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决策华为的66金典-技术决策:知本在手,IT泡沫有何可惧?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华为崇尚技术立足,尽管这条路陡峭险峻,但只要知识资本在手,自然就能万事不愁。技术研发就是烧钱,你没把钱花出去,就是你工作不到位。从一开始,任正非就做好了投入几十个亿,几年不冒泡的准备。

    决策金典15 没有核心技术,靠什么立足?

    改革开放让中国制造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但却并没有让中国的自主研发能力强大起来,尽管优厚的投资政策吸引了很多外资来华投资设厂,但他们并没有把核心技术带来,反而凭借着技术垄断把众多的民族企业挡在门外。没有核心技术,就必定会受制于人,任正非之所以冒着巨大的经营风险,把巨额资金投入到技术研发当中,就是为了打破西方通信的技术壁垒,掌握经营主动权。

    不管是一个国家还是一家企业,要想避免成为他人的工具,避免被他人操控,就必须掌握核心技术,如果始终都徘徊在外围,那么不仅不能快速成长,反而会受制于人,处处碰壁。在20世纪90年代,当时中国的电信行业马上就要进入迅速发展的快车道,尽管不少国内电信厂商依靠程控机代理业务赚了不少钱,但背后却潜在着巨大的危机,中国每多一部电话,西方电信巨头就会多收一份专利费,如果不能突破程控机的技术壁垒,那么中国电信市场就永远只能是国外电信巨头的囊中之物,中国电信厂商就只能是他们赚钱敛财占领市场的工具,永远都不会有自己的尊严和话语权。

    在如今这个知识经济年代,最重要的资本不是金钱,而是知识、是技术。金钱可以通过银行、股市、集资等多种渠道获得,但核心技术却是有钱也买不到的。任正非是技术出身,因此他比国内普通的电信商更能深刻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这也就是他为什么哪怕赌上身家性命也要搞研发的最根本原因。

    华为崇尚技术为王,这与任正非本人重视技术研发有着分不开的紧密联系。没有核心技术,华为要靠什么立足?中国电信行业又要靠什么立足?任正非的这种担忧并非是杞人忧天,一个没有核心技术的国家迟早都会沦为技术强国的附庸,一个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迟早都会被残酷的市场所淘汰。

    任正非高度重视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这种对知识资本的重视,也确实为华为的不断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持续前进的动力。拿传输芯片来说,如今作为世界大传输厂商,华为即将角逐于世界市场。如果要问原因何在,回答很简单,那就是华为掌握着传输芯片的核心技术。

    提到技术研发,每一个华为人都可以自豪地昂起自己的头颅,底气十足地告诉世界:华为已经走在通信技术的最前列。一位华为技术人员曾毫不讳言地指出:“传输的芯片是我们自己开发的,使用的是0.35μ的技术,而且功能设计比较先进。”

    提到传输芯片,实事求是地说,华为确实走在世界的最前列,这并非是业界的溢美之词,也并没有夸大成分。华为新一代传输体制SDH,不仅能够实现低阶全交叉连接功能,还能适应中国电信网络的复杂需求,其所展现出来的强大活力令很多跨国电信巨头都目瞪口呆,毫不夸张地说,华为开发出的传输体制SDH在2.5G以下级别的交叉能力是全世界最强的。

    “我们之所以能进入世界市场,是因为我们的核心知识产权没有一点是外国的。”从任正非的这番话语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技术在华为的发展和壮大中究竟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也正是因为如此,在这十几年的漫长岁月中,甚至多次在华为濒临死亡的临界点,任正非依然坚持着对技术研发的执着,对于华为来说,一定要搞技术研发,不搞研发就不可能创造机会,更不可能引导消费。

    在企业的技术研发方面,华为的知识产权意识很靠前,而且特别注重“专利”这两个字。从C&C08程控交换机开始,华为靠着自己的技术攻关,取得了数不清的专利成果。早在1994年,华为就借助北京国际通信展览会的平台展示自己的技术专利,为此任正非还专门把展台建在国外展区,在国外专利满天飞,中国几乎没有什么核心技术的大背景下,华为此举可谓是石破天惊,不仅很多跨国公司对此感到惊讶,就连国家领导人参观后也十分高兴,并给出了很高的评价:“在外国展区升起一面五星红旗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

    尽管华为在技术上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任正非深知,电信行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技术的更新速度更是日新月异,如果躺在过去的成就上睡大觉,那么很快就会被竞争对手狠狠抛到脑后。在技术上的忧患意识催促着任正非加快了研发的脚步。与此同时,他也加大了在技术研发上的资金投入和人力投入。

    有付出就会有回报,自此以后,华为的专利技术申请一直保持超过100%的年增长率。随着核心技术的逐渐增多,华为的发展态势也势如破竹,呈现出井喷式的发展奇迹。谁拥有核心技术,谁就能拥有主动权,谁就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创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任正非对技术的执着,不仅让中国在技术领域扬眉吐气,而且成就了华为在全球通信行业中的王者地位。

    从华为创立之初一直到今天,任正非始终强调,“核心技术掌握在别人手中,企业早晚会吃大亏的,核心技术的掌握能力就是华为的生命。”在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的电信行业,华为必须有一个立足根本。试想如果没有核心技术,今日的华为又在哪里?今日的任正非又在哪里?

