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人力调动的挑战:即要设计一些能把人类能量调动到生产性用途的社会制度。自然界并不能够恰好提供我们所需的产品数量,所以生产意味着如何把工具和技术运用于自然资源,避免浪费,以及尽可能有效的利用社会人力。
第二,人力配置的挑战:即社会制度不仅要确保生产领域足量的社会人力,而且要确保对其进行有效的配置。不仅要调动足够的人力投入生产工作,而且他们生产出来的产品和服务,还必须是社会所需要的,否则就会导致某些产品过剩,而另一些产品不足。最为严重的是当许多人面临饥寒交迫的时候,社会却把资源配置到非生活资料的生产,直接威胁到人持续生存的基本条件——解决温饱。如果不能把生产性人力导向最迫切需要的领域,那么配置机制就失灵了,严重的配置失灵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第三,产品分配的挑战:即要通过恰当的分配方式,确保人愿意继续投入到生产领域。为了确保生产过程的持续和物质补给的稳定,社会分配产品的方式必须是:既要维护生产能力,又要保证人们继续生产的意愿。如果分配的酬劳不足以诱导人们继续投入生产过程,那么分配机制就失灵了。分配机制的失灵通常是生产失灵的主要原因。
对上述三个方面挑战的应战,形成了人类社会解决经济问题的方案。经济学家从现代回溯到历史,考察了人类社会这些经济方案的基本机制。发现人类伟大的经济制度总体上只有三种类型:由传统运行的经济、由命令运行的经济、由市场运行的经济。它们单独或者结合在一起使人类能够解决经济挑战。
市场:无所不在的经济秩序
市场起源于古时人类对于固定时段或地点进行交易的场所的称呼,当城市成长并且繁荣起来后,住在城市邻近区域的农夫、工匠、技工们就会开始互相交易,并且对城市的经济产生贡献。显而易见的,最好的交易方式就是在城市中有一个集中的地方,像市场,可以让人们在此提供货物以及买卖服务,方便人们寻找货物及接洽生意。当一个城市的市场变得庞大而且更开放时,城市的经济活力也相对会增长起来。
如今说到市场,人们并不陌生。乍看起来,市场里人群汹涌,秩序也很混乱,但令人惊奇的是,市场是如何生产出种类繁多而且数量巨大的物品和劳务呢?
经济学家认为,市场主要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三大基本问题。
(1)生产什么:在市场上,消费者差不多每天都在做购买决策——货币正是他们手中的选票,投票多的物品和劳务得到生产,投票少的被淘汰。这些货币最终进入企业成为了工资、租金和红利。当然,厂商是决定生产什么的最终决策者,他们受利润最大化的驱使,离开利润低或者亏损的行业,去生产高利润的物品——这些物品都有最大的需求。
(2)如何生产:生产者之间的激烈竞争,迫使他们采用效率最高的生产技术,以便使成本降到最低点。例如,蒸汽机取代马匹、飞机取代火车、电脑取代打字机等都是技术突飞猛进的结果。
(3)为谁生产:生产要素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决定了为谁生产。工资、地租、利息和利润的水平决定了要素市场生产的方向,它们被称为要素价格。
由此可知,统治市场经济的实际君主既不是国家总统,也不是跨国企业的CEO,而是消费者的偏好和可供利用的科学技术。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先天或后天的偏好对物品和劳务进行“货币投票”,但这种投票也是有限制的。因为消费者可以乘飞机去香港,却找不到通往火星的航班。社会资源和科学技术限制了这种消费倾向。但科学技术也不是万能的,如果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生产的是消费者购买能力之外或者消费者没有消费意愿的物品,那它也不能在市场中站稳脚跟。例如,市场上曾出现的无烟无味的香烟,就因为满足不了人们的味觉要求而归于自动消亡。
供给与需求:经济学的心脏
1840年鸦片战争,英国用枪炮强行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英国商人为能打开中国这个广阔的市场而欣喜若狂。当时英国棉纺织业中心曼彻斯特的商人估计,中国有4亿人,假如有l亿人晚上戴睡帽,每人每年用两顶,整个曼彻斯特的棉纺厂日夜加班也不够,何况还要做衣服呢!于是他们把大量洋布运到中国。
结果与他们的梦想相反,中国当时仍然处于一种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保守、封闭甚至排外的社会习俗。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但没有改变中国人的消费习惯。当时,上层人士穿丝绸,一般老百姓穿自家织的土布,中国人晚上没有戴睡帽的习惯,洋布根本卖不出去。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在经济学的理论上,可以简单地说就是如何解决供给和需求的矛盾。供给和需求是经济学的最基本问题,弄通了供给和需求也就弄明白了整个经济学。萨缪尔森在他的《经济学》中引用了一句话:“你可以使一只鹦鹉成为经济学家,但前提必须是让它明白‘供给’和‘需求’”。长期以来经济学都致力于供给需求的均衡分析,包括均衡的条件和均衡的稳定性。
众所周知,所谓供给,就是提供东西。而经济学教科书上是这样解释的:供给就是指厂商(生产者)在某个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售出的商品量。那么,怎样来理解呢?
