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爸爸不如好爸爸-感受商业巨子的教子理财方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大多数白手起家的世界富豪在教育子女的金钱观、理财观方面都不吝惜时间与精力,总结一下他们这方面的观点,能给我们的理财观带来参考和借鉴。

    理财要做到心中有数,要规划自己的理财目标、计划等;许多父母在培养子女时深怕孩子染上贪钱的恶习,让孩子不沾钱的边,在充满竞争和风险的社会中如此“纯真”很容易被淘汰;钱如果来得太容易就不会珍惜,所以理财中,如果心中觉得这是“辛苦钱”就会觉得这些很珍贵,会更好地珍惜;在家庭理财中切忌将钱摆在超越一切的第一位,这样会伤害夫妻、父母与子女的感情。

    让我们来学习一下这些商业巨子是怎么教育孩子理财的吧!

    富爸爸对孩子也“吝啬”

    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中的巨头洛克菲勒是闻名全球的富豪,按人们的想象,在这样人家生活的“小太阳”们应该是享尽荣华,无所不有,但事实恰恰相反。

    小洛克菲勒的六个子女,并没有享受过过于奢华的富裕生活,没有游泳池,没有网球场,没有棒球场。在洛家庄园里,孩子们穿着同雇工们一样的普通服装,玩弄着自做的各种简陋玩具。

    何以如此?用小洛克菲勒的话说:“为了不出败家子”。为了切实做到这一点,洛氏苦心积虑,无时不在为几个儿子的成长担忧。他的一个明智的教子方法就是让孩子“平民化”。他规定:零用钱因年龄而异,10岁之前每周三角,10岁之后每周一元,12岁以上每周二元。每周发放一次。所用零花钱,需有详细记录。如是不正当开支,在下周发零花钱时要予以适当扣除。洛氏认为:这是教育孩子力求节约,避免浪费。

    小洛克菲勒还积极地鼓励孩子们参加家务劳动,以此来获得额外的补贴,例如:逮到走廊上的苍蝇每一百只一角,捉住阁楼上的耗子每次五分。背柴火,垛柴火和拔草每小时可得若干等等。当时九岁的二儿子纳尔逊(后来的副总裁)和七岁的三儿子劳伦斯(后来的新业工业巨子)就主动地承包了全家的擦皮鞋活儿。皮鞋每双五分,长统靴每双一角。

    平时,父亲还带头补衣服给他们看。要求孩子开垦菜园,种菜种瓜,除满足自家需要外,还卖给附近的食品杂货店。纳尔逊和劳伦斯当时就合伙饲养过一批家兔,卖给了医疗所供科研。

    小洛克菲勒为使子女不饱食终日,挥霍无度,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造成物资短缺,而自身又完全可以食精脍细的时候,他要求全家和千万平民一样转为战时的经济状态:食糖限量,面包限额,戒吃牛肉,甚至不许子女外出游乐。这种严格的平民化的生活与观念的训教,逐步养成了子女们崇尚节俭,反对奢华的优良品格。

    小儿子戴维(后来的大通国民银行总裁)读大学时,就曾这样回忆过:“从我们最初的岁月起,父亲就教我们不要把食物剩在盘中,不用灯时不能将灯亮着,不能随便地乱花钱……,这是令人憎恶的浪费和懒惰。”

    沃尔玛公司连续两年排名财富500强全球第一,公司董事长山姆·沃尔顿自身的简朴以及对子女的“勤俭”教育则与其所拥有的巨额财富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与同龄的孩子不同,老沃尔顿对孩子很“吝啬”,不给孩子们零花钱,而是要求他们自己挣。很小的时候,4个孩子都开始帮父亲干活了。他们跪在商店地上擦地板,修补漏雨的房顶,夜间帮助卸车。父亲付给他们的工钱同工人们一样多。罗布森作为沃尔顿家4个孩子的老大,刚成年就考取了驾驶执照,接着就在夜间向各个零售点运送商品。罗布森·沃尔顿如今回忆说,父亲让他们将部分收入变成商店的股份,商店事业兴旺起来以后,孩子们的微薄投资变成了不小的初级资本。大学毕业时,罗布森已经能用自己的钱买一栋房子,并给房子配备了豪华的家具。

    黄先生是北京某医疗集团的老总,他的儿子晓雨却绝对是个“穷”孩子。他没有同学们都有的mp3、游戏机、名牌衣服……尽管老爸的座驾是奔驰,他却还得天天坐公交车上下学。因为在他老爸看来,孩子要“吝啬”!

