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发迹史-天下大乱沛公出头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古人说乱世出英雄,一点没错。像刘邦这样的人如果生活在尧舜禹汤时代,一辈子也就是个混混。刘邦第一个恩人是秦始皇,没有秦始皇的暴政就不会有后来的反秦起义;刘邦第二个恩人是赵高,沙丘政变后,原本强大的秦朝元气一点点地耗散;刘邦第三个恩人就是秦二世,正因为秦二世的懦弱无能,才给了天下豪杰的机会。最后,刘邦还要感谢陈胜吴广两位先烈,没有这两位“带头大哥”,刘邦恐怕要在亭长的位子上终老。

    陈胜吴广起义像大火一样在全国蔓延,刘邦所在的沛县也在所难免,此时刘邦因为释放了秦朝囚犯而逃难到砀山。听说起义波及到沛县后,萧何、曹参等人想推举刘邦为首领,刘邦也带领几百人下山来。经过一番密议后,刘邦和萧何、曹参、樊哙等人里应外合,拿下沛县,杀掉县令。无论是萧何、曹参,还是沛县百姓,居然一致推选刘邦为起义首领。

    回头看这段历史,我们发现早在两千多年刘邦就有一种自我推销自我宣传的意识,在当时淳朴的年代,他是罕见的作秀高手。

    神秘的老翁,神秘的预言

    这刘邦啊,虽是平民出身,关于他的秘闻还真不少,这些秘闻可能是编造的,也可能是真实的。像他父亲看见金龙缠绕刘媪可能是假的,但吕公相面应该是真实的。相面术在古代不仅是非常流行的一门学问,而且也是非常“科学”的一门学问,那时人们相信这东西,就跟现在人相信科学一样。

    命运这东西,就连科学也无法解释。它的理论基础是:过去决定现在,现在决定未来。事实上,命运的本质是因果论。在科学中,我们相信因果论,但是在人的命运上,我们都认为因果论是一种迷信。

    命运并非不可知,而是由于影响命运的因素太多了,人们无从一一知道。在这些因素中,有一些决定性的因素,那些所谓的算命和相面可能是根据一些他们认为决定性因素为参考的。

    如果把整个宇宙看作一个整体的话,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命运。倘使有一台超级计算机,能够统计宇宙发生的一切事件,那么我们很有可能找出一切事件的来龙去脉,而这就是命运最根本的形式。命运的定义是:宇宙发生的一切事件都是由最初的事件决定的,这一事件后面是一连串与之相关的连续性事件。命运的公式应该是:从第一件事推断出后续的所有事件,直至事物本身消亡,或回到起点。

    我不懂相面术,只是写到刘邦时顺便谈谈对命运的看法。我们知道,中国这方面学问是模棱两可的,具有大道混成的特点。你不敢轻易相信它,也不能轻易否定它,只好当作怪力乱神解解趣。

    说到吕雉。她是王熙凤那样的女人,不过当时她还非常温顺,从一个富家千金下嫁到平民家里也不觉得委屈,说明那时候她是喜欢刘邦的。她尤其欣赏刘邦大而化之的性格,这是成功男人的性格——当然,最本质的情况可能完全相反,西方人喜欢什么都算得一清二楚,在我们看来就是斤斤计较,但他们是非相对分明。而大而化之的中国人大多只是表面大而化之,内心深处非常斤斤计较。一个社会有一个社会的法则,刘邦这种性格适合在中国成功。

    在乡下的日子里,刘邦和吕雉的小日子虽然过得不宽裕,但小夫妻俩带着一对儿女,温馨又恩爱。那时,吕雉是个贤良的农妇,没人料到她将来会变成一只母老虎,血洗后宫,将戚夫人削成人彘(人彘,即人猪,把人变成猪样的酷刑,剁掉四肢,挖去眼睛,将铜注入耳朵,用药灌入喉咙,割去舌头,然后丢进厕所——吕雉可以算是历史上最毒的一个女人,心理变态已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这日,裹着头巾的吕雉带着幼儿幼女在田里除草,有个白发苍苍弯腰曲背的老翁沿着田埂缓缓走来。很像电视里的情节,一个神秘的老翁往往是个世外高人,他蹒跚来到吕雉面前,说道:“这位大嫂,可有茶水?”

    那时农村人都挺好客,吕雉也是个热心大嫂,不仅给老翁倒了茶水,还拿出自己的午饭分给他吃。

    四人坐在田埂上吃饭,两个孩子好奇地盯着老翁,老翁边吃饭边神情诧异地端详着吕雉。

    吕雉见老人好奇地盯着自己,有些不解。

    老翁奇道:“这位大嫂,你的相貌可是世间少有的贵相!”

