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几个地方还亮着灯,比如养心殿,还灯火通明!因为陆东源还没有休息!
看着面前还非常多的奏折,陆东源忍不住叹息了一口气,伸了伸懒腰,眼睛都开始发困了。
没有想到这奏折会那么的多,说实话,陆东源有点怀念以前了,以前哪里有那么多的奏折啊!
现在陆东源有点理解崇祯了,不容易啊!当一个皇帝难啊!
为何会这样说?因为以前的很多奏折基本上都是被魏忠贤给处理了,到了陆东源这里,基本上只要签字画押就可以了。
但现在不行了,曹化淳这人比魏忠贤谨慎,他知道自己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他只是把这些奏折分门别类的整理出来,至于要怎么处理,他基本上不多话!
而内阁现在也是一样,黄立极此人本来在魏忠贤时期都是不轻易做主,什么都是以魏忠贤的意见为主,现在魏忠贤不在了,他更不做主了。
所以这个劳动量就很大了,明朝疆域大,大事小事全都汇总到陆东源这里,那信息量就很恐怖了。差不多每天送进宫的奏折能用吨来衡量!
而送到陆东源的案上,最少也得用百公斤来衡量,这种工作强度,再强的人也受不了啊!
再这样下去,早晚得和崇祯一样干成工作狂!迷失于文山会海之中!陆东源看着这一堆的材料暗暗想道。
必须得放权啊!陆东源心想,但这东西也是一个悖论。其实就是相权与王权的矛盾。
在历朝历代,这种矛盾都是存在的,给予丞相的权力太大,就容易王权被架空。被架空后,连皇帝自己的安全都不能保证,最典型的就是汉朝的时候。
每当宫廷政变,丞相都是有参与的。比如霍光、王莽,皇帝在他们面前都要说话轻一点。像王莽和曹操,直接让皇帝下台。
所以唐朝的时候,丞相分了好几个,但丞相的势力还是太大,有时皇帝都要吃瘪。党争就是那会开始的,两派人你斗我,我斗你的。
到了宋朝,吸取唐朝的教训,武人不能当丞相了,而且也没丞相这个职位,改为枢密使,把职权分为几块,一个人负责一块。
到了明朝,老朱干脆就不设丞相了,把胡惟庸干翻以后,在宋朝的基础上,设立内阁,四五个内阁大臣,只能商量怎么办,最后的拍板,由皇帝自己来!
但这样一来,皇帝要负责的事情就和目前陆东源所经历的一样,小山似的一大堆材料,能让皇帝从早忙到晚,忙到没有时间祸害下美女,享受人生。
于是后来老朱的子孙们又想出个偷懒的法子,那就是司礼监,让太监们帮着皇帝来分担这繁重的任务。
不要以为太监们水平不行,比如曹化淳,那是从小入宫,然后接受的是内廷的精英教育,专门培养出来为皇帝分担工作的。
司礼监有秉笔和司印两个职位,设立的初衷都是为皇帝分担工作,皇帝只负责提意见,然后由两人完成最后的程序,再然后给内阁的成员执行。
如果内阁成员觉得不妥,又可以封还。如果内阁觉得能执行,才能刊行天下。
但这事时间长了,就容易出魏忠贤这样的权阉,因为这想当于太监们把文官们的权力给夺了,文官们怎么能同意?所以明朝被骂得最惨的就是这个。
而陆东源现在才把魏忠贤给干死,怎么可能冒险给太监们那么大的权力?虽说曹化淳这人厚道,懂规矩,但时间长了,谁能说得准?
所以这就是陆东源现在苦逼的原因了,不放心别人,所以就自己遭罪!
“这样下去早晚是过劳死的节奏啊!”陆东源喃喃的说道,古代的时候可没有劳模的说法,再说了劳模皇帝崇祯好像最后还亡了国,太讽刺了!
陆东源放下笔,看着面前的蜡烛出神,这没有电的晚上工作,实在是对眼睛最大的迫害啊!
得必须找到一个解决之道!想到这,陆东源的脑海中不禁想起了军机处这个说法。
军机处的出现毫无疑问是对于明朝制度的改进,首先防止了阉党的出现,清朝一朝,最有权势的李莲英其实也是靠耳边风来实现的。
而军机处的成员说白了就是一群秘书,干活有你,享受的时候没你的份,这无疑是比较科学的,有效的防止了成员的做大。
但好像清朝的另一个劳模皇帝道光也没有实现一代明君的夙愿!陆东源有点苦恼了。
这什么样的制度设计,不论再科学,关键还是得看人啊,像军机处的初创者雍正,好像也是整天苦逼的批阅奏折啊!