    从广泛的社会角度来讲,技术专利不仅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还会给社会带来进步和发展,甚至是无法估量的效益。拿华为独创的SDH接口技术来说,不仅大大提升了交换机的性能,还为客户节省了大量的工程费用。此外,从国家和民族的立场来讲,华为开启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研发”的新时代,原来从国外购买专用ASIC芯片需要200美元,而华为自主设计研发成功后,成本仅仅只有10多美元,这大大缩减了中国电信企业的采购成本,是名副其实的好事。

    随着核心专利技术越来越多,如何运用以及保护自身的知识产权就成为摆在任正非面前的一大难题。在这一点上,任正非并没有藏着掖着,而是制订了在自主开发基础上的开放合作原则。

    在任正非看来,在技术上防是防不住的,既然如此不如以开放化的形式开展同行间的合作,借助自己技术上的优势与其他电信巨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这不仅能继续提升自身优势,还能在国际上为中国企业树立一个好形象。不藏私,敢于把自己辛苦研发出来的技术与他人分享,任正非在技术上的大度,彰显了他做人做事的高风亮节,这一点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决策金典16 培训支出不是浪费而是一种投资

    如今,很多企业都设立了员工培训部门,并有专门的培训支出,但大部分都很难有什么明显的成效。同样是人才培训,华为却能把员工的优势提升到其他企业无法企及的高度。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上,任正非究竟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诀”?

    在华为,没有人会轻易提到自己的学历,很长时间以来,在深圳流传着这样一个诙谐的段子:“去华为办事千万不要轻易提起你的学历,因为门口让你登记的门卫很可能就是硕士,公司里打扫卫生的可能就是一名本科生。”尽管这样的说法只是大家对华为的一种调侃,但从中也不难看出华为的高学历人才确实多如牛毛。

    任正非之所以非常重视员工的培训,并舍得在人才培训上一掷千金,这与他之前在人才招聘上的受挫有着紧密的联系。20世纪90年代末,华为的产品逐渐走向多元化,电话交换机、数据业务、无线通讯、GSM等,华为的迅速膨胀意味着人才的大量短缺。当时还没有人事代理权这一说,为了解决公司的用人问题,就只能到熙熙攘攘的人才市场去公开招聘。

    可是,问题很快就凸显出来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电信可是一个新兴行业,在人才市场上根本就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尽管每次都提前在各种报纸上刊登招聘广告,并专门组织人员面试,但仍然收效甚微,有时候派了五六个人去面试,一连面试了上百人,符合要求的最多超不过五六个。

    招不到合格的人才,但企业又急需人才,怎么办?任正非只能选择内部培训的方式来扩充企业的员工队伍。他曾多次在内部会议上强调,“在华为,人力资本的增长要大于财务资本的增长。追求人才更甚于追求资本,有了人才就能创造价值,就能带动资本的迅速增长。”甚至将“人力资本增值的目标优先于财务资本增值的目标”专门写进了《华为基本法》。

    任正非对员工培训的重视并非只停留在思想层面,也并不仅仅局限于管理制度方向,而是彻彻底底的落到了实处。据不完全统计,华为每年在员工培训上的支出就高达上亿元,如此巨大的资金投入力度,也确实保证了培训的质量,让员工从中学到了真能力,并有效避免了培训流于形式。

    说到华为在人力培训上的投资,就不得不提到其培训中心,1998年到2000年,当时正值华为在深圳建设坂田基地,任正非在培训上可谓一掷万金,仅培训中心硬件设施的投入就超过了10亿人民币,直接把培训基地盖成了超五星级的“豪华酒店”,由此也不难看出,他对企业培训究竟有多重视。

    对于任正非的这一举动,曾有不少领导层提出异议,认为培训支持太过庞大,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但任正非不改初衷,并以“培训支出不是浪费而是一种投资”驳回了反对意见。

    在人才的选拔上,华为更愿意从大学生中招收新员工,并愿意为他们开出高出市场价的薪酬。在任正非看来人才永远不可能从天而降后便能扎根于某个企业,与其从外界直接招收引进,反倒不如从内部选拔培养来得安心。因此,在人才的选拔上,华为不像一般的企业那样更倾向于有工作经验的那些人,而是更愿意选拔优秀的大学生,并热衷于把他们从“一张白纸”培养成为真正的“华为人”。

    对于新入职的员工,华为有一套非常完整的选拔培训体制。通过面试之后进入华为之前,有专门的工作人员会组织对新人进行系统培训,培训结束后会进行严格的任职资格考试,考试结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能否录取。华为的企业培训是多种多样的,不仅入职前需要培训考试,在平时的工作中也会有专业培训和考核,而这些培训和考核的表现结果对员工的加薪、晋升等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如果就此把华为的培训定义为一种“应试教育”“死板教育”,那么就大错特错了,对于培训,任正非本人有一个十分精辟的见解,他曾经在教导参与培训的员工时说道,“技术培训主要靠自己努力,而不是天天听别人讲课。其实每个岗位天天都在接受培训,培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如果等待别人培养你成为诺贝尔,那么是谁培养了毛泽东、邓小平?成功者都主要靠自己努力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者,而不是被动的被灌输者,要不断刻苦学习提高自己的水平。”

    从客观角度来说,华为培训的本质并不是简单地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而是通过培训激发人的学习欲望,使得成为一个有学习需求的人,使其养成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好习惯,并最终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此外,华为培训的另一个目的就是让员工充分理解公司的价值观、经营理念以及文化,在任正非看来,只有保持华为人的“统一心态”,企业上下才能万众一心,才能保证企业的整体竞争力。这或许也是他一直执着于员工培训的一个重要原因。

    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不管是产品技术还是客户资源都远远没有人才重要,因为在科技领域,技术创新的核心力量是人才;在市场营销方面,开拓客户资源的骨干力量也是人才。一个企业要想发展就必须把人力放在第一位,没有优秀的人才,哪来优秀的产品?没有人才,哪来高端的客户?企业与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与人的竞争,因此企业员工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一家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成败,从这一角度来讲,任正非所坚持的培训策略是十分具有前瞻性的。

    华为之所以能够在短短二十来年中,从一个弱不禁风的小公司成长为世界500强,就是因为任正非对人才的重视,对人才培养和培训的重视。在华为,人力资本增值大于财务资本增值,因为在任正非看来:人力资本是财务资本增值的基础平台,而人才培训可以使一定的财务资本转化为人力资本,因此人力资本是企业不得不支出的成本。