    吕雉听老翁一说,想起父亲的话,心里涌上一阵幸福,便让老翁看看自己两个孩子的面相。

    老翁看了看男孩,捋须道:“此儿的面相更贵啊,依面相来看,夫人的富贵却是来自这位小公子啊!”

    这小儿便是后来的汉惠帝,其实他的命以现在的眼光来看算不上有多富贵,虽然当了7年皇帝,但都是吕后摄政。死时年仅24岁,无子。据说,汉惠帝是看到母后将戚夫人削成人彘后,精神受刺激抑郁而死。惠帝死后,吕雉大肆屠杀刘邦后人,将大权掌握在吕氏手中。刘邦得到这样一个老婆是福是祸很难说的清。

    老翁又看了看吕后的女儿,叹道:“你们一家全是大富大贵之命。”

    说完,便缓缓离开。

    约莫一个时辰后,刘邦来到田里探望妻儿,吕雉便将老翁的话告诉刘邦。刘邦听了大喜,便问妻子老翁的去向,追了上去。

    远远看到老翁的身影,刘邦便喊道:“老人家,等等……”

    老翁停下脚步,回头看来人。刘邦还没走到老翁跟前,老翁便奇道:“你莫非就是刚才那母子三人的当家的?”

    刘邦点头,走近老翁,微笑地说:“老人家,你刚才帮我妻儿相过面,不妨也帮我相相。”

    老翁惊叹道:“刚才我看过你家夫人和孩子的面相,奇怪他们的命相怎会这么好,原来都是因为你啊!小弟啊,你面相之尊贵,无人可比啊!”——只差没有直接说他当皇帝。

    刘邦听了自然是大喜,说道:“老人家,果真如你所言,将来我一定会好好报答你的恩德。”

    据说,刘邦称帝后,曾遣人四处寻找这个神秘的老翁,但都没有发现他的踪迹。那时,老翁可能去世了,也可能真是个神仙。

    这个故事是真是假很难说,虽然出自《史记》,我们也权且当作八卦来看吧!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积极的心理暗示是成功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早期,刘邦像一张空白的纸,他没有包袱,没有立场,随性地去生活、去追求。正应了那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斩大蛇,忽悠也是宣传

    决定人命运的最重要因素是机遇,刘邦在没成功之前也是个平凡人,如果他生活在唐宗宋祖那样的太平盛世,要么是个混混头,要么在政府里当个低级官吏。

    至于他手下的萧何、卢绾、樊哙、周勃等等,更不可能有什么大的出路。萧何可能是个高级文书,退休后受到四里八乡的人尊敬,遇到哪家有什么争执做个仲裁。卢绾也许会做个私塾先生,樊哙除了杀猪可能还会帮人打打架,周勃一辈子辛勤编织,大概能混个小康。

    刘邦的成功还得感谢秦始皇啊!为什么这么说?

    秦始皇是中国非常特别的一个帝王,一方面他骄矜自大,另一方面雄心勃勃。他对中国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公正地说他的很多改革是历史的进步,但是改革太迅速了,而且也太新了,人民不喜欢,不适应。他只能依靠强力来实行,这必然会导致国祚不稳。

    光是你秦始皇一个人认为某东西好不行,还得大家认可这东西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嘛!刘邦开明的地方就在这里:他不会轻易将自己的观念强加到别人身上。所以他总能顺势而行,秦始皇则是逆水行舟。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秦王朝先是倒退,然后崩溃。

    秦始皇盛年驾崩,赵高、李斯、胡亥三人篡改遗诏,诛杀公子扶苏和大将蒙恬,秦二世胡亥即位,那一年刘邦47岁。47岁在古代已接近“知天命”的年纪了,此时刘邦翘首以盼的“天命”还没到,依旧是个亭长而已。可见,在秦王朝的体制下,像刘邦这样性情直爽的人升官比较难。

    然而,机会终于等到了,不过,机会来临的时候却是以“危险”的面目出现的。

    秦二世当皇帝后,第一件事是隆重修建父亲的皇陵,第二件事是绞杀兄弟姐妹。始皇陵墓在咸阳骊山上,是一项非常浩大的工程。二世颁布诏文,令全国各地抽调囚犯赴骊山修皇陵。沛县收到诏文,这项吃力不讨好的差事落到刘邦头上。

    就这样,刘邦领着五百囚犯前往咸阳。途中,经常有囚犯逃走,刘邦左右为难。他一方面不忍心看到这些人到骊山受折磨,另一方面是公务在身,如果没有完成任务,自己恐怕吃不了兜着走。

