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发迹史-做一个逍遥的混混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刘邦出身低微,出生时连名字也没有,甚至他的出生日期都是个谜。他给人流浪汉的感觉,事实上,他的确有过近乎流浪的日子。就是这样一个山村野夫式的人物,开创了中国历史最辉煌的一个王朝:大汉王朝。很多人把他的成功归为运气,不可否认,运气是伴随刘邦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有时候,运气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运气是由你自己吸引过来的。刘邦似乎像个奇特的磁铁,他能吸引运气。

    刘邦的成功绝不仅仅是运气所能概括的,三分天命,七分人为。说到人为也让人困惑了,如果按照儒家传统的道德,刘邦绝对算不上有德有能的人。他好酒色,与人私通,根据传统道德标准肯定没法及格;说到能力,打仗他不行,出谋划策他不行,后勤管理他不行。他的能力只有一样比较出色:人际关系。刘邦是一个忍术大师,真正的忍术大师不是一味隐忍,而是把忍术融合在自己的性情里,这样既能统筹大局,又避免给人城府很深的感觉。从这个意义上说,刘邦比朱元璋要更高明一些。

    刘邦是个十分喜欢玩弄权术的皇帝,同时又是少有的不摆架子的皇子。他就像一个谜,让人猜不透,其实,如果换一个角度想,也许就豁然开朗。在刘邦做混混时,他后来的那些成功经验和技巧便已悄悄萌芽。正所谓,混沌在萌芽中,道已存在……

    游手好闲的败家子

    大凡真命天子出世,总不会是无风无雨,平平常常。

    我们的始祖黄帝出生时,巨龙在天上腾跃,凤凰拍着翅膀跳舞,鸟儿歌唱,百兽欢呼,甚至花儿都提前开放。

    尧帝出生前,他的母亲庆都坐在小船上观赏自然风光,忽然刮来一阵龙卷风,仿佛一条赤龙在盘旋,庆都不仅不怕,反而冲着龙卷风笑(让人怀疑她精神是不是有问题)。第二天晚上,庆都睡觉的时候,突然房间里起了一阵阴风,一条赤龙向庆都扑来……就这样,庆都怀上了尧。

    大禹出生时,他的母亲梦见流星穿过腹中,梦中感应,吞下神珠然后生下了禹。……似乎这些人都是天命所归,要成为圣人和伟人的。

    刘邦出身微贱,也编造了一个类似的神话。相传,他娘王氏一次外出的时候,路径大泽,忽然感到全身疲劳,想是原本就怀孕了而不自知,于是就坐在草堤上歇息。歇着歇着,有了睡意,似睡非睡似梦非梦之际,忽然看到一个满身尽带黄金甲的神人从天而降,一下子晕了过去。写到这里,我表示很佩服神人,神人就是神人,穿着黄金甲都能让人怀孕。

    刘邦的父亲刘太公见老婆出去这么长时间了还没回来,不免有些担心。刚准备出门,突然天一下子变黑了(想是老天暗示刘公别去打扰神人的好事),天地间电光霍霍、雷声隆隆。太公哪里知道是神人在搞自己老婆,拿起雨具拼命往大泽那边跑。远远看到草堤上睡着一个人,似乎就是自己的老婆,奇怪的是一团云雾罩着老婆,云雾中露出发光的鳞甲,似乎有蛟龙在里面“折腾”。

    刘公是个胆小怕事的人,一看这场面吓住了。直到云雾散去,才敢走近妻子旁边。妻子朦朦胧醒来万事不知,刘公一说,妻子也感到震惊。随后,怀上了刘邦。

    夫妇俩都认为这孩子将来有大出息,因为他们发现这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大腿上有72颗黑子,不是太阳那个黑子,黑痣而已。这是异人的标志,当年舜帝重华出生的时候,每只眼睛里有两个瞳孔,也被视为异人。所以说,在古代要成大事,长得奇怪也是一个便利条件。

