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在乡里中管事的人。
[3]据张景惠在苏联时亲口所说,张学良是在他家出生的,产后约五六个月张作霖始将妻子接走。(金名世《张景惠与奉派首领张作霖》)
[4]《东北大事记》(《吉林文史资料》第七辑)记载,郭松龄夫妇被抓获的地点是“老达房”。——编者
[5]《辛亥以后十七年职官年表》记载:李景林被免去直隶督军和省长的时间是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褚玉璞任直隶省督办兼省长的时间是一九二六年三月。——编者
[6]刘鸣九等在《在第一、二次直奉战争中》说“这次对直军作战(指第二次直奉战争),论功行赏,郭松龄的功劳很大,理应受赏。”鲁穆庭在《张学良的副手郭松龄将军》一文中说“经两次战争(指第一、二次直奉战争),郭松龄为张氏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编者
[7]正式番号为陆军第三混成旅。
[8]《辛亥以后十七年职官年表》记载,王普时任皖南镇守使。——编者
[9]何柱国的《整军经武和第二次直奉战争》一文中所说郭松龄和姜登选发生口角的原因与这篇有异。——编者
[10]第一封通电是由黎元洪任总统时的秘书长饶汉祥执笔写就的,郭派鲁穆庭馈以五千现洋润笔费。
[11]《东北大事记》(《吉林文史资料》第七辑)记载:“郭松龄将所部改编为东北国民军,下辖五个军。”时间为一九二五年十一月三十日。——编者
[12]张学良的司令部设于此。——编者
[13]杨宇霆又号“邻葛”(《巾国近代史词典》)、“凌阁”(王家帧《一块银元和一张收据》)。以下从略。——编者
[14]《东北大事记》(《吉林文史资料》第七辑)记载,一九二五年十一月二十三日“韩召开军事会议,诱捕反对派姜登选等将领。”——编者
[15]魏益三在《郭松龄和奉军的矛盾》一文中说,郭松龄时任第三军团第十军军长。——编者
[16]原题为《守田福松“三谏”郭松龄》(载《沈阳文史资料选辑》)。——编者
[17]外务省记录,十二月七日驻奉天吉田总领事致原外相电,第230号。
[18]外务省记录,十二月九日驻奉天吉田总领事致原外相电,第238号。
[19]一说并未受伤。见《傅作义生平》一五一页。——编者
[20]一说是王以哲。见《傅作义生平》一四一—一四三页。——编者
[21]《辛亥以后十七年职官年表》中军事部总次长参事司长年表中的海军署中无沈鸿烈的名字。——编者
[22]《辛亥以后十七年职官年表》记载:赵延绪为航空署次长。——编者
[23]还有张作霖被炸时,张学良在北京一说。——编者
[24]崔成义在《张学良奔丧返奉》一文中说,张学良于六月十七日上午十时左右已到沈阳西便门车站。——编者
[25]《辛亥以后十七年职官年表》记载,一九二八年七月三日张学良被推为东三省保安总司令。——编者
[26]据胡俊在《代表张学良赴日联络日本政友本党总裁床次竹二郎》文,赤冢某即赤冢浓。——编者
[27]《东北大事记》(《吉林文史资料》第七辑)记载:郭松龄倒戈反奉时任奉军第三军团副军团长兼第十军军长。——编者
[28]王家桢在《日本鼓动张学良搞独立王国》一文中说,林权助“曾在中国做过多年的公使”。——编者
[29]崔成义在《张学良奔丧回沈》一文中说,张学良返沈时,有崔成义带一营士兵陪同前往。——编者
[30]张作霖曾任镇威上将军,所以他的军队番号都冠以镇威军字样。
[31]当时军团司令部设在保定,北京设有留守司令。
[32]张学良与韩麟春,从一九二二年第一次直奉战争的后期,历经一九二四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以及郭松龄事变,直到在三、四方面军团任职,均在一起。
[33]张作霖早年曾任二十七师师长。
[34]鲍贵卿,字霆九,是张作霖的儿女亲家,曾先后任黑龙江和吉林省的督军,北洋政府的陆军总长。
[35]于一之,名国翰,当时任参谋次长,过去曾任镇威上将军公署参谋长。
[36]《辛亥以后十七年职官年表》记载,一九二八年“十二月翟文选任奉天省主席”,“十二月常荫槐任黑龙江省主席”;万福麟一九二八年六月十九日任黑龙江督办。——编者
[37]《东北大事记》(《吉林文史资料》第七辑)记载,“中东路事件”发生时,吕荣寰为中东路理事长。——编者
[38]《中国现代史大事记》记载:一九三〇年三月十五日,西北军鹿钟麟等五十七人通电。——编者
[39]《民国大事日志》记载:一九三〇年七月二日,葫芦岛筑港,举行开工典礼。一九三〇年八月十一日,张学良由葫芦岛到北戴河。——编者
[40]《民国大事日志》记载:一九三一年七月二十日,石友三在顺德叛变。——编者
[41]罗靖寰《张学良对日本要求修筑敦图路的处理经过》说,是新明戏院。——编者
[42]《吉林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还有“十八日夜”一种说法。——编者
