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美术史-17、18世纪欧洲美术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一节)17、18世纪意大利美术

    16世纪下半期,处于内忧外患的意大利,危机日益加重,在这样的背景下,文艺复兴的艺术出现了衰退现象。一些盛期的艺术大师相继谢世,群星陨落,一时天空里黑暗了许多。这时虽有样式主义艺术在兴起,但它毕竟是一个短暂的流派,昙花一现,不起多大作用。就是在这样一个沉寂、困扰、寻觅的时期里从16世纪末到门世纪初有3个艺术流派终于在相互联系又相互斗争中产生了。这3个流派是意大利学院派艺术。巴洛克艺术和以卡拉瓦乔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艺术。

    意大利17、18世纪的美术处在一个历史的转折时期,这个时期的美术有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承前是指继承文艺复兴时期美术的某些传统;启后是指它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它多彩多姿,并对后来的欧洲美术有着深刻的影响。例如,学院派美术影响了古典主义艺术的发展;巴洛克艺术影响了罗可可和浪漫主义艺术;而卡拉瓦乔的艺术,其影响就更大了,不仅在当时影响了欧洲各国的现实主义艺术,还对18世纪的市民艺术、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艺术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17世纪意大利艺术绝不是巴洛克艺术一统天下,应该说它是多元的,只有承认它是多元的,才能更全面地理解意大利当时的美术,也才能看到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当时,各个流派之间既有相互影响也有相互斗争。

    一、17世纪意大利学院派美术

    欧洲的美术学院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当时最著名的学院之一是波伦亚学院。它大约创建于1590年,它的创始人是著名的画家卡拉契兄弟。学院产生的原因一是为了继承先辈大师的艺术传统,总结先人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培养新的艺术人才;二是企图把年轻的美术家引向所谓正路,使他们不受样式主义美术和卡拉瓦乔主义美术的干扰。学院派的主张是力求订出一些法则,使人们遵循,如强调绘画中最高的标准是:米开朗基罗的人体、拉斐尔的素描、格累乔的典雅与风韵、威尼斯画派的色彩等等。所以说学院派的艺术从一开始就有折衷主义的特色。由于过分强调法则,所以学院派的画家比较保守,缺乏创新精神。他们的作品的题材也比较狭窄,大都是描绘宗教或神话,而对世俗生活的题材往往不感兴趣。在技法上比较偏重于素描而轻视色彩,以上这些特点都为古典主义美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波伦亚学院第一代的代表人物是卡拉契兄弟。

    阿尼巴·卡拉契(A.Carracci,1560—1609)是卡拉契三兄弟中最为驰名的一个。阿尼巴·卡拉契早年曾从兄路德维克·卡拉契学艺,后曾在威尼斯、帕尔玛、罗马等地工作,1609年去那不勒斯,后在那里染上疟疾回到罗马身亡。他的才能是多方面的,善作大型壁画,也作祭坛画和架上画。他为罗马法尔内塞宫所作的天顶画尤为出色,风格很近似米开朗基罗,构图宏伟,人物生动。《酒神巴库斯和阿里阿德涅》(159—1604)就是这一天顶画中的一幅,画面上充满了欢乐的气氛,巴库斯和他的妻子正坐在动物拉的车上凯旋式地前进,此时,飞翔小天使把星冠加在阿里阿德涅的头上,周围有不少是酒神的朋友,簇拥着他们,场面十分壮观。《美惠女神为维纳斯梳妆打扮》也是他前期的一件作品,画上的人物雍容华贵,颇似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的人物。后期的作品好像完全摆脱了前期的威尼斯画派的奔放的风格,日益变得庄重、宁静,更具有纪念碑的特色,《女圣使在复活的基督墓前》(约1605),就是这样的作品。《逃往埃及路上休息的风景》(约1605)是他创作的一幅典型的古典主义风景画。画上的风景不是大自然的写生,而是理想式的风景。山川、树木、河流、田野笼罩着一层淡淡的轻烟,画中点缀着几个神话中的人物,为的是增加一种传说的气氛。这样的风景画也叫作英雄式的风景画,回为这些画具有一种崇高、庄严、典雅的特色。他的这种古典风格对后来的普桑、克劳德、洛朗的风景画有着直接的影响。阿尼巴·卡拉契也画过一些表现生活题材的作品,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吃大豆的人》、《肉店》(1583年前)等。阿尼巴·卡拉契还有两个哥哥,一个是他的叔伯哥哥路德维克·卡拉契(Ludovico Carracci,1555—1619),另一个是他的同胞哥哥阿格斯提诺·卡拉契(Agostino Carracci,1557—1602)。路德维克·卡拉契是波伦亚学院的领导人,画风优美典雅,颇似拉斐尔,代表作有《自画像》和《受胎告知》等。

    格·列尼(C.Rent,1575—1642)是波伦亚学院派的重要的后继者之一,他在路德维克·卡拉契逝世后,继任波伦亚学院的负责人,1629年又被任命为罗马圣路加学院的院长。他出生在波伦亚附近的卡里维查诺,父亲是个音乐家。他早年曾在波伦亚学院从路德维克·卡拉契学习艺术。1600年,他来到罗马,曾对卡拉瓦乔十分仰慕,不过,他最崇拜的还是拉斐尔的艺术,最终他在学院派的影响下形成自己独立的风格。他的画,素描严谨,色调明快且富有抒情特色。他的作品很受一些上层人士的欢迎,当时,向他订货的人络绎不绝。《曙光女神》(约1613)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为罗马的洛斯比里奥西别墅而作的天顶画。这件作品构图宏大,空间开阔,人物优雅,色调瑰丽。曙光女神手持花束,正在驱走黎明前的黑暗,身后是太阳神的马车隆隆前进,美惠三女神带着愉快的表情,且歌且舞,背景上一片金色,象征着曙光如锦。他的架上画代表作有《欧罗巴被劫》(1630—1634)、《阿塔兰忒和希波涅斯》(约1625)、《圣母的少年时代》(30年代)等。

    波伦亚学院的另一个后继者是格维尔契诺(Guercino,1591—1666)。他本来的名字是乔凡尼·弗朗西斯柯·巴尔别里,不过人们常呼他的绰号格维尔契诺,意即斜眼的人。他是学院派中最具有豪放特色的画家,他的画风雄浑凝重,笔触宽大流畅,人体具有雕塑感。他早期在波伦亚从路德维克·卡拉契学艺,1618—1620年,他在威尼斯又受到威尼斯画派的影响,1621年到罗马,此后,卡拉瓦乔的艺术也曾给他以一定的影响,1642年起他接替列尼担任波伦亚学院的院长。他在罗马完成了鲁多维西俱乐部的天顶画,这幅画的名字也叫《曙光女神》(1621—1623)。他在画面上生动地描绘了曙光女神奥罗拉(Aurora)乘着马车在空中疾驰而过,她身后有一位急匆匆追赶的老人,这个人很可能就是她的丈夫提托诺斯,整个画面空间开阔,十分壮丽。这幅画的风景可能是由他的助手达西(Tassi)和布利尔兄弟(Bills)协助完成的。格维尔契诺的其他代表作还有如《圣克拉拉》、《狄安娜沐浴》(约1618)。《巫女》(30年代)、《圣母升天》(约1623)等。

    属于学院派的画家还有多明尼基诺(Domenichino,1581—1641、乔凡尼·朗弗朗可(G.I.1anfranco,1582—1647)等人。

    二、卡拉瓦乔与地方画派

    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与样式主义艺术和学院派艺术相对立的是现实主义艺术,这一时期现实主义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卡拉瓦乔。卡拉瓦乔主义在当时影响了整个欧洲,把现实主义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具有鲜明民主主义思想色彩的卡拉瓦乔艺术的产生与当时意大利的动荡时代有关。16世纪下半期至17世纪意大利人民的起义斗争连续不断,这种斗争也影响了一些出身于下层的艺术家,他们的苦闷和叛逆情绪必然会反映在他们的艺术作品之中。某些资产阶级的艺术史家把卡拉瓦乔看成是一个奇怪人物,其实,他正像同时代的布鲁诺、伽利略、康帕内拉这些人物一样,都是历史的必然。

    米开朗基罗·达·卡拉瓦乔(M.de.Caravnggio,1573—1610)出生于意大利北部伦巴底一个贫苦之家,由于他出生的村于叫卡拉瓦乔,所以别人送给他这样一个绰号。早期,他曾从米兰的西蒙·彼得尔查诺学习,在这位老师的影响下,曾接触过样式主义艺术。但是,对他的艺术起着重要影响的当然还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些大师的作品和伦巴底的现实生活。大约在16世纪90年代,他来到了罗马,开始寻找和开辟自己的艺术道路。他早期的重要作品有《抱水果篮的孩于》(1589)、《酒神巴库斯》(1589)、《逃往埃及途中》(1590)、《弹曼陀玲的姑娘》(1595)以及《女卜者》(1588—1590)等,这些作品都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他的一生,从生活到艺术,都是一个叛逆者和革新者。约在1590年,他为圣·路易得热·德·法兰切日教堂画了著名的祭坛画《使徒马太和大使》。在画面上,有两个等身大的人物,使徒马太完全是一个农民的样子,好像正在吃力地写字。由于这个人物画得十分粗野,结果引起了订货人的不满。卡拉瓦乔对宗教画的理解是:应该把流浪汉、农民、渔夫的形象引进神圣的教堂。这种把宗教题材世俗化的观点在当时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由于这幅作品遭到了拒绝,画家只好另外又补画了一幅。在1602—1604年间,他又完成了另一幅出色的祭坛画《基督下葬》,这里同样没有激动不安的殉教气氛,基督好像是一位死于贫困的普通人。1605—1606年间他又画了一幅和《基督下葬》性质相同的作品,这就是为圣马利亚·德拉·斯卡拉教堂所作的《圣母之死》的祭坛画。这幅画,构图的中心是圣母玛利亚,她蓬首赤足,面有菜色,周围哭泣的人也都是一些乡野村夫。这样的画面如同是真实生活的一幕,没有丝毫的美化,也没有表现出圣母的神圣与荣光,正是由于这样,订货人以对圣母的不大敬为借口把它拒绝了。

    为什么卡拉瓦乔的画常常会引起争议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他把目光对准下层,专门画那些被侮辱、被损害者的形象;二是他对自己所处的社会抱有批判和怀疑的态度,而他的这种怀疑与批判被一些人看作是叛逆的表现,所以人们把他看作是“不合群的人”。我们在卡拉瓦乔其他一系列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作者是多么大胆地在怀疑和批判当时那个社会。例如在《多疑的多玛》(1595)一画中,我们看到基督的门徒多玛完全是一个怀疑派,他也许并不完全相信他的老师能死而复活。在画上,他正毫不客气地用手挑着基督身上被钉子钉过的钉子眼。在《参拜圣地人的圣母》(1604—1606)一画中,我们同样可以见到,卡拉瓦乔的圣母并不是一个万能者,她和普通妇女一样,虽然同情那些向她参拜的人,可是,她并不能普渡众生,因为她自己也是贫穷的人。卡拉瓦乔后期的作品还有《念珠的圣母》、《鞭打基督》、《阿、德·维尼雅库尔肖像》、《砍下洗礼约翰的头》、《埋葬圣留西》以及《牧人来拜》等。最后,卡拉瓦乔,这位推开17世纪艺术大门的人在流浪中悲惨地结束了一生,死时年仅39岁。

    卡拉瓦乔有许多追随者,其中有简提列斯基父女、斯巴达、曼夫列迪、斯凯多尼、萨拉塞尼、普列基等人。欧·简提列斯基(O.Gentileschi,约1563—1638),他本名叫劳米(Lomi),1576年来到罗马,倾向于卡拉瓦乔艺术,1626年去英国,在英期间画了一些天顶画。他很仰慕卡拉瓦乔的艺术,作品中重视光暗对比,代表作有《逃往埃及路上的休息》(16920)、《弹鲁特琴的姑娘》(1626)等。他的女儿阿·简提列斯基(A.Gentileschi),约1593—1651也是一个卡拉瓦乔主义者。这是一位性格冷静、做事干练的女人。她喜欢描绘一些英雄妇女的题材,代表作有《尤吉菲刺杀荷洛菲涅斯》(约1620)等。列·斯巴达(L.Spada,1576—1622)是波伦亚人,他的艺术风格很接近卡拉瓦乔,所以有人经常把他的画误认为是卡拉瓦乔的作品,他的代表作有《圣彼得受难图》等。巴·曼夫列迪(B.Manfridi,约1580—1620)学习卡拉瓦乔几乎可以乱真,他作品中的人物粗犷有力,富有雕塑感。他很早就来到罗马,善画肖像画和风俗画,在意大利和国外都有很多的买主。代表作有《弹琵琶的青年》《四季》、《圣彼得否认基督》、《女卜、者》等。卡洛·萨拉塞尼(C.saracini,1579—1620)也是卡拉瓦乔艺术的追随者,大约在1598年去罗马,1613年又去曼图亚,1619年在威尼斯工作,画风注重光暗的强烈对比,人物质朴写实。他的代表作有《圣母之死》、《圣巨契利亚和天使》(约1610)等。马·普列基(M.Preti,1613—1699)是那不勒斯画派的画家,擅长作湿壁画和架上画在艺术上既接受卡拉瓦乔艺术的感染,又有学院派艺术的倾向,架上画的代表作有《音乐会》和《牧人来拜》等作品。卡拉瓦乔的追随者在国外也很多,其中受其影响的有鲁本斯。委拉斯贵支。伦勃朗、路易·勒南、乔治·拉图尔等人。无可置疑,卡拉瓦乔主义在其他各国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

    除卡拉瓦乔外,当时意大利地方画派的实力也是很强的,在地方画派中也涌现出不少具有现实主义倾向的画家。

    17世纪热那亚画派最主要的代表是别·斯特劳兹(B.Strozzi,1581—1644)。他早期在热那亚从桑尔里学习艺术,曾受佛兰德斯画派的影响,1597年成为托钵僧人,在1631年逃出寺院去到威尼斯。艺术上,对他有影响的两个人是卡拉瓦乔和鲁本斯,他善于画一些带有世俗风味的宗教题材画和风俗画。代表作有《托维特的痊愈》(约1635)、《老风流》、《女演奏家》、《鲁特琴的琴手》、《天文学者和他的学生》、《厨娘》等。《托维特的痊愈》虽然取材宗教故事,但是画面上的情景极具生活气息。《老风流》一画带有一定的嘲讽意味,揭示社会上的丑恶现象,讽刺一个行将就木的贵妇人,还坐在镜子前插戴花朵。

    多·菲奇(D·Fetti,约1589—1624)是曼图亚画派的代表之一,曾接替鲁本斯成为曼图亚的宫廷画家,在艺术上仰慕卡拉瓦乔、鲁本斯和叶勒斯海莫。晚年,他移居威尼斯。他的《演员肖像》(约1610)是一幅表现心理复杂变化的人物肖像,很可能画的是当时名演员马尔季列里。此外,他的代表性作品还有组画《箴言》、《手持歌利亚头的大卫》、《托维特的痊愈》、《马格达而那》、《逃往埃及》等,这些作品共同的特点是真实、朴素、自然。

