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从三岁到八十二岁-二、眯目圣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二、眯目圣皇

    无论科举还是制举,虽属为选拔人才的手段,却也是帝王笼络人心之法,李世民曾言“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对皇帝而言把有才之人纳入官场,置于自己的法度之下,总比让他们流散民间安全得多。而对于武曌来说,除了这两点外还有另外两个重视科举的原因。

    首先,武曌自幼喜好诗文,对文学之士备感亲切,因而在她统治下科举有了微妙变化。李唐建立以来原本重明经、轻进士,因明经考的是儒家经典,倡四书五经、忠孝节义,而且《论语》《孝经》是必考的,这样选出来的人当然受皇帝信赖;进士则是考时政策论,选出的人固然有用,但是否忠顺纯良却不好说。自天皇李治扳倒长孙无忌,肢解关陇一派,科举制日益勃兴,至调露二年(

    公元680年

    )考功员外郎刘思立谏言:“明经多抄义条,进士唯诵旧策,皆亡实才,而有司以人数充第。”以往考过的题目很多,应考者背诵成功者的范文,稍加修改就能通过,这便丧失了选才的意义,所以他建议在考策论前加试杂文两篇,通文律者才能正式应考,于是箴、铭、颂、表之类的文艺作品纳入考试范畴(

    唐朝正式将诗赋纳入考题是在唐中宗以后

    ),这正合武曌的兴趣。从此文采渐渐成了考察重点,看举子们的优秀答卷也是女皇一大乐趣,上之所好下必甚焉,科举怎会不兴旺?

    再者,武周革命致使大批的官员被诛戮、罢黜,武曌也急需为朝廷补充人才,开科取士是极为有效的办法。而出于打破关陇贵族的一贯理念,和提拔忠于武周之人的新需要,她重视进士科胜于明经科。因为儒家经典自两汉以来就是世家子弟的专长,魏晋门阀无不以经学起家,贫寒子弟恐怕连书都买不起,更不消说疏论探究了。而做策论和文艺作品主要靠实务才能和文学天赋,未必要有儒经基础,这便为寒门敞开了仕途之路。寒门子弟既没有可以威胁皇权的家族势力,又因骤然富贵感念皇恩,不正是武曌一心想要的人吗?

    而科举仅是武曌网罗人才的手段之一,此外她几乎每年都向各道派遣存抚使,既是考察地方,也为搜罗人才,政绩优异、德行高尚、文章优美、才能出众者都可以被推荐到朝廷,酌情予以升迁。后来她觉得这个办法也太慢了,干脆下诏向全天下求贤:

    朕闻璧月珠星,实为丽天之象;他波翠岳,爰标纪地之形。是知正位辨方,体元建极,不凭群彦,孰赞皇猷。事总万机,心覃亿兆,恒靡遑于寝食,诚罔惮于忧勤。伫贤良则终肖失寝,询政道则竟日停餐……有文可以经邦国,武可以定边疆,蕴梁栋之宏才,堪将相之重任,无隔士庶,具以名闻。若举得其人,必当擢以不次,如妄相推荐,亦置科绳。所冀多士袭于隆周,得人逾于盛汉。布告遐迩,知朕意焉!

    求贤诏颁布后举荐人才不再单单是存抚使的职责,天下所有官员都有义务,甚至自荐也蔚然成风——垂拱年间设立铜匦,四面皆有开口,天授之前总是北面的通玄匦钵满盆盈,里面塞的全是告密文书;现在告密之人少了,东面的延恩匦却塞得满满,皆是自荐求仕的。武曌来者不拒,无论何种形式荐举而来的人总会给他们个职位,自那次她一口气增授一百三十名官员之后,这几乎成了定例,凡求官者多授予御史、补阙、拾遗、校书郎之类的职务,但暂不给予全俸,期年之后察其政绩再决定任免,名曰“试官”。