    黄先生喜欢养花,他说养花的过程给了他很多启发。你看,那些施了肥、在温室里开得很娇艳的花往往一拿到室外,一旦遇到点风雨就蔫儿了。而那些一直生长在户外的花,经历那点风雨算什么。最后他总结出,养孩子就像养花,培养有战斗力的孩子,就得让他吃点苦!

    让孩子怎么个“苦”法?黄先生所在的公司有好几辆车好几个司机,可是他却从来没有让孩子坐过公司里的车去上下学,原来是妈妈打车接送,而自打上了二年级之后,晓雨就再也没有让妈妈来接送过。晓雨就读的学校离家有5站地,他每天不得不6点钟就起床准备上学,而每到放学的时候,家长排队接孩子的现象司空见惯,只有晓雨形单影只。年龄小,怕坐过站,他把十几个站名记得滚瓜烂熟。晓雨所在的学校,老师、同学都不知道这个“穷孩子”有一个“富爸爸”,因为爸爸就算去学校开家长会,也不会坐奔驰而是打的去,“我不想让孩子从小就觉得自己比别人优越。”

    去年春节回老家过年,黄先生夫妇坐飞机,却让儿子跟一个老乡坐火车硬座回家。“达到一定的条件你才可以拥有。飞机、卧铺是舒服,但是你还没有条件达到。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我想让他明白这个道理。”

    所以,在他的家里,孩子得干家务,因为通过干家务,孩子才可以得到零花钱。比如孩子想要一台笔记本电脑,那前提是今年小升初得考上一个不错的中学。因此晓雨现在已经知道,没有无条件的得到!如果自己想开口向父亲要某件东西,一定要先想好承诺父亲做到哪件事情,撒泼耍赖在父亲那里行不通。因此晓雨小小的年纪就知道权衡轻重了,一旦超过自己能力的东西就暂不要了。比如手机,他用的是父亲淘汰的一款旧式手机,他想换个新手机。“可是那样我就得干很多家务,否则得考双百分,我想了想,考双百分有点不可能,就朝最近的目标努力,如考一个百分我就可以换一双新鞋。”

    黄先生对儿子的这种“吝啬教育”很是“得意”,让孩子生活节俭,并不意味着让孩子不会支配金钱。他说懂得“吝啬”的孩子长大后才会更懂得如何支配钱。因此他应酬的时候,遇上周末,就带上孩子,不是让孩子去花天酒地,而是在整个过程中,让瘦弱的孩子充当一个服务员的角色,哪位叔叔阿姨的茶杯空了,爸爸一使眼色,儿子就立马端着茶壶去给客人倒水,服务员想帮忙都会被黄先生阻拦。而最后,去结账的也是孩子,小小的人儿还没有柜台高,每次结账都让收银员吃一惊,而晓雨接下来的“老练”更是让收银员们大跌眼镜,他不仅会仔细地对账单,而且还会问是否有什么优惠活动和打折,他总会给爸爸争取到一个最优惠的额度。

    黄先生常说授他家财万贯,不如教会他谋生的手段。“将来,如果他有能力,我留钱没必要,他如果没能力,留钱更没必要。”这是黄先生说的一句真心话。

    洛克菲勒家的理财能手

    “富不过三代”,这不是一种迷信。

    所以即使再富有的家庭,他们都会非常重视子女的理财教育,因为这些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后代将会继承庞大资产,面对巨额的财富,他们需要有过人的财商和智慧。

    洛克菲勒共有5个儿女,家庭财力远非普通人家可比,但他对儿女的日常零用钱却十分“吝啬”,规定儿女们的零用钱因年龄而异:7、8岁时每周3角,11、12岁时每周期1元,12岁以上者每周2元,每星期发放一次。他还给每个孩子发一个小账本,要他们记清每笔支出的用途,领钱时交他审查。钱账清楚、用途正当的,下周还可递增5分,反之则递减。同时,孩子们能做家务事还可得到报酬,补贴各自的零用。后来当副总统的二儿子纳尔逊和兴办新工业的三儿子劳伦斯,当他们还是11、12岁的时候还合伙养兔子卖给医学研究所。

    儿女们外出上大学后,洛克菲勒规定他们的零用钱与一般人家的孩子不相上下,如有额外用途必须另行申请。喜欢吃喝玩乐、交女朋友的四儿子温斯格普有一次欠了账还不了,因为父亲坚决不予理睬,只得向大姐暂借救急。后任大通国民银行总裁的小儿子戴维,读大学时,也一样恪守家规。有一次放假回纽约,同行的一位同学看到他在记账:这罐饮料多少钱,那道菜多少钱,都感到十分惊奇。