    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不论是在通信行业,还是在其他行业,华为在企业培训上的巨大投入都是令人十分震惊的。但任正非对人才培训的重视并没有因此而停止,他依然坚持着持续性投入。

    挖掘人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一家企业要想实现年、季度销售额的增长,就必然要付出更多的人力资本,就必须打造一支人才队伍,唯有优秀的人才队伍才能带来优秀的业绩,才能带动企业不断朝着既定的方向快速发展。所以华为的培训目标一向很明确,那就是在人力资本上的投入要超过企业盈利等方面的投入,要尽可能让人才具备更大的价值。

    从进军俄罗斯市场,到占领非洲第三世界电信市场,再到渗透西欧市场,朝北美市场进发,华为所取得的每一个成绩,其背后都有着更为直观的“出处”。华为从未大规模聘请过国际营销人才,众多的海外华为人全部来自于内部培训。毫不夸张地说,正是因为有人才培训这所“军校”的存在,华为人才能战斗力超群,才能在局势复杂的国际市场中创造出一次又一次的奇迹。

    决策金典17 手握知识资本,不怕行业泡沫

    货币会贬值,产品会滞销,唯有知识才是永恒不变的财富。20世纪90年代,当国内的通信厂商们都一窝蜂地钻进电信代理业务时,谁也不会预料到,就在短短几年后,电信行业的一场泡沫席卷全球,埋没了一大批曾经欣欣向荣的公司。

    一家不能抵抗风险的公司注定不可能成为行业中的领头羊,一家害怕遇到风险的公司必定缺乏不易贬值的资本。在如今这个风起云涌、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市场不可靠,今天还是市场大佬,明天就可能会被广大消费者彻底忘掉;产品不可靠,此时无比畅销的产品,下一刻就可能会被新产品取代;规模不可靠,有时候往往越是大规模越可能会突然间分崩离析,走向灭亡……

    在部分外界人的眼中,任正非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者,尽管这种看法或许有失偏颇,但他在企业的经营决策方面,确实是一个很“胆小”。在电信行业如火如荼的时候,大家都一窝蜂地做起了海外电信产品的代理,然而任正非却在忧虑地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行业大势不好了,华为该怎么办?万一整个行业遭遇危机,华为又该怎么办?在残酷多变的外部环境面前,华为究竟靠什么才能成功立足?

    正是这种对未来前途的担忧,促使任正非寻找一种可以规避外界风险、环境变动的最保值的财富。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储备大量资金确实能够给人带来一定的安全感,但显然任正非不属于此列。一个经历了战乱、饥荒的人,金钱显然并不是最好的安身立命之本,即便是抛弃货币可能贬值的顾虑,金钱也并不能给与任正非足够的安全感,毕竟在特殊时期,一个馒头往往比一块金子更值钱,能够让任正非感到安全的是一种终身财富,这种财富不以外部环境为转移,不管在何时何地都能满足衣食的基本需求。

    在教导自己的下属时,任正非曾经说道,“记住知识就是力量,别人不学,你要学,不要随大流。”对于这句经典语录,或许很多人并不陌生,但很少有人知道,这是任正非父亲留下来的家训。对于一个人来说,知识能够改变命运,对于一家企业,尤其是一家技术密集型企业来说,知识也能改变命运。

    对于学习,任正非有着非常执着的追求,这与他个人的特殊经历有着极其紧密的关系。他出生于一个十分重视知识的家庭,19岁那年,任正非不负父亲和母亲的殷切期望,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重庆邮电大学。令人没想到的是,在临近毕业的最后一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得知父亲被关进牛棚的消息后,任正非回家看望父母,但是父亲没有一句诉苦的话,反而不断催促他回到学校去。

    尽管如今的任正非早已经功成名就,也早已经成为两鬓斑白的老人,但回想起当时的情景,父亲的叮嘱依然历历在目。临走前,父亲意味深长地对他说道,“记住知识就是力量,别人不学,你要学,不要随大流。”就是这样一句嘱托伴随了任正非几十年的人生旅途。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的社会环境都十分混乱,很多知识分子都被罢职批斗,学校里也是一片狼藉,绝大部分人根本无心学习,整天都沉浸在写大字报、开批斗大会等毫无意义的事情中。这场革命是对知识的否定,对人才的否定,但并没有过多地影响到任正非对知识的重视。尽管周围已经是“枪林弹雨”,但他依然坚守着自己对知识的追求。别人忙着参与批斗大会,他则一心扎到了知识的海洋中,从电子计算机到数字技术,再到自动控制,没有老师的指导就自学,没有学校的组织就自己安排学习计划。

    在当时的大环境中,“知识改变命运”的正确论断早已经被人们弃之如履,因此常常有人嘲笑任正非的“迂腐”,甚至当面和他开玩笑说,“没什么用的东西也这么努力学,真是很佩服、感动。”不理会周围人的冷嘲热讽,任正非依然奔走在知识的大路上,并结交了一些西安交大的老师。在大学期间,就靠着这些老师们给的油印书,靠着自学的毅力,任正非学习了大量的知识,不仅把樊映川的高等数学习题集从头到尾做了两遍,还学了逻辑学、哲学等多门学科,光是外语就自学了三门,由此也不难看出他对知识的渴求和在学习上的刻苦。

    这种学习的习惯一直伴随着任正非的成长,从他的整个人生轨迹上来看,华为的成功并非是一种偶然,而是一种必然。早在青年时期,任正非就已经是一个科学精神的追随者,在1997年访问美国贝尔实验室时,他表现得十分高兴,因为“年青时代就十分崇拜贝尔实验室,仰慕之心超越爱情。”正是这种对知识的不断追求,成就了任正非的技术梦,也成就了华为今日的成功。