    南方的萨·洛撒(S.Rosa,1615—1673)是那不勒斯画派的代表。他是一位传奇人物,据说他曾经参加过1647年那不勒斯的人民大起义。他不仅是个画家,同时也是戏剧家、演员、音乐家、诗人。他一生漂泊不定,曾几次去罗马,在罗马期间据说他曾写诗讽刺过大名鼎鼎的贝尼尼。在40年代,他曾在佛罗伦萨住过一段时间。他的古怪性格也反映在他绘制的一本小册子里,其中描绘了许多动物,由于它们从幸福之神手中获得了王位和王冠,显得神气十足,这些作品无疑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他擅于作风景画、肖像画、历史画,在创作上往往带有浪漫主义的气息。他的《男子肖像》(约40年代)无疑是一件很有个性的肖像作品,画面上那个英武洒脱的男子也可能是他自己或是一位行快仗义的绿林好汉,所以也有人把它叫作《强盗》或《海盗》。他的其他代表作有《浪子》(1640—1648)、《战斗》(1652)、《有桥的风景》、《岩岸上的强盗》等。他在风景画中喜欢点缀一些人物,这些人物大都是一些强盗,其实这些强盗,其中不少是当时意大利破了产的农民。

    此外,在地方画派中,还应该提到的是威尼斯画派的约翰·里斯(J.Liss,约15971629)佛罗伦萨画派的马·劳塞里(M.Ros—sell,1577—1651)和罗马画派的卡洛·马拉提(C.Maratti,1625—1713)等人。

    三、巴洛克美术的形成与发展

    巴洛克(BaroqHe)是17世纪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风格。它的名称由来,说法不一,一说来自葡萄牙或西班牙语,意思是不圆的珠子;又一说它来自意大利语,有奇特、古怪或推论上错误的含义。总的来说这个名称在当时含有贬意,是18世纪古典主义艺术理论家对于上一个世纪一种艺术风格的称呼。古典主义者认为巴洛克是一种堕落瓦解的艺术,只是到了后来,才对巴洛克艺术有了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价。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纪,进入18世纪,除北欧和中欧地区外,它逐渐衰落。巴洛克艺术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它无疑与反宗教改革有关,罗马是当时教会势力的中心,所以它在罗马兴起就不足为奇了,可以说,巴洛克艺术虽不是宗教发明的,但它是为教会服务,被宗教利用的,教会是它最强有力的支柱。概括地讲巴洛克艺术有如下的一些特点:首先是它有豪华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二是它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三是它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四是它很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五是它的综合性,巴洛克艺术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此外,巴洛克艺术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六是它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题材在巴洛克艺术中占有主导的地位;七是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如在一些天顶画中,人的形象变得微不足道,如同是一些花纹。当然,一些积极的巴洛克艺术大师不在此例,如鲁本斯、贝尼尼的作品和生活仍然保持有密切的联系。

    1.巴洛克艺术大师贝尼尼

    姜洛伦左·贝尼尼(Gianlorenzo.Bemini,1598—1680)是意大利巴洛克风格中最著名的雕刻家、建筑家、画家,他与卡拉瓦乔完全不同,他一生显贵,荣耀非凡,他为好几代教皇服务,并都能博得当权者的欢心。贝尼尼出生在那不勒斯,父亲也是一位雕刻家,1605年举家迁来罗马。据说,他在8岁时就拿起雕刻刀作了一个小孩的头像,20多岁时已蜚声罗马,这个时期他为权倾一时的红衣主教波尔盖兹制作了一系列雕刻作品,为的是装饰主教的私人花园。其中《大卫》(1621,大理石)着重表现了运动中的人体,和不可遏止的激情。另一件组雕《普鲁东抢劫泊尔塞福坦》(1623—1622)也是为主教而作,这件作品充满了戏剧气氛,生动地表现了冥王和少女的对抗,对抗是激烈的,在对抗中表现了力量和运动,也很富有空间感。为波尔盖兹主教所作的《阿波罗和达芙娜》(1621—1625)更是一件脍炙人口的作品,这件作品表现了两个处在运动中的人体,人体轻盈、优美,有一种乘风向上的感觉。这件作品完成后轰动罗马,有一个红衣主教还写诗赞美这件作品。

    1623年,是贝尼尼创作的转折时期,由于欣赏他艺术的乌尔班八世教皇即位,从此他进入了教廷,开始为教廷服务。教皇乌尔班八世在他还活着的时候就下令要贝尼尼为他建造陵墓。贝尼尼为这个陵墓可谓呕心沥血,但是教皇本人的雕像作得并不完全理想,主要的不足之处在于过分重视外在的效果,缺乏对人物内心的刻画。在乌尔班八世时期他还完成了一件把建筑与雕刻结合在一起的青铜华盖(1624—1633)。

    标志贝尼尼雕刻顶峰的是他在1645—1647年间所作的圣德列萨祭坛。这件作品是为卡尔纳罗礼拜堂制作的,这组雕刻主要由两个人物组成,一是女圣徒德列萨,另一个是天使。女圣徒身穿宽大的僧袍,赤着双足,坐在云端上,处在沉迷的状态之中,她神情恍惚,脸色苍白,显得有点飘忽不定。在她面前,一个拿着带火金箭的小天使正向她走来,好像正要把箭向女圣徒的心口刺去,这爱情之箭刺向少女静如止水的心海,使心海又泛起了爱的涟漪。这里虽然描写的是一个宗教传说,但贝尼尼别出心裁,使传说带有世俗的色彩。雕刻家为了配合祭坛雕刻,还在旁边的包厢里雕刻了一组观众,坐在包厢里的是订货人卡尔纳岁一家,这件名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它表现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渴望。贝尼尼还创作了一系列肖像雕刻。《斯皮奥涅·波尔盖兹肖像》(1633)是他的一件得意之作。这位红衣主教是他的朋友,也是艺术上的支持者,在这件作品中既表现了主教的高贵,又表现了主教作为常人的世俗情趣。《康士坦察·布奥娜列里肖像》是他为情人所作的雕像,着重表现了这个女人身上的青春活力和自由性格。1665年,贝尼尼受法王路易十四的邀请去法国,曾为路易十四作过肖像。其中《路易十四胸像》并未获得国王的赞赏,主要原因可能是喜欢古典主义的国王并不太喜欢巴洛克风格的艺术。他在这件作品上过分表现国王的假发、甲胃和衣服上的绸缎闪光,而对人物的内心缺乏深入描绘和揭示。从法国归来后,贝尼尼晚期的作品越来越显示出一些程式化的倾向,有时为了表达多余的热情,动作过分夸张,有些作品还带有神秘主义的色彩。后期和晚期的代表作品有《圣路德维卡·阿尔贝托尼》(1671—1674),《女圣徒抹大拉的玛利亚》(1661—1663)、《芳赛克医生肖像》(668—1675)等,还为一些教皇作了陵墓雕刻。他作的雕刻还大量运用于装饰喷水池,著名的“四河”喷水池就是由他领导建造的。这件作品虽然由于助手们参加风格不大统一,但毕竟是一件气势雄浑颇有想像力的作品。另一座《特列同喷水池》则是由他一个人独立完成的,这件作品很生动地刻画了海神之子的形象。

    2.巴洛克建筑

    贝尼尼也是一位巴洛克建筑大师。1656—1667年期间,教委托他建造圣彼得教堂前的广场及柱廊。这是一个十分宏大的工程,广场的面积约有3公顷半,呈椭圆形,横轴线上有两个喷泉,处在广场中心的是一座方尖碑,广场两边是巨大的柱廊。柱廊环抱广场,犹如教皇的两只臂膀,当人们走进广场时,便如投入到教皇的怀抱。贝尼尼最满意的一件建筑作品是著名的圣·安德烈·阿尔·克维里纳列教堂(1658—1670),这是一座更为典型的巴洛克建筑。

    和贝尼尼齐名的另一位巴洛克建筑家是弗·波罗米尼(F.Brromini,1599—1667),他的建筑好像是艺术家不平静心灵的反映,给人一种虚幻莫测的感觉,代表作品有圣卡罗教堂(1635—1667)、圣伊伏·德拉·萨比思查教堂(1642—1661)等。波罗米尼是个悲剧人物,最后自杀而死。17世纪意大利著名的巴洛克建筑家还有彼也特洛·贝列尼·达·科托纳(Pietro Berrettini da Cortona,1596—1669)。巴·隆吉那(B.Longhena,1598—1682)和古·瓜里尼(G·Guarini,1624—1683)等人。

    3.巴洛克绘画

    意大利巴洛克绘画方面最杰出的代表有彼也特洛·贝列提尼·达·科托纳、卢·卓尔丹纳(L.Giordano,1634—1705)、乔·巴·高里(C.B.Gaulli,1639—1709)和安·波佐(A.Pazzn,1642—1709)。彼也特洛·贝列提尼·达·科托纳是当时最著名的巴洛克画家之一,他也是建筑家,因生于科托纳故有这样一个绰号,人呼科托纳。他创作的天顶画《巴贝里尼的胜利》(1633—1639)歌颂了乌尔班八世家族,这件作品充分显示出巴洛克艺术的豪华性和运动感。卓尔丹纳善画一些宗教和神话题材画,他的绘画构图宏大,笔触流畅奔放,时人呼之为“快手”,代表作有《乌尔刚的铁匠铺》、《抢劫萨宾妇女》、《阿玛戎妇女》等。乔凡诺·巴基斯塔·高里,绰号巴琪奇欧(Boicao),也是一位著名的天顶画家,代表作之一是为罗马耶稣堂所作的天顶画《耶稣名字的崇拜》(约1672—1683)。波佐是画家也是建筑家,他创作的《至伊纳爵的礼赞》、天顶画(又译《耶稣会教士传道》)(1691—1694)同样是金碧辉煌的。巴洛克风格的天顶哂大都是具有神秘幻觉的特点,宣扬宗教,把人的目光引向遥远的天国。

    四、意大利18世纪的美术

    进入18世纪,意大利各派艺术出现了衰落的倾向,这时只有威尼斯画派还继续保持了一定的繁荣,但仍然是流派繁杂,主要有晚期的巴洛克、古典主义、罗可可和卡拉瓦乔主义等风格流派的艺术。

    左·马·克列斯比(G.M.Crespi,1665—1747)是波伦亚画派的画家,由于他在绘画中善于表现光线的变化,人们常叫他是意大利的伦勃朗。他早期受学院派的影响,后又受卡拉瓦乔主义和威尼斯画派的熏陶,在艺术创作上很重视刻画人物的内心,画上的人物常常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他画的几幅《抓跳蚤的女人》就是这样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他描绘了一个正在抓跳蚤的女人,表现得十分诙谐、有趣。他的代表作还有《自画像》(约1700)。《圣约瑟之死》、《屠杀婴儿》、《洗衣妇》、《基督受洗》(1712)等。

    18世纪有一位活跃在伦巴底地区的名叫贾·弗·齐培尔(F·Cipper,生卒年代不详)的画家。从姓氏来看,他的祖籍可能是德国。他主要创作活动在1705—1736年间。他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画家,他专门描写下层人民的生活。他笔下的人物和生活环境完全是写实的,具有质朴的乡土风味,代表作有《皮鞋匠》、《纺织女》、《磨刀匠》、《母与子》等。

    阿·芒雅斯柯(A.Magnasco,1667—1749)是热那亚画派的画家。他的艺术具有一种浪漫主义和戏剧性的色彩,受晚期巴洛克风格的影响,他大多画一些骚动不安的局面或一些急风暴雨式的风景。在这些场合下,人物有点变形又大多表现出一种急躁的情绪。他的《海岸风景》、《基督受洗》(1730)。《山地风景》、《调教喜鹊》等就是这样的作品。

    18世纪威尼斯画派仍然是人才辈出,涌现出不少蜚声欧洲的艺术家。

    乔·巴·皮亚采达(G.B.Piazzetta,1682—1754)是威尼斯画派中明显带有巴洛克倾向的画家。他早年在威尼斯学画,后曾从波伦亚的克列斯比学艺,1750年成为威尼斯美术学院的院长。他善于作色彩绚丽、构图宏大的天顶画。除天顶画外,他的架上绘画也十分精美,这些画,色彩瑰丽晶莹,显然是继承了威尼斯画派的传统。在一些画面上从物生动有趣,富有生活气息。架上画的代表作有《女卜者》(1740)、《井旁的利伯加》(1738—1740)、《年轻的旗手》(约1743)等。他还是一位很不错的插图家,曾为塔索的《解放了的耶路撒冷》一书作过插图。

    18世纪威尼斯画派更为杰出、更具有知名度的画家是乔·巴·提埃波罗(G.B.Tiepolo,1696—1770),他是威尼斯画派中对欧洲绘画最有影响的画家之一,擅作天顶画、架上绘画和版画。他出生在一个船长的家庭,早年从格拉扎里尼学画,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曾给他以有力的影响,他非常崇拜提香、丁托列托、委罗内塞等人。1717年,他对岁时便崭露头角在意大利各地作画,1731、1737。1740年3次去米兰,此外还到过贝加莫、维琴察等地,他在这些地方都创作过大量的天顶画和祭坛画。他第三次去米兰为当地的克列里奇宫作的天顶画《太阳神在奥林匹斯山》(1740),是一幅非常出色的作品,画面金碧辉煌、空间开阔,很富有想象力。画面上描绘了太阳神正驾着马车从奥林匹斯山出发,只见霞光四射,冲破黑暗的天空,太阳神的马车像是要破壁而出,其动作有一种不可阻挡之势。在40—50年代,除完成了众多壁画外,还创作了一些精美的架上画,其中代表性的作品有祭坛画《背负十字架》、《梅采纳特把自由的艺术献给奥古斯都大帝》(约1743—1750)、《阿姆菲特丽达的凯旋》(约1740)、《时间揭示真理》、《坚忍和智慧的寓意》(1743—1745)、《西风神和花神的凯旋》等。1750年前后,他为威尼斯的拉比官所作的壁画十分驰名,在这里他描绘了古代罗马的历史场面,其中有一幅是《克娄巴特拉女王的饮宴》,画面上的情节是女王正在宴会上向罗马名将安东尼表达爱情。有趣的是画面上的人物穿戴着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衣物,背景的建筑物也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样式,这表明画家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和16世纪威尼斯的光荣历史抱有怀念的情绪。1750年12月提埃波罗在两个儿子的陪同下应邀到德国维尔兹堡作画,他为这里的主教官创作了著名的壁画、天顶画。为主教宫的帝王大厅所画的天顶画、壁画取材于中世纪的一段历史,在这里描绘了日尔曼皇帝巴巴罗萨的婚礼和封赠仪式。随后他又为主教宫的前厅作了天顶画,别出心裁地用象征的手法描写了世界上的四大洲:骑在大象上的妇女代表亚洲,象征非洲的妇女骑的是骆驼,象征美洲的妇女骑的是鳄鱼,而象征欧洲的妇女则威严地端坐在大理石的宝座上,此外,还画了中国人、印度人、摩尔人。维尔兹堡的作品使他得到很大的荣誉。1753年底他回到威尼斯,1756年又被推选为威尼斯美术学院的院长,1762年4月名望很高的提埃波罗被邀去西班牙。在西班牙首先为王宫的王位大厅作天顶画,名为《西班牙王朝的凯旋》,在这件作品中歌颂了王朝的统治和威严,将天主教的神和异教的神祗画在了一起,这种做法是很大胆的。此外,他还为王宫作了一系列天顶画和壁画,也为教堂作了一些祭坛画。1770年3月27日他逝世于马德里。提埃波罗的作品题材极其丰富,除了宗教、神话、历史题材外,还创作了一些风俗画,这类风俗画往往带有幽默感,如《走江湖的人》。他同时还是一位极有特色的铜版画家。

