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世界点燃一盏灯:爱迪生创造灯泡
1879年,在美国,人们奔走相告,在即将赴北极探险的“佳内特号”考察船上,装有由爱迪生发明的电灯。
在“佳内特号”考察船出发的前夕,许多人涌向码头,踏上船,希望亲眼看看电灯的模样。
“那电灯比油灯、蜡烛亮多了!”
“这艘船装上这么个外形像茄子一样的玩艺儿,像黑夜里有了一轮太阳!”
“这东西真是太神了,不可思议!”
人们七嘴八舌地谈论着自己的观后感。激动、惊喜的心情溢于言表。
虽然在今天看来,这种内部装有炭做成的灯丝的灯泡,只不过比手电筒亮一点,但是,在当时,着着实实让人吃了一惊。
在爱迪生这位伟大的发明家的一生中,发明了许多东西,然而,能够立即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的,却只有电灯。因为电灯的好处是人们看得见、模得着的。它的出现,意味着人们又有了一轮太阳,人们的活动不再受到黑夜的制约了。
早在1821年,英国的科学家戴维和法拉第就发明了一种叫电弧灯的电灯。这种电灯是用炭棒作灯丝。它虽然能发出亮光,但是光线刺眼,耗电量大,寿命也不长,因此很不实用。
“电弧灯不实用,我一定要发明一种灯光柔和的电灯,让千家万户都能用得上。”爱迪生暗暗下决心。
于是,他开始试验作为灯丝的材料:用传统的炭条作灯丝,一通电灯丝就断了;用钉、铬等金属作灯丝,通电后,亮了片刻就被烧断;用白金丝作灯丝,效果也不理想。
就这样,爱迪生以极大的毅力和耐心,试验了1600多种材料。一次次的试验,一次次的失败。很多专家都认为电灯的前途黯淡。英国一些著名专家甚至讥讽爱迪生的研究是“毫无意义的”,是“在做一件蠢事”。一些记者也报道:“爱迪生的理想已成泡影。”
面对失败,面对有些人的冷讥热嘲,爱迪生没有退却。他明白,每一次的失败,意味着又向成功走近了一步。
一次,爱迪生的老朋友麦肯基来看望他。麦肯基看到爱迪生玩命地工作,忧心仲仲地说:
“先生,您可别累坏了身体!”
爱迪生望着麦肯基说话时一晃一晃的长胡须,突然眼睛一亮,说:“胡子,先生,我要用您的胡子。”
麦肯基剪下一堆胡子交给爱迪生。爱迪生满怀信心地挑选了几根粗胡子,进行炭化处理,然后装在灯泡里。可令人遗憾的是,试验结果也不理想。
“那就用我的头发试试看,没准还行。”麦肯基说。
爱迪生深深被老朋友的精神感动,但他明白,头发与胡须性质一样,于是他没有采纳老人的意见。麦肯基小坐了一会儿,就要告辞了。爱迪生起身,难备为这位慈祥的老人送行。他下意识地帮老人拉平身上穿的棉线外套。突然,他又喊道:“棉线,为什么不试试棉呢?”
麦肯基毫不犹豫地解开外套,撕下一片棉线织成的布,递给爱迪生。爱迪生把棉线放在U形密闭坩埚里,再把坩埚放进火炉,用高温处理。棉线经这样炭化处理后,再取出来。爱迪生接着用镊子夹炭化棉线,准备将它装到灯泡内。可由于炭化棉线又细又脆,加上爱迪生过于紧张,拿镊子的手在微微颤抖,因此棉线被夹断了。最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爱迪生才把一根炭化棉线装进了灯泡。
此时,夜幕降临了。爱迪生的助手把灯泡里的空气抽走,小心翼翼地封上口,并将灯泡安在灯座上。一切工作就绪,大家静静地等待着结果。接通电源,灯泡发出金黄色的光辉,把整个实验室照得通亮。爱迪生和他的助手们无比兴奋,他们互相拥抱,互相祝贺。13个月的艰苦奋斗,试用了6000多种材料,试验了7000多次,终于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但这灯泡究竟会亮多久呢?
爱迪生和他的助手聚精会神地注视着灯泡。1小时,2小时,3小时……这盏电灯足足亮了45小时,灯丝才被烧断。这是人类第一盏有实用价值的电灯。这一天——1879年10月21日,后来被人们定为电灯发明日。
“45小时,还是太短了,必须把它的寿命延长到几百小时,甚至几千小时。”爱迪生没有陶醉于成功的喜悦之中,而是给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于是,他又继续做试验。受棉丝试验成功的启发,他又试用了椰子鬃、麻绳等,结果都不尽如人意。
一天,天气闷热,爱迪生满头大汗,浑身都几乎湿透了。他顺手取来桌面上的竹扇,一边扇着,一边考虑着问题。
“也许竹丝炭化后效果更好。”爱迪生简直是见到什么东西都想试一试了。
试验结果表明,用竹丝作灯丝效果很好,灯丝耐用,灯泡可亮1200个小时。
后来,经过进一步试验,爱迪生发现用炭化后的日本竹丝做灯丝效果最好。于是,他开始大批量生产电灯。他把生产的第一批灯泡安装在“佳内特号”考察船上,以便考察人员有更多的工作时间。此后,电灯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
这种用竹丝做灯丝的灯泡人们用了几十年。后来又对它进行了改进,即用钨丝做灯丝,并在灯泡内充入惰性气体氮或氩。这样,灯泡的寿命又延长了许多。我们现在使用的就是这种灯泡。
架起沟通的桥梁:贝尔发明了电话
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AlexanderGrahamBell,1847-1922)美国(英国裔)发明家和企业家。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用的电话机,创建了贝尔电话公司。被世界誉为“电话之父”。
电报的发明,把人们想要传递的信息以每秒30万公里的速度传向远方。这是人类信息史上划时代的创举。但久而久之,人们又有点不满足了。因为发一份电报,需要先拟好电报稿,然后再译成电码,交报务员发送出去;对方报务员收到报文后,得先把电码译成文字,然后投送给收报人。这不仅手续繁多,而且不能及时地进行双向信息交流;要得到对方的回电,还需要等较长的时间。
人们对电报的不满,促使科学家们开始新的探索。
最早提出远距离传送话筒接力传送信息的建议。虽然这种方法不太切合实际,但休斯为这种通话方式所取的名字——“电话”,却一直沿用至今。
19世纪30年代之后,人们开始探索用电磁现象来传送音乐和话音的方法,其中最有成就的要算是贝尔和格雷了。
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1847年生于英国苏格兰,他的祖父亲毕生都从事聋哑人的教育事业,由于家庭的影响,他从小就对声学和语言学有浓厚的兴趣。开始,他的兴趣是在研究电报上。有一次,当他在做电报实验时,偶然发现了一块铁片在磁铁前振动会发出微弱声音的现象,而且他还发现这种声音能通过导线传向远方。这给贝尔以很大的启发。他想,如果对着铁片讲话,不也可以引起铁片的振动吗?。这就是贝尔关于电话的最初构想。
贝尔发明电话的努力得到了当时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约瑟夫·亨利的鼓励。亨利对他说:“你有一个伟大发明的设想,干吧!”当贝尔说到自己缺乏电学知识时,亨利说:“学吧”。在亨利的鼓舞下,贝尔开始了实验,一次不小心把瓶内的硫酸溅到了自己的腿上,他疼痛得喊叫起来:“沃森先生,快来帮我啊!”想不到,这一句极普通的话,竟成了人类通过电话传送的第一句话音。正在另一个房间工作的贝尔先生的助手沃森,是第一个从电话里听到电话声音的人。贝尔在得知自己试验的电话已经能够传送声音时,热泪盈眶。当天晚上,他写给母亲的信中预言:“朋友们各自留在家里,不用出门也能互相交谈的日子就要到来了!”
