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败仗让正处于巅峰的武周王朝霎时跌至谷底,满朝文武都看得出来,女皇本来是藐视契丹的,一下子变得有些畏惧了。募兵的诏敕颁布后朝中不乏异议,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堂堂天朝因一个小部落造反大量募兵有失体面;第二,连年改元大赦牢中犯人并不多;第三,奴仆之辈没有作战经验,用他们打仗难以建功。
武曌何尝不明白这些道理?但她有自己的考虑。首先武周之敌并非只有契丹,西北也刚刚打过一场败仗,跟吐蕃的拼杀还没结束呢!突厥默啜名义上投降,实则首鼠两端。此战若迁延下去,只恐吐蕃、突厥趁乱取利,那时该如何应对?所以无论如何得把这场叛乱尽快扑灭。
再说建立奇功是要倚靠杰出将领的,而她现在偏偏没有拿得出手的名将。出于夺权的需要,以往程务挺、王方翼、黑齿常之等威望隆重的名将都被她除掉了,在此之后她能任用的将才只剩王孝杰、娄师德、唐休璟和李多祚;然而王娄二人又被她黜落,唐休璟尚在与吐蕃对峙,至于李多祚冲锋陷阵倒是勇不可当,却粗野蛮憨缺少谋略。张玄遇、曹仁师已是矬子里拔出来的将军,这一战又都被敌军擒获,还有什么人可用?既然没有杰出将才,她只能靠人多取胜,想用优势兵力压垮契丹。
诏令下达半个月,从军者果然不甚多,幸而汴州刺史李道广素有善政、深得民心,在他努力下总算在河南之地征募了十万人,再加上从各镇调集的军队总数达二十万,武曌随即召回碌碌无为的武三思,以同州刺史、建安王武攸宜为右武卫大将军,充清边道行军大总管,率领这支部队火速出征——这么多人马还是交给娘家人才放心!
可就在这短短一个月间,情势已急剧恶化。对武曌而言这场败仗是奇耻大辱,对李尽忠而言却是小鱼吞大鱼的奇迹。自此契丹声威大震,而且缴获了周军十多万军队的军械和粮草,实力大为提升,并诱使东北另一部族靺鞨也加入叛乱行列。
靺鞨乃肃慎族后裔(
满族的祖先
),西周时曾是中原属国,祖居白山黑水之地,后来逐渐南迁。但该族部落众多,始终未统一,隋唐之际有的部落归附中原,如隋开皇年间粟末靺鞨大酋长突地稽率八部千余家内附,继而降唐受封蓍国公,李谨行、李多祚即是其族后裔;有的部落却隶属于高丽国,直至李治消灭高丽才将他们尽数置于中原统治之下,也属安东都护府管辖。现今势力最强的两支部族的首领乞乞仲象、乞四比羽都曾是高丽国将领,他们手下聚集不少高丽遗民,一直在打自治称王的小算盘,对李唐的忠诚本就有限,更不要说效忠武周了。现在契丹闹出动静也大称他们心愿,随即接受“无上可汗”赐予的官爵,加入造反队伍,伺机扩充实力。
黄獐谷之战后叛乱势力迅速向两个方向扩张。李尽忠亲率一路向东进击,意欲尽取安东之地,很快就打到崇州(
今辽宁阜新
),此城守将乃是龙山军讨击使、先朝宰相许圉师的侄孙许钦寂,他得到消息明知不敌,还是带着仅有的一些兵马英勇应敌,结果战败被俘。叛军随即兵围安东都护府所在的新城(
今辽宁抚顺
),李尽忠叫许钦寂劝说安东都督裴玄珪投降,许钦寂假意应允,却在阵前放声高呼:“狂贼天殃,灭在朝夕。公但谨守励兵,以全忠节!”李尽忠大怒,立刻将许钦寂斩首。裴玄珪亲眼目睹了这悲壮的一幕,噙着眼泪率领将士顽强抵抗,终于挡住叛军的轮番攻势。
另一路叛军的统率者自然是孙万荣,他的主攻方向是河北,虽然李多祚谨守檀州令其不能得手,他很快分兵绕开檀州,在附近州县劫掠,直至听闻周朝二路大军即将到来才渐渐收敛准备应战。可就在这场大战一触即发之际,女皇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万岁通天元年十一月,突厥默啜可汗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袭凉州(
今甘肃武威
)。