    刘邦脾气很好,不像其他官吏那样虐待囚犯,囚犯逃了他也没严厉追究。一路上,逃亡的人越来越多。刘邦这时,陷入了极度的矛盾之中,他原本就讨厌秦朝的暴政,但现在自己是公务人员,眼看逃犯越来越多,到了咸阳,自己交不了差,只怕要被问斩。

    烦的时候,刘邦最喜以酒浇愁。路过丰乡的大泽边,眼见前面有个亭子,里面有人卖酒。刘邦干脆停下来,召唤囚犯们原地休息,自己跑到亭子里大灌黄汤。喝着喝着,借着酒劲,脑子里豁然开朗,一直喝到下午时分,刘邦忽然对众人说:“现在我送你们到骊山充当苦役,你们去了,难道还想回吗?反正咱们是老乡,今天我就豁出去了,放你们回去,大家说好不好?”

    众人听到这话,都是欣喜若狂,如同捡回性命一般。大家纷纷对刘邦道谢,刘邦和差役一一解开囚犯身上的绳索,让他们早点离去。有些人谢过之后,脚步飞快地往家里跑,有的人却不急着离开,问刘邦:“大哥,你放了我们,你回去怎么交差?”

    刘邦自知已无退路,听了这话,反而哈哈大笑:“你们都走了,我也只好远走高飞了,难道会愚蠢到回去报官,自寻死路?”

    见刘邦如此有侠义之气,当即有几十个大汉站了出来,说道:“刘公这般侠义心肠,我我们愿意追随刘公,相互间也好有个照应。”

    刘邦慷慨道:“是去是留悉听尊便,我绝不勉强。”

    几十大汉听如此说,更加钦佩。

    星月之夜,刘邦带着几十人的队伍在大泽中穿梭。因为担心被人发现,所以不敢走大道。大泽一带草木很深,大家矮着身子走无人能发现,只是途中荆棘太多,不得不用剑开路。一路上时常会有洼地,走起来跌跌撞撞。

    刘邦酒意还未醒,在两个汉子的搀扶下往前走。忽然,听到前方草丛中哗声大作,刘邦竖起耳朵,往前走。走在最前面的一个人来到刘邦跟前,禀道:“前面有一条大蛇挡住了道路,蛇有几丈长,凶狠异常。刘公,我们不如原路返回,再找其他的路吧!”

    刘邦借着酒劲慨然道:“操!大丈夫行路,难道还怕一条蛇?”说完,推开那人,挺剑孤身前行。走出几十步,果然看见一条大蛇横在沼泽中,见到刘邦,丝毫不退避。刘邦举起剑向大蛇劈去,连劈几剑,终于劈死大蛇。

    斩掉大蛇之后,酒意和倦意同时泛起,刘邦便倒在一棵树下睡着了。后面那些人见前面没动静,蹑手蹑脚往前走,隐约听到前面有哭泣声。众人感到奇怪,缓缓趋前,只见一个老妇人在大蛇尸体边哭泣。

    一个人问道:“老婆婆,你为什么哭啊?”

    老婆婆的回答更奇怪:“我的儿子被人杀了,所以我在这里哭。”

    “你的儿子是怎么被人杀的?”

    “我的儿子是白帝之子,化为蛇形,横在这条路上,没想到却被赤帝之子杀了。所以我才伤心啊!”

    大家刚准备笑话老婆婆胡说八道,她就消失了。众人都觉得非常离奇,将这奇遇告诉刘邦,刘邦听了很高兴,并认为自己是赤帝之子。

    这故事非常离谱,但也不能绝对认为是瞎编的。很可能他真的斩了一条蛇,只不过不是那么大的蛇。当上皇帝后,为了巩固统治,再将这段经历添油加醋一番,大家会感觉他确实是真命天子。这虽然是忽悠人,但也算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宣传技巧吧,可见,刘邦在当皇帝前和当皇帝后都是下过苦功夫的,他是有练过的。

    正因为经历了那么多的磨难,他才能把问题处理得恰到好处,才能把世道人心看透。正是老子所说的:大器晚成。所以,我们的眼光不能盯着他忽悠人的一面,要结合当时特殊的环境来理解这个人。

    因为,自从黄帝开始,历代帝王都是这么神化自己的。

    释放囚犯,避难山林

    时人常说刘邦胆大,从他的所作所为来看胆子确实够大,不过他的胆子可能是撑出来的。不像项羽,那是个真正不怕死的人。可见,胆大不是成功的关键。

    刘邦放走囚犯后,带着那几十个小弟躲到芒县和砀县之间的山里。这一点,很容易理解,小时候我们或许有这样的经历,总觉得如果大难临头,躲在山里是最好不过了。当时,刘邦也是这样想的。

    在山里的日子主要是靠沛县的兄弟们接济,那是非常狼狈的日子,项羽估计受不了这种屈辱。

    避居山林期间,还发生了一件神奇的事情,这事情可能是杜撰,也可能是真实的。

    芒砀二山本来是幽静偏僻之地,山暝气清,树林葱翠。刘邦躲在这里,从未告诉妻子吕氏,可巧吕氏居然带着子女找到了他。难不成是那帮兄弟泄密了?问过吕氏,发现不是。

    吕氏说:“你背着父母,抛弃妻儿,躲在山谷之间,只能瞒过别人,怎么能瞒过我呢?”

