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爸爸不如好爸爸-给孩子讲成功者的投资和创业故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谁都想让自己的孩子创业,谁都想赚钱,但如何才能成功创业,这是一个让千千万万的人苦思冥想而不得路径的问题。家长也许并非一个创业者,但众多的创业案例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成功创业者有相同的特征:一是全心开发自己的市场。二是根据自己的经营理念与价值观进行市场竞争与经营自己的企业。三是自认为是市场蚕食者,而不是市场鲸吞者。四是善于预测未来,进而规范产品、市场营销策略及相关管理方法。五是善于用人。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从小立志

    1839年7月8日,约翰·洛克菲勒出生于纽约州哈得逊河畔的一个小镇。祖上是法国南部人,为了逃脱政治迫害,才来到新大陆创立自己的事业。到洛克菲勒这一辈,已经是好几代了。他的童年并不是后人所想的美丽的牧歌式的,因为家境贫寒,父亲总是离家外出,祖父酗酒成性,惟一能给他保护的,就是他健壮、坚忍的母亲。

    父亲是一个很讲求实际的人,他自信,好冒险,善交际,任性而又以自我为中心。他从小就教育孩子们,只有劳动,才能给予报酬,而家里的任何劳动,都制订了一套标准。母亲是个一言一行都皈依《圣经》的虔诚的基督教徒,她勤快、节俭、朴实,家教严格。洛克菲勒作为长子,他从父亲那里学会了讲求实际的经商之道,又从母亲那里学到了精细、节俭、守信用、一丝不苟,懂得自律克制的优点,这对他日后的成功产生了莫大的影响。

    从小,洛克菲勒就表现出了自己的商业才能,他有个记账本,上面具体的记录着自己在田里干了什么活,以此来向父亲要求报酬。同时,他把这些钱积攒下来,贷给当地的农民,制订一定的利息,从中赚取费用。还有一次,他在树林中发现了火鸡的窝,就把小鸡弄回家中自己饲养,到感恩节的时候,再把鸡卖掉,大赚一笔。而这些都得到了父亲的赞扬,因为父亲认为:“人生只有靠自己,做生意要趁早,只有钱才是最牢靠的。”这种教育方式或许有点偏激,但对年幼的洛克菲勒而言,却是影响他一生的,“不要随便相信别人,只有钱才是最牢靠的”对于在逆境中生存的人、在商场上厮杀的人是不错的。

    洛克菲勒的学生生涯到高二时就永远结束了,不是因为贫困,而是因为在与洛克菲勒同时代的人中,鲜有人上过大学的,而他经常的另外一个原因,恐怕是他对商业社会的向往,以至于如此迫不及待地想加入其中。自幼父亲就向他灌输关于金钱与商业的思想,他知道,人生只有靠自己,做生意要趁早,要在别人还没有开始的时候抢得先机。

    因此16岁那年,洛克菲勒充满信心地告别学生时代,开始他的淘金梦。他的求职生涯充满传奇色彩,当然也充分体现了“洛克菲勒式”的个性。为了寻找工作,他在克利夫兰的街上跑了几个星期,拿定主意要找一个前程远大的职业。9月26日,他在一家经营谷物的商行当上了会计办事员。从此,这个日子就成了他个人日历中的喜庆纪念日,他把它作为第二个生日来庆祝。“就在那儿,我开始了学做生意的生涯,每周工资是4美元。”他这样说。可见,这份工作对他而言,意义是多么。后来的洛克菲勒,在事业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是他一直认为,如果没有这次求职的成功,就不会有日后的他。正是从那一天开始,他在商业上获得了重生,他身上的活力开始苏醒,他以非凡的热情与智慧,投入到了商业社会之中。

    这个年轻的小伙子工作十分认真刻苦,账簿做得清清楚楚,没有差错,这些顿时让老板休威刮目相看;而他最幸运的是与两位老板在同一间办公室工作,可以真切地观察他们做生意的一切脉络,洛克菲勒是一个擅长学习的人,他从不放过任何机会,并为自己总结了一套商业原则,那就是:诚信、名声、细节。他坚信,总有一天,他也会像他们一样,拥有自己的事业与前程,而事实也证明了。在公司工作的第三年,洛克菲勒无意中听到了英国即将发生饥荒的新闻,自作主张大量收购食品,为此老板极为不满,但没过多久,英国真的发生了饥荒,公司的货物销往外国,获得了巨额利润。一时间,洛克菲勒在当地,成为人们的谈论中心,一个19岁的小商业天才就这样诞生了!