    在华为的经营和管理中,任正非很自然地将“知识改变命运”这一人生格言融入其中,在他看来,对于华为这样技术密集型的电信企业来说,唯有手握知识资本,才能不惧怕行业泡沫,才能不惧怕激烈的市场竞争,才能在强手如林的对决中活下来。

    从程控交换机到领跑3G,华为始终以一种对技术的执着,力图行走在技术的最前端。在中国,有不少企业常常会出现后劲不足的状况,这与企业领导人不太肯学习有着不可否定的关系。华为之所以能够连续十几年保持高速发展,这与任正非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是分不开的。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谁不学习谁就会落后,谁藐视知识谁就会被市场淘汰。从科技的角度来讲,知识就是生产力,而且知识的生产力是无穷无尽的,这也正是华为崇尚技术的最原始出发点。这么多年来,任正非从未停止过学习,他将自己的这种终身学习理念成功地复制到整个华为,使每个华为人都变成了知识的信徒。其实,知识改变的何止只是任正非的个人命运,它不仅改变了整个华为的命运,更是改写了中国通信行业发展的历史。

    从20世纪到21世纪,全球电信行业都经历了一个从迅速崛起到饱和的过程,在整个行业的发展过程中,有不少电信企业都死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华为之所以能够在复杂的环境变化中存活下来,正是得益于其技术上的优势,华为之所以能够迅速走出国门并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也是因为技术上的优势。对于电信行业来说,没有技术就不会有好产品,没有好产品,就意味着没有市场,哪怕你财力雄厚,管理先进,没有知识的支撑也只能是一个外强中干的花架子,根本经不起市场的考验,也经不住时间的沉淀。

    不管是对于一个人来说,还是对于一家企业来说,知识才是永远都不会贬值的资本,知识才是能够不断实现增值的财富。唯有把知识放在第一位,把学习放在第一位,企业才有前途可言,企业才能坦然应对各种层出不穷的危机和状况。在这一点上,华为和任正非无疑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决策金典18 不研发等死,重研发“烧”死

    任正非始终认为:在高科技行业中,没有技术的领先,没有持续的创新,要想生存下去是绝对不可能的事。因此,为了研发他可以压上自己的全部家当,可以拿整个华为的前途当赌注,哪怕是会九死一生,也必须全力开发自己的产品,并且持续不断地开发新产品,否则迟早会被边缘化,被淘汰出局。

    搞通信的几乎人人都知道研发的重要性,可并不是每个人都像任正非一样热衷于研发,这是为什么呢?“不研发等死,重研发烧死”用这句话来概括通信行业对科技研发的态度是最好不过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通信产品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如果一个企业不研发,完全靠吃老本过日子,不过说三年五年,哪怕是短短的一年也足以被竞争对手远远甩在身后,被广大客户和消费者彻底遗忘。

    这是一个日新月异的年代,谁保守谁就会被淘汰,被更快的淘汰,尤其是通信行业,科研的进展就基本等同于整个企业的进展,谁能研发出适应市场的新产品,谁就能快速占领市场,成为行业霸主,谁企图吃老本,企图靠着别人的技术过日子,谁就会迅速败落直到被清理出局。

    但过度重视研发也不是一件好事,研发一项新技术不仅需要投入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需要大量的金钱。研发跟不上就没有发展,但过度向研发倾斜,则企业的利润都会被吸入“研发黑洞”,一旦研发失败就直接意味着破产,不研发是等死,过度研发则是烧死,只要稍不留神,没有把握住研发的投入尺度,那么企业必定会破产倒闭。如果说研发是一条可以通往永生的路,那么这条路就是一个独木桥,没有足够的胆量不敢上路,胆量足够了心不细一脚踩空也只能前功尽弃,要想从头走到尾,没有出色的平衡力是不行的。

    在高昂的研发经费缺口面前,任正非克服种种困难搞研发;当企业终于扭亏为盈开始接出肥硕果实的时候,任正非没有陷入享受的安乐窝,而是继续投入搞研发。他这种对科研的热忱,对追求创新的高涨热情成就了华为的技术之路。据相关资料显示,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曾提出这样一份报告,要求政府以行政干预的方式阻止华为进入美国市场,该报告一出,迅速在国际舆论界掀起狂风巨浪。

    众所周知,美国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强国,而中国则是发展中国家,众议院为什么会提出这样一则报告呢?思科是美国最老牌的跨国通信巨头,但就目前形势来看,华为仅技术研发人员就多达6.8万人,超过了思科所有员工总数。华为之所以会令美国惧怕,完全是因为其在通信技术上的优势。

    任正非深知要想在世界范围内站稳脚跟,要想在国际市场上走得长远,就必须要把研发当做重点来抓,但同时也必须保证企业经营的安全性,要避免企业被技术研发拖垮。如今,华为已经是全球3G的行业领跑者,这样的成就与任正非在科研上的平衡性是紧密相关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任正非的正确决策,就没有今天的华为。

    早在3G刚刚萌芽之时,任正非就毅然决然地押上了自己的全部家当,尽管兵行险招,但最终顶住各种压力坚持到了最后,在研发最困难最煎熬的时期,为了鼓舞士气,任正非曾公开在大会上郑重其事地说道,“如果这次研发失败了,我就从楼上跳下去。”由此也不难看出他对技术的偏执与狂热。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不管是对于任正非本人来说,还是对于华为来说,研发的道路是没有止境的,技术的高度是没有尽头的。攀过了3G这座大山,4G开始悄然兴起,无疑在这块刚刚被开发的处女地领域,华为依然行走在技术的最前端。

    从华为成立之初一直到今天,二十多年来,无论遇到过什么样的困难,华为都从未放弃过研发,即便是在两个世纪交替的行业寒冬中,任正非依然坚持拿出销售额的10%来投入研发,有人说任正非很“怕死”,华为也是一家“怕死”的公司,如果单从这个方面来说,“怕死”不仅不是一件坏事,反而是一件好事。正是因为“怕死”所以不愿意等死,不愿意停止技术的进步来换取一时的安全;正是因为“怕死”所以在研发的过程中谨慎小心,从而避免了一脚踩空沦入万劫不复。