说到电话的发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由于贝尔1876年3月10日所使用的这部电话机的送话器,在原理上与另一位电话发明家格雷的发明雷同,因而格雷便向法院提出起诉。一场争夺电话发明权的诉讼案便由此展开,并一直持续了十多年。最后,法院根据贝尔的磁石电话与格雷的液体电话有所不同,而且比格雷早几个小时提交了专利申请等这些因素,作出了现在大家已经知道结果的判决,电话发明权案至此画上句号。
尽管如此,电话仍然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它凝聚着包括贝尔在内的许多电话发明家的智慧和汗水。
标新立异的发明家:无线电的创始人尼古拉·特斯拉
尼古拉·特斯拉(NikolaTesla,1856年-1943年,1856年7月10日出生)是世界知名的发明家、物理学家、机械工程师和电机工程师。塞尔维亚血统的他出生在克罗地亚(后并入奥地利帝国)。特斯拉被认为是历史上一位重要的发明家。他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对电和磁性的贡献也是知名的。他的专利和理论工作形式依据现代交变电流电力(AC)的系统,包括多相电力分配系统和AC马达,帮助了他带起第二次工业革命。
在美国,特斯拉在历史上或通俗文化上的名声可以媲美任何其他的发明家或科学家。1893年他展示了无线通讯并成为了电流之战的赢家之后,就成为了美国最伟大的电子工程师之一而备受尊敬。许多他早期的成果变成现代电子工程的先驱,而且他的许多发现为开创性的重要。在西元1943年,美国最高法院承认他为无线电的发明者。特斯拉从不在意他的财务状况,于穷困且被遗忘的情况下,享年86岁。
1881年,他移居去了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去为那里一家电报公司(美国通讯公司)工作。那里,他遇见了Neboj·aPetrovi?,一个从奥地利来的年轻发明家。尽管他们的收入微薄,他们仍然一起做了一个项目,使用双涡轮机来产生持续的电流。当电话业务在布达佩斯展开时,特斯拉成为了公司主要的电气专家。并在不久以后为这个国家设计了第一个电话系统。
1889年,特斯拉决定迁往有让他有做高频高压实验地方的科罗拉多州的科罗拉多斯普林斯,并开始在那儿搞研究。到达后不久他向法国记者说,他正在做用无线传电将讯号从派克斯峰(他附近的一座山)送到巴黎的实验。特斯拉的日记有着他跟电离层及地下经纵波或横波传播的地电流相关的实验说明。在实验室中,特斯拉证明了泥土是导电体及制造出人工闪电(放出的电有数百万伏,最长的有135英尺长)。特斯拉亦有研究大气层电力,观察他用接收器收到的闪电讯号。由复制品可见,特斯拉的接收器及金属检波器电路有着令人意想不到的复杂性(例如:分散式高Q螺旋共振管、无线电波反馈、原外差效应及再生技巧)。特斯拉声称他这时观测到驻波。在科罗拉多实验室里,他“记录”到他相信是外太空电波讯号的讯号,不过他的宣称和数据都被科学社群给否决了。他提到从他接收器的数据中有着重覆的讯号,跟他已经提及过的雷电及土壤干扰上得到的讯号本质上很不同。他以后更明确地重提那些讯号是一组组地出现,一个、两个、三个及四个地合出一起的组。特斯拉的后半生都在尝试向火星发讯。1996年科拉姆和科拉姆发表了一篇木星上的等离子环形圆纹曲面讯号分析,当中指出了科罗拉多的火星沉落,和特斯拉仍在的1889年夏季的木星讯号中止一致。
特斯拉开始推理关于用电和磁翘曲(或仅是改变)空间和时间的可能性,并且想使其能被人们所控制。在他临终之时,特斯拉深深着迷于波粒二象性,也就是电磁波既是波,也是粒子的理论,一个早已被量子物理所纳入的主张。特斯拉对此领域的研究使其有了一个想法,那便是操弄一定模式的电磁波去创造出“光之墙”。此神秘之墙能使时间、空间、重力和物质被意志所改变,并产生出一系列似乎只在科幻小说中出现的事物,包括反重力太空船、空间传送和时间旅行。他最奇异的发明可能就属“意识摄像”机器。特斯拉设想,当一个意识在脑中形成,就会有一个相对应的图案在视网膜上出现,并且这段经由神经元传导的电子档案能被一个机器读出且记录下来。这段资讯能之后再被一个人工视神经处理,然后回放到银幕上。
在使用电的现代世界上到处都可以看见特斯拉的遗产。撇开他在电磁学和工程上的成就,特斯拉也被认为对机器人、弹道学、资讯科学、核子物理学和理论物理学上等各种领域有贡献。特斯拉晚年被视为一个疯狂科学家并由于宣称可以创造怪异的科学发明而被注意。许多他的成就已伴随着一些争议被应用,去支持着许多的伪科学,如幽浮理论和新世纪神秘理论。特斯拉当代的钦佩者视他为“创造出二十世纪的人”。
让人类看的更远:伽利略研制望远镜
伽利略(GalileoGalilei,1564-1642),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
1604年的冬天,在南方的天空突然出现一颗异常明亮的星星,这颗宇宙的不速之客吸引着许多人的注意,而后又在第二年的秋天神秘地消失。人们不禁提出一连串的疑问,这是一颗什么样的星?它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夜空中的点点繁星究竟是按照怎样的规律运动的?但是,所有这些问题,谁也说不清楚。
伽利略每天晚上都在观察着那颗神秘的星辰,只要天气晴朗,他是决不放过这千载难逢的机会的。他的脑海也不断浮想出许许多多问题,他越来越感到,人类对宇宙的秘密了解得太少了。
但是,光凭肉眼观察毕竟是有限的,当时还没有发明望远镜。伽利略一直在想,能不能想办法使人的视力更加锐敏,更加扩展,像神话中的千里眼那样可以看清遥远的星星呢?
