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必须研究生产问题,而现代社会的生产活动都被组织到厂商和企业当中,因此从古典经济学家提出的厂商理论开始,发展出了内容丰富的厂商经济学。
生产成本:为何有的生产不划算
在生活中,生产无处不在,与生产形影不离的是成本。所有的企业都得为自己的投入支付租金、空调、打印机、电费、秘书和会计。在制定生产战略时,所有的企业都明白,每多浪费一分,企业的利润就会减少一分。
成本是企业的生产支出,它可分为总成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边际成本、平均成本等。所有企业在进行生产之前都会计算其生产的成本和收益。当企业认为生产成本大于总收益时,就会认为这样的生产不合算,从而停止生产。
1.总成本
不同的企业使用不同的资本、劳动和原料等支付的货币量是企业的总成本,销售其产品得到的货币量是企业的总收益。
2.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在短期内,企业的总成本又可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企业的固定成本又叫做沉没成本,它包括厂房租金、办公室租金等设备费,也包括债务的利息、重要员工的年薪等。就算企业的生产量为零,这些费用也是必须支付的固定费用,并且固定成本不受任何产出量的影响。企业的可变成本代表着随产出水平变化而变化的开支,既包括原材料、工资和燃料,也包括不固定的所有成本。长期看来,所有成本都是可变成本,固定成本这时不存在了。
3.边际成本
边际成本表示由于多生产1单位产出而增加的成本。例如,如果生产100张年画的总成本是100元,那么生产101张年画的总成本是100.3元,那就可以说生产第101张年画的边际成本是0.3元。
4.平均成本
在企业中,人们经常使用平均成本这个概念,它是总成本除以产品的单位总数。平均成本又分平均固定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平均固定成本是用不变的总固定成本除以不断增加的产量,因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平均固定成本越来越小,以致无穷小。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投入和产量的关系
企业增加的投入和得到的产量并不完全是呈正比例的,因为这个过程存在着边际递减规律:也就是随着投入的增加,得到的额外产出逐渐减少。
为了考察生产过程与其总成本之间的联系,我们以大伟的糕点店为例。
先假设我们考察的是短期经营行为,也就是说大伟的糕点店并未取得重大的技术进步,规模是固定的,并且店内生产的糕点量是由工人的数量决定的。
当大伟雇佣1个工人时,店内可以生产出50块糕点。当有2个工人时,可以生产90块糕点,当有3个工人时,可以生产120块糕点……
它表现了投入量(工人数)和产量(糕点量)的关系,被称为生产函数。还可以看出,随着工人数量的增加,糕点的数量也在增加。由此,经济学家提出了边际产量的概念——投入增加1单位时所得到的产量的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工人数量的增加,工人的边际产量在逐渐降低。很容易可以计算出,第一个工人的边际产量是50块,第二个工人的边际产量是40块,第三个工人的边际产量是30块,到第四个工人的边际产量就只有20块了。可能存在的原因是,由于工人的增多,大家只能共用设备,分享的空间也越来越小,使工人效率下降了。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可以这样表述:在增加一种投入而保持其他条件不变时,所增加投入的边际产量至少自某点开始会逐渐下降。不过,和其他规律一样,边际产量递减规律也有前提条件——生产技术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固定生产要素不变,这两个因素缺一不可。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其他各行各业也是普遍存在的。例如,在农业中,农民对肥料的使用在开始时对增产的贡献最大,随着肥料的增加,增加肥料的贡献越来越少,最后呈负值。又如,在人事上,政府和企业的富余人员存在,使机关人浮于事,严重存在边际产量递减规律,这时就有必要“减员增效”。
成本曲线:企业成本的控制程度
在短期内,一个企业的规模处于什么样的状况才有最好的平均收益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了解企业的成本曲线,其中边际成本曲线、平均总成本曲线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特别值得注意。
1.边际成本一路攀升
由于生产中存在边际产量递减规律,所以企业的边际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上升。在前面的糕点店的例子中,当大伟在最初生产糕点时,他的许多固定成本(如烤箱、温室、烤盘、模具等)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因此有很大的使用潜力,因此增加额外的工人的边际产量很大,而增产糕点的边际成本较小。相反,到了糕点店大量生产糕点时,固定成本已经得到充分利用,工人工作的环境拥挤,设备处于很多人共用的状态,此时增加的工人的边际产量少,而增产的糕点的边际成本开始增大。