    在这些举措下,原本朝廷缺人严重,几年过来反而人满为患,尤其左右肃政台,官员多得坐都坐不开,遇事商量起来比朝会还热闹。那些身在高位的老臣对这种情形很看不惯,但女皇的脾气他们都是清楚的,哪敢说什么呢?而喜好戏谑的风流文人就不一样了,多有嘲讽时弊者……

    这一日朝会已毕,武曌刚回到武成殿,通事舍人沈佺期紧跟着送来奏疏,正欲阅览之际,监察御史纪先知求见,上殿施礼已毕,立刻献上一张纸。武曌定睛一看,是一首颇为滑稽的诗:

    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

    欋推侍御史,碗脱校书郎。

    评事不读律,博士不寻章。

    糊心存抚使,眯目圣神皇。

    补阙、拾遗多得车载斗量,侍御史多得可以拿耙子搂,校书郎就像用模子扣出来的,司刑寺的官不懂律条,太学博士不通经典,糊里糊涂的存抚使,有眼无珠的女皇!

    纪先知本身就是个试官,这首诗也骂到了他,岂能不怒?于是他气急败坏道:“朝廷选才乃为社稷,岂容无状之徒讥讽?况陛下用人何尝不加甄别?试官又何尝有评事、博士?这分明是讪谤朝政、辱骂陛下,实在有伤国体,臣恳请将作诗之人交付有司,严惩其罪。”

    武曌倒没什么反应,只是问:“此诗何人所作?”

    “国子监生沈佺交,已被我捉到肃政台,待陛下发落……”

    一语未必,侍立在旁的沈佺期匆忙跪倒:“臣请罪。”

    纪先知愣住了,武曌却似有所悟:“佺期……佺交……这沈佺交是你什么人?”

    “乃是舍弟。”沈佺期冷汗都下来了,“微臣管教不严,致使舍弟狂言无状,请陛下治罪。”沈佺期乃是上元年间进士,如今才三十六岁,他曾任协律郎(

    太常寺官员,正八品上,掌管太乐音律

    ),有幸帮女皇润色《明堂乐》,故而得到提拔。以文学之才跻身六品,而且还这么年轻,他因此颇为自得,以为大好前程可望;哪知弟弟嘴欠,偏做了这么首歪诗,就凭“眯目圣神皇”这一句,判个斩首都不过,万一下狱后再落入酷吏之手,自己这条命也搭进去啦!

    哪知武曌依旧毫无愠色,反而揶揄道:“有其兄必有其弟,看来你们沈家人都挺会作诗的嘛!你回头告诉令弟,他要是觉得这帮试官无能,朕大可也给他一个职务,叫他亲自试试,何必嘲笑别人?”又转而对纪先知说,“这点儿小事还至于闹到朕面前?只要你们的官当得不烂就行了,何必在乎旁人说闲话?快把人放了吧。”

    “是……”两人皆是又羞又愧,战战兢兢告退了。

    武曌再度审视那首诗,看到“眯目”二字,不禁窃笑——难道朕不知道的官太多了?

    官场的门虽然向所有人敞开,可任免权还在她手里牢牢攥着呢!别忘了试官毕竟不是正式的官,尚在考查之中,自荐之时把自己吹得神乎其神,到时候拿不出政绩可就要算账了,庸庸碌碌者黜,犯了错的杀,若是荐举上来的人连推荐者也要一并受罚,只有真正名副其实的人才能留下。求才当然是多多益善,但考课贵在严格,这样进退皆速,不肖者旋黜,贤能者骤升,大浪淘沙去伪存真,才能选拔出治国安邦的良臣。

    “眯目、眯目,这两字用得切!”武曌悠然自得——眯目并非有眼无珠,而是半明半晦。如今已不是争权夺位的革命时代了,当皇帝有时就需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心里有数,关乎社稷的大事把握住就行了,下面的事自有百官处置。更何况现在有一位才智超群、雷厉风行的宰相,把政务交给他绝对可以高枕无忧……

    kfYV3CVOqu5RygoNDVhFXYgR7MVO7+MK1n+KdMT6Vtc9XpQgYuCWHP5REKg40ddUbIZxKO3XZlXwIziPYIz09g==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