转眼到了1609年6月,伽利略听到一个消息,说是荷兰有个眼镜商人利帕希在一偶尔的发现中,用一种镜片看见了远处肉眼看不见的东西。“这难道不正是我需要的千里眼吗?”伽利略非常高兴。不久,伽利略的一个学生从巴黎来信,进一步证实这个消息的准确性,信中说尽管不知道利帕希是怎样做的,但是这个眼镜商人肯定是制造了一个镜管,用它可以使物体放大许多倍。
“镜管!”伽利略把来信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急忙跑进他的实验室。他找来纸和鹅管笔,开始画出一张又一张透镜成像的示意图。伽利略由镜管这个提示受到启发,看来镜管能够放大物体的秘密在于选择怎样的透镜,特别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如何搭配。他找来有关透镜的资料,不停地进行计算,忘记了暮色爬上窗户,也忘记了曙光是怎样射进房间。
整整一个通宵,伽利略终于明白,把凸透镜和凹透镜放在一个适当的距离,就像那个荷兰人看见的那样,遥远的肉眼看不见的物体经过放大也能看清了。
伽利略非常高兴。他顾不上休息,立即动手磨制镜片,这是一项很费时间又需要细心的活儿。他一连干了好几天,磨制出一对对凸透镜和凹透镜,然后又制作了一个精巧的可以滑动的双层金属管。现在,该试验一下他的发明了。
伽利略小心翼翼地把一片大一点的凸透镜安在管子的一端,另一端安上一片小一点的凹透镜,然后把管子对着窗外。当他从凹透镜的一端望去时,奇迹出现了,那远处的教堂仿佛近在眼前,可以清晰地看见钟楼上的十字架,甚至连一只在十字架上落脚的鸽子也看得非常逼真。
伽利略发明的望远镜,经过不断改进,放大率提高到30倍以上,能把实物放大1000倍。现在,他犹如有了千里眼,可以窥探宇宙的秘密了。
过去,人们一直以为月亮是个光滑的天体,像太阳一样自身发光。但是伽利略透过望远镜发现,月亮和我们生存的地球一样,有高峻的山脉,也有低凹的洼地(当时伽利略称它是“海”)。他还从月亮上亮的和暗的部分的移动,发现了月亮自身并不能发光,月亮的光是透过太阳得来的。
伽利略又把望远镜对准横贯天穹的银河,以前人们一直认为银河是地球上的水蒸汽凝成的白雾,亚里士多德就是这样认为的。伽利略决定用望远镜检验这一说法是否正确。他用望远镜对准夜空中雾蒙蒙的光带,不禁大吃一惊,原来那根本不是云雾,而是千千万万颗星星聚集一起。伽利略还观察了天空中的斑斑云彩——即通常所说的星团,发现星团也是很多星体聚集一起,像猎户座星团、金牛座的昂星团、蜂巢星团都是如此。
伽利略的望远镜揭开了一个又一个宇宙的秘密,他发现了木星周围环绕着它运动的卫星,还计算了它们的运行周期。现在我们知道,木星共有14颗卫星,伽利略所发现的是其中最大的四颗。除此之外,伽利略还用望远镜观察到太阳的黑子,他通过黑子的移动现象推断,太阳也是在转动的。
这是天文学研究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次革命,几千年来天文学家单靠肉眼观察日月星辰的时代结束了,代之而起的是光学望远镜,有了这种有力的武器,近代天文学的大门被打开了。
让电可以随人携带:伏特和他的电池
伏特(1745-1827)出生于意大利科莫一个富有的天主教家庭里。
伏特1792年去国外作一次长途游历,到了德国、荷兰、法国和英国。他访问了一些最著名的同行,例如拉普拉斯和拉瓦锡(1743-1794),有时还和他们共同做实验。他当时还被选为法国科学院的通迅院士,不久又被选为伦敦皇家学会的外国会员。
伏特在四十五岁生日后不久,读到了伽伐尼1791年的文章,这促使他去作出了最大的发明和发现。他开始还有些犹豫,但不久他就开始了工作,用伏特的话说,他实验的内容"超出了当时已知的一切电学知识,因而它们看来是惊人的"。起初他同意伽伐尼用蛙做莱顿瓶的观点,但几个月后,他开始怀疑蛙主要是一种探测器,而电源则在动物之外,他还注意到,如果两种相互接触的不同金属放在舌上,就会引起一种特殊的感觉,有的是酸性的,有时是碱性的。他假定,并且也能令我们惊叹的静电测量证明,两种不同的金属例如铜和锌接触时会得到不同的电势。他测量了这种电势差,得到的结果与我们现在所知的它们之间的接触电势差没有多大差别。至少当连接肌肉和神经的金属电弧是双金属时,只要假定蛙是一种非常灵敏的静电计,伽伐尼实验就到了解释。当然,伽伐尼回答说,甚至当金属电弧是单金属的时,他也能够观察到肌肉的收缩。这是一种严峻的反对意见,伏特对这些指出了金属的不纯和其他原因来为自己辨解。
一天,他拿出一块锡片和一枚银币,把这两种金属放在自己的舌头上,然后叫助手将金属导线把它们连接起来,刹时,他感到满嘴的酸味儿。
接着,他将银币和锡片交换了位置,当助手将金属导线接通的一瞬间,伏特感到满嘴的咸味。
这些实验证明,两种金属在一定的条件下就能产生电流。伏特想,只要能把这种电流引出来,就能大有作用。