    洛克菲勒由于宗教信仰自己不抽烟,也不赞同儿女们抽烟。规定20岁以前不抽烟的儿女可得到2500美元的奖金。当他发现大女儿巴博抽烟后,劝她戒掉未成,就毫不客气地取消了这笔奖金。

    这个伴随有明确奖励措施的家规,传授给了孩子金钱的意义,以及怎样明智地花钱。同时,在金钱的激励下,孩子学会了节制和控制自己的欲望—为了一个目标而自律。更为重要的是,孩子们从中得到教诲:要为有价值的事情而奋斗。

    洛克菲勒家族有14条零用钱备忘录。洛克菲勒在他53岁的时候成了全球首富。

    尽管当时他拥有世界上任何人都无法比拟的巨大财富,被病魔缠身的他却只能靠着几块饼干和白开水度日。再加上他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赚钱上,生意场上也曾经得罪过很多人,出入都要有保镖护卫,因此他的生活总是笼罩在不安之中。

    一天,洛克菲勒认真地回顾了他所走过的人生历程,猛然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金钱不是生活的全部,金钱不等于幸福。

    从那时候起,洛克菲勒开始把他的一部分钱用在了帮助贫苦人的慈善事业上,并开展了教育文化等各项活动。就在这个过程中,奇迹发生了。已经接近死神的洛克菲勒竟然奇迹般好了起来,久已不见得笑容也重新回到了他脸上。就这样,重拾幸福的洛克菲勒打破了医生给他下的死亡判决。在度过了人生的第98个春秋后,结束了他轰轰烈烈的一生。

    财富并不是生活的全部,拥有财富并不等于拥有幸福。

    从小有个当夫人的梦想是件好事,有了经济实力,你就能尽情干自己想干的事业。但在同事,你应当学会把所拥有的部分,用在需要自主的人和事上。

    洛克菲勒家族认为,富裕家庭的子女比普通人家的子女更容易受物质的诱惑。所以他们对后代的要求比寻常人家反而更加严格。这从其家族中流传着的“14条洛氏零用钱备忘录”就略见一斑了,这是在约翰·洛克菲勒三世小时候时父亲约法三章所提出的。

    洛克菲勒通过这种办法,使孩子从小养成不乱花钱的习惯,学会精打细算、当家理财的本领。他们的后人成年后都成了企业经营的能手。

    在这里,我们把这14条洛氏零用钱备忘录抄录如下,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母一定要认真学一学,培养未来富翁还是又产生一个穷光蛋,也许就在于一丁点的灵感。

    1.从5月1日起约翰的零用钱起始标准为每周1美元50美分;

    2.每周末核对帐目,如果当周约翰的财政记录让父亲满意,下周的零用钱上浮10美元(最高零用钱金额可等于但不可超过每周2美元);

    3.每周末核对帐目,如果当周约翰的财政记录不合规定或无法让父亲满意,下周的零用钱下调10美元;

    4.在任何一周,如果没有可记录的收入或支出,下周零用钱保持本周水平;

    5.每周末核对帐目,如果当周约翰的财政记录合规定,但书写和计算不能令爸爸满意,下周的零用钱保持本周水平;

    6.爸爸是零用钱水准调节的唯一评判人;

    7.双方同意至少20%的零用钱将用于公益事业;

    8.双方同意至少20%的零用钱用于储蓄;

    9.双方同意每项支出都必须清楚、确切的被记录;

    10.双方同意在未经爸爸、妈妈或斯格尔思小姐(家庭教师)的同意下,约翰不可以购买商品,并向爸爸、妈妈要钱;

    11.双方同意如果约翰需要购买零用钱使用范围以外的商品时,约翰必须征得爸爸、妈妈或斯格尔思小姐的同意。后者将给与约翰足够的资金。找回零钱和标明商品价格、找零的收据必须在商品购买的当天晚上交给资金的给与方;

    12.双方同意约翰不向任何家庭教师、爸爸的助手和他人要求垫付资金(车费除外);

    13.对于约翰存进银行账户的零用钱,其超过20%的部分(见细则第八款),爸爸将向约翰的账户补加同等数量的存款;

