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与得-退一步海阔天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退一步海阔天空,让几分心平气和。”这就是说人与人之间需要宽容。宽容是一种美德,它能使一个人得到尊重。宽容是一种良药,它能挽救一个人的灵魂。宽容就像一盏明灯,能在黑暗中放射万丈光芒,照亮每一个心灵。

    退一步是一种气度

    喝杯清茶,放松心情,看看大海,放宽心胸,观赏日出,放平心态,退一步忘却烦恼,不是说人生都一帆风顺,不是说生活都幸福美满,月有阴晴圆缺,人有祸兮福缘,不必为了一步而郁郁寡欢,不必为了一步而自寻烦恼。

    退一步是一种气度:宠辱不惊,笑看人世浮沉,退让一步,淡然人世变幻,世界因团结而进步,生活因退让而团结,退一步不是软弱无能,而是一种雅量,俗话说得好“量大福大”。

    有时候人们遇事难免会发生口角,人一旦有了怨气,做事就会不顾一切,结果却伤了自己也害了别人,所以做人要学会忍让,一个人快乐与否,不在于他拥有什么,而在于他会不会善待自己,与人处世会不会学会隐忍。

    古时候有一对邻居,一家姓杨,一家姓张,因为上一辈有点怨,一直到这一代还没有得到解决,张家二老去世的时候,告诉儿子:“一定要记着为我们出这口气,不然会死不瞑目。”张家儿子记住了二老的话,时常去杨家找碴儿。

    杨家二老没有生气,只是一味地忍让,儿子常看不下去要出去与他争执,二老拉住儿子的手说:“争争有用吗,大家都是邻居,这样做不是更伤和气吗?忍一忍吧,忍过去了就好。”杨家儿子是个孝子,所以没有出去与他争执。

    张家觉得杨家是怕了他了,就更加猖狂起来,有一次张家的小儿子贪玩,把自己家的鸡子扔进了粪池里,淹死了,不敢回家怕家里人打他,就一直到夜里才回去,第二天张家发现自己家的鸡子丢了一只,很是生气,当场指骂是杨家的人偷的。

    杨家的人没有说什么,只是淡笑一声说:“姓杨的多了,他不一定是骂我们啊!”

    后来张家的人在自己家的粪池里捞出了那只死鸡子,才知道是自己的儿子给弄的,感到十分惭愧,可是他认为杨家欠他们张家,所以还是想着法地整治杨家,后来一到阴雨天气,张家就把自己家的积水往杨家门前排放,杨家人又说:“阴雨天很少,晴天还是比较多的,忍一下也就过去了。”

    张家才知道自己做了这么多错事,杨家不仅没有抱怨他,还时常见了他就笑着打招呼,有什么好吃的也会来自家叫一叫自己,他感到十分惭愧,后悔听了父母的话,结果弄成这个样子,后来他再也不为难杨家了。

    有一年,杨家人外出办点事,几个强盗看见他家没人准备去抢劫,后来张家一起帮杨家看守,使得强盗无功而返,为杨家免去了这场灾祸,两家人也变得亲密了起来。

    得理之时要饶人,做大事者不计小怨,做事要适时让人,让出一种气度,一种智慧,一种君子之德。

    别人嘲讽时,要退一步,别人指责时,要退一步,退一步海阔天空,退一步是一种涵养,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美德。

    清康熙年间,有一位十分得人心的朝中重臣张大人,他为人处世十分和善,面对任何人都是一视同仁,对待平民百姓更是关爱有加,深得老百姓的爱戴,有一次他正在习书作画,丫头来报,说邻居叶家砌院墙把自己家的院子给占了。

    张大人却十分平淡道:“他占我家院子又没有让我吃不成饭,睡不成觉,为着这些争执个啥。”

    丫头十分不平,但是老爷都不管了,她一个下人也无话可说,只能干瞪眼看着叶家把墙砌到院中。

    叶家看到张大人不仅没有生气,而且还十分大度,就觉得不好意思了,对自己的下人说:“张家这么大度,我们又何必为着三尺院墙弄得邻居间不好过,盖个大房檐,让那些没有地方住的人当个休息地吧。”

    退一步海阔天空,退一步并不是因为自己害怕了更不是因为自己斗不过人家,而是觉得为这些事去争执没有必要,常听人讲,退一步,宽恕别人的罪是一件好事,如果再将别人的错误忘得一干二净,那就更好。

    是啊,如果一个人总是要心存报复,恐怕恩怨只会越结越深,而自己把宝贵的时间,甚至性命消耗在这无聊的争斗上,放弃了人生的主要目标,那就是人生的可悲。

    退一步是一种宽容,宽容别人就是善待自己,没有过不去的坎,没有走不完的棋,不是说遇事非得跟人一较高下,不是说做事非得争强好胜,不是说做人非得你死我活,人生如棋,重在过程不在输赢,做人要学会退一步,当海阔天空。