    夫妇俩对这儿子期望值挺高的!哪知道,这孩子越长大越让人失望,以至于刘公后来干脆称他为“无赖”,那时,老两口早忘了那个梦,只要这小子自己养活自己就够了,可惜,刘邦连这点都做不到,是个货真价实的啃老族。在四邻八乡的眼里,刘邦是个不良青年,我们不妨为他做一份简历,这样能更好地看出他人生轨迹。

    姓名:刘邦(父母最初为他取的名字是刘季,伯仲叔季,季在古代是“老四”的意思,但这里应该理解为“老小”或者“老细”,因为刘邦只有两个哥哥)

    性别:男(这一点不需要证明吧,虽然刘邦确实玩过同性恋,他是个很前卫的人)

    民族:汉

    生卒年:公元前256~前195年(死亡日期可以确定,出生日期待定)

    籍贯:沛郡丰邑人(现在江苏丰县)

    升职记:流浪汉——亭长——土匪——沛公——汉王——皇帝

    爱好:酒、犬马、女人、足底按摩

    讨厌:读书、劳动

    偶像:信陵君

    一生最大的贵人:萧何

    刘邦比秦始皇小三岁,秦始皇四处巡视的时候,刘邦还在为生计发愁。刘邦有两个哥哥,大哥叫刘伯,二哥叫刘仲,两个哥哥都是非常老实的庄稼人,用现在的话来说是靠得住的好男人。刘邦跟两个哥哥完全不同,从小就不喜欢干活,长大了还是不改,经常和一些狐朋狗友到处浪游。

    看老三这么没出息,刘公心里真着急,屡次教育他:老三啊老三,你也不小了,还这么贪玩取乐,小心娶不到老婆,你看看你那两个哥哥,哪个不比你强……

    刘邦只当是耳边风,刘公拿老三没办法,只好任由他想怎样就怎样,反正养老还有两个儿子。本来呢,都是同根生,你刘邦混得烂,两个哥哥可以照应嘛!但是,有了嫂子就不行了,两个哥哥一结婚,刘邦就郁闷了。

    大嫂是个非常小气的女人,看到刘邦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整日坐吃山空,免不了一肚子怨气。她对公公说:“爹,你倒说说看,刘老三这么大的一个人了,屁事不干一个,饭量还那么大,我们就是再累死累活也不够养他啊!这样下去,我和阿伯干得也不起劲啊!”

    刘公皱皱眉,想想也是,两个儿子都成家了,总不能白养着老三吧,干脆分家吧!分家以后,刘邦就跟着二老住。

    时光荏苒匆匆往前飞,曾经那个调皮捣蛋的刘邦快成了大龄青年,还是孤单一人,还是无业游民。刘邦刚出生时,刘公还以为这儿子不同凡人,可是眼见他一天比一天没出息,刘公暗自后悔自己看走了眼,越来越看不惯这儿子,甚至骂他是无赖。到后来,连饭食都不愿给他。

    刘邦是个心胸比较开阔的人,受到这样的冷遇,依然本色不改,还是过他的浪荡生活,在别人眼里他肯定是“没志气”的。很多时候,为了躲避父母的数落,他干脆住在外面。有时,他在两个哥哥家里借宿,两个哥哥倒也厚道,不嫌弃他。

    后来,大哥去世后,刘邦还经常往大哥家里混饭吃,嫂子自然不高兴了。那时,刘邦还没有什么城府,单纯得像个傻子,经常带许多朋友去嫂子家里“聚餐”。嫂子见刘邦不识趣,故意用瓢把锅底刮得嗞嗞响,表示羹汤已尽。朋友们很识趣,纷纷离开。刘邦却稀里糊涂,还以为自己来迟了,没赶上嫂子吃饭的时候。送走友人后,刘邦来到厨房,看到锅里蒸汽在冒,羹汤还有大半锅。刘邦长叹一声,掉头离开,从此不再去嫂子家。刘邦是个亲情淡薄的人,后来被项羽打败后,为了逃命把儿女推下车,也许跟早年的这些经历有关。