    14.以上零用钱公约细则将长期有效,直到签字双方同时决定修改其内容。

    霍英东这样来教育孩子

    霍英东先生是香港著名的实业家。他为了新中国的富强做了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好事、实事。他的行动也影响了儿子霍震霆。霍震霆现任全国政协委员、霍氏集团的执行董事。他也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家乡建设和中国的体育事业做了大量工作。

    让我们来看看霍英东是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的。

    霍震霆12岁时被送往英国求学。学习期间,父亲常常提醒儿子说:“你与父亲年幼时所处的时代大不相同了,一要好好学习,二要精通外语,三要懂国际贸易,四要读书做事都要为中国人争气,否则我不能用你。”

    霍英东18岁起当苦力、小店员,后以一条拖船发迹,如今建立起了拥有90亿港元的经济集团。他的经历告诉他,教育子女,必须培养他们的坚强毅力、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所以,当霍震霆22岁学成返港后,霍英东便委其重任。这样做,一方面是想试一试儿子的能力如何,另一方面是为让儿子在实际工作中经受锻炼。

    1986年,霍震霆领父命,带400多人的施工队伍开赴文莱,在该国首都斯里巴加湾港兴建大型货柜码头,把这个港口改造成现代化的深水港。这是关系到文莱经济发展的一项关键工程。文莱政府对此项工程十分重视,在全世界为这项工程招标,结果霍英东的有荣公司击败20多家竞争对手,夺得了兴建项目。

    如此重要的工程,又在海外施工,初出茅庐的霍震霆能否胜任呢?这令许多圈内人士大打问号。

    霍英东没有正面回答朋友们的疑问,而是大谈教子游泳的事:儿女小的时候,我曾经专门聘请游泳名将教他们学游泳。两年光阴过去了,孩子们还是“浮”不起来。于是我把教练“炒”了,自己当教练。我把那些不肯下水的小子统统打下水,逼着他们自己找到浮起来的本领,结果孩子们都“浮”起来了。

    霍英东以教游泳比喻培养子女的办事能力,说:“道理是同出一辙的,一定要大胆放手,不能瞻前顾后,否则会淹死的。”

    文莱位于赤道附近,气候湿热多雨,当时的经济十分落后,有荣公司的职工在这个伊斯兰国家施工,不仅工作困难多,而且在生活上也有很多不习惯的地方。霍震霆鼓励职工,一定要克服困难,把工程搞好,他说:“这是香港华人企业第一次在海外承包工程,工程能否按时完成,工程完成的质量好坏,不仅关系到公司的荣誉,也关系到我们中国人办事到底行不行的问题。”

    霍震霆及其率领的员工勤奋工作,受到了文莱官方的好评。霍震霆出道后的第一炮就为父亲和中国人争了光。

    霍英东是广东番禺人,在事业有成后,念念不忘故乡的父老和故乡的山山水水,为家乡的建设做出了贡献。他与有关方面合资建造了我国第一幢五星级宾馆——广州白天鹅宾馆。宾馆大堂内建造了人工瀑布,“悬崖”上镌刻着“故乡水”三个大字。

    霍震霆也追随父亲,为家乡的建设做贡献。十年动乱刚刚结束,霍震霆便跟随父亲回到了故乡。映入他眼帘的是肮脏的旅馆、泥泞的道路、成群乱飞的苍蝇、衣衫褴楼的人群。霍震霆没有想到,自己日思夜想的故乡竟如此贫穷。但是他没有轻视故乡人,他说:“家乡的同胞都是我情同手足的兄弟。海外华人能在逆境中经历千辛万苦取得成功,内地人同样可以取得成功。”

    从1990年起,霍氏家族总动员,将全部精力和巨额资金投入到家乡的建设中去。霍家与番昌市政府合作,开发番禺南沙22平方公里的土地,总投资超过100亿港元,他们的目标是要把番禺的南沙建成一个具有21世纪水平的新城区,成为未来中国新兴城市的典范,让家乡人民过上富裕的生活。

    正是霍英东先生得正确教育,才使得霍家孩子各个都是爱国、敬业的成功人士。

    王永庆以身作则的魅力

    “经营之神”王永庆溘然长逝,大小媒体都在津津乐道于他的发迹秘诀,他的巨额家财……其实他的最大成功,在于培养了几个大有作为的子女!