    让一步是一种尊重

    让一步是一种尊重,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不管什么时候,在什么场合都应当尊重别人,别让红尘迷惑,别为虚浮名利沉沦,什么时候都要记得让他人一步,尊重他人意见,那么我们的日子就会过得特别快乐,我们的生活就会十分美好。

    比亚从英国留学回来,她决定为中国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可是她在面试的时候却十分不顺,因为她有着丑陋的面貌,所有的人都嫌弃她,但是她每一次在别人拒绝她的时候,都保持着一颗乐观之心,她没有生气,而是很礼貌地对别人说了一声:“谢谢,你们虽然没有聘用我,却给我面试的机会,我为此谢谢。”

    有一天,她的简历得到了中国最有名气的电子公司的青睐,要求她过来面试,她非常激动,同时也很害怕,她怕自己的形象不能得到认可,当她在屋里对着镜子发愁的时候,她的阿姆来到身边,对她说:“孩子,保持笑容,只要你的心是美丽的,别人就会尊重你。”

    比亚听了阿姆的话,放下了那一份自卑,重新拿起自己的论文与简历走上了面试的大道,在公司大院里,一个老人拦住了她,那位老人是个剪花工,身上被泥水溅得脏了一半,可是老人却有着一双和善的眼睛,他看着比亚,请求比亚的帮忙,比亚从这位和善的老人身上看到一种尊重与美丽。

    比亚看了看表笑着说:“时间还早,老大爷你要我帮你什么?剪花还是浇水?”

    大爷笑着说:“我在这里拦了很多人了,可是没有一个停下来,反而都露出一种鄙视的眼神,只有你停了下来,还笑得这么美丽,我相信你今天一定会得到赐福,获得你想要的东西。”

    比亚笑得更甜了,大声说着:“大爷,借你吉言,如果我顺利通过了,我请你吃饭。”

    比亚按照大爷的要求认真地完成了大爷交代的任务,然后微笑着离开,从容地走向了面试大厅,大厅里坐满了人,看着那些穿得花枝招展的女孩,只有比亚最为朴实,但是她的笑容却最为灿烂,到了最后,大厅里走出了一位神采飞扬的老人。

    他对着话筒告诉大家:“考试已经结束,我的人选是比亚小姐,她将作为我的下一任助理,帮我完成事业。”原来这位老人就是刚才浇花的那位大爷。

    比亚用自己的乐观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热爱,她在失败面前不气馁,在别人的拒绝中不生气,而是退一步赢得了别人的尊重,她用自己的热情与大度赢得了老人的青睐,虽然没有华丽的外表,但是她却有一颗真诚善良之心。

    比亚宽容了那些不愉快的事情,退一步把自己的难过忘得一干二净,同时她尊重别人对她的友善,在别人的尊重中赢得了自己的事业。

    成大事者必能忍

    中国有句老话:“人在屋檐下,岂能不低头。”这句话如果我们从其有益的一面理解,正好说明了“忍”在客观现实于我们不利时的积极作用。这时的“忍”不是怯懦,而是胸襟大度的表现;这时的妥协也不是失败,而是成功的积蓄。从这个角度来讲,顽强执着是一种人生智慧,而忍让妥协则是另外一种智慧。

    大家都知道,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但是,当我们站在人生的起点想要达到目的时,我们要走的路可能大多数时候不会是直线。所以,尽管我们心里会充满着对成功的渴望,但我们也只能迂回前进,忍耐急于求成的急切心理,否则就很可能遭受失败。

    汉代韩信“胯下受辱”的忍让故事众人皆知。韩信出身贫寒,曾经饥一顿饱一顿地在淮阴街头踯躅,如同乞丐。有一天,韩信走到一座小桥上,迎面来了一个无赖,堵住了他的去路,并羞辱他说:“韩信,你整天带着刀剑,其实你是个胆小鬼。”韩信没有理会他,想从桥的右边走过去,但无赖挡住了右边;他要从左边走过去,无赖又挡住了左边。这时,围观的人越来越多,无赖更神气了,他说:“你若是有种就拿起刀,往我的身上捅一刀,没有这个胆量,你就从我的裤裆下面爬过去算了。”没想到,韩信真的从他的裤裆下面爬了过去。虽然当时在场的人都笑他无能,但智者能忍天下难忍之事,只要你学会忍让,即使再高明的激将法,在你的面前都会失去它的效力。后来,韩信果然辅佐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军事家。

