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管好叛逆的孩子-别做孩子的“阿拉丁神灯”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21.家有“逆”子——不与人合作

    合作就是学习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缺点。

    我儿子刚开始学校生活,可能是独生子女的原因,从来都不懂得与人合作的乐趣,老师让孩子参加小组合作时他总是一个人在一旁看着;明明是两个人玩的游戏他从来不叫小朋友一块儿来玩,他一个人玩也没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好的,我现在真担心这样以后怎么适应社会,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合作交往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21世纪是竞争激烈的时代,对人的合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因合作而安身立命,因合作而完善人生的经历,相信每个年轻的父母都曾亲身体验过。孩子虽然年幼,但合作的重要需求却丝毫不减,无论是拥有现时的快乐童年,还是顺利地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都需要他们具备良好的合作精神及必要的行为经验。欧洲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假使一个儿童未曾学会合作之道,他必然走向孤僻之道,并产生牢固的自卑情绪。”

    今日身边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容易养成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气,然而他们将来要适应的却是充满挑战的社会,有责任感的父母应该摒弃“树大自然直”的懒汉想法,未雨绸缪,在孩子的重要观念形成之初进行必要的引导。

    家长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

    (1)积极创造条件

    作为家长,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孩子多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和有益的社会活动。让孩子初步适应一定人际交往的环境。还可以通过某一有意义的活动,增强孩子的集体观念,使他们在大集体活动中养成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品质。对不合群的孩子更应该争取各种机会,让他们参加到伙伴群中去。当孩子的伙伴来家玩时,要热情接待,并给予一定的尊重和必要的礼节。

    (2)鼓励孩子在平等的原则上交友

    在孩子交友的过程中,要教育他们信赖朋友,珍惜友谊,不要轻易地怀疑、怨恨、敌视他人,不允许无故欺侮弱者。

    (3)培育孩子关心他人,爱护他人,助人为乐的高尚情操

    孩子无论在学校或家庭里,都要养成这样的好品德:在家尊老爱幼,在校尊教师、爱同学。因为只有关心别人,才有可能与别人合作。

    (4)培养孩子做一个让人信赖的人

    人与人之间只有互相信赖,才能互相合作。而要能够让别人信赖,就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可以让人信赖的人。为了做到这一点,父母应该教育孩子遇事先为别人着想,为人处世要讲信用,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5)父母的言传身教

    父母本身应该待人宽厚。对家庭成员、对邻居、对同事都要热情、平等、谦虚、礼貌,并能互相帮助。这些生动而又直观的形象“教材”能在潜移默化中逐步移入孩子的精神世界,使他们在与人合作时,自觉地把父母的言行举止作为效仿的榜样。

    在课堂上,老师请同学们说说自己每根手指头的长处。

    小军说:“大拇指可以用来赞扬别人,食指可以用来指示事物。”佳佳说:“小指可以用来勾东西,中指可以……”同学们说了许多每个手指的优势。

    这时,老师笑眯眯地拿出一只玻璃杯,只见玻璃杯里面有几个玻璃球。老师对大家说:“现在,请你们把玻璃球从玻璃杯里取出来,每个同学都有一次机会。你们可以用你们认为最有本事的那个手指把玻璃球从杯子里取出来!记住,只能用一个手指。”

    孩子们的热情被老师鼓舞起来了,教室里的气氛非常热烈。每个同学都认真地走上去,用他们的手指去取玻璃球,但是,不管他们怎么努力,玻璃球就是取不出来。孩子们都很着急。

    这时,老师再次对孩子们说:“好了,你们可以邀请另外一个手指与原来那个手指合作,一起来取玻璃球。”这次,孩子们个个都把玻璃球取了出来。

    活动做完了,老师对孩子们说:“现在你们应该明白了,一个人无论有多大的才能,他总有无法独立完成的事情,人与人的合作是多么的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行为必须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合作才能完成,只凭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做到的。学会与别人合作是孩子应该掌握的一种本领。人与人之间既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又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群体。一个人如果完全脱离了群体,那他根本就不可能在社会上生存下去。当今社会,善于与人合作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如果孩子们具有合作精神,将更有利于他们个人的发展。因此,父母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习惯。

    那么孩子该如何培养与人交往和合作的能力呢?

    (1)学会欣赏和接受别人

    合作就是学习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缺点。只有相互认识到对方的长处,欣赏对方的长处,合作才会有真正的动力和基础。要让孩子认识到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要真诚地接受和欣赏他人的优点。

    (2)凡事要想到别人

    要培养孩子慷慨大方的气度,经常想到别人。如果自私自利,凡事都只想到自己,斤斤计较,就会很难与别人相处,更无法与他人合作。

    (3)多参加合作性的活动

    多参加合作性强的游戏,如足球、篮球、跳绳等游戏,既有两团队之间的对抗与竞争,更有团队内部的协调与合作,这些都非常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团队精神。

    (4)学会合作的规则与技巧

    让孩子学会在与别人合作中既要尊重对方,服从大局,讲统一,又要有自己的立场。

    22.我们想成为他的朋友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心理方面的需要越来越成为亲子关系的重点。如果孩子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孩子就会产生逆反心理,故意封闭自我。

    要想解除孩子的心理防御机制,找到与孩子沟通的共同语言,实现有效的亲子沟通,父母一定要了解孩子的需要。

    一般来说,孩子除了生理方面的需要外,心理方面还有很多需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心理方面的需要,越来越成为亲子关系的重点。如果孩子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孩子就会产生逆反的心理,故意封闭自我。

    那么,孩子的心理需要有哪些呢?

    意大利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通过不断的研究发现:一个孩子生下来就有个“精神胚胎”,儿童的成长是顺应这个精神胚胎的“自然趋向”的。如果父母给孩子需要的养分,孩子将通过自我选择建立完好的心智。

    (1)情感需要

    在情感方面,孩子有爱与被爱的需要,孩子需要在爱的沐浴下成长。教育孩子,这是第一位的,爱是基础。当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孩子就会表现出冷漠、逆反的情绪。

    刚出生的孩子就有情感的需要,他喜欢父母的抚摸和拥抱,他喜欢看父母温柔的微笑和眼神,他喜欢父母对他说:“宝宝,我爱你!”这种情感需要是孩子生理和心理的一种需求。

    许多父母认为,在这方面,自己做得相当好,实际上,父母们只关注了给孩子爱,而且这种爱往往是溺爱,只是一味地给孩子爱,忽视了也应该向孩子索取爱。于是,孩子们学会了“理直气壮”地接受父母们的爱,根本意识不到自己也需要付出爱,反映在孩子行动上,就是自私、狂妄自大、以自我为中心。

    (2)独立需要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不希望永远活在父母们的保护当中,他们渴望能够独立地做一些事情,独立地决定自己的事情。

    这种独立性在孩子三四岁的时候和青春期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两个时期被称为孩子的“断乳期”,前者为生理断乳期,后者为心理断乳期。

    年幼的孩子们总是喜欢什么东西都碰一下,尤其是一些新奇的东西;大点儿的孩子则喜欢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事情。事实上,这正是孩子顺从“精神胚胎”的自然趋向,他们不自觉地被引导着去“配合自己的行动”,从而获得对各种事物的印象。

    但是,许多父母不了解孩子的这种需要,他们喜欢禁止孩子的各种探索行为,经常过多地替孩子做事情,干涉孩子的事情和决定。当孩子的自由被禁止时,孩子就会产生受挫感,产生沮丧的情绪,他自然而然会变得“不顺从”,出现对抗的行为,自然而然会变得“叛逆”。

    其实,这些都表明他在向父母暗示:我不需要你们的过多保护,我不需要你们的过多干涉,我要自由!我要独立!只要父母把自由给了孩子,“不顺从”和“叛逆”就没有理由存在,它们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3)自尊需要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自尊的需要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需要。对于孩子来说,这种需要也存在。

    孩子们都有较强的自尊心,他们希望父母尊重他们的想法,尊重他们的情感,尊重他们的隐私等等。许多父母恰恰没有意识到孩子的自尊需要,总是认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于是,父母们经常随意呵斥孩子、打骂孩子,有些甚至在公众场合打骂孩子,揭露孩子的缺点等等,完全不顾孩子的自尊。

    当孩子的自尊没有得到尊重时,他们或者产生逆反、对抗的心理,或者破罐子破摔,不顾自己的颜面苟且偷生地活着,这些都增加了亲子沟通的障碍。

    (4)平等需要

    孩子虽小,但是,他们总希望父母能够把他们当成大人一样来看待。而许多父母总是不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往往是对孩子要求这样,对自己要求那样。比如,有些父母要求孩子好好学习,自己却天天看电视、打麻将。这样孩子就会认为父母与自己是不平等的。

    现在,有许多孩子会在背后这样议论父母:“我的父母总是要求我做这做那,其实这些事情他们自己都做不到。”“是呀,父母总是说话不算话,明明答应我星期天去郊游的,因为他们自己想睡懒觉而不去了。”这些都表明,在大多数的孩子心里,父母们没有做到平等这一点,于是,他们也就不相信父母的话了,沟通的障碍也就形成了。

    (5)成就需要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成就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孩子同样有这种需要,而且,这种需要也是孩子的最高需要。

    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行为、能力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可,尤其是父母和老师的认可。这种认可和表扬,往往能够让孩子产生巨大的成就感,让他们获得极大的快乐。因此,从主观上来说,孩子们总是希望自己在家里做个优秀的孩子,处处获得父母的夸奖;在学校,他们又希望自己是个学习好、行为好、品行好的学生,能够当班干部,希望在班级活动中脱颖而出,成为人人羡慕的优秀生。

    当孩子的这种成就欲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就会产生失落、沮丧的情绪。

    那沟通障碍究竟在哪里呢?

    家长只希望孩子好好念书,除了念书什么也不让做。

    丰子恺说:“我以为世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自然、最合理的莫过于朋友。君臣、父子、兄弟、夫妻之情,在十分自然合理的时候都不外乎是一种旷久的友谊。”

    (1)缺乏尊重

    每个孩子都有独立的思想和意识,如果父母不尊重孩子,总是以“我为你好”的思想来压制孩子,孩子就会受到伤害,于是,他们会建立心理防御机制,防止父母再次伤害自己。这样,冷漠、无视、叛逆等自我保护的方式就出现了,沟通也随之停止。

    (2)没有共同语言

    许多父母只知道要求孩子好好学习,每天与孩子交流的话题也只限于孩子的学习,忽视孩子的情感等需求。

    同时,许多父母习惯于按部就班的生活,缺乏学习新鲜事物的意识,许多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事物,父母们都不太了解。在某些方面,孩子在成长,父母却落后了。对新的语汇、新的兴趣、新的焦点话题、孩子谈话的兴奋点,父母都很茫然,却仍然每天絮絮叨叨,这必然导致父母与子女无话可谈。这样,在孩子眼里,父母成了“老古董”,于是,沟通也变得比较困难。

    “知心姐姐”卢勤说过,要想走进孩子的心灵,就要靠沟通。良好的沟通能使我们在家庭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反之,不良的沟通则会破坏这种关系。

    可见,父母们应该反省、检讨一下自己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努力营造一种积极的沟通方式。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一家人吃饭时是争论还是谈话,是称赞还是训斥,是一个很好的测量计,它可以看出这个家庭是在疏远分离还是在越来越亲近。”

    许多父母都没有意识到自己与孩子之间的亲子沟通实际上是消极的、不良的,而这种不良的沟通方式却时刻在伤害孩子的心理,不仅使亲子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而且对于孩子的身心发展都极为不利。

    (3)指责型

    “为什么你总是整天让我操心,难道你不会变得自立一些吗?”

    “看看你的屋子,脏得跟猪窝一样,难道你就不会收拾一下吗?”

    “你看你那样,整天只知道玩,不知道学习,我怎么生了你这样的孩子呀?”

    “如果你昨天晚上不看电视,怎么会起不了床呢?你总是贪玩,不知道学习!”

    这些话听起来非常耳熟,而这正是许多父母指责、埋怨孩子时经常用到的。许多父母在责骂孩子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这种责骂不仅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也损害了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父亲这样骂儿子:“你这么笨,真是个小猪猡!你知道小猪猡是什么吗?”

    见儿子不说话,父亲更加气愤地讥笑道:“你这么笨,怎么可能知道呢?”

    儿子轻蔑地看了一眼父亲,说:“当然知道,它是猪的儿子呗!”

    父亲一下子傻眼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儿子实际上是非常聪明的,他懂得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真不知道,为什么这位父亲会认为儿子笨呢?

    也许是孩子在生活中做错了事,也许是孩子在学习上做错了题,但是,错误正是孩子不断成长的表现,以单个的错误来全盘否定孩子的父母恰恰是最不明智的父母,难怪儿子会认为父亲是“猪”呢!

    许多喜欢责骂孩子的父母,恰恰是因为他们不太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不知道怎样运用有效的沟通来引导孩子、启发孩子,因此只会盲目地使用批评、责骂等负面的沟通方式。

    每一位父母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犯“喜欢责骂”孩子的错误,实际上,孩子的心灵是善良的,他们并不会记仇,只要父母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方式错了,及时改正,运用有效的沟通方式与孩子交流,孩子依然会愿意与父母沟通的。

    日本著名企业家和田加津说:“就这样能行吗?这样甭想上大学!爸爸妈妈真不知道这么辛辛苦苦、整天满身泥水地干到底是为了什么?”长期以来,这种想法成了规劝孩子们的尺度,孩子们对这句话也要默默地服从。

    可见,如果父母喜欢指责、埋怨孩子,那么,在父母眼里,看到的尽是孩子的缺点,孩子必然没有什么值得赞赏的。父母之间必然也是互相指责、埋怨,结果,孩子也总是习惯于指责和埋怨他人,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会推卸责任。

    对此,我们告诉您一个好方法,七招让孩子和你无话不谈。

    和很多父母一样,每位家长都希望孩子对我自己无所不谈,了解孩子真实的生活和思想,走进孩子的心灵,随时掌握孩子思想的脉搏,引领孩子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以下做法供各位父母借鉴,效果不错。

    (1)慎用批评

    孩子做了错事,不管是不是孩子的错,我们不要过早地下结论。打击和批评可不是好办法。要让孩子把发生的事告诉你,耐心地等待他把事情全部说完。听完了他的故事,重要的是引导他自己发现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随着孩子的不断成熟,我们应逐步走到幕后,给孩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机会。

    (2)创造机会

    “孩子,过来,妈妈和你说话。”如果你和孩子的谈话是这样开始的,结果往往说话的只有你一个人。如果换一个时间,换一种方式,如,在接孩子回家的路上,或周末与孩子一起下棋、玩游戏时,往往是孩子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时候。这时候,你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要想多了解孩子的生活,就要多创造这些和孩子一起活动、对他们没有压力的机会。当你真正需要问问题时,也要少用“为什么”,这个词往往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3)控制情绪

    当得知孩子碰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或做错了事的时候,你千万不能激动,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地与孩子一起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当孩子告诉你他在幼儿园里与一位小朋友打架了。你心里很恼火,但不能把这种情绪表露出来,要用很平静的态度让孩子说出事情的经过。否则,会造成孩子以后只报喜不报忧。

    (4)尊重孩子

    当孩子兴致勃勃地告诉你事情的时候,也许你有一大堆的活要做,但你最好把手头的事暂时搁一搁,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叙述。如果你真的有很急的事情要做,也要与孩子商定好时间。因为大人们总是有计划地做事,而孩子往往只重眼前。大人们要遵守他们的时间表,切忌一边做事一边听孩子说话,让孩子觉得你心不在焉,对他的话一点也不重视,与你说话没劲。

    (5)奖励诚实

    当孩子已经改正了错误,或表示要改正时,你首先要对他的诚实表示肯定,以真诚的态度表扬和奖励他。让孩子不必担心因为他的失误而失去父母的爱,使孩子逐步养成主动承认错误、改正错误的好习惯。

    (6)替他保密

    即使对最开放、最友好的父母,孩子还是有他自己的秘密。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也会有心中的秘密不愿告诉你,或者告诉你后要你替他保密。如果你己答应了孩子的事,必须遵守诺言,否则,你将有可能失去孩子的信任。我们要让孩子知道,不管什么时候、什么情况,父母永远在他的身边,随时给他帮助和支持。

    (7)放下架子

    父母在与孩子之间交谈时是朋友式的,才会让孩子的心与你靠得更近。还应认识到:不管我们怎样注意,总有做错的时候,在面对孩子的事情上,也会有判断的失误。我们要放下架子,勇于在孩子面前承认错误,为孩子树立起知错就改的榜样,这样孩子会更信任你。

    23.他(她)就是个小刺猬

    有时,孩子的不听话是因为我们为他创造了不听话的条件;有时,可以让孩子在一定的范围内做限制式的选择。

    只要时间一长,家长们都会发现原来的乖宝宝越来越难带。他变得很有主意,而且任性,有时看起来他就是在和家长作对。这时应该怎样处理与孩子的冲突呢?

    孩子有时会拼命保护他们的自我意识,不管正确与否,他们会对否定他们的人产生强烈的反感。请多对孩子使用正面的语言。

    2岁以后,佳佳总和妈妈对着干,妈妈如果说“你不要……”,他马上会说:“我就要……”。有一次佳佳在院子里玩泥人,把刚换上的新衣服弄得都是泥巴。如果在以前妈妈肯定会教训佳佳:“不是说过不要玩泥巴吗?你怎么这么不听话,一点也不讨人喜欢。看看隔壁的小明,比你懂事多了。”然后进行一场长久的不怎么愉快的争吵。但是今天妈妈想换一种新方法。

    妈妈:“佳佳,衣服。”

    佳佳:“对不起,妈妈,新衣服又脏了。”

    妈妈发现,佳佳并不是反对妈妈说的内容,而是不愿听妈妈说否定他的话。试着用直截了当的语言对他提要求,效果却比原来好。

    在很多情况下,孩子更容易接受父母的表情、肢体语言和目光所传递的信息。

    冬冬有这样一个特点,当他做错事时,如果你对他喊叫“你怎么这样不听话”,特别是旁边还有其他人时,他肯定会对你拧起小脖子,表示不服。但如果你用制止的目光和表情面对他,他倒会做出一副不好意思的表情,乖乖地停止了动作。

    使用非语言行为表示赞许或反对往往比唠叨更有效。

    有些情况下不要只埋怨孩子,有时孩子的不听话是因为我们为他创造了不听话的条件。

    妮妮就爱吃零食,结果,每到吃饭时就不好好吃了,怎么说都不听,妈妈常常为这件事着急。奶奶看到了就对妈妈说:“你与其对妮妮大呼小叫地不让她吃零食,你别给她买不就是了。”后来,妈妈发现这话真有道理。

    主动改变环境优于被动改变孩子。

    有时,可让孩子在一定的范围内做限制式的选择。无论选择哪一个,都能达到你要求他的目的。

    聪聪现在特别爱说“不”,问他“我们去吃饭好吗?”“不!”,“我们去睡觉好吗?”“不!”可有一次在他说“不”以后,妈妈就对聪聪说:“今天睡觉前你是喜欢妈妈给你讲乖乖兔宝宝的故事,还是听妈妈给你讲狮子王的故事?”不管他选择了哪一个故事,他都得乖乖地上床睡觉。

    让孩子在合理范围内做限制式选择,有利于家长与孩子的合作。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各种能力的不断增长,他会走、会跑、会说话,所以常常觉得:“我已经长大了,可以自己完成所有的事。”以至于凡事都要自己来做,但是往往做得不是很好,弄得父母也跟着紧张。

    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随着智力和语言的发展,孩子开始有了一些属于自己的想法,但是由于没有自己处理事情的实践经验和能力,因此常常会有一些不容易让别人理解的行为出现,从而造成父母的困扰,增加了亲子之间的冲突。这时家长了解孩子的这些变化,并且对宝宝的行为加以理解,是家长和孩子相处的基础。

    孩子在出门以前可能会要求自己穿衣服或鞋子,但是却又因为不熟练而浪费了很多时间,穿了很长时间还是穿不好,这时父母肯定会很着急,还要伸手帮助,但是孩子却又固执地要自己来完成这件事情,时间一久,父母可能会失去耐心而唠叨两句,孩子也因为委屈而大哭,接着一场亲子闹剧再度上演……

    当上述情节一再上演时,照顾者自然就会觉得孩子真是太难对付了,不闹时乖得像可爱的小天使;但是一旦发起脾气来简直像个“小恶魔”,实在让人不敢领教。但是,如果换一种孩子听得懂的语言与他对话,效果通常不错。家长不妨也试一试,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引导孩子,尝试和孩子正向沟通,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2岁的成成即使上了托儿所,也是老师心中难缠的角色。老师经常和成成的父母反映成成比较容易出现抢同学玩具的情形,偶尔还会出现咬人、推人的情况,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这与成成心理的变化有一定的关系。成成刚从舒适的家里进入另一个陌生的环境,难免会有些不适应,在家里他是唯一的宝贝,他会理所当然地认为:“所有的东西都是我的!”看到别人有的东西自己也想拥有,这是所有2岁宝宝的一个基本特性,也常常让父母和老师们感到很棘手。

    “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他吧!省得他哭闹不止,弄得大家精神崩溃”,不少父母在孩子耍脾气时,会采取妥协、满足孩子的需求等消极的解决方式,以求能迅速地让孩子安静下来,但是,如此反而会让孩子更加任性。所以父母应该拥有正确的教养观念:疼爱孩子,但不要溺爱孩子,在孩子淘气时要坚持原则。当孩子吵闹时,要用他可以理解的话语告诉他,那样做是不对的。如果孩子一再坚持,比方说他哭着闹着要去麦当劳用餐,那是鬼灵精怪的他在试探你的忍耐底线,只要一次赖皮成功,下次可能他就会如法炮制。建议你不妨事先和孩子说清楚:今天的行程有哪些?有没有麦当劳?这样才不会让孩子予取予求。

    亲亲7岁了,但她很不听话,特别是她爸爸在旁边。不管爸爸如何教育她,她就是不听,还有很多的坏习惯,而且也不喜欢学习和写作业,学习成绩很差。

    有的时候亲亲为了实现自己的要求,经常哭闹。而爸爸怕的就是亲亲这一招。一旦亲亲哭闹起来,爸爸马上缴械投降,不但无条件满足亲亲的要求,而且常常“超额”完成“任务”。有的时候亲亲会乖乖地乞求爸爸,这个时候她是最可爱的,爸爸几乎抵挡得不住她的温柔进攻。

    “持久战”的理论对亲亲和爸爸妈妈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亲亲的目的是要用“磨”来让父母答应她的要求,而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最后实在不行,亲亲就赌气噘嘴、不说话、摔东西、不吃饭……亲亲赌气的时间,一般持续得较长,因为她已掌握了心理战的秘诀,没耐心的爸爸只好举手投降。

    在亲亲学会向爸爸撒娇时,爸爸如果先有良好而坚定的心理状态,结果会是怎样的?学会“我也希望拥有×××”“如果我会变出来一些×××”等充满幻想的拒绝方式。这也许会让亲亲自己思考,并且认识到:“如果爸爸能答应我,肯定已经答应我了,我不该这么任性要求爸爸做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要想培养一个棒孩子,面对他最初的不合理要求,父母一定要坚决地说“不”,不能有丝毫心软,如果能加上点幻想那么就更容易生效了。

    或者父母还可以先退一步。比如孩子想要一个不能给他的东西时,妈妈可以这样说:“这是妈妈的,妈妈现在不用,可以给你玩一下,不过明天你就得还给妈妈。”然后以退为进——第二天提醒孩子:“宝宝,把东西还给妈妈,以后想要的时候再跟妈妈说。”

    这样拒绝孩子,不会让他觉得受了委屈,甚至产生焦虑、恐惧、烦躁不安和悲愤绝望的心理。虽然不一定完全消除孩子的失望,但是至少能让他明白:父母拒绝他是有理由的。

    要注意的是对待孩子的要求不能“先抑后扬”。“先抑后扬”是指拒绝了孩子买冰淇淋的要求,但是马上用买玩具奖励孩子。“先抑后扬”的做法会让孩子认为父母好“欺负”,从而无理要求越来越多,“级别”越来越高,一旦父母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他就会产生偏激心理,造成意想不到的恶果。

    微微刚满10岁,爸爸不准他干的事情,他偏要干,动不动就打人,喜欢顶撞大人,究竟用什么方法,他才会改变和听大人的话呢?