伏特经过反复实验,终于发明了被后人称做“伏特电堆”的电池,这就是在铜板和锌板中间夹上卡纸和用盐水浸过的布片,一层一层堆起来的蓄电池。这种电池,今天仍然在使用着。
伏特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使他发明了伏特电堆,这是历史上的神奇发明之一。伏特发现导电体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金属,它们接触时会产生电势差;第二类是液体(在现代语言中称为电解质),它们与浸在里面的金属之间没有很大的电差。而且第二类导体互相接触时也不会产生明显的电势差,第一类导体可依次排列起来,使其中第一种相对于后面的一种是正的,例如锌对铜是正的,在一个金属链中,一种金属和最后一种金属之间的电势差是一样的,仿佛其中不存在任何中间接触,而第一种金属和最后一种金属直接接触似的。
伏特最后得到了一种思想,他把一些第一种导体和第二种导体连接得使每一个接触点上产生的电势差可以相加。他把这种装置称为"电堆",因为它是由浸在酸溶液中的锌板、铜板和布片重复许多层而构成的。他在一封写给皇家学会会长班克斯(1743-1820)的著名信件中介绍了他的发明,用的标题是《论不同导电物质接触产生的电》。电堆能产生连续的电流,它的强度的数量级比从静电起电机能得到的电流大,由此开始了一场真正的科学革命。
使旅游业兴旺发达:霍华德·休斯改进了飞机设计
在美利坚合众国,霍华德·休斯的名字就像华盛顿、亚伯拉罕·林肯一样无人不知。这不仅因为他是美利坚合众国少有的几个享有世界声望的富豪之一,美利坚合众国人更是把他作为一个英雄来看待的。他的一生可谓轰轰烈烈,充满了冒险和刺激。他拥有25亿美元的资产,到了晚年,却隐居世外,行踪莫测,不在公开场合抛头露面。
1905年12月24日,霍华德·休斯出生于美利坚合众国休斯敦。霍华德·休斯酷爱驾驶飞机,有一次,当他驾着单人操纵的私人飞机在马利布海岸上空盘旋时,突发奇想:拍一部表现空战的片子不是会很受欢迎吗?他想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空军中校达宁率领7架索匹兹骆驼号战斗机,从巡洋舰上起飞,轰炸德军东得伦空军基地。那是一次出色的越洋轰炸,英军只损失1架飞机,炸沉了两艘敌舰和两只飞艇。休斯决定将这次空战搬上银幕。当时还没有表现空战的电影特技,他准备用真正的飞机,拍一部比实战还要刺激还要壮观的空中大战片,片名为《地狱天使》。
拍摄俯冲轰炸场面时,他要求飞行员从距地面30米高处冲下去,撞在地面上爆炸燃烧。飞行员没有一个人愿意干,谁都知道那是要出人命的。没有人愿意冒这个险,休斯说:“那么我来飞给你们看!”他真的上了飞机,而且他的确没有来得及跳出来,当飞机向地面俯冲时,突然翻了个跟头,接着就呼啸坠地。“休斯死了!”人群中发出一片惊呼。
然而,也许是命运之神特别钟爱这个大胆的年轻人,就在飞机即将燃烧时,休斯居然艰难地从驾驶座里爬了出来,他的伤势并不太重,只是脸颊骨折,后来留下一块疤。
洛杉矶的加利福尼亚理工大学附近有一座飞机场,飞机场的一个角落有一个被隔离的飞机库。这里有武装警卫人员负责警戒,没有人知道里面是做什么的。其实,这是休斯工具公司一个秘密研制新型飞机的工厂。休斯对飞机非常着迷,他曾参加了在迈阿密举行的一次全美短程飞行比赛,休斯以302公里的时速一举夺冠。可他并不满足于这样的成绩,他的目标是要打破世界纪录。1927年,美利坚合众国飞行员林白驾机用33小时30分飞越大西洋,轰动了世界,被美利坚合众国人称为“世纪英雄”。休斯为了打破林白创下的纪录,开始致力于新型飞机的研制,他有两位优秀的飞机设计师:帕玛和欧提卡克。他们将未来的飞机命名为H1。
欧提卡克是一位机械工程师,他对制造新型飞机有许多大胆的构想,对疯狂地追求速度的休斯来说,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在那个秘密的飞机制造厂里,他们不断改进飞机的外形,选用性能最好的1000匹马力的普拉特·惠特尼引擎,用了15个月的时间,终于制造出机身长度为8.2米,机翼长7.6米的H1型单翼飞机。因为机身特别短,谁也不知道它能在空中飞多久,休斯的公司里没有人敢驾机试飞,休斯决定亲自试飞。
1935年9月12日,一切准备工作就绪时,日已偏西。负责速度测试的裁判技师建议明天再飞,因为现在接近黄昏,飞行逆光刺眼。休斯却等不及了,他早已穿上飞行服,跳进机舱,启动了飞机引擎。飞机升空了。
第一次测试速度达到556公里。裁判技师通过无线电告诉他:这一次不算,因为违反航空协会的规则,没有做水平飞行。于是,休斯在空中绕了个圈,又作第二次水平飞行。“世界纪录,时速已达566公里!”耳机里传来裁判的叫声。
休斯兴奋极了,没有立刻降落,继续飞,还想创造新的世界纪录。第三次飞却只有542公里。他不甘心,再飞一次!“567公里。”又是一个新的世界纪录!