感觉越想越头大的陆东源干脆走出大殿,想到外面走走散散心,当凉风吹过,陆东源感觉头脑终于清醒一点。
不管什么制度,最重要的是制约!陆东源一边走,一边回想着自己记忆中各国的制度,终于得出这个结论。
不是有句话说过,没有制约的权利导致的就是腐败。陆东源慢慢的分析着这些制度,真正能做的好的,其实就是能够实行制约的。
所谓的一代明君,从来都不是什么劳模,把国家的大事一个人干,即使超人也不行啊!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能够做到发挥下属的积极性,只要能够做到这点,就会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感觉。一个优秀的厨师,只要负责完成那最后的一道工序即可。
至于什么买菜、洗菜、配料什么的,如果完全自己干,那就是忙得要死,顾此失彼。
反之,如果各个工序都有人负责,而自己只负责最后的出锅,那就会很清闲,效率也最高。
必须得给内阁一定的权力,陆东源暗暗的想到,一个优秀的内阁,能够帮自己分担许多的麻烦。但可惜的是,目前的内阁,根本就达不到陆东源的期许。
说实话,陆东源最近一直在考虑的,就是关于朝廷政局的布局,要想治理好这个国家,光靠自己一人是不行的。
对于前两天朝廷上发生的事,说实话,也是给陆东源提了个醒,那就是关于阉党的何去何从?
是学着崇祯那样的完全打翻,最后取而代之的是其他人?比如让孙承宗等有能力的人上位?
但孙承宗不一定是一个好的内阁大臣,一个优秀的首辅必须能够控制大局,有举重若轻的感觉。但孙承宗明显不是。
而且陆东源现在还有一个担心,他担心让东林党人做大!目前孙承宗等人也好,曹化淳也罢,说实话,他们的政治理念和东林党人差不多。
都是儒家理学教育熏陶出来的,不是说儒家不好,但儒家的有些观念,被后人改动得太多,而且儒家先天也存在着不足。儒学本来就是只适合小国寡民。
想靠他们来开疆扩土,那是不可能的!或者说守土都指望不上,后来的崇祯用铁一般的事实教育了自己。
崇祯十七年间换了二十一任首辅,这个频率简直太恐怖,这其中虽然有崇祯的关系,但是也和官员们有关系!
所以对于阉党,陆东源不准备大动,但像崔呈秀和许显纯等人陆东源不准备留在朝廷中。主要这些人本身能力有限,人品也差!
陆东源准备把马士英招进朝廷,内阁黄立极能力有限,还是让他致仕吧。施鳯来此人还是有才干,让他当首辅,然后由马士英辅之!
至于东林那些人,陆东源都不准备大用,都是一群只会玩嘴炮的,那怕史上评价最高的史可法,此人能力其实非常有限,只不过气节高。
而且史可法这可是把双刃剑啊,用不好会伤了自己,想到陆东源以后要干的事,陆东源觉得还是让史可法在地方当一个能吏算了。
至于其他的什么水太凉先生、周延儒等人,那就呵呵了,陆东源可没有兴趣用这些人。那都是些大坑,非常坑!
对于自己目前的困境,陆东源准备晾王体乾两天,然后让这家伙继续干掌印太监,权力必须制衡,虽然曹化淳这人比较本分。
但坏事也就坏事在本分上,属于那种读书读傻了的人,身为太监,心却向读书人,没有王体乾制约,估计很快朝中就是一片清流,这些清流可是比臭水还恐怖!
军机处要扩大,把司礼监包括进来,还有也要从翰林中选人,其实就是一个秘书班子,任务,就是帮自己分担担子。
想着这些,陆东源感觉前路艰难,自己要干的事还有很多,真的不容乐观啊。哎,当皇帝难,当一个合格的皇帝更难,当一个合格的悠闲皇帝更是难上加难!
这皇帝真不是人干的职业啊!陆东源叹息一声,看着外面浓重的夜色,然后苦逼的继续回去继续工作,哎,想不到当皇帝了也还是加班狗一只啊!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