屈膝投降只是障眼法,趁火打劫才是不变的真理,信誓旦旦的承诺言犹在耳,默啜却已迫不及待撕去恭顺的伪装。凉州是武周西北重镇,也是通往西域的要道,默啜突袭这里明显有染指四镇的意图,不过这次突袭却因一场意外没能得手。就在前不久,女皇对西域的部署有所调整,原任安西大都护许钦明调任凉州都督,由公孙雅靖接任大都护。这位许钦明恰是刚刚殉国的许钦寂的弟弟,也是一位忠勇可靠之臣,他调任凉州立刻展开巡察,整顿防务,修缮守备,就在他出城巡视之际突遇突厥大军。许钦明当机立断,命部下赶回州城整兵备战,自己率领亲兵与敌缠斗,结果寡不敌众被默啜擒获,凉州城却因为他的舍身抵挡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待到突厥围城周军已做好充分准备,默啜久攻不下只能把屠刀伸向百姓,大肆烧杀劫掠。
边报传至洛阳,武曌一筹莫展,东西两面的战事尚未结束,突厥又兴兵南下,此时捉襟见肘顾此失彼,她已没有余力再去对付默啜,只能诏令边庭诸镇严防死守,以待戡乱结束。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这时兵围洮州的论钦陵突然转变态度,遣使至洛阳恳请罢兵言好,还说愿意恢复和亲。武曌深知世上没有平白无故的好事,但此时已被三方战事闹得焦头烂额,真心也好假意也罢只能暂时答应,于是委任右武卫铠曹参军郭元振为御史,前往吐蕃军中交涉。
果不其然,论钦陵把女皇的钦差哄骗来,却在军中摆出凶神恶煞的架势。剑戟林立寒光闪耀,虎狼之士手持钢刀环伺左右,他满脸不屑地向郭元振吼出了条件——要想两国罢兵,必须将西域四镇割让给吐蕃。
郭元振浑身颤抖连连作揖,说了一大堆赞颂论钦陵的马屁话,最后才称此事干系重大,自己一介八品小官做不了主,必须回去请示女皇。而当他踏出吐蕃军营之际却露出了微笑——强弩之末不穿鲁缟,论钦陵已穷途末路!
武曌虽然已被战争闹得心烦意乱,却不会糊涂到派一个八品参军去谈这么重要的事,之所以委派郭元振,正因为她知道这是个人才。郭元振,魏州贵乡(
今河北大名
)人,虽然咸亨四年他年仅十八岁就考中进士,却在九品县尉的职位上干了二十年,原因是他恃才傲物,且禀性贪婪,在任期间做了不少贪污受贿之事,甚至铸造私钱、掠卖人口,深为百姓所恨,无论到哪儿当官骂名就跟到哪儿,风评如此之差,考课成绩自然也是下下流,怎么可能升官呢?两年前李昭德整肃朝廷,郭元振作为贪婪害民的典型被抓到洛阳,武曌亲自审问了他。哪知郭元振面对女皇竟也没有一丝改悔之意,傲然道:“区区九品县尉岂是我当的官?十里小县公务有限,百无聊赖俸禄又少,自然要寻些生财之道。”武曌见他如此理直气壮,越发动怒:“好个大言不惭的狂徒!哪个大官不是由小做起?你有何与众不同?”郭元振闻听此言从袖中取出一首诗,大大咧咧向女皇一递:“臣平生之志皆在这首诗中。”武曌被他气乐了,倒想看看他有何底气发此狂言,接过诗来一看,题曰《宝剑篇》:
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
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
龙泉颜色如霜雪,良工咨嗟叹奇绝。
非直结交游侠子,亦曾亲近英雄人。
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漂沦古狱边。
虽复尘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
一首诗读罢,武曌顿觉热血沸腾,且不论此人才干究竟如何,单单这等自命不凡的气魄可谓是马隆在世、祖逖复生,不禁掩卷大笑:“你也不必怒气冲天,朕就把你留在身边,找机会试试你这口龙泉剑。”非但没追究他的罪过,还晋升他为右武卫铠曹参军,调入京中听用。
现在风云变幻时局危难,该是试验这口宝剑的时候了。郭元振不负所托,从洮州归来把形势解析得一清二楚——论钦陵表面威风,实则色厉内荏,倘若他真有实力攻克洮州或夺取四镇,还用得着主动提议和谈吗?此举不过是得知契丹叛乱中原不稳,想不费一兵一卒把四镇诓骗过去,好对吐蕃国内有所交代。其实他那威风凛凛的架势都是假的,实为掩盖自己的不安!