    财富能挣来,也会失去;事业能辉煌,也会黯淡。多少富翁,金融风暴一来,财富成千上万地缩水;多少豪门,从红极一时走向树倒猢狲散。但无论潮涨潮落、云卷云舒,有能力的人才,就像布袋里的锥子,总会露锋芒、成大业,即使不能当弄潮儿,也能力争上游。深谙此理的王永庆,不论多忙,都没有忽略对子女的培养;不论多富,都对子女严格要求。他的子女,个个事业有成,出类拔萃,堪称兰桂齐芳、满门生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王永庆在培育子女上的成绩,完全不逊于他的宏伟大业;王永庆的育儿之道,也丝毫不亚于他的经营之道。

    对于老一代创业家来说,子女的成长几乎和事业的成败一样重要。特别是当事业成就基本已成格局时,下一代能否成才往往会凸显成自我实现的关键坐标。在中国有一句古训:富不过三代。因而,第一代创业人也普遍通过加强对子女的教育来实现事业或者精神的传承。

    被誉为台湾“经营之神”的王永庆在这方面堪称楷模。他不仅白手起家,创办了台塑帝国。在其严格的教育下,膝下子女有的驻留台塑成为企业管理核心,其他的则先后进入商界,以父亲为榜样走上创业之路,并进而成为各自领域内的翘楚:被誉为“最像王永庆”的三女儿王雪红则一手创办了威盛集团,覆盖IT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被台湾商界视为最成功的女企业家;次女王雪龄夫妇打造的大众集团目前仍旧是台湾科技界具有举重轻重地位的科技集团;长子王文洋植根大陆,一手创办宏仁集团;幼子王文祥则把台塑美国的业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如今已经是JM·Eagle公司掌门人。

    回想起父亲的教育,这几个驰骋商海的子女不约而同地用几个词来形容:“极为严格”、“以身作则”、“影响深远”。

    不溺爱,是他的首要经验。他深知,豪富之家最易养出纨绔子弟,“富不过三代”几乎成了定律。为了打破这个定律,他要求子女过平民化的生活,他虽然是台湾首富,但他的子女们在外国留学时,他供给的学费、生活费都算得十分精准,总是“刚刚好”,没有丝毫奢侈的空间。

    逼自立,则是他的为子女计长远。大树底下好乘凉,躺在父辈的事业上最舒服,但绝难成大器,有的甚至守成都难。因此,王永庆想方设法要子女自己创业打天下,即便进入王永庆的公司,也要从基层干起,一步一个脚印,有了过失照样处罚、降职。于是,他的子女个个都有一片自己的辉煌天地。

    以身作则,是王永庆的第三招,也是最重要得一招。他知道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个老师,他更知道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所以,他让子女生活简朴,自己就率先垂范,一件衣服穿10多年;他要求子女勤奋有毅力,自己就常年坚持凌晨3点起床,跑步锻炼,深夜还在写文案;他教育子女要有爱心,自己带头践行,多次以巨款捐赠慈善事业,在他的影响下,几个子女在慈善事业上都不甘人后,皆有突出表现。

    反观我们身边的一些人和事,则让人感慨不已。即使是一般家境的孩子,从小“饭来开口、衣来伸手”,成了“小皇帝”。一些老板家庭,自然是豪宅名车,锦衣玉食。及至长大,父辈更是唯恐不周,或挖空心思安排好工作,或子承父业坐享其成……更有一些“成功人士”,天天懒觉、夜夜笙歌,这样的言传身教,不出“败家子”才怪哩!

    在王永庆生前,其对子女教育的严格是出了名的。台湾媒体曾以“铁血教育”来形容王永庆对子女的教育。据王文祥与王雪龄回忆,父亲早早将他们送到国外读书,就是要让孩子们受苦,培养毅力。王文祥说,当年王贵云出国时,连一句英文都不会说,住校时被欺侮,王永庆听到后,反应是“It is good!”当时觉得父亲特别无情,但现在孩子们都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王雪龄说:“父亲相信唯有吃苦,孩子才能独立,要经过许多困难,才能培养毅力。”

    几个孩子在国外读书期间,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收到父亲的来信。在信中,父亲会讲述管理中该怎样追根究底、如何实现企业的永续发展?对于尚年幼的孩子,这些内容有些过于艰深,但是后来,这些信都成为极为宝贵的财富。王雪红到如今都保留着这些信件,不时拿出来看看,历久而弥新。

    在王雪红看来,坚持不懈、拥有极强的韧性是父亲一个重要的特点,凡是他认准的事情,不管阻力有多大,他都会努力做下去。当年,为建设六轻,王永庆奔走呼吁,自申请第一天到公司开工建设,时间已经过去21年。这一点对王雪红影响深远,在威盛电子遭遇英特尔全球起诉、进入困境的时候,也正是凭借这种信念,王雪红坚持了下来。“其实,这得益于父亲的教诲。我父亲做一个企业,总是能在别人的反对声中坚持下来,最后的事实总是证明他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