    刘邦惊问为何。

    吕氏答道:“不瞒你说,无论你在什么地方,上面总有一层云气盖着,我呢,跟你相处时间长了,可以望见你的气,所以知道你在哪里。”

    刘邦笑道:“我听说秦始皇常常说东南有天子之气,所以三番五次出巡,意欲压倒这股王气,莫非这王气在我身上了?”

    风水学里有“望气”这个说法,相术里也有这个说法,这一块的学问非常玄,具体的我也不了解,但就我的经验、知识和感觉来说,“望气”是有道理的,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气”,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这种东西是可以感受到的。对于像秦始皇、刘邦这样的人应该会散发出“王气” 的,就像古龙小说里那些杀手所散发出的“杀气”一样。

    气当然不是“空气”,可能是人发出的辐射或者脑电波——纯属臆断,仅供参考。

    再看那吕氏,见刘邦丝毫不关心自己,抱怨道:“你逃走后,县令等你消息。杳无音讯后,他们打探得知你放走了囚犯,自己也逃了,便派差役搜查我们家。你倒是躲在这里舒服,我们却受罪了。公公跟你分居,没有受到株连,所有的苦都是我这个婆娘承受啊!他们凶巴巴地把我关进大牢里,家里没钱,又不能贿赂那些狗官。我受尽了侮辱,你知道不?”

    “你受了什么侮辱啊?”刘邦问。

    吕氏低着头,羞道:“他们调戏我,用言语侮辱我。幸亏后来功曹萧大人救了我,否则的话真是不堪设想。”

    刘邦点点头,叹道:“萧何啊,你真是我刘季的好兄弟。”

    吕氏便在山里住下。刘邦也不知能躲到何时!

    机会来了,亭长成沛公

    秋天到了,发生了一件大事。

    有人造反了,造反的人就是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陈胜吴广。

    读过高中的人,都学过《陈涉世家》这篇课文,所以不用多作介绍。陈胜和吴广都是楚国人,他们打着公子扶苏和楚将项燕的旗号造反。其实,公子扶苏和项燕什么关系也没有,一个是秦始皇的长子,一个是楚国的名将,硬是捏合在一起,从旗号上来说就不吉利,注定要散伙。

    陈胜吴广犹如一把火,点燃了整个华东地区,项梁、项羽叔侄俩在会稽起兵。大火很快蔓延开来,沛县当此情景,很难独善其身。县令立即召集众人商议,县令害怕陈胜的大军洗劫衙门,决定背叛秦朝,加入义军。

    萧何想了想,说:“大人身为秦朝官吏,本是外地人,如今背叛朝廷,恐怕沛县的子民不会追随你。”

    县令问道:“那怎么办?”

    萧何说:“我跟你一样,也是拿朝廷俸禄的,不适合出面做这个头,不如召回亡命在外的沛县子弟,由他们领导抗秦,必能保住县城的安全。”

    县令又问:“谁能够带头?”

    萧何说道:“泗水亭长刘季可以,他曾经释放沛县囚犯,手下也有百余人,由他领导抗秦最合适了。”

    形势紧急,县令不得已答应。萧何便让樊哙去芒砀山找刘邦,此时,刘邦也听说了陈胜吴广起义的事情,早已下山召集了一批人马,约有几百人。樊哙迎面遇上刘邦的部队,告诉他,县令正征召他反秦,刘邦听了大喜。

    这个紧要关头,县令思想也非常动摇,他担心刘邦一旦成为沛县的头会对自己不利,毕竟自己以前通缉过刘邦,而且萧何、曹参一心向着刘邦,对自己有很大的威胁。这么一想,县令便改变主意,下令关闭城门,并通缉萧何、曹参二人。这个消息被夏侯婴知道了,他暗中将萧何和曹参送出城门,投奔到刘邦部下。

    县令其实也是想起兵反秦的,只是不相信刘邦这些“黑道”人物,他不了解刘邦,不了解黑道中人,如果当时他迎接刘邦进城的话,刘邦肯定不会杀他的。在动乱时期,有人成功,更多人的失算,命运好坏全凭对局势的把握。