    作为家长要意识到孩子这一表现是正常的发育期,一个人从不知道到知道是需要一个了解和认知的过程的,那么对待一个无知的孩子,更需要这样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如果家长不进行引导和处理,那么孩子对此的认知也一定会是很偏激的。

    孩子这一表现正在证明孩子正在一点点成长。

    往往有些孩子表现出这种行为,有时是因为受到家长和周围人的冷落,而一时为了引起家长或周围人对他的注意和关注从而会做出种种不良行为,因为在他的幼小的心灵中,只有这样才会有人来关注他。

    往往孩子在做错事时,家长以打来惩罚孩子,或是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从而使孩子意识到每当他不听话时,爸爸妈妈“打”的行为会让他害怕,会制止他不听话,所以孩子也会学会一旦有人不听他的话,或是与他意见不统一,他就会实施“暴力”行为来解决。

    知道了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和举动后,可以帮助和引导孩子以正确方式来处理问题,在这一时期的孩子,家长要学会赏识孩子,多表扬孩子。并且孩子每次在动手打人或是顶撞大人或是与大人唱反调时,家长不仅要正确面对孩子的这些表现,更应该从孩子的行为上加以引导,要让孩子知道这样是不对的,让孩子清楚地知道应该以哪种正确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才会让爸爸妈妈或是小朋友接受。这种引导需要家长有一定的耐心和爱心,如果孩子对爸爸妈妈不予以接受或是反抗,家长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理睬他,用冷处理的办法去解决,孩子从中感觉到冷落后,他会意识到这样是不对的,这样做爸爸妈妈会生气的,家长千万不要以“打”和“训斥”来面对孩子这些行为,也不要纵容孩子的这些行为,不然孩子会意识到这样做是解决的好办法,从而使孩子不能明白正确的处理问题方法,更加重了孩子打人、顶撞大人、与大人唱反调的种种行为。孩子从中也不能得到更好的教育。

    倡议每一位家长都要用自己的爱心和足够的耐心帮助孩子尽快地度过这个“反抗期”(叛逆期)。

    有时孩子好奇心很强,常常觉得自己是个小大人,凡事都想自己解决,但由于经验不足,不仅常常把事情搞砸了,也给身边的人带来了很多麻烦。

    强强正在做一件不对的事,爸爸让他不要干,他好像根本听不见。爸爸把他拉回来,他又去干。最后只好武力解决。事后他还是要去干。打过也不怕,强强现在2岁零5个月,喜欢打人、抓人,动不动就在别人脸上抓个血痕。这时不妨试试以下方法,看看孩子的反应。

    指令清楚、实际。

    当孩子把照顾者的指令当作“耳边风”时,爸妈在提出要求时就要做到指令清楚、实际,内容孩子可以理解,更重要的是孩子能“做得到”。例如,“把房间清理干净”就太过模糊,孩子不知道是清理玩具呢,还是清理衣服,还是把房间扫一扫。“把房间地板上的玩具收到玩具箱里”,这就明白得多,同时也是宝宝能力可以做到的。

    选择法。

    当有些事情必须做但孩子不肯做时,可以采用选择法。所谓选择是要孩子选择“先做”还是“后做”,是“立即做”还是“等会儿做”,而不是要孩子选择“做”还是“不做”。比如,头发长了,但孩子不肯理发,父母可以用商量的口气说:“是你先理,还是我先理?”孩子往往回答“你先理”。等父母理好发后,孩子就不得不理了。

    转移法。

    孩子不听话,有时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和兴趣。比如,看见一件玩具,孩子闹着要买,怎么办?这时,父母可采用“转移法”,即不与孩子谈这件玩具该不该买,这样就在不知不觉中转移了孩子的注意力,孩子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忘记他要买玩具的想法。

    接纳孩子的情绪。

    爸妈虽不接纳孩子的负面行为,但要接纳孩子的情绪、听听孩子的心声,否则,孩子也听不进父母说的话。

    商定规范。

    父母要先讲规定,让孩子有遵循的方针,才能去谈孩子是否听话。对年龄较小的孩子,订的规范要具体清楚。在订规范时要让孩子参与,这样才知道他懂得什么,再依此共同订出规范,并利用孩子能看懂的字或图具体列在纸上。虽然孩子不一定能遵守,但至少已有提醒的作用。此外,订规范时,也可附加订出违规不执行的处罚方式。订规范时要注意合理性。

    防患于未然。

    事前模拟可能发生的状况并设想解决方案,可降低孩子负面行为的几率。例如,父母带孩子去逛百货公司,孩子要去买玩具,没买的话,就会在百货公司哭闹,赖着不走。其实父母在事先就应想到孩子可能有的反应,应先告知出门的目的是逛一逛,不会买玩具。

    慎用处罚。

    在没有安全顾虑的前提下,适度处罚五六岁的孩子,让孩子尝到不遵守规则的后果,可教导孩子学会承担责任。然而,父母处罚孩子往往一次比一次严厉,结果处罚越强,孩子反而越来越不听话。因为处分的次数一多,孩子会渐渐“习惯化”,甚至越禁止,就越想做,所以父母需要慎用处罚。

    善于奖励。

    若孩子总是动来动去、安定不下来,父母可与孩子约定,若他坐20分钟都没有跑来跑去(同时须为他安排一些活动),就可以得到一个“小星星”,累积7个“小星星”以后,可以换取一样他一直想要的东西。如此孩子不但可平稳下来,也有了努力的目标。使用奖励时应尽量避免物质奖励,也不要让孩子太快获得奖励。

    于越今年15岁,经常觉得爸爸什么都不懂,平时从来不愿意和爸爸妈妈一起出去,也不愿意把朋友带回家。爸爸让他往东走,他偏偏往西走,如果爸爸唠叨上两句,于越就干脆躲出去。当高中分班时,爸爸让他选理科,目的是为了将来考大学时选择的范围广,可是于越偏偏选择文科,终于父子之间的战争爆发了。

    在于越不听从爸爸劝告的时候,爸爸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因此实施高压政策,让于越屈服。结果通常以于越的委屈和爸爸的难受心情收场。

    在爸爸的高压政策下会让于越失去良好的判断力,让于越认为:“在爸爸看来,我做什么都不对。”随之产生垃圾情绪,离开理性的排解,找不到合适的宣泄途径,从而通过冷战来解决问题。

    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家长通常会叫孩子停止这种行为或者给予孩子最后通牒,无论这些招数使用过多少次,结果大多以失败告终。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办呢?首先家长应该查出导致父母和孩子之间尴尬局面的那些“致燃物质”,然后寻找一种能有效缓解父母和孩子之间僵持局面和激烈矛盾的方法。

    孩子长大后难免出现叛逆,主要表现为越来越不听话。不让动的东西他偏要伸手去摸一下,不让他用的东西他就是要拿来用,还有穿衣服一定得穿他自己挑中的衣服,不然的话就干脆哭着不肯穿,好像没有小的时候听话了,这是怎么回事?

    多项选择法。

    在亲子间发生对抗冲突的时候,你不必急于将自己的意见坚决执行。我们可以试试这样的方式:“宝宝,必须睡觉了,因为明天我们还要做很多事情。如果你现在还不想睡觉,可以选择再听一个故事或者玩十分钟,你选择哪一个?”这种多项选择法在与宝宝打交道的过程中十分有效,很多宝宝即使两个方案都不是他原来想要的,但是他喜欢自己拿主意、做决定的感觉,所以能接受,并且因为方案是自己选择的,所以执行起来十分利落。你不妨一试。

    角色扮演法。

    轻松的亲子游戏能让宝宝明白应该做什么。你可以装成一个做事拖沓又极不听话的孩子,让宝宝扮演妈妈的角色,看看他是如何来对待你的。有的宝宝会用你常用的方式对你,也有的宝宝会用他心目中期望的你对待他的方式对待你,你需要细心观察。通过角色扮演,亲子之间的对抗自会消弥不少!

    约法三章法。

    宝宝生来就是有秩序感的,可以利用这种心理和他共同商定日常的作息时间及对某些事情的处理方式——要共同商定,否则一个外在的规则会被宝宝视作异己加以排斥。一旦他参与了制定,他便会觉得这些规则很神圣,会努力遵守。你也要认真对待与宝宝的约定,在发生冲突的时候,你可以提醒他遵守约定。

    24.还不是因为爱——尊重是前提

    父母错了,或违背自己许下的诺言时,如果能向孩子说一声对不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尊,同时能培养孩子尊重认错习惯。——罗达·邓尼

    (1)让孩子感受尊重

    每个孩子都有一颗敏感的心,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无论是写在脸上,还是“憋”在心里,孩子都能感受得到。孩子就是在被尊重中学会尊重的。如果孩子自己没有感受到应有的尊重,要他如何去尊重别人呢?

    今天的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是吃、穿、玩方面的吗?不是。是知识吗?今天的孩子已经学到了许多以前需要成人后才能学的东西。孩子最需要的是尊重,是来自父母的真爱。娇惯、溺爱或恨“铁不成钢”的指责孩子都不是真心爱孩子的表现,尊重孩子才是对孩子的真爱。耐心对待孩子的每一个问题或要求,认真倾听。

    不要因为太忙太累而简单应付:“问这问那,有什么好奇怪的?”“我正忙着呢,问你们的老师去!”因为这样会让孩子觉得你在敷衍他。或许有的问题你一时难以回答,说声“抱歉”,并说明你的原因,表明你的诚意,孩子会理解的。

    不轻易给孩子许诺,一旦许诺,就一定要实现,让孩子觉得你是值得他信任的。而一旦孩子失去信任,他就不会把“心”掏给你,你也就会失去影响力,即使采用严厉的责罚,也只会把事情弄得更糟。

    不要把孩子拿来同别的孩子做比较。比较不仅会使“强”的孩子变得骄傲,使他在其他的小朋友面前“神气”、“特殊化”,而且会使“不如别人”的孩子变得自卑。要多对孩子进行纵向比较,关注孩子的“今天”与“昨天”,发现并肯定孩子的每一个进步,哪怕进步是一丁点,它都会给孩子带来惊喜与鼓励。

    多让孩子参与成人的活动,包括谈话,大人只顾自己说话,或者只顾自己看电视、娱乐,将孩子“晾”在一边,这样会使孩子感受到冷落。你不能说:“小孩子家懂什么,自己玩去!”或“小孩子能干什么,还不如我自己利落。”应鼓励孩子参加进来,让孩子觉得你是真的把他“当回事儿”,他的努力对你来说很重要。孩子觉得自己受到重视,就会产生自我成就感,并体验到平等,同时也对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来。

    教育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

    家长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多深入孩子们生活和学习的圈子之中,知道他们想些什么,愿意做些什么,与他们建立一种相互尊重、平等互信的关系,使之在一种理解、信任、宽松、和谐、积极奋进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作为家长,要能帮助孩子解除忧虑,排解困惑,让他相信你,佩服你,愿意与你交朋友。若能如此,那你一定是位非常成功的或特别优秀的家长。把孩子当作家庭的、在人格上平等的一个成员,而不是作为消极的、被动的“管束对象”,应该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支持他们有益、有趣的活动。父母想要孩子做的事,如果和他商量,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今天是星期天,咱们先去公园玩,回来再收拾你的玩具柜呢?还是先收拾玩具柜再出去玩呢?”经过孩子同意先做什么,他们就会认真对待,积极地整理玩具和图书。孩子通过父母对他的态度,使其情感得到了愉快和满足,因此愿意听父母的话,愿意接受父母的教育。如果父母总是一味的命令,对孩子大声吆喝,孩子玩得兴趣正浓,非逼着他去洗澡不可,当然会使孩子不高兴。即使需要去洗澡,也可用缓和的口吻跟孩子商量着说:“毛毛该洗澡了,你还准备玩多久,5分钟行吗?”孩子会高兴的点点头。过一会,妈妈可以说:“就要到5分钟了,赶快收玩具吧,不然水要凉了”。孩子情绪愉快,会很快地按妈妈的要求去做。

    尊重孩子还必须了解孩子,不但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还要了解他们的优点、缺点和特点,真正地理解他们,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对孩子的要求、教育,才能做到适时、适度,不仅有分寸,而且能被孩子接受。

    俗话说: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就得先尊重别人。对孩子也是这样:要想得到孩子的尊重,你就应先尊重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一颗敏感的心,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无论写在脸上,还是“憋”在心里,孩子都能感受到。孩子就是在尊重中学会尊重的。如果孩子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要他如何去尊重别人呢?

    那么,怎样让孩子感受到尊重呢?我这儿有几点做法和大家一起学习、分享:

    耐心地对待孩子的每一个问题或要求

    认真倾听,不要因为太忙太累而简单应付或者嫌烦,这样孩子会感受到你在“打发”他。或许有的问题你一时难以回答,请说声“抱歉”。

    不当着孩子的面与别人谈论他的不是

    大人不喜欢被当作别人的“谈资”,孩子同样如此。特别是不可以当着孩子的面与别人说他的不是之处,这会让孩子觉得暴露了缺点,很没面子。也不要不管孩子愿不愿意,要求他向客人展示什么,这样会让他觉得被摆布。

    正确对待孩子的犯错

    犯错是每个孩子成长的脚印,不犯错的孩子是没有的。对于孩子的犯错,不能不管,关键是怎样去管。不是粗暴干涉或者严厉惩罚,而是民主地就事论事。可以这样问孩子:“喂,我觉得你今天好象变了一个人,怎么回事啊?”或者可以这样问:“这不象是你应该做的事啊!”或者可以严厉地指出:“我没想到你会做出这样愚蠢的事,你令我很失望!”父母要给孩子思考并改正的机会,因为即使犯错,孩子也是值得尊重的。

    另外,大人最好少用命令、教训的口气、语调同孩子说话,要尊重孩子,多用情感交流的语言,让孩子觉得你是在与他谈心,始终保护他的自尊心。还有,要多让孩子参与成人的活动,包括谈话。应鼓励孩子参与进来,让孩子觉得你真的把他“当回事儿”,他的努力对你来说很重要。孩子觉得自己受重视,就会产生自我成就感,并体验到平等,同时也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来。

    在我们的周围,有自尊心强的人,也有缺乏自尊的人,追究起来,多与从小以来的经历有关,而且环境与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自尊心是成才的要素之一,事业有成者,无一例外都是自尊自强的。然而,自尊心又是容易在儿时被忽略的,因为婴幼儿是弱小的、依附的,大人往往不注意尊重他们,无视他们自尊的需要,甚至压抑他们的自主、自立、往往伤害了孩子的自尊,自己却全然不觉。

    美国心理学家罗达·邓尼说过:“父母错了,或违背自己许下的诺言时,如果能向孩子说一声对不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尊,同时能培养孩子尊重认错习惯。”但是,很多大人在这种情况下,不屑于这样做,他们明知自己错了,却对孩子文过饰非,甚至不当一回事。大人的想法往往是:父道尊严,怎能认错?小孩子知道什么?没必要认错……在他们的眼里,孩子是弱小的,是不能和大人平等的。如此培养出来的孩子,能自尊吗?能尊重人吗?

    自尊来源于受到尊重。儿童受到尊重时,会产生良好的自我感觉,产生积极、主动的心态,总是有良好的自我感觉,自尊就会萌发起来,这对孩子很重要,只有自尊,才能增加自强、自立的精神。

    在我们的周围,往往有一些不懂得尊重别人的人,他们的人际关系多是不好的,并由此给生活、工作和他人造成消极影响。究其根源,多是因为在儿时缺乏被尊重的感受,缺乏尊重人的习惯。

    可见,培养孩子尊重人,要从尊重孩子入手。尊重孩子不是表面文章,是正确的儿童观的自然反映,也就是说,正确看待孩子,才会由衷地尊重孩子。现代教育认为,孩子再小,也是一个独立的人,孩子和大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所以孩子和大人的关系应该是相互尊重的。

    有一位爱花的父亲,看到幼小的女儿用剪刀把开得最美的一朵花剪了下来,父亲对女儿咆哮起来,女儿望着大发雷霆的父亲,吓坏了,原来活泼可爱的孩子开始变得沉默寡言起来。后来这位父亲才知道,其实女儿剪下那朵花,是想送给上晚班的妈妈。父亲无论如何懊恼,也没有办法再让孩子恢复到过去活泼的样子。

    有些父母在许多时候都犯下了同样的错误,孩子和花,孰轻孰重?为了花或者为了某些东西而伤害孩子,本末倒置的事情我们做过多少呢?

    对于父母来说,尊重孩子似乎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

    如果随便问一位父亲或母亲,你爱自己的孩子吗?可能答案都是同样而且肯定的:爱!但是如果问,你尊重你的孩子吗?可能得到的答案就不是那么肯定了。往往因为父母以爱的名义,行使着自己享有的权利时,就容易忘记孩子的权利。

    人是有尊严的,即使是弱小的人,贫穷的人同样有自己的自尊。因此,父母在给孩子表达关爱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尊重孩子,没有尊重的爱是一种伤害。

    有一位少年无奈地说:“有一幅漫画,画的是一个鸡蛋就要孵化成功,可是等蛋壳破了的时候,小鸡发现蛋壳内已经有了一层紧密的牢笼了,我觉得我就是那只小鸡,而我的妈妈就是以管着我为乐,烦死了!”

    这可能代表着许多被父母“管”得没有自由,“管”得失去自己的权利的孩子们的心声吧!

    现行的语文教科书有一篇日本作家写的文章,说有一个孩子非常喜欢葫芦,但是他的爸爸对他的爱好很讨厌,最终将孩子收集的葫芦一个一个全毁掉,扼杀了孩子的爱好。面对亲人对自己爱好的扼杀,孩子应该怎么办?

    我们能不能让孩子选择一条更好的路呢?允许他们去发展自己的兴趣,实现自己的愿望,这本来就是他们应有的权利。毕竟每个人差异是很大的,我们不能规定所有的孩子做同样的事,走同样的路。众所周知,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所以,能不能尊重孩子的兴趣,就是是否真正爱孩子的重大区别点。我们要特别珍惜孩子的爱好,这是他美丽人生的幼芽,这是他灿烂梦想的尝试,剥夺了他的这种权利是很残忍的,也是很愚蠢的,即使他的爱好很可笑,也应当尊重。

    从尊重孩子开始,才能真正地接近教育的奥妙,给孩子一个恰当的舞台。

    多问孩子的想法

    父母在决定某件事情的时候,应该问问孩子,“我这样做你能接受吗?”、“你有什么样的想法呢?”等等。

    关心孩子的情绪

    有的孩子由于性格内向或者不愿意真实表达自己的意愿,往往会在情绪中体现出不满,这时候父母应该多加注意,并及时发现,再耐心和孩子沟通,不要忽略你无意中的言行对于孩子造成的伤害。

    不要逼迫孩子“交代思想”

    也许是父母们爱子心切吧,总希望掌握孩子的一切所思所想,如果能变成孩子肚里的小虫更好。尊重孩子不应该逼迫孩子“交代思想”,当您的孩子烦躁不安或闷闷不乐时,请告诉他:“如果你愿意,我希望倾听你的心里话;但如果你不愿意,我也不勉强。”

    如果父母单纯地严厉禁止,甚至加上斥责、打骂,可能得到的结果就是完全不一样的,可能孩子再也不会喜欢童谣,孩子再也不会编写童谣了,孩子创作的激情与智慧从此被阻断。在孩子身上一棵曾经萌芽的幼苗,可能再也不会长高、长大、长壮。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面临着各种危险,稍不留神就可能剥夺孩子的主人地位,轻视孩子的智慧,甚至会扼杀孩子的天赋才能,使孩子在家庭、学校中变成了“奴隶”,只能按照父母的期望与要求走一条和别人类似的道路。

    这绝非危言耸听。关键的是,我们作为成年人,应该尊重孩子、尊重他们的智慧,和他们一起探索前进。

    不要小瞧孩子

    经常听到有些父母对于孩子的言行嗤之以鼻,只不过是小聪明,没什么了不起的。要知道,这样的说法会极大地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留心观察孩子的才能

    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天才,这话一点不假。每个孩子身上都会有某些天赋,某些较突出的能力,只要父母用心一点,就能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如有的孩子爱唱歌,一听到音乐就能有节奏地摆动身体,父母要做的不是加以制止:太吵了,安静一点!而应该发现孩子的能力,并给予肯定:不错,爸爸妈妈都不会你就会了。这样的表达会让孩子充满信心,“我是聪明的,我是有本领的”,这种自信会影响他的一生。

    陪同孩子一起分享他的智慧。有些孩子很擅长讲故事、手工制作等,这都可以说是孩子的智慧,聪明的父母应该听孩子讲讲故事,陪孩子动手制作,当你亲眼、亲耳体会到孩子的能力时,你会更加惊讶孩子的智慧,对孩子刮目相看了。

    (2)尊重孩子应该怎样做呢?可以参考以下做法:

    认真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如果不知道,就说:“对不起,我也不知道,我们一起来研究吧!”这完全不会影响大人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只会让孩子感受到真诚。

    对孩子许下的诺言,要认真对待,不能兑现时,也要对孩子有交代,不能不当一回事。这不仅是让孩子体验“言而有信”,更能从中体会出大人对自己的重视。

    孩子为大人做了事情,大人要说谢谢,不仅是因为礼貌,更是让孩子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不能认为孩子为大人做事是理所当然的。

    和孩子说话时,要看着孩子的眼睛,孩子就会觉得你尊重他,你是认真对待他的,此时不要忙于做别的事,更不要心不在焉。

    倾听孩子的说话,不要随意打断或制止孩子,要让孩子把话说完,像和大人交谈一样对待孩子。

    多征求孩子的意见,鼓励孩子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在发表意见时,大人和孩子是平等的,可以保留意见,但是,谁也不应该强加于谁。

    尊重孩子的不同意见和反对意见,不能大人“常有理”,也不要简单地否定,尽量用商量的办法解决问题,让孩子感到自己是家中平等一员。

    重视和爱护孩子的作品,尊重孩子对他作品的态度,不得到孩子的同意,不随意处置孩子的作品。

    尊重孩子的隐私,不强迫孩子公开自己的小秘密,不得到孩子的允许,不随意翻动孩子的东西,不强硬掏孩子的衣兜,让孩子有独立感。

    不随意代替孩子回答问话,不当着其他孩子的面议论自己的孩子,在公共场所或客人面前,要给孩子留面子,使孩子自己看重自己。

    如果家长错了,要主动向孩子认错,并诚恳地表示歉意,不要遮遮掩掩,不要羞于启齿,更不要欺骗孩子。

    批评孩子时,要给孩子解释的机会,允许孩子申辩,切不可对孩子说损伤其自尊心的话语,让孩子正视错误但不自卑。

    不要随意给孩子下消极的断言,如“你真笨”,不要经常将孩子和别人相比较,特别不要以他人之长比孩子之短,不要让孩子相形见绌。

    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解决伙伴间的争端,一般情况下,大人不要插手,尊重孩子的独立自主,孩子会从解决争端中受益多多。

    不要戏耍孩子,不要用孩子来取乐,不给孩子起“外号”、“绰号”,更不能在自己心绪不好时,把孩子当出气筒。

    宽容孩子的意愿,尊重孩子对朋友和活动的选择,大人可以向孩子提供意见,但不要强迫孩子接受,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

    尊重孩子的气质特点,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将自己的兴趣强加于孩子,可以引导,但不能主观替孩子做决定。

    要顺其天性,不逼着孩子去做他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不将自己过高的期望强加给孩子,让孩子总是自我感觉良好。

    25.不能说的秘密

    一个没有秘密的孩子就是一个没有独立人格的孩子,拥有秘密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情景一:

    苗苗的妈妈常常向别人炫耀:“我们家苗苗啊,不知道多听话。不像别的孩子那么多心事,还偷着藏着不愿意让爸爸妈妈知道。我们家苗苗的一举一动我和她爸爸都清清楚楚的,一点也用不着操心。”

    但是妈妈不知道,在学校里,苗苗是一个很不受欢迎的孩子。她做事没有主见,畏首畏尾,有团队活动的时候没有人愿意和苗苗在一个队伍里。而且没有同学愿意和苗苗做朋友。因为凡是和苗苗交过朋友的同学家苗苗的爸爸妈妈都去过,他们要去“侦察”到底和苗苗交朋友的同学家庭环境怎么样,爸爸妈妈看起来有没有教养之类的情况。因此这些同学的家长也不喜欢自己的孩子和苗苗交朋友。

    于是苗苗就像一个永远都长不大的孩子,她的人生就停留在两岁以前的阶段。因为两岁以前的孩子心里是没有“秘密”这个概念的。苗苗像他的爸爸妈妈期望的那样活得又单纯又透明。她是个没有“秘密”的孩子,也是一个永远无法成长的不快乐的孩子。

    情景二:

    欢欢家有个小小的阁楼,原本是堆杂物的地方。但是随着欢欢的慢慢长大,那里成了欢欢的“秘密空间”。当欢欢有什么事情要想或是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情的时候,欢欢就会一个人悄悄地爬上阁楼,坐在一大堆杂物中间要么哭泣要么静静思索自己的问题。

    有一次,欢欢和小朋友吵架了,他心里很难过,又悄悄地爬上阁楼去了。他以为爸爸妈妈都上班去了,没有人会知道。谁知道当时爸爸正好回家来拿一份文件。他听见了开门的声音,从书房出来一看却没有人。爸爸又到欢欢的房间去看了看,也没有人。爸爸奇怪了,心想这孩子到哪去了?这时听到阁楼上传来微微的响动,爸爸就轻手轻脚地爬到阁楼上一看,透过天窗漏下来的阳光,看到欢欢正坐在一堆杂物里不知道为了什么事情伤心。爸爸什么也没有说,悄悄下了阁楼取了文件回单位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当欢欢又因为不开心的事上到阁楼的时候,他惊奇地发现阁楼已经变了样子:杂物被清理过了,腾出了很大一块地方。地上铺了一块又大又柔软的地毯,还有一个舒服的地板枕头。枕头旁边有一摞他喜欢的童话书,还有一盘跳棋。顶棚装了一盏光线柔和的小灯,小灯上挂着一个纸牌,上面写着“欢欢的秘密小屋”。欢欢能看出那是爸爸的字迹。

    欢欢感动得哭了,他知道这将是他和爸爸之间的“秘密”。以后欢欢还是常常来自己的“秘密小屋”,但是他比以前更愿意和爸爸谈心了。

    (1)没有秘密的孩子长不大

    一个没有秘密的孩子就是一个没有独立人格的孩子,拥有秘密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为秘密往往与责任相连,意味着独立面对自己的生活,独立承担人生的责任。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幼年时代的“水晶人”渐渐变得不透明了,父母难免要“失落”和“恐惧”,失落是因为孩子与自己再不像从前那么亲近,那么毫无隔阂了;恐惧则是因为太紧张,对孩子任何隐瞒自己的事都会往坏的一方面做千万种联想。

    其实,父母可能忽视的问题是:没有秘密的“水晶人”是永远长不大的。真的“水晶孩子”只要被生活轻轻一碰,就会脆弱的不堪一击。孩子的成长必然意味着与父母的疏离,而父母赋予孩子生命,正是为了让他独立。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秘密,孩子才能更好的成长。

    (2)拥有秘密是孩子走向成熟的标志

    父母希望孩子的一切行为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但是却忽视孩子拥有秘密的重要性。在孩子探索生活的道路的过程中,孩子有自己的独特的思想,这些思想是孩子的秘密,也是孩子成长中最宝贵的财富。

    当孩子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会有许多属于自己的思想,这些思想不一定是正确的,但留下了深刻的“我”的烙印。就像父母不可能替孩子消化食物那样,同样道理,父母也不能替孩子思考。孩子自己摸索探寻生活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可贵的。

    作为父母,不管我们的孩子保守的是什么秘密,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当他决定对我们缄口,他就与自己的灵魂立下了一个承诺。而无论我们以什么手段去挖掘这个秘密,实际上我们就在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了一道伤痕。

    秘密是孩子成长的养料。允许孩子有秘密,孩子的生活才有可能更加得精彩,孩子才有可能更加的独立和成熟。

    (1)培养孩子的隐私意识

    隐私是个人的事,他不会对他人及社会产生不良影响,但是一个人的隐私被他人知悉,则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消极后果。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他们几乎没有自我保护能力,隐私更容易被他人知悉或者侵犯。具有一定的隐私意识,有利于孩子更健康地成长。

    (2)相信孩子的能力,大胆地放手

    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一切的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父母应该相信孩子自己能解决问题,放心地让孩子自己面对困难。不要直接干涉孩子的问题,而是给予一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3)为孩子创造独立的空间

    孩子大多希望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在这片天地里,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没有父母的干涉。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愿望。我们可以给孩子一间单独的房间,让孩子给抽屉上锁,自己不留“备份钥匙”,给孩子的房间单独电话(不是分机),允许孩子与他(她)的圈子有联系。

    (4)不偷窥孩子的秘密

    有些父母喜欢偷看孩子的日记,偷听孩子的电话,私拆孩子的信件等等,千方百计地想知道孩子的秘密。而孩子一旦发现父母偷窥自己的秘密,就会失去对父母的信任,把本来想对父母说的一些心事咽了下去。

    (5)为孩子保守秘密

    无意中发现孩子的秘密,或者承诺替孩子保守秘密时,父母应该要保护好孩子的秘密,不要轻易对第三人提及,否则不仅会伤害孩子的感情,也会使家长失去孩子的信任。

    想象一下下列的情况:

    你走进你儿子的屋子去吸尘,无意中发现他的日记就放在桌子上,日记本是关着的,但是没有上锁,也没有放在抽屉里。

    你女儿每晚都把无绳电话拿进自己的房间,打上很长时间,有时电话的另一头是个男孩。

    你那不满十岁的孩子常常把吃了一半的三明治放在书包里,因此你每星期总要帮他清一次书包,但是上一次你打开书包时,没有看见未吃完的三明治,却发现了一张写着他名字的小心折好的字条。

    你打开日记吗?你拿起听筒吗?你念那张字条吗?

