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境的魔力
流沙
一个名叫维克多·弗兰克的德国精神病博士曾经在纳粹集中营里被关押了很多日子,饱受了纳粹分子的凌辱和非人的对待。
弗兰克曾经绝望过,因为这里只有屠杀和血腥,没有人性,没有尊严。那些持枪的人,都是野兽,可以不眨眼地屠杀一位母亲、儿童或者老人。
他时刻生活在恐惧中,这种对死的恐惧让他感到一种巨大的情绪压力。集中营里,每天都有因此而发疯的人。弗兰克知道,如果不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也难以逃脱精神失常的厄运。
有一次,弗兰克随着长长的队伍到集中营的工地上去劳动。一路上,他产生了一种幻觉,晚上能不能活着回来?是否能吃上晚餐?他的鞋带断了,能不能找到一根新的?这些幻觉让他感到厌倦和不安。
于是,他强迫自己不再想那些倒霉的事,而是刻意幻想自己正走在前去演讲的路上,来到一间宽敞明亮的教室中,精神饱满地在台上发表演讲。
他的脸上慢慢浮现出了笑容。
弗兰克发现,这是久违的笑容,多年来,它从来没有出现过。当知道自己也会笑的时候,弗兰克预感到,他不会死在集中营里,他会活着走出这个魔鬼般的地方。
多年后,从集中营里释放出来时,弗兰克看上去精神很好。他的朋友不相信,一个人在魔窟里会依然保持年轻。
这就是心境的魔力。有时候,一个人的精神可以击败许多厄运。因为,对于人的生命而言,要存活,只要一箪食、一钵水足矣;但要活得精彩,就需要有宽广的心胸、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化解痛苦的智慧。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不是活在物质里,而是活在自己的精神里。如果精神垮了,没有人救得了你,即使是上帝也不能。
放逐情绪
莫小米
父亲去世之后,年迈的母亲将自己安排得比我们预期的要好得多。
那天无意中看见她的日记,发现一颗曾经沧海的心,梳理得那么通顺。她的日记是表格式的,格式的限制使她删去了所有废话。在日期、天气栏的后面,逐一列着户外活动、读书看报、来信来客、娱乐、健康……值得一提的是最后那一栏:情绪。有一天她在那一栏里写着:
“高兴,感到时间不够用。”另一天是“舒服极了”,有时更简单:“稳定”
、“安宁”,当然也有不佳之时:“差,不想说话。”“莫名其妙地流了点泪。”
刚出差回来的我指着“流了点泪”那一栏问:“妈,这是为什么?哪一天?”
她想半天,想不起来,傻笑自己:“你瞧,想都想不起,肯定是什么事儿也没有,自寻烦恼,真是犯不着。”
忽然觉得母亲了不起,她发明了这么一个记载情绪的方式来管理情绪,或者说是放逐情绪。
情绪在很多时候管着我们的一切。不是吗?只要情绪愿意,它想让我们哭我们就得哭,想让我们笑我们就得笑。哭和笑,也就决定了我们一天会干什么。像文中的母亲那样睿智吧,我们把情绪放逐,让它老实地听我们的。
让情绪引导成功
卢军强
一阵震天动地的轰鸣声,在韩国首尔,闻名遐迩的三丰百货大楼在一瞬间倒塌了,近千人刹那间被埋入瓦石之下。挖掘救援进行到了第16天,所有援救人员,甚至几乎所有的国民都认为,这种挖掘只不过是“人道主义尽职”行动而已。然而,出人意料的事发生了。