    萧何见到刘邦,告诉他县令反悔之事,并和他商议如何进城。萧何建议刘邦亲笔写下几十封书帛,用箭射进城里。书帛的内容大意是:天下人受秦朝的折磨已经很久了,各路义军如潮水般涌来,若父老乡亲们跟着县令一起守城,恐怕会被前来的义军愤怒屠城,不如擒杀县令,响应义军号召,打开城门迎接义军。

    官府之人和沛县父老都收到帛书,县令见到帛书更加慌张,立即加强军事戒备,这一来激起了沛县父老的愤怒,他们担心县令这么强硬的姿态有可能导致陈胜吴广血洗沛县。当晚,县城里发生民变,官府里的沛县人也起来反对县令,县令见大势已去,仓皇逃难,不幸被乱民杀死。

    樊哙带着父老乡亲打开城门,迎接刘邦党徒进城,沛县虽是小地方,眼见乡亲们夹道欢迎,刘邦仿佛感受到秦始皇出巡时的风光。父老们将刘邦拥入县衙,一致恳求他出任县令。

    刘邦谦虚地说:“现在天下大乱,豪杰四起,选择‘带头大哥’一定要慎重,我刘季何德何能能当此大任。我倒不是爱惜自己的性命,只恐才能不济有负父老兄弟重托。”

    刘邦甚至推荐萧何、曹参为领导人,但在沛县人心中,萧何和曹参虽然官职比刘邦高,但读书人,干不了大事。万一将来起义失败,可是要株连九族的,他们更相信刘季,就像现在许多粉丝呼喊偶像的名字一样,当时的父老也喊着“刘季、刘季”。萧何和曹参都是非常沉稳的人,别说现在形势非常不明朗,就是秦朝灭亡已定,他们也未必敢出这个头,毕竟豪杰那么多,这不光是推倒秦朝的事。

    一些老人甚至说道:“刘季啊,你生下来大腿上就长72颗痣,天生与人不同,后来又有高人算准你将来不同凡响。我们前天也占卜了,你当带头大哥最吉利了。刘季啊,不要再推辞了,沛县人的生死就交给你了。”

    眼见众人这么信任自己,刘邦谦逊几番,恭敬不如从命。

    刘邦挑了这个头,得给他一个称呼,他又不愿做县令,称呼什么好呢?众人想破头皮也没想个好称呼,还是学识渊博的萧何解决了这个问题。

    萧何说:“以后我们就称刘季为沛公吧,这样既表示他是沛县的头,又气派又有亲切感,而且很符合刘季的随和的个性。”

    刘邦成沛公,是年48岁。

    认 识 张 良

    沛县不少子弟加入刘邦的队伍,统共有两三千人左右。荣升沛公后,刘邦首先率众人祭拜黄帝陵,然后又拜战神蚩尤。

    刘邦任命萧何为丞、曹参为中涓、樊哙为舍人、夏侯婴为太仆,攻打胡陵和方与两个城池。刘邦虽然性情随和,但把军队秩序管理得相当不错,对于百姓秋毫无犯。那边陈胜众叛亲离,被自己的车夫杀死。

    值此之时,当年被秦始皇灭掉的国家纷纷有人称王,有人可能真是王室后代,有的则是冒牌货,可以理解,趁乱打劫是大多数人的本能。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但是唯利是图从来难成大器,知道这个道理才能领悟刘邦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刘邦是在乎利益的,但绝不是那种斤斤计较的利益,而是大利益。

    乱世期间,刘邦的母亲刘媪逝世,安葬母亲后,刘邦带着自己的人马打算归附楚王景驹。他将沛郡交给老乡雍齿,雍齿是沛郡的一个豪强,在刘邦发迹前,地位一直比刘邦高。现在在在刘邦手下做事,心中多有不服,便伺机率军投降魏王魏咎。

    刘邦听到这个消息,又惊又怒,自己坦诚待人,却被人出卖,其心情可想而知。于是,他带领军队前来攻打雍齿。结果却非常令人沮丧,小小的一个雍齿他都拿不下来。刘邦原本是个自视甚高的人,这次失败给了他清醒的教训,他更加清楚自己的“平凡”,由于这些挫折,他后来对待才士更加尊重和礼待。

    城池攻不下来,刘邦带着这群无家可归的部队投靠楚王,正巧张良也带着几百人马投奔楚王。刘邦和张良一见如故,便将自己的部队交给刘邦统领,自己甘愿辅佐刘邦。

    这里介绍一下张良,他是刘邦集团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被誉为“汉初三杰”之一。

    张良,字子房,原是韩国人,祖先是韩国的公卿贵族,刘邦统一天下时封留侯。他既是刘邦的首席顾问和智囊,也是刘邦集团的策划大师。刘邦的许多重要方针都是由他制定的,譬如: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共同抗击项羽,大量分封笼络各地头领,重用韩信追击项羽,谏封雍齿等等。