休斯脸上露出得意的微笑,却仍不愿停下,又飞第五次、第六次……突然间,引擎停止了工作,他这才发现主油箱已经没有油了。他连忙去按瞬间补油的按钮,可是无济于事,太迟了,发动机已经完全停下来。
休斯打算以滑翔的方式紧急着陆,但却控制不了飞机,H1正以垂直下落的速度向地面冲去。这时,天已经暗下来,地面上的航空协会会员们忽然看不见休斯的飞机了,无线电也失去了联系。众人吃惊不小。休斯竭尽全力,总算控制住飞机,在一片甜菜地里平安迫降了。当航空协会的人赶到那里时,只见飞机完好地躺在那儿,休斯一手拿着笔记本,一手握着铅笔,正得意地从机舱里爬出来。他满面笑容:“我创下了世界纪录,难道不是吗?”直到现在,那架飞机还被保存在华盛顿的斯密生航空博物馆里。
休斯筹划著作横跨美利坚合众国大陆的飞行,他将H1又作了一次较大的改进。更新的机型于1937年1月18日竣工,他将它称为“带翅的子弹”。当天下午,他驾驶着这颗“子弹”从洛杉矶机场起飞,开始了他的世纪之行。飞机很快地爬高到6000米高空,并以时速534公里的平均速度向西飞去。第二天凌晨零点42分,休斯终于平安到达纽约新华克机场,所用时间是7小时28分25秒。在当时美利坚合众国,无论哪一种飞机,横跨美利坚合众国大陆飞行都要9小时以上,有的甚至超过10小时。休斯的纪录是其它航空公司望尘莫及的。这项飞行纪录保持了7年之久。
视力低下者的福音:富兰克林的双焦距眼镜
本杰明.富兰克林(1706-1790)—资本主义精神最完美的代表,十八世纪美国最伟大的科学家,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一生最真实的写照是他自己所说过的一句话“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
1706年1月17日,本杰明.富兰克林出生在北美州的波士顿。富兰克林一生只在学校读了这两年书。十二岁时,他到哥哥詹姆士经营的小印刷所当学徒,自此他当了近十年的印刷工人,但他的学习从未间断过,他从伙食费中省下钱来买书。同时,利用工作之便,他结识了几家书店的学徒,将书店的书在晚间偷偷地借来,通宵达旦地阅读,第二天清晨便归还。他阅读的范围很广,从自然科学、技术方面的通俗读物到著名科学家的论文以及名作家的作品。
1746年,一位英国学者在波士顿利用玻璃管和莱顿瓶表演了电学实验。富兰克林怀着极大的兴趣观看了他的表演,并被电学这一刚刚兴起的科学强烈地吸引住了。随后富兰克林开始了电学的研究。富兰克林在家里做了大量实验,研究了两种电荷的性能,说明了电的来源和在物质中存在的现象。在十八世纪以前,人们还不能正确地认识雷电到底是什么。当时人们普遍相信雷电是上帝发怒的说法。一些不信上帝的有识之士曾试图解释雷电的起因,但都未获成功,学术界比较流行的是认为雷电是“气体爆炸”的观点。
在一次试验中,富兰克林的妻子丽德不小心碰到了莱顿瓶,一团电火闪过,丽德被击中倒地,面色惨白,足足在家躺了一个星期才恢复健康。这虽然是试验中的一起意外事件,但思维敏捷的富兰克林却由此而想到了空中的雷电。他经过反复思考,断定雷电也是一种放电现象,它和在实验室产生的电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于是,他写了一篇名叫《论天空闪电和我们的电气相同》的论文,并送给了英国皇家学会。但富兰克林的伟大设想竟遭到了许多人的嘲笑,有人甚至嗤笑他是“想把上帝和雷电分家的狂人”。
富兰克林决心用事实来证明一切。1752年6月的一天,阴云密布,电闪雷鸣,一场暴风雨就要来临了。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威廉一道,带着上面装有一个金属杆的风筝来到一个空旷地带。富兰克林高举起风筝,他的儿子则拉着风筝线飞跑。由于风大,风筝很快就被放上高空。刹那,雷电交加,大雨倾盆。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一道拉着风筝线,父子俩焦急的期待着,此时,刚好一道闪电从风筝上掠过,富兰克林用手靠近风筝上的铁丝,立即掠过一种恐怖的麻木感。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大声呼喊:“威廉,我被电击了!”随后,他又将风筝线上的电引入莱顾瓶中。回到家里以后,富兰克林用雷电进行了各种电学实验,证明了天上的雷电与人工摩擦产生的电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质。富兰克林关于天上和人间的电是同一种东西的假说,在他自己的这次实验中得到了光辉的证实。
富兰克林对科学的贡献不仅在静电学方面,他的研究范围极其广泛。在数学方面,他创造了八次和十六次幻方,这两种幻方性质特殊,变化复杂,至今尚为学者称道;在热学中,他改良了取暖的炉子,可以节省四分之三燃料,被称为“富兰克林炉”;在光学方面,他发明了老年人用的双焦距眼镜,戴上这种眼镜既可以看清近处的东西,也可看清远处的东西。他和剑桥大学的哈特莱共同利用醚的蒸发得到负二十五度(摄氏)的低温,创造了蒸发致冷的理论。此外,他对气象、地质、声学及海洋航行等方面都有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成就。
富兰克不仅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他一生用了不少时间去从事社会活动。富兰克林特别重视教育,他兴办图书馆、组织和创立多个协会都是为了提高各阶层人的文化素质。
富兰克林度过的最后一个冬天是在亲人环护中度过的。1790年4月17日,夜里11点,富兰克林溘然逝去。那时,他的孙子谭波尔和本杰明正陪在他的身边。4月21日,费城人民为他举行了葬礼,两万人参加了出殡队伍,为富兰克林的逝世服丧一个月以示哀悼。本杰明.富兰克林就这样走完了他人生路上的84度春秋,静静地躺在教堂院子里的墓穴中,他的墓碑上只刻着:“印刷工富兰克林”。
工业革命的基石:瓦特与蒸汽机
詹姆斯·瓦特(JamesWatt,1736年1月19日-1819年8月25日),英国著名的发明家,是工业革命时期的重要人物。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和法兰西科学院外籍院士。他对当时已出现的蒸汽机原始雏形作了一系列的重大改进,发明了单缸单动式和单缸双动式蒸汽机,提高了蒸汽机的热效率和运行可靠性,对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他改良了蒸汽机、发明了气压表、汽动锤。