    26.就是不肯去学校的孩子

    孩子怕上学,在心理学上被认为是患了“学校恐惧症”。这种病的症状多发生在儿童由家庭生活走向学校生活的转变时期,其实每个小孩都会在某个时候对上学多少有些抗拒。

    宝妈倾诉:我有一位八岁的女儿,小学二年级。本以为她能很快乐,可她却不像其他的小朋友那样爱上学,宁愿一个人呆在家中。我和她爸好说歹说才把她送到学校,可是总要惹她大哭一场。有时她还中途逃学,这更使我们忧心忡忡,因为现在的交通事故太多了,我们很害怕,不知道该怎样治好她的“恐学症”。

    孩子怕上学,在心理学上被认为是患了“学校恐惧症”。这种病的症状多发生在儿童由家庭生活走向学校生活的转变时期,也就是说,在儿童学龄期比较常见的一些。患“学校恐惧症”的孩子,多有下列表现:不爱上学,想和爷爷奶奶呆在一起,或宁愿自己呆在家里。爸爸妈妈送孩子上学时,他们总要哭闹或发脾气。严重患者甚至会产生一些身体上的反应,如头痛、恶心、肚子痛、浑身颤抖不已等症状。

    虽然“学校恐惧症”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表现,但家长们不必为此着急焦虑,这种症状只是孩子从一种生活转向另一种生活时产生的不适应心理,家长只要正确引导,症状就会很快消失的。

    其实每个小孩都会在某个时候对上学多少有些抗拒。中小学生的种种心理病中,近来增加最显著的就是害怕上学,不肯到学校去。

    以下是孩子不肯上学的几种常见原因和解决之道焦虑:孩子不喜欢上学,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一与家人分开就焦虑不安。这中情况最常发生于家庭气氛紧张期间,或孩子就要去另一学校就读的时候。父母如果反应不当,可能令孩子焦虑加深。孩子如果是刚开始上学,家长须注意头几天上学前和孩子道别的方式。

    家长必须多鼓励子女,而且不要太注重学业成绩。只要子女已尽了力,即使考试成绩不好,也不应苛责,父母要求不过高,子女便无须承受过大压力,于是焦虑减少,念书也就不感到辛苦了。

    寂寞:有些孩子不喜欢学校是因为没有朋友。如果小孩总是自己一个人,或者假装生病逃避课外活动,又或以送贵重礼物来讨好别人,很可能就会在学校没有朋友。

    教孩子社交技巧可帮助孩子解决感觉寂寞的问题。应多为孩子创造与他人互动的机会,例如让孩子帮助老师派发本子,或者全家去餐厅吃饭时让孩子练习点菜。父母也要传授孩子一些结交朋友的技巧。

    受欺负:有些学生讨厌学校是因为害怕同学。如果孩子过分沉默焦虑,在学校没朋友,或突然自信心低落,那他可能在学校受人欺负了。

    解决此问题最常见的方法是向老师报告,但这是不够的。向老师报告并不能保证不会再受人欺负。最要紧的是帮助孩子采取主动,让孩子觉得自己有能力找到防止欺负的办法。

    学习困难:有些孩子不肯上学是源于生理问题。有些孩子不喜欢学校可能是因为患有学习障碍。他们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异常,无论他们怎么努力,进步都很有限,加上家长和老师不予体谅,久而久之,自然抗拒学习。有学习障碍的孩子常常精神沮丧,老是没法完成学校作业,或者似乎总是不听从老师的话。他们也许无法记住简单的事情。

    家长要主动和学校商量解决之道。

    怕老师:如果孩子经常抱怨老师“太凶”“不公平”,该怎么办?

    家长该去找老师说明孩子的个性,这通常可改善老师和孩子的关系。

    不过,最重要的还是教孩子自己面对困境,进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鼓励孩子好学上进,培养孩子积极的生活态度。父母应找机会带孩子到他们工作的地方去,让他们知道父母工作的情况,体会父母辛苦工作的样子。从而让他们了解刻苦是生活中应有的历程,只要肯努力,就会得到应有的回报。

    (1)给予实际的期望不要用野心来期望孩子将来做科学家和律师等。让他们认识到每个人都有特殊的天分,都能走出自己的路。

    (2)相互分享父母应多花时间关心子女,跟他们分享喜悦和忧虑。

    (3)以身作则,把应有的生活态度传达给子女。

    (4)作好学习的准备。

    心理上的准备:在孩子将进幼稚园、小学和中学时,父母可带他们到学校走一走,让他们了解一下学习环境,认识老师和熟悉学习情况。

    心智上的准备:教孩子从小把话讲清楚、说完整、培养全面的思考;孩子观念的成长,必须在名词底下有具体的例子,这样他们才能归纳出具体的属性,从而发展出那个名词的观念;好奇也是心智上的一种准备,懂得怀疑,好奇地问问题,才能不断创造新的东西,不断进步。培养孩子对事情感到好奇的原则,仔细聆听孩子的发问,欣赏童心的情趣;避免直接给孩子答案,以免抑压孩子的好奇、思考和继续追问的天性。给机会让孩子思考,并与孩子一起寻找答案;让孩子从实践中学习;随时准备回应。父母应随时准备和孩子分享学习的经验,将分享的气氛和习惯带动出来,这样,家里就有很多谈话的题材和沟通的管道。

    (5)与老师合作。

    要懂得欣赏老师,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贬抑老师,或与老师发生冲突,否则,孩子就会看不起老师,这会对孩子造成学习上障碍。父母应多和老师沟通,增进彼此得了解,寻找适合孩子学习的有效方法。

    (6)专注学习。

    给孩子一个安静的环境和时间阅读,别干扰孩子阅读,列下粗略的时间表,留意学习进度。有效的练习方法:父母应有步骤的讲解,先示范,然后让孩子做一次,不好的地方当场改正,再让他独立地做一次;密集式练习,但每次练习时间不要太长,有错要及时正,注意预习和定时复习。

    27.我家孩子冷如“冰”

    让孩子承担自己的责任,要让孩子学会感恩。

    孩子感情冷漠,不体谅家长,这是许多家长的抱怨。家长含辛茹苦,无微不至关心孩子,这不但不能打动孩子,反而招来责怨甚至厌烦,这让家长很受伤。问题是,现在这样“冷血”的孩子越来越多。

    有位母亲诉说了她的苦恼和委屈。女儿上高二后学习吃力,成绩下滑,在家话越来越少。为了节约时间,让女儿专心学习,生活上她对女儿照顾得周到备至,到现在,她还是替女儿洗所有的衣服。女儿对此从未表示过感激,没有一句感谢的话。这还不要紧,最让她伤心的是,有一次她见女儿放学回来闷闷不乐,就想跟她聊聊天,问她怎么了,结果得到的回答是,滚,别让我看见你们!这位母亲说着说着就抽泣起来。

    父母在孩子面前谨小慎微,当牛做马,成了孩子的奴仆,这样就能真正帮助孩子吗?这样就能打动孩子、得到孩子感激和体谅吗?未必。长久以来,孩子对父母这种廉价的爱早已经习以为常,以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无需感恩更无须报答,所以对父母的百般疼爱反映淡漠,表现麻木。心情不好的时候他会责怪你打搅他,讨厌你多事,甚至会对你大加斥责。

    要得到孩子的理解和体谅,要让孩子感激你的爱和付出,首先要让孩子学会爱别人,让孩子懂得付出,要孩子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要孩子体验到生活的辛苦,这样他才能珍惜别人的关爱,体会到父母的良苦用心。现在的问题是,孩子在生活上毫无责任,对自己毫无责任感,更不要说对家人了。如果说他还有责任,他的责任就是学习,学习之外的事情都是别人的责任。而进入高二以后,家长在学习上对孩子帮助又是微乎其微,你解决不了他的问题,他自然要烦你。

    总之,最根本的是要让孩子承担自己的责任,要让孩子学会感恩。而要做到这些,必须先让孩子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感受父母的良苦用心。孩子自己的事情让他自己做,不要代替他,这是最起码的。要让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不仅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更要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在此基础上,父母的关爱才能触动孩子,才能在孩子心里得到回应。这样孩子才能慢慢学会理解父母,体谅父母,并逐步学会关爱别人。

    不要以为只是为孩子当牛做马就能让孩子感激你,因为孩子最需要的不是这些。要得到孩子的理解和尊重,还要真正理解孩子,走进孩子内心,成为孩子的朋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和孩子平等交流,孩子才会向你打开心扉。

    28.你到底要不要听我的

    不是好孩子需要夸奖,而是夸奖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责骂,而是责骂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

    孩子们更需要的是榜样,而不是批评。

    ——(法)儒贝尔

    情景一:

    饭桌上,冉冉不小心,饭碗掉到了地上。顿时,碗破饭撒,冉冉被吓呆了,母亲怒不可遏,一把把孩子从凳子上拽下来,大声斥责道:“这么大的孩子,连个碗都端不好,别吃饭了!”孩子伤心地哭了,母亲见状更是生气,厉声喝道:“还有理哭啊?闭住嘴,滚到你屋里去!”冉冉抽泣着,难过地回到自己的房间。

    情景二:

    陶陶,一个上小学的孩子,因学习不好,总是被父母责骂,有时还被“棍棒侍候”。有次考试考的全班倒数第一,数学只考了40分,妈妈看到成绩单后立即大发雷霆,“怎么这么笨啊?才考这么一点分!脑子里装的是豆渣吗?傻瓜也能考得比你好…”可他妈说他的时候,他根本不为所动,好象妈妈骂的不是他一样。

    骂完之后,陶陶回到自己房间,跟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该怎么玩还怎么玩。往后,他妈妈的责骂一如既往,男孩却变得越来越不喜欢上学,慢慢开始了旷课,打架,最后成了街头小混混。

    在我国的教育传统中,做父母的管教孩子就免不了经常训斥和责骂。所谓“玉不琢,不成器”,孩子不好好管教是怎么会成才呢?这是我们大多数人的认识。在生活中,有些父母一见到孩子犯错就会出来指责:“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甚至恨铁不成钢地辱骂:“你怎么这么笨、这么蠢”……

    孩子的自我认知能力还没有完全成熟,在责骂声中长大的孩子只知道听从大人的指示,从不敢有自己的见解。他们既没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没有自己的判断力,从而在问题面前变得胆怯、没有主见,更谈不上什么创造性了。

    另外一种危险就是过度的管教、斥责引起子女的反感,甚至憎恨,以至于对父母的斥责置之不理,表面上遵从,而内心里不满,形成逆反心理,事事与父母对抗,这样就等于父母用自己不停地训斥把孩子推上了歧途。可见斥责带给孩子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

    1.不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发展

    经常斥责孩子,容易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使孩子常常惶恐不安,性格容易变得内向、被动、依赖、遇事没有主见,只会等待大人的命令,而不敢自行作出判断,这不仅会影响孩子独立性的发展,也会对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2.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经常性的斥责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对责骂习惯以至于渐渐变得麻木,觉得无所谓。孩子如果被骂皮了,甚至到羞耻心荡然无存的地步,便很难教育了。要知道孩子的自尊、灵性和宝贵的想象力。一旦被摧毁,是很难重建的。“那些被认为没有自尊心的孩子,是外界没有给他们提供使自尊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他们的自尊心是残缺的、病态的。”

    3.削弱孩子的自我反省能力

    从表面看,遭到斥责的孩子很快表示服从,似乎问题得到了解决。但事实上,孩子考虑的只是斥责给自己带来的痛苦体验,而对自己的行为过错本身却很少自我反思,因此,斥责反而会削弱孩子的自我反省能力。

    4.使亲子关系恶化

    经常斥责孩子的父母其实在孩子眼中是缺少威信的,他们只能用呵斥引起孩子的注意,但是会造成孩子心理上与父母的对立情绪。孩子会渐渐摸清了家长的脾性,即使你说话再重,也会对此不以为然。

    1.尊重孩子的人格

    在大人眼里,往往觉得孩子小,什么都不懂,殊不知孩子是正在成长中的人,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都会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情感倾向,也需要别人的理解和信任。我们只有尊重孩子,用科学民主的方法对待他们,才能把他们培养成为有高度自尊心和责任感的人。因此,斥责孩子时一定要注意场合和分寸,切莫在大庭广众之下训斥孩子,也不要说粗鲁、讥讽孩子的话。

    2.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情绪

    在孩子犯了错以后,家长一定要及时控制自己的怒气,不要让它在心中持续,更不要以打骂来发泄,这样不仅使解决不了问题,反而更使孩子内心更加内疚和难受。父母应该对孩子无心的过错予以理解和帮助,在孩子犯错之后多些鼓励和引导,少一些责骂,会使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更有利于改正。

    3.让孩子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父母在斥责孩子的同时应该明确他的过错在哪里,由于孩子年龄小,知识经验少,能力有限,常常会惹出这样那样的事端来,却不知错在哪里。父母应实事求是地加以评价,讲讲道理,同时应帮助孩子分析原因,引导他自我反省。

    4.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

    斥责本身只是一种教育手段,而不是教育目的,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孩子今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因此,父母在斥责孩子的同时还要耐心地教给孩子做事的方法。最好是暗示,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去判断,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以改进。

    亲子测试:你是一位控制欲很强的家长吗?

    通过这个控制欲调查问卷,你可以测试一下自己对孩子的控制欲状况,并根据测试结果,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适当地加以调节。

    本测验共有32题,请仔细阅读下面的题目,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按照“是”“否”来选择您的答案。请在纸上记下题目序号和对应的答案,以便后续验证。

    (1)您认为当前孩子的学习竞争很激烈,成绩很重要,其他情感可以先放一放;

    (2)您经常与孩子沟通;

    (3)您希望孩子能够更加合理地运用时间;

    (4)您认为孩子每天必须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5)您很少让孩子参加课外活动;

    (6)您有时想知道孩子的日记或是短信内容;

    (7)您认为孩子不该带课外读物去学校;

    (8)孩子每天出行的路线是你非常熟悉的;

    (9)您曾经动手打过孩子或言语刺激过孩子;

    (10)您有时会给孩子布置额外的作业;

    (11)您曾经指责孩子的想法(或行为)过于幼稚(或是过于理想化);

    (12)您经常都会帮助孩子选择外出的服装;

    (13)您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帮孩子选择有益的兴趣爱好;

    (14)您认为孩子的课余休闲活动对他的学习帮助作用很少;

    (15)在孩子征求您的意见时,您较多地否决孩子的想法;

    (16)您希望孩子的娱乐时间和方式是合理和健康的;

    (17)出于健康考虑,您会要求孩子每天吃够定量的食物或饮水;

    (18)您很在意孩子电话(或是手机短信)沟通对象的性别;

    (19)您有时会拿别人和自己的孩子比较;

    (20)您会主动给孩子买来有益的课外读物;

    (21)您注重孩子的合作精神;

    (22)您希望孩子的朋友都是自己喜欢的;

    (23)您对孩子与异性接触非常敏感;

    (24)您会注意孩子在学习上的细节问题,经常加以辅导;

    (25)遇到事情(例如争吵),您容易提起孩子以前的过失;

    (26)您支持孩子在他喜欢的科目多下功夫;

    (27)您经常询问孩子零用钱的用途;

    (28)您有几句或者几类唠叨孩子的口头禅;

    (29)孩子在一次考试中,没有取得预期的成绩,您会责备孩子;

    (30)您希望自由出入孩子的房间;

    (31)您觉得自己很了解孩子;

    (32)您经常想知道孩子对某件事情的看法。

    一、评分标准及说明

    每一题都要做,答“是”得一分,答“否”不得分,第9题无论选择的“是”还是“否”都不记分。

    (1)如果您选择的“是”在6道题或6道题以下,那麽您对孩子的关注是不够的;

    (2)如果您选择的“是”在7至15道之间,您对孩子的控制欲恰到好处;

    (3)如果您选择的“是”在16至22的话,您对孩子可能过份控制了;

    (4)如果您选择“是”在23道以上,可能亲子之间存在严重的沟通问题,建议必要的时候求助专业人士来帮助您调整亲子关系。

    二、问卷有效性测试

    为了验证您答题的有效性,请进行以下记分工作:

    (1)第9题如果答“是”不得分,答“否”得一分;

    (2)5和14题都答“是”或都答“否”,不计分,如果两题的答案不一致得一分;

    (3)18和23题同5和14题评分相同。

    这3项得分累加为2分或3分,说明你在回答的时候有倾向性,主要考虑的是理想状态,所以本问卷评分的结果不具备参考性。

    29.给孩子一个顶嘴的机会

    父母要以赏识的眼光看待孩子的顶嘴,若以势镇人,以“大”欺小,只会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导致孩子形成逆反和逃避的心理。

    开完家长座谈会,一位年轻的妈妈喋喋不休地数落着孩子:“怎么又考这点分,不是告诉过你要好好学习吗?你怎么就是不听话?”

    “我没有不听话!我努力地学习了。”孩子红着脸,低声和妈妈说。

    “那为什么还考这点分?你怎么证明你努力了?老师说你上课经常走神。”

    “我没有。”

    “还嘴硬,你没有,老师怎么会说你?”

    “我在思考问题。”小男孩坚定地说道。

    “还敢顶嘴!”妈妈一气之下打了小男孩一巴掌,孩子委屈地又哭起来。

    很多父母都十分讨厌孩子顶嘴。他们认为,孩子顶嘴是向父母提出挑战,因此他们往往十分恼火,有时甚至怒斥或打孩子一顿。

    父母大都有这样的感受,遇到孩子顶嘴真是一点办法也没有。是真的没有办法吗?不是。很多时候,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图行事,如果孩子顶嘴,就认为孩子没有礼貌,丢了自己的面子。其实,孩子顶嘴的目的并不是要把父母压下去、挑战父母,而是想通过说理来让父母改变最初的想法。所以说,是父母意识上的错误导致无法找到解决孩子顶嘴的办法。

    如果孩子与父母经常发生顶嘴,就应该引起父母的注意。一般来说,孩子和父母顶嘴有以下几个原因:

    (1)父母和孩子缺乏交流

    有些父母一味采用家长制的教育方式,容不得孩子有半点不同意见。然而随着孩子的长大,孩子逐渐表现出自己的独立性,这时如果父母事无巨细地什么都管,孩子就会产生逆反心理。便会觉得父母对自己的行为干涉太多,就容易与父母顶嘴。家长应多与孩子谈心,多了解孩子的想法,知道孩子想什么、喜欢什么,就可以减少孩子顶嘴的情况的发生。

    (2)父母平时对孩子过于溺爱

    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会使他们缺乏约束,不懂礼貌,在长辈面前我行我素,而父母又未能及时纠正其行为。等到孩子的坏习惯已经形成,要纠正就比较困难了。

    (3)父母自己不够以身作则

    父母平时在家中不注意自己的行为,对老人不尊重,往往为了一些小事和家人发生口角,这会对孩子潜移默化的产生不良的影响。父母事事处处应以身作则。倘若父母为人处事和和气气,尊重长辈,便可成为孩子的榜样,孩子也会听从父母的教导而不再顶嘴。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孩子的顶嘴可能包含着许多积极地品质,比如说明孩子有头脑、有个性、有主见,否则孩子对父母“不合理”的要求只会忍气吞声。孩子的顶嘴,是他们对待大人“不合理”要求的公开抗争,也是一种心理宣泄,这样的孩子不会有畏缩心理、压抑心理及懦弱、保守、逆来顺受的性格,在某种程度上也能防止其他一些更为严重的不良心理品质的形成。

    有时,孩子顶嘴是对父母教育方式不当的一种提示。比如:孩子做错了事,父母批评不得法,孩子会感到不服气而顶嘴;孩子没做错事,父母冤枉了他,孩子会感到委屈而顶嘴;孩子不想做错事,父母硬逼着他去做,孩子会感到厌烦而顶嘴等等。这时孩子顶嘴并不是什么坏事,它可以让父母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得当。

    因此,在孩子与父母顶嘴时,父母应该给予宽容和理解,而不是和孩子“顶”起来,激化矛盾。与其生硬的说:“不许顶嘴!”,还不如说:“宝贝,我理解你的感受,但是你能换一种口气说话吗?”或者说:“孩子,妈妈不喜欢你这样说话,你应该心平气和地用你的道理来说服妈妈!”如果孩子正在气头上,父母也可以说:“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等你冷静下来我们再谈好吗?”

    如果孩子有自己的见解,并且是正确的或者是有道理的,父母就不要随便给孩子吓不听话的结论。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意见,承认自己的不足。

    如果孩子不正确,那么顶嘴的这件事还值得探讨。父母可以按照以下的方法给予处理:

    (1)控制情绪,不与孩子争吵,给孩子充分的讲话机会,让孩子把想说的都说出来。如果孩子说得正确,父母应该改变自己的看法并采纳孩子的意见;如果孩子说得不正确,父母应该心平气和地让孩子接受父母的要求。

    (2)跳出争吵的漩涡,站在第三者的立场,共同与孩子讨论“顶嘴”的问题。把激化矛盾的顶嘴,转化为一种讨论,通过各抒己见,在讨论中明辨是非。这样,正确的观点能够得以显现,错误的认识能够得以纠正,孩子辩论的才能也可以得到发挥。

    (3)要确定正确的方法,无论是孩子正确,还是父母正确,都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来促使双方接受正确的要求,这就是我们要提倡的民主式家庭教育。在孩子面前,父母说话的语气很重要,这关系到孩子接受父母意见的程度。

    正确处理孩子的顶嘴,父母应该本着上适合宽容的原则,少一些“权威教育”,摒弃那种高高在上的权威姿态。父母需要具有足够的民主风范和赏识孩子的意识,把自己放在与孩子平等的位置,要以赏识的眼光看待孩子的顶嘴。以势镇人,以“大”欺小,从而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导致孩子形成逆反和逃避的心理。

    30.你已经落伍啦——难以逾越的代沟

    “代际冲突”这一差异往往导致两代人在解决问题的方式、评价问题标准等方面产生分歧和矛盾。

    家境不错的黎先生为了让宝贝女儿享受更好的教育,决定把女儿送到国外的名牌大学。前两天,黎先生喜滋滋地把女儿从“贵族留学预科学校”接回家度周末。女儿在预科学校一年的花费将近十万元,但是她的成绩并不理想。因此,黎先生对女儿进行了语重心长的询问。第二天,黎先生出乎意料地看到一段令他心寒的文字:“我恨他,我再也不想见到他……”望着女儿稚嫩的笔迹,身为专家的黎先生陡生挫败感,心灰意冷,他不明白:我对她千般呵护,万般宠爱,准备花一百万元送她出国读书,就因为批评几句,她就恨我至此,为什么她一点也不理解我的良苦用心?

    臧女士的儿子读高三,正值高考,一家人对他爱护有加,生怕照顾不周,影响孩子复习。一段时间以来,臧女士发现儿子的手机费猛涨,在家也总是遮遮掩掩地捧着电话唠个没完,臧女士刚劝了儿子一句“时间宝贵,少打几个电话吧”。儿子勃然大怒“不让打电话,我就从楼上跳下去”,臧女士哑然。她不敢把这事告诉丈夫,怕丈夫发脾气打孩子,儿子真的跳楼。

    一边是家长们的长嘘短叹,现在的孩子太难管,不听话;一边是孩子们唉声叹气,父母怎么就不理解我们呢,他们不也是从我们这个年纪长大的吗?这种相互的不理解形成了代沟。

    代沟是指两代人因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道德标准等方面的不同而带来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的差异。“代际冲突”即由这一差异而导致的两代人在解决问题方式、评价问题标准等方面产生的分歧和矛盾。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代沟”越来越深,这种现象成了众多家庭教育中出现的普遍问题。回避当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因为,“代沟”是客观存在的。

    怎样消除代沟也成为值得所有家长探讨的话题。我们给家长朋友以下几点建议:

    (1)父母要做子女的知心朋友

    作为现代合格的父母应该认识到,家庭不能停留在家长制甚至封建专制时代,要自觉放下家长权威的架子,学会善于同子女交朋友,平等地同他们谈心,帮助他们排扰解难,使家庭内父母与子女之间形成民主、平等的气氛和新型的关系。要做到这一点,要从日常小事做起,如经常抽空与孩子交谈,陪同孩子参加活动,如买书、选购物品、体育锻炼、听音乐、看电影等,同欢同乐,增加接触孩子的时间,拉近感情的距离,增进互相了解,促使孩子健康成长。

    (2)让孩子了解父母的疾苦

    父母也不妨适当地向子女敞开心怀,谈谈自己的心里话,让孩子理解你的心情,也请他帮助父母想想办法,出出主意,共同商量解决的办法。这样,子女才会逐渐懂得家长们原来也有这么多的难念的经,才会感受到子女应该关心体贴长辈。

    (3)教育态度要温和

    孩子的自尊心很强,他们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温和的态度,谆谆教导的方式,可以增加他们的信任感,也就容易接受善意的劝导。不能用粗暴的训斥、轻蔑的态度、讽刺的语言、过多的禁止与批评等,这都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不信任、不合作的逆反心理,教育效果差。

    (4)教育的方法要讲究

    对孩子的教育要从小开始,坚持一贯,严格要求。要有相对稳定的一些“家规”“家法”,从小注意加强训练和培养。比如,晚上无故不在外逗留,不背着家长向别人借钱,不占小便宜,不撒谎,不准偷看黄色录像、黄色小说等,家长对这些是不能放松和迁就的,必须让孩子从小树立是非观念,爱憎分明,养成服从道理,讲究礼貌,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这样,子女才能理解家长的良苦用心,才能领悟自己在某些问题上还缺乏独立性、自觉性和正确的理解能力,仍需要长辈的帮助和指导,对父母的劝告和限制才容易接受。不然,假如父母从小溺爱孩子,让孩子习惯不讲道理,自我中心,毫无约束,我行我素,那么,随着年龄的增长,更无法管教。当然,只要不是“大逆不道”,又不超过家庭经济能力,也当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让孩子有自己相对自由的空间,尤其是在孩子的学习项目上,不要帮孩子作主。

    当孩子产生一些过激行为时,有些家长可能曾采用了打和骂的武力手段教育方法,这是不可取的。因为简单粗暴的惩罚,只会引来孩子更深、更强的逆反心理,给以后的教育带来了阻力,沟通愈为困难。对此专家建议应适当的给予惩罚,怎样才是适当的惩罚呢?后文中我们将为您详细介绍。

    从某种意义上说,代沟是时代进步的标志,但也是困扰交流与沟通的难点,且容易增加形成偏见和歧视的可能性,代沟两侧的人轻则互不理解,重则抱有敌意,所以要通过种种途径,做各种努力来跨越代沟、填平代沟。代沟是一种心理存在,良好的沟通方式可以让代际之间曾经断裂的心理联系接续起来,从而达到交流的顺畅和相处的和谐。

