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圣·王阳明-南赣剿匪(6)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演了这场戏之后,王守仁第三次派雷济到浰头去见池仲容,促其下山。与此同时,池仲容也接到了池仲安的信,知道卢珂被王守仁下狱,甚至化装下山潜入赣州城,花钱买通狱卒进了大牢,亲眼看见卢珂在这里坐牢,池仲容终于相信王守仁确有诚意。同时池仲容也知道,这一次无论如何拖不过去了。于是对雷济笑脸相迎,说了一堆客气话,到最后,却又咬着牙赔着笑请求道:“小人已经下定投诚的决心,只是眼下官军已经包围了我的山寨,能否请先生在都堂面前求个情,先把官军撤去?”

    池仲容这个要求实在是得寸进尺,雷济一下子急了:“官军围了山寨,本意是要剿你,要不是王都堂下了令,只怕官军早就杀上山来了,这些你心里要明白!现在王都堂可怜你的性命,仍然要招抚你,你不知道感激,反要撤走官军?单这一个念头就说明你一心找死,谁也救你不得!”

    雷济这话说得十分厉害,池仲容赶紧再三央求道:“小人只求一个稳妥,绝无他意,请先生帮我这个忙,将来小人一定重谢。”

    池仲容的“重谢”雷济倒不在乎,可池仲容既然提了这个要求,他也不得不转告,于是回到赣州把这些话对王守仁说了。本以为王守仁也会发脾气,想不到王守仁听了这话只略一沉吟,立刻说:“好,只要池仲容肯下山,我这就遣散兵马!”

    当天,王守仁真的发下一篇告示:“南赣九府战乱已平,浰头‘新民’皆已诚心归顺,地方自此可以无虞,民久劳苦,宜暂休为乐。乡兵使归务农,亦不复用。”只一句话,不但把围住浰头的乡兵遣散,就连南赣各府各县招募的乡兵也全都解散,让这些人回家务农去了。

    自从正德当了皇帝,南赣地方官逼民反,十几年间山贼横行,各府各县都大量招募乡兵,年年和山贼打仗,不知死了多少人!想不到王守仁到南赣才两年,十余年的匪患全部平定,征召的乡兵没仗可打,全都回乡务农,太平光景从天而降,局面好得让人不可思议。

    到这时候,浰头山寨的池仲容再也坐不住了,只得于正德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带着山寨里四十多个头目下山向王守仁投诚。

    眼看池仲容终于下山投诚,王守仁十分高兴,在巡抚大堂亲自和他相见,当场赏给他一套新衣新鞋,让池仲容穿戴起来,给他安排一处院落,让这些人全都住在一起,公务之余又陪着池仲容到赣州城里游览观赏,同时用言语劝他悔改。可接触了一段时间,王守仁却觉得情况不对。

    从池仲容身上,王守仁实在感觉不到一丝诚意。

    经过一番艰难的思索,王守仁终于做出决定:抓捕池仲容,剿灭浰头山寨。

    王守仁最终没能安抚池仲容,到底在赣州城里把他抓了,杀了,这么做给人一种“背信弃义”的感觉,以至于后人对王守仁诛杀池仲容颇有非议,认为这是“不守信用”。王守仁自己在决定擒杀池仲容的时候也反复犹豫,想了很久才动手。甚至在动手之前仍然不忍,又送来一批酒肉,让池仲容和他那帮手下过了个春节,到正月初二才出手抓人。

    王守仁杀池仲容实在是不得已,其原因大概有三点:

    第一,池仲容在决定投降之前反复用计,诡诈百出,一直拖延时间,实在毫无诚意,直到他进了赣州府,成了王守仁的座上客,王守仁对这个人仍然无法信任。王守仁平时讲的是良知诚意之学,到南赣之后招抚了那么多人,像卢珂这样抚而又叛,叛了再抚的,他仍然信得过,偏偏池仲容一个人让王守仁无法信任,不能不说,这是池仲容咎由自取。

    第二,王守仁来南赣剿匪之时,他的任务并不只是平定当地的匪患,更担负重任,要监视在南昌城里的宁王。此时宁王反相渐露,对王守仁而言,来自南昌方面的威胁日益紧迫,而池仲容投降之前一直在耍弄诡计拖延时间,实在可疑。浰头山寨正在江西、广东交界之处,离赣州府仅有两天路程,假若池仲容这次并非真心归顺,而是打算潜伏下来伺机而动,待宁王造反之时,立刻召集旧部从背后袭击赣州,策应宁王叛军,后果就太可怕了。这个问题王守仁不能不考虑。