武曌听罢稍感宽慰:“既然如此朕不理他,洮州仍有重兵,唐休璟统御有方,这一仗跟他打到底。”
“非也非也!陛下若明言拒之,此虏必拼命一战,纵然不能夺取洮州,边患日深将士有损。不如以计缓之,使其和望未觉踟蹰不前,则我军可不劳而胜。”
“哦?”武曌听了稀奇,“计将安出?”
郭元振一脸坏笑道:“既然他要和谈,咱就与他谈。陛下可遣使告之:‘四镇、十姓之地,本无用于中原,所以遣兵戍之,欲以镇抚西域,分吐蕃突厥之势,使不得东侵也。今若果无东侵之志,当归我吐谷浑诸部及青海故地,则我国必将四镇拱手献上。’如此则足以塞钦陵之口,而亦未与之绝。钦陵既怀侥幸之心,必不肯轻易作罢,还会继续跟咱们讨价还价,咱们便虚与委蛇,明为和谈实则借此把他大军拖于洮州城下。今吐蕃连年徭戍百姓厌战,数万将士遥居我境,进不能进退不能退,战又不战和又不和,日久必生怨上之心;况吐蕃赞普早已猜忌噶尔氏,见中原使者频繁往来钦陵大营,也必疑其有奸谋。长此以往三军离心、君臣内讧,陛下不动一刀一箭便可将论钦陵谈死在洮州城下!”
“呵呵,爱卿真是一口削金段玉的利剑啊!”武曌当即依从其计。
武周使者二次来到吐蕃大营,按照郭元振之言转达了条件,论钦陵听罢眉头凝成了疙瘩——此时他早已没有力压中原的雄心壮志,就国内形势而论,吐蕃百姓期盼停战休养,此时促成合议实是最好结果,他又何尝不想回到老巢维持家族权势?但既然出兵雪耻便不能空手而归,拿回西域不单关乎吐蕃利益,更关乎噶尔氏声望。若是取回四镇却失青海,那不成了换地盘?还有何功劳可夸?这样的条件他绝对不能接受,可除了和谈又再无选择,如果就此收兵就是彻底威严扫地,若全力攻打洮州,金汤之城难以攻克,即便拿下得折损多少兵马?万一赞普与噶尔氏翻脸,君臣兵戎相见,他在这边损兵折将到时候如何抵御?
事到如今,论钦陵再也威风不起来了,他的所有希望都已寄托在这场和谈上,只能拍着胸口向周使保证,绝无东侵之意,希望武周能放宽条件,只要割让四镇就立刻收兵;周使则说兹事体大,必须回去请示女皇……从此以后仗也不打了,女皇的使者一拨接一拨地光临吐蕃大营,双方讨价还价好不热闹,什么先割二镇交换一半青海之地,什么遣回吐谷浑余部交换周军撤防,什么交出阿史那俀子交换投靠武周的叛将。论钦陵磨破嘴皮子推心置腹地谈判,殊不知早已落入郭元振的奸计,周朝使者只是耐着性子虚与委蛇,谈判细则根本没汇报女皇,不过是回去歇几天随便编个条款又回来了。论钦陵懵然不觉,数万大军滞于洮州城下,战和不定进退维谷。
吐蕃攻势被暂时拖住,武曌随即任命汴州刺史李道广为殿中监,并州大都督府长史王庆之为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此二人一个募兵有功,一个久抗突厥,用他们当宰相明显是向天下表达坚持用兵的态度。
可惜武曌庙算无误,前线的战局却太不给她争气。武攸宜率部抵达河北,驻马之际立刻命陈子昂作书鼓舞辽东将士。陈子昂乃文明元年(
公元684年
)进士,不但诗文俱佳,还多次上书谏言,颇受女皇青睐,此番以右拾遗的身份充任随军管记,文笔自是一流:
契丹逆丑,天降其灾,尽病水肿,命在旦夕;营州饥饿,人不聊生,唯待官军,即拟归顺。某此训励兵马,袭击有期,六军长驱,此月将发,恨不得与诸公等共观诸将斩馘献俘。旦夕严寒,愿各休胜。契丹破了,便望回兵,平殄默啜,与公等相见有日,预以慰怀。
信写得花团锦簇,但武攸宜的作为仅此而已,什么“六军长驱,此月将发”?一转眼他到达河北已两个月,整天摇旗呐喊擂鼓聒噪,却连一箭都没放过,原因很简单——他心里没底!