    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因依附性减弱,独立性增强,从而使亲子两代人在对待事物的认识上产生一定的距离。由于态度的不同及意见分歧,因此出现了一条心理鸿沟,致使青少年认为父母不了解他们、有事宁可与同学商谈,而不愿向家长诉说;甚至以不满、顶撞、反抗、违法等方式试图摆脱成人或社会的监护,以自己的方式行事,坚持自己的理想和判断是非的标准。形成代沟的原因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分为生理、心理、社会发展、角色差异等原因。

    生理上,青少年正处在发育阶段,体力和智力发展迅速,好运动、敢创新,但却耐力不足;成年人的身心已发展到最高峰,对人生、社会已有全面成熟的认识,态度和观念也已基本定性,缺少变化。

    心理上,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自我意识日益增强,有独立思考的要求,他们易冲动、易受他人影响,渴望独立、渴望得到成人和社会的承认;恰恰相反,成年人心理上已经完全成熟,个性也趋向稳定,对子女寄托的希望不断升值,他们习惯用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去要求子女。现在,一些子女的青春期与母亲的更年期重合,处于更年期的母亲们很容易情绪波动、精神紧张,再加上繁杂的工作和家庭重负,使她们成为心理负担颇重的“易燃易爆”体。

    从社会发展角度分析,两代人成长的社会环境不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也不同。父母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可能和孩子的想法相去甚远。另外,两代人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不同,社会观念、社会环境、工作性质、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变化,对上一代人冲击较大,他们不能很快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而正处在这个时代的青少年,能很快融入这个时代,能够迅速接受新鲜事物,两代人之间因此出现摩擦。

    再者,二者之间所扮演的角色不同。作为父母,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需要履行抚养、教育孩子的义务。他们对子女有很高的期望值,希望孩子听话、有出息。而少年则处于被教育、被保护的地位,他们的要求很容易被忽视,尤其是父母的溺爱常常被他们看成枷锁。

    可怜天下父母心,做父母的谁不想父爱母慈,儿女听话,有出息?要想一家和乐,缩短代沟,需要家长做出更多努力,尤其是精神准备。

    那又如何解决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隔膜呢,对此我们的方法是:

    倾听孩子的心声,父母与孩子平等交流,创建平等民主的家庭关系。

    (1)倾听——满足孩子的“交流饥饿”

    对于孩子而言,他们的生活圈和父母的生活圈同样重要,他们每天遇到的“大事”,同样值得关注。父母不能以自己几十年的经验认为,孩子所遇到的、所讲述的都是小事,而应当以孩子的角度看到,这是孩子“交谈饥饿”的需要,是建立代际亲密关系不可缺少的一环。

    有些父母也注意倾听,但只注重听的动作,忽略了以怎样一种心理听,应该作何反应,因而也效果甚微。具体地说,倾听要有效果,应做到以下三点:

    ①多听,听是增进对孩子的了解,了解孩子自己的看法,了解孩子交的朋友,了解孩子的老师,了解孩子的各方面情况。总之,通过听,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所为;

    ②如果只是听,而没有任何反应,久而久之,孩子会感觉索然无味,停止讲,不愿讲。犹如成人间的交流,需要心领神会的神情支持,双方才会兴致勃勃地交流。孩子也一样,只有大人饶有兴趣地听,有积极的情感反应,孩子才会更喜欢讲,更滔滔不绝地讲。父母的积极倾听就是对孩子的最好鼓励,也是对孩子心理需要的极大满足;

    ③在倾听的基础上,要参与到孩子的讲述中,以大朋友式的身份谈自己的想法和建议。通过这种参与式的谈话,可对孩子起到意想不到的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当然,要注意,父母不是主角,只是听者,父母应着重于引导孩子的思维,让他们自己找到处理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以自己的想法代替孩子的思维,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倾诉——让孩子与父母平起平坐

    倾听让孩子感到得到关注,而倾诉则能让孩子感受平等。孩子喜欢父母把自己看作大人,比如小孩打针怕疼,如果我们说:“你好勇敢呀,就像大人一样”,孩子立即会做出一副不怕痛的大人架势。

    我们应该看到,孩子是不觉得自己小的,他们渴望能和大人平起平坐的讨论,孩子有这种渴望,而且,孩子也有这个能力。但在父母眼中的孩子是柔弱、单薄、不堪重负的,什么也不懂,大人的事情给孩子讲也没用,因此不愿也不习惯对孩子倾诉什么,或者在倾诉时,只与孩子分享自己的快乐,不与孩子分担自己的忧愁。

    其实,孩子的潜能巨大,他们不仅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有时甚至能成为父母的精神支柱。父母应把自己的人生体验、领悟告诉孩子,相互探讨。

    倾诉给予了孩子极大的信任,从而鼓励孩子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许刚开始,孩子的观点略显稚嫩,但他们简单的想法、不同的角度,有时也能带给大人以启发;随着一次次的锻炼,听父母对问题的剖析与解决,孩子的社会经验就会逐步提高,甚至能提出父母不曾考虑到的方法。而且在孩子还没步入社会时,就注入一些社会元素,有助于增强他们以后的社会适应能力与竞争力。还能提高孩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他们独立思考、创造、学习、批判的能力,能从别人的经验中找到值得自己借鉴的地方。当然,最重要的是建立了两代人“无话不谈”的习惯。

    诚然,构建平等民主的家庭环境,不是一两天的工夫。倘若在裂痕出现之后,再开始缝合,这种缝合是困难又疼痛的,但只要父母放下架子,坚持科学的、艺术的交流,痊愈也是能够做到的。

    平等关系需要从孩子幼时开始就长期经营,从有意到无意,逐渐变成父母和孩子的习惯,这样才最自然、和谐。如果两代之间的交流不是为了打破隔阂,而只是大朋友对小朋友的信任与意见;如果交流是孩子从小就养成的习惯,民主的观念也就扎根于父母和子女心中,并不会出现让彼此感到别扭的相互交流。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平等是孩子健康自由发展的保障,而如何建立这样的家庭环境,需要父母和孩子平等的沟通:倾听与倾诉,从小孩幼时做起,父母与小孩的隔膜就不会出现;从现在做起,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隔膜就会消除。

    解决“代沟”关键在父母。

    首先,要走出现代家庭的教育误区。有的父母特别苛求孩子,一不满意就体罚孩子,造成孩子暴躁、憎恨的心理;有的父母放纵孩子,家庭中孩子的行为没有可以遵守的规则,这样的孩子很任性,又特别依赖他人;还有的父母过分溺爱孩子,这些孩子外表很坚强,内心很软弱。因为教育方式不当,父母才觉得孩子难以管束,无法沟通。正确的教育方式应该是做民主的父母,尊重孩子,这样才可能构筑起相互沟通的桥梁。

    父母要通过学习跟上时代。

    多抽出时间与孩子聊天是好的,但这种认识是不对的。与孩子说话的关键是“说什么”,有的父母与孩子谈话一说就崩,以后孩子就再不愿与父母说心里话了,这说明找孩子说话的形式不能解决父母与孩子的冲突。

    父母与孩子的冲突只是“代沟”的表面现象,实际上是父母与孩子两代人价值观的冲突。一位女大学生爱上了修房工人,父母坚决反对。父母反对的原因是这种爱情不符合传统社会价值观,而女儿认为“爱是不需要理由的”,这是一种现代爱情价值观。两种价值观碰撞,仅仅靠多说话、多沟通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价值观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的,孩子是在变迁了的社会中建立了新的价值观,如果父母用旧的价值观与孩子去沟通,孩子是听不进去的。惟一的办法是父母不断去学习,跟上社会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方式也在发展。过去的文化传递方式主要是父辈模范文化,孩子的价值观主要来自于父辈的言传身教。现代社会的文化传递是“平辈模范文化”,孩子的价值观主要来自于平辈。而将来的文化传递方式是“子女模范文化”,父母要向孩子学习,全社会进入一个学习的时代。

    要让孩子找到幸福感。

    与孩子沟通父母首先应该称职。比如要喜欢孩子,经常与孩子亲近;与孩子一起解决困难;考虑孩子的感受,善于与孩子进行感情沟通;按照孩子的能力为孩子设计目标,让孩子体会成功的快乐;家庭中有确定的行为规范准则,让孩子有所遵循。

    此外,父母还应该了解自己的孩子,现代社会孩子面临的压力很大,有学习的压力、发展的压力、与父母冲突的压力、与同学交往的困惑等。现在全社会都有成功焦虑,成功的标准又很单一,对孩子来说,考试成绩好、能上好大学成了成功惟一的标准。而实际上,一个人的成功标准不是惟一的,人最大的满足是精神满足,片面强调考上好大学,孩子自己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寻不到幸福感。社会在转型期价值观混乱,孩子自我选择价值观出现困难。父母应该了解孩子,才能沟通好。

    作为家长,要对孩子宽容。与孩子沟通的时候,对孩子的不安、不满和不同观念不要紧张,要善于接纳。孩子有很多行为的背后是有积极意义的,只是父母没有发现。

    31.惩罚也要讲原则和底线

    要教育好孩子,就要不断提高教育技巧。要提高教育技巧,那么就需要家长付出个人的努力,不断进修自己。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情景一:

    妈妈想要宝宝关了电视去洗澡,小家伙却跟没听见似的,继续坐在电视机前不动窝。于是,妈妈提高了声音,继续下达指令。直到妈妈的声音都变了调,变成了一种怪异的吼声,小家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慢悠悠站起身走向洗漱间。再过些日子,即便妈妈对着宝宝吼叫,他也会无动于衷,甚至还会跟妈妈顶上一句:“我不洗澡,我要看电视!”非要妈妈巴掌相向,小家伙才会哭哭啼啼听从指令。

    情景二:

    奇奇3岁前以爷爷奶奶带为主,两个老人很宠孩子,家里条件很好,孩子从小要什么都满足。有时候不给,孩子一闹东西就到手。孩子3岁后以妈妈带为主,他还是用对付爷爷奶奶的方法对付妈妈。妈妈再打,他也要坚持到最后答应他的条件,妈妈又是讲道理,又是打,却没有任何用处。讲完了、打完了,最后还是满足了孩子的要求……

    虽然越来越多的爸妈意识到“棍棒教育”的弊端,但是当宝宝表现得特别顽劣,而我们又无计可施的时候,还是会不由自主地举起手中的“大棒”,试图尽快解决问题。当然,很多时候,这种方式貌似“立竿见影”地解决问题,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这种“立竿见影”往往不会长久,甚至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我们很容易被惩罚最初“卓有成效”的假象所迷惑,继而在改变宝宝行为的“斗争”中陷入惩罚的怪圈。而事后我们却会沮丧地发现,惩罚终究还是无济于事。这就跟我们看恐怖片似的,看多了,再多恐怖的电影都吓不住我们了。实际上,惩罚对于被罚的人来说只是一种负面的刺激,它最初具有的那种威慑力会随着惩罚次数的增加而减弱。

    人类与生俱来就有一种适应环境的能力,不管什么样的刺激,即便这种刺激最初带给我们很强烈的震撼,刺激多了,我们就适应了,习以为常了,不会再给它以格外的关注,所以有“久而不闻其香”,“久而不闻其臭”,“熟视无睹”一类的生理反应。

    当我们听到爸妈控制不住自己激动的情绪对着宝宝大声吼叫“跟你说过多少遍,不许……不许……你就是记不住!”的时候,真正需要反省的其实是爸妈,而不是宝宝。经常性的惩罚会让宝宝变得越来越皮,无视惩罚的存在。这就是为什么那些没怎么被惩罚的宝宝往往更乖巧,而那些经常挨罚的宝宝反而更顽劣的根本原因。

    惩罚是一门家教艺术,惩罚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关键是看父母能否使用得当。

    惩罚也要选择策略:

    (1)实施时间

    像治病一样,早治不如晚治。对儿童而言,延迟几小时的惩罚基本已不能防止同类错误的发生。

    (2)强度

    孩子而言,不能简单地认为惩罚强度与抑制不良行为的效果成正比。过轻会让孩子萌生满不在乎的“油条”心态,过重则容易引发其不良焦虑及憎恨、远离的反应。

    (3)连贯性

    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不能有时候毫不留情,有时候又熟视无睹,这会让孩子无所适从,错误行为也难以消除。非连贯性惩罚不会给孩子留下“记忆”,反而使孩子的错误行为得到“强化”,甚至使这些行为变成习惯,以导致极端“反抗”以后的惩罚。

    (4)说理性

    只有说明道理才能达到治标又治本的彻底效果,原因是说理不仅能使孩子清楚他们为什么不能做某事,同时还能使孩子知道违规受惩罚,完全是自己造成的,从而萌生自我教育,自我控制的自觉性。

    最后,家长仍要注意,惩罚只能视为一种不得己而用之的教育手段,教育孩子,还应以多鼓励、表扬为原则。惩罚不能是单纯的体罚或责骂,这需要家长首先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把惩罚孩子变成个人发泄行为。

    (1)犯错就要处罚

    如果孩子生气时把一片玻璃打碎,虽非故意,你也要教育他这是他的过错。他虽然没有料想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他仍要负赔偿之责。

    (2)“量刑”要适当

    惩罚孩子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引起孩子的良性转化,那么惩罚的“量刑”就必须合乎孩子的行为。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因此惩罚孩子要以达到目的为原则,既不能轻描淡写,又不能滥用“刑罚”。

    (3)要“教”而罚

    惩罚孩子不能半途而废,应要求受罚的孩子作出具体的改错反应才能停止。

    家长要态度明确,跟孩子讲清楚他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否则有什么样的后果。如孩子有乱丢东西、不爱整理的习惯,家长在惩罚时就应该让其自己收拾好东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须要做好,否则又要受罚。

    (4)惩罚之前先警告

    在惩罚之前,先对孩子警告,一两次警告就会让孩子警惕,他必须改正自己的行为,否则就会受到惩罚。

    (5)不要讽刺挖苦

    父母惩罚孩子不应该讽刺挖苦,更不能自持“孩子是我生的”而随意指责谩骂。这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做父母的应该牢记自己惩罚孩子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改正错误,决不是为了图一时嘴巴痛快而去刺伤孩子的自尊心。

    (6)父母要配合

    父母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该罚时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其真正知道自己的错误。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父母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随即又用钱物或食品来安慰他,这将会使惩罚失去作用。

    (7)点到为止

    有些家长教训孩子喜欢没完没了,而且还时不时地喝问孩子“我的话你听见了没有?”孩子慑于家长的威严,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别无选择地说“听见了”,其实他可能什么都没听进去或者根本就没听。

    父母的唠叨太多了,让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听哪一句为好;再者,经常性的唠叨多了,也会导致孩子耳朵“失聪”,使教训失去效果。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务必要改掉爱唠叨的毛病,凡事点到为止,然后观察孩子的反应再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

    另外,父母对孩子惩罚时要实事求是,偏离事实的指责,孩子是不会服气的,也达不到惩罚的效果。同时,惩罚要注意场合,当众指责孩子,会极大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惩罚孩子10大“艺术”

    (1)规劝

    案例:与同伴吵架、抢夺玩具……

    方式:先放下手边的工作,并走到孩子身旁,让孩子知道你正在注意和关注;然后询问孩子争执、吵架的原因,并耐心听完孩子的想法;灌输孩子打人、抢夺是不正确的行为和观念,并要求孩子学习说“请、谢谢、对不起”。

    建议:勿以很大声音去压住或威胁孩子;勿直接将孩子拉开,然后大声训斥孩子不是;言语间避免伤孩子的自尊心。

    (2)打手心

    案例:打架、乱丢东西……

    方式:用报纸制作一纸棒,外观可包上一层包装纸;赋予它一个名称,如警惕棒、陈家棒……放在固定的地方作为警惕。

    建议:在心情好的时候制作,可与孩子一起讨论制作警惕棒的原因;处罚孩子时,先让他说出自己错在什么地方;提醒处罚的原因;注意安全问题,打的部位以手心、屁股为主,其他部位则应避免。

    (3)罚坐

    案例:吵闹不休、吵架……

    方式:在处罚区上摆上软垫或一张椅子,可取个名字;准备闹钟或时钟,计时处罚时间。

    建议:处罚地点不正对大门、不在太明显地方;限制处罚时间,或让孩子讲处罚多久的时间;处罚完后,让孩子说出今天被处罚的原因。

    (4)帮忙做家务

    案例:乱画,乱丢东西、玩具……

    方式:准备一条抹布、扫把、盆子等清洁用具,让孩子学习清理和养成整洁的习惯。

    建议:父母应随时注意孩子的安全;较小的幼儿可由父母带领做家事;训练孩子养成物归原处的习惯;询问孩子在帮忙家事时学习到什么……巧施“处罚”帮孩子进步。

    (5)画画

    案例:喜欢骂人、抓人、踢人、咬人……

    方式:依家庭的情况,在固定处摆放一张小桌子(此处罚桌最好不要是平常使用到的书桌、餐桌、客桌等,以免孩子日后使用到这些桌子时,会产生害怕、恐惧的心理);准备一本画册及颜色不同的画笔,让孩子画出,写出心中的想法。

    建议:当孩子有受伤时,先处理受伤部位再处罚;让孩子将发生的时间和做错的事情画下来;大人先控制自己的情绪,可从孩子的画中了解到,孩子犯错的心理想法;此为艺术治疗法,较不会伤害到孩子自尊心。

    (6)罚站

    案例:故意从高处往下跳,在车上跑跑跳跳。

    方式:在家中规划一个处罚区,可取个名字,地点以靠墙壁、不正对大门为主;地上铺上软垫;准备一个时钟或闹钟,计时孩子处罚的时间。

    建议:处罚地点不宜太明显或正对大门,以免伤及孩子自尊;与孩子讲处罚时间不宜太久,否则会造成孩子更顽皮的反效果;视孩子的高度来决定垫子高度;处罚完后,询问孩子被处罚原因,让孩子自己知道做错的原因。

    (7)看书、写字

    案例:暴力倾向、说谎、顺手牵羊……

    方式:选择固定处罚区铺上软垫或摆放小桌子;在处罚区里面放铅笔、画纸、彩色笔、故事书、色纸……让孩子自己先写字或看书,化解孩子愤怒的情绪。

    建议:当不能马上放下手中的工作时,可先叫孩子到处罚区去反省;别怒斥孩子的不是,与孩子先隔离,缓和彼此的情绪;等情绪平复后,询问孩子犯错的动机。

    (8)没收心爱的东西

    案例:吵闹不休、乱丢东西、不收玩具……

    方式:将孩子乱丢的物品予以没收,作为惩罚。

    建议:先放下手边的工作,并走到孩子身旁,让孩子知道妈妈正在注意和关注;告诉孩子将乱丢的物品收好、停止吵闹,否则将有所处罚;让孩子说出为什么犯错,和妈妈生气的原因。

    (9)排豆子

    案例:针对耐心不足,乱丢东西等情况。

    方式:准备一个盒子、盘子,里面有红色、绿色等彩色的珠,几个塑料罐子;让孩子在处罚桌上,将各种颜色的珠,摆放在正确位置。

    建议:如果孩子本身很叛逆,视情况针对孩子修改来处理,可先罚站、罚坐再做处罚;此目的在训练孩子养成物归原处的习惯;可训练手眼协调、分辨能力;完成后,让孩子知道被处罚的原因。

    (10)禁止某些权利、要求

    案例:不爱刷牙、挑食、乱丢东西……

    方式:将孩子爱吃、爱玩的东西暂时禁止碰触,作为惩罚。

    建议:不以威胁、愤怒的态度大声对孩子说;让孩子知道禁止这些权利的原因,当孩子日后表现佳时,恢复其权利。

    此外,专家也表示,孩子成长过程当中,难免都会犯错,无论是无心的或是故意的,当父母在处罚孩子时,还需注意一些事情,以免造成不良的后遗症。

    (1)安全问题,处罚物品的材质避免过于坚硬;

    (2)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

    (3)处罚的地点应选择不明显、不正对大门地方,以免伤到孩子自尊心;

    (4)注意措词、语气,勿以威胁、恐吓的话语对孩子说;

    (5)处罚内容需彻底执行,不宽容、妥协;

    (6)处罚后,安抚孩子,让他知道父母对他的关心和关爱。

    32.不再回避孩子的问题

    孩子的每一个“为什么”都是孩子对事物原由或目的的想象;每一个“怎么样”都是孩子对事物发展过程与机理的思考。

    情景一:

    珊珊看着爸爸妈妈的结婚相册,问:“爸爸和妈妈为什么结婚呢?”

    妈妈告诉她:“因为爸爸和妈妈互相喜欢,觉得在一起生活很开心,所以就结婚了。”

    珊珊说:“那我也想和爸爸结婚。”

    妈妈想了想,说:“珊珊长大了也会和喜欢的人结婚的。”

    “我喜欢爸爸。”

    妈妈摸摸珊珊的头说:“嗯,珊珊长大了要是能和像爸爸一样温柔的人结婚,那该多好啊。”

    情景二:

    小童在上钢琴课的时候看到一个双目失明的孩子,他想看不见东西怎么可以弹琴呢?于是他闭上眼睛试了试,觉得真的很难。他忍不住问爸爸:“爸爸,为什么那个小朋友的眼睛看不到呢?你不是说女娲娘娘造出来的人都是一样的吗?”

    那个孩子的父母也在场,爸爸觉得挺尴尬,但是看着孩子单纯的眼睛,爸爸还是回答说:“可能女娲娘娘打瞌睡了吧,你知道谁都有打瞌睡的时候啊。”

    小童说:“那他真可怜呀。”

    爸爸认真地望着小童的眼睛说:“他一点也不可怜。他虽然看不到,要比别的孩子付出更多的努力,但是他热爱音乐、刻苦练习,所以他的琴比很多正常的孩子弹得还要好,他的爸爸妈妈一定为他骄傲极了。”

    孩子对任何东西都有好奇心,但有好奇心并不代表孩子会思考问题,只有当孩子会对好奇的事物或现象提出问题的时候,真正的思考才开始。所以当您的孩子提出“为什么?”的时候,您千万不要敷衍了事、草率回答,孩子已经会思考问题了。

    孩子的每一个“为什么”都是孩子对事物缘由或目的的想像;每一个“怎么样”都是孩子对事物发展过程与机理的思考;每一个“是什么”都代表了孩子对新事物的好奇和探索。不管用什么办法,当面对孩子的各种提问时,您都要尽可能回答。

    如何回答孩子的提问?

    (1)回答要做到科学、严谨、合理,符合孩子心理和认知水平

    在回答孩子问题的时候尽量使用规范用语,语气要符合孩子的口气,语速要放慢一些,在讲解答案的时候可以借用手势、动作、操作等。

    (2)寻求他山之石

    如果对于孩子的问题,一时难以解释明白,或者没有更多时间来说,可以引导孩子自己去找问题的答案,或求助于书本、专业人员、同学等等。这样既可以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锻炼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保持耐心

    如果孩子的问题太多,您觉得有些回答不过来或感到烦躁的时候,您千万不要抱怨宝宝,更不要说:“烦死了,你怎么有那么多问题?”这样会打击孩子爱思考的学习欲望。您可以这样说:“这是今天妈妈可以回答你的最后一个问题,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呢,明天再开始!”这样即不伤害孩子,也保护了孩子好思考的学习兴趣。

    (4)反问

    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问你一些诸如性、死亡、政治类的难题,你也许应该先简单地问:你听到些什么?让你的孩子先表达自己的理解,甚至是误解,从而发现他的问题和真正关心的是什么。

    (5)采用多种方式

    如果有条件,在您回答问题的时候,您可以采取操作游戏材料的方式帮助孩子理解答案,还可以用实物来进行说明,既可以把问题解释的更加明白,又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6)认同孩子的感受

    与孩子沟通时,有一点要非常注意,那就是无论你的孩子感受是什么,你都要让他明白你是认同他的。只有他感觉到了被认同和接受,他才能真正感觉好受和解决了问题。而且如果孩子知道你认同他的感受,他们才会更愿意敞开心扉和你沟通,告诉你他更多的感受。质疑孩子所说的话,那绝对将会成为你们之间的沟通障碍。

    您能很好地为孩子解答问题吗?

    如果孩子问您:“汽车为什么能跑?”您会怎么回答?

    A、汽车肚子里有一个发动机,发动机最喜欢吃汽油,吃完汽油以后它就开始工作了,它会告诉车轮子转动,车轮子一转动汽车就跑起来了。

    B、汽车要吃东西,吃完东西汽车有力气,车轮子转得动,汽车就可以跑了。

    C、因为汽车有轮子,有轮子当然就可以跑了。

    分析:

    (1)如果您的回答是A

    您的回答比较符合认知程度稍强一些的宝宝。您能用宝宝的语言把复杂的科学道理讲解给宝宝,尽管宝宝不知道什么是发动机,但通过您的解释,宝宝基本能理解汽车工作的原理和程序,这样的解释比较符合科学精神——严谨、真实。您的回答不但满足了宝宝的好奇心,同时也留下了宝宝可以探索的空间。随着他学习能力的提高,他会主动去寻找关于“发动机”的信息。

    (2)如果您的回答是B

    您的回答最符合绝大多数孩子的认知水平,也是孩子最可以接受的一种方式,因为您用孩子的语言解答了他的疑问。而且在您的回答里,您还能用最简略的语句表明了汽车工作的过程。但要提醒您,在引导孩子进行科学学习时,首先要注意尽可能使用科学用语,回答应该更合理一些,让孩子对一些科学概念一步到位。

    (3)如果您的回答是C

    您是一位不太善于回答孩子问题的家长。您的解释太肤浅,没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也没有阐明科学原理。可能孩子还会接着问,您千万不要敷衍了事。

    33.让孩子没有心魔——嫉妒

    嫉妒是一种心理缺陷,嫉妒心也是孩子的人际智能发展道路上的一块大绊脚石。

    我的孩子4岁了。有时他表现不好时,我们就拿邻居小朋友小宇给他做榜样:“小宇可乖了,小宇就好好吃饭。”渐渐地我发现,我再提小宇如何时,我的孩子会说:“小宇不乖,小宇臭!”甚至见了面也不理小宇。有时还会跑过去,推人家一把。上次我去幼儿园接他,老师告诉我,今天在做操时,儿子故意绊倒小宇,让小宇磕破了膝盖。我的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我该怎么办?