供给指的就是厂商(生产者)在某个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售出的商品量。其中,“厂商”与“某个特定时期”指的是由于研究必要而规定了“什么人”和“什么时间”;“每一价格水平上”是指“具体情况”;“愿意”并且“能售出”指的是限制条件;“商品量”则是这句话的中心语。将这几层意思连贯起来便是经济学中供给的定义。该定义和人们日常所理解的供给不同,重点就是“愿意并且能售出”,这是供给的两个基本条件:具备出售欲望并具备供应能力。
比如“非典”时期,口罩的价格上涨为2元一个,生产商甲“想”每天生产5万个口罩,这说明甲“有出售欲望”,但是甲厂的设备陈旧每天最多只能生产3万个,也就是甲厂没有剩下的2万个的生产能力了,更别说出卖了。所以在口罩价格为2元一个的情况下,生产厂商甲的供给量只能为3万个。头脑中“愿意出售”的5万个口罩只有3万个的“供应能力”。
再看需求,经济学中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用上面的分析方法不难发现,它包含两层含义:首先,需求来自消费者的嗜好或偏好,是一种纯粹的主观上的需要;其次,需求应该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能够购买得起。假如一个人很有钱,买得起高档时装,但他对时装不感兴趣,也不打算买,他就构不成对时装的需求;另一个人很喜欢时装,也想买,但又没有支付能力,他同样构不成对时装的需求。只有主观上有买时装的欲望,客观上又具有支付能力的人,才构成对时装的需求。
明白了供给与需求,生活中的一切经济问题就可以解决了。这是因为,在生活中有两个大家都经常看到的原理,第一个就是供给定理:在一定条件下“商品的价格越高,供给量就越大”;第二个就是需求定理:在一定条件下“商品的价格越低,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就越大”。那么综合这两个定理,在一定的条件下,调节价格就可以解决供给者的供给量和消费者的需求量相等,达到双赢的效果。
均衡价格:“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均衡价格是商品的供给价格与需求价格相等时的价格。在市场上,由于供给和需求力量的相互作用,市场价格趋向于均衡价格。如果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则市场上出现超额供给,超额供给使市场价格趋于下降;反之,如果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则市场上出现超额需求,超额需求使市场价格趋于上升直至均衡价格。因此,市场竞争使市场稳定于均衡价格。
在人们的印象中,小麦属于“细粮”,玉米属于“粗粮”,小麦的价格一直比玉米贵。可是从2006年以来,“粗粮”玉米的价格却不断上涨。甚至超过了小麦。到2007年时,陕西宝鸡地区玉米的工业收购价达到1.66元/千克,而每千克小麦的市场价格仅为1.44元左右。人们不禁感到疑惑:经济困难时期让人们吃得难受的玉米,如今怎么又值钱了呢?而且还都比小麦贵了?
出现这样的现象说明了什么呢?这就说明了供给与需求决定了物品的价格。价格一直比小麦低的玉米为什么突然值钱了,比小麦贵了,这种价格的变化说明它们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我们知道市场规律都是由供求关系来决定的,也就是说当供过于求时,市场价格就会下降,当供不应求时,市场价格会上升。可是,反过来呢,当供大于求,价格下降后,需求量就会增加,这时就有可能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从而导致物品的价格上涨;反之亦然。问题是,难道供求关系将永远以这种形式循环下去吗?它们中间就没有一个平衡吗?我们知道,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这种平衡是绝对存在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均衡价格。那么,什么是均衡价格呢?