    清朝康熙年间,当朝宰相张英的“忍”历来也为人所称道。一日,张英接到远在安徽桐城的一封家书,信上写着:邻居修缮老屋,占用了张英家的地皮。为此,张母修书要张英出面干预。张英看罢来信,立即提笔写诗劝导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母见诗明理,立即将好端端的院墙拆除并退后三尺。邻居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也马上把墙退后三尺。这样,在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从此便有了千古流传的“六尺巷”。事情就是这样: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

    到了近代,香港影视界巨子、邵氏兄弟电影公司的创办人邵逸夫的“忍”更是堪称后人学习的典范。有一次,在邵氏公司举办的一个盛大的酒会上,文化界、工商界的名流们以及走红的影视明星们齐聚一堂,邵氏公司的当家花旦、电影红星林黛及其母亲也应邀出席了酒会。

    席间,大家都开怀畅饮,相互敬酒,气氛很是热闹。邵逸夫自忖不胜酒力,凡是遇到有人向他敬酒,他都会礼貌地回绝。这时,林黛的母亲也举起酒杯向邵逸夫敬酒,可能是邵逸夫精神不集中没有注意到她,所以没有“接招”。林母面带怒气又带醉意,踉踉跄跄地走到邵逸夫跟前,猛地将杯里的酒全泼到邵逸夫——这位炙手可热的大老板的脸上。

    顿时,全场变得死一般沉寂,林黛则大惊失色,忙起身向邵逸夫赔罪。

    在众目睽睽之下,邵逸夫尊容受辱,难免恼羞成怒,真想当众将林母逐出酒会。但他并没有发作,只是“嘿嘿”一笑,然后又边拍西装上的酒水边若无其事地说:“老太太是喝醉了,大家千万别见怪,请继续喝酒吧!”

    邵逸夫一句轻描淡写的话不仅给公司明星林黛及其母亲当众留了面子,又对这一突发事件打了个很好的圆场,同时也不至于使自己精心操办的酒会不欢而散,真可谓是一箭三雕,一石三鸟!

    这件事以后,林黛深深感念邵逸夫对自己的厚爱,自觉欠下笔难以还清的人情账,为邵氏公司忠心耿耿效力到死。她还曾这样对人说:“邵老板这样做,对我来说是一份永远也还不清的人情账呀!从此以后,只要邵老板在世,我是永远也不能离开他的邵氏公司的!我要用自己的演技来报答他。”

    有时学会深藏你的拿手绝技,你才可永为人师。因此你展示妙术时,必须讲究策略,不可把看家本领通盘托出,这样你才可长享盛名,使别人永远唯你马首是瞻。在指导或帮助那些有求于你的人时,你应激发他们对你的崇拜心理,要点点滴滴都展示你的能力。含蓄节制乃生存与制胜的法宝,学会忍耐是走向成功的一大方法,在重要事情上尤其如此。

    能忍者,方为人上人

    中国有句老话:“能忍者,方为人上人。”坚忍是人们战胜困难、奋起前行、走向成功彼岸的强有力保证。古往今来,凡能成大事者,无不是能忍常人之不能忍,能吃常人不能吃之苦的坚忍之士。

    在春秋战国时期,作为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孟尝君,担任过齐国宰相,声望极高。他养了许多门客,有一位门客与孟尝君的妾私通。于是有人将此事报告给孟尝君说:“他身为主人的门客,不但不知恩图报,而且还暗中和主人的妾私通,应当将他处死。”孟尝君听后淡然地说:“喜爱美女是人之常情,以后不必再提了。”

    一年后,孟尝君召来那位门客,对他说:“你在我门下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到现在还没有适合的职位给你,心里很不安。现在卫王和我私交很好,不如你到卫国去做官吧,我替你准备上路的车马银两。”

    这位门客果然受到了卫王的赏识和重用。后来齐国和卫国关系紧张,卫王想联合各国攻打齐国,此人则劝谏卫王说:“臣之所以能到卫国来,全赖孟尝君不计臣的无能,将臣推荐给大王。臣听说齐卫两国早已在先王的时候,就订下和约,双方永不相互攻伐。而陛下却想联合其他国家来攻打齐国,这不但背弃了盟约,还辜负了孟尝君的友情。请陛下打消攻打齐国的念头吧。不然,臣愿死在大王面前。”

    卫王听后很佩服他的仁义,便顺了他的意,打消了攻打齐国的念头。齐国的人听后赞颂道:“孟尝君可谓善为事矣,转祸为安。”孟尝君实在是善治政事,竟然使齐国转危为安。

    俗话说:“君子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正是因为孟尝君平日的宽容大度,没有计较生活小事而获得食客的忠心,从而使齐国转危为安。而孟尝君的宽阔胸襟凭借什么?就是凭借了一个“忍”字。