    看到这里,我们发现刘邦身上有三个特点:

    一、胸无城府,有赤子之心,正因为胸无城府,他才不善于看人脸色。

    二、刘邦并非没有志气,知道嫂子嫌弃自己,从此不去嫂子家,说明这个人还是有骨气的。

    三、刘邦很大度,虽然明知道嫂子使诈,但是并没有跟她理论计较,只是叹口气,从后来的情况看,他也没有记恨。

    刘邦早年虽然很没“出息”,但是他身上具备的这些品质却是非常难得的,他的成功固然有运气的因素在里面,但也绝不是没来由的。

    混混闯世界

    家人嫌弃刘邦,刘邦却不嫌弃自己,有人认为这是脸皮厚,但也可以说是心理素质好。刘邦所以能成大器,跟这个有很大的关系,连毛主席都认为刘邦是封建帝王里最厉害的一个,可见他确实有些不简单的地方。

    老子说“大国者下流”,大国应该像水一样往低处流,别人才会归附,姿态越低越容易吸引别人。刘邦身上有这个特点。

    刘邦跟历史上其他领导者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不拿架子,他能跟各色人等迅速地打成一片。而项羽在这方面要差很多,项羽是个英雄,给人高不可攀的感觉——这还不足以导致他失败,他失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妇人之仁。越是英雄,越不能存妇人之仁,因为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英雄比枭雄原本就处于不利的位置。

    受家人冷落,谁都会有些失意的。刘邦于是常常到村口的两家小酒铺里喝酒,那时的酒铺就相当于我们现在路边的小吃店。农民们有闲的时候会在这里喝上几杯,当时村子里像刘邦这样整天泡在酒铺里的也是少数,恐怕也就几个游手好闲的登徒子吧!

    我们可以猜想,当时坐在酒铺里的刘邦,其实心里就有一些朦胧的连自己也说不上来的蠢动,这种蠢动无法满足,只能借酒浇愁。用我们现在的话说,这种蠢动其实就是“理想”,很多学者,包括王立群教授也说刘邦没想过要当皇帝,这种说法是对的,但是没有说出刘邦的真性情,准确的说法是:刘邦不知道自己想当皇帝。如果一个人内心里没有对某个事物的渴望,即便阴差阳错把他推到某个位置,他也会坐得不舒服。

    所以我认为,刘邦“想”当皇帝,这不是头脑里的想,而是血液在想。如果对一种事物没有渴望,你根本不可能得到那个东西,因为渴望是人生最大的动力,没有动力,就算有再多的资源也是白费。

    泡酒铺的这段日子对刘邦来说是人生的迷惘期,但在这段时间里,他也收获了不少的东西。那就是结交了许多朋友,思路有所开阔。从这时起,刘邦的运气悄悄降临了。

    大家一定在想,刘邦是个穷小子,无业游民,哪来的钱整天喝酒啊?总不至于两酒铺是搞慈善的吧?

    是的,他没钱,但别人愿意赊欠给他,所以说很幸运!据说刘邦小伙年轻时还挺帅的,两个酒铺都是老板娘开的。一个老板娘叫王媪(ǎo),另一个叫武妇。她们发现这小子身上有一种魔力,只要他坐在店里喝酒,就会引来许多客人,这样一来,生意就翻翻,所以呢,她们很乐意刘邦在自家喝酒。

    刘邦呢,承人家的情,乐得喝个逍遥自在,反正也没有地方好去,干脆整日在酒铺里混,每每喝到黄昏才回去。有时,喝醉了,就睡在酒铺的凳子上。

    也不知是真是假,有一次刘邦躺在凳子上睡着了,王媪见天色快黑,准备叫他回去。突然,看见一条金龙在刘邦的头上盘旋,说不出的离奇古怪,王媪当时差点被雷倒,赶紧叫来武妇,两个女人对着刘邦头上的金龙指指点点。

    “你看,龙啊!”

    “是啊,还发光呢!”