    直到现在,王雪红还保留着每天早上4点钟起床、长跑一个小时后上班的习惯,这一点也是深受父亲的影响。数十年来,王永庆每天早晨2点钟起床,打坐1个小时,然后做毛巾操、慢跑,思考一天的大事。而王文祥在罹患鼻咽癌接受治疗期间,还定期跑5000米,连主治医师都觉得不可思议。

    在生活上,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待家人,王永庆都要求尽量艰苦朴素。他自己那条用来做“毛巾操”的毛巾已经被用了20年;坐飞机的时候要坐经济舱;甚至在使用牙签的时候,也要从中折断,原因是这样一根可以当两根使用。在父亲的影响下,几个子女在生活上也都保持了朴素的作风。王雪红每次外出,都是一身简单的黑色套装;一辆已经用了10多年的丰田轿车还在使用……

    传承,对于所有的企业创始人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以身作则,以身教、以行传,王永庆对这个问题给出了完美的解答。如今,王老先生已经驾鹤西去,但是这些东西将给后人持续带来深远的影响。

    首富李嘉诚教子理财经

    李嘉诚深知:温室里的苗苗不能茁壮成长。在儿子李泽钜、李泽楷很小的时候,李嘉诚就要他们了解外面的世界,知道人世的艰辛。他常带他们坐汽车、坐巴士,到路边报摊看一个卖报的小女孩边卖报边做功课的苦学情景。

    每逢星期天,李泽钜、李泽楷兄弟俩一定要跟父亲出海畅游。“他们一定要听我讲话,我带着书本,是文言文的那种,解释给他们听,问他们问题。我想,到今天他们未必看得懂文言文,但那些是中国人最宝贵的经验和做人宗旨。”

    李泽钜、李泽楷八、九岁时,即被安排在公司董事会上,静坐一旁,作为学校之外的另一项重要课程。在俩兄弟念中学时,李嘉诚就带他们到公司开会,“带他们到公司开会,不是教他们做生意,而是让他们知道,做生意不是简单的事情,要花很多心血,开很多会议,才能成事。”

    长江实业于1972年上市,那时起,童年无忧的李家兄弟,就算想扭作一团嬉戏玩乐,在严肃的会议室内,在严父和严师跟前,也只好乖乖的正襟危坐。

    李泽钜1964年出生时,父亲已是一名富商。由于李嘉诚早年失学,所以极重视儿子的教育,李泽钜被送往香港顶级名校圣保罗学校念书,由小学念到中学。也许是父亲的谆谆教导,李泽钜在学校里一向比较低调。

    李泽楷小时候,与兄长一样入读香港顶级名校圣保罗小学。他在学校里不甚突出,最多在休息时与同学们打乒乓球。不满14岁,李泽楷赴北美读大学预备学校。美国同学不论出身高贾或平民,皆有很强的独立意识。耳濡目染,李泽楷很快习惯了独立生存。父亲去看儿子,发现泽楷假日在网球场拾球赚钱。李嘉诚回港后对夫人庄月明高兴地说道:“泽楷学会勤工俭学,将来准有出息。”

    17岁时,李泽楷进入大哥就读的美国斯坦福大学,专修自己喜欢的电脑工程。这显然不是父亲的意思。泽钜听从父亲的安排,念土木工程系。若从家族事业考虑,泽楷应读商科、法律等适宜管理综合企业的专业,并与泽钜的建筑专业互补相辅。但李嘉诚尊重小儿子的选择。

    一次,李嘉诚到外国探望读大学的儿子。那日,天下着雨,他远远看见一个年轻人背着大背囊,骑着自行车,在车辆之间左穿右插。李嘉诚心想:“这么危险。”再看清楚一点,原来是儿子李泽楷。两兄弟到外国读书之初,李嘉诚只买了两辆自行车给他们代步。自那次目睹险境,他才放弃这个磨练儿子的方法。

    1987年,21岁的李泽楷大学毕业。此时,家族在加拿大的事业正轰轰烈烈展开。李泽楷去了加国,却不是像其兄一样打理家族生意,而是进入一家投资银行从事电脑工作,做一名靠工薪度日的打工族。估计这也不是父亲的安排。李泽楷获得加拿大国籍,这也许又不是李嘉诚所希望的。从李泽楷的两次选择,可见他不羁的性格,又可见李嘉诚对儿子的宽容。