    张良是个高瞻远瞩的政治家和谋略家,以至于当时很多人以为他是一个形象魁梧的“伟丈夫”,包括司马迁都这样认为。后来司马迁看到了张良的画像,大吃一惊,他发现张良居然是一个外表看似柔弱的美男子。

    尽管外表柔弱,张良骨子里是个热血男儿。秦国灭韩后,张良国破家亡,对暴秦有刻骨之恨。由于出身世家,颇有余资,他变卖了家产,组织了一支几百人的武装力量,处心积虑刺杀秦始皇。

    秦始皇是何等有威慑力的一个人,敢于刺杀他的人绝非等闲之辈,论起志向和眼光,张良远胜过刘邦。散尽家财后,张良开始搜罗武艺高强、胆大如虎的勇士,刺杀秦始皇光武功高还不行,还得有胆,这刺杀的计划比之罗马元老刺杀凯撒更凶险。

    就在张良忙于刺杀计划的时候,他的弟弟却病死了。复仇心切的张良没有时间悲伤,将弟弟草草埋葬,全心投入到复仇大计中。

    要刺杀秦始皇这样的巨头,用现在的话说,需要有人给力。当时,能够给力的人非常稀少,因为秦始皇跟后来的废物秦二世不一样,他是一代雄主,敢反他不是找死吗?你张良苦大仇深不怕死,别人怕死啊!

    为了物色一个刺客,张良在中原疲累奔波,可惜还是没有合适的人选。这事,就是给再多的钱也没人干。就在张良快要绝望的时候,一个朋友给他介绍了一个门路,原来在东夷地区(今天韩国新罗等地)有一个骁勇尚武的部落,酋长叫沧海君,武艺超群,手下有一大批好手。

    于是,张良备好车马,不辞辛苦前往东夷。沧海君被他的赤诚精神感动,便将自己身边的一个大力士推荐给张良。力士叫什么名字,不知道,只知道是个大块头。凡是大块头都喜欢显示自己力气大,这大力士也不例外,他不用刀剑,不用棍棒,最爱好的武器是铁椎,铁椎重120斤,按照半斤八两的换算方式,相当于现在50斤左右,也是很牛的。

    这力士擅长在远距离抛掷铁椎击杀敌人,张良很欣慰,因为这是刺杀秦始皇的最好方式,秦始皇巡游时侍卫重重,若是强行刺杀肯定不行。

    张良给了大力士一大笔钱,带着他来到中原。张良首先搜集关于秦始皇出行的情报,得知他准备第二次出行,途中会经过博浪沙,博浪沙位于今天河南省阳武县南面。

    张良来到博浪沙,实地考察地形。他发现博浪沙是黄河之水冲积成的沙滩,人烟罕至,放眼望去,沙地起伏如波浪,埋伏在沙丘后面很难被人发现。躲在这里击杀秦始皇最好不过,只等銮(luán)车过来,大力士将铁椎投向秦始皇的御车,国仇家恨就可以一起报了。

    这个计划是比较完美的,但是秦始皇灭了六国,天下想刺杀他的人太多了,所以他肯定会严密防范。最开始,为了炫耀自己,他坐在豪华銮车里,但这样也很容易暴露自己。后来呢,他出巡时安排了许多副车,这些副车跟自己的座驾从外表上看一模一样。

    当看到这么多“疑车”的时候,智谋过人的张良也不知所措,只是凭借判断力锁定一个目标。这大力士不愧是大力士,铁椎飞击过去,击破车窗,里面的人当场死亡。张良无法判断死的那个人是不是秦始皇,便在第一个时间和大力士分头逃亡。

    死的那个人自然不是秦始皇,秦始皇被人行刺,怒不可遏,传诏全国追查犯人。最后大力士被揪了出来,看大力士这样子,秦始皇自然知道不是主谋,便对他严刑拷打,要他说出幕后主谋。可惜大力士是东夷人,言语不通,秦始皇也没翻译,无奈之下,将大力士处以极刑,继续通缉主谋。

    张良艺高人胆大,隐姓埋名之后没有选择荒郊野岭,反而藏身于车马喧哗的城市下邳。由于张良外表文弱,人们不会把他跟刺客联想在一起。所以,张良静悄悄地在这里过日子,有惊无险,日后还遇到了一个高人。

    一次,张良路过石桥的时候,一个乞丐一样的老头子忽然脱下鞋子,扔下桥,对张良喊道:“年轻人,帮我把鞋子捡上来。”

    张良莫名其妙,贵族出身的他隐隐有些愤怒,但见这老者如此奇怪,且看看他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于是,张良走到桥下,捡起老者的鞋子,放在老者脚下。老者看也不看他,语气傲慢地说:“帮我穿上吧!”