    任正非在研发上既冒进又保守的决策使得华为的研发成果如同秋天的果园般硕果累累。自2010年以来,贡献最多的LTE/LTE-Advanced标准专利是华为,毫不夸张地说,华为正在引领着LTE/LTE-Advanced标准专利的发展,引领着全球通信行业的技术发展。

    华为错过了通信崛起的先机,但却凭借发展速度的优势赶上了3G的行业大班车,如果说3G时代是苹果和三星的天下,华为只是一个重要配角,那么毫无疑问4G一定是华为的天下。这并非夸大之词,也并非外界媒体对华为的粉饰和美化,而是实实在在的情况。全球商用LTE网络共244张,其中110张是华为参与部署的,几乎占到了半壁江山;全球TD-LTE商用网络共有50个,其中有42个由华为部署,可谓是当之无愧的王者。

    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21世纪,短短的二十多年间,华为从一家不知名的小公司一跃成为全球通信行业巨头,这种狂飙猛进的发展速度背后是通信技术的不断革新、终端产品的不断换代,从2G到3G再到4G,华为以一个后来者的身份成功得反客为主,迅速占领了全球通信市场,这就是技术研发的力量。

    如今华为的研发队伍已经十分庞大,科研经费开支更是一个天文数字,但这不仅没有成为整个企业的负累,反而成为华为的发动机,支撑着销售部门在全球各地开疆扩土,保证着华为产品在市场上的绝对优势。这种研发带动销售,销售利润保证研发的和谐局面正是由任正非亲自构建起来的。纵观整个通信行业,那些和华为同期成立的通信设备公司要么因为技术落后,产品落伍而死掉,要么因为研发耗尽企业精血而亡,唯有华为在这条独木桥上活了下来,并成功地走到了最前端。

    我们不得不承认任正非在技术发展方向上的敏锐度是很高的,华为之所以能够在3G领域与众多国际通信巨头不相伯仲,完全是因为任正非赌对了方向,试想如果当时他把所有资金和精力都投入了TD-SCDMA或CDMA2000,结果又会怎么样?重研发“烧”死,这句话并非没有道理,但也并不是每个重研发的人都会“烧”死,还有可能浴火重生,成为涅槃的凤凰。在3G这条路上,任正非的技术方向感正是华为后来居上的关键,也是一个企业家最为宝贵的经验和直觉。

    不管是通信行业还是其他技术密集型行业,都必须要重视研发,在如今这个技术飞速发展的年代,一家企业没有研发就等于没有心脏,没有发展的动力和能量。但任何事情都是一把双刃剑,科技研发也是如此,如果把所有的重心都压在研发上,那么不成功只能成仁,到时候除了破产别无选择。只有活下去才有希望,技术研发再重要也必须建立在企业存活的基础上,所以怎样踩好这块跷跷板就成为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难题,在这方面,任正非无疑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决策金典19 大把砸钱,舍得投入才有新技术

    没有投入,产出哪里来?不管是办企业还是搞技术,都是先有舍才有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从商业角度来讲,往往越是高投资的项目,其回报也常常很可观,通信行业的技术研发尤其如此。

    世界银行曾经指出:“一个没有能力通过自身机构进行科研的国家,也很难从别人的研究中取得较大收益。一个发展中国家选择、吸收和利用科技知识的能力,主要取决于创新技术所需要的同类研究能力。”中国要想尽可能多的受益于西方的先进技术,首先就要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只有自身的科研能力提高了,才有资格分享全球顶级科研成果。

    经济理论告诉我们,通信行业要想发展到世界一流水平,光指望拾西方人技术上的牙慧是不行的,必须研发出自己的技术。任正非是技术出身,因此对研发有着狂热而执着的追求。在他看来,研发不仅仅是企业的生命线,更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尊严。然而搞研发谈何容易,中国的通信行业起步晚,不管是经济基础还是技术基础都十分薄弱,研发资金匮乏,科研人才短缺,这是摆在所有国内通信设备厂商面前的两大难题,即便是华为也不例外。

    研发资金匮乏没关系,东拼西凑总能想到办法,但没有研发人才怎么办?人才源自于教育,哪里有一流的教育,哪里就会涌现出一流的人才,因此要想解决技术人才短缺的难题,当务之急就是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学校教育并不能满足整个通信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任正非当机立断,自己培养合格人才,这也正是华为内部培训机制的由来。

    众所周知,技术研发就是一个无底洞,在研发成功之前,谁也不知道究竟要投入多少资金。即便是大笔砸钱,有时候千企万盼等来的却是一场空。在技术研发上投资和坐过山车一样惊险刺激,偶尔能带来从未有过的新奇感、成就感,但下一秒就可能跌入惊恐的深渊。因此,没有一个好的心理素质不要搞研发,否则很有可能会被不确定的结果和忽上忽下的节奏折腾出心脏病。

    在技术研发的投入方面,任正非舍得砸钱,而且能够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面对即将迎来的失败。2001年,联想高层杨元庆在华为参观时,曾对陪同自己一道参观的任正非表示:联想要加大研发投入,朝着高技术方向发展。华为做技术研发已经做了十几年,并且在技术之路上摸索出了不少经验。但任正非还是语重心长的对他说道,“开发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要做好投入几十个亿,几年不冒泡的准备。”从这一番话中,也不难看出任正非对研发的态度,以及华为技术背后的艰辛与付出。

    如今华为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电信大亨,从全球范围来看,华为是目前对通信技术贡献最多的企业,即便是老牌跨国通信巨鳄思科,在技术上的贡献率也远远落后于华为,丰硕的成果背后必定是高投入的结果。面对华为研发出的数不清的专利技术,我们很难准确地计算出,在这二十多年中,任正非在技术研发上究竟投入了多少钱,多少人力物力。