    洛克菲勒在生意场上所表现出来的热情、敬业、勤俭与才智,使得他似乎注定会取得成功。他精细地计算着公司里每一分钱的去处,对别人的错误,也总是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加以纠正。克拉克对洛克菲勒做事仔细十分欣赏,他描述当年的情况说:“他有条不紊到极点,留心细节,不差分毫。假如有一分钱该给我们,他必取来。假如少给客户一分钱,他也要客户拿走。”他们的公司一直以经营农产品为主,公司业务蒸蒸日上。作为一个商业奇才,洛克菲勒也并不是一下子就看到石油所蕴含的巨大潜力的,他对石油的认识是逐渐加深的。

    这时候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已经发现了石油,成千上万人像当初采金热潮一样拥向采油区。一时间,宾夕法尼亚土地上井架林立,原油产量飞速上升。洛克菲勒并没有被这一切冲昏头脑,他冷静地来到石油产地进行考察。而在盲目开采的现场,他发现了繁荣后面所隐藏的危机。洛克菲勒十分明白“后发制人”的道理,时机还不成熟,等等再说。

    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与愁眉苦脸的别人相比,洛克菲勒像是上满了发条的钟表,开始运作了。他迅速办理了大额贷款,囤积了许多战时必需的货物,而当这一切完成之后,战争打响了,洛克菲勒赚了大钱。

    战争带来的不仅仅是这些,当时铁路建设风起云涌,石油需求量大增,洛克菲勒等待已久的机会来了。1863年,洛克菲勒在克利夫兰开设了一个炼油厂,并用自己在代理公司的一半股份及7.25万美元,换来了这个炼油厂的完全控制权。对洛克菲勒一生的事业而言,这是一个重要的黑白点。他在26岁时,拥有了克利夫兰最大的炼油厂。同时,又获得了他人生中的自由,与克拉克相分离,独自开始了他的石油生涯。

    作为世界经济主动脉的石油,从那个时候起,开始渐渐显露出其无限灿烂的前景。嗅觉灵敏的商人们意识到,未来的商业世界之王不是棉花,而是石油。而作为石油王国的主宰者,洛克菲勒当然主宰着无数人的命运。有人说,就像电脑造就了比尔盖茨一样,石油也造就了洛克菲勒。而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都离不开他所处的时代。那些能在时代的变化中抓住机遇、趁势而起的人成功了,而那些落后于时代的人,则被无情地淘汰出局。作为商界奇葩的洛克菲勒,无论从哪方面讲,都堪称是经过精心调制的乐器,他充满活力,对成功与财富永不知足,而这一切,恰恰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最完美的化身。

    洛克菲勒说童年时父亲对他的影响,让他总是会先他人一步去抢占先机;而他自己一直就“不轻易相信任何人”作为他一生的座右铭;为了攫取利益而不择手段;不断地学习;去找到自己最好的合作伙伴……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就促成了洛克菲勒——世界石油大王。

    盖茨原来是个小小商人

    比尔·盖茨,出生于美国西北角的西雅图市。他先后就读于西雅图的里奇景小学、湖滨中学。

    比尔从小就精力过人,早在婴儿时期自己就能让摇篮晃动起来,从小就极爱思考,一迷上某事便能全身心投入。从外祖母循循善诱的启蒙教育到父母不辞辛苦地为比尔·盖茨寻找适合他天分发展的社团与学校,无不为他天赋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清新的空气。

    外祖母特别喜欢和聪明的小比尔一起做游戏,尤其是涉及一些智力的游戏。她教少年比尔下跳棋、玩筹码,还有打桥牌等她所喜欢玩的东西。玩游红时,外祖母总爱对小比尔说:“使劲想!使劲想!”她也常常为比尔下一步好棋、打一张好牌而拍手叫好,外祖母还常常让比尔·盖茨读书,给他讲故事,比尔·盖茨从中受益匪浅。他在外祖母的帮助与指导下,成了兴趣广泛、废寝忘食的读者——读书成了他打发精力的好方式。他十分喜欢他家附近一个图书馆举行的夏季阅读比赛,他总得男孩中的第一,偶尔也会勇夺总冠军。外祖母意识到比尔·盖茨在思维与记忆上的潜力,她总是不失时机地激活比尔这方面的潜能,有时祖孙俩到公园散步,外祖母常会与比尔·盖茨交流下棋的技术或看某篇佳作,让比尔寻找更新下法或表达更独到精辟的见解。