    嫉妒是一种心理缺陷。英国科学家培根说:“在人类的一切情欲中,嫉妒之情恐怕要算做最顽强、最持久了。”少年儿童正处在发育和成长之中,这种嫉妒之心也就更多一些。孩子的嫉妒心基本上都还处于萌芽期。但有嫉妒心的孩子在集体生活中是不受欢迎的。当一个人嫉妒另一个人的时候,就不会对那个人友善、热情,两个人的关系必然冷淡。孩子嫉妒的对象越多,关系冷淡的对象也就越多。这就给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带来极大的障碍。所以,嫉妒心也是孩子的人际智能发展道路上的一块大绊脚石。

    嫉妒心强的孩子一般有如下表现:

    (1)盲目骄傲自满

    嫉妒心强的孩子往往看不到或不愿意承认他人的长处和优点,过分自信,甚至自大。认为什么都是自己好,明知道自己不如别人,还要强词夺理,故意挑刺贬低别人,有时还冷落、不理睬比自己强的人。

    (2)感情上过于自私霸道

    有些孩子只允许父母、老师关心他一个人,以他为中心,一切围着他转;不愿意父母与客人讲话,不愿意老师表扬其他小朋友,看到别人受表扬就不高兴,甚至嫉恨。

    (3)不切实际地争强好胜

    有些孩子处处要求占上风,不能同小朋友平等相处,喜欢别人听他的指挥;与小朋友一起游戏时,自己总要挑最好的玩具,选最好的角色;比赛时,只能胜不能败,只能赢不能输;败了输了就发脾气或诡辩,破坏游戏规则,使大家不欢而散。

    (4)爱虚荣

    有些孩子喜欢在同伴面前炫耀显示自己,对不如自己的人讥笑、嘲讽,对强者挑刺、中伤,背后讲坏话,搞恶作剧等,甚至可能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去伤害别人,使自己陷入更恶劣的处境。

    因为对自己和别人的认识过于主观和偏激,所以有嫉妒心的孩子在发展内省智能方面也困难重重。

    嫉妒心的产生,与人最关心的事物相联系,因年龄而异,因人而异。孩子们之间的嫉妒常常反映在以下问题上:

    (1)因别人学习好而嫉妒

    学习是孩子们的主要任务,学习成绩是评价孩子的重要指标。因此,有的孩子学习不如别人就嫉妒别人。有一个班级曾经发生这样的怪事:在期中考试前一个星期,班上成绩最好的几个同学的笔记本不翼而飞,这几个同学着急的心情可想而知。考试之后,笔记本又回到了那几位同学的课桌里。显然,这不是一般的恶作剧,是某个同学出于嫉妒心理,采用了不道德的手段。

    (2)因别人受表扬而嫉妒

    这在孩子们中是常见的现象。别人受了表扬,有的孩子暗中不服气,有的公开挑人家的缺点,也有的故意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其实,他们的心理反应是:“有什么了不起,我也做得来。”

    (3)因别人受到老师重视或与老师关系好而嫉妒

    这也有老师的责任,应该调动每个同学的积极性。嫉妒是没有好处的,有的孩子因为不被重视或与老师关系不如别人而嫉妒受老师重视及与老师关系好的同学,并且常常迁怒于老师,背后议论老师,甚至对班上的某些事情采取消极的态度。

    (4)因同学之间的亲疏而嫉妒

    同学之间的亲疏变化,常引起嫉妒心理的产生。

    (5)因别人有较好的衣服、文具等而嫉妒

    孩子们普遍希望有漂亮衣服、名牌衣服、好的文具、好的玩具等,由于家庭条件不同,家长教育方法不同,总会产生有这个没那个的现象,这是正常的。但是,一些孩子会因此而产生嫉妒心理,对有比自己好的东西的同学“气不忿儿”,总想比过人家。当别人的东西脏了、坏了时,甚至幸灾乐祸。

    嫉妒是人类心因动机之一,每个人都会产生嫉妒,而且是从儿童时期就开始了。随着人的成长和成熟,很多人对嫉妒情绪有了认识,能够进行自我调控,因而表现就不一样了。这样看来,嫉妒心强,爱嫉妒别人只是孩子心理不成熟的一种表现,家长不必过分担心,只要引导得法,孩子的嫉妒是不难克服的。

    家长应如何疏导孩子的嫉妒心理呢?如何帮助孩子将嫉妒程度降至最低限度,帮助他将嫉妒心转化为其他具有建设性的感情呢?

    (1)让孩子明白嫉妒的危害

    既然嫉妒是一种不良的心理,父母就应该让孩子明白嫉妒的危害。嫉妒主要有两方面的危害,一是破坏人际关系的和谐,如果孩子嫉妒一个同学时,他就不会对那个同学表现出友善的行为,两个人的关系必然冷淡。因此,孩子嫉妒的同学越多,造成的危害就越大。二是嫉妒会让孩子心里感到痛苦,一个嫉妒心强的孩子由于老是想着别人的事情,常常会陷入苦恼之中不能自拔。时间长了会产生自卑,甚至可能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去伤害别人,使自己陷入更恶劣的处境。

    让孩子明白嫉妒的危害,目的是让孩子知道,嫉妒他人其实是一种庸人自扰,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同时,父母可以教育孩子正视别人的长处,容忍别人比自己出色。

    (2)教育孩子承认差异

    父母要教育孩子,现实中的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不是表现在这方面,就是表现在那方面。如果孩子只看到自己的优点,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就会接受不了别人超过自己的事实,要使自己在某方面好起来,只有靠自己奋进努力。父母可以教育孩子正确看待自己,不要过高地看待自己,也不要过低地看待自己。千万不要用贬低孩子所嫉妒的对象来减轻孩子的嫉妒心理,那样反而会导致孩子过多地注意别人的不足而放弃自己的努力。

    (3)让孩子发挥自己的优势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虽然某些方面自己不如别人,但是,却有可能在其他方面超过别人。父母教育孩子学会全面地认识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正视自己的不足,做到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提高自己。教育孩子经常反问自己:“我现在各方面表现如何?”,“我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我能再前进一些吗?”,“我的成绩还可以提高吗?”,“我是否应该听取爸爸妈妈的意见?”等。同时,教育孩子在班上给自己寻找追赶的榜样,看到别人的长处,发挥自己的优势去追赶他人。

    (4)正确对待别人的成绩和进步

    教育孩子正确对待别人的成绩和进步。如果别人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应该正确看待,要看到其中的艰辛,对于别人的成绩,不要过分在意,更不能采取贬低、打击的态度,而是要抱无所谓的态度,奋发图强,超过他人。如果孩子能够客观地看待别人的成绩和进步,孩子就可以克服嫉妒的心理。

    (5)让孩子充实自己的生活

    嫉妒往往会消磨孩子的时间,如果孩子学习、生活的节奏很紧张,生活过得很充实、很有意义,孩子就不会把注意力局限在嫉妒他人身上。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充实生活,让孩子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使孩子把精力放在学习和其他有意义的事情上。

    总之,家长不要过多地指责孩子,应该帮助他分析每个人的长处和不足。应该让孩子知道,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发现什么方面不如别人就应该虚心地学习,努力地提高自己。也不要过分地夸奖或炫耀孩子的长处。过分地夸奖或炫耀孩子的长处,时间久了,易使孩子产生“我比谁都强”的心理,很难接受别人超过自己的事实。大人在夸奖孩子时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并在表扬孩子时应指出其不足之处。家长应将孩子的嫉妒心转化为竞争意识,即让孩子把注意力放在“怎样赶上别人”的进取心上。让孩子找出自己落后的原因不在别人,在于自己,应该不断地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得胜。

    查理·罗斯在1901年读高中毕业班时是最受老师宠爱的学生。他的英文老师蒂莉·布朗小姐,年轻,漂亮,富有吸引力。

    大家都知道查理颇得布朗老师的青睐,由于布朗是校园里最受欢迎的教师,这给查理心理上带来了许多压力。

    查理必须勤奋学习以捍卫“老师的宝贝”这一称号,他得比其他同学多读多学一点。尽管如此,还是有人在背后嘲讽他,说如果他将来若不成为一个大人物,布朗小姐是不会原谅他的。

    正如他们所想的,查理后来真的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物,这大概与毕业典礼上发生的事情密切相连。

    毕业祝词完毕后,开始发毕业证书。当查理走上讲台去领毕业证书时,受人爱戴的布朗小姐站起身来,出人意料地向他表示了个人的祝贺——她当众吻了查理。

    不错,查理曾作为学生代表在毕业典礼上致告别词,他也曾担任过学生期刊的主编,他也曾是“老师的宝贝”,但是这就足以使他获得如此高的荣誉吗?

    毕业典礼后,许多毕业生,尤其是男生,对布朗小姐这样不怕难为情的公开表达自己的偏爱而感到愤恨。有几个男生包围了布朗小姐,为首的一个质问她为什么如此明显地冷落其他学生。

    布朗小姐并不惊慌,她说查理是靠自己的努力赢得了她特别的赏识,如果其他的人有出色的表现,她也会吻他们的。她说她不会食言的。

    若干年后的一天,布朗小姐突然接到来自白宫总统秘书室的电话。打电话的是白宫负责出版事务的首席秘书查理·罗斯,那个当年在毕业典礼上被她当众亲吻的优秀学生。

    原来,那个吻之后,查理·罗斯感到更大的压力。他已经引起了别人的嫉妒,更是少数坏学生的攻击目标。他决心毕业后一定要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自己值得布朗小姐之一吻。

    毕业后几年内,他异常勤奋。先进入报界,后来大出风头,被亨利·杜鲁门亲自任命为白宫负责出版事务的首席秘书。

    布朗小姐感到很欣慰,也很开心,查理·罗斯依旧是她最为得意的学生。但令她意想不到的是,查理·罗斯竟然向她转达了亨利·杜鲁门总统的问候。原来,在1901年的毕业典礼上带头包围布朗小姐、并告诉她自己受到冷落的男生,正是亨利·杜鲁门。布朗小姐也正是对他说过:“去干一番事业,你也会得到我的吻的。”

    查理·罗斯向她转述了杜鲁门总统的问话:“我现在做的能够得到您的评价吗?您还记得我未曾获得的那个吻吗?”

    嫉妒心有很大的危害,嫉妒心强的人容易得病。由于他长期处于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中,情绪上总有压抑感,久而久之可能导致器官功能降低,产生不良的身心反应。因此又可引起忧愁、消沉、怀疑、痛苦、自卑等消极情绪。这样一来恶性循环,会严重损害身心健康。那么染上嫉妒的少年儿童如何克服这一性格上的弱点呢?

    (1)培养豁达的人生态度

    心胸开阔,要懂得“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强中自有强中手”,这是客观规律。摆脱一切私心杂念,心胸开阔,不计较眼前得失,更不会花时间和精力去嫉妒他人的成功。一个埋头于自己的理想追求的人是无暇顾及别人的事的。俗语说“无事生非”,正出于此。一个人没有理想,胸无大志,无所事事,就会去挑别人的刺,寻别人的短,自己不进取,却去阻碍他人前进,唯愿众人都平庸度过,相安无事。

    (2)转移注意力,给自己一个不嫉妒的理由

    当一个人有很多事情要做时,他就无暇去嫉妒别人。因此,如果孩子积极参与各种有益的活动,努力学习,使自己真正充实起来,那么,嫉妒的毒素就不会滋生、蔓延。为了缓解自己的失败带来的心理上的不平衡感,可以找一些理由,使自己不再嫉妒别人。

    (3)看到自己的长处,化嫉妒为动力

    一个人在嫉妒别人时,总是注意到别人的优点,却不能注意自己比别人强的地方。其实任何人都有不如别人的地方,当别人在某些方面超过我们时,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想一想自己比对方强的地方,这样就会使自己失衡的心理天平重新恢复到平衡的状态。

    (4)把精力用到学习中去

    英国学者培根说得好:“每一个埋头于自己事业的人,是没有工夫去嫉妒别人的。”每一时期都为自己规定一个奋斗目标,孜孜不倦地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不断地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不断努力。这样便不容易被周围的变化所分心,嫉妒心理就很难形成。

    (5)密切交往,加深理解

    许多嫉妒心理是由误解产生的。嫉妒者误认为对方的优势会造成对自己的损害,从而耿耿于怀。所以要打开心扉,主动接近,加强心理沟通,避免发生误会,即使发生了也要及时妥善地消除。

    总之,对别人产生了嫉妒并不可怕,关键要看你能不能正视嫉妒。你不妨借嫉妒心理的强烈意识去奋发努力,升华这种嫉妒之情,把嫉妒转化为成功的动力,化消极为积极,超过别人!

    34.学会宽恕,得饶人处且饶人

    孩子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缺陷,只是程度不同。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界上十全十美的成人是没有的,何况是正在成长的孩子。孩子身上所谓的优点和缺点是辩证的,表面是缺点,实质却包含着优点的潜能;今日的缺点,也许就是明日的优点。辩证法告诉父母们,一切事物都处于转化之中,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孩子的缺点一定会转变成为优点。

    美玉也有瑕疵:孩子有缺点不可怕。

    人的能力从生下来那天起,就是在各种客观影响下而成长起来的。因此作为缺点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可以说是客观形成的一种能力。既然是作为能力养成的,要想完全矫正也是很难的。无论是缺点还是优点,如同我们现在再也不能改变我们的过去一样,是既成事实的东西,无论如何是不能否认的。我们所能做的只有反省过去,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以便重新沿着正确的方向努力。

    那么,当孩子感觉到自己不如别的孩子做得好的时候,他们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他们往往会到父母那里寻求一个证实或者一些安慰,这时候,父母不应再给孩子的伤口上撒上一把盐,而应该宽容、鼓励孩子,让孩子始终对自己充满信心。

    每个孩子的能力都是不同的,他们总会在一些方面有不足甚至是缺陷。这时候,如果连父母都看不起他们,甚至嘲笑他们,那孩子会更加自卑,甚至自暴自弃,从而毁了孩子的一生。

    所以,赏识孩子,不仅仅表现在夸奖孩子的优点和长处,也不仅仅是激励孩子更加努力和勇敢,还包括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缺点、短处甚至是身体的缺陷。通过宽容孩子的缺点,可以帮助孩子克服缺点、弥补缺陷,从而健康地成长。

    孩子的可塑性是很强的。可以说,不论什么样的缺点和不足,都是可以纠正过来。例如:

    有一个叫丽丽的孩子,已经上孩子园了,她最不喜欢上的课是手工课,因为她总是不能顺利地做好老师教的内容,她的手不像其他孩子那样灵巧。为此,她非常苦恼,回家问妈妈,妈妈对她说:“每个人的能力是不一样的,你可能不如别人手巧,可是你也有很多他们没有的优点。再说了,妈妈小时候还不如你呢,你看我现在不是什么都会做吗?”

    妈妈的话让丽丽信心大增:“对啊,我虽然不如别人手巧,但是我能唱出好听的歌曲,还会给其他孩子讲故事呢。”

    上小学后,她开始讨厌体育课。因为很多体育项目她都做不好,她不如其他孩子跑得快,不如其他孩子跳得高,甚至连一些简单的动作都不能顺利地完成。为此,体育老师也经常说她“笨”。看着别的同学在操场上快乐地跑着、跳着,她只能伤心地掉眼泪。

    她去找爸爸诉苦,爸爸把丽丽揽在怀里,心痛地对她说:“不是你笨,是爸爸不好,把这个缺点遗传给了你,我小时候还不如你做得好呢,不信你看……”爸爸说着,非常笨拙地在地上做了一个前滚翻的动作。看着爸爸笨笨的样子,丽丽不禁笑了起来,原来这么优秀的爸爸都有缺点啊。

    就这样,丽丽一直生活在父母的鼓励下,后来,她无意中得知自己曾经得过脑瘫。

    不过,在父母的长期熏陶和教育下,她接受了这个现实,并最终成为一个正常而且出色的孩子。

    孩子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缺陷,只是程度不同。对于具有明显生理缺陷的孩子,父母更应该通过自己的赏识和鼓励,给他们生活的自信和勇气。有时候,甚至需要一些善意的谎言,巧妙地“骗”一下孩子,让孩子在谎言中忽略自己的缺点,抹平心中的自卑。

    面对有缺点的孩子,父母不仅要安慰孩子、鼓励孩子,帮助让孩子树立信心,更要注意发现和培养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帮助孩子扬起生活的风帆,创造人生的辉煌。

    那么,怎么样才能做到宽容孩子的缺点,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呢?

    首先,要了解的一点是,孩子是生来就不同,说得直率一点就是人生下来就不是平等的,孩子的某些缺点可能就是他的个性所致,这不完全是他自己能够控制的,所以,父母不能以“孩子不应该这样”的想法来教育孩子,而是要同情孩子的缺点,这不是他的错,虽然需要改正,但是,要知道如果你的孩子改正了,他比没有缺点的孩子付出了更多的努力,他事实上更优秀。

    父母们之所以不接受这样的观点,主要是父母们以大家的标准来判断问题,这对孩子是不公平的,也许你会说,父母们本来就生活在一个成者为王的社会,不错,社会是不讲那么多公平的,但你对自己的孩子不能不讲,如果你不诚实,你的孩子就会向你学习,他也会对你不诚实,你再想让他接受其他的观点,就很难。

    父母只有接受孩子的缺点,同情孩子的缺点,才能心平气和地帮助孩子纠正缺点,所以在教育孩子上,心态同样决定一切。

    同情孩子的缺点,就是把还孩子当成一个感冒的病人,你会责怪一个生病的人吗?其实人的缺点不就是意识上的感冒吗?该打针吃药就打针吃药,哪有什么应不应该感冒的说法呢?

    其次,要了解的是人都喜欢听赞扬的话,对自己的缺点不是不清楚,而是不愿意别人说的太清楚,所以父母不要直接攻击孩子的缺点,那只会引起他的反感,这是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谁都一样,换作自己又有什么不同呢?

    所以在指出孩子缺点的时候,最好先给他上点麻药,也就是先赞扬他的优点,即使这优点是你都不相信的,反正他相信就行了。孩子很粗心,你可以先夸他做事很果断,就是细心差了一点,孩子语文不好,数学不错,你当然是先夸他数学厉害,语文再加把劲那就更厉害了。

    再次,避免错误的家教观念。让孩子出色是父母的最大心愿。然而,父母教育孩子的错误观念以及由此导致的有害的家教方法,不仅不能纠正孩子的缺点,反而促成了孩子的不健康成长。而抱着一味批评和指责,认为棍棒出才子,企图用这种压力迫使孩子改正缺点、错误的想法肯定是错误的。这种作法,往往使孩子越来越没有信心,结果只能是情况越来越差。

    孩子总会渐渐长大的,特别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他们的逆反心理会越来越明显,故意不听话,甚至与父母对着干的情况时有发生。这种情况如果单纯归为孩子的缺点显然不太科学。对此,父母究竟应该怎么办?不少父母采取强制孩子听话的办法,坚决不允许孩子的不顺从行为,这是很不恰当的。强制服从,即使孩子表面上屈服了,但他们的心里是不服的。心理压抑久了,总有一天要爆发,到那时,酿成大问题,后悔可就晚了。

    错误的方法只能得到错误的结果,因此,每一位做父母的,在抱着教育孩子改正缺点、发扬和光大优点的美好愿望的同时,千万不要一厢情愿,不讲科学,采取这些错误的方法来教育孩子。

    所以,要宽容孩子的缺点,如果做了,你就会发现孩子更多的优点,还会让孩子更好地改掉缺点,形成更多的优点。

    35.纠正孩子说脏话的坏毛病

    出口成“脏”的孩子虽为数不多,但影响不好。为了培养一个文明、有教养的孩子我们还需要再尽一份力,再尽一份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出口成“脏”的孩子虽为数不多,但影响不好。对这样的孩子,应采取暂时的冷漠,不理睬他,不高兴的脸色,严厉的语调等来对待,这些都会帮助孩子明辨是非,抑制、减少他的不良行为,从而建立良好的行为规范。不良行为一旦成了习惯,克服它是要有一定的过程的,在帮助孩子纠正骂人的坏习惯时,也可以鼓励孩子通过努力改掉坏毛病。例如,可把“不骂人”列入“一天行为要求”中,如果孩子做到了,就一定要表扬,坚持下去,定会有成效。

    程妈妈说:“我儿子八岁了,上小学二年级,可能是我平时太忙,和孩子沟通比较少,前一段时间我突然发现儿子爱说脏话,我狠狠地教训了他一顿,当时他答应不再说,可坚持了没几天,又依然如故。现在,我对此真是很头疼,不知道该怎么教育好。”

    对此专家给的建议是:

    (1)创设一个文明的语言环境

    如果家长说话粗俗,满口脏字,这就很容易使孩子去模仿。因此,家长应该提高自身的修养,为孩子做出良好的榜样。

    此外,家长还应该有目的地筛选影视作品,让孩子结交语言文明的小伙伴,尽可能杜绝孩子学脏话的渠道。

    (2)避免强化孩子说脏话

    在孩子刚刚说粗话脏话的时候,往往只是一味地模仿,根本弄不清楚这些话的含义。这时,如果家长觉得有趣或是表现出过度紧张或气愤的样子,孩子可能会误以为脏话是一种很有趣或是很特别的话语,从而重复地练习与模仿。

    此刻,家长应该做的,就是尽量保持平静,让孩子觉得粗话脏话跟其他平常的话语没什么差别。一旦孩子觉得这样的话语不能引起别人的注意,他们就会觉得索然无味,不会再去故意模仿这些词汇了。

    (3)用恰当的话语表达内心感受

    家长想要引导孩子用文明的话语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就先要教会孩子使用适当的语言,比如,“请你走开”“你不讲道理,我很不高兴”等。这样,孩子在处理矛盾时就会掌握更多的文明用语。

    (4)不要过分关注

    当宝宝无意识表达出来时,家长们不要太在意,这很关键。否则宝宝由于你的过度反映,反而会觉得很好玩,便会不断的重复。

    (5)不要“善意”的重复宝宝刚说过的脏话,更不要鼓励宝宝再讲一次。这样做的后果估计是你也不愿意看到的。宝宝在刚学会一句话时,便会很兴奋的向你表达,如果这时你对宝宝说,“再说一次”“宝宝长本事了,都学会骂人了”等等,他对于运用这样的话会更起劲。

    (6)适当并及时地教育宝宝礼貌用语,同时告诉宝宝为什么不能说脏话。每个小孩子都像是一张白纸,你适当的正确的教导,无疑会带给宝宝一个好的人生开端。

    (7)惩罚明知故犯的行为

    当孩子总是故意在说一些粗话脏话,并且在家长多次解释和劝告都无济于事的情况下,父母应该立即采用一些措施来制止孩子的这种行为。如合理地剥夺孩子看动画片或去游乐园玩的权利等,使孩子深刻地认识到说脏话会给自己带来的不良后果,从而达到改正的目的。

    还有一位多年教育经验的老师说过:她有一个学生叫David,年龄只有四岁,有一次上课他和小朋友抢玩具,因为没有抢到玩具而大骂对方说,“快点给我滚过来,要不老子扁你,小心你全家。”手插腰一副黑社会老大的样子,这时在旁的家长们都笑了,因为他这个动作和语言“配合”太完美了,这时David看见大家都笑了,他就更来劲了,声音更大了。以后每当他不如意时他总要骂人,他父母也拿他没办法。

    可能有些家长要是听到自己的孩子说脏话立即会皱着眉头说,“你这孩子怎么这样说话,真没礼貌,真不懂事,谁教你的啊?下次不可以了,要再这样就怎么怎么招。”其实我认为当孩子出现说脏话时,家长应该装着没听见也没反应,孩子说了几句看看没什么动静他就不会再说了。事情过后再和他好好的讲话,告诉他有些话是会伤害到自己的好形象。这样孩子就会渐渐谈忘这些词。孩子说脏话其实就是听过别人说了,然后自己也试一试,结果发现父母的强烈反应,有笑的也有骂的。就像其他的坏习惯一样,他们会不断地尝试,为的就是让父母再做出同样的反应。David就是这样的孩子。

    爱说脏话的孩子一般年龄都在3~6岁,为什么会集中在这个年龄段,从儿童语言习得发展方面来看,这个时段的孩子都还处在学习语言的过程当中,所以他们对外界充满好奇心,任何事情都喜欢模仿。当他周围出现骂人的脏话,他会很快记住并在短时间储存在大脑记忆里,一旦脏话又在耳边响起时,他会毫不犹豫的跟着说并且很快就会运用。所以孩子在这个年龄段的父母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尽量给孩子创造和谐的生活环境。

    再来说孩子为什么会说脏话。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想引起别人对自己的注意,另外是生气愤怒,还有就是有意识到骂人。孩子本身就不懂是非观念,我们做父母应该如何教孩子呢?

    首先我觉得适当的说出不雅的话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我们生活在现实当中,现代科技又如此之发达,要做到充耳不闻还是比较困难的!但如果孩子经常说脏话则另当别论了。

    另外要教会孩子如何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教会孩子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关键是让孩子明白伤害他人是不文明的行为。家长可以多给孩子讲故事,用生活中所见所闻告知孩子说脏话是多么没有教养啊,慢慢地训练孩子的情操。

    还有,家长的自律就不用说了,因为这是至关重要。无论是教孩子发泄愤怒还是有意骂人也好,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样。有一个家长曾对我说,孩子的一言一行就是父母的镜子。这句话我现在是身有体会啊!

    为了培养一个文明、有教养的孩子,我们还需要再尽一份力,再尽一份心!

    36.别做孩子的“阿拉丁神灯”

    助孩子“一臂之力”,在解决了孩子目前的问题之后,却让更大的问题隐藏了下来。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被点燃的火把。

    ——古希腊思想家、教育家普罗塔戈

    情景一:

    “妈妈,你怎么也得帮我找个理由呀!”女儿在恳求你:“我没时间写周记。但是,如果我不交一篇上去,老师就不允许我去参加夏令营活动。”

    情景二:

    10岁的孩子已经同意了晚上去陪一个朋友,但突然又接到当天晚上去参加一个同学的生日宴会邀请,而那个朋友却没有收到邀请。“妈妈,我该怎么办?”她非常期待妈妈帮她拿个主意。

    相信很多父母都会在孩子发出“sos”信号的时候,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助孩子“一臂之力”,在解决孩子的问题之后,殊不知更大的问题却隐藏了下来。

    帮助孩子获得自足和自信,是每一个妈妈对孩子最重大的教育使命。换句话说,我们教育孩子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教会孩子如何度过难关,重新振作,而不再总是依赖于成年人。这意味着要授之以渔,将面对生活中的扑朔迷离的能力交给他。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遭遇“怎么办”的问题,因为认知和经验的不足,孩子不得不求助于父母。不少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年龄小,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事实上,孩子们并不需要我们越俎代庖,将他们从挫折和失意中拯救出来,或者为他们的受挫准备理由,孩子们自己能解决属于他们的问题。家长最好不要包办代替,擅自帮助孩子或替孩子作决定,因为一旦失去锻炼机会,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退化,遇到问题就会束手无策。应给孩子足够的机会、适当的鼓励和具体的指导,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好孩子成长过程中这不可或缺的一课。

    心理学家大卫·伍德曾说,家长应当充当“脚手架”,为孩子解决问题提供一个框架,让孩子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去解决,引导孩子把注意力放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父母要懂得适时放手,给孩子更多尝试、体验的机会。不妨做个“懒”爸爸、“懒”妈妈,只要孩子自己能处理的事,何不“袖手旁观”?

