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与得-舍弃计较,赢得宽容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古人常言:“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头能跑马。”做人要有宽阔的胸怀。为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需要这份宽广的胸襟,学习生活工作中需要这份气度,同事朋友夫妻之间需要这种宽容,而我们的社会使命也需要你有像蓝天一样宽广的胸襟。

    多一分宽容

    低头处事是一门艺术,抬头做人是一门学问,每一个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都希望成功,获得自己想要的,但是却不知道变通,不懂得处事之则,不爱惜自己,不会做人。做事不必争强好胜,应脚踏实地,做人不必孤芳自赏,应光明磊落。获得成功的人生就这么简单。

    处事是一门学问,做人是一门艺术,一个人不管多聪明,多能干,但是不懂得如何处事,不知道应该怎样做人,最终必定失败,弯下腰来处事,挺起胸膛做人,处事多宽容,做人坦荡荡,不计恩怨做事,不耍阴谋做人,这样的人到哪里都受欢迎。

    低头做事,是一种心境,一种作风,一种品格,古人有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低头做事即多动脑,多思索,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怎样去处事,怎样去做事,处事理情应以德报怨,做事应脚踏实地。

    低下头来不是说让你卑躬屈膝,拍人马屁,暗中捣鬼,而是低头埋首苦干,不耍花招,不搞阴谋,不挟私报怨。

    在一个乡村里住着一对很清贫但是很恩爱的老夫妇,有一天他们家里实在没有东西吃了,老头子看着老太婆虽然没有抱怨,但是心里惭愧极了,他决定把家里唯一值钱的马拉到市场上去换些吃的东西回来。

    老太婆知道马是老头子的命,但是老头子却为了她去把马卖了,她的心里感动极了。当老头子去卖马的时候,看到一个拉母牛的人很是可怜就用自己的马与他换了没有用的母牛,又看到卖羊的也十分可怜,他又拿自己的母牛换成了一头羊,后来又用自己的羊去换了一只鸡,到最后只得到一大袋烂苹果。

    他扛着烂苹果来到茶馆里歇脚,遇上两个英国人,在聊天中听到了他换东西的经过,不禁哈哈大笑说他回去一定会挨老婆的骂,但是老头子相信自己的妻子不会骂他,于是就打赌输的一方要赔偿一袋子金币。

    于是三人一起回到老头子家中。老太婆见老头子回来了,非常高兴,又是给他拧毛巾擦脸又是端水解渴,听老头子讲赶集的经过。他毫不隐瞒,把自己换东西的全过程一五一十地从头说到尾。老太婆每听老头子讲到用一种东西换了另一种东西,她竟十分激动地予以表扬:

    “哦,我们有牛奶了!”

    “羊奶也同样好喝!”

    “哦,我们有鸡蛋吃了!”

    最后听到老头子背回一袋已开始腐烂的苹果时,她同样不愠不恼,大声说:“我们今晚就可以吃到苹果馅饼了!”说完搂起老头子,深情地吻他的额头……

    两个英国人看得目瞪口呆,不用说,英国人就这样输掉了一袋金币。

    当出现矛盾的时候,并不是争吵才能够解决,有时候退一步,表达了一种关爱与善良,也表现出了一种大度,你的包容会唤醒他本善的意识,他自会感到惭愧,觉得做事的确有欠考虑,自然而然会为你考虑。

    低下头来处理事情,以一种包容的心去对待,心平气和地去解决这件事情,那么它将是一种人类美德,一种中国传统的讲究与品行,所谓:“胸中常容渡人船”,给别人留有余地,自己将得一片蓝天;给别人留一条后路,自己才会有宽阔的前景;予人玫瑰,手留余香。

    气量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

    在生活中,心胸狭隘的人成就小事是有的,这叫小人得志,但是要想做一番大事业,简直是天方夜谭、痴人说梦。因此,只有敞开胸怀,才能收获非凡的成就。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说:“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所忧,乐他人之所乐。”一个人只有学会宽容,才有包容万物的气度,他的胸怀便如大海般宽广,任波浪滔天,一切尽在掌握。宽容是每个成大事的人所必须具有的素质,他可以吸收所有人的力量而为我所用,他可以集合所有人的智慧铸就自己的辉煌。

    拿破仑在长期的军旅生涯中养成了宽容他人的美德。作为全军的统帅,少不了训斥部下,但他每次都能照顾到士兵的情绪。他对士兵的这种尊重,也使整个军队更加团结,手下的将领也更愿意为他卖命,而这种凝聚力也让他的军队成为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劲旅。