人类对蒸汽的认识和利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早在公元前二世纪,古希腊人就制造过一种利用蒸汽喷射的反作用的发动机。1690年,法国人巴比首先发明了第一台活塞式蒸汽机,但他未能制成实用的蒸汽机。1698年,英国的一位技师塞莱斯发明了实用的无活塞式蒸汽机。这种机器在矿井中得到应用,被称为“矿山之友”,但受当时材料和技术的限制,无法推广。后来经过改进,直到18世纪,英国的铁匠纽科门才制成第一台能把热能转变为机械能的较原始的蒸汽机。这种机器综合了巴本机和塞莱斯机的优点,不需高压蒸汽即可排水,效率也有较大提高。但是,这种蒸汽机结构不合理,耗煤多,活塞只能作往复运动,不能作旋转运动,因此热效能较低。
随着工业发展对新动力的需求日益突出,推动了对蒸汽机作进一步的改进。从18世纪60年代起,英国的工程师斯米顿开始研究改进纽可门蒸汽机,他测量了一百多种当时的蒸汽机的部件和效率,并对所得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斯米顿本人没有对蒸汽机的结构做任何改进,但是他积累的数据为改进蒸汽机提供了方便。与此同时,瓦特也开始研究改进蒸汽机。
瓦特在大学修理仪器期间,学校曾经把一台旧式的纽可门蒸汽机交给他修理。他通过大量实验以及根据格拉斯哥大学教授布莱克提出的潜热、比热理论进行分析,对旧式蒸汽机进行深入研究,找出了旧式机器效率低的主要原因:除了漏汽、散热等造成热量的浪费外,主要缺陷在于每一冲程都要用冷水将汽缸冷却一次,从而耗了大量热量,使绝大部分蒸汽没有被有效利用。针对这一缺陷,瓦特提出了减少蒸汽消耗,提高热机效率的两项措施:一、为了使汽缸始终保持蒸汽所必须具有的温度,必须在汽缸外加上绝热外套或通以蒸汽或用其他方法对汽缸加热;二、使作功后的蒸汽尽可能快地冷却,液化成水并要使这一过程在汽缸外进行,为此必须设置一个独立于汽缸的冷凝器,在机械传动方面也要改进。他决心自己制造一台新的蒸汽机,来改进旧机器的不足。
瓦特自筹资金,租了间地下室,买了必要的设备,反复实验,经历了无数次挫折和失败,在工人的帮助下,终于发明了与汽缸分离的冷凝器,解决了制造精密汽缸、活塞的工艺问题,同时采用油润滑活塞,汽缸外附加绝热层等措施,制成单动作蒸汽机。后经继续试验,又在1782年,发明了具有连杆、飞轮和离心调速器的双动作蒸汽机,制成了新的可实用的蒸汽机。这种双动作式蒸汽机,把阀门安装得可利用蒸汽的压力来推动活塞,既可向前又可向后。并借助连杆和飞轮把活塞的直线运动变成了圆周运动。为了保持蒸汽机的匀速运转,他把一个离心调速器连接在进汽活门上,使其自动调节进汽量。这种装置是最早在技术上使用的自动控制器。他设计了一个和汽缸分离的冷凝器,将高温蒸汽从气缸中导出并冷却,使得主要汽缸能保持一定温度。同时他提高了汽缸的精密度,把活塞和阀门也做得光滑、严密。从而比纽科门蒸汽机大大提高了热效率和可靠性。由于这种蒸汽机把往复的直线运动变成为连续而均匀的圆周运动,因而可以经过传动装置带动一切机器运转,成为能普遍用于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万能动力机”。这种高效率的蒸汽机很快取代了旧式的蒸汽机,被各工业部门迅速采用。从此,动力机、传动机和工作机组成了机器生产系统,成为产业近代化的核心。
到19世纪30年代,蒸汽机广泛应用到纺织、冶金、采煤、交通等部门去,很快引起了一场技术革命。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用瓦特蒸汽机作动力的轮船;英国人史蒂芬逊发明了用瓦特蒸汽机作动力的火车。瓦特的蒸汽机成为真正的国际性发明,它有力地促进了欧洲18世纪的产业革命,推动世界工业进入了“蒸汽时代”。
1784年4月,英国政府授予瓦特以制造蒸汽机的专利证书。马克思曾经评论说:瓦特的伟大天才表现在他所取得的专利的说明书中,他没有把自己的蒸汽机说成是一种用于特殊目的的发明,而是把它说成是大工业普遍应用的发动机。
来源于生活的灵感:珍妮机缓和了英国的“纱荒”
18世纪中期,英国商品越来越多地销往海外,手工工场的生产技术供应不足。为了提高产量,人们想方设法改进生产技术。在棉纺织部门,人们先是发明了一种叫飞梭的织布工具,大大加快了织布的速度,也刺激了对棉纱的需求。18世纪60年代,织布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的手摇纺纱机。“珍妮机”一次可以纺出许多根棉线,极大的提高了生产率。
1764年里的一天,英国兰开郡有个纺织工詹姆斯·哈格里夫斯,那天晚上他回家,开门后不小心一脚踢翻了他妻子正在使用的纺纱机,当时他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赶快把纺纱机扶正。但是当他弯下腰来的时候,却突然愣住了,原来他看到那被踢倒的纺纱机还在转,只是原先横着的纱锭现在变成直立的了。他猛然想到:如果把几个纱锭都竖着排列,用一个纺轮带动,不就可以一下子纺出更多的纱了吗?哈格里夫斯非常兴奋,马上试着干,第二年他就造出用一个纺轮带动八个竖直纱锭的新纺纱机,功效一下子提高了八倍。1764年制成以他女儿珍妮命名的纺纱机。这是最早的多锭手工纺纱机,装有8个锭子,以罗拉喂入纤维条,适用于棉、毛、麻纤维纺纱。珍妮纺纱机的出现引起当时人数很多的手工纺纱者的恐慌,他们冲进哈格里夫斯的家里捣毁机器。1768年J.哈格里夫斯在诺丁汉与别人合资开办一家纺纱作坊,用珍妮纺纱机生产针织用纱。由于当年他没能申请到专利,因此只能自己生产“珍妮机”来赚钱。“珍妮机”不但效率高,而且纺出的纱质量也比较好,因此哈格里夫斯的生意不错,“珍妮机”也渐渐流传开来了。
这天夜晚,哈格里夫斯夫妇晚餐后正在谈论“珍妮机”给他俩带来的日渐富裕。突然一阵杂乱的脚步声出现在他家门口,然后,门被粗暴地撞开,一群怒气冲冲的男男女女冲进来。他们不由分说,将房里制作好的“珍妮机”通通捣毁:“你制作的害人机器见鬼去吧!”甚至有人还放火,点燃了哈格里夫斯的房屋。他们夫妇俩被赶出了兰开郡的小镇。