    罗·卡尔耶拉(R.Carriera,1675—1757)是一位很出色的威尼斯女画家。她是蜚声欧洲宫廷的色粉肖像画家,艺术风格抒情细腻,轻柔婉约,具有罗可可艺术的特色。1705年她成为罗马圣路加学院的院士,此后又相继被选为波伦亚学院和巴黎雕刻、绘画学院的院士。1719—1721年曾在巴黎活动过,她的才华在当时受到华托的称赞。代表作品有色粉画《狄安娜》、《舞蹈家巴尔巴里娜·卡巴妮肖像》、《自画像》(约1730)等。

    乔·巴·皮道尼(G.B.Pittoni,1687—1767)也是威尼斯画派的一位罗可可画家,他的作品常常被误认为是提埃波罗的作品。他于1727年被选为波伦亚学院院士,是欧洲各国宫廷很受欢迎的画家之一,1758年曾任威尼斯美术学院院长。他曾创作过许多色彩鲜明的天顶画和架上绘画,代表作有《狄安娜的沐浴》和《狄安娜和恩底米翁》等。

    接近罗可可风格的画家还可以举出雅·阿米高尼(J.Amin.goni,1675—1752)和皮·朗吉(P.Lonshi,1702—1785)等人。朗吉善于描绘上层阶级的悠闲生活,作品风格朴实。优雅、风趣,代表作有《音乐会》(1740)、《舞蹈教师》、《犀牛》(1751)、《占卜者》等。

    18世纪威尼斯画派的风景画特别驰名,涌现出一系列著名的风景画家。当时,威尼斯兴起了一种描绘城市风光的风景画,这种风景画专门描绘城市的建筑物和乡土人情,它被叫作维都塔(Veduta)。维都塔式的风景画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有,但是到了18世纪呈现出更大的发展趋势,而且更加成熟。

    在风景画的画家行列中首先应该提到的是安·卡纳列(A·Canale,1697—1768),但人们常叫他的绰号卡纳列达(Canaletto)。他20多岁时到过罗马,以后两次去英国。他的绘画对英国的风景画有一定的影响,并曾获英国皇家美术学院院士称号。卡纳列达的风景画风格质朴,富有乡土气息,具有威尼斯地方的特征。代表作有《威尼斯迎接法国大使》(约1724)、《在威尼斯圣·乔凡尼·埃·巴勒教堂前的广场》、《石匠的料场》(约1730)、《远眺圣米歇尔岛的风景》等。他还常常把他的作品制成铜版画。

    卡纳列的外甥或是侄于贝·别劳陶(B.Bellotto,1720—1780)也是一位著名的风景画家,他主要活动在德国、奥地利和波兰。他的作品以清新、明快见长,代表作有《德累斯顿风光》(1748)、《德累斯顿新市场》(1747—1755)。《维也纳俯瞰图》(1760)、《华沙风光》(1779—1780)等。

    另一位著名的风景画家法·瓜尔第(F.Guardi,1712—1793),他的风格有点独特,作品更多带有浪漫主义的气息。他十分善于描绘外光,其外光丰富的变化造成了画面上晶莹的色调。人们在他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威尼斯潮湿的天空,其中有大气流动,阳光偶尔从云层中透出,温和地照耀着这水上之城。他的代表作有《威尼斯广场与宫殿风光》、《威尼斯风光》(1780)、组画《放气球》(1784)、《咸水湖上的贡都拉》(约1787)、《音乐会》、《浅水海湾》等。

    18世纪末最著名的古典主义雕刻家安·卡诺瓦(A.Canova,1757—1822)是个向19世纪艺术过渡的人物。17681774年他在威尼斯学习艺术,老师是托尔列蒂。进入80年代,他的艺术蜚声国内外。1810年他被选为罗马圣路加美术学院院长。他曾为拿破仑作过数件肖像雕刻,受到拿破仑极大的赞赏。他早期的风格受晚期巴洛克影响,后来在1779年前后转上了新古典主义的艺术道路。他的作品除肖像外,多以神话题材为主,这些作品形式典雅、庄重、优美,所雕刻的人物具有线条圆润,流畅,静中寓动,姿态自然等特点,他的名作之一《丘比特与普绪喀》(又名《丘比特之吻》)(1796)就是这样的作品。他的代表作还有《教皇克里门特十四的陵墓雕刻》(1787)、《教皇克里门特十三的陵墓雕刻》(1792)、《柏修斯》(1801)、《装扮成维纳斯的宝琳·波拿巴·波尔盖兹》(1808)等。以上这些作品全部是用大理石制作的。

    世界美术史(第二节)17世纪佛兰德斯美术

    16世纪发生的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以北方联省的胜利一荷兰共和国的独立而告终。南部的佛兰德斯却仍然处于西班牙封建专制与天主教会的控制之下。因此,17世纪佛兰德斯的艺术受到追求奢华的宫廷贵族、贵族化的资产阶级和教会团体审美要求的影响,又较多地受到同时期意大利艺术的影响,某些方面流于对后者的因袭模仿。于是在佛兰德斯艺术中发展了一种光彩夺目。富丽堂皇的装饰风格,与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艺术的纯朴自然的传统相比,表现出了相当的差距,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的民族独创性的丧失。与此同时,一些艺术家面对历史条件的变化和观众欣赏趣味、欣赏要求的转变,也在努力探索如何创造一种新的民族绘画风格。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彼得·保尔·鲁本斯(PeterPaulRubens,1577—1640)的艺术。鲁本斯的父亲原是安特卫普著名的法学家,因信奉新教、逃避宗教迫害而逃亡德国。鲁本斯诞生于德国齐根,10岁时父亲客死他乡,后随母亲返回安特卫普,先入学校读书,后任贵族侍从,不久,转学绘画。从学画之初即从尼德兰的民族艺术和意大利艺术两方面吸取营养。1600年,鲁本斯去意大利,任曼图亚公爵的宫廷画家,开始了为期8年的进修。他广泛深入地研究了文艺复兴盛期意大利大师的作品,威尼斯画派对其影响尤甚。1608年鲁本斯回到安特卫普,不久,成为阿尔布雷希特大公的宫廷画家,是当时最受欢迎的艺术家。他接受的订件之多,以致难以完成,因而成立了类似手工工场的绘画工作室,招收学生,还请了其他画家与之合作。这期间,他还从事过政治与外交活动。

    鲁本斯的作品数量惊人,题材十分广泛,有宗教画、神话画、历史画、风俗画、肖像画、风景画、动物画等等。他将宏伟华丽的巴洛克艺术风格与尼德兰民族艺术传统融为一体,形成了具有浪漫主义倾向的独特风格,使他成为佛兰德斯巴洛克风格的代表画家、誉满欧洲的绘画大师,对欧洲近代绘画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作品形象生动,色彩明亮,装饰性很强,并往往有一股澎湃的动势。他发挥丰富的想像力,大胆的创造精神,画了许多显示剧烈冲突的场面,如历史画《阿马松之战》体现了英雄主义与爱国主义精神,画面上充满强烈的动感,气势磅礴,情感奔放。

    1635年左右,鲁本斯结束了作为外交官、政治家的生涯,完全以一位画家的身份退隐庄园,不用助手,亲笔作画。这一时期他所创作的风俗画与风景画,与以前的作品相比要纯朴、自然得多。

    那时,在安特卫普集中了许多颇有影响的艺术家,其中有老扬·勃鲁盖尔(JanBruegher.A,1568—1625),其父为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大师老彼得·勃鲁盖尔。老扬·勃鲁盖尔于1609年成为阿尔布雷希特大公的宫廷画家。他是佛兰德斯著名的风景画家与静物画家,风景画方面前期受父亲画风的影响,1600年左右喜爱样式主义的有幻想色彩的风景画,1600年之后的风景画作品中具有早期巴洛克的特点;在描绘静物花卉、花环时用笔细腻,色彩鲜明。1615年至1625年的10年间曾与鲁本斯合作。

    佛兰德斯的绘画在17世纪迅速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局面,除了以鲁本斯为代表的、主要面向上流社会的、色彩鲜丽、充满动感的巴洛克风格而外,还出现了面向普通人的生活、描绘下层人民形象的绘画艺术,以雅各布·约丹斯和小达维特·泰尼尔为代表。

    雅各布·约丹斯(JaeobJordaens,1593—1678)生于安特卫普,1615年加入安特卫普画家公会,1621年成为画家公会会长。他使用的色彩也是鲜明而热烈的,喜用红色烘托欢快的气氛,塑造的人物形象有与鲁本斯相类似之处:慓悍、健康、充满生命力。但是他表现的人物形象与气质都不是贵族的而是平民的,带着质朴的乡土气息。约丹斯创作了许多反映民间生活和习俗的作品,人物保持着纯朴的自然风貌,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征。他杰出的代表作《萨提尔在农家作客》和《豆王宴饮》都有多幅变体,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农民的生活和情绪,具有现实主义风俗画的意义。他也喜欢描绘群像,令人想起老彼得·勃鲁盖尔的绘画艺术,在约丹斯笔下人物更加生动自然,他经常选取群像的近景特写,使读者极易受到画中人物情绪的感染,引起强烈共鸣。画面充满生活情趣与乐观本义精神。

    约丹斯曾经接受鲁本斯的邀请,与其合作完成过重要的创作任务。如在1634至1635年间,他曾受邀参加了装饰布置佛兰德斯继任执政斐迪南主教亲王人城式的工作。1637年至1638年间,他还为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的狩猎宫绘制了油画。作为安特卫普的知名画家,他完成过多项国王、王后的订件,直至晚年仍然精力充沛,不过晚期作品逐渐趋向富丽堂皇的巴洛克风格。

    小达维特·泰尼尔(David Teniersd.J.1610—1690)出生于安特卫普,父亲也是画家,早年曾随父学习,1633年人安特卫普圣路加公会,1637年与老扬·勃鲁盖尔的女儿结婚。莱奥波德·威廉大公于1647年任命他为宫廷画家,1651年任命他担任大公画廊的馆长。小泰尼尔于60年代还曾致力十建立安特卫普绘画学院校。除了绘画创作之外,他为美术教育和美术品的收藏都作了突出贡献。他绘画的题材十分广泛,是一位著名的风俗画家,除了喜欢表现农民生活之外,还描绘过医生、化学家、巫师与女巫等。他擅长描绘静物,在他画作的前景中往往有用笔细腻的静物,也喜画风景、动物。在40年代还画了许多团体肖像画,从中可以感到荷兰画派的影响。代表作有《化学家》、《莱奥波德·威廉大公的画廊》等。

    安东尼斯·凡·代克(Anthonis,van Dyck,1599—1641)14岁时所绘的《自画像》已表明他是一位早熟的天才16岁时就开始在自己的绘画工作室独立工作,1617年成为鲁本斯的自由合作者与助手。1621年他去意大利达6年之久,访问过罗马、佛罗伦萨和威尼斯,学习了提香的画风,在意大利期间发展了自己独特的肖像画风格。1632年成为英王查理一世的宫廷画家,直至逝世,他一直是英国宫廷与贵族的桂冠肖像画家。虽然凡·代克画过不少宗教画,他的主要艺术成就还是表现在肖像画方面。其平期肖像画体现出16世纪尼德兰肖像画的传统,比较朴实。后来到意大利、英国画的大批肖像画,因其主要对象为宫廷贵族,所以形成典雅华丽的风格。他笔下的人物都有一种沉静文弱的气质,翩翩优美的风度,甚至还有一些作者的主观臆造,将对象加以美化的成分。他比较注意刻画人物的身姿与手势,突破了英国传统肖像画比较呆板的构图,加之画家精到娴熟的绘画技巧,对英国肖像画的发展有深远影响,代表作有《查理一世像》、《詹姆土·斯达埃特像》等。

    17世纪佛兰德斯的绘画领域可以说是呈现一派生机盎然、五彩斑斓的景象,而雕刻艺术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出现了一些优秀雕刻家,他们不只在本国,还在国外工作,对欧洲雕塑艺术产生了一定影响。

    弗朗索瓦·杜盖斯诺伊(Franscois Duquesnoy,1597—1643)出身于一个雕塑世家,父亲为雕刻家老哲罗姆·杜盖斯诺伊。弗朗索尼早年曾随父亲学习,自1618年起到罗马工作直至辞世。在罗马的初期以象牙雕刻列修复古代雕刻艺术品为生,他塑造的小天使尤其别具格。通过修复工作与理论研究使他对古典艺术有了深刻理解,也确定了自己的艺术方向,他的作品大多为十典式的大理石雕刻。代表作有《圣安德烈像》《圣苏珊娜像》《圣安德烈像》是罗马圣彼得人教堂圆顶的四人块璧装饰像之一,雕像体现了庄严感,同时圣徒痛苦的面部表情与两臂张开的大幅度动作,也包含巴洛克艺术强调激情与运动的因素,具有震憾心灵的力量。

    老阿尔图斯·盖利努斯(Anus,QueUinusd.A,1609—1668)是17世纪中叶佛兰德斯著名的雕刻家。父亲是安特卫普的雕刻家埃拉斯穆斯·盖利努斯,阿尔图斯自幼受到艺术熏陶,青年时代曾去罗马学习,1639年回到安特卫普定居,后来他领导的雕刻作坊接受了装饰阿姆斯特丹市政会的任务,为了主持这一工作,他于1650年移居阿姆斯特丹达15年之久。在创作实践中他培养了众多的学生,其中有他的儿子小阿尔图斯·盖利努斯、罗伯特·维尔赫斯特等人。

    罗伯特·维尔赫斯特(Rombout Verhulst,1624—1698)生于梅谢恩,他虽然出生于佛兰德斯,却几乎一直在荷兰工作。大约于1650年去过意大利,受到巴洛克雕塑风格的影响,后来在老阿尔图斯·盖利努斯设于阿姆斯特丹的雕塑作坊里工作,获得许多教益,也取得了突出成就,是门世纪一位颇有影响的艺术家,在许多大城市中作了一系列墓棺雕像。代表作有《玛利亚·凡·苏伊格斯贝格胸像》。