    在一次战斗中,拿破仑夜间巡岗时发现一名巡岗士兵倚着旁边的大树睡着了。他并没有责骂他,也没有将他叫醒,而是拿起他的枪替他站起了岗。士兵醒来后见到主帅,心中十分恐慌,急忙向拿破仑请罪,但拿破仑却很和蔼地对他说:“你们作战很辛苦,又走了那么远的路,打瞌睡是可以原谅的,但是目前一疏忽就有可能送了你的小命,我不困,所以替你站了一会儿,但下次一定要小心。”

    正是因为拿破仑的这种宽容,让他在士兵中树立了很高的威信,所以他的士兵才可以横扫欧洲,助他建立了法兰西帝国。

    在中国古代史上,唐朝是不可忽视的,其深远的影响力甚至已经超出了历史的界限,一直延续到现在。至今,海外华人聚居地仍然习惯上被称为“唐人街”,唐装仍然作为一种时尚的潮流长盛不衰。从古至今,还没有哪个朝代的影响可以像它那样深远。至今,人们嘴里仍然喊着“梦回唐朝”以示对那个朝代的怀念。而所有的这一切都离不开这个朝代的缔造者——唐太宗李世民的功劳。

    李世民是我国帝王史上最为有名的一个君主,他开创了一个黄金时代,使我国的封建社会达到了顶峰。身为一代明主,在他身上有着其他君主很少有的品质,这就是宽容、博大。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上了帝王的宝座,当时许多人主张把建成与元吉的党羽斩尽杀绝,但李世民没有这么做,而是以高祖的名义下令招抚人心,得到了像魏徵、王圭等这样的名臣。而这些人也的确不负唐太宗的厚望,对朝廷鞠躬尽瘁,从而开创了唐初的清明盛世。

    太宗皇帝的文采也很高。中秋之夜,太宗皇帝在后宫大宴群臣,借着酒兴,自己赋了一首宫体诗,然后交与众人品评。没想到大臣虞世南当众劝李世民不要作这样的诗,因为诗作的内容并不高雅,若民间也争相效仿,到时奢靡之风定会盛行,而这种风气对国家的安定繁荣是不利的。当时太宗皇帝兴致正浓,没想到当众被泼了一盆冷水,其难堪可想而知。但是太宗皇帝并没有生气,反而因为虞世南大胆直言而奖励了他。

    此外,唐太宗的书法也写得十分漂亮,尤其擅长飞白书。一次大宴群臣,酒酣之际,众大臣向太宗皇帝索要墨宝,太宗写完之后便童心大发,将纸高高举起令众人争抢。众大臣也忘了礼数,刘泊居然跳上了龙椅一把将字抢了过来。

    龙椅是古代帝王的象征,代表着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是不允许任何人侵犯的。有些头脑清醒的大臣立刻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刘泊也意识到自己闯了大祸,酒醒了一大半。谁知太宗皇帝却没有治他的罪,而是半开玩笑地问他有没有扭伤脚,当时的气氛立刻缓和了下来,大臣们又尽兴玩乐起来。

    在历史上,太宗皇帝一直以善于纳谏著称。对于古代君王而言,尽管个个标榜从谏如流,但是真正懂得忠言逆耳这个道理的却不多见。太宗皇帝之所以能做到这点,就是因为拥有其他帝王难以企及的宽广心胸。

    太宗皇帝宽广的胸怀,在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上再一次体现出来。唐朝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但是各民族却可以和睦相处,这与太宗皇帝开明的统治是分不开的。他不但制止了少数民族的骚扰,还恢复了同西域及中亚、西亚国家人民交往的通道,使唐朝的影响力远播到世界各地。

    对于少数民族首领,唐太宗也体现出了难得的信任。当时,不少部落首领甚至被允许在长安任职,不少将领成了军队的首领,几乎参与了所有的战争。有的少数民族将领甚至还在禁军中担任要职,负责保卫整个皇宫的安全。而这些少数民族将领,也无不尽心竭力,为缔造盛世唐朝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中国帝王史上,也只有唐太宗才有这样的心胸,因此,也只有他才创出了令常人难以企及的万古基业。当时的长安城,不仅是各民族的大都会,也是世界性的大都市。唐朝以泱泱大国的气度,征服了周边国家,形成了万国来朝的局面。

    一个人的胸怀,决定了一个人的气度;一个人的气度,又决定了一个人的作为。无论是谁,要想成功,就要获取别人的帮助,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容人。如果你心中只有自己,那么能利用的也只有自己,就算你再有才华,也难以做出多么辉煌的业绩。只有敞开胸怀,以一种包容的心态接纳一切,我们才有望取得成功。

    宽广,就要求我们要学会宽容,可以原谅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或事。毕竟,一个人最大的痛苦不是遭遇痛苦,而是让自己沉浸在痛苦中不能自拔。所以,不妨给别人一次改过的机会,而自己也可以收获一份平静,何乐而不为呢?