    《菜根谭》中说:“语云:登山耐侧路,踏雪耐危桥,一耐字极有意味。如倾险之人情,坎坷之世道,若不得一耐字撑过去,几何不堕入榛莽坑堑哉。”它告诉我们,不仅登山踏雪需要这个忍耐的“耐”字,当我们接触复杂的人情社会时,如果没有这个“耐”字,也很容易遭到丧身之险。“耐”字,其实质就是“忍耐”,就是“忍”。

    俗语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也就是相信目前虽然处于不幸的环境中,但是终究会有峰回路转的一天,以此来不断地提醒自己忍受现在的痛苦,等候时来运转。这种对前途抱乐观、希望的态度使得忍耐有了价值。所以忍耐是有目的的,等待着“柳暗花明”的这一天,否则毫无意义可言了。

    自古人生多劫难,谁都会有不顺心的时候,都有遇到逆境的时候,其实这是促使自己身心成熟、准备宏图大展的机会。韩信忍受了“胯下之辱”,而后被刘邦封为大将。司马迁同样在遭受酷刑后,以极大的忍耐力,顽强地抵抗不幸的痛苦,终于完成了旷世巨著《史记》。

    那些处于人生逆境中的人们,最大的败笔是惊慌失措、毫无主意和丧失信心。如果你陷入了其中的一项,你不仅不会脱离逆境,反而你的劣势还会扩大,甚至使你永不翻身。身陷困境最好要平静而耐心地等待时机。

    “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知此,可以免蹭蹬之忧,可以消躁急之念。”就是说长期潜伏在林中的鸟儿,一旦有机会展翅高飞,必然一飞冲天;那些迫不及待而开放的花朵,必会早早凋谢。如果能了解这个道理,就会明白做事焦躁是无用的,只要能储备精力,重展身手的机会一定会来临。因此,身处逆境之中的人能够忍耐持久才是最重要的。只有抱着这种信念,最终才会领略到人生的辉煌。

    困难只是暂时的

    忍耐是人的一种意志,是人的一种品质,忍耐反映出来的是人的修养。一个有修养的人,必定具备忍耐的意志和品质。在通常情况下,人们认为好汉不吃眼前亏。真正的好汉关注的是长远的根本利益,而不会执着于眼前的祸福吉凶。

    有一句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忍耐也是一种苦,这种苦有时候是身体上遭遇的困苦,有时候是感情上被人伤害的屈辱。比起身体遭受的困苦来说,精神的折磨要苦得多,因为它考验着一个人的意志力和承受力。

    战国时,有一位名叫苏秦的人,自幼家境贫寒,温饱难继。为了维持生计,他不得不时常变卖自己的头发和给别人做短工。但苏秦却怀有一番大志,他曾离乡背井到齐国拜鬼谷子为师,学习游说术。一段时间之后,苏秦看到自己的同窗庞涓、孙膑等都相继下山求取功名,于是也告别老师下山,游历天下,以谋取功名利禄。

    苏秦在列国游历了好几年,但却一事无成,连盘缠也用完了。无奈之下,他只好穿着破衣草鞋,挑副破担子,垂头丧气地踏上了回家之路。

    等苏秦回到家时,已是骨瘦如柴,全身破烂不堪,满脸尘土,狼狈得如同一个乞丐。苏秦的父母见他这个样子,摇头叹息;妻子坐在织机旁织布,连看都不看他一眼;哥哥、妹妹不但不理他,还暗自讥笑他不务正业,只知道搬弄口舌;苏秦求嫂子给他做饭吃,嫂子竟不理睬,扭身走开了。

    亲人的冷眼相待让苏秦无地自容,但他一直想游说天下,谋取功名,于是便苦苦请求母亲变卖家产,然后再去周游列国。

    母亲狠狠地骂了他一顿:“你不像咱当地人种庄稼去养家糊口,怎么竟想出去耍嘴皮子求富贵呢?那不是把实实在在的工作扔掉,去追求根本没有希望的东西吗?如果到头来你生计没有着落,不后悔吗?”哥哥、嫂嫂更是嘲笑他“死心不改”。

    这番话令苏秦既惭愧,又伤心,不觉泪如雨下:“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认小叔子,父母不认儿子,都是因为我不争气、学业未成而急于求成啊!”