一个营救人员忽然听到洞下隐约有声,几分钟后,他发现在这个废墟洞底,在一堆正在腐烂的尸体旁边,一位姑娘正睁大眼睛盯着他!一个在废墟中埋了16天被困377小时的人竟奇迹般生还了!当援救指挥人员询问她的,她以清晰的语言回答:“我叫朴胜贤,今年19岁,是三丰百货大楼儿童服装部的售货员。”当询问的人重复一遍有误时,她又微笑着摇摇头做了更正。这又让人惊愕万分。医生对她做了紧急处理后,好奇地问:“你是靠吃什么来维持生存的?”她的回答竟然是——“没有吃过一点儿东西,没有喝过一滴水。”这使所有在场的医务人员都目瞪口呆,难置一言,不少人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恢复体力后的朴胜贤告诉惊讶的人们:“首先,我觉得我还年轻,我热爱生命,深深地知道我的父母、家人、亲戚、朋友都渴望我能活。我不断地平静自己焦躁的情绪,想象他们如何企盼我活下去。此外,我深信,营救人员一定在千方百计竭尽全力挖掘寻找。我的情绪很稳定,除了睡还是睡。”这个心理学史上的奇迹,曾经引起医学界相当多的关注和争论,也经常被心理学界引为论据。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在另一起矿难事故中,在被紧急抢救出来的7个人中,有4人的死亡检验结果是情绪焦躁以及恐惧而造成的。
遗憾的是,无论前一个还是后一个事件,评论家和读者看到的也往往只是“信念的力量”,强调的也是信念是多么多么的重要,但是除了反复强调的信念之外,却很少去考虑情绪对人的影响,并由此看到“注重自己的心理情绪”又是多么重要——16天不喝水存活的纪录,不是信念所能解释的。一个医学专家说,正是平静的心态大大降低了她的能量消耗。人是一个复杂的动物,有相当多的潜能被埋藏在情绪的深处。这种能量尽管被信念激发,但是却受情绪的调动,直接和心理暗示相联系。人们在情绪高昂的时候创造力是旺盛的,灵感也往往不期而至;而在情绪低落的时候,不仅身体机能容易受到病痛的骚扰,处理事情的能力也会大打折扣。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也是“祸不单行”所折射的道理。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有的人本来不郁闷,天天把郁闷挂在口头,人不仅会变得容易冲动,也会变得郁闷起来了。所以,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积极的调控情绪的能力非常重要。注意控制并消除一些消极的个人情绪,尤其当遭遇困难和打击时,我们应该自己对自己说“我很坚强我不会倒下”,“我能行”,“我要快乐地生活”而不是“好烦”、“好郁闷”。
总之,我们应该学会把振奋人心的情绪喊给自己,充分调动自己的心理潜能,为自己增添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牢骚太盛防肠断
佚名
我小时候和奶奶一起住在阿肯色州的斯坦斐。奶奶开着一处小店。
每当有牢骚满腹、喋喋不休而出名的顾客来到她老人家的小店时,不管我在做什么,她都会把我拉到身边,神秘兮兮地说:“丫头,来,进来!”当然我都是很听话地进去。
奶奶就会问她的主顾:“今天怎么样啊,托马斯老弟?”
那人就会长叹一声:“不怎么样。今天不怎么样,赫德森大姐。你看看,这夏天,这大热天,我讨厌它,噢,简直是烦透了,它可把我折腾得够呛。我受不了这热,真要命。”
奶奶抱着胳膊,淡漠地站着,低声地嘟囔:“唔,嗯哼,嗯哼。”边向我眨眨眼,确信这些抱怨唠叨都灌到我耳朵里去了。
再有一次,一个牢骚满腹的人抱怨道:“犁地这活儿让我烦透了。尘土飞扬真糟心,骡子也犟脾气不听使唤,真是一点也不听话,要命透了。我再也干不下去了。我的腿脚,还有我的手,酸痛酸痛的,眼睛也迷了,鼻子也呛了,我再也受不了了!”