    “了不得啊!”

    “是啊,这个人将来肯定是大富大贵。”

    从此,两个老板娘对刘邦的态度越来越好,奉为贵宾。年终收酒钱的时候,也不向刘邦索要,直接划个勾,来个一笔勾销。

    刘邦似乎很能吃得开,再加上他喜欢侃大山,有一股任侠豪迈之气,首先吸引了一批不务正业的混混。这帮混混还没到古惑仔的级别,只能算是地痞流氓,想必刘邦经常跟他们扯自己偶像信陵君的故事,在这些小混混的眼里,刘邦就是丰邑的信陵君。这些混混中,比较有名的有樊哙和卢绾。

    樊哙是个杀狗的,我们现在只有杀猪的,叫屠夫,当时杀狗的也叫屠夫。就这么一个屠夫,最后被认为是西汉著名军事统帅,除了项羽外的第二猛将,好像这个人天生就是一个大将之才。可能吗?不可能,机遇和平台比能力本身更重要。樊哙因为靠近刘邦,所以得到了施展的机会,近水楼台先得月嘛!当然,我们并不否认樊哙确实有打仗的能力。

    卢绾和刘邦同年同月同日生,是从小在一起玩大的铁哥们,刘邦当皇帝后封他为燕王。后来,刘邦诛杀异姓王的时候,命樊哙和周勃攻打卢绾,卢绾吃了败仗,携带家人投靠匈奴。惠帝元年,卢绾死在匈奴。

    刘邦在乡里充当小霸王的这段日子到底做了什么坏事?我们现在无从知道,但我们基本可以肯定刘邦不至于像现在的流氓一样欺压良善,毕竟他的偶像是信陵君,换句话说,他即使是流氓,也流氓出了道道,流氓出了义气,这也是他为什么成功的原因。他不是一般的流氓。

    刘邦不满足于做一个地头蛇,他也想往上爬,所以结交了沛县的“许文强”王陵。王陵是当时沛县一个炙手可热的人物,家庭殷实,仗义疏财,为人豪爽,喜好结交三教九流的人物,用现在的话说,相当于黑道的大哥。

    依附王陵之后,刘邦反而没有以前那么洒脱了。王陵和他的偶像信陵君比起来差得太远。当时河南有个叫张耳的人,名气非常大,此人曾是信陵君魏无忌的一个门客。信陵君死后,张耳来到河南外黄县,和当地富绅的一个女儿结婚,效仿信陵君礼贤下士。

    其时,刘邦的偶像信陵君已死,偶像无法瞻仰,只好退而求其次,瞻仰偶像的门客张耳。刘邦于是离开王陵,踏上了漫漫的“追星路”,那时刘邦大概20多岁。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敢于单枪匹马追逐梦想,这种勇气是应该肯定的。就这样,他从今天的江苏沛县一路走到河南的外黄,外黄是秦朝设立的一个县,位于河南西北,唐朝时才废掉。

    那时候的名人没现在名人这么大排场,刘邦很顺利见到了张耳,两人交流得还挺顺,共同语言比较多,刘邦这一来就在张耳府上住了几个月。这几个月的日子应该是刘邦生命里非常开心的日子,因为张耳的见识自是比沛县里的那帮名人要高明很多。

    随后,秦始皇灭魏国,张耳逃亡。刘邦回到沛县。

    做亭长的日子

    在刘邦的青少年时期,正是秦始皇着手兼并六国的时候。

    刘邦回到沛县,依旧过着浪游的生活。我们都知道刘邦很讨厌读书人,但其实他还是读过几年书的,那时读上几年书就算是有学问的人了,所以瞧不起庄稼人也是可以理解的。读书时,刘邦是个调皮捣蛋的学生,但他的成功也得感谢读了几年书。后来,萧何推荐他做泗水亭长,若是斗大的字不识一个,恐怕也是不行的。刘邦真正的发迹就是从亭长开始的。所以,读书是有用的,而且有大用。