    比尔·盖茨的父母也十分关注孩子的成长。他们在质朴的处世方式中,更多地关心孩子的成长与教育,他们在工作之余总是尽可能地与孩子们呆在一起。一家人不断地进行各种游戏,从棋类到拼图比赛,几乎所有的益智游戏。

    随着儿子年龄的增长,家庭中的环境已无法满足比尔·盖茨天赋的进一步发挥。小比尔有时会责备母亲智力不足呢!于是,父母把目光投向社会,积极为比尔寻找属于他的空间。在一次活动中,比尔·盖茨给班上准备一份报告,叫《为盖茨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这篇报告几乎成了全家人的事,他的外祖母帮着弄封皮,连父亲也插手帮忙,气氛很活跃。

    小学毕业后,父母在征求比尔·盖茨意见后,送他进了湖滨中学。在湖滨中学,比尔痴迷上令他今后倾注毕生精力的计算机。

    1969年,盖茨所在的西雅图湖滨中学中美国是最早开设电脑课程的学校。当时还没有PC机,学校只搞到一台终端机,还是从社会和家长那里集了大批资金才买来的。这台终端机连接其他单位所拥有的小型电子计算机PDP-10,每天只能使用很短时间,每小时的费用也很高。盖茨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只要一有时间,便钻进计算机房去操作那台终端机,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13岁时,他便独立编出了第一个电脑程序,可以在电脑屏幕上玩月球软着陆的游戏。这一年的7月20日正好是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物朗和奥尔德林乘登月舱,代表人类第一次踏上了月球表面的日子。盖茨心里想,我不能坐宇宙飞船去月球,那么让我用电脑来实现我的登月梦吧!

    可是好景不长,只过了半年,湖滨中学就再也没有钱支付昂贵的PDP-10小型计算机的使用租金了。这件事使盖茨像失去了上学机会那么痛苦,因为这时候他对电脑已经入迷到神魂颠倒的地步。于是他和同学四处奔走,终于找到一个机会,就是帮助一家名为CCC的电脑公司抓臭虫,用除虫的报酬来支付他们操作电脑的费用。什么叫臭虫,这是电脑行业里人们称呼软件中的错误的代名词,即讨厌的臭虫(Bug)。因为一旦有了这种臭虫,就会使电脑导出错误结果或死机,美国发往金星的水手号火箭和法国职权利亚娜火箭,就曾因为电脑软件的故障(臭虫)而使发射失败,损失几亿美元。盖茨兴冲冲地约了同学中的几个电脑爱好者,每天晚上6点左右,CCC公司员工下班之后,他们便骑自行车来到那里上班了。那里有许多台电传打字终端机可用,有各种电脑软件可尽情研究,真是如鱼得水。盖茨对电脑软件太着迷了,几乎整晚都呆在那里,就像他在小学时就立志要搞出新名堂一样地执着,每个晚上,他都要在CCC公司的记录本上写满了他和伙伴们发现的一个电脑臭虫。通过这一段时间的抓臭虫,盖茨使自己在电脑硬件和软件方面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和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为日后的研究开发,打下了精深的功底。

    1970年,当盖茨15岁时,他的电脑才能已远近闻名了。一家名叫信息科学的公司找到盖茨,希望用提供使用PDP-10的电脑时间来交换盖茨和他的同学保罗的软件技术。因为按美国法律规定,不能给未成年人支付工资,所以该公司决定,以价值一万美元的电脑时间作为酬劳,要求他们为公司设计工资管理软件。这样就使他俩获得了足够使用一学年的电脑时间,他们不禁高兴万分。1971年,湖滨中学又让盖茨帮学校设计一套排课用的电脑软件。当时的排课表全靠人工,由于学生人数多,课程又复杂多样,人排课常常分配不均,造成某些课程学生过度拥挤的现象。盖茨圆满地完成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又使他延长了使用电脑的宝贵时间。