为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看一看经济理论。在微观经济分析中,需求价格是指消费者对一定量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供给价格是指生产者为提供一定商品所愿意接受的价格。所谓均衡价格,是指某种商品的需求与供给达到均衡时的价格。均衡价格的形成即是价格决定的过程,它是经过市场供求的自发调节而形成的。市场的供给围绕均衡价格上下振荡调节,使市场的无规律性的自动调节呈现规律性。这就是亚当·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在强迫着价格均衡。
西方经济学认为,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市场通过价格调节来协调整个经济中各经济主体的决策,使消费者的购买量与厂商的产量之间保持平衡。在市场经济中,“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资源配置问题都由市场价格机制决定。由市场的供求均衡形成的均衡价格,能够引导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生产者利润最大化的产品产量组合,恰好与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产品消费量组合相一致,因而使社会福利最大化。那么价格是在经济中起什么样的作用呢?
美国经济学家M·弗里德曼把价格在经济中的作用归纳为:第一,传递情报;第二,提供一种刺激,促使人们采用最节省成本的生产方法,把可得到的资源用于最有价值的目的;第三,决定谁可以得到多少产品——即收入的分配。
这三种作用是密切关联的。根据弗里德曼的解释,价格起作用的情况也就是价格机制。然而谁都明白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任何一个东西,在被发现之前一概定价为零。那么,为什么我们总要为不同的商品付出不同的价格呢?因为,商品的价格总是在消费者也就是我们自己的竞争中决定的,而与商品的提供者,也就是造物的人,是否收费无关。一块石头,一块没有经过任何加工的石头,如果我们争相去买,那么它的价格就会很高。这就是说,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也会在饿汉的争抢下而涨价!
蛛网理论:地瓜农夫的智慧
一位农夫种了很多地瓜,收获时丰收了,赶上地瓜涨价,卖了个好价钱,盖了房子,娶了老婆,就是地瓜婆。地瓜婆和地瓜农夫一起种地瓜,见地瓜好卖,地瓜婆让娘家人也全都种上地瓜。秋天来了,该丰收了,但地瓜农夫和地瓜婆一点也不高兴,因为去年种地瓜的人少,所以涨价了,而今年种的人太多了,全赔了。贫贱夫妻百事哀,地瓜农夫和地瓜婆在争吵中离婚了。一年后,地瓜婆又回来了,因为地瓜农夫又挣钱了,以后他们再也没有分开过,幸福地过着日子。地瓜农夫怎么又赚钱了呢?因为他请教了一位经济学家,经济学家告诉他,市场受一个叫做蛛网理论的东西在控制着,并告诉他什么时候该种地瓜,什么时候不该种地瓜。
农产品频频陷入丰产不增收的怪圈。经济学家们将这种现象称为“丰收悖论”。“丰收悖论”是指农民在丰收之年所获得的收入却比平年甚至歉收年还低的矛盾现象。“丰收悖论”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产品的需求弹性低和生产周期长。简而言之,消费需求对农产品的价格变动反应迟钝。这种现象说明市场经济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它的调节经济的自发性与滞后性就是其内在缺陷。经济学里的“蛛网理论”就揭示了这一点。