论用兵之才武攸宜要比武三思略高一筹,毕竟入仕以来长年在军中任职,却也不过是纸上谈兵的半瓶子醋,在同州捕盗拿贼还凑合,哪统率过这么多军队?到檀州一仗未打,见了孙万荣的战旗心里就有点儿慌,还怎么气定神闲指挥三军?
再者周朝大军看似浩浩荡荡、人山人海,其实战斗力很差。因情势紧急临时招募的军队根本来不及训练,那些囚犯和奴仆非但不懂得列阵厮杀,甚至连盔甲兵器都不齐全。自李治在位后期府兵制已日益没落,募兵作战并非没有先例,然而二十万军队可以招来,要给他们配备武器却非易事。本来国家府库中存有大量兵刃,但因为修造天枢熔炼了,事到临头便要自食恶果,即便朝廷停铸九鼎赶制兵器,一时间也造不出那么多兵器,以至于许多士兵有刀无甲。武攸宜本就心中胆怯,又带着这么一支良莠不齐、装备不精的部队,哪敢放手一搏?所以整日叫嚣却不出战,想把契丹人吓退。
可是孙万荣敢以微弱兵力伏击十几万大军,岂是能轻易吓退的?刚开始见周军气势汹汹确实有所顾忌,但日子一久就瞧出武攸宜的胆怯,立刻故态复萌,又开始抄掠临近州县。武攸宜当然是不敢出战,可苦了李多祚、张九节等人,分兵截击左遮右挡,真是一将无能累死千军!
武曌时刻关注战局,瞧在眼里急在心上,可目前也没有平叛的更好办法,只能静候转机。不久之后转机果然出现,却不是来自河北,而是来自突厥——默啜可汗遣使至洛阳,口口声声要认女皇为母亲,并承诺帮助武周消灭契丹。
一个月前默啜还试图袭取凉州,现在又转而向武周示好,这转变得也太快了吧?这也不难理解,他与论钦陵一样提出附加条件,干儿子不是白当的,女皇必须付出认亲礼,那就是归还河西之地的降户——昔日贞观年间大唐灭亡东突厥,曾有大量人口内附,而今突厥虽然复国却面临人口不足的难题,这也注定他们的兵力有限,抄掠作乱有余,想攻下几座凉州那样的大城却力所不及。先前薛怀义北伐,默啜明知统军之人是个男宠,却不敢应战只能躲避,也是因为寡众悬殊。倘若能将武周掌握的降户尽数收回,日后突厥就不必为人少兵少发愁了。
武曌明知这是资盗以粮,经过反复思考还是决定答应。因为突厥与吐蕃不同,紧邻东北叛乱之地,倘若予以回绝,默啜继续南下捣乱,两方战局无法兼顾,平叛恐怕永无成功之日。再者突厥与契丹同样是仇敌,默啜也不希望契丹实力膨胀,他的承诺较为可信。不过凡事谨慎为妙,武曌还是留了一手,儿子认下了,河西降户只遣送一部分,承诺在其建立战功后才能尽数归还。
或许真是冥冥中自有注定,不论默啜有几分诚意,出兵契丹的机会偏就来了。李尽忠率部攻打新朝,却因安东诸将的严防死守一直未能如愿,而在这时又有一支地方势力自愿加入抗拒叛军的行列。昔日高丽国末代君主高藏投降大唐,至仪凤年间新罗与大唐翻脸之际李治又任命其为朝鲜王、辽东州都督,想让其安抚故地对付新罗,但高藏拒不配合,而且私下密谋复国,终被李治流放剑南而死。高藏的子孙虽未受到牵连,依旧享受公侯之位,但皆在朝廷监管之下;唯独有个小儿子名唤高仇须,昔日跟随父王出抚辽东,高藏被捕时他趁乱逃亡在外,领着一群誓死追随的遗臣四处流窜,后来依附靺鞨等部。