    盖茨从小的生意经,值得家长讲给孩子听。

    李嘉诚赚到的第一桶金

    1957年春天,李嘉诚揣着强烈的希冀和求知欲,登上飞往意大利的班机去考察。

    他在一间小旅社安下身,就及不可待地去寻访那家在世界上开风气之先的塑胶公司的地址,经过两天的奔波,李嘉诚风尘仆仆来到该公司门口,但却戛然却步。

    他素知厂家对新产品技术的保守与戒备。也许应该名正言顺购买技术专利,然而,一来,长江厂小本经营,绝对付不起昂贵的专利费;二来,厂家绝不会轻易出卖专利,它往往要在充分占领市场,赚得盘满钵满,直到准备淘汰这项技术时方肯出手。

    那么,长江厂只能跟在别人后头亦步亦趋,谈何突破?聪明的香港人善于模仿,对急于打冷门、填空白的李嘉诚来说,等塑胶花在香港大量面市后模仿,将会遇到众多的竞争对手。

    情急之中,李嘉诚想到一个绝妙的办法。这家公司的塑胶厂招聘工人,他去报了名,被派往车间做打杂的工人。李嘉诚只有旅游签证,按规定,持有这种签证的人是不能够打工的,老板给李嘉诚的工薪不及同类工人的一半,他知道这位“亚裔劳工”非法打工,不敢控告他。

    李嘉诚负责清除废品废料,他能够推着小车在厂区各个工段来回走动,双眼却恨不得把生产流程吞下去。李嘉诚十分勤劳,工头夸他“好样的”,他们万万想不到这个“下等劳工”,竟会是“国际间谍”。李嘉诚收工后,急忙赶回旅店,把观察到的一切记录在笔记本上。

    整个生产流程都熟悉了。可是,属于保密的技术环节还是不得而知。

    李嘉诚又心生一计。

    假日,李嘉诚邀请数位新结识的朋友,到城里的中国餐馆吃饭,这些朋友都是某一工序的技术工人。李嘉诚用英语向他们请教有关技术,佯称他打算到其他的厂应聘技术工人。

    李嘉诚通过眼观耳听,大致悟出塑胶花制作配色的技术要领。

    最后,李嘉诚到市场去调查塑胶花的行销情况,验证了塑胶花市场的广阔的前景。

    李嘉诚满载而归。随机到达的,还有几大箱塑胶花样品和资料。临行前,塑胶花已推向市场,李嘉诚跑了好些家花店,了解销售情况。他发现绣球最畅销,立即买下好些绣球花作样品。

    李嘉诚回到长江塑胶厂,他不动声色,只是把几个部门负责人和技术骨干召集到他的办公室,把带来的样品展示给大家。众人为这样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塑胶花拍案叫绝。

    李嘉诚宣布,长江厂将以塑胶花为主攻方向,一定要使其成为本厂的拳头产品,使长江厂更上一层楼。

    产品的竞争,实则又是人才的竞争。李嘉诚四处寻访,重酬聘请塑胶人才。李嘉诚把样品交他们研究,要求他们着眼于三处:一是配方调色,二是成型组合,三是款式品种。

    塑胶花实际上是植物花的翻版,每一个国家和地区,所种植并喜爱的花卉不尽相同,李嘉诚觉得他带来的样品,太意大利化了。他要求顺应香港和国际大众消费者的喜好,设计出全新的款式,并且不必拘泥植物花卉的原有模式。

    李嘉诚在香港洞烛先机,快人一步研制出塑胶花,填补了香港市场的空白。

    按理说,物以稀为贵,卖高价在情理之中。但是李嘉诚明察秋毫,他认为塑胶花工艺并不复杂,因此,长江厂的塑胶花一面市,其他塑胶厂势必会在极短时间内跟着模仿上市。

    本来,批量生产的塑胶花,成本也并不高。价格一高,问津者必少。其他厂家再一拥而上,长江厂的市场地位就难得稳定。

    倒不如在人无我有、独家推出的极短的第一时间,以适中的价位迅速抢占香港的所有塑胶花市场,一举打出长江厂的旗号,掀起新的消费热潮。卖得快,必产得多,“以销促产”,比“居奇为贵”更符合商界的游戏规则。

    这样,即使效颦者风涌,长江厂也早已站稳了脚跟,长江厂的塑胶花也深深植入了消费者心中。

    事实果真如此,李嘉诚走物美价廉的销售路线,大部分经销商都非常爽快地按李嘉诚的报价签订供销合约。有的为了买断权益,主动提出预付50%订金。

    很快,塑胶花风行香港和东南亚。老一辈港人记忆犹新,几乎在数周之间,香港大街小巷的花卉店,摆满了长江厂出品的塑胶花。寻常百姓家、大小公司的写字楼,甚至汽车驾驶室,都能看到塑胶花的倩影。