    加布里尔·格鲁佩洛(Gabriel Gmpello,1644—1730)早年曾在阿姆斯特丹受到专业训练,1668年至1670年去巴黎游学,回国后在布鲁塞尔工作,以后又去德国,1695年成为普法尔茨选帝侯约翰·威廉的宫廷雕塑家,设计选帝侯的骑马像。他的多数作品是花园雕刻,散布在德国杜塞尔多夫、曼海曼及施韦青根各地。他的小型作品优美流畅,蕴含着温馨的生活气息,在德国颇有影响。代表作有《布鲁塞尔海洋渔商同业公会会址喷泉》。

    (第三节)17世纪荷兰美术

    16世纪的尼德兰革命是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在欧洲还普遍处于封建专制制度统治的时期,荷兰共和国的独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为北方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17世纪前期荷兰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在那里有比较广泛的言论自由与信仰自由,其他国家被迫害的异教徒纷纷逃到荷兰避难,许多学者到荷兰著书立说。至1645年荷兰已有6所著名的大学,在荷兰最早出现定期刊物,报纸也逐渐普及,科学技术十分发达。新的文化气氛培养了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产生了荷兰画派,它继承了15、16世纪尼德兰民族艺术传统,以写实、纯朴为其特点,很少受到当时流行于欧洲的巴洛克风格的影响。由于荷兰人是通过英勇顽强的斗争而获得胜利的,他们能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能力与价值,因此如何表现人的自尊心、自信心,如何反映人的现实生活、人的情感与愿望,就成为荷兰画派多数艺术家关心的主要课题。他们把自己的目光投向多彩的现实世界,用画笔描绘周围的日常生活和他们熟悉的各阶层人物以及美丽的自然景色。荷兰画家勇敢地挣脱了千余年以来神话和宗教题材的束缚,而把现实生活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绝大多数画家都以现实生活为题材,新兴的资产阶级和中下层平民开始成为绘画中的重要角色,绘画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也大为增加,这是他们对现实主义艺术的一大贡献。但是新兴的资产阶级与市民阶层有追求进取的一面,也有满足现状、追求安乐的一面,荷兰小画派的某些作品过多地描绘了他们的生活琐事与闲情逸致。

    荷兰艺术由于写实而受到市民的欢迎,人们购得油画,悬挂室内,用以美化自己的住宅以及办公室、饭馆等公共场所,因此油画变成商品,大量进入市场。这一时期,肖像画、风俗画都获得了极大发展风景画、静物画也成为独立的绘画科目。各类体裁之间的分工已达到专门化的程度,出现了肖像画家、风俗画家、静物画家、动物画家、风景画家等等。

    一、天才的肖像画家哈尔斯

    17世纪荷兰杰出的肖像画家弗兰斯·哈尔斯(Frans Hals,约1581—1666)是荷兰现实主义画派的奠基人。1581年至1585年之间诞生于安特卫普,大约1585年之后,随父母迁居荷兰,定居于哈勒姆终其一生。1610年或1611年加入哈勒姆圣路加公会。当他作为画家开始独立创作时,正逢荷兰人民革命斗争获得胜利之初,荷兰共和国处于蓬勃向上繁荣发展时期。哈尔斯早期与盛期的作品中充分表现了荷兰市民健康、愉快、充满生命力的形象,反映出革命胜利后荷兰人民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从20年代到30年代,他广泛地描绘了荷兰各阶层、不同年龄的人物,如军官、市民、音乐师、酒徒。少女、孩子等,代表作品有《微笑的骑士》、《弹曼陀林的小丑》、《吉卜赛女郎》、《扬克·兰普和他的情人》等。画家喜欢选取半身近景的构图,刻画人物时,特别注意面部表情,善于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状态,画面生动活泼,不矫揉造作,画中的人物仿佛正无拘无束地自由活动着。虽然多为单人半身肖像,却常常使人联想到画面之外还有其他人物,构成一个情节,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有如一幅风俗画。《弹曼陀林的小丑》描绘了一位滑稽演员的形象,他歪戴便帽,手捧曼陀林,热情洋溢地演奏着,他那斜睨的眼神透露出幽默机智,随着乐声韵律而摆动的身躯仿佛更显示了内心的欢乐。这种热烈的情绪对读者产生了极大感染力。

    这时期在荷兰盛行团体肖像画,因此,除了单幅肖像之外,哈尔斯创作了一系列团体肖像画,如《圣乔治射击手连军官的宴会》、《圣亚德里安射击手连军官的宴会》等。画面上人物情绪高昂,气氛热烈活跃,充满荷兰人自信、自豪的时代气息。但是团体肖像画的订件者往往要求画家对每个人都给以平等的表现机会,这使画家不能安排中心人物和一定情节来统一画面与构图,由此不能不造成某种缺憾。哈尔斯尽量将人物安排得错落有致,突破了传统的呆板、平整的布局,努力营造出一种极其热烈的气氛,仍然贴切地体现了哈尔斯肖像画的风格。这时期,哈尔斯创作的肖像画中充满一种乐观向上的情绪,在绘画技巧上也别具一格,运用流畅奔放、挥洒自如的大笔触表现了豪爽自信、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是哈尔斯肖像画的突出特点,构成哈尔斯伟大不朽的肖像画艺术的独特风格。

    他的晚年作品《哈勒姆养老院的女管事们》、《一个戴宽边帽的男子》等多取古典构图的正面形象,画面上流露出一种忧郁的情绪,比早期作品凝重而深刻。

    二、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伦勃朗

    荷兰伟大的艺术家伦勃朗·哈门斯·凡·兰(Rembrandt Hat.mensz.van Rijn,1606—1669)一生历经坎坷,勇敢坚定地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为欧洲现实主义艺术的发展作出了极其光辉的贡献,也使17世纪的荷兰绘画在世界美术史上放射出夺目的光彩。

    伦勃朗早年受过良好教育,在著名的莱顿大学学习过,由于对艺术的酷爱而转学绘画,20岁左右成为独立画家,1632年在阿姆斯特丹创作了《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迈出了创作历程中重要的一步,显示了伦勃朗的非凡才能,并得到社会的赞誉。

    1634年,伦勃朗与莎士基亚结婚。30年代是伦勃朗生活中最幸福顺利的10年,也是他创作上获得丰收的10年。他的一些油画名作,如《画家和他的妻子莎士基亚》、《参逊恐吓他的岳父》、《丹娜埃》、《有石桥的风景》、《母亲肖像》和版画作品《卖灭鼠药的人》等都产生于这一时期。

    1642年,伦勃朗创作了阿姆斯特丹射击手连队的群像,即举世闻名的《夜巡》,关于此画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画家本来画的是白日的活动,因年久烟熏色彩变暗,被后世误认为是夜景;另一种观点认为,伦勃朗本来就是描绘了射击手连队在夜间紧急集合出发的情景,十分出色地处理了明暗关系。当时,由市民组织起来的射击手连队中的多数成员为富裕的资产者,他们的艺术趣味有其平庸的一面,这些订件者要求画家把他们每个人都排列在画面上同等重要的位置。而伦勃朗却创作了一幅主题性绘画作品、一幅情节性群像,突出表现了不忘前人反抗西班牙统治者的英勇斗争、决心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结果遭到订件者的低毁,乃至诉诸法律。同年,他的妻子莎士基亚逝世,从此,开始了画家后半生的坎坷道路。这次事件说明了17世纪40年代的荷兰资产阶级已经失去了革命时期的进步性,只能欣赏浅薄、庸俗的东西,与伦勃朗的现实主义艺术之间产生了深刻矛盾。从此,画家的生活虽日趋贫困,但他仍坚定不移地洛守自己的创作原则,更加接近普通的荷兰平民与贫民。他的许多不朽名作皆创作于后期,如《带天使的圣家族》、数幅《自画像》、《扬·西克斯肖像》、《拉比肖像》、《椅中老妇人》、《凭窗的亨德里治·斯托斐尔斯》、《人浴的妇人》等都充分体现了以纯朴与真实为其特点的荷兰民族气派。

    他笔下的人物皆取自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形象,即使描绘宗教故事地体现了宗教题材的生活化。他的名作《带天使的圣家族》中圣母善良可亲、朴素端庄,完全是一位荷兰农妇的形象。她坐在摇篮旁读书,陪伴着熟睡的婴儿耶稣,不时地侧过身来,揭开摇篮上的罩布,看一看心爱的儿子,从她的目光与姿态上都流露出对儿子的无比关切,无限热爱,传达出真切的人问母子亲情,从而深深地感动了观者。

    伦勃朗的肖像画生动传神、独具风采。画家曾怀着深挚的感情描绘了同他患难与共的伴侣、他的续妻亨德里治。在《凭窗的亨德里治·斯托斐尔斯》一画中选取了家居生活中极为平常的一幕:亨德里治手扶窗框,微侧着头凭窗远望。她服饰朴素,神情安详,面露微笑,充分展现了她勤劳、善良、朴实的性格特征和高尚而优雅的美。《人浴的妇人》也是以亨德里治为模特画成的,可谓即兴写生式的肖像画:亨德里治提着衣裙缓步下水,毫不掩饰地流露出内心的喜悦,表现了她性格中活泼天真的一面,显示了她特有的纯朴与自然。

    伦勃朗描绘的老年人肖像尤其感人,那苍老的容颜和深邃的眼神仿佛展现了他们饱经沧桑的经历,也蕴藏着深刻的思想与生活哲理。伦勃朗还喜画自画像,从未有一位画家像他那样留给后人那么多的自画像,使我们看到了伟大画家一生的生活历程,也更了解了他思想感情的变化:青年时代的形象开朗乐观、充满自信;中年的肖像显示出画家进入不惑之年的成熟与刚毅;晚年的面容上已出现了道道皱纹,眼神里却依然充满智慧与信念,只是增加了几分宽容和慈爱。

    伦勃朗的铜版画不但数量多,且用笔细腻,造谐精湛,与他的油画作品一样具有隽永的艺术魅力。代表作有《三棵树》、《基督救治病人》等。晚年,他的续妻亨德里治和儿子提图斯相继去世。1669年,他在极端孤独与贫困中逝世,作为肖像画、风俗画、历史画与风景画的现实主义绘画大师走完了全部人生旅程。一生中他以惊人的才智与勤奋创作了大量作品,为人类留下了极其丰富的艺术遗产。

    三、丰富多采的荷兰小国派艺术

    17世纪是荷兰绘画的黄金时代,除了哈尔斯与伦勃朗这样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大师之外,还涌现了一批出色的画家,被称为“荷兰小画派”。他们之所以被称为“荷兰小画派”,原因有二:第一,作品的画幅比较小,适宜于市民阶层悬挂室内以装饰居室之用;第二,不表现重大的社会题材,特别注重对生活细节的描绘,迎合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画面上多表现妇女梳妆打扮、弹琴唱歌。读书写信或做轻微的家务劳动,表明荷兰艺术在蓬勃发展过程中的局限性。格拉尔德·特鲍赫、皮特·德·霍赫和加布里尔·梅蒂绥是“荷兰小画派”的典型代表画家。

    格拉尔德·特鲍赫(Gerard ter Borch,1617—1681)是荷兰17世纪重要的风俗与肖像画家。1635年加入哈勒姆圣路加公会,后来去过德国、意大利、英国、法国、西班牙等许多国家,在游历与工作中学习了很多,并能博采众长以充实自己。早年喜画士兵和军官,表现军旅生活,后来绘画题材转向市民生活。40年代画小幅风俗画,50年代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多画室内景,人物往往静静地从事某种活动:妇女梳妆、弹琴,进行高雅的消遣或闲谈,对人物心理也有细腻描绘。出色地表现绸缎织物、地毯和银器的质感与光泽成为他画作的一大特色。晚期作品色彩比以前丰富,人物的动作也比较活泼。代表作有《音乐课》、《年轻姑娘给一位妇人读信》、《一个男孩给狗抓跳蚤》等。

    皮特·德·霍赫(Pieter de Hooch,1629—1684)于1629年生于鹿特丹,1684年逝世于阿姆斯特丹。早期作品大多表现士兵生活和酒店里的场面,创作了一些描绘下层人民的风俗画。1655年加入德尔夫特的画家公会,受到伦勃朗的学生法布里蒂乌斯和德尔夫特画家维米尔的影响,创作了许多重要作品。也就是这个时期,他转向室内风俗画。德尔夫特画派很注意表现自然光,描绘充满柔和阳光的室内景象。霍赫所表现的室内景象也具有这一特点,光线由门外或窗外射人,柔和均匀地漫洒在房间里和人物身上。他力求表现生机勃勃的愉快、温暖的气氛,喜欢用亮颜色,画面有偏暖的色调。《在地窖门前》、《中庭》、《一个荷兰家庭的庭院》都是他的代表作,他笔下的荷兰妇女十分纯朴端庄,他的画风继承了尼德兰传统绘画敦厚、朴实的特点。晚年受法国路易十四时代宫廷艺术的影响,转而描绘在华丽厅堂中的上流社会人物。

    加布里尔·梅蒂绥(Gabriel Metsu,1629—1667)于1629年生于莱顿,1667年逝世于阿姆斯特丹。早年作品多以宗教与神话故事为题材。1655年之后转向表现荷兰市民生活的室内风俗画,多描绘妇女梳妆与弹奏乐器的情景,擅长表现华丽的服装、地毯、绸缎的闪光,从中可看出受到特鲍赫的影响。作品赞美了市民温馨的家庭生活,房间布置整洁明亮。他喜用柔和的漫射日光,接近霍赫与维米尔的手法,色彩要比前者的用色温暖些。代表作有《一位绅士惊扰了晨妆时的年轻妇女》。

    约翰内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1632—1675)是一位优秀的风俗画家,又常常被看作“荷兰小画派”的代表画家。综观他的作品,流露出一种清新、恬静的诗意,虽然他属于“荷兰小画派”,但其作品风格与“小画派”其他画家的作品相比是有所区别的。他不以情节引人入胜,也不描绘过多的生活细节,而是以一种抒情情调给人美的享受。他的传世之作近40幅(一说34至38幅),其中只有《德尔夫特风景》与《小巷》两幅为风景画,虽然数量不多,却通过它们展现了画家故乡美丽而宁静的风光。1632年维米尔就出生在这个小镇。1653年加入圣路加公会,成为正式画家。1675年,正值43岁时英年早逝。他一生贫困,他的大部分作品却表现了舒适、安闲的中产阶级家庭生活,表现周围熟悉的妇女,喜欢将通常的家务劳动诗意化。画面很简洁,人物很少,大多只描绘一个妇女,人物神情安详自然,衣饰朴素大方。画家特别喜爱使用蓝色与柠檬黄两种色彩,组成十分和谐的色调,赋予画面以静谧、优雅的气氛。画面上往往有一扇敞开的窗子,明亮的阳光由窗外射人,使室内充满了轻柔和煦的自然光,维米尔极为出色地描绘了散射的光线的微妙变化,画面生动传神,充满宁静、安适的生活气息。《倒牛奶的女仆》、《穿蓝衣读信的少女》、《花边女工》、《戴头巾的少女》都是他的优秀代表作。