    刘邦在沛县混还不错,天生性情豪爽,黑白两道都吃得开。甚至一些官府也无法解决的“疑难杂症”,他刘邦都能解决,所以愿意结交他的人也越来越多。

    随着刘邦人脉的拓展,他的领袖气质也越来越明显。虽然没有什么正当的职务,但凭着左右逢源的社交本领,大家还是很给他面子。而且,刘邦是个喜欢说大话、笑话的人,跟他交往比较轻松愉快。除此之外,他还非常讲义气,为了朋友常常能两肋插刀,可以输里子,但不能输面子。这样的人,想不做大哥都难。

    后来沛县起义时人们推选刘邦,许多人认为是萧何、曹参这些人胆子小,不敢出头,但我以为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刘邦能够给兄弟们“安全感”,他是带头大哥的料。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立了郡县制,县之下是乡、亭、里,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一个亭大约管理250户人口。

    这时候,刘邦认识了两个大贵人:萧何和曹参。萧何当时任沛县功曹,也就是刀笔吏,专管刑狱案件,文笔相当好,有经世之才。当时,刘邦托萧何帮忙找个工作,萧何是个热心肠的人,帮他物色了一个泗水亭长的职位。曹参是萧何手下的一个官员,管理监狱犯人的,是刘邦的顶头上司。亭长的主要职责是维持治安、缉捕盗贼、接待上级。

    萧何这个人眼光特别厉害。他的本职工作做得相当好,上面曾屡次想提拔他,召他去京城咸阳工作,但萧何都一一婉拒了。他不想升官吗?不是。也不知他是看了星象,还是预感到秦帝国有灭亡征兆,总之,他相信不久后天下会大乱,还是呆在地方上比较安全。

    刘邦自知没有多少文化,大小事务常常请教萧何,对萧何非常尊重,所以工作期间,萧何对他非常关照。如果刘邦有什么麻烦的话,萧何会想尽办法帮他化解。

    曹参和刘邦也玩得非常好,同属性格豪爽的人。曹参粗中有细,很欣赏刘邦的为人,刘邦待朋友一视同仁,慷慨大方,两人臭味相投,饮酒豪语中缔结兄弟情义。后来,刘邦死后,曹参是托孤重臣。曹参做丞相时曾以黄老哲学治理天下,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可见此人的智慧与萧何不相上下。

    论起才识,无论萧何或是曹参,刘邦都比不上。但刘邦能对人掏心,他就像个粘合剂一样,可以把各路人才凝聚在一起——这个长处往往比专业技能更重要。

    亭长相当于现在一个村长,人说九品芝麻官,这亭长那是比芝麻还细。官位虽小,毕竟还是个官,既是个官,在地方上总能多认识一些人。

    刘邦这个人成功就成功在吸引人才上,吸引力是他身上非常重要的一个能力,这种吸引力我们又称为领袖魅力。周勃是樊哙介绍的,也是沛县人,以编织养蚕的器具为生,算是个手工艺人,同时他还是个“乐师”,所谓乐师就是谁家有个红白喜事,他带着喇叭去吹一顿,顺便赚个外快。

    结交周勃对刘邦来说也是一大幸事,不仅因为这个人会打仗,为汉朝江山立下汗马功劳,更因为刘邦死后,吕后诛杀刘氏后人,正是周勃、陈平等人除掉诸吕,保住汉朝基业。周勃个性沉重严苛,若非刘邦,一般人还真难跟他结交。从这点可以看出,刘邦虽然开朗,但绝对不是只知饮酒作乐的轻浮之人,各种脾气的人他都能结交。对于人才,他从来是不问出身不管个性的,真正做到了不拘一格求人才。

    还有一个是县府里的马夫夏侯婴,他是刘邦的死党,因为他们的性格非常相似,都是酒肉之徒,都待人热情,又喜欢开人玩笑。夏侯婴比刘邦更成熟些,至少那时候是这样的。所以他常常为刘邦出一些鬼点子,刘邦呢,也很喜欢跟这个朋友海阔天空地乱侃。夏侯婴就像刘邦的一个跟班,一有空两人就形影不离。

    萧何看了很不解,问夏侯婴:“刘季不过是一个平民,你干嘛整天跟前跟后的?”