    宇宙由于宽广,所以才有了众多的生命,这个世界才充满了生机;大海因为宽广,所以才可汇聚涓涓细流,才有了波浪滔天的壮观;胸怀只有宽广,才能集聚众人的智慧,才能成就一番伟业。

    宰相肚里能撑船

    有一位哲人说过:宽容和忍让的痛苦,能换来甜蜜的结果。能否原谅曾经反对过自己的人,是能否做到成功用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现代的领导者来说,要想吸引能人,做到成功用人,就必须有宽大的胸怀,要具备宽容体谅反对者的素质。对于一个企业家而言,是否具有不计前嫌的胸襟,直接关系到他能否纳才、聚才和用才,而且也关系着企业的发展前途。因此,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对有才华的反对者就应以宽广的胸怀、大度的气量主动去接近、重用他们,让他们感受到你的爱才之心和容才之量,从而使他们改变对你的态度,并愿意为你所用;同时,也让你更富有吸引优秀人才加盟的个人魅力。

    在唐朝时期,有一个吏部尚书,胸怀宽广,心境豁达,满朝大臣都对他敬重有加。

    他有一匹皇上赐给的好马和一副马鞍。一次,他的部属没有和他商量,就骑着他的好马出去了。不巧的是,那个部属不小心把马鞍摔坏了。下属吓得不知所措,只能连夜出逃。

    吏部尚书了解事情的经过后,马上让人把他找了回来。当然,所有的人都为那个部属捏了一把汗,但出人意料的是,吏部尚书笑了笑对他说:“皇上的赏赐只是对我的能力的认可,而并非是一个马鞍。你又不是故意弄坏了马鞍,完全不必像犯了滔天大罪似的逃跑。”

    还有一次,吏部尚书在一次战争中得到了许多稀世珍宝,回来后,他就拿出来与大家一起欣赏把玩,其中一个非常漂亮的玛瑙盘,被一个部属不小心摔了个粉碎。这个惹了大祸的部属吓得立刻跪下来赔罪,但吏部尚书却宽容地对他说:“你不是故意的,你没有错啊!”大家见吏部尚书一脸轻松的表情,一颗颗悬着的心总算落了地,而且对他更加敬佩。

    面对繁杂的大千世界,宽容是居高位者所必备的素质,对于所谓的“异己”,如果在不涉及大是大非的前提下,就应该不去打击、贬抑、排斥,而是应该学会宽容、包容、赞美和与其和谐共处,有如文中的吏部尚书一样。

    心胸狭隘的人,往往不会相信任何人,也得不到朋友的关怀和友谊,因此人生的路也就会越走越窄。有句话说:化干戈为玉帛者是机智坦荡之人,化仇恨为友情者是胸怀博大之人。忍一时风平浪静,平息一点点怨恨,都会使你终身受益。

    在三国时期,一次,袁绍发布了一个讨伐曹操的檄文,在檄文中,曹操的祖宗三代都被袁绍骂了个畅快淋漓。

    曹操看了檄文之后,问手下的人:“这是谁写的?”手下的人认为曹操一定会雷霆震怒,于是小心翼翼地说:“听说是陈琳写的。”出人意料的是,曹操竟对檄文赞赏有加:“陈琳这小子的文章还真不赖,骂得痛快。”

    后来发生了官渡之战,袁绍大败,陈琳也被曹操的兵士们捉住。陈琳心想:当初自己把曹操的祖宗都骂了,必死无疑。然而,曹操不仅没有杀陈琳,而且还让他做自己的文书。一次,曹操开玩笑说:“你的文笔是不错,但你在檄文中骂我就可以了,为什么还骂我的父亲和祖父呢?”

    后来,深受感动的陈琳为曹操出了不少好计策,使曹操颇为受益。

    曹操作为乱世枭雄,面对死对头陈琳不仅不治罪,甚至还加以重用,其心胸之宽广可见一斑。众多贤才良将居于曹操麾下也就不难理解了。

    宽容是一种开朗。具有宽容心的人,心大,心宽。但宽容的人,绝不是那种佝偻着背、委曲求全的“君子”。当然,宽容是一种心智极高的修养,也是一种理念,是一种至高的精神境界,说到底是对待人生的一种态度。苏东坡一生颠沛流离,也是“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凡是宽容的人都比较乐观豁达,他们对任何事情都能看得开,想得远,还能够对别人的不同意见从理解的角度出发,尊重别人的不同想法,从不把自己的观念强加于人,从不是那种“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极端个人主义。宽容的人能够给予别人思考和表达见解的权利,宽容将会带来和谐与进步。

