍说:“我的姓就是这个。”

    秀才思索了半天,也猜不出这位主人姓什么,便叹道:“我虽是个秀才,却比不上一个农民,这还考什么?”

    第二天早上,他就回家去了。

    原来,这位主人姓杜,即把“木”放在“地”(土)上。

    英雄猜英雄

    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带领起义军攻克了苏州,英王陈玉成奉天王之命来到苏州城,设宴为忠王庆功。

    酒过三巡,英王说:“我喜爱猜谜,今日庆功宴上,请你出个农民起义的谜让我猜,以助酒兴。”

    忠王说:“好,你听着——苏州地区真辽阔,刚交严冬十二月,十八儿郎来报捷,呈上长弓和金帕,君主鄙视厚礼节。”

    英王听完,点头说:“这个谜出得好,谜底是七位农民起义英雄,其中秦末两位,东汉末年一位,隋朝末年一位,北宋一位,明末两位,是吗?”忠王连连说对。

    原来,这七位农民起义英雄是:吴广、方腊、李自成、陈胜、张献忠、黄巾、王薄。

    以诗谜购物

    一天,有一个顾客到一家小店去买东西。店主问道:“先生,您要买点什么?”

    顾客说道:“我作一首诗谜,每句打一个字,谜底就是我要买的东西。”

    谁知店主是个猜谜能手,他高兴地点头答应了。顾客笑了笑,说出了诗谜:

    天上白鹅飞去鸟,西夏美女长得好。

    禾苗生在太阳上,一片枯黄因火烤。

    顾客刚刚念完,店主马上从货架上拿出了他要买的东西。原来,这则谜语的谜底是“我要香烟”。

    印章谜一

    某次灯谜会,有一印章谜,谜面的印章为朱文“酷暑”,打一近代名人姓名。

    谜底是“章太炎”,用的是会意法:以“太炎”切合“酷暑”,“章”照应谜面是一枚印章。

    印章谜二

    下面的四枚印章,一为“回”字,二为“乐”字,三为“思想”二字,四为“天公”二字。这四枚印章,各猜一句四字成语。谜底依次为异口同声、乐在其中、左思右想、天下为公。用的是会意法。

    喝一盅令

    三友行酒令,各报一前缀句曰“不通风”,二句要加上“在当中”,三句要加上“推出去”,四句要说“喝一盅”。

    甲曰:

    田字不通风,十字在当中。

    十字推出去,古字喝一盅。

    乙曰:

    回字不通风,口字在当中。

    口字推出去,吕字喝一盅。

    丙曰:“因字不通风,大字在当中。大字推出去,”众人齐声喊道:“看你成何字?”

    丙即笑曰:“一口一大盅。”

    李白出谜点菜

    唐朝天宝元年,李白从西蜀来到长安城,满腹诗才却没人赏识。于是,有人劝他去找秘书监贺知章。

    贺知章不仅学识渊博,而且热情好客。他招呼李白坐下,便翻阅起诗稿来。看罢,不觉到了中午,顿觉肚中有些饥饿,便拉着李白上街喝酒。

    二人来到临河的一家酒楼,边喝酒边谈诗论文,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没有想到的是,由于走得匆忙,贺知章忘了带钱,于是解下随身佩带的玉龟,对店小二说:“再换些好酒菜!”

    店小二看后,知道这是皇上所赐之物,不敢收取,但是贺知章执意要押,只好暂且收下,笑曰:“小店今早刚杀了头猪,二位大人要点什么下酒?”

    贺知章要李白点菜。已有些醉的李白,爽朗一笑,用手指蘸了点酒,先在桌上画了个大圆圈,接着在其中写了个“千”字。

    原来,李白要点的下酒菜是一盘猪舌头。

    滴酒未沾

    古时候,有一老翁,足智多谋,且酷爱瘦辞隐语,善制佳谜,远近闻名。

    一年元宵节,老翁雅兴大发,贴出三条佳谜,言明“连连中射者,赏酒一壶”。谜面是:

    一、左右开弓,百发百中;

    二、一个老汉爱饮酒,一天只能喝一口;

    三、浅草遮牛角,疏篱露马蹄。

    言罢,一些爱好猜谜的乡绅秀才,纷纷前来试射,但全部猜中者没有一个。但是有一学究远远地站着,叫书童将谜面一一报告给他听。结果,全被学究射中。

    老翁斟满了一杯好酒,双手捧到他面前。学究却连连摇手:“老朽平生滴酒不沾,只想回敬一则词牌谜,请你这位高手试射。”

    说罢,摇头晃脑而吟:

    清清闲闲,处处安安静静;

    说说笑笑,人人喜喜欢欢。

    那老翁苦苦思索了半天,也没有猜出来,围观者大笑不止。

    原来,智叟的三则谜语,谜底分别是“弼”、“嗜”和“燕”。学究的词牌谜谜底为“太平乐”。

    卖油郎与老板娘

    从前,在某县城的十字路口,有一家酒馆。一天,一个卖油郎来这里歇脚饮酒。他把油挑子往墙边一靠便坐了下来,酒馆的老板娘上前问道:“客官贵姓啊?”