    搞技术就得大把砸钱,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不管是用于研发的各种实验设备,还是专精尖的技术人才,抑或世界顶级的技术研发项目,都需要足够多的金钱支撑。正是明白这一点,因此华为再穷也不会克扣研发费用,再困难也不会让研发部门节衣缩食,在这二十多年里,技术研发始终保持着资金优先使用权,这也正是华为发展的最原始动力。

    技术是通信行业的生命线,因此国际上的通信巨头们在技术研发投入上也是一掷千金。据研究公司DTI最新公布的报告显示:2007年西门子的研发预算高达65亿美元,稳坐研发投入第一把交椅,微软以58亿美元退居第二,日本松下和索尼的研发预算分别以56亿美元和47亿元紧排其后,三星的研发预算稍显落后,但预算金额也高达45亿美元。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技术经济的时代,与技术优势相比,规模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取胜武器,三星电子首席技术官Lee Yoon-wooc曾公开发表声明称,“在21世纪生存的唯一途径是,通过革新技术开拓市场。要想成为世界性的领导者,三星集团有必要将财力集中在研发上。”

    实际上,集中力量搞研发的并非只有三星一家企业,作为通信行业的后起之秀,华为在研发费用上的投入也十分凶猛。尽管与国际通信巨头们相比,任正非在技术研发上的砸钱气势稍弱,但与国内众多的通信设备厂商相比,华为在技术上的巨大投入无不昭示着财大气粗。

    在公开的发言以及各媒体的宣传当中,华为对外的口径一致是:研发方面的投入为其销售额的10%,但华为的实际投入却远远高于这个比例。只要是能够用于研发的钱,几乎全部都被任正非砸到了新技术的开发上,在华为,财务账面上永远不会有太多的固定资金,因为一旦有财务结余,任正非就会立马将其用于技术攻关、科研、搞项目。正是由于科研资金充裕,甚至有研发中层向任正非抱怨说钱根本就花不完。由此也不难看出华为对待科研的态度以及任正非在技术研发投入上的决心。

    钱花不出去也要花,尤其是搞技术研发,不花钱怎么能把技术研发出来?不花钱怎么在通信技术上领先?不花钱怎么能用研发的拳头打倒强大的国际对手?因此,任正非不怕技术研发部门花钱,就怕他们不花钱,为了把巨额投入资金转化为技术,任正非逼着研发部门花钱,谁没有把钱花出去,谁的工作就不到位,谁在研发项目上的开发就不够深入和广泛。

    在这样的坚强后盾和诚心诚意的鼓励之下,技术研发人员摆脱了资金不足等顾虑,一心一意投入工作,因此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销售利润维持研发投入,技术研发保持销售优势,这种两者相互促进的管理方式已经形成,在这种和谐的管理模式下,华为两条腿走路,自然能够健步如飞,从通信行业中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一跃成为国际上的通信大巨头。

    据有关资料显示:早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期,华为每年研发资金就高达120多亿人民币,其中三分之一主要用于3G,仅3G这一个技术研发方向,就耗费资金40亿元人民币,先后共有3500人参与这一项目。巨大的投资必然会带来与之相对应的高回报,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华为在3G技术上的高投入,带来的是华为在3G通信领域上的领先,如果说任正非错过了2G的黄金发展时期,那么在新兴的3G领域,他无疑漂亮地扳回了一局。随着3G技术的不断成熟,华为从一个生产技术含量较低的交换机小厂,迅速发展为以生产路由器等技术含量高的网络设备、光通信和数据产品的综合性电信设备提供商,这样的进步无疑是飞跃性的。

    一家企业没有技术就没有发展,没有研发就没有前途。但技术研发不是为了装点门面,而是需要真刀真枪的较量,光有一个空架子是不行的,而是需要实打实的资金投入,如果没有任正非在技术研发上的一掷千金,就不会有华为在技术上的研发优势,也不会有走向世界走向全球的实力与底气。

    大把砸钱,舍得投入才有新技术,尽管如今的华为早已经是今非昔比,但舍得在研发上投入的管理传统并没变,随着4G这一新兴领域的兴起,通信行业又掀起了一轮新的技术攻坚战,在4G领域,华为依然秉承着研发拥有资金优先使用权的管理传统,并试图引领全球通信行业的发展方向。

    决策金典20 资金投入不能吝啬,也绝不可浪费

    两军对垒,武器的好坏多寡直接关系着输赢,因此现在打仗都十分重视武器。俗话说,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关键时候要舍得打炮弹,要敢于用现代化的方法以及现代化的产品,抢占市场制高点、尽管任正非在技术研发的投入上可谓是一掷千金,但这绝不是为了浪费,更不是为了充面子。钱多有时候也未必是一件好事,在企业管理当中,往往越是钱多,越容易滋生浪费现象。华为之所以在资金投入方面对科研部门大力倾斜,其目的是为了把有限的资金转化为无限的技术力量,而并未是为了浪费,因此怎样把资金用到实处,怎么杜绝研发资金使用上的浪费就成了摆在任正非面前的一大难题。

    打仗讲究的是拳头出击,手指头力气再多也不如拳头,尽管华为在科研上的资金投入确实不菲,但如果使用的过于分散,则很难取得这么大的科研成就。对于这一点任正非曾语重心长地对科研人员说道,“在成功关键因素和选定的战略生长点上,以超过主要竞争对手的强度配置资源,要么不做,要做,就极大地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重点突破。”既然投入的资金有限,那么就更不能随随便便分散,只有集中起来,把钱用到刀刃上,才能在有效避免浪费的同时,把研发资金的最大效益发挥出来。

    华为成立初期,公司规模小,盈利能力不足,因此研发资金投入就显得尤其捉襟见肘,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小公司却逐渐成长为研发能力不输思科的国际电信大亨。论研发投入实力,华为曾弱小的不堪一击;论研发人员的水平,华为连成为对手的资格都没有,在国际电信巨头的眼皮子底下实现研发技术大爆发,任正非究竟是怎样做到的呢?