    这时期重要的风俗画家还有阿德里安·勃鲁威尔、阿德里安·凡·奥斯塔德和扬·斯丁等人,他们也属于“荷兰小画派”,却主要面向下层人民的生活,有许多农民风俗画传世。

    阿德里安·勃鲁威尔(Adriaen Brouwer,约1605—1638)早年在哈勒姆,曾经是哈尔斯的学生,在这位肖像画大师的画室里工作过几年,后去阿姆斯特丹加入圣路加公会,在那里闻名遐迩,受到公众的承认。1631年移居佛兰德斯的安特卫普,1638年在那里逝世。他继承了老彼得·勃鲁盖尔农民风俗画的传统,善于表现农民的生活。除了描绘他们在田野中的劳动之外,特别喜爱表现充满戏剧性冲突的场面,如农民唱歌、争吵或者在小酒店里喝酒的情景,用色较深,喜用褐色。代表作有《江湖医生》、《狂饮》等。

    阿德里安·凡·奥斯塔德(Adriaen van Ostade,1610—1685)于1610年生于哈勒姆,1685年逝于此地。作品很多,一生创作了800多幅油画,50幅版画。他也曾经是哈尔斯的学生,1634年加入画家公会,一直在故乡哈勒姆工作。早期作品也多为农民风俗画,描绘农民酗酒或斗殴的场面较多,人物形象活泼而粗犷。30年代初期的画作,多为淡色调,色彩比较丰富。30年代末期受他勃朗影响,转为褐色暖调。晚期作品中,人物的形象与动作都趋的平和。《小旅店中的农民》、《娱乐的农民》、《女鱼贩》都是他的代表作。

    扬·斯丁(Jan Steen,约1625—1679)大约1625年生于莱顿1644年曾在莱顿大学短期学习,后来决心一生从事绘画创作,于1648年人画家公会。以后移居海牙,又去过德尔夫特。1661年定居哈勒姆,认识到哈尔斯的艺术。1670年又回到莱顿。作品很多,共800多幅油画,其中一部分选取了宗教与神话题材,但大部分是风俗画。早期作品多为室外景色,描绘了一些诙谐的人物,热闹的场面;后期作品多为农民风俗画,1668年创作的《快乐家庭》是其代表作。画面上不同年龄的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尽情嬉笑,并与周围的人进行交流,充满了真诚的喜悦,构成十分活跃而热烈的场面。其他如《圣尼古拉节》、《病妇》也是传世名作。1670年以后的晚期作品体现了细腻平整的画风,在一些高贵典雅的形象中,流露出法国路易十四时代宫廷艺术的影响。

    在以上三位画家的作品中包容了较多的社会内容,如医生诊治病人、乡村教师上课以及令人同情的流浪汉,还揭露了酗酒、打架、赌博这些丑恶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下层人民生活困顿、苦闷的状况,但这种描写似乎只针对现象本身,并不揭示社会原因,因此不够深刻。

    四、荷兰风景画的艺术成就

    17世纪是荷兰风景画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形成了完全独立的风景画科。16世纪的绘画大师帕提尼尔和老彼得·勃鲁盖尔曾经在他们的风景画作品中进行过大胆探索,使风景在画面中取得了支配地位,但他们却没有使风景摆脱人物而存在,风景仍然是人物活动的背景。17世纪荷兰的一些风景画中,人物形象只作为风景的点缀而出现或完全消失,风景画终于发展成为完全独立的绘画体裁。荷兰画派的艺术家们描绘了沙丘、海滩、风车、牛群、平坦的土地、茂密的森林这些典型的荷兰风光,无处不流露出他们对祖国秀丽山川的热爱之情,从而也为荷兰风景画的发展作出了各自的贡献。

    扬·凡·戈因(Jan van Goyen,1596—1656)早年曾师从故乡莱顿的几位画家,他去过许多地方旅行,也从事过多种职业。早年喜画农民庭院、乡村大路,很注意细节描绘。30年代成为哈勒姆著名风景画家。40年代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即以河流为主要题材,善于处理银灰色和白色调的水与黄褐色陆地之间的色彩对比,变化微妙,并时常点缀一些人们在河边的日常活动。《多特莱希特城前的河边景色》、《沙丘风景》都是他的代表作。

    埃贝特·谷波(Aelbert Cuyp,1620—1691)的父亲雅各布·格里茨·谷波也是一位著名画家,因此埃贝特·谷波早年从父习画。那时期他作过一些肖像画,风格酷似其父。而在风景画创作中喜用灰褐色调子,可看到学习戈因的痕迹。后来又受到长期在意大利工作的风景画家扬·博特的影响,从40年代开始转向意大利风格,喜画河流与海洋风景,点缀以色彩较暗的人物和牲畜,与阳光灿烂的金黄色空间形成强烈对比,以精湛的技巧表现了光线与空气。有时人物与建筑在薄雾与晨曦中若隐若现,形成诗一般的优美意境。代表作有《山区景色》、《有骑士的风景》。

    小威廉·凡·德·维尔德(Willem van de Velde d.J,1633—1707)出身于著名的绘画世家维尔德家族。这个家族曾产生过不少出色画家,小威廉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父亲是一位擅长描绘海景与海战的画家。他自幼随父习画,约1672年开始为英王查理二世服务,1677年成为英王的宫廷画家。他最优秀的作品产生于50年代阿姆斯特丹时期。一生大部分作品描绘海景、海战与水兵生活,在荷兰画坛上发挥影响达半世纪之久。代表作有《海港》。《炮击》等。

    雅各布·凡·雷斯达尔(jaeob Van Ruisdael,约1628—1682)大约1628年生于哈勒姆一个著名的绘画世家。早年曾随父亲学习,喜画哈勒姆的海岸、森林和明暗对比强烈的沙丘风景。1648年加入画家公会。50年代旅行过许多地方,发展了自己独特的风景画风格:气势雄伟、激情澎湃,充满英雄史诗般的悲壮感。他用画笔赋予那些湍急的河流、飞泻的瀑布、山间的城堡和荒凉的废墟以独特的韵味和意境。在他生命的最后20年中,由于担任医生职务的繁忙和自1676年起本人患病,基本上脱离了艺术创作。因此他的创作生涯很短促,但却以卓越的艺术成就被誉为17世纪荷兰最重要的风景画大师。代表作有《急流》、《有望塔的瀑布景色》、《埃克河边的磨坊》、《犹太人的墓地》等。

    迈因德特·霍贝玛(Meindert Hobbema,1638—1709)于1657年成为雅各布·凡·雷斯达尔的学生,直至1662年在画风与设色方面都深受老师的影响。1663年,他的创作发生了巨大转变,形成了自己独立的风格,作品有如优雅的田园抒情诗,在人们面前展示了荷兰乡村的宁静与美丽。那里阳光明媚、绿树成荫,转动着的水车使静止的画面有了悸动的生命。1668年,他结婚后担任了酒与油度量衡器检定员,几乎放弃了绘画。但是1689年创作的《米德尔哈尼斯的道路》(又称《并木林道》)堪称举世闻名的杰作,独具匠心的构图使画面开阔而庄严,洋溢着明朗乐观的情绪,是一首大地的颂歌。霍贝玛的代表作还有《水车磨坊与巨大的红屋顶》、《水车磨坊风景》。

    荷兰画派的另一个重大成就是将静物画也发展成为独立的绘画科目。一些优秀的静物画家悉心观察各种日用器皿、珍肴果品,对它们做了十分细致人微的描画,极为真实生动。皮特·克拉斯(Pieter Claesz,1597—1660)是哈勒姆颇有影响的静物画家,善于表现金属器皿与陶制器皿,还喜欢描绘盛在绿色高脚杯中的红颜色的酒,或者将黄色柠檬放在褐色和灰绿色背景前,使画面的色彩瑰丽无比,富于变化。

    威廉·考尔夫(Willem Kalf,1619—1693)是17世纪荷兰最杰出的静物画家之一,除了少数风景画与农民风俗画之外,大部分作品是静物。他以擅长画荷兰与威尼斯的玻璃器皿和银器、中国与德尔夫特的瓷器而著名,出色地表现了物体的质感与光泽。

    亚伯拉罕·凡·贝耶林(Abraham,dan Beyeren,约1620—1690)是静物画的天才画家,几乎涉足静物画的各个领域。作品构图清晰,以暖调为主,喜欢描绘鱼虾和厨房器皿,这些物体常常处于光的照射下,本身也闪闪发出微光,更显得色彩绚丽、丰富,具有传神的效果。强劫留西帕斯的女儿彼得·保尔·鲁本斯约1618年水车磨房风景迈因德特·霍贝玛中国瓷壶静物威廉·考尔夫。

    (第四节)17、18世纪西班牙美术

    进入17世纪,昔日的西班牙大帝国日益衰弱,逐渐降为二等国,正像马克思所说:“西班牙的自由在刀剑的铿锵声中,在黄金的激流中,在宗教裁判所的火刑凶焰中消失了。”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上,西班牙的美术人才辈出,在17世纪上半期出现了一个“黄金时期”。西班牙艺术的繁荣主要有3个条件:一是西班牙文学对美术的有力影响,二是西班牙地方画派中现实主义力量的存在和发展,三是意大利卡拉瓦乔主义艺术的影响。16世纪下半期,西班牙的文学先于美术开始了繁荣时期,这时最伟大的文学代表是塞万提斯和大戏剧家维加。维加就曾经说过,艺术要表现时代,应该把我们在生活中看到的东西反映出来。塞万提斯和维加的榜样是非常重要的,他们的作品启发后人去观察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群众的爱好和思想,并在作品中力求表现出民族精神。西班牙艺术中的波德格涅斯(Bodegones)风格就正是在这种精神指引下发展起来的。西班牙“黄金时期”艺术的特点,除了上面已经指出的以外,还有就是在肖像画中,特别在一些底层人民的肖像画中,画家笔下的人物往往有一种特殊的气质一坚定、冷峻、尊严和刚毅的力量,这在别国的作品中是很少见的。这种力量和气质的形成无疑与长达近800年反抗摩尔人的斗争有关。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些特点,西班牙的肖像画才能在世界的艺坛上独树一帜,并具有永恒的意义。西班牙美术的“黄金时期”有3大代表人物,他们是里韦拉、苏巴兰和委拉斯贵支。

    一、里韦拉与苏巴兰

    荷西·德·里韦拉(J.de Ribera,1591—1652)出生于瓦伦西亚,早年随父去意大利,后长期定居在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早期在艺术上曾受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和提香等人的影响,卡拉瓦乔的艺术对他的影响尤为直接与明显。从1616年起,他成为那不勒斯总督的宫廷画家。在他早期的《圣巴多罗买的殉教》(1630)一画中,我们看到,画家热情地歌颂了理想中的英雄,虽然画的是殉教,但很少有宗教气息。画面上的人物好像是那不勒斯的渔民,他们显得十分繁忙,好像正准备扬帆出海。把宗教题材世俗化正是卡拉瓦乔主义艺术的一大特色,这件作品正是如此。《圣伊涅萨》(1641)也是他的一件代表作品,题材取自于宗教传说,描绘了一位14岁的少女与异教徒作斗争的情景,表现她在强暴压力下,宁受脱衣之辱也不肯改变自己的宗教信仰,她那坚强不屈的形象如同一座纪念碑令人肃然起敬。除宗教题材画以外,他还创作了一系列的肖像画,这些肖像作品更加鲜明地表现了画家朴素、先进的美学思想,表明美和智慧来自于下层人民。他的《笑着的德漠克里特》(163)、《第欧根尼》(163)等就是这样的作品。这些画虽然以古代哲学家命名,但是画上的人物完全是照着西班牙的流浪汉、农民的形象画出来的。他们的形象呈现出一种真实、自然、粗犷、豪放的特色,这种富有农民气质的肖像画,在以前是很少见的。他的《跛足者》(1642)同样是一幅很不错的肖像画。画面上这个跛着足的孩子,脸上泛着淡淡的笑容,在笑容后面似乎隐藏着悲伤、寂寞和孤独,他的手上拿着一块小纸头,上面写着:“可怜,可怜我吧!看在上帝的面上。”人物身后的风景十分宁静、美丽,充满大气和阳光,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里韦拉的代表作还有《雅各之梦》(1639)、《圣安德烈》(1635)、《抹大拉·玛利亚》(1644—1647)、《圣杰罗姆》(1626)、《盲雕刻家》(1632)等。1648年,里韦拉的艺术发生了一些变化,由于马萨尼埃诺领导的人民起义失败,统治阶级进行了血腥的镇压,在血雨腥风的年代,他辞去宫廷中的职务,隐居在那不勒斯的郊外。两年代后,他才又重新拿起画笔,晚期的作品有《牧人来拜》(1650)等。里韦拉活着的时候常受一些学院派画家的攻击,有人指责他的画风粗俗不雅,把他叫他“强盗”和“凶手”。其实,里韦拉的伟大之处正是在这里,他和卡拉瓦乔一样是一位把社会的真实生活毫不粉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的画家。

    17世纪上半期另一个重要的画派是塞维利亚画派,法·苏巴兰就是这一画派的重要代表之一。

    法·德·苏巴兰(F.de ZurbarAn,1598—1664,又译苏尔瓦兰或苏巴朗)早年曾从一位染木雕的工匠学习艺术,后来,老埃连拉和巴切柯在艺术上给了他不少的影响。他和里贝拉不同,里贝拉的艺术目光对准下层,气质上比较粗犷;而他是个修士,一生过着隐士的生活,他的艺术主要描绘寂静的僧侣世界。苏巴兰在早期画了一些以宗教传说为题材的画,这些作品有着生活的情趣。30年代后,他的艺术更加成熟,1636年创作的一幅《圣劳伦斯的殉教》甚为出色。画面上描绘了殉教的情节,圣徒正在走向火刑架,这个中年男子显得十分平静、安详,好像正在与大地告别。苏巴兰笔下的圣徒与常人无异,丝毫没有宗教的气息,这个殉教者好像是他身边的一个修士那样真实可信,表情朴实自然。画面的背景也是西班牙的真实风景,丝毫没有臆造或理想化的成分,苏巴兰的艺术总是在平凡中含有诗意,从来没有人为的戏剧气氛。他画的《墓室中的圣方济格》(约1640)、《教堂餐桌上圣雨果的奇迹》(约1633)也都是这样的作品。这类宗教题材画,最大特点就是缺乏宗教气息,也不带有神秘色彩。他也画过几幅女圣徒的肖像,其中最为出色的如《圣马格丽达》(1634—1635)、《圣卡赛里达》(约1638—1642)。在这两幅画中,女圣徒的形象宛如常人,她们就像是塞维利亚社会中的贵妇,衣着华丽,打扮人时,好像还步履匆匆地从人们的面前走过,让人很难把她们和宗教联系起来。他晚年的一幅《圣母童年》(约1660)同样是一件充满生活情趣的作品,坐在小板凳上的小圣母是照着他的小女儿画成的。苏巴兰还创作了一系列精彩的肖像画,《依·别列斯肖像》(1629—1633)就是肖像画中的一幅代表作。画面上的人物依·别列斯是画家的朋友,他是个修士和诗人。这个中年人有着一张很有个性特色的脸,从脸部的表情来看,他好像处在一种自我抑制的感情之中,宽大的僧袍难以掩盖他内心复杂的思绪和感情。把这幅肖像画和画家创作的另一幅肖像画《萨拉曼卡大学法学博士像》(约1635)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后者描绘的是一个有着自由内心的知识分子,他身着红色的长袍,显得十分自由洒脱。苏巴兰还是一位著名的静物画家。他的静物画不同于小荷兰画派的静物,他的作品反映的是宁静而朴素的僧侣生活,没有荷兰作品中的那种豪华气。在《有桔子和柠檬的静物》(1633)中,映入人们眼帘的是:寂静的僧房,窗明几净,一束阳光柔和地落在桌子上,照亮了桌上的器皿和水果,这些水果发出诱人的色彩。这幅画表现了一种宁静的美和生活的美。苏巴兰由于生活面不广,从而影响了他更广泛地接触和表现社会。50年代后,他的创作开始出现了一些衰退现象。他晚期的作品日益带有一种宗教色彩和唯美主义的倾向,作于60年代的《碟刑》就是一件宗教色彩比较浓的画。但是从总体上看,苏巴兰的画并不是宗教的,而是带有强烈的世俗化倾向。他的代表作还有《圣彼得受难》(1629)、(圣拿连斯柯幻觉中的耶路撒冷》、(牧人来拜》(163)、《无垢受胎》(1661)等。