这时候奶奶还是抱着胳膊,淡淡地站着,咕哝道:“唔,嗯哼,嗯哼。”边看着我,点点头。这些牢骚满腹的家伙一出店门,奶奶就把我叫到跟前,不厌其烦地对我说:“丫头,每个夜晚都有一些人——不论是黑人还是白人,富人还是穷鬼——酣然入眠,但却一睡不起。丫头,看那些与世永诀的人,温柔乡中不觉暖和的被窝已成为冰冷的灵柩,羊毛毯已成为裹尸布,他们再也不可能为糟天气或倔骡子去抱怨唠叨上5分钟或10分钟了。记着,丫头,牢骚太盛防肠断。要是你对什么事不满意,那就设法去改变它;如果改变不了,那就换种态度去对待,千万不要抱怨唠叨。”
据说人在一生中接受如此教育的机会不多,而奶奶在我刚到13岁的时候,就抓住每个这样的机会来教育我。
牢骚满腹不仅使人颓唐,而且导致危险——它在给猛兽发信号:猎物就在你鼻子底下哩。
活给自己看
小想
她是个很成功的女子,不到30岁的年纪,就有诸多小说出版,虽然没有给她带来太大的名气,却带来了足够的财富——那些小说,大多被影视公司选中,然后她自己改编成剧本。3的时间,她就在那个美丽的城市拥有了足够优越的生活。
也许是性格的缘故,她却并不为此张扬,不太爱说话,穿平常的衣衫,不化妆不戴首饰。
那次,报社决定在由她的一部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播出时,为她做个专访。记者过去,她却显得羞涩,不知道应该说什么。后来记者说,干脆,你该做什么做什么,让我从旁观者的角度看看你的生活吧。
她好像才放松下来,笑笑,打开电脑,不再为无法应对记者的问题而为难。
那天的她,穿了件再平常不过的纯棉T恤,牛仔裤,头发扎成松松的马尾。打开电脑回了两封邮件,关闭,说,今天,我原本是打算要逛街的。
记者欣然愿意同往。
她逛街的习惯,看起来更似小女孩,喜欢那些琳琅满目的小饰品,但只是逛,并不买什么。最后她走进一家纯正的品牌首饰店。
进了店里,店员却并不热情,那天的记者也是再寻常不过的装扮,T恤和平底鞋,看过去,她们都是处境太过寻常的女子。但她,的确不是,记者在她的玻璃书柜中看到一些物品,价值自是不菲的,似乎,她喜欢这些精致的小首饰,她想要,实在买得起;也不是为佩戴,只为喜欢收藏。
对店员略略冷落的态度,她似乎并未留意到,很快,在展示柜内看中一条细细的镶嵌了一圈精巧钻石的手链,记者下意识地贴近去看价格,而她只微笑着对离得最近的店员说,请取这条手链看一下好吗?
店员的眼神明显带着不屑,自她们进门,已用那种不屑的眼光将她们从上到下打量过了,现在听她这样一说,女孩挑挑眉毛说,那条手链现在打八折,折后价是3800元,一分都不能少了,你确定要看吗?
记者一下子气愤起来,明显地,店员在歧视她。刚要对此提出异议,她却拉拉记者的衣袖,笑笑说,既然这样,我们走吧。然后依旧微笑着,牵着记者离开了那家首饰店。
走出门来,记者还在为此愤愤不平,一是为对方这种以貌取人的态度,再是为她委屈,她实在算是有钱的女子,实在不必受这份委屈。但看上去,她却真的不在意,心平气和地离开了。
随后,她在另外一家店里买到更好的手链。
回去,记者还记得她被冷落的那一幕,忍不住说,当时,你为什么不指责那个小店员。
指责她干什么呢?指责她态度不好还是没有看出我是个有钱人?她笑,生活不是过给别人看的,而是过给我们自己看的。自己知道就好。
记者一怔,却忽然在那一刻,找到了自己采访的亮点,也终于知道了她成功的根源,一个活给自己看的女子,不为诸多的虚名和浮华所累,她注定活得更简单更好。
生活是自己的,不是给别人看的,每天的24小时里,我们都会做许多事情,这些不是在舞台上的表演,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每天都努力学习,积极成长,这样我们才会拥有好的心情。
驯服情绪的野马
[美]奥里森·马登
一位崭露头角的候选人,向一位资深的政客请教如何拉选票,如何在政治上获得成功。
政客提出了一个条件:“你每次打断我说话,就得付5美元。”
候选人说:“没问题。”
政客说:“第一条,听到别人诋毁或污蔑你时,切勿动怒。”
“我能做到,不管人们说我什么,我都不会生气,我对别人的话毫不在意。”
“很好,但是,坦白地说,我不愿意让你这种不道德的流氓当选……”
“先生,你怎么能……”
“请付5美元。”
“这只是一个教训,对吗?”
“是的,这是一个教训,但我确实认为你是一个流氓……”
“你怎么能这么说……”
“请付5美元。”
“嗬!嗬!”候选人气急败坏地说,“这又是一个教训,你的10美元赚得也太容易了!”
“没错,10美元。是不是把钱付清我们再继续?谁知道你是不是一个不讲信用的无赖……”
“你这个可恶的家伙!”
“请付5美元。”
“啊!又一个教训,我还是控制控制自己的情绪吧。”
“好,我并不是那么想的,我认为你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物,考虑到你低贱的家庭出身以及那个声名狼藉的父亲……”
“你才是个声名狼藉的恶棍!”