    张良从未见过这么奇怪的老人,虽然对方态度非常恶劣,张良还是谦恭地低下头,帮老者穿上鞋子。老者看张良这么恭敬,哈哈大笑,扬长而去。张良见老者如此奇怪,更感蹊跷,老者的身影飘去,张良还久久没有缓过神来。

    老者走出了桥,远远地,回过头来,对张良喊道:“孺子可教也,5天后天明时分,还是在这个桥上等我。”

    张良点头答应,心想,这老者莫非是个世外高人。

    5天后,张良依照约定,天还没亮,就赶到桥头,却见老人拿着酒壶,早已坐在那里。张良还没走到老人身边,老人就不高兴地说道:“与老人家约定,却迟到,真是不懂礼貌,5天后再来吧!”

    张良刚想争辩,可是想想自己确实比老人家晚来,便虔诚地赔礼道歉。

    又过了5天,鸡叫时分张良就赶往桥头,没想到老人还是比他早。张良满脸惭愧,老人家说道:“你又来晚了,5天后再来吧!”

    5天之约转眼又到,这次张良索性不睡觉,半夜就在桥上等待。天亮之时,老人到了,看到张良时眉开眼笑:“这样才像话嘛!”

    张良恭敬地点头。老人从怀里掏出一本册子递给张良,说道:“把这本书读通了,你就可以辅佐王者领兵打仗。距离大人物出现还有10年,这10年时间你要刻苦努力,把握住机会,将来一定能成就大业。13年后,那时天下已定,你可以到济北来找我,谷城山下有块黄石头,那就是我!”

    张良将这本册子带回家,发现竟是姜太公兵法,心中大喜。13年后,张良辅佐刘邦成就了大业,依着老者所说的地址,果然发现一块黄石。张良便将黄石带回家供奉,临死前留下遗嘱说跟黄石葬在一起。

    项梁死,刘邦封侯

    黄石公遗书张良这个故事应该是真实的,虽然现在看起来有点玄,这个黄石公当然不大可能是什么神仙,但肯定是一个极有眼光极有智慧的老人,而且可能颇有来历。

    领导和人才的关系有时候就像男女关系一样,往往不是一开始就看准的,中间总会有起承转合。张良是一匹待价而沽的千里马,他能发挥多大价值取决于碰到什么样的领导。在认识刘邦之前,他也辅佐过很多人,其中有项羽,有韩王成等,可惜张良的宏论和这些人激不起什么火花。

    由于这些经历,张良遇上刘邦后,更加珍惜。因为他发现自己说的道理别人总是听不懂,唯独这个看起来没读过什么书的刘邦却一点就通,这不是缘分是什么?从这点可以看出,刘邦这人有灵气,有悟性。千万别小看悟性,在创业的过程中,没有悟性的领导往往把团队管理得死气沉沉,而有悟性的领导却能给团队带来活力和激情,一个团队若要有战斗力,活力和激情都是必不可少的。

    刘邦张良投靠楚王景驹的时候,秦朝最后的长城章邯正所向披靡,似乎有扑灭义军的气势。景驹的军队被章邯逼得非常窘迫,又得不到友军的支持。当时,项梁身为名将项燕的后人,知道景驹自称楚王,极为反感,因为景驹能力不怎么样,也没有什么家世渊源。不过,当时项梁选择了沉默,景驹被围,他乐得远观。

    景驹难成气候,而项梁按照门客召平的建议,假陈胜之名,自封为楚国上柱国,相当于相国。再加上项梁是名将项燕之子,所以声明更加卓著,大量的义军加入项氏阵营。景驹企图遏制项氏力量,项梁借机号召楚人共同击败景驹,因为陈胜王生死未卜,景驹就公然自立为王,实在是大不敬的行为。

    景驹众叛亲离,项梁一举将他的人马击溃,并收编麾下,刘邦也归顺了项梁。景驹在逃亡中被乱民杀死。

    项梁对刘邦也还重视,拨给他一队人马,攻打占据丰邑城的雍齿。这次,刘邦借着楚军的威名,终于赶跑了雍齿。从这里,我们看到刘邦身上有一个特点,善于借助别人的力量,这是他能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能力。如果不是借助于英布、彭越、韩信等人,他怎么可能打得过项羽。