当地瓜涨价的时候,肯定是市场上缺少,这时候必然导致供应增加,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所以供应经常会超过需求,供应增多,需求就会减少,那么地瓜就会降价,接着供应就会减少,需求又会增加,地瓜又会涨价。地瓜农夫正是懂得了利用“蛛网理论”的规律,当价格下跌时,必定是供给增加,那么下年就会供给减少、需求增加、价格上涨,所以他在今年开始种植,下年丰收,这样地瓜农夫和地瓜婆每次都能赚不少。“蛛网理论”因此有“解释市场供需双方轨迹之美丽的蛛网”的美誉。
“蛛网理论”是西方经济学的内容之一,它是运用弹性理论来考察价格波动对下一个周期产量的影响,和由于对下一周期的产量的影响产生的均衡价格的变动。引入时间这一重要因素,从动态变化的角度来分析考察需求与供给的变动,其变动情况若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进行描述,得出的图像就类似蛛网,荷兰的丁伯根把这一理论形象地定名为“蛛网理论”。
“蛛网理论”认为,当供求决定价格、价格引导生产的时候,经济中便会出现一种周期性波动。比如某一产品在第一期中供小于求时,价格上涨,第二期必然会增加生产,价格下降;因为第二期价格下跌,生产减少,又导致价格上涨;再引起第三期生产增加,价格又下跌。把各个时期的价格与产量波动画出一个图,这个图就类似于一张蜘蛛网,故有“蛛网理论”之称。
这种蛛网型波动在农业中表现最明显。
以大白菜为例,新华网上曾经报道过这样一个事例:大白菜陷恶性循环怪圈,哪里爬起来哪里摔下去——2004年11月,河北固安的白菜丰收,但是价格却经受了“寒流”,收购价低至1分钱1斤,很多白菜烂在了地里无人管,甚至出现了拿白菜喂鹅、喂羊的现象。2004年后,很多农民退出了白菜种植,结果,2005年白菜价格一路高涨。2005年的白菜“大热”又让菜农们在2006年开始大量种植白菜,于是又发生了白菜价格走低的情景,价格不及2005年的1/3。难怪有人评论说:“白菜市场简直就是在哪里爬起来再在哪里摔下去!”
这种蛛网型波动告诉我们,不能让农民单独面向市场。农民没有足够的力量像大企业那样做出比较正确的市场预测,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控制市场,或者承担得起市场风险。“蛛网理论”曾经建立的现实的背景是西方国家农民的一些经历。那么,西方的农民是如何走出这种“网”的呢?
在过去数百年中,美国的柑橘农民也曾有过类似于蛛网的周期性波动的痛苦经历。柑橘生产跟别的粮食一样,具有周期性。每当柑橘歉收时,农民很高兴,可是当柑橘丰收时,农民却烦恼了。柑橘农民掌握不了这种生产的变化,被类似山峰一样波动的价格折磨得晕头转向。于是他们苦苦冥想摆脱困境的出路,最终有人想出了高招,组建了一个农民与市场之间的中介组织——新奇士协会。
新奇士协会是农民自己组建的销售组织。农民将柑橘卖给协会,由协会去面对市场。协会控制了供给,在市场上就有了发言权,供大于求时,协会可以控制供给和价格,以减少农民的损失。同时,协会也为农民提供了大量有用的信息以及切实可用的技术等各方面的帮助。作为一个强大的组织,协会还做了许多农民单独做不到的事,如注册了柑橘的“新奇士”商标,组织产品的出口,进行柑橘储藏、保鲜、加工、调节供给以及大量的宣传等。这些做法使农民在供给上稳定了量,从而在与需求发生较量时平衡了市场力量,这样柑橘的价格也就有了保障。农民由于看到了不会赔钱,当然就增加了种植柑橘的积极性,而良好的销售业绩也保障了农民的收入,保住了农民的利益。
由此可见,要让农民走出这种“蛛网理论”的局限,并不能光靠农民单薄的自身力量,在农民和市场之间建立一个有效的中介组织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解决办法。
边际效用:第一块三明治和第三块不同
美国总统罗斯福连任三届后,曾有记者问他有何感想,总统一言不发,只是拿出一块三明治面包让记者吃,这位记者不明白总统的用意,又不便问,只好吃了。接着总统拿出第二块,记者还是勉强吃了。紧接着总统拿出第三块,记者为了不撑破肚皮,赶紧婉言谢绝。这时罗斯福总统微微一笑:“现在你知道我连任三届总统的滋味了吧!”