    卖油郎听了,顺手指了指靠在土墙上的扁担说:“我就姓这。”

    老板娘一看,便笑眯眯地说:“噢,原来是杜大哥,您请用茶!”

    卖油郎一听,这老板娘倒挺有见识的,便也问道:“老板娘您贵姓?”

    老板娘笑了笑说:“免贵,我姓的是——十字路口,嫦娥站在一边瞅。”

    卖油郎斟了一杯酒说:“胡大嫂,谢谢您的关照了!”

    老板娘爽朗地笑了起来,端起酒杯对卖油郎说:“杜大哥,今天我碰上您这个好主顾了,敬您这杯酒,交个朋友吧!”

    从此,这家酒馆便成了卖油郎常来歇脚的地方,他们俩每次见面必定相互猜谜,兴趣也越来越浓。

    又一次,卖油郎来到酒馆歇脚时,老板娘又出了一谜:

    大姐用针不用线,二姐用线不用针,

    三姐点灯不干活,四姐干活不点灯。

    卖油郎答道:“大姐是蜂子,二姐是蜘蛛,三姐是萤火虫,四姐嘛,是纺织娘。”接着,卖油郎也回敬了一谜,让老板娘猜:

    大哥一声叫,二哥吓一跳,

    三哥拿刀砍,四哥点灯照。

    老板娘哈哈大笑,然后说出了谜底。说完,两人大笑不止。原来四个谜底分别是:知了、蚂蚱、螳螂、萤火虫。

    客商卖货

    从前有三个商人,一个姓张,一个姓李,一个姓王,因是同年同月生,又是同县同村人,所以就结拜成生死弟兄,结伴到外乡做生意。

    一日,三人来到一家客栈,饭后,客栈老板问这三个人贩卖的都是什么货,有没有居家需要的东西。

    姓张的商人说他卖的是:

    远看像座亭,近看没窗棂。

    上边直流水,下边有行人。

    姓李的商人说他卖的是:

    又圆又扁肚里空,有面镜子在当中。

    老板用它要低头,摸脸搓手又鞠躬。

    姓王的商人说他卖的是:

    铁打一只船,不推不动弹。

    开船就起雾,船过水就干。

    客栈的老板抚掌大笑说:“各位所卖,目前市场正缺,恭喜发财。”果然如客栈老板所说,三个人确实发了一笔财。

    原来,三人所卖的东西分别是雨伞、脸盆、火熨斗。

    点戏

    苏东坡在杭州时,和圣寺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两人经常饮酒吟诗,谈笑风生,并且每逢苏东坡宴请文朋诗友,他总是不请自来。

    有一天,黄庭坚特地从江西来到杭州看望老师。苏东坡见后,甚是高兴,便邀请他一同游西湖,船上备了许多酒菜,还带了梨园弟子和琴师鼓手。

    游船离开岸边后,苏学士捋须笑道:“每次聚会,佛印都要赶来白吃一顿,今天他占不到半点便宜了吧!”

    谁知话音刚落,躲在船舱底下的佛印双手一推,爬了出来,嬉笑道:“我这不帮你陪客来了?”苏东坡师徒二人面面相觑,不禁笑了起来。

    三人饮得正酣,开始点戏。生性诙谐的苏东坡捋须一笑:“我先来点!”于是取来文房四宝写了一个“刽”字。

    黄庭坚接过老师的笔,写了“乔木”二字。

    佛印放下筷子,又点了一折,但也未直言,只写了“满江红”三字。

    原来,苏东坡、黄庭坚、佛印和尚点的戏分别为《单刀会》、《断桥》和《火烧赤壁》。

    王安石余兴未尽

    一日,王安石与诗友们共游褒禅山,持着火炬走进了一个深深的山洞。开始比较平坦,洞景也很平常,愈往里深入愈曲折,行走艰难起来,景色也逐渐奇巧。

    王安石不由得感慨道:“真可谓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也!”于是,他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道路平坦而近的地方,到的人很多,但景致却十分一般;艰险而深远的地方,到的人逐渐少了,景色却奇巧起来;而世界上不为人知的大好景色,往往就在那艰难险阻、人迹罕至和深邃遥远之处。

    从洞里出来,王安石余兴未尽,感慨而赋,制一字谜让诸好友试猜,其云:

    日月一齐来,不把明字猜。

    冒字更不是,闷煞老秀才。

    原来,这则谜语的谜底是:胆。

    两书生通姓名

    有两个素不相识的书生在花园里游玩,一个是高个子,一个是矮个子,他们在一亭子里会了面。

    高个子问:“客生贵姓?”

    矮个子答:“夏商之时夜间光。”

    说罢也问高个子道:“客生贵姓?”