原来,英国工业革命发生后,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涌入城市,为工场主打工谋生。当时英国占领了印度作为殖民地,印度生产的棉纺织品价廉物美,热销一时,引发了英国本土棉纺业的繁荣。但是,织布机械由于机械工人凯伊发明飞梭技术,生产率大大提高。织布需要的棉纱,却还是依靠众多家庭手工业的纺车慢慢纺出来。所以棉纱供不应求,收购价格较高。“珍妮机”的发明使棉纱产量上升,于是,织布厂收购棉纱价格下跌。那些没有使用“珍妮机”的纺纱工人不但产量低,而且棉纱又卖不出好价钱。日子久了,他们的怒气爆发,才有捣毁机器那一幕的发生。
哈格里夫斯夫妇不得不流落诺丁汉街头,但他俩还是努力改进“珍妮机”。
1768年,哈格里夫斯获得了专利;到了1784年,“珍妮机”已增加到八十个纱锭。四年后英国已有两万台“珍妮机”了。
工业革命不断地催生出新的发明。1769年,理查德·阿克莱特发明了卷轴纺纱机。它以水力为动力,不必用人操作,而且纺出的纱坚韧而结实,解决了生产纯棉布的技术问题。但是水力纺纱机体积很大,必须搭建高大的厂房,又必须建在河流旁边,并有大量工人集中操作。于是,1771年,他建立起有三百名工人的工厂;十年后工人增加到六百名。纺织业就这样逐渐从手工业作坊过渡到工厂大工业,到1800年,英国已有这样的工厂三百家。但这种机器纺出的纱太粗,还需要改进。
童工出身的塞缪尔·克隆普顿于1779年发明了走锭精纺机。它结合“珍妮机”和水力纺纱机的特色,又称“骡机”。这种机器纺出的棉纱柔软、精细又结实,很快得到应用。到1800年,英国已有六百家“骡机”纺纱厂。
英国纺纱业的大发展,使织布业反倒显得落后了。1785年,牧师卡特赖特发明水力织布机,使织布工效提高了四十倍。到1800年,英国棉纺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纺纱机、织布机由水力驱动,使工厂必须建造在河边,而且受河流水量的季节差影响,造成生产不稳定,这就促使人们研制新的动力驱动机械。1785年,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开始用做纺织机械的动力,并很快推广开来,引起了第一次技术和工业革命的高潮,人类从此进入了机器和蒸汽时代。到1830年,英国整个棉纺工业已基本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到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机器大工业的转变。
蒸汽机作为动力,从纺织业开始,逐渐被广泛应用于采矿、冶金、磨面、制造和交通运输等各行各业。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汽船。1814年,英国人斯蒂文森发明火车。当进入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英国的主要产业均已采用机器,完成了工业近代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的资本主义国家。
就这样,从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的工业革命,是先从英国的纺织业开始的。继而,工业革命的先进技术又被美、法、德、俄等欧美列强广泛吸收和采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又促进了商业和运输业的发展,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印刷业的鼻祖:古腾堡发明现代印刷术
约翰·古腾堡(公元1400~公元1468)常被称为印刷发明家。实际上他的贡献是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的印刷机,从而使多种多样的文字材料得到迅速准确的印刷。哪一项完全成功的发明都不是出自一个人的智慧,印刷当然也是如此。人们从古代以来就使用与刻板印刷工作原理相同的章印和图章戒指。在古腾堡以前许多世纪,中国人就懂得刻板印刷术,在该国发现了注有868年印刷的书。在古腾堡以前,西方人也懂得刻板印刷术,刻板印刷可使一本书印成许多册。但是这种方法有一项很大的缺陷,就是印刷每一种新书都需要一套崭新的木刻或印板,因而出版种类繁多的书是不切合实际的。
人们常常说古腾堡的主要贡献是发明了活字。其实早在十一世纪中期中国就发明了活字,发明者的名字叫毕升。他发明的活字是用陶瓷制成的,耐用性差,但是另一些中国人和朝鲜人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早在古腾堡之前朝鲜人就使用了金属活字。十五世纪初期朝鲜政府就资助过一家铸造厂承办印刷活字的生产。尽管如此,认为毕升是位特别有影响的人物是不对的。首先,欧洲并不是从中国学会制造活字,而是独立发明的。其次,中国从西方学到现代印刷术是相当近期的事,在此之前活字印刷术从来没有得到普遍使用。
现代印刷术有四个主体成份。第一是活字及其定位法;第二是印刷机本身;第三是适宜的墨水;第四是适宜的材料,如印刷的纸张。中国的蔡伦所发明的纸早在古腾堡发明活字印刷术以前就传入了西方。纸对古腾堡来说是印刷术中唯一伸手可得的成份,其它三种成份虽说前人已经做了一定的工作,但仍需要他做出许多重要的改进。例如他发明了一种适于制造活字的金属合金,一种能准确无误地倒出活字字模的铸模,一种油印墨水和一种印刷机。
但是古腾堡的整个贡献远远超出他的任何一项具体的发明或革新。他成为一位重要人物主要是因为他把所有这些印刷成份结合起来变成一种有效的生产系统,是因为印刷有别于先前所有的发明,基本上是一个大规模的生产过程。一枝来福枪比一副弓箭自然是杀伤力更强的武器,但是一个印刷本比一个手抄本从效果来看并无差别,因此印刷的优越性就是于大规模生产。古腾堡创造的不是一种小配件、小仪器,甚至也不是一系列的技术革新,而是一种完整的生产过程。
我们对古腾堡的生平知之甚少。他大约1400年出生在德国美因兹。他对印刷术的贡献是在15世纪中期做出的。他的最有名的著作,即所谓的《古腾堡经》大约于1454年在美因兹印刷。说来也怪,古腾堡的任何一本书上都没有他的大名,甚至在《古腾堡经》上也没有,不过该书显然是用他的机器印刷的。他似乎不是一位杰出的商人,当然未能从自己的发明中赚大钱。他卷入了几起起诉案,其中有一件似乎是将他的机器作为押金交付给了他的同伴约翰·法斯特。古腾堡于1468年在美因兹去世。