    一个人要想成功的话,不要只想着自己,不要只顾及自己的感受,也要从别人的角度来进行换位思考,从不同角度多为别人着想,对别人宽容大方。这样做了,别人也会将心比心,一旦你需要帮忙也会得到他们的支持,成功就会离你不远。

    在这个竞争激烈、商业味十足的社会里,合作无时无处不在,要想合作成功,就不要拘泥于对方的缺点,也不要过于计较利益,只要能够“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就可以了。如果你一直是个“个性十足”的强硬派,丝毫不肯宽容退让,而失去了合作,错失了生意良机,到头来吃亏的还是你自己。即使面对一个经常反对、掣肘你的人,哪怕是你的竞争对手,你也要保持一颗宽容处之的心,最后往往会“化干戈为玉帛”,说不定还会成为你的嫡系和死党。因为你要知道,如果一味针尖对麦芒的话,实质上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生气烦恼的是自己,这无异于是给自己制造麻烦,于人于己没有任何好处。

    富兰克林说:“宽容大度的人应当袒露自己的一些缺点,以便使朋友们不致难堪。”如果一个人不能有宽广的胸怀,不能虚怀若谷,他就不会知道别人的见解和想法,也不会吸收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他们会处在一个闭门造车的境地,失败对于他们来说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宽容的人,才善于完善自身的发展和提高素质。

    心怀宽广才能成大事

    有句谚语是这样说的:“肚内能放一座山,才算英雄汉。”一个人的心胸决定着他所取得的成就。我们常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是说当宰相的人必须具备相当大的气量。

    李世民并非唐朝开国皇帝,但他却取得了不朽的业绩。他一手构建了盛世唐朝的框架。在我国历史上,出现的明君不少,开明盛世也不少,但是却没有一个朝代可以像唐朝这样影响深广。这一切,都与唐朝的缔造者——唐太宗李世民是分不开的。

    懂得宽容的人,胸怀就像大海一样宽广,他们会汇聚起所有的力量而为我所用。毕竟,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众人的力量才是无穷的。心胸狭隘,不能容人,就会让自己陷入孤立之中,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失败。

    古人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尽管心胸狭小的人不一定是小人,但是他们经常患得患失,无中生有,疑神疑鬼,草木皆兵。

    有个人在夜里做了一个梦,在梦里,他见到一位头上戴着白色帽子、脚上穿着一双白鞋、腰间佩带着一把黑剑的壮士,壮士大声责骂他,并把口水吐到他的脸上……于是他从梦中惊醒过来。

    第二天,他闷闷不乐地对朋友说道:“从小到大,我还没有受到过别人的欺负。但是昨天夜里在梦中却被人辱骂,还吐了我一脸的口水,我咽不下这口气,一定要把这个人找出来,否则我就不活在这个世界上了。”

    从此,每天一早起来,他就站在熙来攘往的十字路口,寻找梦中的仇人。半年过去了,他依然没有找到梦里的那个人,并且内心的仇恨也越来越深。

    后来,他竟然自杀了。

    其实,我们常常假想一些与己为敌的人——这在心胸狭隘的人那里尤为盛行,而后在心里积聚更多的仇恨,这些仇恨又转化为毒素,最终把自己活活地给毒死。

    所以,无论做人还是做事,我们都应该学会宽容。宽容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也会让我们的事业更加成功。

    宽容能赢得一切

    俗话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只要大家少一点心浮气躁,多一点包容之心,任何不快都可以避免。其实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又何必为了一点小事儿怀恨不已呢?这样做不仅对他人不利,对自己也是一点好处都没有。

    有一只蚌在水中畅游的时候,一粒沙子进入了它的体内,从此它的苦难便开始了,那粒沙子不断磨着它的肉体,使它在痛苦中挣扎着,终于有一天,那粒沙子竟然变成了一颗晶莹透亮的珍珠。

    包容苦难的结果使一只伤痛的蚌变成了一只高贵的蚌,所以命运是公平的,没有什么好抱怨的,如果有那就该抱怨我们对待生活的方式,用一颗温柔之心去包容生活中的苦难,就会把痛苦变成美丽的点缀,柔弱的蚌包容和改变着那粒沙子,最后使它成为自己身体里最美好的一部分。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粒沙子,日夜折磨着疲惫的生命,有多少人能对那粒沙子报以宽容的一笑呢?