    李嘉诚对两个儿子的培养教育抓的很早。他要求儿子生活上克勤克俭,不求奢华;事业上注重名誉,信守诺言。他特别教导儿子套考虑对方的利益,不要占任何人的便宜,要努力工作。

    当李泽钜和李泽楷到八、九岁时,李嘉诚召开董事会,就让儿子坐在专门设置的小椅子上列席会议。

    开始兄弟俩觉得新奇好玩,瞪大眼睛,认真听父亲和各位董事讨论工作,有时大家争得面红耳赤,吹胡子瞪眼睛,兄弟俩吓得哇哇直哭,李嘉诚说:“孩子别怕,我们争吵是为了工作,正常现象,木不钻不透,理不辩不明嘛!”

    有一次李嘉诚主持董事会讨论公司应拿多少股份的问题,他说:“我们公司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但是我主张只拿9%的股份。”

    董事们有的赞成,有的反对,争论不休。这时李泽钜站在椅子上说:“爸爸,我反对您的意见,我认为应拿11%的股份,能多赚钱啊”弟弟李泽楷也急忙说:“对只有傻瓜才拿9%的股份呢!”

    “哈哈,”父亲和同事们忍俊不禁。他说:“孩子,这经商之道学问深着呢,不是1+1那么简单,你想拿11%发大财反而发不了,你只拿9%,财源才能滚滚而来。”

    实践李嘉诚的决策是英明的。公司虽然只拿了9%的股份,但生意兴隆,财源茂盛。

    后来李泽钜和李泽楷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想在父亲的公司施展才华,干一番事业。李嘉诚沉思了片刻说:“我的公司不需要你们!”兄弟俩都楞住了,说:“爸爸,别开玩笑了,您那么多公司不能安排我们工作?”李嘉诚说:“别说我只有两个儿子,就是有20个儿子也能安排工作。但是,我想还是你们自己去打江山,让实践证明你们是否合格到我公司来任职。”

    兄弟俩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父亲是把他们推向社会,去经风雨,见世面,锻炼成材。

    兄弟俩到了加拿大,李泽钜开设了地产开发公司,李泽楷成了多伦多投资银行最年轻的合伙人。李嘉诚在香港常常打电话问兄弟俩有什么困难他可以帮助解决。兄弟俩总是说:“谢谢爸爸的关心。困难是有的,我们自己可以解决。”

    其实李嘉诚不过是随便问问,并不真的想帮助他们解决什么困难。当然兄弟俩对父亲的为人最清楚了,你真的求他帮助解决困难,他也不肯帮助。父亲的“冷酷”得似乎不近人情,但兄弟俩理解他的良苦用心……

    兄弟俩在加拿大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把公司和银行办的有声有色,成了加拿大商界出类拔萃的人物……

    两年后,李嘉诚把兄弟俩召回香港,满面春风地说:“你们干的很好,可以到我公司任职了。”并面授他们一些经验说:“注重自己的名声,努力工作,与人为善,遵守诺言,这会有助于你们的事业。”

    李嘉诚欣慰地看到两个儿子的迅速成长和出色业绩,终于可以心安理得地宣布退休了。每当人们称赞兄弟俩时,李泽钜说:“感谢父亲从小对我们的培养教育,它是最好的商业教师,尤其在教授“不赚钱”这点上。我从父亲身上学到了最主要的是怎样做一个正直的商人。”

    再富有孩子也要穷着养

    让孩子“富”点好,还是“穷”点好?有人认为,“再穷也不能穷孩子”;有人则认为,“再富也不能富孩子”。

    尽管说法有二种,各自的信奉者的人数相差甚大,并非旗鼓相当。“可怜天下父母心”,如今多是独生子女,“捧在手里怕摔,含在嘴里怕烊”,众多父母信奉的都是“再穷也不能穷孩子”的哲学,尽力从各方面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哪怕自已“打肿脸充胖子”,也要让孩子生活过得适意舒坦。即使有些人认识到骄纵孩子,对孩子成长不利,在口头上讲“再富也不能富孩子”,可往往沦为“口是心非”,在实行动上仍然让孩子成为家庭中“先富起来”一族。