比较中国与欧洲在随后的发展状况,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古腾堡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古腾堡出生时这两个地区的技术发展大致相等。但是在古腾堡发明了现代印刷术之后,欧洲发展非常迅速,而中国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继续使用刻版印刷术,其进步则相对缓慢。要说造成这种差异的唯一因素是印刷术的发展也许有些过分,但是它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还值得注意的是本册中只有三个人生活在古腾堡之前,有67人生活在他死后的500年中。这表明古腾堡的发明对激发革命性的发展是一项重要因素──甚至可能是一项决定性因素。
似乎可以完全肯定地说,即使没有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电话也会在大约同一时期发明出来,对其他许多发明也是如此的。但是没有古腾堡,现代印刷术的发明有可能会推迟许多世代。从印刷术对后来的历史所产生压倒一切的影响来看,古腾堡当然应在本册中名列前茅。
电脑和操作系统:比尔·盖茨登上世界首富
比尔·盖茨有这样一个观点:“每张书桌上会有电脑,每个家庭会有电脑。”而“每台电脑都用微软产品”则是他的梦想。这个梦想源于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具有预见性的创业计划。早在湖畔中学的时候,盖茨和艾伦就迷上了一台笨拙的计算机终端。这个贵族式学校超前的眼光让学生还在60年代末就使用上了计算机——事实证明,正是这笨拙的庞然大物对盖茨的成长创业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75年,年仅19岁的比尔·盖茨和他的朋友保罗·艾伦创建了电脑软件公司——微软。微软在成立十四年后终于实现了他的目标,成为首家年销售额达10亿美元的软件公司。如今,几乎所有的工业和商业组织都依赖于电脑,依附于微软帝国建立起来的庞大的软件系统,只是程度上稍有不同而已。1998年,当盖茨的财富火箭般上窜的时候,他每天进帐最多达5000万美元。孜孜不倦于软件的创业历程,盖茨用自己奇异迷人的舞姿在悬崖边上迎风舞动出了动人心弦的华章。
如今,绝大多数人都知道通过一种被称作为计算机语言的东西让计算机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70年代中期,虽然个人电脑的作用还不明显。当今计算机方面的许多发展是由于约两百年前许许多多天才们的远见卓识和不懈努力的结果。当然改变这个进程的功勋人物里少不了电脑奇才盖茨。
1742年,法国的数学家布莱兹·帕斯卡尔发明了合算机时,这种庞然大物还只是实验室里的宝贝疙瘩。普通人很少能有机会接近。19世纪中叶,这种机器又被查尔斯·巴比奇加以改进和发展,1823年,他开发出一台实际上能够“编制程序”的庞大的“分析机”。巴比奇被誉为“电子计算机之父”。然而,一百多年后,直到1948年第一台真正的计算机才问世。
这些机器不仅体形臃肿,而且操作起来非常麻烦,要么需要不停地扳动上千个开关,要么需要人们把一串串简单的指令翻译成繁琐而又冗长的机器代码,通过纸带传送给机器。操作人与机器之间的界面十分不友好。
改观这种情况的人有许多,但做得最好的就是盖茨。当盖茨创建微软公司并开始历史上最伟大的创业历程时,作的唯一工作就是在机器与人之间搭起一座桥梁。盖茨曾经这样说过:“做生意,要想赚大钱,关键在于把握趋势……”
而盖茨之所以能够创业成功,其奥秘之一就是牢牢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掌握了市场的先机。快速掌握并合理利用信息成为了盖茨成功的法宝。
“我想编写计算机软件,这是件非常专业的事。我知道它会成为一个很大的行业。我不知道自己能否成功,但我预感到计算机将会成为每一张办公桌上很有价值的工具,而且最终会成为每个家庭有价值的工具。”盖茨说道。
盖茨在13岁时就开始编写计算机程序,自中学8年级起,便利用闲暇时间从事电脑程序设计的工作,并且从中获利。对于计算机的痴迷让他时刻不放过观察这个领域里所发生和变化中的细枝末节。
当盖茨1975年成立微软公司创业的时候,全世界最顶尖的公司叫IBM,由汤姆·斯沃森领导着。当时一台电脑足有现在我们整个摄影棚这么大,但是比尔·盖茨的眼光已经看到25年之后,我们的桌上会摆上一台小型的电脑。IBM则不是这样认为,这从它的名字也可看出来:I代表internation即国际,B代表business即商务,M代表Machine即机器,所以IBM认为它的主要顾客是公司而非个人,而公司一般用大型电脑。
同样在1975年,美国的史蒂夫·乔布斯在车库里创办了苹果电脑公司。80年代开始的时候,乔布斯而不是盖茨被认定为数字化企业家的象征,虽然两人同年出生,但乔布斯更具有60年代的反叛色彩。他与盖茨争夺家用电脑的主导权之战像是一场艺术对商业之战。乔布斯为自己产品起的名字叫做ApplePC,PC代表的真正含义就是个人电脑。他瞄准的就是个人电脑这个巨大的产能市场。所以乔布斯在24岁的时候资产一度高达5亿美元,成为全美年轻人崇拜的偶像。
但是是起步开始创业,盖茨在连25年之后,已经凭借着DOS、WINDOWS等操作系统牢牢占据了软件市场,身价超过600亿美元,与乔布斯相比足足超过了60多倍。几乎位于同一起跑线上,为何25年后身价会有如此大的差距?难道盖茨比乔布斯聪明65倍吗?不可能,这其中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盖茨对信息资讯梳理把握的能力比乔布斯更好。乔布斯虽然掌握了个人电脑的趋势,但盖茨了解控制电脑硬件的是软件,软件应该是一个更大的趋势,所以盖茨会成为世界首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