    苏秦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后,扬名天下的雄心壮志仍然不改。于是,他便开始闭门不出,昼夜伏案发愤读书,钻研兵法。有时候,苏秦读书读到半夜,又累又困,不知不觉伏在书案上就睡着了。等醒来时,他都会懊悔不已,痛骂自己无用。可又没什么办法不让自己睡着,有一天深夜,苏秦读着读着实在倦困难耐,又不由自主地扑倒在书案上,但他的手臂却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于是便猛然惊醒了。苏秦抬眼一看,是书案上放着一把锥子。由此,他想出了一个不让自己打瞌睡的办法,那就是后来人们说的“锥刺股”:每当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让自己猛然“痛醒”,保持苦读状态。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鲜血淋淋,目不忍睹。

    家人见状,心有不忍,劝他说:“你一定要成功的决心和心情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要这样自虐啊!”

    苏秦回答说:“不这样,我会忘记过去的耻辱。唯如此,才能催我苦读!”他还经常自勉说:“读书人已经决定走读书求取功名这条路,如果不能凭所学知识获取高贵荣耀的地位,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想到这些,苏秦更加忘我地学习起来。

    后来,苏秦又想出了另外一个防止打瞌睡的办法,晚上读书时,把头发用绳子扎起来,悬在房梁上,一打瞌睡,头向下栽,揪得头皮疼,他就清醒过来了。这就是成语“头悬梁,锥刺股”的由来。

    经过一年多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的“痛”读,苏秦的学问有了很大长进,他信心满满地说:“这下我可以说服许多国君了!”

    后来,苏秦到各国去游说,用自己的学问说服了当时齐、魏、燕、赵、韩、楚六国的君王采纳他的意见,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大的秦国。苏秦则独掌六国相印,可谓辉煌一时。

    这个消息很快便传到了苏秦的家乡,他的父母兄嫂都后悔以前对苏秦的态度不好。听说苏秦要去赵国途经洛阳,全家人特地赶到洛阳城外30里的地方,把路扫得干干净净,准备了丰盛的酒宴,跪着迎接他。

    “忍人所不能忍,方能为人所不能为。”懂得吃“眼前亏”,是为了不吃更大的亏,是为了获得更长远的利益和更高的目标。

    王江民是KV杀毒软件的发明者,他40多岁到中关村创业,靠卖杀毒软件几乎一夜间就变成了百万富翁,几年后又变成了亿万富翁,他曾被称为中关村百万富翁第一人。王江民的成功看起来很容易,不费吹灰之力。其实不然,他经历了很多困难,还曾被人骗走500万元。

    王江民3岁的时候患过小儿麻痹症,落下终身残疾。他从来没有进过正规大学的校门,20多岁还在一个街道小厂当技术员,38岁之前不知道电脑为何物。王江民的成功,在于他对痛苦的忍受力。从上中学起,他就开始有意识地磨炼意志,比如爬山,五百米高的山很快就爬上去了;下海游泳,从不会游泳喝海水,到会游泳,再到很冷的天也要下水游泳,以此锻炼自己在冰冷的海水里的忍受力。他40多岁辞职来到中关村,面对欺骗,面对商业对手不择手段的打压,他都能够毫不动摇。

    中关村还有一个人就是华旗资讯的老总冯军,他是清华大学的高材生,读大学时就在北京有名的秀水街当翻译赚外快。毕业后他找到了一份好工作,有机会出国,他却因为不愿意受管束而拒绝了。

    一次,他用三轮车载四箱键盘和机箱去电子市场,但他一次只能搬两箱,他将两箱搬到他能看到的地方,折回头再搬另外两箱。就这样,他将四箱货从一楼搬到二楼,再从二楼搬到三楼,如此往复。这样的生活,有时会让人累得瘫在地上坐不起来,但更需要承受的是心理上的落差。一个清华大学的高材生,要成天做这样的事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冯军发达起来后,又遇到了新的难题,就是与朗科的优盘专利权的纷争。邓国顺的朗科拥有优盘的专利,冯军的华旗却想来分一杯羹,邓国顺不答应,两家就起了纷争。冯军息事宁人想和解,天天给邓国顺打电话,但是邓国顺一听是冯军的声音就撂电话,逼得冯军不得不换着号码给他打。华旗在中关村虽然比不上联想、方正大名鼎鼎,可也不是籍籍无名之辈,作为一个老板能这样低声下气地求人,都是为了公司的生意,这就是创业者需要忍受的另一种精神折磨。

    波斯的著名诗人萨迪说过:“忍耐虽然痛苦,果实却最香甜。”所以,当我们身处逆境的时候,需要坚忍,才能磨炼意志;当我们遭遇失败时,需要坚忍,才能积蓄能量;当我们山穷水尽的时候,更需要坚忍,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做胸怀博大之人

    有句话说:化干戈为玉帛者是机智坦荡之人,化仇恨为友情者是胸怀博大之人。忍一时风平浪静,平息一点点怨恨,都会使人终身受益。

    我们只要生存在社会,就得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这就免不了面临着有与别人发生矛盾与冲突的可能。有的人能与交往的人平和地相处,有的人却与周围的人为鸡毛蒜皮的事而纷争不断,其间的界限从心理上说就是能忍与不能忍。