    李嘉诚掀起了香港消费新潮流,长江塑胶厂由默默无闻的小厂一下子蜚声香港塑胶业界。

    李嘉诚赚到的第一桶金,为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根基。

    温州商人借钱是为生钱

    温商是中国的奇迹,也是世界的奇迹;温商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一位著名的韩国企业家感叹到:从我儿子8岁开始,我就跟他讲温商的故事,我相信等到他80岁的时候,他会发现,他一生的成功都来源于这些故事。

    “世界的钱装在美国人的口袋里;而美国人的钱却装在犹太人的口袋里”,有“上帝选民”之称的犹太人改变了世界的经济格局。温州人被各界称为“东方的犹太人”,他们用创富的行动证明自己不仅要学习犹太人,还要超过犹太人。据说,在法国,温商独有的做人、做事方法逐渐将犹太人挤出了市场,天下第一的犹太商人惊呼:居然还有比我们更会做生意的人!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曾经创造了经济“奇迹”,其年平均经济增长速度为8.6%,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在过去20多年的时间里,保持了年均9.4%的高速度,超越了日本,刷新了世界纪录,创造了新的经济奇迹。与此同时,温州市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更是以15%至20%的速度递增,“温州速度”成了专有名词。

    1984年,南存辉创建的正泰集团是一家注册资金仅5万元、产值仅1万元的家庭作坊式企业,到2004年,正泰在册员工为14500人,总资产为42亿元,销售额为119亿元。从1997年到2001年间,正泰集团的年销售收入水平与总资产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39.46%和32.23%,远远高于国内同类企业平均水平的9.7%和6.5%。200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正泰集团在未来几年仍将保持着50%~60%的高速增长率。在世界各地,和南存辉一样的温商比比皆是。

    上苍给了温州一个贫穷的起点,20年前,“平阳讨饭,文成人贩,永嘉逃难,洞头靠贷款吃饭”,温州的空气里充满了贫穷与饥荒的信息。20年后,“十万元是贫困户,百万元才起步,千万元才算富。”温州人“穷得只剩下钱了”。“温州商人在浙江乃至全中国都以他们强大的资本动员能力而闻名。他们具有敏锐的经商嗅觉,在商机把握上总是能先行一步,只要跟随温州商人选择投资方向,赚钱的大门就向你敞开。”

    创业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有三点:1.资金问题。2.信息资源。3.管理能力。这些问题,在温商面前很自然地不成问题。他们通过“以资金为纽带联合打拼”、“借鸡生蛋”、“虚拟经营”等经商法则轻松地解决了资金问题;他们凭借无处不在的商会网络及时地获取最新的商业信息;人才是挖掘不尽的宝藏,他们通过自身不断的学习和外部人才的引入强化了组织的管理能力。

    著名经济学家董辅礽指出,温州模式的最可贵之处在于温州人强烈的致富欲望和创业精神。温商的创业精神有三方面的内涵:一是敢于冒险,二是善于变通,三是勇于创新。在创业成功路上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创业精神,温商各方面的成功经验是可以模仿的,其创业精神不可模仿。

    温州商会武昌分会会长陈志圣畅游商海的经历是一个通过诚信不断借钱,然后生钱的过程。1992年,陈志圣在汉口商业大楼做百货生意,当时,他的本钱只有2万元,有一个月周转资金差1万元,他十分为难,厚着脸皮找两个人各借了5000元,保证了正常周转。“看到大钞票,两眼放绿光。”陈志圣说,“我看到钱就想用进生意当中。”他不满足于一家商场的小打小闹,不断寻找机会扩大经营范围。当时,进入洪山商场需要5万元,而他手上只有3万元钱。他想办法说通供货商赊货1万元,然后,找老乡借了1万元。一个月过去,这两家商场共赚3万元。他又想方设法借了2万元,进入第三家商场。就这样将第一个月的利润用于还款,到第二个月赚3万元,然后,再去借2万,进驻下一家商场,陈志圣的生意迅速扩张,一年时间内他共进入了10个商场。“如果不是这样滚动发展,中规中矩做生意,恐怕永远是2万元。”到1997年,他一年在各商场的总销售额达到5000万元。陈志圣坦言,生意高速运转,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借债,而能顺利借到钱的关键在于信誉,“我一般比约定时间早两天还钱,绝不拖延。”