    二、真理画家委拉斯贵支

    西班牙17世纪最著名的绘画大师是委拉斯贵支(D.R.D.S.Velhouez,1599—1660),他出身于塞维利亚一个破落的贵族家庭。在17世纪,塞维利亚不仅是一个贸易中心,同时也是个传播人文主义思想的中心。在委拉斯贵支四五岁的时候,他的父亲把他送进了当地的老埃连拉画室学画,后又转人当时著名画家和理论家巴切柯门下继续学习。促使委拉斯贵文艺术成熟的更主要的因素是塞维利亚的下层生活。当时,在塞维利亚城流行着一种“波德格涅斯”的风格(即西班牙的卡拉瓦乔主义),波德格涅斯这一名词含有小酒店和小饭馆之意,由于一些古典主义的理论家们瞧不起描绘下层人民生活的风俗画,于是他们以嘲弄的口吻把这类作品通称为“波德格涅斯”的绘画。《卖水的人》(约1619)是画家早期的一幅具有典型意义的作品,表明了他对人物性格的努力探索,画中执杯酣饮者,显然是塞维利亚街头的普通人民。

    这个时期委拉斯贵支创作的风俗画还有《早餐》、《音乐师》。《女混血儿》、《煮蛋的老妇人》等作品。

    1623年,他来到了马德里。进入宫廷不久,他就给年轻的腓力四世画了一幅骑马像。据记载,腓力四世看了这幅画后,非常高兴,并下令今后只有委拉斯贵支才有资格给他画像,并任命他为宫廷画家。在马德里创作的早期,他创作的《酒神巴库斯》(1621—1628,又名《醉汉们》)是一幅颇有新意,具有鲜明乡土风格的作品。在这幅画中除了酒神的形象有些美化外,其余的流浪汉形象都描绘得极为真实动人。《火神的锻铁场》(1630)是画家在意大利居留期间完成的一件出色作品。这幅画的人物比《酒神巴库斯》又前进了一步,人物的形象更加生动和自然。1629年,他第一次去意大利,文艺复兴大师们,特别是提香的作品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631年,他从意大利回来后,作品的色彩变得更加明亮,这种新的色彩,我们可以在《布列达的投降》(1634—1635)一画中看到。

    从意大利回来之后,他的肖像画技巧也更加成熟。30—40年代的肖像画基本上可以分为3类:一类是宫廷肖像,其次是亲友的肖像,第三类是表现下层人民的肖像。在第一类作品中他创作的宫廷及上层人物的肖像有《拉弗拉格》(约1644)、《腓力四世骑马像》、《奥里瓦留斯骑马像》(1634)。《巴塔萨·卡洛斯王于骑马像》(约1635)以及一些宫廷狩猎者的肖像。他画这些上层人物的肖像,最大的特点是:从不粉饰和美化。他不会阿谀奉承,因此他被叫作真理的画家。委拉斯贵支描绘亲友的肖像虽然不多,但是这些作品与宫廷肖像全然不同,画得很自由流畅,显得真实亲切,如《马·蒙塔涅斯像(1636)、《拿扇子的妇人》(1648)等都属于这一类作品。在委拉斯贵支的肖像画中,最有特点也是最有价值的是那些表现下层人民肖像的作品,这些画有力地证明了波德格涅斯风格在委拉斯贵支创作中不仅保存下来,而且又有了新的发展。这个时期人物的形象更加多样化。人物的心理刻画趋于深刻和复杂化。这些下层人物的肖像,不仅是真实的、生动的,而且具有社会和时代的特色,有时还包含有对社会批判的意味,大约在40年代创作的《伊索》、《默尼普》都是这样的作品。在1633—1648年间,委拉斯贵支还创作了一组宫廷丑角和儒儒的作品,其中有《埃里·波波·德里·科林》(《卡拉巴扎斯肖像》)(约1647)和《唐·塞巴斯提安·德·摩拉》(约1645)等。画家在这些作品中主要强调的不是他们生理上的缺陷,而是他们的悲惨命运。1649年,委拉斯贵支第二次去意大利,在那里他完成了另一幅著名的肖像作品《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1650)。在这幅肖像中,画家既表现了这个人凶狠。狡猾的一面,又表现了这个76岁老头子精神虚弱的一面。画面上,火热的红色调子表现了特有的宗教的庄严气氛,白色的法衣和红色的披肩形成了诱人的色调的对比,笔触显得十分自由,表现了艺术家的高超技巧。当这幅肖像送给教皇时,教皇惊讶而又不安地说了这样一句话:“过分像了。”倭拉斯贵支晚年最主要的作品之一是《纺织女工》(1657),这幅画描绘了两个不同阶层的人物:一边是正在悠闲地欣赏壁毯的宫中贵妇;一边是马德里皇家织造厂繁忙而疲惫的女工,他做这样的对比很可能和他当时不满的心情有关。他在这幅画里满怀激情地为纺织女工唱出了热情的赞歌。在晚期,除《纺织女工》外,委拉斯贵支还创作了《镜前的维纳斯》(约1650)《宫娥》(1656)、《玛格丽特公主肖像》等作品。

    画家于1660年从法国回来后不久,身染重病,于同年8月7日逝世于马德里。

    纵观委拉斯贵支的一生,他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平凡的是他一生中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经历;伟大的是指他的艺术,他和卡拉瓦乔、伦勃朗一样创作了不少不同凡响的作品,拓宽了17世纪现实主义的艺术道路。他的艺术具有民主、民族和批判的色彩。他虽然身为宫廷画家,但又不为宫廷所约束,他有一颗艺术家自由的内心。

    委拉斯贵支的学生不多,其中最为有名的弟子有马索(J.B.delMazo,约1612—1667)和帕雷哈(J.dePareda,1616—1679)等人。马索是委拉斯贵支的学生和女婿,擅长作肖像画,代表作有《画家的一家》、《王后马丽安娜肖像》等。帕雷哈是委拉斯贵支的助手和随从,亦擅长画肖像画。

    三、17世纪下半期的西班牙美术

    17世纪下半期,西班牙的政治、经济进一步衰退。在艺术上,自委拉斯贵支逝世后,“黄金时期”也基本上结束了,唯有塞维利亚画派还保持了一定的繁荣状态。因为当时塞维利亚的经济危机来得比较晚,所以人文主义思想在这里还有一定的影响。

    巴·伊·穆立罗(B.E.Murillo,1617—1682)是17世纪下半期塞维利亚画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是“黄金时期”艺术传统的继承者。1617年,他出生于塞维利亚,父母早丧,据说由姐姐照顾他长大。早年曾从卡斯提奥学画,在他一生的艺术生涯中,委拉斯贵支和几·代克的艺术曾对他产生过有力的影响。

    穆立罗的作品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宗教题材画,另一类是风俗画。他的宗教题材画,最大的特色是:和苏巴兰、里韦拉一样强调世俗化的特点,表现了人间的情趣。例如他在早期创作的《圣家族》(1645—1650)就是这样的作品。在这幅画上的圣家族像是一个普通的市民的家庭,圣母在纺织,约瑟在逗弄着孩子,圣婴在玩着小鸟,一切都是那么宁静、欢乐、和谐,丝毫没有宗教气息。在另一名作《逃往埃及路上的休息》(1665—1670)中,我们看到画面上充满了宁静的田野气氛,银灰色的调子显得十分抒情,圣母好像是一位温柔典雅的母亲,此时,她正守护在摇篮旁,慈祥地注视着熟睡的圣婴。这富有人情味的圣母在当时很受顾客的欢迎,人们所以把他叫作西班牙的拉斐尔,就在于他不仅善画圣母,而且在他的圣母画中表达了一种人文主义的思想。他的圣母和拉斐尔的圣母有点不同,拉斐尔的圣母是青春少女型的或女王型的,而他画的圣母是儿童型的,多少带有点孩子般的天真和稚气,显得更加纯洁无邪。如他画的一系列《无垢受胎》的画,在这些画中圣母的形象大多有着一副椭圆形的孩童般的面孔,长着一双大而美丽明亮的跟睛,显得既庄严又稚气天真,这种形象后来几乎成为一种不变的模式。在圣母的足下往往带着一团不散的云雾,她好像正在云雾中冉冉上升。这样的圣母像虽然有人说有点唯美主义的倾向,但是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对处在宗教裁判所压抑下的西班牙人民心灵上的一种慰藉。

    穆立罗也创作了不少风俗画,他的风俗画大都是描绘街头的流浪汉和流浪儿的生活的。他是非常熟悉这些孩子们的,可能他从小就有过这种生活的体验。他的流浪儿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塞维利亚的下层社会,也表示了他对这些流浪汉后备军的同情之心。在《丐童》(1645—1650)一画中,他生动地描绘了一/\正在捉虱子的流浪儿童。在人物神情专注的脸上带着严肃的表情,背后是一个房屋的废墟,这可能就是他栖身的家。此外,《吃甜瓜和葡萄的孩子》和《数钱的孩子》都描绘了在塞维利亚街做生意的流浪儿。

    穆立罗的学生很多,他的许多作品是在他的助手参与下完成的。他还是一位杰出的艺术教育家,1660年在塞维利亚创建了塞维利亚美术学院,他是该院的第一任院长。

    17世纪下半期与穆立罗齐名的另一位重要的画家是胡·德·巴尔德斯·莱亚尔(J.Valdes Leaf,1622—1690)。他是画家也是彩色木雕家,早年也曾从卡斯提里奥学习艺术。他的作品充满了狂暴的力量,有象征主义和神秘主义的特点,这种骚动不安的艺术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危机,也影射了17世纪下半期西班牙帝国的动荡与衰落。在画面上,他喜欢表现光,但这些光不是现实的光,而是幻想中的光,是心灵之光。《死亡的象征》(约1672)是他的一幅代表作,这幅画有着一种恐怖气氛,叹息生命之短暂。死神正挥着大镰刀从地球、王冠、权杖、书籍、衣服上走过,表示了荣华成空、万事东流的思想。他的画好像是在西班牙帝国红日西沉的时候发出的几声凄厉的呐喊和哀叹。这样的作品还有许多,如《繁华成空》(1672)、《大使鞭打圣哲罗姆》(1657)、《对圣哲罗姆的诱惑》等。尽管他技法娴熟,画面色彩精美,但是他的作品并不能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意义。17世纪下半期马德里画派总的趋向是:现实主义艺术逐渐衰落,一些画家大多工于技巧,但缺乏内容。当时,属于马德里画派或与马德里画派有关系的画家有法·里西(F.RICi,1608—1685)、胡安·卡·米兰达(J.C.Miranda,1614—1685)、马·赛雷索(M.Cerezo,约1636—1686)、荷西·安托利内斯(J.Antollnez,1639—1676)、克·科埃里奥(C.Coelo,1642—1693)等人。

    1700年查理二世死后无嗣,于是把王位传给路易十四的孙子安茹公爵,史称腓力五世,王权从此从哈布斯堡家族转移到了波旁王朝家族的手中。18世纪西班牙艺术处于低谷时期,在这个时期德国的古典主义画家门格斯和意大利的提埃波罗来西,他们的艺术对西班牙的艺坛有一定的影响。这时,本土比较有名的艺术家有法·巴耶(F.Bayeu,1734—1795)、M.马埃利亚(M.Maella,1739—1819)和勒·梅伦德斯(L.Melendes,1716—1780),在梅伦德斯的作品中仍然可以见到有波德格涅斯的遗风。真正打破西班牙18世纪艺术万马齐喑的局面,使西班牙艺术重放异彩的是戈雅。戈雅的出现有着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四、欧洲浪漫主义美术先驱——戈雅

    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西班牙出现了继委拉斯贵支之后另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戈雅(F.J.de.Goya,1746—1828)。戈雅的故乡是西班牙北部萨拉果沙附近的一个农村。14岁时,戈雅进入当地的马尔蒂尼兹画室,在这里开始学习艺术,后又去过意大利。1776年戈雅进入了宫廷,开始主要是为皇家织造厂绘制和设计一些壁毯草图。

    进入90年代,开始了戈雅创作的转折时期,画家早期那种乐天无忧的情绪逐渐为愤怒的激情和冷静的思考所代替。当时正是法国大革命年代,激进的、革命的思想对他影响颇大。在这个转折时期戈雅的重要作品有铜版组画《加普里乔斯》(又名《奇想曲》)。油画《疯人院》、《鞭身教徒的游行》以及《查理四世的一家》等。在这个时期他还创作了不少亲友和同代人的肖像画,其中最突出的有《何维兰诺斯肖像》、《费·吉尔玛德肖像》、《穿衣玛哈像》、《裸体的玛哈》以及《伊萨贝尔·柯包斯·德·波赛尔肖像》等。在《伊萨贝尔·柯包斯·德·波赛尔肖像》(1806)一画中,画家不仅生动地描绘了画中人的娇艳外貌,同时也揭示了她那充满青春欢乐的内心和激动的情绪,这是一幅充满时代精神的肖像,是对人类尊严和美的歌颂。他的铜版画《加普里乔斯》于1803年最后完成.共80幅。这套组画(铜版)虽然采用了隐喻的手法,如把社会上一些病态和罪恶的东西一转化为巫婆、巨猫、魔鬼、驴子、硕乌等形象,但是它的内容是十分明确的,画的背景是大黑夜,他描绘了在这个漫漫的长夜里,魑魅魍魉横行,人民遭受着屈辱和不幸。这套组画可以说是西班牙社会的一面镜子。