    高个子答:“颠来倒去都为头。”

    两个书生会意地笑着相互施礼,在石凳上坐下后又叙谈起来。

    过了一会儿,高个子又问:“客生大名是什么?”

    矮个子说:“小生名叫老牛过板桥。”

    接着反问:“您大名呢?”

    高个子说:“小生名叫大河失滔滔。”

    双方互通了姓名,交谈之后,情投意合,成了好朋友。

    原来,矮个子叫“胡生”,高个子叫“王奇”。

    保佑发财

    太平盛世,很多善男信女来到关帝庙祈福求财。一天,一个香客来到关帝庙,他祈求关公保佑他生意兴隆,财源茂盛。

    话刚说完,关公一反常态,须发倒竖,很是生气,“啪”地一拍桌案,大喝一声:“大胆刁民,怎能有此歹意!”

    香客听后,魂都快吓掉了一半,惊叫一声,拔腿就往外跑,慌里慌张被门槛绊了一跤,“叭嗒”摔倒在地,爬起来也顾不得疼痛,狼狈地往家逃去。

    持刀的周仓在一旁大笑道:“这人定是个祸害黎民百姓的不法之徒。”

    关公说:“不,你猜错了,他是个正经的手艺人,开的是合法的店铺。”

    周仓疑惑地说:“这就怪了,来祈求保佑发财的手艺人中,为什么您单说他起歹意该雷击呢?”

    关公故意不说,让周仓去猜。但周仓是个急性子,他哪里猜得出?最后,关羽说出了谜底:原来,这个香客开的是一家棺材铺。

    棋逢对手

    宋神宗宰相王安石酷爱下棋,有一次一个好友来访,王安石虚席以待,那好友纳闷。王安石笑道:“你陪我下棋可好?”好友说:“下棋哪有白下之理?”王安石说:“输者罚制一谜如何?”

    二人讲好,于是下棋。结果第一盘王安石输掉。王安石制一字谜:

    一字生得真古怪,太阳偏在土下埋。

    土堆上面长青草,一切斜着劈下来。

    好友猜中,二人又下。王安石取胜。那好友只得也制一谜:

    两个幼童去爬山,没有力气上山巅。

    回家又怕人笑话,躲在山中不回还。

    下到第三盘的时候,王安石又输,只好硬着头皮再制一谜:

    画时圆,写时方,

    冬季短,夏季长。

    那好友一笑说:

    东海有条鱼,无头也无尾,

    抽掉脊梁骨,便是你的谜。

    王安石大笑,吩咐家人盛宴款待好友。原来谜底是“着”、“幽”、“日”三个字。

    吕尚分鱼

    西周初期,有位武官叫吕尚,精通兵法,着有《六韬》,因辅佐周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

    一天,吕尚和吴太公、周仉叟在望江亭边垂钓取乐,不一会儿鱼篓便满了。时值盛夏,天气炎热,三叟到凉亭内歇息,笑谈片刻,三个老头竟昏昏入睡。

    吕尚一觉醒来,已是红日西沉,那二叟仍在打呼噜。他将竹篓内的鱼平均分成三份还剩一条,拿着自己的一份走了。

    不一会,吴太公醒了,也将篓内的鱼平均分成三份,还剩一条,拿自己的一份走了。

    过了不久,周仉叟才醒过来,见旁无他人,鱼篓尚在,以为吕、吴二友又到江边垂钓去了。他将篓内的鱼平均分成三份,拿着自己的三条回家去了。

    三人一共钓了多少条鱼?各自拿了多少?篓内还剩几条鱼?

    谜底:共钓鱼19条,吕尚6条,吴太公4条,周仉叟3条,篓内余6条。

    半个鲁

    有两个朋友是一对吝啬鬼,但又十分讲究客套。一天,甲向乙发了张请帖:“明日中午请到寒舍吃‘半个鲁’。”

    乙接到请帖,琢磨不透“半个鲁”是啥菜。次日,乙起床也不吃早饭,饿着肚皮,想做客时大吃一顿。谁知到了甲家,端上桌的却是一条很小的鱼。

    甲对乙说:“别客气,请吃‘半个鲁’!”

    乙这时才明白过来,原来“半个鲁”是条小鱼。憋着一肚子气,饭也不吃回去了。过了几天,乙也写了份请帖回敬甲,请帖上也写“半个鲁”。

    骄阳似火的七月,特别炎热,火辣辣的太阳当空挂着。甲一大早就来到乙家,只见乙已把饭桌摆在大院的天井中,上头没有遮盖,甲只好汗流满面地坐在桌旁等待。

    等呀等,晌午过了还不见乙端鱼上桌。心里好不纳闷,感到奇怪,乙这时笑眯眯地从屋里走出来,对甲说:“请呀,别客气,请吃‘半个鲁’!”

    甲这时才恍然大悟,原来乙是让甲来吃太阳。“鲁”的下一半就是“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