    项梁军队虽然庞大,但是面对章邯30万大军,他仍然没信心。作为一个统帅,项梁的魄力显然比侄子项羽要逊一筹。章邯自从带兵以来,还没吃过败仗,这也给项梁的心里施加了无形的压力。项梁派遣了一支先头部队袭击章邯的部队,果不其然遭遇大败,其中一个主将战死,另一个主将逃了回来。项梁把逃回来的那个杀了。

    项梁退到胡陵时,一个贵人忽然来拜见,这个人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范增。

    范增一出场,果然出手不凡。他首先总结陈胜失败的经验:自大、自私、自取灭亡。然后建议项梁要树立起公信力,拥立楚王的后代。项梁听了大受启发,立即重用范增,并遣人寻访楚王的后代。

    楚怀王的孙子名心,当时帮人放羊,在项氏的拥护下,一夜之间当上了楚怀王,用了祖上的名号,以增强号召力。项梁被任命为武信君,掌握军政大权。

    这时,张良和刘邦的关系还不是很紧密。他借着机会建议项梁也拥立韩王的后代,项梁也表示同意,并拨给张良一支人马。张良带着这批人马找到韩王的后代韩成,并亲自领兵为韩王攻城略地,最开始取得一些胜利,但后来还是被章邯的军队压了下来。

    在项梁旗下,刘邦已受到高度重视,刘邦项羽那时俨如战场上亲密兄弟,是项梁的左右手。当时,章邯对齐国发动猛烈攻势,项梁挫败章邯的攻势,并决定进行战略追击,自己率领主力,刘邦和项羽分别率领偏师两路包抄。

    章邯退守临淄,项梁又决定攻打秦朝的粮仓——襄城。上阵的仍然是刘项,真是打仗亲兄弟,那时他俩的关系应该不错。在刘项的猛攻下,襄城落入楚军手中。接着,项羽主动追击驻守濮阳的章邯主力,章邯竟遭失败,继续往西撤。濮阳之战,改变了项梁对章邯的看法,他觉得章邯没什么了不起,被自己的侄子轻易打败。那时,项梁大概还没看出自己的侄子项羽是个杰出的军事统帅,只道章邯无能——这导致他后来轻敌,失败,最后阵亡。

    项梁将军队开往定陶后,几乎不把章邯放在眼里,经常亲自带兵在前线视察,对于属下的警告也不听,似乎他是有意找死的。果然章邯摸清项梁的情况,派兵袭击了正在视察的项梁部队,项梁和身边亲信将士全部阵亡。

    后人对项梁之死关注得比较少,其实这个人物在能力方面也许比不上刘项二人,但是他的威望在当时却是相当高的。如果他不死,整个中国历史可能会发生改变,楚汉之争会不会出现都还存疑,而且项梁、项羽、范增就像一个铁三角,牢不可破,如今缺了一个项梁,项氏根基相当于缺少了一个精神核心。项羽太年轻,有霸气,能打仗,但不能充任楚国的精神领袖。假如项梁没有阵亡,基本可以断定天下是项家的。所以,换个角度看,刘邦的最大恩人不是萧何,而是章邯,是章邯击杀了项梁。项梁不死,怎么也轮不到刘邦出头啊!

    项梁逝世后,在范增的辅佐下,项羽挑起大梁。

    一石激起千层浪,项梁一死,反秦核心领袖没了,各人都开始打自己的算盘,以前也打,不过是在心里打,这次是公开打。项梁死后,楚军的10多万主力一夜之间消失。此时,项羽和刘邦正在攻打外黄,由于连日来下大雨,项羽的部队驻留在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

    听到项梁战死的噩耗,项羽根本不信。直到范增率着残余部队雨夜奔来,项羽才不得不信,项羽是个重感情的人,抱着范增大哭。哭过之后,对秦人更为仇恨。此时,他又变得异乎寻常地冷静。他和范增一起稳定军心,收编残部。为了缩小战线,他将楚怀王接到彭城,并以彭城为都。

    宋义是楚国一个德高望重的前辈,之前辅佐项梁,两人之间有些瓜葛。项梁死后,他力谏楚怀王夺回军队的领导权,架空“项家军”。几个月后,楚怀王将项羽和吕臣的军团合并,自任大元帅。一向脾气火爆的项羽在范增的劝说下,也只好隐忍,交出兵权。为了显示公正合理,怀王封项羽为鲁公,并任命吕臣为司徒,牵制项家军。除此之外,怀王还把原属项梁的刘邦部队独立出来,驻守砀阳郡,封刘邦为武安侯——这是刘邦成功路上的一大转折,在政治拉力赛中,有时候名分比实力还重要。

    楚怀王最忌惮的人是项羽,刘邦由于显得相对低调和弱势,得到了怀王的大力扶持。树大招风,一点没错;出头的椽子先烂,项羽在历史上现身说法论证了这一点。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