[43]《中国现代史大事记》:一九三一年九月二十五日,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在北平组成。——编者
[44]姚东藩《张学良痛剿天津便衣队》的注释中说,“黄显声令熊正平策反,项乃将凌连同日人顾问枪决。”——编者
[45]项为土匪头,报号忠义,日军派凌招收其部,编为伪军第一师,以日人仓岗繁等十余人为顾问。黄显声令熊正平策反,项乃将凌连同日人顾问枪决。
[46]周龙光是当时南京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后继张学铭为天津市长。
[47]《辛亥以后十七年职官年表》记载,从一九一四年到一九二八年,奉天东边镇守使一直为马龙潭。——编者
[48]《民国大事日志》:一九三三年一月三日,日本陆海空军联合攻击山海关,下午二时陷落。——编者
[49]《日伪统治东北时期大事记专辑》(《吉林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记载,一九三三年二月十九日,“南京国民政府被迫采取保卫热河对策,成立两个集团军,由张学良自兼第一集团军总司令,张作相为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参见本书赵毅文。——编者
[50]卢广绩《“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和张学良》说,王化一是“救国会”军事组组长。——编者
[51]《日伪统治东北时期大事记专辑》(《吉林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记载,一九三二年三月一日,伪满“建国宣言”公布,七日为“建国”大典。——编者
[52]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一九三三年《大事记》三月七日记载:张学良电国民党中央引咎辞职。——编者
[53]《中共党史事件人物录》(上海人民出版社)载有:“一九三五年”,杜重远“主编《新生》周刊,因在《闲话皇帝》一文中,提到日本天皇”,“被国民党政府判刑一年又两个月”。——编者
[54]《东北大事记》(《吉林文史资料》第七辑)记载:“一九二八年八月二十八日,张学良令陆军讲武堂改为东北讲武堂。”——编者
[55]安文溥、陈国庆《“九一八”前的东北大学》(《辽宁文史资料选辑》第一集)记载,教育学院曾为“师范部”,李树棠为学长。——编者
[56]刘尚清一九二七、一九二八年曾任奉天省省长,还为北洋政府农工部总长,一九二七年十一月,接王永江东大校长一职。——编者
[57]刘风竹字冬轩,吉林德惠人,美国密西根大学法律博士。
[58]李宗颖《东北大学校长张学良》一文中,有“周天放”一说。“守一”“天放”似为名、字之分。——编者
[59]李字存甫,沈阳人,北京大学文学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纽约大学教育博士。
[60]李宗颖《东北大学校长张学良》谓“五月”为“四月”。——编者
[61]李宗颖《东北大学校长张学良》说,曾为附中主任的是姬振铎,“金声”“振铎”可能一为名,一为字。——编者
[62]汪兆璠一度去锦州掌交通大学。
[63]李宗颖《东北大学校长张学良》说,宁恩承为美国留学生。——编者
[64]李宗颖《东北大学校长张学良》谓“国民代表”,似有误。——编者
[65]李宗颖《东北大学校长张学良》谓“刘百昭”为“刘伯钊”。——编者
[66]李宗颖《东北大学校长张学良》说,“华北统税局”为“冀察晋绥统税局”。——编者
[67]王卓然字回波,辽宁抚顺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研究生,历游英、法、德、比、荷、丹、意、奥和瑞士,取道苏联回国。
[68]阎宝航《四维学会和张学良》一文,说四维学会成立的时间是一九三四年五月十二日。——编者
[69]李宗颖《东北大学校长张学良》说,“一九三六年二月”为“一九三六年春夏之交”。——编者
[70]关内部分的资产其时仅有一百六七十万元,除给张学良提去现洋一百二十万元左右外,只余四五十万元。过了数年他又拨来三十万元作为经营业务和维持开支的费用。其后又由关内东北人士中增集了不到二十万元的股金,但不久即都抽出。
[71]王子文,名正黼,籍隶浙江鄞县,为曾任外交总长王正廷之四弟,北洋大学采矿冶金科毕业,嗣留学美国,专攻矿科,清季留学生考试,得洋翰林,至奉天任中日合办之本溪湖煤铁公司制铁部部长,号称冶矿专家,辗转为张学良所识,介诸其父,遂聘其接任益民矿务局总办。
[72]原稿缺旅长名字。
[73]原稿无十四、二十二旅。
[74]原稿无十四、二十二旅。
[75]原稿缺第二十八至第三十三旅。
[76]年龄均按虚岁计算。——编者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