    1808年~1814年间,西班牙经历了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当西班牙人民掀起反拿破仑入侵,反贵族和宗教斗争的时刻成雅在创作上进入热情战斗时期。《1808年5月3日夜枪杀起义者》(1814)是这一时期戈雅的重要作品之一。画家在这幅画中描绘了一个十分悲壮激昂的场面,画中表现了起义者不是失败者,而是精神上的胜利者,是临危不屈的英雄。他们英勇坚定的形象与内心怯弱、惊慌失措的刽子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战争的灾难》是戈雅继《卡普里乔斯》后的第二部大型铜版组画,它的主要内容是:反映和描绘西班牙人民英勇抵抗法国侵略者的斗争。《战争的灾难》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在1810年~1814年间创作的,第二部分大的创作于1814—1820年间,整套组画共有82幅。

    西班牙两次资产阶级革命都失败了,这使热爱人民的画家戈雅心清情为沉重。从回814年开始进入了他的创作晚期,这是一个苦闷而又充满希望的时期。在这一阶段里,他完成了《战争的灾难》第二部分、《聋子之家壁画》、铜版组画《吉斯卜来介斯》以及油画《抱水罐的姑娘》、《波尔多卖牛奶姑娘》等作品。

    1824年后,为了躲避可能到来的政治迫害,他离开了西班牙。他的晚年是在法国波尔多城度过的,并在1828年4月16日逝世于法国。

    戈雅的世界观是充满矛盾的,正像他的朋友说的那样:“戈雅他醉心于新的思想,但他又无法逃避这一个病魔的世界。”的确,他的一生都在向这个病魔世界进行斗争。

    五、17、18世纪西班牙的雕刻与建筑

    西班牙17世纪的雕刻不如绘画的成就大,也不像绘画那样具有全欧洲的影响。西班牙的雕刻除受意大利的影响外,还受到本土民间木雕艺术的影响,这两种影响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西班牙雕刻艺术的独特风格。17世纪的雕刻主要表现宗教题材,大部分是彩色木雕,这些木雕有的用来装饰祭坛,也有的用作宗教节日的游行。当时,西班牙雕刻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以巴利亚多利德为中心,南派以塞尔维亚为中心。北派的主要代表是乔治·费尔南德斯(G.Hemandez,约1576—1636),他的作品往往充满戏剧气氛,有一种不可遏止的激情,他的代表作之一《哀悼基督》(1616)就是一件颇有特色的作品。头戴大风帽的圣母正在号陶大哭,脸朝天,左手伸出,右手扶着死去的爱子作出无奈的样子。基督的身体有点僵硬,略带中世纪艺术的味道。他的代表作还有木雕《死去的基督》(1605)和《圣德烈萨》(1627)等。

    南派的木雕和北派略有些不同,更多地受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作品中禁欲主义的成分少,有着较浓重的生活气息。南派的主要代表是工作在塞维利亚的胡·马·蒙塔涅斯(J.M.Montanez,1568—1649),他是西班牙雕刻家中最缺乏宗教气息的艺术家,他和委拉斯贵支一样,其作品主要表达了人的情感、人的理智和尊严,他创作的《圣母和圣婴》(1628)、《圣布鲁诺》(约1634)、《无垢受胎》(1630)、《慈悲的基督》(1603)等都是这样的作品。在《圣母和圣婴》中,圣母端庄宁静宛如一位人间的母亲。在《圣布鲁诺》中,人物好像是一个正在进行教义辩论的神学家,形象质朴生动。

    蒙塔涅斯的学生阿·卡诺(A.Cano,1601—1667)是南方格拉纳达画派的代表。他是雕刻家、画家,也是建筑家。他的木雕作品人物形象真实生动,色彩鲜明,很富有生活的情趣。主要代表作有《圣母像》(1658—1660)《使徒保罗像》(1658—1660)《亚当和夏娃胸像》(658—1660)等。在绘画方面,卡诺的代表作有《圣伊涅萨》(约1635—1637)、《天使扶着基督》(1638—1652)等,绘画风格近似苏巴兰。格拉纳达的另一位著名的雕刻家是彼德洛·梅诺(P.deMena,1628—1688),从他所作的《圣方济格像》(约1663)中可以看到,他刻画的人物更具有简洁、概括、写实的特色。

    17世纪末18世纪的西班牙雕刻日益变得繁琐,失去了现实主义的色彩,宗教气息更加浓重,有些雕刻作品更加匠气十足。18世纪的雕刻家有荷西·德·莫拉(J.deMora,1642—1724)、法·卡塞隆(F.Carelon,1707—1783)等人。

    17世纪上半期官方流行的埃连拉风格逐渐衰退。埃连拉风格即埃斯柯里拉修道院的风格,因它的建筑师是埃连拉,故以他的名字命名。这种风格强调无装饰,所以也叫无花纹风格。进入17世纪,在国际巴洛克风格的影响下,西班牙的建筑越来越富有装饰性,到后来,装饰性和夸张的特点成为建筑物的主要特征,甚至表现得极端的繁琐。

    荷西·戈·德·莫尔(J.c.deMora,约1580—1648)是西班牙17世纪上半期重要的建筑家之一。他是埃连拉艺术的继承者,但风格和埃连拉不大相同,开始比较重视装饰性,萨拉曼卡的耶稣堂(1617年开工)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法·巴蒂斯塔(F.Bau.tista)主要工作在1632—1667年间,是另一个比较著名的建筑家,他的代表作是马德里的圣伊塞德罗·埃里·列阿里教堂(1626—1651)。这个教堂已显露出一些巴洛克特征,虽然装饰较多,但整体结构清楚,有着庄重的特色。此外,17世纪上半期的建筑家还有小法·埃连拉(F.Herrera,1662—1685)和阿·卡诺等人。总的来说,17世纪上半期还是一个过渡阶段,西班牙巴洛克建筑的极盛时期是在许立格风格之后,一直延续到18世纪中叶。

    17世纪下半期巴洛克风格在西班牙建筑中继续得到发展,这时的西班牙建筑强调离奇古怪的结构和戏剧性的效果,柱子往往是扭曲的,立面凸凹不平,好像把银匠风格和巴洛克风格揉合在了一起。整个建筑物有着看不完的细部,显得十分繁琐。从美学的角度来看,西班牙的巴洛克建筑并不太高明,没有多少创造性。

    许立格出生于西班牙的一个著名的建筑家、雕刻家的家族,几个兄弟当中最为杰出的是荷西·贝·许立格(J.B.Churriguem,1665—1725),以许立格命名的许立格风格即西班牙的巴洛克风格。许立格在萨拉曼卡和马德里一带曾创作了一系列装饰丰富的建筑物和祭坛雕刻,对同代和后来的一些建筑家颇有影响。此外,彼·德·里贝拉(P.de Ribera,约1680—1742)也是许立格风格的建筑家。他主要活动在马德里地区,其作品十分华丽,富有装饰性,代表作有马德里养老院的立面(172—1799)和马德里普洛温旅馆(1731)等。建筑家纳·托梅(N.Tom,主要工作在1715—1732)在托列多建造了一座小教堂,也是许立格式的,由于装饰丰富,玲珑剔透,因而获得一个美称叫“埃里·特拉斯巴列捷”,意即透明的帷幕。由勒·阿雷瓦洛(L.Are valo)等人建造的拉·卡都迦教堂圣器室更具有豪华装饰的特点,这里的装饰多少带有罗可可的特点。在大家都追求巴洛克风格时,唯独加利西亚的建筑有点不同,这里流行着一种比较简洁、明快的板石风格,虽也受巴洛克风格的影响,但是装饰性并不强。这里比较有代表性的建筑物是圣第亚哥·德·考姆包斯杰拉教堂(1738—1747),它的建筑师是费·德·卡萨斯·诺沃亚(F.de Casas y Novoa?—1751)。

    17世纪下半期至18世纪中叶世俗建筑也大都是许立格式的,当时最突出的例子是瓦伦西亚的道斯·阿古斯侯爵的府第(1740—1744)。这个建筑物有着繁琐的雕刻装饰。建筑物的立面装饰雕刻出自贝尔加拉(E.R.Vergara)之手,这个立面的雕刻十分复杂,上端壁龛里有圣母子,周围有大量的人体浮雕和装饰性的花纹,在浮雕中还有个水罐子,这是象征户主的姓氏,主人姓阿古斯,西班牙语的意思是水。18世纪中叶后,在西班牙逐渐兴起古典主义的建筑风格。1767年在西班牙全国掀起了驱逐耶稣会教士的运动,在耶稣会失势的情况下,巴洛克风格的建筑也随之日益衰落。来自法国的国王腓力五世,虽然是西班牙的国王,但一心想着的是法国建筑风格,这时他从法国和意大利请来许多建筑师为他服务,极力提倡古典风格,1738—1764年建造的马德里王宫就是一座古典风格的作品。属于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师还有巴·罗得里格斯·蒂松(v.Rodriguez.Tizon.1717—1785)和胡安·德·比利亚努埃瓦(J.de Viuanueva,1739—1830)等人。著名的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1785—1830)、马德里天文台(1790)就是后者的作品。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委拉斯贵支1650年。

    (第五节)17、18世纪法国美术

    一、17、18世纪的法国绘画

    法国的17世纪被称为路易十四时代,这位称霸欧洲的君主不忘建立统一的官方艺坛。为国王及其精英服务的艺术把古代和现代思想、天主教和世俗思想兼收并蓄,并让现实描写带上神话的外表。它崇尚古典精神,表现出严正、高贵、酷爱秩序的特点。其主要画家大多到意大利观摩学习,甚至长期居住,他们以希腊、罗马为典范,受到卡拉奇折衷主义、卡拉瓦乔强烈对比的手法及威尼斯色彩的影响。

    乌埃(Vouet,1590—1649)在意大利生活13年,归国后任路易十三的首席画师,在巴黎地区的香底恰、圣日耳曼昂莱、枫丹白露作了大量壁画。从现存卢浮宫的《丰盛》、《神庙中的拜见》、《对神庙的献祭》中可以看到他明亮丰富的色彩,宏大的气魄,优美的环形节奏,以及和谐的衣褶造型。

    普珊(Poussin,1594—1665)18岁瞒着家里到巴黎学习雕塑和绘画,30岁定居意大利。1640年,他被请回法国,为枫丹白露王宫和圣日耳曼大教堂作画,任宫廷首席画师,并领导装饰王宫的工作。但法国画家的敌视与不合作态度终使他愤愤而去。《萨宾妇女被掠》、《摩西遇救》、《诗人的灵感》等作品使我们感到这位古典主义大师既崇尚古代艺术,又善于发掘自然的美;既服从感觉,又尊重理论;既有纯熟技巧,又有高昂热情。《阿尔卡迪牧人》以一块石碑作为画面中心,上面的铭文指出这便是传说中的乐土。竭力辨认字迹的几位牧人或立或跪,环状的构图把人体与幽雅的风景组成诗一般和谐的世界。普珊晚年最杰出的作品是历史风景画《四季》,其中《冬季》尤其巧妙地选取了《圣经》中大洪水的场面,挣扎逃命的人群加强着阴冷凄惨的气氛。这位被认为最正统不过的画家其实是一位最勇敢的革新者,他那情景交融、饱含寓意的画风与画中反映出来的崇高思想境界,不愧是该时代一切画家的楷模。

    勒絮埃尔(Le Sueur,1617—1655)的画使人难以相信他从未去过意大利。事实上,他的确没有离开过法国。或许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才具有那种令人感到亲切可及的朴实自然。《朋友聚会》在气氛渲染上有卡拉瓦乔之妙,《三缨斯》又不乏卡拉奇的华美。德拉克罗瓦说得好:“要仿效勒絮埃尔的幽雅和朴素,就如同要效仿普珊构图的气魄与其完整性等优点一样,是极不容易的。”

    勒布仑(Le Brun1619—1690)在造就法国统一艺术风格方面的作用是无人能比的。他15岁人乌埃画室,23岁又与普珊同赴罗马。在上述两位大师的指导下,他迅速掌握了该时代绘画技巧的精华。其油画代表作《塞古埃大臣》宏伟壮观。画中人春风得意,雍容华贵,服装与坐骑富丽堂皇,马侧的两排随从安排得错落有致,动态神情极具变化。无论是小幅的《牧人来拜》,还是巨幅的《亚历山大与波鲁斯》,都表现出画家在处理人物众多的场面时的游刃有余。他在担任首席宫廷画师的同时,还领导美术学院和戈伯兰壁毯厂,主持凡尔赛宫镜厅和卢浮宫阿波罗厅的装饰工作,建立起以普珊的古典主义为主,从意大利巴洛克艺术中汲取营养的官方风格。

    荣誉无加的勒布仑在暮年却由于米涅尔(Mignaxd,1612—1695)的出现而暗淡无光。这位后起之秀从意大利一回国,便以妇女肖像和大幅天顶画闻名遐迩。他在瓦尔德格拉斯教堂绘制的《天堂》有200多个人物,是法国现存17世纪最重要的天顶画。《持葡萄的圣母》着笔精妙,人物的端庄纯洁与拉斐尔相比,也不多让。

    较之上述画家,瓦朗丹(Valentin,1591—1634)和拉图尔(IJaTour,1593—1652)受卡拉瓦乔的影响要多一些。瓦朗丹很年轻时便赴意大利。他擅用黑色画出浓重阴影,并把乐师、卫兵、赌徒、吉普赛女人放入其中。《有算命者参加的聚会》、《音乐会》的浓郁生活气息和在人们心中激起的美妙质朴印象是无与伦比的。《所罗门的裁决》则把惊惶失色的母亲,恐怖万分的婴儿,凶神恶煞的武士,密切注意两位妇女反应如何的所罗门王画得栩栩如生。拉图尔以烛光、火把作为其艺术表现的核心,富有独创性和神秘感。其构图往往能出奇制胜,手法的简练也令人惊讶不已。《灯前的玛德莱娜》冥思苦想的面部和扶着骷髅、代表善恶决斗的手在黑夜之中格外传神。《木匠圣约瑟》运用大角度透视,突出木匠前倾的头和用力的双手,而让其余的一切都淹没在阴影之中。几乎平涂而就的持灯小童的脸更造成画面极为奇特的繁简对比。《寡妇伊莱娜照料圣塞巴斯蒂安》是画家最后的作品之一,蓝色的衣袍似乎在火红的色调中发出震响,凝练概括的艺术处理,在对角线上对明暗、动态所作的安排,使气氛的悲壮达到极点。

    更加忠实于传统,不为意大利影响所左右的法国画家代表应推香拜涅(Champaigne,1602—1674)和勒南(LeNain)兄弟(安东尼,1588—1648;路易,1593—1648;马修,1607—1677)。香拜涅生于布鲁塞尔,1628年定居巴黎,成为王后的画师。其肖像严谨、雄强、传神,令上流社会趋之若骛。卢浮宫陈列的《男子肖像》和《画家之女神奇地恢复健康》使克洛埃父子奠定的传统发扬光大。勒南兄弟幼年生活在父亲的农庄之中,对农村有深刻了解和特殊感情。他们经常共同作画,署名勒南。其中路易成就最大,粗矿的农民形象,简陋的乡村环境在他的笔下发出迷人的魅力。《农民进餐》、《农民家庭》虽无任何华美的颜色,却能感人至深。手法的朴素与画家感情所达到的崇高,除了19世纪现实主义大师米莱、柯罗之外,可以说无人能及。《铁匠铺》、《干草车》(该画也可能是安东尼所作)根据画面需要,随心所欲地安排光线,和伦勃朗的《夜巡》有异曲同工之妙。