    许多时候别人的某一句话、某一个动作、某一个眼神或某一件小事,都有可能成为你斗气的导火索。面对这些,有时你会假想别人是对你不尊重,假想别人是对你不利,假想别人是在攻击你。因此,你不要总是一本正经地对待小摩擦,不要一味地自以为是,这会使你费神劳心,结果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而斗气。假如你遇见一蛮汉、粗人迷信以拳头定输赢,动不动就跟人家比力气,甚至会打得你头破血流。所以在生活中,无论你有多么委屈,你都不要争一时之快,记住小忍人自安。

    《三言二拍》里有这样一个故事:说一老翁开了家当铺,有一年年底,来了一人空着手要赎回当在这里的衣物,负责的管事不同意,那人便破口大骂,可这个老翁慢慢地说道:“你不过是为了过年发愁,何必为这种小事争执呢?”随即命人将那人先前当的衣物找出了四五件,指着棉衣说:“这个你可以用来御寒用,不能少。”又指着一衣袍说:“这是给你拜年用的,其他没用的暂时就放在这里吧。”那人拿上东西默默地回去了。当天夜里,那人居然死在别家的当铺里,而且他的家人同那家人打了很多年官司,致使那家当铺家资花费殆尽。

    原来,这人因为在外面欠了很多钱,他事先服了毒,本来想去敲诈这个老翁,但因为这个老翁的忍辱宽恕而没有得逞,于是便祸害了另一家人。有人将事情真相告诉了这个老翁,老翁说:“凡是这种无理取闹的必然有所依仗,如果在小事上不能忍,那就会招来大祸。”

    要学会不在意,别总拿什么都当回事,别去钻牛角尖,别太要面子,别事事较真,别把鸡毛蒜皮的小事放在心上,别过于看重名利得失,别为一点小事而着急上火……动不动就大喊大叫,往往会因小失大,做人就要有“忍”的功夫。

    人们总爱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妻子作为悍妇、坏老婆的代名词。据说,苏格拉底的妻子是个心胸狭窄、冥顽不灵的妇人。她经常唠叨不休,动辄破口大骂,常常使大哲学家窘困不堪。有一次,别人问苏格拉底:“你为什么要这么个夫人?”他回头说:“擅长马术的人总要挑烈马骑,骑惯了烈马,驾驭其他的马就不在话下。我如果还能受得了这样的女人的话,恐怕天下就再也没有难以相处的人了。”

    所以说,与难说话的人交往,从另一个角度说对自己也是一种历练。每一个人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如果不知容忍,你就没办法与人相处。就是在街上也会无意中碰到鸡毛蒜皮的事,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摩擦在所难免,你是咄咄逼人地斗气呢,还是息事宁人?退一步海阔天空更自在,进一步龙虎相斗两伤害。遇事彼此相让,矛盾就会消除在挥手之间。可现实中却有一些人好争一时之气,为本不足挂齿的小摩擦斗气,吵得不可开交,甚至刀棒相加,不惜轻掷血肉之躯,去换取所谓的“自尊”,这是多么可悲可叹啊!

    隋炀帝十分残暴,全国各地起义风起云涌,许多官员也纷纷叛变,转向投靠义军,因此,隋炀帝对朝中大臣易起疑心。

    唐国公李渊悉心结纳当地的英雄豪杰,多方树立恩德,因而声望很高,许多人都来归附。同时,大家都替他担心,怕他遭到隋炀帝的猜忌。正在这时,隋炀帝下诏让李渊到他的行宫晋见。李渊称病未能前往,隋炀帝很不高兴,多少产生了猜疑之心。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炀帝的妃子,隋炀帝向她问起李渊未来朝见的原因,王氏回答说是因为病了,隋炀帝不满地问道:“那他就会死吗?”

    王氏把这消息传给了李渊,李渊并没有与隋炀帝斗气,他以忍为上,从此做事更加谨慎起来,因为他知道自己迟早会为隋炀帝所不容,但过早起事又力量不足,只好隐忍等待。于是,他故意败坏自己的名声,整天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且大肆张扬。隋炀帝听到这些,果然放松了对他的警惕。这样,才有后来的太原起兵和大唐帝国的建立。

    的确,生活中有时会遇到意外情况,这往往使你陷入尴尬的局面,这时,如能采取某些妥善措施,让对方面子上好看些,那是再好不过的事,这会使对方永远感激你。千万别为了一场小争执、一次小摩擦而斗气,毁了他人也毁了自己,那是毫无价值的。斗气通常是发生在一时之间,是人的不满情绪的流露,忍一忍就会心平气和。