他本来还抱着复国的念头,可靺鞨人不过是借他的名头扩充自己实力,招诱高丽余部,哪会真心帮他复国?契丹一战成名后乞乞仲象、乞四比羽立刻把他抛到一边,转而接受李尽忠册封。高仇须满心郁闷,事到如今也想开了,与其仰人鼻息还不如回去归顺武周。中原王朝一向厚待降王,此时若能再帮武周立点儿功劳,女皇岂会亏待自己?说不定能捞个都督公侯之位。复不复国暂且不论,至少能坐享富贵,有个安身立命之处。他拿定主意便把队伍带到新城,帮裴玄珪抗拒契丹,他的军队虽然不多,却由东北各族组成,流亡多年忠心追随,战斗力着实不弱。高仇须饱经磨炼也很会来事,竟致书大总管建安王,要认武攸宜当舅舅。武攸宜正拿敌人没办法,平白无故跑来个帮忙的,还自居晚辈要孝顺自己,岂会不答应?立刻认下这外甥,并表奏高仇须为左鹰扬将军。高仇须得诏喜不自胜,跟武攸宜拉上亲戚不就等于跟女皇拉上关系吗?他就此改名高德武,取意“感念武氏之德”,战场之上越发卖力。李尽忠先后攻打新城十一次,皆被他英勇击退,还俘获契丹士卒百余人,周军声势得以复振。
李尽忠一再受挫,亲自领兵冲锋,不料在阵中被流矢射伤,又听说突厥与武周商洽结盟,心中甚忧虑,不久便在军中病逝。“无上可汗”一死,辽东契丹军立时陷入群龙无首的局面,周军趁势反攻,整个局势为之撼动。默啜既与武曌定约,一直窥伺在侧,见有机可乘当即行动,拣选精锐骑兵突袭松漠都督府。松漠虽是契丹老巢,可李尽忠的死讯刚刚传来,人心惶惶哪还有能力抗拒?结果突厥骑兵冲入牙帐,不但杀死大量契丹兵,还把李尽忠、孙万荣的家眷尽数掳走。
消息传至洛阳,武曌总算长出一口气,李尽忠已死、契丹的老巢被袭,这场叛乱看来马上就要平息了。为了表示酬谢,她诏封阿史那默啜为颉跌利施大单于——自阿史那骨笃禄自称可汗以来,虽然已拥东突厥故地,唐周两朝始终不承认其地位,一直斥其为叛乱;此次虽属册封,却以大单于为号,等于中原王朝已默认突厥复国啦!但武曌是不可能放弃万国女主的尊严的,又给默啜另外加了一个爵位,名曰“立功报国可汗”,还是宣称突厥在自己统御下,至于遣返河西之地的降户,好歹再放还点儿,大体上说得过去就可以。反正契丹的叛乱即将平定,只要腾出手再跟突厥翻脸也不怕了,纵横捭阖尔虞我诈,为的都是自家的利益,谁又是真心结盟?
不知不觉间半载光阴已在战争中度过,武曌实在是身心疲惫,她真真切切感觉自己老了,已经力不从心了,琐碎的朝政和几经波折的战事已令她感到厌烦,还是养好精神尽早解决压在心头的最后一桩大事吧。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她还是低估了契丹人的实力,更大的伤痛和屈辱即将到来……
kfYV3CVOqu5RygoNDVhFXYgR7MVO7+MK1n+KdMT6Vtc9XpQgYuCWHP5REKg40ddUbIZxKO3XZlXwIziPYIz09g==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