    王守仁抓捕池仲容是正德十四年正月初二,宁王谋反是正德十四年六月十二,前后只差半年时间。在这上头,王守仁的担忧绝不是多余的。

    第三,池仲容是积年惯匪,民愤极大。当听说官府要招抚这股土匪时,百姓们反应激烈,很多人公然指责王守仁这么做等于“养寇”。王守仁到南赣的时间不太长,池仲容在当地做过什么坏事,他这个当巡抚的未必尽知,可百姓们知道得一清二楚,现在群情激愤至此,可知池仲容实在是作恶多端。

    招抚之时池仲容奸诈百出,当地百姓对池仲容又切齿痛恨,加上时局险恶不得不防,有此三端,王守仁不得不对池仲容下了死手。

    在赣州捉了池仲容之后,王守仁下令广东官兵立刻对山寨进剿。这时浰头山寨内群龙无首,已经无法抵挡官军,一千多死硬的山贼且战且退,一直逃进九连山里,终于被官军所败,其他人请求投降,王守仁立刻接受了这些人的请求,把这些人当作“新民”安置了。

    至此,南赣九府被逼害的百姓得到了安置,凶悍的山贼被剿杀殆尽,在这四省交界的千里之地社会秩序基本恢复,百姓们又过上了太平日子。南赣巡抚王守仁也得到百姓的拥戴,“班师之时,百姓沿途顶香迎拜,所经州县隘所各立生祠,远乡之民各肖像于祖堂,四时拜祝。”可王守仁却不在乎这些战功,反而在给朋友的信里写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区区翦除鼠窃,何足为异。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牧廓清平定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这是儒学之中一句至关重要的名言。仔细看看,这句话其实是从“克己复礼”四个字里推导出来的。

    试问,是谁让山中有了“贼”?是官府,是朝廷,是皇上。正是因为他们有了“心中贼”,才逼出这些“山中贼”。皇帝、大臣、官员们的“心中贼”破了,山中之贼自然易破。

    儒家学说讲的就是个“克己复礼”,先克皇帝,再克大臣,再克官员,再克儒生,最后克百姓,大家依着顺序来,各自把“心中贼”破一破,回头再看,山中哪里还有贼呢?

    “人人克己,天下无贼”,这是所有中国人世世代代共同的心愿。所谓“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能做到这一点,中国才真正进入了盛世。

    也就是说,真正的盛世其实是皇帝放弃独裁、官员不敢弄权、百姓个个上进、人人地位平等、“满街都是圣人”的和谐社会,与之相比,古代那些被帝王人为定论的什么“开元盛世”、“康乾盛世”之流全都微不足道,甚而是个笑话。

    猛虎出笼是谁之过

    就在王守仁在南赣一带安顿民生,尽力剿匪的时候,北京城里发生了一件出人意料的怪事。

    正德十二年八月二十三日夜里,正德皇帝在没有通知任何人的情况下忽然离开紫禁城,抛下自己作为皇帝应尽的责任,带着一群随从趁夜潜出德胜门,偷出居庸关到了宣府,出行之时没有通知任何人,过了居庸关之后,为了不让大臣们追上来劝谏,正德皇帝特意命令太监谷大用留守居庸关,不为守御关防,专为堵住大臣。

    正德皇帝这一次出走非常突然,等皇帝一行到达宣府之后,在北京的内阁大臣们才知道皇帝已经走了,而正德皇帝对外使用的借口是:勘察边患。

    在此之前的两年间,蒙古骑兵进入了河套地区,不断四处袭扰,正德十一年七月间甚至突入白羊口,逼近昌平,离京师仅有二百多里,一时朝野震动。正德皇帝是个任性的人,自从继位以来一直想找机会和强敌打上一仗,显显本事,现在蒙古人不断袭扰边关,局势堪忧,正德皇帝觉得正中下怀,到达宣府之后就下令大同总兵王勋、副总兵张輗、游击孙镇、辽东参将萧滓、宣府游击时春以及副总兵陶杰、参将杨玉、延绥参将杭雄、游击周政等人分率精兵把守各处,正德皇帝自己则在十月初亲自率领边军精锐赶到顺圣川,准备迎战正在河套一带集结的蒙古骑兵。