    小洛克菲勒在1951年的时候,还是科罗拉多州的一个不起眼的人。当时,发生了美国工业史上最激烈的罢工,并且持续两年之久。愤怒的矿工要求科罗拉多燃料钢铁公司提高薪水,小洛克菲勒正负责管理这家公司。由于群情激奋,公司的财产遭受破坏,军队前来镇压,因而造成了流血事件,不少罢工工人被射杀。

    那样的情况,可以说是民怨沸腾,小洛克菲勒后来却赢得了罢工者的信服。他是怎么做到的呢?小洛克菲勒花了好几个星期结交朋友,并向罢工代表发表讲话。那次的讲话不但平息了众怒,还为他自己赢得了不少赞赏。演说的内容是这样的:这是我一生中最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这是我第一次有幸能和这家大公司的员工代表见面,还有公司行政人员和管理人员。我可以告诉你们,我很高兴站在这里,有生之年都不会忘记这次聚会。假如这次聚会提早两个星期举行,那么对你们来说,我只是一个陌生人,我也只认得少数的几张面孔。由于上星期以来,我有机会拜访附近整个南矿区的营地,私下和大部分代表交谈过。我拜访过你们的家庭,与你们的家人见面,因而现在我不算是一个陌生人,可以说是朋友了。基于这份相互的友谊,我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和大家讨论我们的共同利益。由于这次会议是由资方和劳工代表所组成的,承蒙你们的好意,我得以坐在这里。虽然我并非股东或劳工,但我深感与你们关系密切。从某种意义上说,也代表了资方和劳工。

    正是这篇出色的演讲,从而使小洛克菲勒和劳工化敌为友。假如小洛克菲勒采用另一种方法,与矿工争得面红耳赤,用不堪入耳的话骂他们,或用话暗示错在他们,用各种理由证明矿工的不是,你想结果如何?只会招惹更多的怨愤和暴行。

    不过,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都会说错话,也会做错事。如果一个人对自己做错的事不知道悔改,就不会进步,当然对自己的成长也就非常不利。如果你想赢得人心,首先要让他人相信你是最真诚的朋友。那样就像有一滴蜂蜜吸引住他的心,也就有了一条坦荡大道,通往他的内心深处。但是,对于某些人却不能这样做,你宽容了他们,他们会反咬你一口,这就说明宽容是有条件的,就是你要了解人的本性,什么样的人可以宽容,什么样的人根本是不能宽容的。

    还记得农夫与蛇的故事吗?冬天,农夫发现一条冻僵了的蛇躺在地上,他很可怜它,便把它放在自己怀里。蛇苏醒了过来,恢复了它的本性,于是,咬了它的救命恩人一口,夺走了农夫的命。农夫临死前说:“我该死,我怜悯恶人,应该受到恶报。”这故事说明,即使对恶人仁至义尽,他们的邪恶本性也是不会改变的。所以,对待那些恶人,你的宽容就是你的罪过。救了恶人害了自己,还留给社会许多不稳定的因素,在某种意义上说,你不是救人的恩人,而是罪犯的帮凶。

    著名作家利奥·巴斯卡力之所以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完全得益于小时候父亲对他严格的教育,因为每当他吃完晚饭时,他父亲就会问他:“利奥,你今天学了什么?”这时利奥就会把在学校学到的东西告诉父亲。如果实在没有什么好说的,他就会跑进书房拿出书学习一点东西告诉父亲后才上床睡觉。这个习惯一直到他长大后还保持着,每天晚上他都会让自己学到一些东西才肯上床睡觉。

    正所谓“人至察则无徒”,你对他人的宽容,其实也就是在欣赏这个人的优点。一个不会欣赏他人优点的人,是不能与他人很好地合作的,这样也就不会很好地利用别人的优点。不会宽容他人的人很容易抓住别人的缺点不放,这样活着不仅对他人是一种很深的伤害,对自己也是一种折磨。假如你愿意让自己快乐,让别人快乐,那就应该学会宽容。当你这么做了,你也会得到别人的加倍补偿。

    宽容能赢得一切。对我们的朋友宽容,可以获得珍贵的友谊;对我们的亲人宽容,可以获得宝贵的亲情;对我们的同事宽容,可以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对那些对我们造成伤害的人宽容,可以收获一份安然、宁静与快乐。心理学家认为:适度宽容,对于改善人际关系和身心健康都是有益的。大量事实证明,不会宽容别人,处处斤斤计较,也会对我们自己的心理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因为那样会使自己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状态之中。由于内心的矛盾冲突或情绪危机难与化解,极易导致内分泌失调,继而会引起一系列生理上的疾病。而一旦宽恕别人,心理上便会经历一次巨大的转变和净化,这对生活、学习以及事业发展都将有很大的帮助。