    回顾毛泽东在抗战时期的对敌策略,我们不难找到答案。军人出身的任正非把各种兵法战略运用得可谓是炉火纯青。面对强大的入侵者,毛泽东四两拨千斤,采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战略手段硬是实现了以弱胜强。有时候,历史的轮回往往是惊人的相似,谁能想到半个世纪后,任正非也正是靠着这招带领华为实现了技术突围。

    尽管华为的研发资金有限,研发人员短缺,但把所有的人力、物力、财力都集中到一处,主攻一个技术方向,未必不能取得重大突破。这也正是任正非决策的聪明之处。在《华为基本法》中有这样一条规定:我们坚持“压强原则”。这里所说的“压强原则”是指要集中力量以超过主要竞争对手的强度配置资源,一旦选定了科研项目,就要不顾一切地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重点突破。

    同样的资源,不同的分配方式往往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华为之所以能够在技术上遥遥领先,一是任正非舍得投入大把研发资金的结果,二是由于集中力量,杜绝资源浪费,以最优的配置实现资源最大化的决策分配方式。如果没有这种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兵法妙招,与国际电信大亨巨大的研发投入相比,弱小的华为根本就没有任何可以翻身的机会。但事实证明,华为确实实现了后来居上,这与其资源最优化的管理效率不无关系。

    为了保证每一分研发资金都能发挥出最大效益,华为内部还专门制订了人、财、物关键资源的分配原则,即以优秀人才为分配标准,充分保证最优秀的科研人员能够拥有足够的资源和充分的职权,并能够借助公司坚实的后备支撑实现自己的任务和研发目标。

    在兵戎相见的战场上,尤其是在这个热武器时代,谁舍得多打炮弹,谁就会成为最终的赢家,在技术研发上也是如此,要舍得投钱,在资金以及资源的分配上绝对不能吝啬,俗话说一份付出一份收获,如果不舍得技术研发投入,那么很难保证技术研发工作的顺利进行,一旦技术研发受阻,企业的产品优势很快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取代,被遗忘,从而陷入没钱搞科研,科研落后产品落伍的恶性循环之中。

    尤其是对于电信这样一个竞争异常残酷的行业来说,技术研发是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谁能突破这一瓶颈,谁往往就能够甩开竞争对手,迅速抢占广大市场。在技术研发上,资金投入很重要,但如何用好研发资金同样重要,各大电信国际巨头在研发上都很舍得下本钱,但依然有前有后,为何?从专业角度来说,是由于每家公司的金钱技术转化率不同,同样一件事,有些人花10元可以办好,而有些人则需要50元,用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这才是华为技术人的追求。

    克劳斯塞维茨曾经说过,“最好的战略是首先在总兵力方面,然后在决定性的地点上始终保持十分强大的力量。因此除了努力扩充兵员外,战略上最重要而又最简单的准则是集中兵力。”如果与对手相比,很难在总兵力方面占据优势地位,那么,要想取得胜利,办法就只有一个,即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毛泽东一向坚持“战略上以少胜多,战术上以多胜少”的军事指挥原则,并将其定为基本原则。不得不说这种对敌策略给任正非本人带来了很大的启示。

    20世纪90年代,华为还是一家小小的通信设备公司,后有不断崛起的新生力量,前有国际通信巨头等强大的敌对力量。在这种环境之下,任正非审时度势,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华为没有思科、爱立信那样雄厚的资本,与强者争食,华为的唯一出路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寻求突破。后来的事实也确实证明,这种集中优势兵力寻求突破的研发战略十分高明。

    华为要想以弱胜强,以小搏大,必须要把有限的资源使用到最关键的回报最大的少数点上,否则只有死路一条。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不能吝啬,但整体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在无法改变投入资源的情况下,有效避免资源浪费,把每一分投入都发挥出最大价值也是一种智慧。

    好钢就要用在刀刃上,在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式下,在随时都可能破产的情况下,任正非曾宣誓,“处在民族通信工业生死存亡的关头,我们要竭尽全力,在公平竞争中自下而上发展,决不后退、低头。”这种精神上的鼓舞也很好地调动了技术研发人员的士气,从而大大地提高了企业的整体战斗力。

    投入是为了更好的产出,因此不管是通信行业还是其他行业,都必须重视投入产出比,如果只管投钱,却丝毫不关心钱的去处,那么只会造成大范围的浪费。人们常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果认为浪费只是不值一提的小事,那就大错特错了,如果任凭浪费成风,迟早会断送企业的大好前途。从这个角度来讲,勤俭节约不仅是个人的良好修养,更是企业长盛不衰的传家之宝。

    既然不能和对手硬碰硬,那不妨和任正非一样借助“压强”原则以少胜多。只要在特定的时间里,把人力物力财力集中于一点,那么必然能够实现强行突破。所以,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力量弱小并不可怕,怕得是有限的资源不能得到最好的运用,不能实现最优配置,取得最好的结果。

    决策金典21 谁占领制高点,谁就拥有行业话语权

    在自然界的生物链中,谁处在最低端,谁所面临的环境就会越危险;在以技术为基础的通信行业中,谁拥有最前沿的技术,谁就能占领行业制高点,从而拥有整个行业的话语权。

    产品研发要与世界保持同步,这是华为始终都在坚持的底线。尽管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唯技术论”风靡全球,但任正非在这一点上始终保持着军人一贯的清醒。正如邓小平所说,在市场经济中,不管黑猫白猫,只要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同样,在技术研发领域,自主研发的技术并非就高人一等,不管是复合研发还是自主研发,只要能够开发出受市场欢迎的产品就是好技术。

    我们不能单独站在技术层面上来评判一项技术的好坏,而是应当放眼整个行业,根据客户的需求搞研发,即便是在现在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复合式创新也没有丢面子这一说法,毕竟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站得更高,走得更远。