    夏侯婴理直气壮地说:“我是他老大哥嘛,当然要照顾他!你知道刘季这个人心地好,有眼光,是位难得的好朋友。但他做事却常不知轻重,又嘴快,不跟着他,实在让人不放心啊!”

    萧何听到这话,心里有些触动,因为自己对刘邦也有类似感觉。这样一个大话连篇的农家子弟,为何具有这般不可思议的魅力?

    刘邦肯定是有魅力的,司马迁把他写成流氓地痞应该是带着有色眼镜的,想想刘邦的重孙汉武帝对司马迁做了什么,这点应该不难理解。

    更可贵的是,刘邦并不是一个政治明星,他头顶的那个光环直到两千多年后还闪闪发光,而且还不光是在中国发光。作为第一个平民皇帝,思想正统的司马迁看不惯他,但是新中国的缔造者毛主席却对刘邦褒奖有加。西方哲学家汤因比甚至将刘邦和凯撒相提并论,认为他和凯撒是影响人类历史最伟大的两个政治家。在汤因比的眼里,刘邦甚至比凯撒还要伟大。

    他说:“恺撒未能目睹罗马帝国的建立以及文明的兴起,便不幸遇刺身亡,而刘邦却亲手缔造了一个昌盛的时期,并以其极富远见的领导才能,为人类历史开创了新纪元!”

    司马迁眼里的一个地痞被捧到这种地步,这是文明的耻辱?还是刘邦这个流氓身上暗藏着无形的“大道”?

    关于“道”,主要见于老子的《道德经》里,相传最早领悟“道”的人是黄帝,老子在周朝图书馆当馆长的时候,接触了大量的古代典籍,有人推测《道德经》可能是老子对黄帝以来“道学”的一种总结。

    老子有很多名言,其中最有名有“上善若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为无为,则无不治”、“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老子是中国思想最博大精深的一个哲学家,我们只能从实用角度来谈谈他的哲学,同时也谈谈刘邦是否真的具有“道”。

    上善若水——这里的善不能理解为善良,假如理解为善良的话,六亲不认的刘邦连善都谈不上,何谈上善。我们还记得老子说过:“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所以他说的不是善良,善是德的意思,这个德也不是现在所谓的道德,通“得”,是对道的一种感悟。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上德如水。像水一样没有棱角,像水一样往低处流,像水一样自由善变同时又能跟所有人打交道,应该说,刘邦有这个特性。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是历史的规律,越是强大的人往往老天都跟他作对,何况是人。凯撒不就被人刺杀了吗?项羽也是一个非常强悍的人,属于“有余”一派,刘邦呢,平民出身,没什么知识,也没有军事指挥才能,典型地属于“不足”一派。这世界强者很多,打到最后总是两败俱伤,最后由一个具有包容性不那么咄咄逼人的角色来收拾残局,刘邦就是这样的角色。

    为无为,则无不治——这涉及到用人方面,项羽才能太突出了,什么事都喜欢自己去做,而刘邦呢,自己经营管理,具体的事务都交给手下去干,看上去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好例子。

    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刘邦总是一副大方慷慨的样子,看上去非常哥们,很讲义气的一个人,似乎也公正无私,正因为这样,才能成就他最大的“私”,当上了皇帝。当皇帝以后就没必要再无私了,开始剿灭异姓王。在这方面,刘邦的境界没到道的层次。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这是刘邦身上非常明显的特点,他从不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建立大汉后他就说了,运筹帷幄不如张良,治理国家不如萧何,领兵打仗不如韩信,但偏偏就他可以管理这些人。正是老子说的不以自己为大,而能够成就自己的大事。

    至于“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就不说了,刘邦怎么也不是个圣人,他不是不争,只是不明着争而已。他成功的地方在于能够用道来驾驭权术,而不是以权术来驾驭道——这当然是后话。