    从零开始的白手创业者

    在当今电脑行业几乎完全是男性统治的世界里,女性企业家和首席执行官屈指可数。而桑德拉·库特兹格却是第一位成为百万富翁的软件公司创始人。她以2000美元起家,建起了一座年销售量达4.5亿美元的软件王国。

    1972年,桑德拉放弃了她在通用电器公司的销售工作,准备在家抚养孩子。但她是个闲不住的人,于是她就在自己的卧室里开办了一家名为ASK的软件设计公司。

    ASK的第一位客户要求她设计种可以查寻库存并及时提供生产信息的软件。她敏感地意识到其他厂商也会需要这种程序。于是她聘用了几个电脑专业和工程学毕业生,指导他们编写标准的应用软件来解决生产商遇到的这个问题。

    由于桑德拉最初未能吸引到风险投资资金,所以她只能依靠公司自身的收入来发展业务。没钱买更多的电脑,她便说服附近一家惠普公司的主管让她属下的程序员每天下午6点到第二天早上6点的时间使用公司的电脑。

    到1978年,ASK终于推出了名为“Manmam”的一组生产管理软件,它能改进库存和管理。当时的ASK没钱雇佣自己的销售人员,也没钱做广告,为了打开市场,桑德拉采取了向惠普、休斯顿等大公司销售的策略,从而建立起稳定的客户群。

    1979年,ASK的销售额达到了280万美元,到1981年时ASK成功上市,它成为美国发展速度排名第11位的公司。在谈到自己成功的原因时,桑德拉把它归功于自己的从不墨守成规和女性化人情味的管理方式。她说:“在ASK成立之初,很多人认为我必须像一个男性那样去思考和管理公司才能获得成功,但我不这么认为,我喜欢与员工开诚布公地交流,我会拥抱和表扬每一位出色的员工,富有人情味的管理是我的一种方式。”

    而同样,邱德根,50年代初尚是一个穷汉,如今则坐拥巨富,是香港远东集团主席。他的发迹,既有苦干、实干的因素,也有深谋远虑,善于捕捉时机的因素。

    邱德根出生在上海,20多岁时还是一个穷光蛋。他为了谋生,在亲友的帮助下,租了一家小戏院来经营度日。1950年,25岁的青年邱德根与妻子一起,身怀几百元钱,告别了上海,奔赴到陌生的香港来谋生。这对年轻夫妻在香港荒僻的新区荃湾落下了脚。

    最初,邱德根是在附近一家戏院内做放幻灯片的工作,他感到太苦,就重操了在上海的旧业,租到了荃湾戏院来经营。夫妻俩日以继夜地辛劳,管理戏院的事不分巨细几乎都是他俩包干。经过一段时间,他们攒起了一笔钱,又在沙田租了一家戏院来经营。到1960年,夫妻俩在荃湾经营管理的乡间剧院达到41家。

    在香港这个大都市,处处都有机会去弄钱,邱德根看准了乡下这块地盘,赚了钱就或以廉价买块皮、兴建戏院。荃湾当年在香港是地价最最便宜的,每平方英尺只要20元。1959年,邱氏夫妇还在乡间开设了一个小小的钱庄–––远东钱庄,专门吸收农民的存款。后来这个钱庄发展成远东银行。到香港的第十年,他们的境遇已经很好了,已拥有了一笔财产。但他们野心勃勃,还想捕捉住一个更大的发展机会。

    1962年,邱德根买下了荔园游乐场,也是个偶然的机会。荔园的主人是他的好朋友,不想继续经营下去了,而邱氏对娱乐事业一直感兴趣,想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就买下了它。

    最初,荔园的生意也很好,每年的游客在250-300万人之间。如今生意稍差些,因在荔园附近又开放了海洋公园、游泳池以及其他康乐设施,每年的游客已少于200万人。

    邱氏认为,游乐园的潜力是有的。凡是人口稠密的地方,都应该开办游乐常游乐场建起来以后,他看到成群结队的人群进来,度过快乐美好的时光,自己心头感到有一种快慰感。

    邱氏还去印尼经营游乐常那里人口多,娱乐设施不够,游乐场具有很大吸引力。中东一些国家也请他办游乐常人们说,他到印尼经营游乐场以后,大开了财源,金钱滚滚而来。其实这还算得什么,真正令他发大财,在财富上一日千里发展的,还是香港政府实行高地价政策以后。现在新界的每1平方英尺土地很昂贵,邱氏在经营戏院、游乐场的过程中,买下了大量的地皮,一下子他就跻身于香港亿万富豪的行列了。如今,他到底拥有多少资产,连他自己也难以估计了,外人就更说不上来了。