    华为早期限于资金以及技术人员短缺等因素,根本没有自主研发的实力,但没有足够的技术力量又无法在行业中立足,因此任正非便采取了“跟随政策”。搞技术研发闭门造车是不行的,尽管华为暂时很难成为技术的缔造者和通信行业的领跑者,但只要紧跟世界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保证不被主流技术抛弃,就总是会有超越的可能。可以毫不掩饰地说,华为在技术之路上的崛起是从“拿来主义”开始的。

    至于为什么要采用“拿来主义”,任正非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论证,他曾多次在内部讲话中强调“唯技术论”的错误与荒谬,甚至曾公开表示:“我们也不全靠自主开发,因为等自主开发出来了,市场机会早没有了,或对手已在市场上构筑了优势,我们却没法在竞争的市场上获利,所以,我们经常采用直接购买技术的方式来缩短差距并构筑领先。”

    众所周知,通信行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这个新兴的高科技行业可谓是瞬息万变,对于一家通信企业来说,如果不能保持与世界同步的研发能力,注定迟早都会被市场竞争的洪流所吞没。不得不说任正非是一个十分有远见的领导者,技术出身的他比常人更能明白技术的重要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通信行业中,谁掌握的核心技术越多,谁站立的位置就越高,谁就越有对市场的主动权。无论华为是强大还是弱小,技术研发必须要与世界同步,这是底线,也是企业生存的安全线。

    但仅仅保持不落伍是远远不够的,要想顺利坐上行业霸主的宝座,没有杀手锏是不可能成功的。而华为的杀手锏就是复合型创新。纵观华为的整个发展历史,无论是在哪个发展时期,华为在技术的道路上从未掉过队,这与其“拿来主义”的起步基础不无关系。如果任正非只满足于做一个技术的追随者,那么华为不可能是今天的华为,更不可能会创造出多如牛毛的技术专利。

    起步时期以“拿来主义”的实践应用为基础,发展时期以“拿来主义”基础上的创新为发展动力,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任正非又风风火火地搞起了自主研发,就是靠着这样一条发展主线,华为从一个没有自主研发能力的小厂,在经过了短短二十多年的发展之后,俨然成为通信技术的诞生集中营。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任正非带领华为顺利完成了几次转型。

    尽管今天的华为已经成为通信技术的行业标杆,但不管是任正非本人还是华为高层,对于完全没有任何基础的自主创新依然保持着少有的清醒和谨慎。华为副总裁、公司首席法务官宋柳平曾在某媒体公开强调,“我们不想给大家一个错误的概念,即过度强调所谓的‘自主创新’和所谓的‘自主知识产权’。这是因为过度强调是灾难性的,我们在这上面尝过苦头。”

    完全独立的自主创新无异于摸着石头过河,一旦稍有失误,很可能会导致全军覆没,唯有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创新,继续研发,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取得最长足的进步,从而取得快速成功。对于这一点,宋柳平特别指出,“公众应该在全球专利数据中注意到‘华为榜样’背后的真相,即:华为除了通过自主开发技术提升竞争力,亦从未拒绝过以开放的心态,‘站在巨人肩膀上’去获取商业的快速成功。”

    如果说“拿来主义”式的复合型创新只能保持企业的基本生存,那么自主研发就是弯道超车的杀手锏,唯有两者很好的配合使用,才能保证在整场比赛之中,既不会轻易落后于人,又能在关键时刻甩开对手,一举冲过终点线。从这个角度来讲,任正非这种混合式的决策无疑给华为注入了一阵强劲的发展动力。

    谁占领制高点,谁就拥有行业话语权,一家企业要想从默默无闻一路成长到技术的最顶端,是顺着前人搭建的台阶走容易,还是完全重新开辟一条满是荆棘的路来得更容易呢?答案不言而喻,但如果总是默默跟在别人身后,永远都不可能成为一流的公司,更不能做出一流的通信技术,所以该出手时就出手,该“超车”时就“超车”,一旦自主研发的时机成熟,势必要转变经营思路,为争夺主动权做最后的努力。

    尽管社会和公众都在大力倡导呼吁“创新型企业”,但我们所理解的创新概念却存在一定的误区,即便是像微软这样的企业,也有不少核心产品都不属于原创性创新,而是基于已有产品或技术的启发继续进行开发,从而在利用他人成果的基础上取得商业成功。在如今这个信息传播越来越快,技术越来越透明的年代,原创性创新并非是技术创新的主流,微创新才是时代的需求。

    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未来很难有一家公司或一个国家持有绝对优势的基础专利,这种关键专利的分散化为交叉许可专利奠定了基础,相互授权使用对方的专利将更加普遍化。在这种越来越开放化的社会环境中,过度“自主”的创新往往是危险的,唯有复合型创新才能更好地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有效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并尽可能地贴近客户的使用需求。

    占领技术制高点固然重要,但首先要考虑到企业的运营成本,在这一点上,任正非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在内部讲话中,他曾说道,“在我们未进入的一个全新领域进行产品开发,对公司已拥有的成熟技术以及可以向社会采购的技术利用率低于70%,新开发量高于30%,不仅不叫创新,反而是浪费,它只会提高开发成本,增加产品的不稳定性。凡是说:我的项目全部都是我做,未利用别人的成就,这种人一定不能加薪。”从这一番话中,也不难看出任正非对创新的态度以及华为抢夺行业话语权的策略与手段。

    归根结底,技术研发是为市场服务的,如果丢掉了市场这个第一原则,转而过度追求“自主”研发和创新,那么无异于舍本逐末,又怎么可能拥有市场的主导权呢?在通信行业中,技术优势固然重要,但前提是技术的研发是建立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之上,唯有掌握符合市场的技术,才能占领市场最高点,才能顺利成为整个行业的市场霸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