这个故事揭示了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原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那么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效用,效用是物品满足人欲望的能力,是对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到的满足程度。说到效用令我们想起了一个著名的幸福方程式。当代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把幸福作为一个经济问题进行研究时,他就提出了一个幸福方程式:
幸福=效用÷欲望
从这个公式来看,幸福取决于两个因素:效用与欲望。当欲望既定时,效用越大,越幸福;当效用既定时,欲望越小越幸福。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效用则指的是人从消费某种物品(或劳动)中得到的满足程度。在一般情况下,消费的各种物品越多,所得到的效用也越大。
我们再来看看边际,经济学上认为边际就是最后一个。边际效用是消费某种物品时增加最后一单位消费所增加的满足程度。总效用是消费一定量某物品与劳务所带来的所有的满足程度。
假设一个人吃馒头,吃第1个馒头获得3个单位(满足程度),吃第2个馒头获得2单位(满足程度),吃第3个馒头获得1个单位(满足程度)。假设馒头是免费的,你说他应该吃多少个馒头?他会一直吃下去么?显然不会,如果他是理性的,他一定会选择边际量,即在吃第×个馒头时,已经不能获得任何满足,馒头已经吃腻了,没有任何意义了,这时候,他就停止吃馒头了。假设,他在吃第4个馒头时,获得0单位(满足程度),继续吃下去,可能就是负的满足程度,比如吃到第5个时,觉得恶心,想吐,因此,他还是吃4个或者3个为好。因此,即使是免费的东西,比如这里是馒头,虽然边际成本为零,但是由于边际收益是递减的,随着吃馒头的个数增加,满足程度不断下降,等到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处时,理性的人在这个边际量的地方实现了均衡。
中国人大多都知道朱元璋“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故事。年轻时落魄的朱元璋曾受乞丐的“百家饭”接济而得以活命,他觉得那顿饭是他吃过的世间最好的美味。在其富贵天下吃尽世间美味后仍对那碗所谓的“珍珠翡翠白玉汤”念念不忘,甚至找来当年做饭之人为其烹制,但已找不出来当年的滋味了。一样的东西为何对朱元璋有不同的效果呢?最后,朱元璋感叹道:“肚饥了糠也甜,肚饱了肉也咸。”不同阶段的朱元璋由于环境和社会地位的不同,对物质、精神生活的期待不同,得到的感受也是截然不同的。
现在我们的生活富裕了,我们都有体验“天天吃着山珍海味也吃不出当年饺子的香味”,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设想如果不是递减而是递增会是什么结果,吃一万个面包也不饱。所以说,幸亏我们生活在效用递减的世界里,在购买消费达到一定数量后因效用递减就会停止下来。
边际效用理论的应用非常广泛,如经济学上的需求法则就是以此为依据的,即用户购买或使用商品数量越多,则其愿为单位商品支付的成本越低(因为后购买的商品对其带来的效用降低了)。了解边际效用的概念,你就可以尝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它。
例如,你是公司管理层,要给员工涨工资,给3000元月薪的人增加1000元带来的效用一般来说是比6000元月薪增加1000元大的,可能和6000元月薪的人增加2000元的相当,所以似乎给低收入的人增加月薪对公司更有利;另外,经常靠增加薪水来维持员工的工作热情看来也是不行的,第一次涨薪1000元后,员工非常激动,大大增加了工作热情;第二次涨薪1000元,很激动,增加了一些工作热情;第三次涨薪1000元,有点激动,可能增加工作热情;第四次……直至涨薪已经带来不了任何效果。如果想避免这种情况,每次涨薪都想达到和第一次涨薪1000元相同的效果,则第二次涨薪可能需要2000元,第三次需要3000元……或者使用其他激励措施,如第二次可以安排其参加职业发展培训,第三次可以对其在职位上进行提升,虽然花费可能相当,但由于手段不同,达到了更好的效果。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也给经营者另一些启示,消费者连续消费一种产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如果企业连续只生产一种产品,它带给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就在递减,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就低了。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在经济领域的产品多样化理论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企业的产品不断创造出多样化的产品,即使是同类产品,只要不相同,就不会引起边际效用递减。例如,同是笔记本电脑,根据消费者买电脑的需求,可以做成不同型号,有的消费者买电脑是为了玩游戏且追求时尚,就可以对这类消费者侧重内存、显卡和外观;有的消费者是为了可移动性强,那么就要为这类用户节约重量;这样,同是笔记本电脑就成为了不同产品,就不会引起边际效用递减。如果是完全相同,则会引起边际效用递减,消费者购买欲就会下降较快。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边际效用递减原理提醒我们,企业要更好的发展,就要不断进行创新,生产不同的产品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减少和阻碍边际效用递减。