    孩子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会逐渐接触到各种类型的人,见识到更为复杂的事情,遇到不同的问题和麻烦。在这个过程中,他会积累经验,得到锻炼,处理问题的能力也会不断增强,有时大人只要稍加指点,他便能把问题处理得比较完善。

    我们要做的就是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

    父母都希望孩子在思想和行动上独立,实现自我,维护信念,自己解决问题。让孩子学会独立,父母需要讲究方法,用心培养。

    (1)放手

    许多父母从心底希望孩子很有能力,但正是父母因为处处不放心孩子,怕孩子“不会”、“做不好”、“太难”而处处帮助孩子,却成为了孩子发展的阻碍。父母内在有一种害怕,害怕孩子受苦,害怕孩子受挫折;因为“太早——太危险——太难”,所以尽量关心和帮助孩子。

    而家长的这些“担心”,给孩子种下一种意识,那就是做事情“太难”,“我不应该做困难的事情”。家长的潜意识里有一种愿望,那就是希望与孩子之间有一种紧密的联系,所以无论孩子长多大,仍然把他们当成幼小、无助、依赖自己的孩子来看待。所有家长在关心的同时,都是在传递对孩子能力不信任的信息。有的家长把孩子当成私有财产或像养宠物一样地养育孩子,这些对孩子都是不利的。家长要有“训练冠军”的意识,放手让孩子去经历事物,去处理问题。这样孩子才能够从做事情中体验到“胜任感”、“掌握感”,有了这些体验,孩子才能体验到自己的力量,才对自己有信心。

    (2)允许孩子对自己负责任

    许多家长在孩子表现不佳时,都感到不满,表现好时,又好像让家长面子有光,而孩子为自己成绩感到高兴时,家长却说:“你不要骄傲”,这一切在表明孩子所做的一切是在为家长而做。有的家长(特别是女孩子的家长)当孩子与别人相处时常常重视“他们对你好不好”,这种信息让孩子认为,自己活得好不好,要看别人对自己如何。

    在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家长对孩子认真做作业加以鼓励,就能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孩子把学习和做作业,当成是自己的“工作”,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家长平静地启发他想出办法调整自己,让孩子懂得为自己的“工作”而努力。家长训练孩子慢慢学会照顾自己,在家里懂得遵守家庭规则,到外面懂得遵守社会公德。让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比如穿衣服让孩子在两件或几件之间为自己挑一件,以后慢慢学会能自己作出选择和作决定。家长常用信任、肯定、正面的词形容孩子,让孩子慢慢学会照顾自己,他们就能学会对自己负责任。

    (3)允许和重视孩子的想法

    允许青少年在思想上做尝试,以便形成自己独立的信念。就算父母自己的想法与孩子的截然不同,父母仍然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允许孩子维护自己的决定。

    在没有大的生命危险情况下,允许孩子错误地选择或实践自己的想法。家长可以表示自己的看法,如果孩子发现自己的想法错了,会对孩子发现更合理的事物有帮助,如果孩子的想法正确,家长应承认自己和修正自己,并欣赏和肯定孩子,这有助于孩子慢慢学会正确的判断。

    (4)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

    父母要让孩子明白,成长不单指有更大的自由空间,也意味着更多的责任。有时不喜欢做的事情必须要去做,这就是责任。父母最好先从家里开始,给孩子一定的事做,让孩子先学会照顾自己,然后学会承担一些责任。比如出门在外,让孩子去买票,找公交车站,不断告诉孩子:你长大了是要为国家服务的。当孩子在承担责任时,一定要让他体验到一种“光荣感”,给孩子注入一种意识:他生命的目的是要承担更重的责任的。

    (5)坦然接受改变

    青少年虽然还依赖父母物质上的帮助,但它的形式与儿童时代的形式已经不一样了。孩子进入了人生大改变时期,处于生理变化、思想变化的“临界点”。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要有改变交流方式的准备,把孩子当成大人来对待,对有些事情用引导、探讨的方式与孩子相处,平等协商地解决矛盾。

    (6)鼓励和支持

    孩子在青春期,思想不成熟,却非常想自己做主,所以显得目中无人,但他们又常常觉得没有自信,感到无助。如果有父母耐心的支持,他们才能健康地成长。胆小的孩子需要有更多鼓励和支持。

    (1)要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语言

    孩子4岁以后,可以教他一些解决问题的基础词,比如:是/不是,和/或,有些/全部,之前/之后,现在/以后,同样/不同等等,这些单词会对他大有帮助。比如有位母亲和女儿商量事情,就很巧妙地运用了解决问题的基础语言:

    妈妈:你准备吃晚饭之前还是之后弹琴?

    女儿:吃晚饭之前。

    妈妈:哦,那好。但吃水果你想选择在吃饭之前还是之后呢?

    女儿:当然是吃饭之后了,老师说过最好吃过饭半小时后再吃水果。

    这里“之前”、“之后”的运用为孩子处理实际问题提供了两种可能,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去选择、去决定。这样的基础词汇运用得多了,就能逐步提高孩子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

    (2)训练孩子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香港一所小学考试时给学生们出了这样一道题:从三楼扔下一个鸡蛋,怎样做才能让它不破?这道题不是脑筋急转弯,也没有标准答案,老师出这道题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孩子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这被称作“大脑风暴游戏”,家长也可借鉴,经常对孩子提出一些问题,激发孩子去思考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这里当然不是要家长去效仿香港小学的这个提问,而是提一些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比如,嘟嘟喜欢跳舞,但因为胖,没被选上,他该怎么办?洋洋受大孩子欺负,害怕上幼儿园怎么办?等等。鼓励孩子把他所能想到的主意都讲出来,无论他的想法多么愚蠢、荒诞,都不要取笑他。然后,跟孩子一起讨论这些主意,也可以让孩子跟他的小伙伴一起讨论,选出大家认为最好的主意。这种训练重复得多了,孩子面对问题时就能想出尽可能多的解决办法,更灵活、更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3)创设情境,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光纸上谈兵不行,重要的是让孩子多些实践和体验。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表明,孩子是否能成功解决问题,更多地取决于他们的经历而非聪明程度。家长可以有意识地为孩子创设自我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包括设置困难,让孩子多些锻炼,多些经历。比如让孩子独自到小卖部买东西,看他如何表现;有意晚些到幼儿园接孩子,看他怎么办。有个朋友的做法我觉得很不错。他把家里许多打电话的“业务”都交给5岁多的儿子:给煤气公司打电话,联系换煤气;给快递公司打电话,寄快件;给家政公司打电话,找人清理下水道……别小看打几个电话,孩子能从中得到不少锻炼,他学会了与人沟通,增长了应对生活中复杂情况的能力。

    (4)相信孩子有解决问题的愿望和能力

    通过自己的经历和实践,孩子能够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家长要相信孩子的能力,给孩子足够的机会和信心,让孩子大胆去尝试。

    一位“懒爸爸”的陈述:

    儿子4岁多时,有一次到楼下玩,回来后告诉我,他的玩具枪不见了,小朋友告诉他是松松拿走了,儿子想要回来,叫我往松松家打电话。我告诉儿子,爸爸先不打这个电话,你自己想想办法要回玩具枪。儿子马上说:“明天上幼儿园我告诉老师。”我说这是个办法,但不是最好的办法。然后帮他分析,松松拿走玩具枪可能不是故意的,只是玩忘了,就带走了,或者家里人突然来叫他回家,他来不及还,要是告诉老师,他该多没面子呀!再想想看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见儿子作沉思状,我说你慢慢想,想好了自己去处理。

    过了两天,儿子得意地告诉我,松松把枪还给他了。原来他编了个童话故事,趁松松在场的时候讲给小朋友听,故事的大意是:小熊突然被熊妈妈叫走了,匆忙之中带走了小兔子的玩具,小熊发现后第二天又送还给了小兔子,正为玩具没有“回家”而焦急的小兔子欢快地蹦起来……结果,松松第二天就把枪还给了儿子,还跟儿子道了歉。我表扬儿子:“这多好,既没影响和小朋友的关系,还把枪要了回来,以后遇到事情,应该多想几种办法,然后挑选最好的去做。”

    37.教子无方,不懂谦让

    4-2-1的家庭模式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处于家庭的“中心”地位,从而剥夺了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助长了他们的自私行为。

    看见一位母亲写的一篇文章,是这样写的:有一次,一个叫文文的小朋友应邀来我家参加女儿的生日Party,规定每个小朋友都得带一样礼物来抽奖交换,她带来了一个洋娃娃做礼物,结果被别的孩子抽走了,文文见状就大哭起来,死活不肯接受她抽中的礼物。为了安抚她的情绪,我又另外送她一份玩具,但文文仍是不乐意,我只好任由她独自一人缩在角落生闷气。她的父母来接她时,看到满脸泪痕的文文,心疼不已,问清楚了是因为没抽中自己带来的礼物,文文爸爸脸色有点不太好看地说:“为什么不让抽中娃娃的那孩子让出这份礼物呢?”

    我听了既惊讶也有些不高兴地反驳道:“当初说好了是抽奖交换礼物,怎么可以破坏规矩,强迫抽中礼物的孩子让出礼物呢?”文文妈妈听出我话中的不悦,连忙出来打圆场说:“我们家文文在家一向被宝贝惯了,只要她想要的东西别人都一定得让她。”“别的孩子在家也同样是各家的宝贝,但再娇再宠那是在自家里,到了团体中,就得接受平等的规则。”

    大概我的话说得太过直接,文文父母的脸色变得有些僵,拉着哭哭啼啼的文文匆匆离去。后来我家孩子的Party再也没邀请过文文,我想就算是我不计前嫌地邀请她,这个小丫头大概也不会愿意参加了吧?

    时间匆匆过去十年。有一天,我在一家强调增进人际关系能力的补习班门口遇见了文文妈妈,她正在等文文下课,我好奇地问她为何会想到将文文送到这家以收费昂贵著称的补习班来上课,文文妈妈叹了口气说:“没办法啊,文文的老师说她有交友障碍,班上没有一个同学愿意跟她做朋友,只好把她送来这里,看看能不能学习到一些改善她人际关系的方法。”

    我想起十年前发生在我家的事,忍不住问她说:“还记得那次你女儿抽奖没抽到娃娃的事吧?后来你们是不是在离开我家后立刻就去帮她买了那娃娃?”文文妈妈惊讶地张大了眼睛反问道:“你怎么知道?”我没直接回答她的问题,只是笑笑地又抛出一个问题:“文文在家还是被大家宠让,要什么就要得到什么的小公主吗?”

    如今这样的小皇帝、小公主越来越多,自私成了孩子们的通病,也成了家长们的心病。

    怎么才能让孩子不那么自私呢?答:孩子自私心理的产生是其心理发展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交互作用的结果。

    首先,孩子的自私心理与其自我意识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岁多的孩子正处于自我意识的萌芽期。随着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认知能力的增强,两三岁的孩子逐渐懂得区分出“我的”和“你的”,开始出现了占有欲,产生了自私心理。这一时期儿童思维发展的典型特点是“自我中心主义”。处于自我中心思维中的孩子只会从自身的角度看待和思考问题,在他们看来一切东西都是“我的”,不允许别人碰自己的东西。也正是由于这种“自我中心”使孩子在与同伴的最初交往中“随心所欲”,不会自我克制,不会协调办事,因而出现抢夺别人的食物和玩具的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自然会逐渐去除这个自我中心,减少自私行为,学会谦让、克制。

    其次,独生子女的家庭模式和家长错误的教养方式也可能造成孩子的自私心理。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4-2-1的家庭模式中处于“中心”地位,祖父母、外祖父母和父母的呵护强化了他们的自我意识观念,家中没有能与其分享物质和情感的兄弟姐妹,他们也缺乏集体生活的体验,因而导致他们不会处理自己和同伴的关系,不关心他人利益,往往会表现出自私的一面。在这样的家庭模式中,孩子本来就容易产生一定的优越感,如果祖辈和父辈再过分宠爱,家中一切以孩子的情绪变化和要求为中心,对孩子的过分要求总是有求必应,就更会使他们不能受一点苦或一点委屈,一切为己,养成独食、独玩等不良习惯。有的家长甚至容忍、迁就自己孩子的错误,当孩子与同伴发生冲突的时候,一味地袒护自己的孩子,从而剥夺了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助长了他们的自私行为。孩子的天性是好模仿的,父母之间或父母与邻里之间为一些小事斤斤计较,公交车上鼓励孩子抢占座位等,都可能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逐渐产生自私的心理。

    自私的孩子得不到同伴的欢迎,交不到好朋友。缺少同伴交往的孩子很难改变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形成的自我中心状态,心理脆弱,容易产生孤僻、自卑、破坏行为、攻击行为等心理问题。因此,对于孩子在其生理发展过程中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而产生的自私自利现象,家长的责任是要想办法加以引导,帮助他摆脱自我中心的束缚;而作为长辈的祖父母还要学会给孩子理智的爱,避免给孩子以“特权”,防止他的独占意识更加膨胀,逐步养成利他行为。

    除了给孩子提供丰富的物质条件、给孩子讲有关分享的故事外,家长们不妨尝试用以下具体方法来加以引导,帮助孩子克服自私心理。

    (1)从吃喝小事做起

    吃饭时,最好全家人一起吃,而且“好东西要大家吃”。对于任何好吃的东西,家庭成员每人都要有一份。要让孩子知道,吃好东西不是她的特权,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也喜欢吃好东西。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习惯,学会分享,即使是别人送她的东西,她也会记得给家长留一点。

    (2)给孩子适度的照顾,教孩子学会履行义务

    要摆正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让孩子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在满足孩子基本吃、穿、玩、学习等需要的同时,还应鼓励孩子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如自己收拾玩具、摆凳子、分碗筷等,使孩子明白自己也是家庭中普通的一员,也应该为家人尽点义务。当孩子所做的得到大人的认可、自身价值得到承认时,孩子自然能减少自私行为,学会关心别人。

    (3)不让孩子有依赖

    要多跟爷爷奶奶沟通,让他们意识到“溺爱”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对孩子的要求要达成一致意见,以免孩子对爷爷奶奶过多的依赖,而降低了父母的威信。

    (4)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家长是孩子效仿的主要对象,所以家长要事事垂范。家庭成员之间关系融洽,与邻里和睦相处,好吃的先让给老人,给生病的家庭成员特别的照顾,出门坐车主动让座等,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学会关心别人,克服自私心理。

    (5)训练孩子的利他行为

    反复训练孩子的利他行为,对孩子的良好表现要及时给予强化。平时要注意培养孩子谦让长辈,谦让同伴,谦让客人的好习惯。当孩子表现出礼让、把自己心爱的玩具拿给小朋友玩、主动让座等好的行为时,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激发他们继续这样做的愿望。

    (6)延迟满足

    比如可以告诉孩子:“如果能坚持与别人分享自己喜欢的食物或玩具,不抢夺别人的东西,两周后就奖励他那个早就相中的芭比娃娃。”延迟满足可以降低孩子的欲望,防止自私心理膨胀。

    创造与同伴一起游戏的机会,使其逐渐掌握正确的交往方式。邀请小朋友到家里玩,鼓励孩子拿出自己的玩具和小朋友一起玩,把自己喜欢的食物与大家分享,让孩子亲身体验与他人共享的快乐。到亲子机构或公共儿童游乐场所,多让孩子参加各种活动,多少让她碰些“钉子”,在交往中逐渐学会考虑别人的权益以及如何与人相处。

    (7)移情法

    可以教孩子在与同伴交往之前进行换位思考:“我若是对方,我该怎样”,凡事多为别人想想。当孩子表现出“不愿意拿出自己玩具或者食物”的时候,避免立即责备,应该使孩子设想“如果别人也不让你玩他的玩具或吃他的东西,你会怎么想?”要孩子知道只有多给别人爱心,才能获得别人的喜爱。

    (8)角色游戏

    可以设计有关“自私的行为”或“自私的人”的角色游戏。“自私的人”的角色可以由您或孩子来扮演,扮演时有意识地夸大自私的恶劣后果——自私的孩子不受欢迎、没有朋友跟他玩,使孩子体验到自私对别人的害处,引起她足够的重视,从而改变这种不良行为。

    38.家有孩子——不爱父母爱网络

    孩子的网瘾是家庭功能失调的表现,当家庭关系及情绪氛围有所改变时,孩子就不需要到网络上去寻求庇护,慢慢地就会摆脱网瘾,回归真实生活。

    小凯说:“我已经三天没上学了,今天还不想去。早上一个人对着电脑屏幕静静地发呆,什么也不想做。其实网络游戏玩多了也没什么意思,我也不想总是这个样子,我跟父母讲,我需要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我该如何重回学校,一谈到这个问题,他们就只会骂我。我尝试过很多次与他们平心静气地交流,但都是无功而返。我与父母在冷战,我真的无法与他们沟通,他们所说的、所做的让我感觉他们是那么的自私,他们从来没有想过我的感受,没有关心过我的需要。他们不帮我解决问题,反复的唠叨那些废话让我更烦。现在父母对我已经彻底绝望了,我也受够了他们那种‘呼之则来,挥之则去’的态度,我只是不想向他们屈服。”

    思轩的父母很宠爱他,从来不忍心拒绝他的任何要求。初二时思轩由于无节制地玩网络游戏,期末成绩降到了全班的最后一名。父母非常生气,决定减少思轩的上网时间,但孩子就是不同意。无奈之下从不拒绝孩子任何要求的父母,只能狠心谎称电脑被别人借走了,把电脑藏了起来,然而被纵容惯了的思轩为此大发脾气,用拒绝上学来要挟父母。为了能让孩子去上学,父母只好妥协。最终,思轩因为过度沉迷于网络游戏,中学没毕业就辍学了。

    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由自然人逐渐向社会人过渡的过程,是一个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以符合社会规范的社会化的过程。

    有些父母不忍心让自己的孩子在生活中“受委屈”,不管孩子的要求是不是合理,都尽可能地满足,这样的教养方式最终受害的是孩子。在孩子的整个成长期,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各种欲望不管是否合理,都不加以理性地约束,对孩子的无理要求也不加以节制,孩子就会只贪图眼前快乐,不顾长远利益,缺失自我欲望的控制能力。思轩因沉迷于网络游戏而辍学,究其原因是父母本能的爱泛滥的后果。

    目前,社会对青少年的评价标准倾向于学习成绩,这种社会公认的评价标准也影响着孩子的自我评价。那些学习方面有困难的青少年,在生活中很难得到社会、学校、父母对的欣赏和肯定,使他们从现实生活中体验不到成功和自信的快乐。因而导致这类孩子的内心充满了强烈的自卑感。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欣赏,处在学习自我评价阶段的青少年更需要在社会及父母的肯定中获得自信,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当无法从现实生活中满足这种需要时,他们就会另辟获得尊重的途径,一部分孩子就选择了网络游戏。孩子一旦从虚拟世界中获得被尊重、被欣赏的感觉,满足了他们在现实中无法得到的价值感,找到了虚拟的社会地位,他们就会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张怡筠博士说过:事实上,90%染上网瘾的孩子都有家庭关系紧张的状态,也可以这么说,孩子的网瘾是家庭功能失调的表现。所以除非父母亲先改变与孩子的互动模式,建立一个与以往大不相同的家庭情绪氛围,让孩子能够有足够的情绪支撑力,回到现实生活当中来,才能让改变持之以恒。所以,如果孩子沉迷网络,父母也可在家中,辅佐他一步步地摆脱网瘾。

    对此,张博士还给出了具体的方法:

    (1)帮助孩子先恢复规律,再去想学习

    许多父母强迫孩子立刻回到学校,以帮助他们逃离网络。事实上,孩子学业落后一大段,贸然把他们拉回学校当中,只会更加深他们的挫折感,往往会让他们逃离的更快。所以父母亲这时候应该采取渐进式的做法。首先帮助孩子建立正常的生活作息,因为有能力过规律的生活,就代表拥有自制能力,当孩子有了自制能力,他们就更有心理筹码摆脱网瘾。

    所以,父母亲这时应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沟通,问孩子自己希望能够怎么样安排正常作息,跟孩子打个商量:“这样吧,你这个年龄正在长个儿,如果能睡眠充足,正常作息,那就会有好的体格,以后才……”

    (2)鼓励孩子多进行体育锻炼

    网瘾的孩子最缺乏的是自信跟自制力。父母可以建议孩子找时间做体能锻炼,甚至陪孩子一起锻炼。

    心理学研究发现,持续不断的体能锻炼,不但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大有帮助,对孩子的自信和自制力也会大有提升。原因是,能够日复一日地做同一件事情,它本身就需要超高的自制力。(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人都没有办法持续锻炼的原因)。正面的经验,会导致自信的感受,当孩子的锻炼规划能够不断地实行的时候,他就每天累积了一些自信感受。

    (3)教导孩子疏压的技巧

    每个人都会面临压力,孩子面临的学习压力并不亚于成人。面对压力而适应不良,往往就会导致他们再次逃离现实生活。

    情商专家发现,最有效的疏压呼吸方式,是用1:4:2的方式进行吸气:屏气:吐气。(例如:2秒吸气、8秒屏气、4秒吐气)这样持续做上5分钟,压力感就会大幅疏解,而找回了解决问题的创意思考能力。当孩子知道他有能力放松自己的时候,面对压力他就更轻松自在。

    (4)肯定及鼓励孩子的正面改变

    只要孩子做到了他们自己原先的规划,每天锻炼,正常作息,父母亲这时得逮住机会大大的奖励。它可以是口头上的称赞,“孩子你太棒了!你说到做到,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有时候也可以量力而为地给一些物质上的奖品,例如孩子心仪已久的运动鞋、CD等等。万一孩子没做到承诺的事,也可以适时地做一些惩罚,而这个惩罚最好是孩子事前就同意的。过去的研究发现,如果让孩子自己决定奖励或惩罚,他的做法往往会出人意料,愿意付出的代价比父母亲想象得高得多,而更能达到激励及惩罚的效果。

    (5)帮助孩子安排其他的生活重心

    接下来就慢慢地引导他们安排其他的生活重心,包括了人际互动的机会,嗜好的培养等等。自然就慢慢压缩了上网的时间,当生活重心从网络,扩展到了其他层面,孩子就会感兴趣做些其他的改变尝试。这需要一些过程,父母亲千万不能太着急。

    (6)提升孩子学习动机和自信

    接下来的任务是协助孩子找回学习上的兴趣及自信心。最好的方式之一,是在经济能力允许的情况下找一个家教,在家里帮孩子把落后的功课补上,让孩子对回学校和同学一起学习,感到较有把握而充满信心。告诉孩子,什么时候他想回学校读书,父母都会提供他所需要的协助。

    除此,还要帮助孩子区分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的不同。父母通过与孩子的理性对话,引导孩子思考虚拟的成就感的利与弊,让孩子懂得虚拟的成就感虽然能满足内心的需要,但无法改变生活现状,甚至会使现实生活变得更糟,任性的结果很可能会毁掉他的现实生活。父母应从孩子一生的角度分析其现在的行为,教会孩子从人生的长度上去权衡利弊。

    帮助孩子戒除网瘾要有耐心。当孩子已经上网成瘾时,父母要在心理上多关心孩子。理解和同情孩子的心理冲突,以真情动之,先收回孩子的心,再帮助孩子逐渐控制上网的时间,尊重戒除网瘾的规律,理性看待孩子的反复行为。当孩子出现反复时,父母先要问清原因,然后再给予相应的指导。

    青春期正是孩子的“心理断乳”期,这是青少年从心理上脱离对父母的依恋,逐渐成长为独立生存个体的必要过程。此时,友情成为青少年情感需要的主要部分。

    一些父母平日里忽视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指导,孩子在交往中由于过度的以自我为中心,或是缺少谦让和宽容的态度,或是性格内向找不到正确的方法与人交流,而无法被同伴接纳,无法融入到群体之中。现实中的内心需要得不到满足,孤独的孩子就会到网络中寻找心理上的平衡。

    网络是孩子暂时的心灵避难所,当家庭关系及情绪氛围有所改变时,孩子就不需要到网络上去寻求庇护,慢慢地就会摆脱网瘾,回归真实生活!

    39.让孩子也成为“理财专家”

    千万不可对孩子有求必应,纵容孩子花钱。应该让孩子懂得生活的艰辛,懂得家长的钱来之不易,从而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我的儿子今年10岁,上小学四年级了。因为觉得他长大了,我们会定期给他一定数量的零用钱,由他自己支配。至于爷爷奶奶给他的零用钱、亲友长辈给的压岁钱,我们也不再像小时候那样替他支配和保管,但会提醒他最好用来买学习用品,不要乱花。也许是对孩子过于信任,我发现孩子的书包里时常会出现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小玩具,问他是哪来的,他总是支支吾吾不肯讲清楚,有几次我还发现他会在电话里和同学约地方吃零食、玩游戏。现在,孩子花钱越来越大手大脚,少量的零用钱已不能满足他了,他开始学会了以各种借口向我们骗钱甚至偷钱。为此,我头疼不已。每次批评他,他认错的态度都很好,可是没过多久,就会故技重演,我真担心孩子会因此而走歪路,我该怎么办啊?

    小时候,孩子对花钱的意识不是很强,不懂花钱也不会花钱。上学后,看到同学们经常买这买那,他也对花钱充满了好奇。只要跟着大人上街,非要买些东西不可,而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免不了要给他们一点零用钱。开始的时候,孩子会因为自己手头终于有了归自己支配的钱而兴奋不已。他们认为有了这些钱,就可以去买自己过去想买而没有能力买的小东西、小零食。随着欲望不断地被满足,孩子的胆子越来越大,花钱也越发大手大脚,少量的、有限的零用钱已经不能满足他们,于是。他们绞尽脑汁,想出各种借口、方法从家长手中骗钱,甚至偷钱。

    孩子花钱大手大脚,这是独生子女中较为普遍的现象。他们不会计划开支,其主要责任往往在家长身上,当孩子要名牌运动服时,家长会将自己中午带的饭菜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省下钱来满足孩子的愿望,他们会说:“唉,为了孩子……”;当孩子要买赛车时,家长仍会说:“不能委屈了孩子”;孩子考了好成绩,家长更会毫不迟疑地倾囊而出,给予物质奖励……“为了孩子”,仿佛成了一些家长们生活的唯一宗旨,似乎活着就是为了孩子。许多家长都认为自己从小吃够了苦,绝不能再让孩子吃苦了,一定要给孩子最好的生活。于是,家长们便对孩子有求必应,恨不能将孩子泡进蜜罐里。然而,对于一个工薪阶层的家庭来说,要承担孩子的生活费用和读书费用,已不是件轻松的事情,更何况让孩子无节制地花钱呢?如果家长对孩子提出的不正当的消费要求也给予满足的话,就会激起他们更高的消费欲望,把他们引入消费的误区。因此,家长在孩子花钱的问题上,一定不能“心慈手软”,而要坚持原则,视家庭经济状况把好孩子的消费关。如果家长能改变自己的教育观点,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孩子们乱花钱的现象折射出家庭教育中的一个盲点——理财教育。因此,要想帮助孩子戒除大手大脚花钱的坏习惯,就要用正确的思想理念引导孩子,教会孩子学习正确的理财。

    (1)给孩子适量的零花钱

    所谓适量就是根据孩子实际需要,以备急需,必须根据家庭经济状况,“宁可小气一点儿”,让子女体会节俭的必要,体会创业的艰辛。个别溺爱型的家长,就是囊中羞涩,而常与人攀比,多给孩子钱,会造成孩子不珍惜,乱花钱,不知钱来之不易。要教育孩子钱是父母辛勤劳动所得,一定要把零花钱与父母的辛勤劳动联系起来,培养孩子管理金钱的能力。经济条件较好的家长,千万不能财大气粗,任意给孩子钱花。

    (2)引导孩子正确使用零花钱

    要让孩子知道零花钱是用来补充学习和生活之必需,而不是随便买吃的、买玩的,而乱花,需要才能用。让孩子知道父母给零花钱,是对自己的信任,也是对自己的考验,相信自己能计划用钱,节约用钱,要经得起外界的诱惑,要有自控能力,培养自己的良好行为。让孩子知道“幸福不会从天降,不下苦功花不开”的道理。

    (3)帮助孩子管好零花钱

    要家长严格控制坚持“少则不加,多则不减”。孩子结余多了,千万不能“上交”,否则对培养孩子不利,引导孩子,一是交家长保管,二是自己保管好不遗失,三是存银行。最好引导孩子给自己记账,月底可以与孩子一起讨论,哪些该用哪些不该用。

    (4)培养孩子抗御金钱诱惑的能力

    要让孩子知道金钱的两重性,既可改善人们生活,也能引人“下水”走入歧途。多给孩子讲一些勤俭节约的优秀人物故事,适当告诉他一些被金钱腐蚀而走上犯罪道路的故事。生动形象地讲一些法律知识,从小培养“守法意识”。现在城里孩子与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孩子的“手拉手”活动,让孩子在对比中增强节俭度日的良好品德。有校办小商店的学校,尤其要配合家长教育孩子管好零花钱。不能为了利润而忽略了节俭教育。

    孩子将来总要步入社会。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们来说,学会正确理财,不仅是让他学会用钱,还包含多方面的教育内容和多种能力的培养。聪明地利用零花钱提高孩子的“财商”,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晚饭后,妈妈把童童叫到身边,很神秘地拿出一个红色的小本子,并且对童童说:“童童,你看这是什么?”