    学会宽恕别人

    勃朗宁说:“能宽恕别人是一件好事,但如果能将别人的错误忘得一干二净,那就更好。”宽恕是我们重新焕发青春与热情的基础。一旦我们意识到宽恕的精神力量,我们就已经坐在了司机的座位上,就能将车子平稳地、迅速地开上大道。现在,我们是否在责备自己的同事,认为他对我们做错了什么事情?我们是否因同事过去的错误依然怨恨此人?我们是否有些相信“倘若不是因为他,我本来会更幸福和更成功的”?我们认为这样做有用吗?我们是否意识到,在生活中,我们放不下什么,什么就会紧紧抓住我们?我们是否曾对自己说“我一定会记住人们是怎样对待我的”?作为平常人,要使这些感觉不被重新记起,的确十分困难。然而,这不是不能做到的。一旦我们真正开始理解宽容能调解一切纠纷,那么,我们就会得到同事的认可和心灵的宁静。

    美国第三任总统杰斐逊与第二任总统亚当斯从交恶到宽恕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杰斐逊在就任前夕,到白宫去想告诉亚当斯,他希望针锋相对的竞选活动并没有破坏他们之间的友谊。但据说杰斐逊还来不及开口,亚当斯便咆哮起来:“是你把我赶走的!是你把我赶走的!”从此两人断绝联系达数年之久,直到后来杰斐逊的几个邻居去探访亚当斯,这个坚强的老人仍在诉说那件难堪的事,但接着脱口说出:“我一直都喜欢杰斐逊,现在仍然喜欢他。”邻居把这话传给了杰斐逊,杰斐逊便请了一个彼此皆熟悉的朋友传话,让亚当斯也知道他的真挚友情。后来,亚当斯回了一封信给他,两人从此开始了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书信往来。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宽容是一种多么可贵的精神、多么高尚的人格。

    宽恕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不是接受他做的那些伤害自己的事情。宽恕他,只是卸下心里的包袱。当我们放下这种仇恨的包袱时,无论是面对朋友还是仇人,我们都能够赠以甜美的笑容。如果我们因为愤恨而相识,不可否认的是,在我们的心里已经牢牢记住了对方的名字;如果我们因为整天想着如何去报复对方而心事重重,内心极端压抑,那么倒不如放下仇恨,宽恕对方。

    美国前总统林肯幼年曾在一家杂货店打工。一次因为顾客的钱被前一位顾客拿走,顾客与林肯发生争执。杂货店的老板为此开除了林肯,老板说:“我必须开除你,因为你令顾客对我们店的服务不满意,那么我们将失去许多生意,我们应该学会宽恕顾客的错误,顾客就是我们的上帝。”

    在许多年后,林肯当上了总统。做了总统后的林肯说:“我应该感谢杂货店的老板,是他让我明白了宽恕是多么重要。”

    宽容说起来简单,可做起来并不容易。宽容是一种修养,一种气度,一种德行,更是一种处世的学问。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宽容,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变得更加友善和美好。所以,我们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就应该记住一位哲人所讲的话:“航行中有一条规律可循,操纵灵敏的船应该给不太灵敏的船让道。”尤其是在我们的工作中,当我们与同事发生矛盾时,我们更要做到宽容,做一个肯理解、容纳他人优点和缺点的人,才会受到人们的欢迎。因此,为了培养和锻炼良好的心理素质,我们要勇于接受宽容的考验,即使在情绪无法控制时,也要忍一忍,就能避免急躁和鲁莽,控制冲动的行为。

    列奥纳多·达·芬奇在米兰的圣母教堂画《最后的晚餐》中耶稣的面容时遇到一件令他十分气愤的事,他与共事的员工发生了争执。

    事后,他心中充满了怒气,所有的艺术灵感都消失殆尽。达·芬奇仍旧尽自己的努力去画,但他还是画不好耶稣的面容。他又一次次尝试却都失败了,他开始沮丧和不安。最后,达·芬奇终于认识到,他的怒气赶跑了他在创作中必不可少的宁静的心境。他立刻放下画笔,找到那个跟他争吵的人,向那个人道了歉,并请求宽恕。问题解决了,达·芬奇带着宁静与慈祥的心境回到工作上,灵感从他的笔端涌流而出。艺术家以他宽恕的心境抓住了这个奇妙的时刻。直到今天,教堂四壁许多都已毁坏,然而,《最后的晚餐》在世界艺术宝库中仍占有着光辉的一页。

    在遭遇到他人的伤害时,不要总想着去报复别人,解心头之恨,冤冤相报何时了?想想他曾给予你的关怀和帮助,想想他对你的一切好处,这样就能以宽容的心态宽恕别人的错,消除彼此之间的误会。要知道,宽容的是别人,受益的是自己。

    所以,要学会对伤害过自己的人和敌人说一声“谢谢”,而忘记别人对自己情感或自尊的伤害。不该那么苛刻地要求别人,也许自己也无意中伤害过别人,正期待着宽容与谅解!