    做人就应该像秦始皇那样

    千万不要以为当上亭长的刘邦会像后来那些文人一样郁闷,感觉怀才不遇。恰恰相反,刘邦对这个比芝麻还细的官非常看重,很自豪,好歹是个公务员,还能管十几个人,经常押着囚犯,也挺威风的。以现在的眼光看,一个农家子弟能当成村长或者乡长也不错,至少不用担心住房和温饱问题。

    一向喜欢浮夸的刘邦还为自己制作了一顶帽子,在当时呢,只有士人才能戴帽子,平民只能用头巾束发,帽子可以说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和现在许多人穿西装打领带一个道理。刘邦花费了好大力气托人在外地制作了这样一顶帽子,而且一直保存到他后来当皇帝以后,据说成为开国皇帝后,闲来无事时他还常常拿起来戴戴。

    这个职务还有一个好处。因为要押解犯人,时常可以到外面见见世面。

    有一次,刘邦在京城咸阳完成任务后逗留了几天,喜好游荡的他自然要在京城好好逛逛。这个花花世界可比沛县繁华多了。就在他晃荡的时候,突然看到秦始皇巡游的阵仗,那个场面啊,乡下人刘邦可从来没见过。京城的辇道上围满了人,秦始皇坐在华丽的辇车上,不可一世,威武逼人。

    刘邦看呆了,只差没流出口水,怔怔地自言自语:“大丈夫当如此也!”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做人要像秦始皇一样牛逼。当时,人群还有一个人说了类似的话,不过这个人的话更狠更有决心:“吾当取而代之。”听到这么霸气的话我们就知道说话人非西楚霸王项羽莫属。

    在咸阳的那几天,想必刘邦头脑里老是秦始皇的那无限风光的架势,夜晚做梦时幻想坐在辇车上的是自己,这是一场春秋大梦。令人吃惊的是,他的梦最后居然成真了。

    回到沛县后,他还是刘邦,一个小亭长,虽然能够得到一些朋友的信赖,但比起风光无限的秦始皇始终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然而,就在这时,一场意外发生了。夏侯婴此时已由县府马夫升为候补县吏了,刘邦回来后,两人自是亲热非常。一次,两人比剑时,刘邦不小心把夏侯婴砍伤了。这件事,恰好被其他的县吏看到了。那人可能平日里跟刘邦结下了什么梁子,或是看刘邦不顺眼,他密告上面刘邦故意伤害“公务人员”。

    这个篓子捅得可大了,在今天也许屁事都没有(夏侯婴并不怪罪他),但是秦朝当时的法律非常严峻,当事人不追究,不代表能逃脱罪责,依据秦律,刘邦不仅要被撤职,还可能有刑狱之灾。

    夏侯婴为了保护刘邦,死活不肯告诉县令是谁伤害了自己。结果呢,他自己反而因为“知情不报、袒护罪犯”受到鞭笞,最后被关进大牢,判处一年多有期徒刑。事后,还是萧何曹参从中斡旋,刘邦才逃脱罪名,保住那顶亭长乌纱帽。

    萧何是个观望主义者,这件事让他再一次感受到刘邦身上的力量,夏侯婴甚至不惜自己受伤也要保护刘邦,这个人一定不是个简单的人。这些经历对萧何是非常重要的暗示,坚定了他将来辅佐刘邦的决心,而萧何的辅佐对于刘邦成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季哥结婚了

    刘邦是个非常好色的混混,喜欢嫖女人。除了嫖妓之外,还曾把一个姓曹的女子肚子搞大,这女子为他生的儿子就是后来的齐王刘肥。关于曹氏,司马迁也没留下什么详细的资料,她所以出现在史书上就因为跟刘邦偷情过。有时想想,历史真的非常奇怪,一个混混当上了皇帝,那帮和他一起喝酒嫖妓的老友全都成为“军事家”、“政治家”、“大功臣”,连和他通奸的女人都在历史上留名。