    这就形成当今孩子们中不应有的高消费。它使许多孩子在“蜜罐”中养成挥霍习惯,贪图享受,拒绝“吃苦”,不知人间真情。有城市小学生听说农村有孩子吃不饱饭,竟吃惊地问:“饿了为什么不吃巧克力?”这不禁让人想起历史上的痴呆皇帝晋惠帝,天下荒乱,百姓饥饿,他说的话就是:“何不食肉糜?”日本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它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取。让孩子从小就知道“一丝一粥来之不易”,懂得生活的艰辛,这是孩子长大成人所必须。过早地让孩子“先富起来”,属一种溺受。按照一位教育家的说法,溺爱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是可以杀死孩子的“毒药”。

    实践的发展,逐渐使一些“舐犊情深”的父母,体会到这种“毒药”的危害了。山东省某市有一位胡姓企业老总,最近为养育儿子陷入误区而后悔不已。他说,现在儿子非名牌不穿,买双鞋也要上千元,不买就闹脾气。整天迷恋网吧,逃课不学习。儿子觉得一切物质享受都是理所应当的,对父母没有起码的感激。他说,“都说再穷不能穷孩子,我现在才体会到,应该是再富不能富孩子。”他决定把儿子送下乡,到一所县级中学读书,因为县中的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生活俭朴,可让儿子亲身感受到生活的不易,从而珍惜生活,珍惜学习。

    这是一种可贵的觉醒。不让孩子“先富起来”,超前享受,而是要他们从小“吃点苦”,养成勤俭节约习惯,这是大大有利于他们成长的。孩子将来进入社会拼搏,不仅靠知识和智能,更要靠意志和品质。学习成长,不仅体现在书本中,更在生活实践中进行。古话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孩子要成才,不廻避“艰难困苦”,方能“玉汝于成”。让孩子过早地亲近“富”,远避“穷”,给孩子的是溺爱的“毒药”,看似爱之,实则害之。

    当然,今天的所谓“穷”,并非是让孩子过以往那种“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温饱无忧该是保底的基线;不能“富孩子”,指的是不宜让孩子奢侈浪费,超前消费。要让孩子在必要的“穷”和“苦”中得到锤炼,懂得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小周第一次听到“孩子要穷养”的话是在北京清华大学院内。姑姑和姑父的骄傲是毕业于清华大学现在已到美国留学的儿子。国庆节一见到姑父,小周便要他说说是怎么把弟弟教育得如此成功。姑父确实很骄傲地对我说:“晓东出国是奖学金,我可没给他花一分钱。”“那从小您是怎么辅导他的?”姑父很轻松地说:“没有刻意辅导他。我喜欢玩,所以也爱带他玩。在玩中就把知识教给他了。”随手姑父捡起一颗小石子向清华池投去,“就是这样,投一颗数一颗,他很小就能数到几百。”“你儿子几岁了?”小周正在回味姑父的话,“哦,三岁。很任性,上街看到什么买什么,不买就撒娇甚至耍赖。”姑父突然严肃地转过脸,“这怎么行?孩子要穷养!”“我从来没有让冬晓乱花过一分钱,直到现在。我教育儿子:需要的多贵都会买,不需要的再便宜也不要。”小周想想自己,每周日带儿子逛街,孩子都要坐摇摇椅、吃棒棒糖、到肯德基,来回都打车,时间长了他觉得做这些很应该,不满足才是不对的。“那我该怎么办?”“慢慢纠正他,后悔就晚了”姑父担心地说。

    我们做父母的一定要了解孩子最需要的。富养或者穷养是父母的一种态度,我们问过孩子的想法么?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是很多很多好吃的和玩具吗?多数孩子不是的,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爱与关注!一个孩子会把一片树叶,一个小破石头当宝贝,会对百元大钞没感觉,说明孩子眼里最珍贵的不是金钱,而是对他有意义的东西!所以,就算是穷养,孩子不一定觉得那就是富养或者穷养。

    富养与穷养,其实说明确一点应该还是富裕其精神,同是不能空乏其物质。现在的家庭条件都很好了,给孩子最丰富的精神食粮是很重要的,至于物质,当然也是要充分的,至于孩子怎么得到他想要的,就需要父母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了。你可以直接给,也可以以奖励的形式。穷养富养,其实是现实生活中一个时常变化时常需要改变的养育策略——父母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思想,不时改变方式方法。富养穷养,其实是叫我们什么时候该大力支持孩子的需要,什么时候又该限制他的无理要求。至于穷养富养的度,因家庭而异,我们自己最了解。我们为人父母所做的,除了给孩子提供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更要帮孩子塑造健康的人格。

    您的孩子“穷养”了吗?从现在开始还不算晚。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