    洛兰(Lorrain,1600—1682)在意大利度过平静的一生,其画同其人一样平和明朗。开阔的海平线总给天空留出巨大位置,近景则总是带有罗马式建筑、船只、人物的逆光海滨。《克娄巴特拉在塔尔斯登岸》、《乌利西斯将克莉赛丝交还其父》、《圣保罗登舟》都以海空一色,宁静优美的画面令人赏心悦目。

    18世纪的法国绘画之所以取得公认的领衔地位,是由于它的画家把握住了时代精神。步入繁荣的欧洲正需要对女性彬彬有礼的交际往来,巧妙幽默的言谈举止和更加轻松的艺术风格。

    被称为罗可可的艳情艺术主宰了18世纪前半期,它以上流社会男女的享乐生活为对象,描绘全裸或半裸的妇女和精美华丽的装饰。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杜巴莉夫人的趣味左右着宫廷,致使美化妇女成为压倒一切的艺术风尚。它一方面不免浮华做作,缺乏对于神圣力量的感受;另一方面却以法国式的轻快优雅使绘画完全摆脱了宗教题材。愉悦亲切,舒适豪华的场景取代了圣徒痛苦的殉难,从而在反映现实上向前大大地迈进了一步。它的主要代表是华多、布歇、弗拉戈纳。

    华多(Wateau,1684—1721)少时贫穷,曾靠给画商临画维持生计。《舟发西苔岛》是其一生的转折点。它描绘一群情侣依依惜别地离开神话中的爱情之岛,返回现实生活之中,每个人物的姿态都被赋予了同爱情有关的象征意义。画家以理性驾驭感觉,运笔用色腾奇烁妙,树立了纤弱苗条的女性典型形象。华多绝大多数作品取材戏剧,但《热尔桑画店》可算是一个例外。为了“活动活动手指”,而在几个半天之内画就的这幅杰作本是为其好友在圣母院桥上的画店作招牌的。画上有不同阶层的人物,卖画者的忙碌、认真和买画者的聚精会神都生动无比。它把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反映得如此真实,以至于人们看到装向箱内的油画像,就必然联想到“太阳王”统治的完结。华多的另一名画《小丑》原也是作招牌用的,画中主要人物是位流动剧团的演员,他身着白衣,麻木的外表掩盖着内心的悲怆。从该画上,我们可以了解到为什么华多轻音乐一般的艺术总带有一缕淡淡的哀愁,而对于供人取笑的演员和一切艺术家的深切同情正是华多高出于其他罗可可画家的原因。

    布歇(Boucher,1703—1770)有神童之称,从意大利归国后,又备受蓬巴杜夫人赏识,担任美院教授、首席宫廷画师、戈伯兰壁毯厂总监,真是一帆风顺。他技巧纯熟,画得迅速,不乏大幅作品,而且能运用明亮色彩和新颖手法使古典神话题材尽丽极妍。《沐浴的狄安娜》一画的女人体在景物的衬托下明亮耀眼,削弱素描明暗对比而加强色彩透明感的技巧使后来的印象派大受启发。《裸女(奥莫尔菲小姐)》动作的大胆和肉感近乎色情,床上鲜亮夺目的绸缎也最合路易十五宫廷的胃口,足以代表罗可可风格。在以神话为题材时,布歇往往有滥用玫瑰红和天蓝色的倾向,人物肤色的苍白和鲜红也浮于表面,但如果有真实对象在眼前,他的画面顿时出现勃勃生气,《午饭》、《带磨坊的风景》的作者和《维纳斯与武尔坎》的作者简直判若二人。

    弗拉戈纳(Fragonard,1732—1806)是最受社巴莉夫人关照的画家,擅于在妩媚的人物和华贵的服装上逞其逸笔。《秋千》一画中的少女故意踢落鞋子,要为他荡秋千的男士去拾,在取悦妇女上可谓登峰造极。《浴女》构图突兀,女人体似乎同云朵、树木、河流一起在急剧旋转,别致而诱人。《蒂布尔瀑布》更是戛戛独造,强光在晒台衣服上造成的点点闪光和丰富层次,甚至可和两个世纪以后的风景画相比。不过,弗拉戈纳最拿手的还是肖像,大块的厚色、飞舞的笔触与传统手法大相径庭。《狄德罗》、《读》、《舞蹈家吉玛尔》等画,至今仍以其潇洒奔放的手法而脍炙人口。

    勒莫阿纳(Lemoyne,1688~1737)和柯瓦贝尔(Coypel,1688—1772)追随华多、布歇的风格,用神话题材壁画和粉红色的女人体装饰了巴黎大量的宫室和府第。前者的《赫拉克利斯与奥菲尔》和后者的《老人像》都表现出素描的精到和运笔设色的大胆沉着。

    法国肖像画从17世纪向18世纪过渡的代表是利戈(Rigaud,1659—1743)和拉杰利埃尔(LargiUiere,1656—1746)。利戈专为国王绘制标准像,其代表作《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很有气派。拉杰利埃尔则给上层社会留影。他的代表作《画家及其妻女》把自己一家的亲密和谐表达得淋漓尽致。在女肖像方面名重一时的纳吉埃(Natier,1685—1766)能把贵妇们画得漂亮,如《黛散伯爵夫人》。纳吉埃的女婿托盖(Tocque,1696—1772)更能使贵妇们迷人,《王后莱金丝卡》堪称宫廷肖像少见的佳作。拉都(IJaTour,1704—1788)和佩罗诺(Perronneau,1715—1783)不但在油画上同他们不相上下而且还使色粉画的逸韵达到前所未有的境界。感觉敏锐,色调微妙,善于捕捉瞬间表情,在真实的基础上美化对象是他们的共同特点。

    随着罗可可风遭到猛烈抨击,艺术的美化逐渐让位于再现生活。以理性反对自由放任,以回归自然反对矫揉造作的风俗画、静物画取代了装饰画、历史画。开辟风俗画新路的格勒兹(creuse,1725—1806)在1761年沙龙展出《乡村的订婚》,大获成功,它真实地展现了法国农村家庭最重要的事件。画中小伙子送聘金时的恭敬,姑娘内心的喜悦和外表的腼腆,公证人的全神贯注,小妹妹的难舍难分,大姐的满腔妒忌使狄德罗欣赏不已,认为“画上的每个人都恰如其位”。格勒兹极重题材的选择,《父亲的诅咒》、《被惩罚的儿子归来》、《打破的水罐》都以出色的艺术语言,巧妙地宣扬了资产者的道德观念,受到公众的盛赞。不过,这位“提倡贞操的画家”从1780年起,便几乎专门致力于肖像画了。他感情真挚,笔调灵妙,色彩透明。《送奶女》、《小鸟死了》把平凡人家女孩的心灵画得纯洁高尚,使宫廷肖像相形见绌。

    在万事崇尚奢华的路易十五时代,夏尔丹沉穆凝重的静物画愈显醇美动人。画家的眼睛静静地注视着碟子、鱼、水果、面包这些极其普通的东西,从中发掘深藏的美。人们司空见惯、以致不屑一顾的物品被点石成金地赋予了隽永深长的诗意。它们是《钢水罐》、《乐器》、《厨桌》、《蛋糕》、《带高脚杯的静物》。夏尔丹的人物画同样浑博精深,《祈祷》只画了一位母亲和两个儿童,便充分展现了市民阶层的生活境遇和品格情操。《集市归来》的那位家庭主妇正靠着油亮的旧橱柜,喘着粗气,笔调的自然和质感的逼真使人们很容易地感受到画中的温暖、生命、时代气息,而这却是其他静物画家和风俗画家望尘莫及的。

    在风景画上值得一提的是威尔奈(Vemet,1714—1789),其《灯塔》、《洛托之桥》在手法的大胆和色彩的明亮上,远远地超过了那一时代,说它们预示着柯罗的意大利风景并非溢美之词。罗伯尔(Robert,1733—1808)描绘罗马遗迹的风景使古代废墟带上真实美丽的天空。《戛尔桥》构图的巧妙和运用色调对比抒写晚霞的新颖手法则表现出他过人的敏感。

    二、17、18世纪法国雕塑

    正如16世纪画家云集的枫丹白露王宫,17世纪的凡尔赛宫荟集了法国最优秀的雕塑家。它的花园以精美华丽著称于世,集中体现了路易十四时代严谨高贵的官方艺术风格。比比皆是、令人目不暇接的圆雕、浮雕使其更加精美丰富,成为欧洲艺术的一颗明珠。这些雕塑均取材于古代神话,却从生活中汲取优美形象、姿态,使神人性化,因而活泼生动,真切感人。

    吉拉尔东(Fraugois Girardon1628—1715)是勒布会在凡尔赛宫最主要的合作者,他为花园留下的宏伟作品最好地体现了该时代的法国古典风格。他以10年之功完成的群雕《仙女们服侍阿波罗》优雅典丽,闲逸而不失稳重。巨大的浮雕《仙女们的沐浴》清丽而富有肉感,构图安排表现出过人的天分。他在近景上表现浴后在水边小憩的仙女们,突出人体的优美。她们正在微笑地观看着中景上正在击水、打闹的一群女伴。两位闪躲着向远景遁去的女孩回转身来,随时准备重新加入“战斗”。动与静、远与近的关系安排得恰到好处,并使柔美的人体充满生命的欢愉。

    凡尔赛宫的另一位雕塑大师库瓦兹沃(Antoin Coysevox1640—1720)参加了大理石宫院、长廊、战争厅的设计、装饰工作,并为花园制作了《加隆河》和《多尔多汉河》,以娴熟技巧为古典风格注人了强劲雄健的表现力。现存杜勒利公园的《墨丘里》让旅行神手握缓绳,悠闲自得地斜卧在一匹飞驰的骏马身上,马的双翅和波浪一般的鬃尾造成强烈的动感和装饰趣味,反映出艺术家非凡的想像力。

    吉拉尔东和库瓦兹沃都是为同代人塑像的高手,前者为旺多姆广场所作的《路易十四骑马像》(缩小件藏卢浮宫)和后者为卡姆瓦莱公馆(现为巴黎市博物馆)所作的《路易十四立像》都是最令“太阳王”得意之作,以规范的形态表现庄重无比的神情。库瓦兹沃在为大孔德公爵和勃民第公爵夫人塑像时,以强烈肯定的手法使形体的感染力得以充分发挥,令人物神采飞扬,宛然若生。

    库瓦兹沃的得意弟子古斯都兄弟(Nicolas Coustou,1658—1733和Guillaum Coustou1677—1746)继承了老师准确坚实的特点,同时通过人物与动物的巧妙组合而使法国雕刻大放光采。尼古拉·古斯都的《萨奥纳河》和吉奥姆·古斯都的《罗纳河》匠心独运地让河神躺卧在狮身之上,使人体和兽毛的质感相得益彰。他们为凡尔赛宫、马尔里宫作了大量雕塑,其中两尊《马尔里骏马》巨雕现在矗立在协和广场上。那前蹄腾起,昂首嘶鸣的八尺飞龙和紧抓辔头,与烈马相搏的英俊青年造就了对比强烈、气氛紧张的艺术效果,堪称法国雕刻中最激动人心之作。

    17世纪法国最伟大的雕塑家却是那位未曾奔赴凡尔赛的普热(Pierre Puget1622—1694),这似乎出人意外,却又在情理之中。这位性格刚强可比米开朗基罗的艺术大师,在21岁时便以绘画驰名意大利,31岁回到马赛之后,又立即以土伦城市政厅的女像柱一鸣惊人。他远离路易十四王宫所在的凡尔赛,却因此得以保持和尽情发挥其粗犷奔放、坚劲雄奇的特点。他送到凡尔赛去的组雕《克洛多纳的米隆》和《帕尔修斯与安德罗梅达》以其搏斗、挣扎的激烈表达,与严正、逸雅的官方风格大相径庭。这种格格不入既是手法上的,更是审美趣味上的。他所作的浮雕《亚历山大与狄奥根》、群雕《帕西》、圆雕《休息的高卢力士》、《祈祷的夏尔·勃洛美》都使我们看到,在他的凿下从无平静的线条和雅致的装饰美,一切都在剧烈的冲击之中,那凸起的肌肉、扭曲的身体、冲撞在一起的线和面令人不禁想到鲁本斯的油画。普热手法丰富夸张、构思时的激情与幻想都远远地超越了古典主义的美学范畴,而成为浪漫主义的先驱。

    雕塑家彼加尔(Pigalle1714—1785)在保持宏大气魄的同时,突破了法国传统的典雅稳重,塑造出动作和表情都较为强烈的形象。《绑鞋带的墨丘里》有着即将腾空而去的轻盈迅捷。《萨克森元帅墓》则表现出豪迈的英雄主义。艺术家着意拉长人物的身躯,让气吞山河的统帅步伐稳健、神情安详地走向归宿,同时一位以王后般美丽的形象出现的妇女正在哀求死神不要打开墓门。

    法尔科内(Faloonet,1716—1791)是罗可可风格在雕塑上的绝妙代表,他灵巧、轻快地为轻佻、享乐的艺术提供纤秀、娇媚的典型。他的作品《音乐》、《冬》得到蓬巴杜夫人的喜爱,使他成为雕塑工厂的负责人。在他的凿下,坚硬的石头变作冰肌玉肤的仙女、浴女,柔润的、小而尖的手足是其作品的重要标志。法尔科内似乎还觉得使用大理石材料终不能尽圆润之美,于是,她们便由他领导的塞维尔瓷器车间来制作,并在装饰君王宫室时派上了最好的用场。

    活跃在18世纪末的3位法国雕塑家是帕儒(Pajou,1730—1809),克洛迪欧(Clodion,1738—1814)和乌东(Houdon,1741—1828)。帕儒继续着法尔科内的风格,卢浮宫所藏的《普赛克》将与爱神丘比特结合的少女那神魂震荡之态尽数写出,让秀美与激情达到奇妙的平衡。克洛迪欧则喜爱使用迅速便捷的材料,富有肉感、奔放不羁的女人体是他最擅长的领域。在以大型作品为新古典主义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他还为了该时代的装饰需要,制作了大量陶土小雕塑。那些带着小桑陀尔击鼓起舞的林妖和小爱神嬉戏的女酒神都是他驰骋遐思的极好场所。年轻时得到彼加尔指导的乌东是使石像具有精神和生命的大师,他塑的狄安娜是那样无拘无束地跳着,神韵悠然地沐浴着阳光。狄德罗、卢梭、米拉波、伏尔泰、华盛顿、弗兰克林也都经他手而神采飞扬。其中,《伏尔泰坐像》尤享盛誉。伟大思想家的双手神经质地按着椅把,身躯微微前倾,智慧而狡狯的目光似乎要穿透面前的一切,在不可数计的18世纪雕像中,以它作为法国的代表,无疑是当之无愧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