    工作中,我们会遇到不快:被上司责备,就觉得心里不舒服;自己的工资比别人的低,觉得不公平;同事之间相处不好,觉得被排挤;每天加班无止境,觉得太委屈……不快乐的理由太多太多,我们要学会对其一笑了之,不要每天抱怨连天,要是斗气的心理在作怪的话,你就不会快乐,更会使你走向极端。俗话说:忍得一时之气,能解日后之忧。人们只要以律人之心律己,恕己之心恕人,保持宽容心态,就能做个心宽体胖、事事顺畅的人。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每一天能过得开心,可是既然是生活,就总会有一些小波澜的扬起、小浪花的飞溅。在这种情况下,斤斤计较会让自己的日子过得阴暗、乏味,使自己的生活滑向苦闷的深渊。只有豁达的胸襟才能让每天的生活充满灿烂的阳光。

    忍让是一种智慧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矛盾。人与人之间应相互尊重,相互谅解,同时,更应相互忍耐,平时不要因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斤斤计较,常记得“忍一时之气,免百日之忧”和“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警句。忍耐告诉我们,不要因小失大,一个人在流言蜚语面前,在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时候,尤其是在身处逆境的时候,更要学会忍耐,要相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金子放在任何地方都会发光。有忍耐力才会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更融洽。

    生活需要弹性,而我们也要学会有退有进。退,不是放弃,而是韬光养晦;退,不是懦弱,而是勇者的一种智慧,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退是“退避三舍”避其精锐,然后直捣黄龙。

    古来的圣贤,从官场之中退居后方,是为了再待时机。有些能人异士隐居山林,是为了等待圣明仁君。春秋时期,楚王的三子季札,因为贤能,父王要传位给他,而他却谦让说有长兄,应该由长兄继位。长兄去世后,国中大臣再次推举他为王,他说还有次兄;次兄去世后,全国人民一致推举他,希望他能够即位领导全国。可是他还是退让由长兄继位,自此也为他留下贤能之名。

    可见退让不是没有未来,而往往是在另一方面更有所得。

    一位留美计算机博士学成后在美国找工作。有个博士头衔,求职的标准自然不低。结果,他连连碰壁,好多家公司都没有录用他。想来想去,他决定收起所有的学位证明,以一种“最低身份”求职。

    不久,他被一家公司录用为程序输入员。这对他来说简直是轻而易举,但他仍然干得认认真真,一点儿都不马虎。不久,老板发现他能看出程序中的错误,不是一般程序输入员可比的。这时他才亮出了学士证书,老板给他换了个与大学毕业生相称的工作。

    过了一段时间,老板发现他时常提出一些独到的很有价值的建议,远比一般大学生要强,这时他拿出了博士证书。老板对他的水平已有了全面的认识,毫不犹豫地重用了他。

    不论是谁,人生中总难免身陷逆境,当你一时无力扭转面临的颓势时,那么最好的选择就是暂且忍耐。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的,在忍耐中等待命运转折的时机,不能忍耐的结果,往往是必须接受更长久的忍耐。

    即使面对别人的侮辱和伤害时也需要忍耐,而不必急急忙忙以一种对抗的方式来证明自己并非软弱可欺。

    能够吃苦耐劳、忍饥挨饿,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下求生存,才能战胜困难,壮大自己。忍耐不是弱者的音符,它是强者的形象,是一个人对理想、目标追求的具体表现。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够抵抗各种诱惑,对理想信念永远不动摇,才能品味成功,品味“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的滋味。

    一般人对自己不满意时总认为自己情绪不够稳定,而且没有办法自我控制。有的人以为忍耐是不暴躁、不发怒,而且要常常面带笑容,但内心却相当痛苦、忧伤,常弄得自己有点麻木。其实这不是忍耐,而是压抑,是逃避现实的表现。这样压抑下去,就会产生心理上的病态。一旦压制不住时,便会产生暴怒,大发脾气,或最终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甚至导致身体出现各种疾病。这样的忍耐其实只是一种忍气吞声,把所忍的东西硬压下去。就如同把气体不断压入瓶子里,最终瓶子会爆炸或者会穿洞而漏气一样。这样的忍耐,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没有正确地认识到忍耐的真正含义,就会被动地屈服,这样的行为我们是不提倡的。

    忍耐不是单纯的品格个性,忍耐也包括一种智慧。学会忍耐,就是学会不做蠢事,就是学会不做那些一时痛快、后来又终身懊悔不已的事。忍耐不是逃避的托词,忍耐是意志的升华和为了使追求成为永恒。两者的区别是:忍耐在心灵上是从容的,逃避在心灵上是仓皇的;忍耐从不忘记责任和使命,逃避早已不知责任和使命为何物。善于利用忍耐有助事态向好的一面发展,反之就会恶化。“逆来顺受”“胆小怕事”的忍耐是愚蠢的,而韩信忍受“胯下之辱”之举无疑是智慧的。