    学会包容,还心灵一分宁静

    安妮·韦斯特曾说过:“心灵总是具有宽容的力量。”有句谚语这样说:“能宽容他人,就能结束争吵。”

    有一个故事讲的是单位里调来一位新主管,据说是个能力很强的人,专门派来整顿业务的;可是日子一天天过去,新主管却毫无作为,每天彬彬有礼地走进办公室后,便躲在里面难得出门,那些本来紧张得要死的坏分子,现在反而更猖獗了。

    他哪里是个能人呀!根本是个老好人,比以前的主管更容易唬!四个月过去了,就在大家对新主管感到失望时,新主管却发威了——坏分子一律开除,能人则获得晋升。下手之快,断事之准,与四个月前表现保守的他相比,简直像换了个人。

    年终聚餐时,新主管在酒过三巡之后致辞:“相信大家对我刚到任期间的表现,和后来的大刀阔斧,一定感到不解,现在听我说个故事,各位就明白了:我有位朋友,买了栋带着大院的房子,他一搬进去,就将那院子全面整顿,杂草杂树一律清除,改种自己新买的花卉,某日原先的屋主来访,进门大吃一惊地问:‘那最名贵的牡丹哪里去了?’我这位朋友才发现,他竟然把牡丹当草铲了。

    后来他又买了一栋房子,虽然院子更是杂乱,他却是按兵不动,果然冬天以为是杂树的植物,春天里开了繁花;春天以为是野草的,夏天里成了锦簇;半年都没有动静的小树,秋天居然红了叶。直到暮秋,他才真正认清哪些是无用的植物,而大力铲除,并使所有珍贵的草木得以保存。”说到这儿,主管举起杯来:“让我敬在座的每一位,因为如果这办公室是个花园,你们就都是其间的珍木,珍木不可能一年到头开花结果,只有经过长期的观察才认得出。”

    在现实生活中,也许我们感到被某同事说的话所伤害;也许我们感到被人利用,也许我们的自尊被伤害,因为在工作或人际关系中,我们被认为理应如何如何。无论原因是什么,由于我们感到委屈,我们可能会带着怨恨的情绪工作。旧日的委屈、怨恨和不平,可能使你感到眼前的一切似乎都没法容忍。

    我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从日本战俘营死里逃生的人,去拜访另一个当时关在一起的难友。

    他问这位朋友:“你已原谅那群残暴的家伙了吗?”

    “是的!我早已原谅他们了。”

    “我可是一点都没有原谅他们,我恨透他们了,这些坏蛋害得我家破人亡,至今想起仍让我咬牙切齿!恨不得将他们千刀万剐。”

    他的朋友听了之后,静静地应道:“若是这样,那他们仍监禁着你。”

    每一个人都可能遇上类似的事,如果把它始终记在心上,那么这种不幸会永远跟着你,即使你遇上高兴的事儿,其兴奋程度也会大打折扣。如果非要给宽恕找个理由,那么最好的理由就是:让自己的心灵获取自由。所以我们说:宽容使给予者和接受者都受益。

    我们都知道,要是我们都怀有一颗宽容的心,就算双方之间存在着很深的误会,也会渐渐地消除,并最终得到彼此的原谅。曾有一个故事讲的就是早年在美国阿拉斯加,有一位农夫,他的太太因难产而死,遗下一孩子。

    他忙于农活,又忙于看家,因没有人帮忙看孩子,就训练一只狗,那狗聪明听话,能照顾小孩,咬着奶瓶喂奶给孩子喝。

    有一天,主人出门去了,叫它照顾孩子。

    他到了别的乡村,因遇大雪,当日不能回来。第二天才赶回家,狗闻声立即出来迎接主人。他把房门打开一看,到处是血,抬头一望,床上也是血,孩子不见了,狗在身边,满口也是血。主人发现这种情形,以为狗的野性发作,把孩子吃掉了,大怒之下,拿起刀来向着狗头一劈,把狗杀死了。

    之后,忽然听到孩子的声音,又见他从床下爬了出来,于是抱起孩子,他看到孩子虽然身上有血,但并未受伤。

    他很奇怪,不知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再看看狗身上,腿上的肉没有了,旁边有一只死狼,口里还咬着狗的肉;狗救了小主人,却被主人误杀了,这真是天下最令人惊奇的误会。

    由此可以看出,误会的事,往往是在人们不了解、无理智、无耐心、缺少思考、未能多方体谅对方反省自己、感情极为冲动的情况之下发生的。

    误会一开始,即一直只想到对方的千错万错;因此,会使误会越陷越深,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人对无知的动物发生误会,都会有如此可怕的严重后果,如果是人与人之间的误会,则后果更是难以想象。