    十五日,蒙古骑兵开始南下,王勋所部率先与敌军接触。十九日,王勋率领所部在应州城北的五里寨与蒙古军展开会战,至黄昏时蒙古军沿浑河南岸退走,到第二天早上,蒙古兵全部退去,明军进入应州城休整。二十日再次主动出战,与蒙古兵激战于涧子村一带,战况猛恶,胜负难分,明军萧滓、时春、周政、高时、麻循等将也率部来援,敌军分兵阻击,使两支明军不能会合,战场形势变得微妙起来。

    听说这一消息,正德皇帝激动起来,立刻率领都督江彬和部将朱振、陶杰、王钦、都勋、靳英、庞隆、杭雄、郑骠等部兵马,还有张永、魏彬、张忠等几个太监一起出了阳和,赶到应州增援明军。

    见皇帝御驾亲至,明军士气大振,各部军马殊死作战,蒙古人退却,明军各部会师一处,就地安营扎寨。

    第二天一早,蒙古铁骑又来进攻,正德皇帝亲自率军与敌军恶战,从辰时战至酉时,终于将敌军击退。第二天,蒙古兵全军西退,正德皇帝率部且战且走,回到大同左卫。

    正德皇帝亲自指挥的这场战事,对当时的整个战局而言其实无足轻重,至于战果,明军在皇帝的亲自率领下,集中四个边镇的精锐部队于应州一线,最终将蒙古骑兵击退,算是打了一个胜仗。对此正德皇帝颇为得意,回京之后命满朝官员都来迎驾,大肆庆祝胜利。甚至对首辅杨廷和说:“朕在榆河曾亲斩虏首一级。”这一句话大概把杨廷和这位内阁首辅吓了个半死,但事已至此也没别的办法,只能叩头称颂正德皇帝:“圣武无比,臣民幸甚。”

    对于这场贸然发动的战役,当时的官员学者们表现得比较理智,虽然嘴上未必敢说,但心里都认为正德皇帝不与任何人商量,亲自跑到边关去领军出战,是极为冒险和不负责任的行为,身为皇帝的他如果在战争中战死或被俘,对整个国家而言后果必将是灾难性的,因而对这场战役的评价都不高,甚至故意隐瞒战果,夸大明军伤亡,避谈蒙古军的损失,刻意制造出一个“皇帝这一仗打得不怎么样”的假象给天下人看。

    觉得自己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良心无愧,于是公然造假……这是一个很坏的毛病,无论出于什么原因,这种做法本身都是错的。可惜这种“有理由的谎言”却是一个世界性的通病,甚至可以说是全人类道德品质方面的一条劣根,实在很难根除。

    明朝人对正德皇帝的做法不以为然,甚至用造假的办法抹杀他的“成绩”,这样做不可取。但与之相比,后人的做法却更令人瞠目结舌。因为后人不知出于什么样的考虑,竟然只顾谈论正德皇帝如何勇敢地冲到边关向蒙古人挑战,精密而有效地组织了这场战争,在关键时刻亲自到前线鼓舞士气,甚至上阵杀敌,“获虏首一级”,反复强调对于一位年轻的皇帝而言,这一切“与众不同的行为”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却故意避开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朱厚照身为皇帝,却毫无责任心,公然置国家利益于不顾,在不与大臣们商量的情况下御驾亲征,阵前犯险,一旦有失,将给这个国家造成难以想象的巨大损失。

    在这个问题上,很多人会站出来激烈地争辩说:朱厚照并没“失利”啊!难道明军与蒙古兵作战就一定难以取胜吗?难道皇帝出战就一定被杀或者被俘吗?难道一个年轻的皇帝就不能有年轻人的激情,不能有几分个性,有几分任性吗?

    对这些问题,答案无疑都是否定的。

    明军的战斗力是一回事,皇帝亲征能否取胜是另一回事,年轻人可不可以有激情有个性,也完全是另一回事……因为正德皇帝朱厚照不是普通人,他是个集独裁大权于一身的皇帝,是一国之君,社稷所系,他所处的地位决定了他的安全必须要有百分之一百的保证,绝不能出现哪怕万分之一的闪失。朱厚照的这次盲目亲征既未与内阁大臣商议,也未做万全的准备,完全是一种不负责任的鲁莽行为,一旦有失,整个国家都可能走向灭亡,整个中华民族都可能被消灭掉!朱厚照一个人的蛮勇,能和天下百姓的命相比吗?能和华夏炎黄的血脉相比吗?

    何况我们看看朱厚照后来的所作所为,再来对这位皇帝的人品做一个结论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