    所以说中国的历史非常吊诡。它是严肃呢,还是搞笑?说它严肃吧,它有时候非常荒唐非常搞笑。说它搞笑吧,它有时候非常认真,甚至恐怖!如果你身在那段历史,你往往会不知所措,只有弄懂了历史背后的潜规则,才知道什么时候该严肃,什么时候该开玩笑。

    几年后,季哥终于迎来了桃花运。是的,季哥结婚了,时年35岁,古代晚婚晚育的模范。事情是这样的:

    原来沛县来了一个叫吕公的老头,吕公原名叫吕父,字叔平,因为得罪了本县的县官,所以携家带口逃到沛县避难。吕公在当地也算是个名门望族,家里颇为殷实。来到沛县,受到县官的热烈欢迎。

    吕公为了在这地方站稳脚跟,就请沛县的亲朋好友、显贵之人吃饭喝酒。县令把这个消息一公布,慕名而来的客人蜂拥而至,人数太多,根本坐不下。县令让萧何拿主意。萧何是个很有头脑的人,他将坐位分为好几等,其中有贵宾席,也有“经济舱”。凡是送礼超过一千钱的都可以进贵宾席入座,其余人都在外厅等待吕公接见。

    刘邦不过一个小亭长,余钱不多,论资历也只能排在外厅等候。不过,一向喜欢开玩笑的刘邦却径直走进内厅,喊道:“贺金万钱。”

    然后,大大方方地在贵宾席落座,要求拜见吕公。吕公听到有人出手这么大方,很是惊讶,走到刘邦跟前,只见此人玩世不恭,然而却仪表堂堂。古人都喜欢相面术,就像现代人喜欢问星座一样。

    一旁的萧何看到,知道刘邦这玩笑开得有点过了,忙出来解围,他惭愧地对吕公说:“刘季这个人喜欢说大话,吕公你不要跟他一般见识。”

    吕公笑道:“没关系,没关系……”

    吕公不但不计较,反而将刘邦引到自己的身边。刘邦也不客气,在当地的显贵要人面前和吕公谈笑风生,一点都不拘谨。其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可见一斑。

    吕公也是个有点神秘兮兮的人,他仿佛看出刘邦将来有一天可以大富大贵,在宴席上屡次用眼神暗示刘邦散席后留下来。刘邦是个机灵人,一点就通。

    散席后,吕公领着刘邦进入后堂,将他引见给夫人和女儿吕雉。吕雉在乡野间也算是个婀娜的美女吧,但刘邦看到她并未眼前一亮,可见长得并不是特别出彩的那种,再说,刘邦是情色场中的老手。

    吕公让女儿退下,对刘邦说:“我年轻时懂一点相术,现在活了这一大把年纪,看人更准了。小兄弟啊,不是我抬举你,你是我看过的面相中福气最大的,你千万不要自暴自弃啊!”

    一个不认识的人突然说这话,谁都会觉得莫名其妙,刘邦也是如此,不过他很镇定。

    吕公见他不说话,又说:“刚才那个啊,就是我的女儿,如果你不嫌弃的话,我愿意将她许配给你,将来她跟着你肯定大富大贵了。”

    刘邦一个穷小子,碰到一个貌美的富家女,哪有不答应的道理,这真是天上掉馅饼。运气来了,挡都挡不住。

    刘邦走后,吕夫人生气地对吕公说:“老头子,你吃错药了,上次县令要娶我们的女儿你都不答应,还因此得罪了他。你说我们女儿将来会嫁一个大贵人,现在这个刘季一文不名,你怎么糊里糊涂把女儿嫁给他呢?”

    吕公甩手道:“妇道人家懂什么,这人将来了不得。”

    就这样,刘邦终于结婚了,吕雉那时还不是黄脸婆,两人也还恩爱。出嫁后,吕雉只得跟刘邦过农家生活,算是个还不错的家庭主妇。一年后,生下一男一女。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