    童童很有兴致地跑过来看:“是什么呀?”

    妈妈把红色的小本子递给童童说:“这是妈妈送给你的礼物——存折!”

    童童瞪着大眼睛疑惑地看着妈妈说:“妈妈,为什么要送我存折?”

    “因为童童长大了,应该学会自己理财了呀!这个存折是妈妈特地为你办的,密码是你的生日,从今以后,它归你保存!”妈妈说。

    童童高兴得跳了起来:“太好了,我以后可以买好多好吃、好玩的啦!”

    “童童,妈妈送你存折不是让你整天乱花钱的!”妈妈严厉地看着童童。

    妈妈语重心长地对童童说:“你知道吗,长辈们给你的零花钱和压岁钱是想让你用这笔钱做些有用的事情,买些有用的东西,妈妈不反对你用这笔钱来买学习用品和书,但是你必须要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看看究竟有没有必要去买,你能明白吗?”

    童童低着头说:“我明白了。”

    妈妈说:“好,现在你自己能做很多事,妈妈很为你骄傲。以后,妈妈会每周给你10块钱作为零用钱,这笔钱就由你自己支配,用它做什么,你要准备个小本本记录下来,没花完的就攒下来,等攒够一定的数量你就把它继续存到这个存折里,你觉得怎么样?”

    童童开心地说:“好!”

    第二天,童童便蹦蹦跳跳地跟着妈妈去银行把自己的钱存了起来。

    没有节制地大手大脚花钱,的确让家长头疼,而且这种行为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因此,家长应从小就教给孩子正确的花钱方式:

    (1)计划法

    当孩子手中有一定数目的钱时,家长要帮助孩子科学、经济地使用。现在的孩子,每逢春节时都会收到些“压岁钱”,考试成绩好时也会得到长辈给的奖金。这些钱到了孩子手中,如果没有大人的指导,有的孩子就会胡花乱花,看到什么好玩就买什么,什么好吃就吃什么,把钱很快花光了,又向父母要钱。所以,家长要引导孩子计划开支、合理花钱,提高孩子的合理消费能力。

    可以每周给孩子的零花钱确定一个数目,再帮他制订一周计划。让他自己考虑日常花费的额度,按必须到次要逐个列入计划,在固定的零花钱中开支。购物消费时,让孩子自己掏钱支付这些费用,让他学着做预算。切记不要在孩子的请求下为他支付一些不必要的开支或者替他弥补乱花钱造成的“财政赤字”,否则,你永远都无法让孩子学会有计划地开支。

    (2)阶段法

    给孩子的零花钱可随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步放宽。小学时可少些,初中时适当增加些,高中阶段由于孩子有了一定的社会交往,这时,家长应在“政策”上宽松一点儿。

    (3)审核法

    每周给孩子一些零花钱,同时发给孩子一个小记账本,要求孩子记录零花钱的用途、时间。每周审核,以检查孩子的开支是否合理及进行一些必要的消费指导。

    (4)按需供给法

    对孩子提出的购物要求,家长要分类指导,不需要的物品要对孩子讲明,要的物品但花钱数目较大的,也要从严掌握。

    (5)储蓄法

    为了让孩子从小就懂得生活的艰辛和自食其力的重要,应该鼓励孩子积蓄,让他们学会花“自己的钱”,而不必总是向父母伸手。

    当孩子对物质或金钱提出要求时,家长首先应区分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不要认为孩子要钱是不应当的事情,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不能脱离钱而生活,孩子也不可避免地要与钱发生联系。因此凡是那些合理的要求,例如买书,买练习本,家长就应适当满足孩子并让他自己去购买这些东西。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一方面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对那些不合理的要求,家长要严词拒绝,并向孩子讲明道理。例如,孩子已经有许多布娃娃了,还缠着父母要求买新的,这时,家长就应告诉她:“家里还有好几个布娃娃,你买这么多是没有必要的。爸爸妈妈的钱也挣得很辛苦,你要懂得爱惜爸爸妈妈用劳动换来的钱。”一般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智的日趋成熟,孩子都能逐渐地接受这些道理,并能约束自己的行为。

    在给孩子零用钱时,切忌与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家务劳动联系起来。孩子干点家务活是正常的,这既能培养他们的劳动习惯,也能教育他们身为家庭成员应尽的义务感。但不能和钱联系在一起,家务劳动都是无报酬的,不能因为参加家务劳动而获得零用钱,这样会扭曲正常的家庭关系,变成雇佣关系,扭曲天伦之乐,扭曲家庭劳动的意义。同样,零用钱也不能用在奖励孩子考试成绩上,这无疑是贿赂,用金钱来作为一种物质刺激,有碍于培养孩子端正的学习态度,有害无益。

    你要学会控制孩子的欲望。正确的做法是,孩子有需求,家长一定要他陈述理由,若合理(从孩子的心理和社会道德这两方面考虑,不能从大人的观点出发),则同意,比如零花钱,可以给,但必须汇报并记录下来,作为他的成长记录,待他再大一点儿的时候给他看,对他的成长会有好处的。如果不合理,比如每天买同一种零食,则应坚决拒绝,并说明拒绝的理由(这一点很重要,不说明理由的拒绝会使孩子分不清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错的,最终的结果是他会认为大人们不讲道理)。决不能因为他哭闹就迁就他,那不是爱,是纵容,会滋长他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形成,长大之后会难以与人相处。拒绝的好处还在于让孩子早一些接受挫折教育,使孩子明白,他并不是无所不能的,他也得服从。对孩子从小就培养有纪律感是有好处的,不然,一旦进入社会,没有人会像家长那样能够容忍他,社团中的集体纪律会使他受不了,一旦受挫折,会对孩子产生心理的伤害,从而带来严重的心理问题。

    因此,千万不可对孩子有求必应,纵容孩子花钱。否则,让孩子从小养成好逸恶劳,花钱大手大脚的坏习惯,到头来会贻害无穷。

    应该让孩子们懂得生活的艰辛,懂得家长的钱来之不易,从而让孩子们珍惜家长的劳动,从小就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另外,对于孩子的零用钱,父母要酌情处理,不要因为怕孩子乱花钱就不给孩子零花钱,而应指导孩子科学合理地使用零花钱。还有一点儿需要指出的是,家长要让孩子学会理财,并鼓励孩子储蓄。

    40.恶习,让我们无从适应

    鼓励永远比批评有效,哪怕孩子只有一点点的进步,也不要吝啬你的表扬。

    如果用几句话表达家庭教育的全部精华,那就是要使我们的孩子成为坚定的人,能严格要求自己。

    ——苏霍姆林斯基

    情景一:

    青青4岁半,今年刚上中班,暑期回了老家。从老家回来后,妈妈总感觉青青学了许多坏习惯。晚餐前,青青一直在吃肉松,妈妈担心她吃了肉松,吃不下饭,就多说了青青几句。没想到青青居然对妈妈说“呸”,妈妈很吃惊。青青向妈妈说,我最喜欢打扮了,我要小孩的唇膏和指甲油。妈妈批评了青青,青青再次说:“我要打你!”这次,妈妈感到了震惊,这是原来绝对不会出现的。

    情景二:

    飞飞今年六岁,长的虎头虎脑,身体反应敏捷,小家伙天生拥有一套娴熟的运动技巧。与其它小男孩一样,他聪明又好胜,可就是有一点不好,与人论理,稍不留神就用小拳头对付,为此,老师和家人很伤脑筋。

    有一天,小朋友正在玩自己带来的玩具,不多会儿,就听见嘶叫声,只见两位小将已扭在了一起,谁也不相让。飞飞一只手抓住对方的前胸使劲的推耸着。原来,两人为争辩玩具汽车的颜色是红色还是绿色各不相让,你一句,我一句,几个回合下来,飞飞按捺不住使出了“看家本领”。

    老师批评他,只见他铁青着脸,像是一只遭到围攻的小老鼠急急声辨:“我说这是红色的嘛,可他要说绿色的!”老师想了想,走上前去,蹲在他跟前,沉住气说:“我知道你的小手伸出来一定是想摸摸自己的小耳朵,不小心打着了人,这样吧,以后要跟人恼了,小手伸出来就摸摸自己的耳朵,摸摸自己的脖子,好吗?”“好!”飞飞歉意中略带一丝狡黠。老师轻轻的吁了一口气。

    为彻底改掉他的坏习惯,在随后的一连几天中,老师有意让他与小伙伴一块儿玩,注意着他与人发生争执的那一刻。一见他的手伸出来,就暗示他摸摸自己的小耳朵,聪明的小家伙心领神会。功夫不负有心人,飞飞动手打人的坏习惯通过“摸摸小耳朵”的过渡终于得以制止。

    孩子总有一些不大不小的坏习惯,很令做父母的头疼。在有孩子的家庭中,每个家长都有操不完的心,从吃住玩到安全、性格培养等多个方面,而且由于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总会有些事情孩子不愿意做或有很强的抵触情绪。从晚上的刷牙,到上车系安全带,到不爱吃的食物,总之是千奇百怪。家长要对这些行为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正确的指导,因为不良行为一旦变成“坏习惯”,就会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羁绊。

    许多父母几乎都用同样的方法教自己的孩子改正一些不良的习惯。通常,父母先是以一种怪表情(厌恶或不屑)表示孩子又在做不该做的事;然后出言制止他、教训他。有的父母会带一点羞辱的话:“你是想让自己看起来很蠢的样子?”甚至拍掉他的手或打他一个耳光。然而,孩子依然出现这些不良的习惯,这种方法有效吗?

    虽然孩子有时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如此做,但是他们的行为一定有其目的,因为他们如此做可能得到父母的注意,父母也会对这些行为表示关切,做出不当的反应。所以,父母这种态度和反应不但对改变不良习惯毫无帮助,反而是增强或鼓励了这种不良习惯的重复出现。

    其实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都喜欢在表扬和鼓励下做些事情,即使这些小成功可能根本算不上什么。父母最好让孩子感觉你和他是一伙儿的,这样对你所说和所做的才不会有太多的抵触,也更容易纠正不良行为。

    (1)多给予正面引导

    鼓励永远比批评有效,哪怕孩子只有一点点的进步,也不要吝啬你的表扬。每天都给孩子一到两次正面积极的回应,或者在特定的某件事上给予表扬,用肯定的态度爱护和关心,一个鼓励的眼神或一句赞许的微笑都要胜过一堆喋喋不休的指责或过分的物质奖励。因为孩子是爱表现的,只需轻轻一夸,孩子就会高兴,精神上都得到满足。

    (2)善于抓住时机

    引导和教育孩子摆脱坏习惯要适时。因为很多小孩子的坏习惯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一般情况下,家长可以在孩子坏习惯出现后立即进行纠正。例如发现孩子不洗手就吃东西时,要及时给孩子讲明“病从口入”的道理,并督促他洗手。当孩子再吃东西时或许就会想起了上一次妈妈(爸爸)的教训。对于孩子的进步,你也要及时地表扬他。

    (3)循序渐进

    家长需要明白的是孩子的坏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因此纠正孩子现有的坏习惯,家长的要求不能太高,要切合实际,也要有耐心。不要指望孩子在短期内把坏习惯完全纠正过来。家长要多一些宽容心,给孩子多一点时间,只要孩子每次都有一些改正就可以了。在一些情况下,以前的坏习惯可能又会在孩子身上反复出现,其实这也是正常的,家长不必操之过急。

    (4)放弃“关注”

    当你发现孩子的坏习惯始终“屡教不改”时,千万不要认为是孩子在故意违抗你,也许孩子自己还没意识到又犯错了。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特点和喜好,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当你发现孩子又在咬自己的指甲了,你可以让她帮你打扫打扫房间,这样孩子会忘掉自己刚才的行动。这样避免因为对错误行为的关注而引起的孩子的“屡教不改”。

    (5)确立家庭规则

    想清楚可以容忍以及决不能容忍孩子什么样的行为。明确你对孩子的目标和要求,订立家庭生活中的规则,可以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家庭规则的确定,要清楚地、正式地告诉孩子。也可以将其写下来并在家庭中公布。如果孩子在规定时间以外打开电视,应让他及时关闭电视机,并且大声清楚地再陈述一遍规则,这样做有助于让孩子铭记在心。

    不要以为孩子一定能从父母的行为、好恶中明白所有的规定和限制。事实上,许多孩子只知道父母对他不满意,而不知道父母要他怎么做。另外,每个人对同一规定的理解可能不同,因此,规定必须很明确,要有的放矢,坚定自己的信念和原则,然后让孩子了解您的想法以及目标。务必牢记,随着孩子不断长大,对他(她)的期望也应随之进行调整。

    (6)有针对性地解决不良行为

    假如孩子一直重复出现某种不良行为,那么就要集中注意力。也许你会发现孩子有一大堆的行为问题需要解决,但是要改善孩子行为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一次只解决孩子的一种不良行为(永远不要超过2种)。这样你将更有可能去永久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再度出现。因此请缩小范围,明确目标,集中全力消除孩子身上表现出的那些不利于家庭关系的融洽以及妨碍孩子个性的健康养成的具体不良行为,例如嘀嘀咕咕地抱怨、耍脾气、很晚才回家等。

    规范孩子的行为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细心掌握孩子心理和生理特点,巧妙地加以引导。

    专家提示,对于孩子在不同年龄段出现的坏习惯,家长应使用不同方法来进行纠正。

    1~2岁:咬人

    分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通常不能很好地用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意愿,于是,咬人就成了一种独特的表述方式。

    建议:孩子的咬人行为应引起父母的警惕。如果孩子已经咬了别的孩子,父母应把主要关注点放在受害的孩子身上,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知道,他的这种行为并不能引起父母对他的重视。当父母发现孩子因此出现焦虑情绪时,应马上通过玩具或改变环境来转移他的注意力。

    2~3岁:占有欲

    分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萌发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占有欲也开始变强。与他人分享对他们来说是一门新的课程,需要长期学习才能掌握。

    建议:当父母带孩子外出时,应记得告诉他,要把自己的玩具与其他小朋友分享,如果他做不到,那么就应把玩具收起来。当然,事先可以允许宝宝收起两三样他最喜欢的玩具,保留一些他的权力。

    4岁以后:告状

    分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对是非对错有所认识,因此,当他看到有人在违背规则时,会理直气壮地把这种行为告诉家长或老师。

    建议: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当他发现别的小朋友正在做一件很危险的或可能会伤害到别人的事时,确实应该马上告诉大人。但是,告状也是一种不受人欢迎的行为。

    有时,孩子会希望通过告状来获得大人的帮助,例如,当小伙伴不愿和他分吃一个苹果时,父母最好把两个孩子叫到一起,通过协商的办法找到一个折中的方案。这样可以让孩子慢慢学会如何解决问题。

    5岁:霸道

    分析:很多孩子在这个年龄段开始出现小皇帝的霸道心态,他们常常会为所欲为。

    建议: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对其他孩子有攻击性行为,千万不要姑息迁就,而是应该及时给他制定必要的纪律,每次外出或参加集体活动前,都要跟他反复重申纪律。例如在游乐场游戏时必须排队,遵守秩序;在小区的游乐区玩一件器械时不要霸占时间过长,因为其他小朋友也等着玩。

    父母还应告诫孩子,如果他做不到遵守纪律,必须承受一定后果,例如结束游戏提前回家或缩短看动画片的时间;如果他在活动中能够很好地遵守纪律,应及时表扬或给予奖励。

    6岁:说脏话

    分析:学龄前的孩子有时会故意说些脏话来试探父母的反应。但有时,他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仅仅是模仿他人的话。

    建议:父母可以对孩子明确说明哪些词汇属于禁区,并且告诉他为什么这样说不好。如果孩子刚刚开始说脏话,应平静而严肃地警告他;如果孩子说脏话成了习惯,父母应给于必要的惩罚。

    7岁:反叛

    分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喜欢试探父母的底线,“抗旨”不遵是他们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建议:当孩子无视父母的要求时,父母应对他发出严正警告,告诉他如果再这样下去将会得到怎样的后果。例如当孩子不愿关电视睡觉时,父母应告诉孩子,如果在20秒内不关电视的话,明天将失去看电视的权力。当然,在发布类似命令时,父母的态度不要太强硬和不近人情,对于这个年纪的孩子,给他一个选择权是对他的尊重。

    7岁以上:说谎

    分析:孩子说谎主要是为了逃脱惩罚,有些时候可能是为了避免尴尬的场面,为自己争得面子。

    建议: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在说谎,首先应跟他说明诚实的重要性,并且告诉他为什么父母不能原谅孩子说谎。如果孩子继续通过说谎话来掩饰自己的过错,那么父母一定要让他受到惩罚,必须要让他知道,说谎对他没有任何好处。

    规范行为的经验之谈:

    (1)孩子在1岁左右时,已经能理解前因后果了,父母要让他明白“如果做错了事,就要受到惩罚”的道理;

    (2)由于小孩子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很短,父母在发指令时越简单,孩子接受的效果也就越好;

    (3)孩子犯错了,一定要帮他及时纠正,因为过了时间,他就会忘记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

    (4)平时应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果他表现好,就应及时表扬。

    41.目标太高远,孩子不可行

    自打孩子出世,你就有了做老师的机会,这是权利,也是你身为父母的责任。

    (1)给孩子制定恰当的目标

    给孩子制定恰当的目标,这样可以使孩子感觉到能够做到,孩子有自信心,从而有利于孩子发挥出潜能。

    不少家长都给子女制定了学习的奋斗目标。制定目标是好事,但如果目标定得不恰当就可能事与愿违。

    ①目标应可行

    有的父母其子女成绩基础较差,却一心想子女上名牌大学。因而,给子女定的目标过高,孩子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最后丧失信心,自暴自弃。孩子的成绩不仅不会好起来,可能还会退步。所以,给孩子制定的目标应该是可行的,是孩子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

    ②制定目标应参考孩子的意见

    有的父母制定目标完全由自己想,不参考子女意见。如父母想孩子读医科大学,要求孩子高中读理科。而孩子自己则文科成绩很好,想读法律。这时我们就应该参考孩子的意见。当然,孩子社会阅历浅,意见不一定完全正确。因此,孩子的意见只能作参考,不能一切由孩子说了算,必要时可找几位内行的人商定。

    ③目标最好是阶梯式的

    如子女目前成绩处于下等,可要求孩子努力争取中下等。等孩子的成绩达到了中下等,给予表扬和鼓励,再要求孩子向中等奋斗。达到了中等再争取中上等。这样孩子既有成功的快感,又有进一步奋斗的希望和压力。持续下去,就可形成良性循环,孩子就会越读越有信心。

    给孩子制定目标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哈佛大学研究人员曾于1979~1989年间对毕业生做过一个长达10年的追踪调查。1979年,哈佛大学MBA专业的毕业生被问及这样的问题:“你是否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并把它写下来了?你是否已经制定好了计划去实现它?”,调查对象的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都差不多。调查结果发现,只有3%的毕业生有清晰的目标并把它写了下来,13%的毕业生有目标却没有写下来;其余84%的人除了打算离开学校后好好过个暑假以外,什么目标也没有。

    目标决定方向,10年以后,也就是1989年,研究人员又找到了当年那些被调查的学生。他们惊奇地发现:当初那13%制定了目标但没有写下来的毕业生挣的钱,是那些没有目标的84%毕业生的两倍。而最令人惊奇的是,当初那些目标明确,而且把目标写下来的3%的毕业生,他们挣的钱平均是其余97%的毕业生的10倍。10年来,他们始终朝着同一个方向不懈地努力,10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顶尖成功人士,其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这就是目标的力量!父母都希望孩子有一个成功的人生,有一个美好的前途,过上幸福的生活。什么是成功呢?可以说,成功就是实现既定的目标。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目标不清楚的人有很多。在很多时候,孩子的生活就像《爱丽丝漫游记》里所描述的那样:“你能告诉我,我应该怎样从这里走出去吗?”爱丽丝问。“这要看你想到哪儿去?”猫回答说。“对我来说去哪儿都无所谓。”爱丽丝说。“那你怎样走也无关紧要。”猫说。是的,如果不知道我们要去往哪里,那么怎么过都无关紧要,随便到哪儿都行,那就哪儿都到不了。没有目标,就没有梦想,就没有期待。因此,想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成功的人生,父母就必须帮助孩子成为一个目标清晰的人,帮助孩子养成目标管理的习惯。这样,孩子才不会在生命的航程中徘徊不前,才不致迷失方向和自我。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孩子来说这一点更为重要,孩子的年龄越小,榜样的感染力就越大。父母和孩子可以通过阅读名人传记等渠道来搜集目标管理的榜样。而从榜样的实际效果来看,与名人榜样相比,孩子身边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榜样对孩子的教育效果更为理想。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讲过:“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重,父母对自己每一行为举止的注重,就是对子女最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教育方法。”父母与子女朝夕相处,与孩子之间具有最亲密的情感关系,孩子对父母在心理上具有认同性,在行为上也会去模仿父母。

    父母不应该像蜡烛,为了教育好孩子而牺牲自己,而应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自身也得到发展,达到共同成长的“双赢”。如果父母以身作则,每天、每周、每一个月、每一年……都有自己明确的目标,那么父母就会成为子女的表率,这不仅可以提高父母在子女心目中的威信,而且可以使家长掌握好管理子女的主动权。

    孩子,你能明确目标吗?正如父母无法代替孩子成长一样,父母不能用自己的目标代替孩子的目标,父母的期望只是孩子前进的动力,而不应成为孩子前进的既定方向。孩子自己确定的目标最有动力、最有鞭策力,因为是自己制订的,就不会有任何不去为之奋斗的借口。父母不能剥夺孩子参与决策的权力,更不应该拥有替代孩子制订目标的权力。父母要做的是帮助孩子自己确定自己的目标,列出目标清单,分析实现目标的收益和代价。

    同时,人们在行动中不仅需要知道明确的目标,还要有一个个通往目标的里程碑,这样人们能够不断地把自己的行动与目标加以对照,进而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行进速度与目标之间的距离,人们行动的动机就会得到维持和加强,并继续努力达到目标。

    父母可以指导孩子在通往目标的路上设置一些近距离的里程标志,使目标更进一步具体化,这样能够激励孩子的行动。比如目标分解法和图形分解等,尽量使目标既清楚,又有层次感。

    孩子,你做得很好!心理学的规律告诉我们,行为的形成需要及时地强化。父母要根据孩子的行为表现,给孩子及时的反馈。

    如果孩子的目标完成情况较好,父母就可以给孩子一些奖励,比如去看一场电影,给孩子购买他喜爱看的漫画书,或者带孩子一起去看一场他感兴趣的球赛,这些都是很好的奖励方式。在选择奖励时,父母要注意以下几点:

    奖励一定要及时。否则,孩子可能会觉得受到忽视而降低习惯养成的积极性。父母既可以选择一些物质性的奖励,比如孩子喜欢的物品,也可以选择一些精神性的奖励,比如给孩子一个热烈的拥抱,一句真诚的赞美,效果可能更好。

    如果孩子的目标完成状况不是很理想,父母不要一味地批评,而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给出建设性的意见。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分析目标完成的情况,哪些目标完成了,哪些目标没有完成。对于没有完成的目标,要具体分析原因,然后再根据分析的情况给出建设性的意见,让孩子知道下一周、下一个月该怎么办。

    (2)对孩子的期望要适度

    作为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寄予厚望是无可非议的。你希望孩子成为怎样的人?你的希望是否也是孩子的希望呢?孩子能够接受并为此而努力吗?制定孩子的培养目标与制定工作计划不一样,它需要父母更多地从孩子的自身特点与综合素质来考量。

    自打孩子出世,你就有了做老师的机会,这是权利,也是你身为父母的责任。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总是出于爱与善意的。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孩子们长大以后都能成为了不起的人。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社会的未来。父母们都在为自己子女的成长付出心血,但由于很多父母对教育的知识了解得不够或是太少,使得教育总是事倍功半。

    培养孩子要有前瞻性的眼光,关爱孩子,一定要考虑到孩子的将来。所以确定教育目标也要具有前瞻性,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成长。孩子长大后要和那些综合素质更强、更会思考并且懂得团结合作的同龄人去竞争。如果孩子从小就贪恋安逸舒适的生活,而不去发展和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是不可能在未来的社会中获得成功的。相反,他们只会带给父母失望和沮丧。

    其实,给孩子最好的礼物,莫过于培养孩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拥有善于学习和把握知识的本领;拥有与人相处和领导团队的才能。这样,无论他们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会获得成功,得到幸福。具备以上能力的人,会比那些聪明但缺乏自控能力的人更善于与人共事,并保持乐观、昂扬的精神状态,工作得更出色,更有成效。

    在给孩子树立目标之前,你先问问自己,是不是真的很了解你的孩子。事实上,很多父母往往会犯这样一个错误:自认为太了解孩子了,于是不知不觉地过早给孩子做了定位。

    回想一下,你是否跟朋友这样说过:“我的孩子脾气有点糟,怎么一点也不像我跟他爸爸呢?”换个角度来想:“其实孩子心地善良,很有正义感,只是看到小朋友被欺负的时候,他说话的方式和声音听起来像是在吵架。”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又何必一定要往不好的方面想呢?换个方式想,父母与孩子之间就会少一些压力与冲突,也不会有太多不必要的期望了。

    尤其面对学龄前儿童时,父母的态度更要客观、开放。面对这么小的孩子,你将如何去定位他的性格?或是了解他得天独厚的特性呢?真的有一些蛛丝马迹,也应该用平常心去看,而不是就此抓着这项“技能”,对孩子做出过度的要求,这反而容易扼杀了孩子的兴趣,让他失去了发展的机会。

    一位母亲曾在儿子上大学时,请教过国内某知名大学的一位教授:儿子应该报考哪所大学?