    宽容是理解周围的种种纷争而心绪平衡,是容忍一切是是非非。乔治·赫伯特说:“不能宽容的人损坏了他自己必须走过的桥。”这句话的智慧在于,宽容双方都受益。当真正的宽容产生时,没有怨恨留下,没有伤害,只有愈合。宽容是一种医治的力量。宽容可以构建一个融合的环境,让大家处在和谐的状态下,共同进步。

    为了自己宽恕别人

    生活中,如果和他人之间的关系曾经给我们带来了厌恶感,那么我们可能选择“不宽恕”这个人。这就是说,我们允许过去的种种束缚住自己,因为当我们责备别人时,内心得不到平静,这种状况越是持久,我们将越是痛苦。

    我们还可以选择“宽恕”,通过宽恕,我们的身体和灵魂都会得以解脱。所谓“宽恕”,并不是让我们认可或是忍受对方的行为,也不是让我们一边厌恶对方,一边忍耐;而是要松开对过去种种的执念,停止对对方的责备,选择那一瞬间的心灵平静。

    宽恕是文明的责罚。在有权利责罚时而不责罚,就是宽恕;在有能力报复时而不报复,就是宽恕。做人做事应当拥有这种宽恕的德行。

    写过不少美妙的儿童故事的英国学者路易斯小时候常受凶恶的老师侮辱,心灵深受创伤。他几乎一生都不能宽恕这位伤害过自己的老师,且又因为自己的不能宽恕而感到困扰。然而在他去世前不久,他写信告诉朋友道:“两三星期前,我忽然醒悟,终于宽恕了那位使我童年极不愉快的老师。多年来我一直努力想做到这一点,每次以为自己已经做到,却发觉还需再努力一试。可是这次我觉得我的确做到了。”这真是大彻大悟啊!

    真的,仇恨的习惯是难以破除的。和其他许多坏习惯一样,我们通常要把它粉碎很多次,最后才能把它完全消灭。伤害越深,心理调整所需要的时间就越长。可是久而久之,总会慢慢地把它消灭。

    斯宾诺莎说:“心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爱和宽容大度征服。”如果一个人能原谅、宽容别人的冒犯,就证明他的心灵是超越了一切伤害的。做人要心胸开阔,对事要思想开明。宽恕人家所不能宽恕的,是一种高贵的行为。

    人们在受到伤害的时候,最容易产生两种不同的反应:一种是憎恨,一种是宽恕。

    憎恨的情绪,使人一再地沉浸在痛苦的深渊里。如果憎恨的情绪持续在心里发酵,可能会使生活逐渐失去秩序,行为越来越极端,最后一发不可收拾。

    而宽恕就不同了。宽恕必须随着“怨怒伤痛”到“没什么”这样的情绪转折,最后认识到不宽恕的坏处,从而积极地去思考如何原谅对方。

    有一个人问艾森豪威尔将军的儿子约翰:“你父亲会不会一直怀恨别人?”“不会,”他回答,“我爸爸从来不浪费一分钟,去想那些不喜欢的人。”

    有句老话说:不能生气的人是笨蛋,而不去生气的人才是聪明人。这也是纽约前州长盖诺所推崇的。他被一份内幕小报攻击得体无完肤之后,又被一个疯子打了一枪,这让他几乎送命。当他躺在医院的时候,他说:“每天晚上我都原谅所有的事情和每一个人,这样,我才很快乐。”

    有一次,一个人问巴鲁曲——他曾经做过威尔逊、哈定、柯立芝、胡佛、罗斯福和杜鲁门六位总统的顾问,他会不会因为他的敌人攻击他而难过。“没有一个人能够羞辱我或者干扰我,”他回答说,“我不让自己这样做。”

    也没有人能够羞辱或困扰你——除非你让自己这样做。

    棍子和石头也许能打断我们的骨头,可是言语永远也不能伤害我们,我们会生活得很快乐。忘记惹你生气的人,这样做才是明智的。

    当看到别人“犯错”时你最好这样:

    首先,告诉自己“未必如此”。别人的做法未必是错误的,或者,也许自己还没有理解别人的真实用意。每个人对别人的判断都会受到自己主观因素的影响,不一定完全公正,武断地得出结论很容易引起误会甚至冲突。所以,在做出决定前,一定要弄清楚所有事实。

    其次,如果你确定对方犯了错,那就告诉自己:“人难免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自己应当设法宽恕对方的过错,这样才能将谈话或工作进行下去,也可以让你赢得更多的朋友。

    再次,如果你为此苦恼甚至动怒,那就问问自己,值得为别人的过失而付出使自己不快乐的代价吗?

    最后,要通过培养自律、自控的能力,避免自己陷入失控的泥潭。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