“请付5美元。”
就这样,年轻的候选人交了20美元的学费,上了一堂自我克制课。
在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那些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总是使人难堪、窘迫,甚至伤害别人的自尊心、自信心。出言不逊不会给任何人带来任何好处,暴怒源于内心的虚弱,没有人会因为它而更强大、更富有、更快乐。
请记住,自我控制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每个人都可以获得这种能力。所以,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克制情绪
佚名
有一位经理,一大早起床,发现上班时间快要来不及了,便急急忙忙地开了车往公司急奔。
一路上,为了赶时间,这位经理连闯了几个红灯,终于在一个路口被警察拦了下来,给他开了罚单。
这样一来,上班更是要迟到了。到了办公室之后,这位经理有如吃了火药一般,看到桌上放着几封昨天下班前便已交代秘书寄出的信件,更是顿生无名之火,当即就把秘书叫了进来,劈头就是一阵痛骂。
秘书被骂得颇为莫名其妙,拿着未寄出的信件,又如法炮制狠批总机小姐,责怪她昨天没有提醒她寄信。
总机小姐被骂得心情恶劣之至,便找来公司内职位最低的清洁工,借题发挥,对清洁工的工作,没头没脑地,又是一连串声色俱厉的指责。
清洁工没有人可以再骂下去,只得憋着一肚子闷气。
下班回到家,清洁工见到读小学的儿子趴在地上看电视,衣服、书包、零食,丢得满地都是,当下逮住机会,便把儿子好好地修理了一顿。
儿子电视也看不成了,愤愤地回到自己的卧房,见到家里那只大懒猫正盘踞在房门口,一时腾起一股怒火,立即狠狠地一脚,把猫儿给踢得远远的。
无故遭殃的猫儿百思不解:“我这又是招谁惹谁啦?”
一个有趣而又颇令我们深思的坏情绪循环。看起来似乎不可思议,但是事实上它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坏情绪的开始各有各的不同,但延续的方式却是相同的。克制住自己,世界才会和谐美好起来。
控制自己
寒冬
18世纪美国着名政治家富兰克林工作时和沃茨印刷厂的管理员发生了一场误会。这场误会导致了他们彼此之间的憎恨,甚至演变成激烈的敌对状态。这位管理员为了显示他对富兰克林一个人在排版间工作的不满,把房里的蜡烛全部都收了起来。这种情形一连发生了几次,最后当富兰克林到库房里排版一篇预备在第二天晚上发表的稿子,在版桌前坐下时,却怎么也找不到蜡烛。
富兰克林立刻跳起来,奔向地下室,将管理员痛骂了一顿。岂料管理员转过头以一种充满镇静与自制的声调说道:“呀,你今天有点儿激动吧,不是吗?”
他这句话就像一把锐利的短剑,一下子刺进了富兰克林的身体。富兰克林逃回了库房。
当富兰克林把这件事反省了一遍之后,他立即看出了自己的错误。
坦率说来,他很不愿意采取行动来化解自己的错误;然而,富兰克林知道,必须向那个人道歉,内心才能平静。最后,他费了很长的时间才下定决心,去了地下室,把那位管理员叫到门边:“我是回来为我的行为道歉的——如果你愿意接受的话。”管理员脸上又露出了微笑,他说:
“你用不着向我道歉,这里除了这四堵墙壁,以及你和我之外,并没有别人听见你刚才所说的话。因此,我们不如就把这事忘了吧。”
后来,这件事成为富兰克林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富兰克林说:“这件事教育了我。一个人除非先控制自己。否则他将无法控制别人。”这也使我们明白了这句话的真正意义:“如果想要毁灭一个人,必先使他疯狂。”
疯狂是魔鬼,它能让一个人毁灭。但是,疯狂只是一种情绪而已,唯一可以禁锢的牢笼就是我们的控制力。如果滴水不漏,那么疯狂只能作为一个词语在字典里呆着;如果放任它为所欲为,后果真的不堪设想。所以,让疯狂终老牢笼还是成功越狱控制我们,就看我们如何来控制自己。
生气的理由
绿叶