    这位老教授没有直接回答她的问题,而讲了一个故事给这位母亲听。

    偏远地区有一个女孩子,学习特别好,物理、数学、化学都能考满分。高考时,父母让她考全国重点大学,她不想考,可父母逼她报考,说是让她为祖宗增光;老师也劝她报考,说是为学校增光。她违心地上了我们学校,情绪一直不稳定,妈妈在校园里陪了她很久。妈妈回去后,学校进行了三次考试,她的成绩都名列中下。过去,她一直是当地的“状元”,这样的结果给她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入学仅三个月,她便跳楼自杀了。她的母亲到学校来“接”她,欲哭无泪,一声接一声地喊:“是我害了我的女儿!是我害了我的孩子!我当初为什么要逼她?”

    教授最后情绪很激动,说:“为了进军清华、北大,牺牲了多少孩子?你难道也想自己的孩子成为其中一员吗?”

    期望值不要太高,太高了就会失望。一些在“重压”下长大的孩子,虽然上了大学,但内心世界仍然被自卑感笼罩着,不能自拔。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每个人都会有许多事不能如愿以偿。心理素质好的沉着应对,于是成功了;心理素质差的在烦恼中难以自拔,于是倒下了。其实很多父母往往只重视了对孩子所要达到的目标的培养,却忘记了给孩子在成才的路上应有的素质教育。从高考状元到成绩平平,从备受关注到默默无闻,心理落差之大,是一般人难以承受的。

    千万不要以“爸爸妈妈都是为你好”为理由去逼子成龙。正像法国诗人海涅所言:“即使种下的是龙种,收获的也可能是跳蚤。”

    我们仔细想一下,我们到底想要的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怎样才算是一个优秀的孩子呢?是要一个空有好成绩却有着阴霾个性的孩子,还是要一个人格健全,健康成长的孩子。让孩子成才的代价不能牺牲快乐的童年,以至于那种无形的伤害深深地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

    当代作家钱钟书先生出生于江苏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他出生时,因其伯父还没有孩子,就由祖父做主,把他交由伯父抱养。

    伯父领养了钱钟书之后,视其为掌上明珠。伯父不想让他早读书受苦,于是整天带着他四处游玩,进茶馆、听说书、看小说等等。即使他小有错误,伯父也不管他,更不用说训斥了。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使钱钟书从小养成了自高自大、目中无人的脾气和狂妄无忌的性格,他对什么人什么事都不在意,敢任意地批评、嘲弄。放荡不羁的性格也使他毫无顾忌地全身心地去追求自己的兴趣,而对兴趣的追求,恰恰打开了他的天才之门。

    钱钟书小时候很喜欢看小说,在看完了家里收藏的古典名著之后,就去书摊上看,常常流连忘返。伯父不得不给他租小说看。伯父任其发展的做法,也使得他养成了不爱学习、晚睡晚起、贪吃贪玩的坏习惯。但后来都得到了其生父的纠正。

    后来伯父在他少年时就去世了,父亲又远在北京教书,没有人可以约束钱钟书了。他一到假期就痛痛快快地看着各种杂志,临到开学,才想到课本还没翻过。

    有一次暑假,父亲让他跟弟弟各写一篇文章,结果弟弟顺利过关,他却因为文章不文不白、词义怪诞、用字庸俗、字迹潦草而被父亲痛打了一顿,这使得钱钟书羞愧不已,痛哭一场。但之后,钱钟书就开始发奋读书了。

    钱钟书对外国文学,特别是外文原著很感兴趣。早在十一二岁时,他便开始阅读外文译著。后来他在一所教会学校上中学,得到了良好的外语训练,不仅开阔了眼界,还使他对外文的兴趣更加浓厚。后来,钱钟书数学只考了14分,却凭着优异的语文、英文成绩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并成为中华文化界一位独具魅力的大师。

    从钱钟书先生的成长过程中,可以发现这样一个道理:先要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使孩子养成一种自由开放的个性,使他们在一定空间内自由发展。然后是注意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兴趣,兴趣是开启人内在动力的钥匙,培养孩子自由的个性,发展他们的兴趣。

    父母在为孩子定下目标之前,可以参考孩子的兴趣慢慢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经常会在生活、玩乐中显露出来。作为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并为之感到高兴,尽力为他提供帮助。当孩子的兴趣并不符合你的想法,甚至与之相差甚远的时候,也不要打击孩子。为人父母的你一定要记住:只有孩子感兴趣的东西,他才会用心去做,才会取得好的成果。

    当今的孩子是非常早熟的。受电视和社会的影响,他们都比较有自己的想法,希望按自己的愿望来生活,不再希望自己成为别人的影子或按照别人的方式去生活。现在的孩子个性都比较强,如果父母强行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的话,孩子必会感到压抑、愤怒甚至反叛,或者以拒绝长大和自我封闭的方式来发泄他们对父母的不满。虽然你是孩子的父母亲,但是要知道,孩子是没有义务去替你完成你未能达成的目标的。

    如果有一天孩子没能使你如愿以偿,那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想想看,孩子还给你带来了哪些意外的惊喜呢?

    孩子虽然没有实现你的愿望,但他生活得很满足。他很努力,他能融洽地与他人相处,为社会服务并且充满自豪感。对这样的孩子,你还担心什么呢?

    孩子快乐,就是身为父母的快乐。虽然你为孩子设计的梦想并没有如愿以偿,但是孩子独立了,他过着他觉得幸福的生活,并且生活得快乐而满足。

    有了这样的结果,你就不必担心你的想法正确与否了。对孩子的未来充满希望和幻想本身并没有什么错误,关键是你要使自己接受这样的事实: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成为一个有公德心,有责任感,善良而诚实,尊重他人,彬彬有礼的人。他懂得爱这个社会、爱生活、爱父母、爱每一个人,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为他所生存的社会奉献力量。这才是“真正的希望”,也是我们要送给孩子的最宝贵的礼物。

    42.我们要如何帮助孩子

    有一种饱和原则,就是孩子们惯有的厌烦心情。虽然强烈地想达到目的,却无法持续主动地去做事。

    作为父母,我们一定都想知道,孩子在哪个阶段,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知识和学习的能力。一般来讲,这些都是有一定规律可言的。下面以数学为例,分段列举孩子在各个年龄段所具有的能力。

    1~3岁,孩子已经有了简单的数字概念,能够辨别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几何图形。

    3~6岁,孩子能够识别数字和认识拼音字母。

    6~7岁,孩子开始会做简单加减法,能够分清单数和双数,并能掌握其中的规律。

    7~8岁,孩子能做两位数的加减法,能熟练运用乘法表;能使用常见的度量衡,并知道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8~9岁,能比较10万以内数字的大小,并会做3位数的加、减、乘、除法。

    9~10岁,能借助工具,运算很大的数字,开始学习小数和分数。

    10~11岁,能对分数进行加减乘除。

    11~13岁,能对小数进行各种运算,并能理解各种几何图形及相互关系。

    在孩子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除了让孩子识字、做算术题、学英语之外,家长还应让孩子掌握一些优秀的学习能力,如让孩子学会阅读、培养孩子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让孩子成为小小创造天才等等。

    那么,家长应该通过何种方式培养孩子的这些能力呢?

    让孩子把学习当作快乐的事。学习是每个适龄孩子必做的事情。但有调查显示,只有6%的学生感觉学习是件快乐的事情;而94%的学生则认为学习是让人心烦和不快乐的事,他们所希望的就是放假休息,或者是上电脑课、上体育课。面对这种现象,确实值得人们深思,为什么大多数的孩子都认为学习是件不快乐的事呢?

    一位儿童心理学家曾说:“孩子厌恶学习,主要是觉得‘学习是一种痛苦’。为什么学习被孩子视为痛苦?其原因在于父母把学习和考试扣上必然的关系,每天不停地催促孩子去学习。”

    事实也确实如此,如果孩子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他就会觉得学习是无比快乐的事情。但是,家长总是逼着孩子学习,就容易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件比较烦的事情,特别是学习时间一长,孩子就会感觉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总想出去玩,根本就不能静下心来学习。这时,孩子的人虽在家里,可是心思却早已脱离所学习的内容,不知飞向何方了。

    陀螺是不快乐的,因为它是在外力的抽动下才运动。同理,过度的强迫孩子学习只会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采用正确的、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让孩子爱上学习的86招:

    ①使孩子主动做功课

    你的孩子很听话,是一匹温顺的马儿,但人们常常这么说“能够把马带到河边去,却不能让马儿喝水”。的确,除非马儿很渴,不然,即使能够把它带到水边去,也不能让他主动喝水。

    第一招,做作业的时间不宜过长

    第二招,放大孩子的优点

    第三招,学习不可操之过急

    第四招,让他把喜欢的女孩带回家

    第五招,先让孩子玩个够

    第六招,刺激他,使他全力以赴

    第七招,正话反说

    第八招,经常改变学习环境

    第九招,列一个功课计划表

    第十招,先让孩子做擅长的功课

    第十一招,让孩子自己抽签决定

    第十二招,别在孩子面前评判老师

    ②如何使孩子听话懂事

    在与孩子沟通时,一定要认真聆听他说话,让他感到父母对他的重视与尊重,这样孩子小小的自尊心就会被树立起来,他也会在与大人的谈话中,认真思考自己想的和做的,表达自己的意见,这对孩子的理性思维习惯也有良好的帮助。当然大人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也应该注意一些细节,这样才能比较迅速地和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

    第一招,借第三者之口赞美孩子

    第二招,用书信或日记与孩子交流情感

    第三招,用温和的语调交谈

    第四招,及时让孩子知道错在哪里

    第五招,巧妙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第六招,与孩子打成一片

    第七招,一次只交待一件事

    第八招,常常表达对孩子的信赖

    第九招,只提有建设性的意见

    第十招,不要指责遭到挫败的孩子

    第十一招,及时纠正孩子不良的生活细节

    第十二招,多用赞赏的话肯定孩子

    ③如何引导孩子自动自觉

    有一种饱和原则,就是孩子们惯有的厌烦心情。虽然强烈地想达到目的,也能够体会把事情做完的乐趣,但是因为课程繁多在内心产生阻力,无法持续主动地去做事,如果把要求的水准降低,课业的份量减少,继续培养孩子在低潮时的活力,那么他们在低潮过后,又会升起责任心,更主动地去做功课。

    第一招,适当降低对孩子的要求

    第二招,先让孩子做不喜欢的科目

    第三招,用同一步调增强主动行动力

    第四招,让孩子先吃点苦

    第五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第六招,母亲的激励最重要

    第七招,要改变孩子先改变你的态度

    第八招,偶尔用恳求的证据与孩子说话

    第九招,不在孩子挫败时痛骂他

    第十招,给孩子适当的报酬也是行之有效的

    第十一招,多带孩子与大自然接近

    第十二招,成功并不像你想像的那么难

    第十三招,培养孩子主动自我的激励

    第十四招,化愤怒为学习的动力

    ④如何让孩子学会管理情绪

    青春期的孩子常对家长有所不满,因为伴随成长而来的自我要求,总和家长的规定互相冲突,家长必须要尽力克服这种过渡期困难,让孩子顺利地成熟长大。

    第一招,引导孩子宣泄不满情绪

    第二招,让孩子有自选课题的权利

    第三招,认真倾听孩子的不满心声

    第四招,把顾客的角色换成孩子

    第五招,别让工作忙成为你的借口

    第六招,民主方式处理孩子不合理要求

    第七招,以退为进说服教育

    第八招,用实际利弊得失来处理任性态度

    第九招,注意引导孩子的从众心理

    第十招,给孩子一个发泄的空间

    ⑤如何使孩子热爱学习

    在填鸭式的教育模式下,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模式化的过程,甚至谈不上喜欢不喜欢,不管孩子对学习有兴趣还是没兴趣,都得坐在书桌前把课本一遍又遍地看,这也是一个让孩子产生倦意的起因。

    第一招,多给孩子讲一些励志故事

    第二招,用近期的学习目标来鼓舞孩子

    第三招,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也很重要

    第四招,改掉孩子三分钟热度的习惯

    第五招,通过增进食欲促进学习

    第六招,教孩子学会保存实力

    第七招,适量的运动可使孩子脑筋更灵活

    第八招,用激将法促进孩子学习

    第九招,利用危机意识促进学习效率

    第十招,保持新鲜的学习内容

    第十一招,用不同的科目调节读书气氛

    第十二招,刻意变换孩子的学习环境

    ⑥如何消除孩子的学习紧张情绪

    身为家长必须深明其理,尽量给予孩子适当的辅导和安慰,让孩子能去除患得患失的不安心理,并时常以乐观幽默的口吻,解除孩子暗存心中的畏惧感,使他们有高度的自信心和勇气,去面对接踵而至的大小挑战。

    第一招,陪伴孩子让他有安全感

    第二招,以乐观幽默的口吻淡化孩子的失败

    第三招,把一个月说成三十天

    第四招,多关注孩子心理建设的重要性

    第五招,呼吸能调节孩子情绪

    第六招,刻意在孩子面前说错话

    第七招,吉祥物稳定心情

    第八招,排解积虑消除紧张一吐为快

    ⑦如何使孩子注意力集中

    家长应当适度地调整功课进度,而不该守着既定的计划,这样方能得到兼筹并顾的绩效,有些小孩甚至在一旁边看书,一边羡慕别人嬉戏玩乐,心中潜藏着不满的情绪,更会影响他往后的读书兴趣。

    第一招,迂回的暗示技巧

    第二招,制订不规则分段时间表

    第三招,闹钟的妙用

    第四招,建一个弹性的功课计划表

    第五招,去除“随时都可以做”的松懈意识

    第六招,刻意而适度地分配孩子做家务

    第七招,让孩子猜题提升考试注意力

    第八招,热身必不可少

    第九招,用“量”来驱策前进

    ⑧如何消除孩子学习的迷惑

    对于家长来说,其眼中无关紧要的小事,有时往往是孩子心中沉重的负担,所以家长应时时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以旁观者的姿态,帮助孩子解决生活上的问题。

    第一招,引导孩子做最正确的选择

    第二招,抉择时的诱导询问法

    第三招,以一种选择为前提巧妙设问

    第四招,黑母牛的奶一样是白的

    第五招,拔开遇事慌乱的迷雾

    第六招,船到桥头自然直

    第七招,亲身体验才是最深刻的

    第八招,命运就藏匿在我们的思想里

    第九招,在孩子房间挂上他微笑的相片

    (1)怎样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在长时间里逐渐形成的、不易改变的。有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坏的学习习惯。惜时专注、注意观察、勤思善问、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标新立异,这是好的学习习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做一天和尚撞一大钟”,这是坏的学习习惯。

    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而坏习惯则是“道德上无法偿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够用不断增长的利息去折磨人,去麻痹他的最好创举,并使他达到道德破产的地步。”可见,克服坏的学习习惯,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不仅会使你的学习更有意义和价值,而且会使你终生受益。那就好好地享用这种“资本”的“利息”吧!

    ①家长怎样帮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克服坏的学习习惯呢

    坚决。汽车在启动时,所要克服的阻力,比它开动后所要克服的阻力大得多。学习习惯的改变与养成也是这样。因而,家长在养成孩子一种好习惯或改变一种坏习惯时,必须一开始就施以坚决强烈的力量,越坚决越好,越强烈越好。

    坚持。心理学告诉我们:新的条件反射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在成长“定型”之前,总是不稳定的;而旧的条件反射形成的神经联系“定型”在彻底瓦解前,又总具有某些回归的本能。因而,学习习惯的养成与改变,在取得彻底胜利之前,不能有丝毫的懈怠。一直坚持到坏习惯土崩瓦解,好习惯根深蒂固的时候为止。

    坚定。家长帮助孩子制定目标,坚定不移地推进。朝向目标的行动,都得当机立断,短期目标达到以后,可以回顾孩子所取得的“成果”,再订下一步目标,以利再战。当然还要预防反复的发生。

    坚硬。家长应告诫孩子学习习惯的改变与养成,实际是用意志战胜惰性,战胜“旧我”实现“新我”的过程,说通俗点就是自己同自己作对。“理智的强者善于同自己作对”做理智的强者,勇于战胜自己,用坚硬的态度和理智去终止原有的条件反射,建立新的条件反射。只有这样,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有意识地到城门上读书。便是一个自己同自己“过不去”、与自己作对、培养在嘈杂的环境下专心读书能力的典型范例。

    总之,家长应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有坚定的信心、顽强的热心和坚韧的毅力。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他就能在学习中不断取得进步。

    ②只有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让孩子自主的去学习

    自主学习,即孩子依靠自身的努力,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能自主学习的孩子寥寥无几,少之又少,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所致:

    乐不思蜀。常言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条件差的孩子大部分都有这样一种信念,一定要把书读好,看将来能否有出息,抓住“铁饭碗”,脱离祖辈们“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这就为他们能自觉主动地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家家富裕了,人人生活改善了,至少再也不必为一日三餐而担忧,许多孩子因此而“乐不思蜀”,迷失了自身奋斗的目标。

    娇生惯养。现在的家庭,儿女少,多数为独生子女,家长视子女为掌上明珠,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几乎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极乐生活,有几个这样的孩子会对他们将来长大以后的事情而担忧呢?因此,多数的孩子也就没有了奋斗的目标。

    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不少人这样说:读书已经没有用处。他们的依据是:现在社会上许许多多的人大学毕业了也找不到工作,孩子如果大学毕业了还不是找不到工作,而且孩子考上大学,还要付几万元的学费,倒不如孩子不读书更省心,不是有好多书读不好的人也同样赚大钱吗?你听听,孩子如果听了这样的话,能不受到影响吗?势必使孩子失去奋斗的信心,没有了信心,就谈不上自觉主动了。

    有一部分孩子自以为聪明,认为只要课堂上听一听就什么都学到了,孰不知科学知识是无止境的,老师在课堂上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

    破罐子破摔。有一些孩子,从低年级开始就不认真学习,没有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到了中高年级,往往想学也学不进去,力不从心,自身又不主动补缺补漏,从而使学习更加一蹶不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对待学习,自暴自弃,这样的孩子能自主学习吗?

    孩子的自觉性表现在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按时完成作业、自觉复习功课、自己准备学习用具、收拾屋子、自己洗衣服甚至做饭等等。但是,许多孩子都不能做到这些,他们总也玩不够,既不喜欢学习,也不喜欢干活,让家长感到非常头疼。

    孩子的自觉性并不是天生就有的,是需要后天逐步培养的,首先要有兴趣和动机。有些家长过早地让孩子认字、计算、背诗、阅读,过分地强迫孩子学习,占用了孩子的娱乐时间,使得孩子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总想玩。有些家长让孩子除了学习就是练琴,没有其他娱乐活动,使孩子生活在枯燥乏味之中,对一切都不感兴趣,不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还有些家长只要求孩子学习,其他一切都不要孩子去做,在物质上给孩子创造了特别优裕的环境,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结果孩子生活在富裕满足之中,缺乏吃苦精神和毅力,对学习目标没有什么追求。这些问题都使得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和动力。

    除了兴趣之外,还要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现在的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对孩子的关注、照顾、保护过多,孩子没有机会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有的孩子已经十多岁了,却从来没有洗过衣服,更没有做过饭,对学习以外的东西一窍不通,殊不知儿童的运动能力、动手能力、协调性都与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孩子很懒很笨,在学习上也会遇到很多挫折,其结果只会使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当然更不可能自觉去学习了。

    有的孩子也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也有学习能力,但就是自制力差,不能约束自己。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很多:

    ①由于感觉综合失调,使得身体各部位不能听从大脑的指挥协调,这就需要进行专门的训练。

    ②家长对孩子管得太多,孩子生活在“他制”的环境中,当然无法形成自觉能力。所以,家长要给孩子自我管理的机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写作业可以用闹钟自我监督,要多鼓励,少批评。

    ③对孩子管理不要过分绝对化,例如:一开始家长鼓励孩子学电脑,但当孩子已经喜欢上玩电脑了,家长却突然意识到会影响学习,就严禁孩子上机,孩子当然会想方设法地偷偷玩了。所以,与其让孩子偷偷玩儿,还不如要求孩子自己合理安排好学习和玩的时间,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会逐渐形成自觉性的。

    (2)让孩子自主的学习

    让孩子自主的学习,其实很简单,只要您少干涉就够了。因为,每个孩子天生都是好学的,只要您没有用不得当的办法去打断他们,他们会很专注地自主学习的。

    比如:孩子在专心玩一个玩具的时候,您千万别拿着水果去要他吃等等。孩子有疑问时,自然会找您去解决,这个时候,你和孩子一起查书,翻资料,找到答案。这样时间长了,他遇到困难时,就会自己主动地去找书,寻求结果,而不是依赖于你的帮助了。慢慢地,也就学会了自主学习。

    ①学习,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本来就应该是自主地。尤其从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历程上来看,早期的行为主义研究发现,动物和人类早期的学习心理,就是一种被动地强化;而后起的人本主义心理研究发现,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其本质上就是学习是人的自觉主动性的学习行为。小学生中优秀学生和差学生的最大区别也就在于学习的主动性上。也就是说,只有主动学习,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

    自主学习,是人本主义的基本思想。所以,要提倡和引导孩子自主学习。

    家长必须相信:孩子的本性是诚实、善良的,任何一个孩子都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优秀素质与天赋。

    孩子在本质上是自立的、能动的,其行为受自己的意见和价值观的驱动和维持,不受外来因素的支配。

    孩子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是孩子成长发展最基本的需要,人天生就有发展自我、表现自我的本能欲望,并且每人都有能力权衡利益,做出个人的决定。可以说,每个孩子都是自发的自我指导者和自我实现者。

    孩子具有先天的学习潜能,家长应充分利用孩子这种学习内驱力,激发孩子自我实现的欲望。这样,顺理成章,家庭教育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应放在促进孩子的自我实现和发展的潜能上。

    ②为了能够让孩子自主学习,促进孩子的自主学习,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要职责表现为六个方面:

    帮助孩子弄清自己到底想要学习什么。当然,也不是随着孩子自己的意愿想学什么就是什么,我们可以运用追问法,引导孩子反复追问自己,弄清到底为什么要学,学了会有什么好处,引导孩子弄清真正的学习意图。

    帮助孩子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这不仅是在孩子学习之前的事情,更多是地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和学习一个阶段后的总结和体验,学习给他自己带来了什么样的好处。

    帮助孩子安排适宜的学习活动材料。这不仅是孩子的课本,可能更多的是家庭生活的内容。

    维持着某种滋育孩子学习过程的心理气氛。比如,孩子书房的装饰、家庭共同的学习时间、家庭成员相互讨论的习惯等等。

    家长自身也应作为可以为学生利用的资源,家长应当将本人的经历、本人的学习实际经验、以及工作成就等等,当作资源给孩子加以利用。

    ③家长必须做到:

    充分信任孩子能够发展自己的潜能并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孩子

    自身表现表里如一

    尊重孩子的个人经验

    重视他的情感和意见

    深入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

    家长只有以这些态度品质处理好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才能免除孩子种种精神上的威胁和挫折,才可能使孩子的自我实现的学习动机得以自然的表现。

    ④家长的主要作用在于建立一个积极、接纳、无威胁的学习环境,作为孩子学习活动的咨询者和合作者,孩子情感的反映者,促使孩子自我指导,激发孩子自我实现的内驱力。

    具体的做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来来考虑:

    自主学习,首先可以说,生活即学习。这是陶行知老师生前所提倡的。孩子在上小学以前,其实已经就在学习了,而且都是在生活中的学习。我们发现孩子的长大,不仅是在个子和年龄上的长大,更多地还是在知识与能力上的长大,只不过没有考试罢了。这也是为将来进入学校学习打下了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基础。孩子上了小学后,只不过是增加了学校的一部分学习内容,但更多地还是生活中的学习。所以,家长一定不要以为,只有在学校里才是学习,在家里的生活就不是学习。同时也要意识到,生活中形成的习惯和态度都会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学习。

    家长现在可能更多的是关注孩子在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上的表现,而忽视了孩子在其他方面的学习表现。

    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及学习心理特点。孩子能够学什么,应该学什么,应该如何学,应该学到什么样的程度,都是需要依据其成长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的基本能力,而不是家长的期望和要求。如果我们发现孩子哪些地方不如意,就横加阻拦和指责,不仅会挫伤孩子的自主管理的积极性,而且可能直接压抑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的成长。

    注重孩子的自我管理。从学什么,怎么学,到学到什么程度,都需要孩子自己能够安排和控制。当然,这里需要更多的还是自我管理的能力。比如,个人的活动安排、要做的事情、要实现的目标、需要的时间安排等等。这可能是家长可以和孩子进行反复交流和探讨的内容,并不是完全靠孩子自己随意而为。

    以学习能力为核心。没有学习能力,就谈不上自主学习,当然,对小学生来说,学习能力也是局限在他的学习内容和范围中的。学习能力主要指的是:观察、注意、阅读、理解、记忆、模仿、想象、判断、书写、计算等等。这些内容在家庭生活的学习中也可以处处体现出来,比如,让孩子自己生一盆黄豆芽,并让孩子做好生豆芽的观察记录和体验。家长不仅可以和孩子一同享受其中的快乐,也可以指导孩子提高相关的学习能力。

    需要孕育新型亲子关系和家庭气氛。孩子不仅需要在学习上能够自我计划、自我执行、自我检测、自我反馈,而且在生活上,在很多的事情上都需要有一定的自由空间。当然,这个自由的空间并不意味着就让孩子自己说了算,而是指导给孩子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游戏、学习以及和家长一起活动的内容、时间和方式。这就需要在家庭中建立新型的亲子关系。如果你能够认真倾听孩子的述说,就是一个很好的亲子关系的开头。

    新型的亲子关系必须具备三个要素

    父母和孩子交流要真实、真诚或表里一致。不装腔作势,尽情表露瞬间的情感和态度。

    尊重,也称接受或认可。家长善于倾听孩子意见,重视孩子感情,欣赏孩子的优点,宽容其缺点,维护孩子的尊严与爱好,相信孩子的选择和决定。

    理解,设身处地的理解。这种亲子关系带有明显的情感化倾向。

    这样可能不适合于学校教育,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还不是民主式的,大多还是官僚体制在教育教学上的延续。这就需要我们家长多费心,研究一下如何把家庭中的民主体制与社会上的官僚体制接轨,这样,也有利于孩子将来参加社会工作。

    自主学习,体现更多的还是个性的培养。自主学习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家长管理省事,而是为了适合于孩子自身能力和个性的发展,更重要的还是为了培养一个有独立的个性的人才。这同民主体制一样,也是不适合于学校的培养教育模式的。一个老师教一个班级的一个学科,老师本身也没有多大的独立性和个性,对学生的要求,可能也就只能会一刀切,这也需要家长能够在家庭教育中做好个性与全面、独立与合群相结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