    学会克制自己

    每个人都会有控制情绪失灵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冲动。如果你不培养心平气和的性情、清醒的理智,培养交往中必需的沉着冷静,一旦触到导火索,就会暴跳如雷,情绪失控,从而把自己的大好前途毁掉,最后只会使自己陷入自毁的囹圄。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情绪,都有着自己的脾气,即使是一个愚人傻瓜也有自己的脾气。如果你一遇事情就很长时间不能平静下来,这对你的身体或者精神绝不会有好处。被气死的人屡见不鲜,像周瑜等。

    人们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我们必须面对各种困难而从事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自我满足感,是在不断地努力中获得的。人生的真正报酬取决于贡献的质与量。无论长期或短期,我们都会因自己所播的种子而得到收成。

    当一个愤怒的人开始辱骂及嘲笑你时,不管是不是公正,你必须记住,如果你也以相同的态度报复,那么你的心理随程度将拉到与那个人相同,因此,那个人实际上已经控制了你。

    其实,如果你拒绝生气,维持你对自己的控制,保持冷静与沉着,那么,你等于已维持了你所有的正常情绪,因而可经由它们获得理智,你会让对方大吃一惊。你所用来报复的武器是他所不熟悉的,因此,你很容易地就能控制他。

    约翰·洛克菲勒常常遭人辱骂,而这些辱骂洛克菲勒的人,大部分都纯粹出于嫉妒,因为他们渴望拥有洛克菲勒的财富,但却忘记了他之所以能爬到巨富地位,完全是因为他有能力指挥智力与能力比他差的其他人。洛克菲勒先生在尚未成功之前也常常要买25美分一加仑的煤油,而且必须扛着大铁桶在大太阳底下步行回家。现在,洛克菲勒的车子却可以把煤油送到世界上任何一家的后门口,不管是在城内,还是在城外的农场。

    洛克菲勒懂得自制,不会用浅薄的报复来对待别人。许许多多成功的企业家心中装着的是大大的世界而不是狭隘的个人荣辱。

    愤怒是一种很伤自己身体的负面情绪,它来自外在的刺激和自我认知之间的矛盾,它将伴随我们一生。这个矛盾滋生的恶果会使人际关系变得紧张起来,或许别人不经心的一句话,就导致自己久久不快乐,甚至会发生像失眠和胃溃疡这样的疾病。

    俗话说:“壶小易热,量小易怒。”动辄发脾气、动肝火是胸襟狭窄、气量太小的表现。这往往是不明智的表现。

    有一个十分任性和性格暴躁的孩子,他因说话粗野,遭人厌恶,身边没有了朋友和好伙伴,他常常为此而感到苦恼。这时,他的父亲告诉他:“当你发脾气将要克制不住自己时,就在门前的那棵树上钉一枚钉子。”

    那个小男孩照着父亲的话认真地去做了。时间一长,他发现,如果克服自己的愤怒情绪,会为自己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好处,能遇事不慌,能控制局面,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不好情绪。开始的时候,钉子很多,后来,钉子越来越少了,因为他已经学会克制自己。

    有一天,他兴奋地问父亲:“我已经有好长时间不钉钉子了,我知道了如何克制自己。对于那些不讲道理的人也有办法应对了,和别人的关系越来越融洽。”

    父亲说:“你学会了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别人,这正是我想要得到的结果。以后,每当你解决了和别人的矛盾时,就从树上拔掉一枚钉子。”

    从此,当这个孩子想要发泄一通自己坏脾气的时候,就想想父亲说的话,努力克制着自己,调整好心态后,就从树上拔掉一枚钉子,渐渐地,树上的钉子慢慢地被拔光了,他完全掌握了面对自己周围的人和物的正确方法。

    他高高兴兴地向父亲汇报,父亲很平静地带他来到了树旁,指着那些密密麻麻的钉子眼说:“孩子,每当你脾气暴躁伤害了别人以后,留在人们心上的伤疤就像这些钉子眼,很难消除,伤害一个人很容易,恢复美好的情感却是相当困难的。”孩子羞愧地低下头,为自己以往的过失懊悔不已,密密麻麻的钉子眼就像钉在自己心上一样让他痛苦不堪。

    父亲用最有效的方法成功地使儿子改掉了自己的坏脾气。其实,愤怒是我们普通人在生活中常遇到的一种问题,它是心理的一种反应,但也不能让它无限制地蔓延,我们应当做自己情绪的主人,而不是被它所主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