    到70年代,邱德根的事业迅猛发展,已经发展到远东集团,集团包括两个大公司,一是远东发展有限公司,一是远东酒店实业有限公司。

    成功者更擅长投资人脉

    成功=知识+人脉。创业要有一定的知识,但这还不够,人的竞争力有两个系数:专业知识和人脉。它们是一个乘数关系:如果光有专业知识,没有人脉,个人竞争力就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如果加上人脉,个人竞争力就会一份耕耘数份收获。只要在关键的时刻找到关键的人,事情就成功了一半。创业者必须想办法建立人际关系网,打造好人脉关系。

    我们处在一个日益变化和迅猛发展的时代,很多东西对于我们来说都是稍纵即逝的。那么,我们如何把握好机遇,使自己能够如愿地拥有梦想和财富呢?有专家指出: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经显示,在技术、资金、人力资源这三个生产力要素中,人力资源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不管什么人,光凭自己的力量是成不了富豪的。一个人要想聚财,就先要聚人;有了人气,才会有财气。

    美国大亨洛克菲勒在其全盛时期曾感慨地说:“与人相处的能力,如果能像糖和咖啡一样可以买得到的话,我会为这种能力多付一些钱。”而日本人更有名言说:二十岁靠体力赚钱,那三十岁靠脑力赚钱,四十岁以后则靠交情赚钱。

    2005年《英才》杂志就人脉做了一项调查,他们分别对70位不同地区的企业家进行调查,在问及“您最看重哪种性质的组织或者聚会”的问题时,有62%的企业家选择了“看重与经济利益有关的聚会”。

    如今,“人情法则”已经演绎成社会的法则,“人情”交往更看重的是交往后面的“利益”二字,有很多企业家报名上MBA、EMBA正是为交情而来,甚至有企业家称:“花20万元能认识这么一个圈子很值得。”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我们一定要记得这句话。人脉圈,是经商者拓展生意的必需途径。人脉是金,却贵甚黄金;因为黄金有价,人脉无价。

    人脉等于钱脉,关系就是能力,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说过:“专业知识在一个人成功中的作用只占15%,而其余的85%则取决于人际关系。”

    人脉资源是一种潜在的财富。无数的实践证明:经营关系是很重要的,建立起利益联盟,让联盟内的生意伙伴的利益都获得均衡,是商场上有效的潜规则。古今中外,有很多成功人士正是借助别人的关系和能力,才顺利的攀上了成功的巅峰。

    有人在分析比尔·盖茨时就指出,“比尔·盖茨是成功的人脉经营大师。首先,创业之初,他懂得利用自己亲人的人脉资源。因为比尔·盖茨的母亲是IBM的董事会董事,所以在比尔20岁还是大学学生时,他签到了第一份合约,钓到了IBM这条大鱼。其次,在企业发展阶段,他充分利用合作伙伴的人脉资源。保罗·艾伦和史蒂芬不仅为微软贡献他们的聪明才智,也贡献了他们的人脉资源。”比尔·盖茨自己也这样说:“在我的事业中,我不得不说我最重要的经营决策是必须挑选人才,拥有一个完全信任的人,一个可以委以重任的人,一个为你分担忧愁的人。”外界的关系和能力,对于比尔·盖茨的成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人脉是一个人想要走向成功的必备条件,是实现多赢的基础。俗话说得好,一个好汉还要三个帮。依靠个人的英雄主义获得成功,在今天的社会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已经告别了单打独斗的时代,我们需要的是一个聚集人气的高效的团队。这正如著名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所说:我愿意付出比天底下得到其他本领更大的代价来获得与人相处的本领。我们应该向人脉资源大师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建立并拥有自己的人脉资源体系。

    你想如何为自己定位,让自己成为什么样类型的人,取得什么样的成绩?现在就应该开始进行开拓人脉的布局,早一点规划自己的人脉网络,累积你的“人脉存折”,经营你的人脉资源!几年后,将会发现身边到处是可随时协助您的专业人士,一通电话、一个邮件即可解决你烦恼的棘手问题,进而达成你自己梦想的目标。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