经济周期:“经济大气候”的变化
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被称为经济周期,它是指总体经济活动的扩张和收缩交替反复出现的过程。每一个经济周期都可以分为上升和下降两个阶段。经济周期一般是指以实际国民生产总值衡量的经济活动总水平扩张与收缩交替的现象。它具体表现为经济扩张因受到资源供给约束或消费约束,而出现经济收缩,经济收缩又因资源供给充裕或者消费需求拉动而重新进入经济扩张,周而复始,不断循环。在通常情况下,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复苏—繁荣—衰退—萧条。其中,经济的复苏和繁荣阶段构成了经济周期中的扩张期,而经济的衰退和萧条阶段则构成了经济周期中的收缩期。在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即繁荣阶段,最高点称为顶峰。然后物极必反,顶峰也是经济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后经济就进入下降阶段,即衰退。衰退严重则经济进入萧条,衰退的最低点称为谷底。当然,谷底也是经济由衰转盛的一个转折点,此后经济进入上升阶段。经济从一个顶峰到另一个顶峰,或者从一个谷底到另一个谷底,就是一次完整的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一般有长短之分,一般而言,有以下几种经济周期的学说:
(1)库兹涅茨周期,是一种长经济周期。1930年,美国经济学家库涅茨提出的一种为期15~25年、平均长度为20年左右的经济周期。由于该周期主要是以建筑业的兴旺和衰落这一周期性波动现象为标志加以划分的,所以也被称为建筑周期。
(2)朱格拉周期,是一种中周期。1862年,法国医生、经济学家克里门特·朱格拉(CJuglar)在《论法国、英国和美国的商业危机以及发生周期》一书中首次提出。提出了市场经济存在着9~10年的周期波动。这种中等长度的经济周期被后人一般称为朱格拉周期,也称朱格拉中周期。
(3)基钦周期,是一种短周期,又称短波理论。1923年,美国的约瑟夫·基钦从厂商生产过多时,就会形成存货、减少生产的现象出发,他在《经济因素中的周期与倾向》中把这种2~4年的短期调整称之为存货周期,人们亦称这种周期为基钦周期。
(4)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是一种长周期或长波。1926年,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提出的一种为期50~60年的经济周期。该周期理论认为,从18世纪末期以后,经历了三个长周期:第一个长周期是从1789年到1849年,上升部分为25年,下降部分35年,共60年。第二个长周期是从1849年到1896年,上升部分为24年,下降部分为23年,共47年。第三个长周期是从1896年起,上升部分为24年,1920年以后进入下降期。
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任何一分子,对经济周期波动必须了解、把握,并能制定相应的对策来适应周期的波动,否则将在波动中丧失生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们越来越多地关心经济形势,也就是“经济大气候”的变化。
而作为政府部门,认识经济周期在市场经济中的运行规律和特征,有助于政府在制定扩张性或收缩性的经济政策以及进行政策转换时,增强预见性,避免滞后性。
经济周期的概念容易给人们造成一种错觉,即既然是周期,应该像元素周期表一样准确无误,是可以预测的,其实不然。我们应当看到,经济周期只不过是一种现象的描述,事实上不管是哪种理论,都只是对经济波动的一种解释,它是一种马后炮,而不是当头炮。因为影响经济波动的因素是极其复杂的,所谓世事如棋——局局新,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可以预测出一年四季24节气的准确时间,但是我们却无法预测一年四季各个节气可能发生的风云突变。影响经济波动的因素就好比这天空中突变的风云,每次都是不同的,因而经济波动是无规律的,几乎不能准确地预测;否则,我们就会消灭衰退,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了。
在现实中,人们普遍认为经济波动具有破坏作用,而忽略了它的积极影响。其实在市场经济中,经济波动往往会推动公司改革,加快技术改造,提高管理效率。“祸兮,福之所倚”,老子的话是对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