塞车严重,仍亮着红灯,时间急迫。你烦躁地看着手表的秒针。终于亮起绿灯,可是你前面的车子却迟迟不启动,开车的人正在发呆。你愤怒地狂按喇叭。那个人似乎惊醒了,仓促地发动车子,而你却在几秒钟前还陷于不快的情绪之中。
美国研究应激反应的专家理查德·卡尔森说:“我们的恼怒有80%是自己造成的。”这位加利福尼亚人在讨论会上教人们如何不生气。他还就此写了一本书,把防止激动的方法归纳为:“请冷静下来!要承认生活是不公平的。任何人都不是完美的,任何事情都不会按计划进行。”从20世纪50年代起,应激反应这个词才被医务人员用来说明身体和精神对极端刺激(噪音、时间压力和冲突)的防卫反应。
现在研究人员知道,应激反应是在头脑中产生的。即使是非常轻微的恼怒情绪,大脑也会命令分泌出更多的应激激素。这时,呼吸道扩张,大脑、心脏和肌肉系统会吸入更多的氧气,血管扩张,心脏加快跳动,血糖值升高。
埃森医学心理学研究所所长曼弗雷德·步舍德洛夫斯基说:“短时间的应激反应是无害的。”还说:“使人受到压力是长时间的应激反应。”他的研究调查结果显示:“61%的德国人感到在工作中不能胜任,30%的人因为无法处理好工作和家庭的关系而有压力,20%的人抱怨与主管之间的关系紧张,16%的人说在上班时精神紧张。”
理查德·卡尔森提出一条黄金规则,即“不要让小事情牵着鼻子走”。他建议:“要冷静,要理解别人。表现出感激之情,别人会高兴,自我感觉也会更好。”
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不仅生活有趣,也可以博得别人的好感。
每天至少对一个人说,你为什么赏识他;不要只看别人的缺点,这种做法会导致双方不愉悦;不要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权利,这只是浪费精力;不要总试图纠正别人,要经常面带微笑;不要打断别人的话,不要让别人为你的过失负责;接受不成功的事实,天不会因此而塌下来;请忘记凡事必须完美的想法,你自己也不是完美的,这样,生活才能轻松愉快。
当你抑制不住生气时,请反问自己:“一年后,生气的理由是否还那么重要?”这会使你对许多事情得到正确的看法。
发火的习惯
佚名
一个人向牧师忏悔,认为自己大体上算个好人,但常常发火。
“发火?”牧师问,“这成了你的习惯吗?”
“是的。”忏悔的人回答。
“那么,请你发个火给我看一看。”
这个人很为难地笑了,说发不出来。
牧师说:“如果发火真成了你的习惯,就能够想发就发。如果发不出来,就证明它不属于你,不是你的东西,你还留着干吗?”
此人默然而退。
可那些坏脾气我们为什么总要保留呢?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帮助吗?不会。它会使我们变得讨人喜欢吗?也不会。它会让事情都变得美好吗?更不会了。如果是这样,就丢掉它吧。
谦卑的推销员
佚名
一个推销员来到一家超市推销他们公司的香皂。超市老板正忙着指挥职员们上货,于是便不耐烦地挥挥手说道:“没看见我正忙着吗?
再说我这里货很多,以后再说吧!”
推销员仍然不死心,继续鼓动着如簧之舌,打算说服那个老板。
那老板显然是被惹火了,破口大骂道:“还有完没完?刚才是给你面子,不想让你难堪,可你这个家伙却不知好歹!赶紧带着你的东西立刻滚蛋!”
这个推销员一边收拾自己的箱子,一边心平气和地对老板说:“十分抱歉,我刚做业务不久,不懂的地方很多,希望您不吝赐教……对啦!要是我想把这种香皂向其他地方推销的话,我该怎么说呢?”
老板的态度有所好转,见其诚恳,便对他演示了一番。只见老板把这香皂的好处说了一大串,推销员由衷地赞道:“没想到您对我们公司的产品这么了解,所说的话也这么有说服力……”推销员的话让老板很满足,最后,超市老板竟定下了大批香皂。
后来,这个推销员成了一个企业家。
如果推销员在面对老板的破口大骂时原样进行反击,我们能想象得到后果是什么,是的,不欢而散。那么这个故事也没有发生的可能了。推销员之所以能得到最好的结果,就是因为他控制了自己的情绪。可想而知,也正是这种自我控制的能力令他最终走向了成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