2.平均总成本曲线呈U形
这是由于平均总成本是由平均固定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共同组成。而平均固定总成本被分摊在所有产品中,因而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下降。平均可变总成本则由于边际产量递减,一般会随产量增加而增加。在最初生产时,平均总成本极高,因为固定成本被分摊在少量产品上。随着产量上升,平均总成本呈下降趋势。但是当企业生产超过一定量时,平均总成本又开始攀升了。
3.奇妙的平均总成本最低点
你会发现一个令人惊奇的现象——以边际成本曲线和平均总成本曲线的相交点为界限,平均总成本曲线改变一直下降的趋势而开始上升了。这个交点被经济学家称做平均总成本最低点。换句话说,当企业的平均总成本高于边际成本时,平均总成本呈下降趋势;而当平均总成本等于边际成本时,它处于最低点,当平均总成本低于边际成本时,它呈上升趋势。平均总成本的最低点正处于企业的有效规模时。企业只有处于这个规模时,其平均收益才最高。
短期成本和长期成本:企业“翻身”时间
企业的固定成本在短期内不可变,在长期内可变。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企业家更愿意在一个行业长期做下去,他们有可能想将企业做强做大。那么在长期中选择什么样的经济规模来提高生产效率,来使企业的效益最大化,这是很多人都关心的一个问题。
以长淮汽车公司为例。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长淮汽车公司是没有能力对汽车工厂的数量和规模进行大幅度调整的。想增加生产的唯一方法是增加汽车工人。因此,其固定成本是一定的。但是经过数年发展,长淮汽车公司积累的资金和技术足以对其规模进行大幅扩张,可以增加生产的车间。因而,工厂的固定成本在长期中是可变的。因此,企业的长期成本曲线和短期成本曲线有所不同。
有3条短期平均总成本曲线和一条长期平均总成本曲线。由长期企业总成本曲线来看,企业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量来调整工厂规模。这一点也可以看到,长期成本曲线要平坦得多,中间一段几乎呈直线。并且,几乎所有短期曲线都在长期成本曲线之上。这说明,企业在长期中,对于选择哪一种规模有更大的自由——它可以选择任何一条短期成本曲线进行生产。相比之下,在短期中,企业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依照开始选定的曲线运行下去。
还可以看到在不同时段生产产量对企业成本的影响。在短期中,长淮汽车公司如果想提高汽车的产量,只能在既定的工厂规模中多雇人手,此外别无办法。这导致其平均总成本激增。但在长期中,由于工厂和车间规模的扩大,使得生产数量大幅上升时成本仍然保持不变。
不过,所谓长期或短期,经济学家并没有给出确切的时间限度。因为它和企业的规模有关。就一些大型的制造业来说,比如造船厂的长期是指1年或1年以上。而对于一些服务业来说,如理发店,它的长期可能是指3个月或者半年。
萨伊定律:供给创造需求
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李嘉图说:“任何人从事生产都是为了消费或销售;销售则是为了购买对他直接有用或是有益于未来生产的某种其他商品。所以一个人从事生产时,他要不是成为自己商品的消费者,就必然会成为他人商品的购买者和消费者。”
对于萨伊定律简单的理解就是“供给自己创造自己的需求”。萨伊认为,一种商品要由另一种商品来购买,因为货币只是交换的媒介,那么,一种产品生产出来,与它价值相当的其他产品就有了销路,也就是创造了一定的需求。所以,社会上某些产品供过于求的原因不在于货币不足,也不在于需求不足,而是因为能与之相交换的其他产品太少了,因此应该扩大生产,以实现供需的平衡。
由此,萨伊提出这样的观点:
(1)生产越多,产品越多样化,销售状况会越好,经济状况会越好,经济会越繁荣。
(2)这一道理同样适用于对外贸易,我们在购买国外商品的同时,也促进了本国商品的生产与销售。
(3)国家的政策重点在于如何促进生产的发展,而不是鼓励消费或进行贸易保护。
例如,咖啡厅里必须需要冰糖,因为你觉得它们是互补的,冰糖企业不可能卖不出冰糖去,因为咖啡厅需要,那如果咖啡厅倒闭了,冰糖也就卖不出去了,没人需要了,可能你会想咖啡厅不会倒闭,因为人们永远需要喝咖啡。可是人们失业了,连饭店都不去的时候,怎么去喝咖啡?那人们为什么会失业呢?企业倒闭了,企业是生产工作制服的,而工作制服是供给冰糖企业的,冰糖企业不再需要工作制服了,因为冰糖卖不出去了,原因是咖啡店不要冰糖了,因为咖啡店倒闭了……
就此来看,冰糖是不可能卖不出去的,因为通过上面的循环可以看出,咖啡店倒闭是因为冰糖企业倒闭造成的,而冰糖卖不出去,是因为咖啡店倒闭造成的。这是不符合逻辑的。这就是萨伊定律所要说明的道理。萨伊定律认为供给自身可以创造需求,产品是不可能卖不出去的,因为产品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消费,生产杯子的企业是为了利用杯子换回企业所需要的原材料(如塑料),而生产塑料的企业是为了换回自己生产所需要的设备和原材料,如此不断循环便在社会上形成一个圈,所有的产品都可以通过交换换出去。依靠产品本身就可以创造需求,一时的供需失衡只是出现在个别部门,总体来看供给和需要是平衡的。
在生活中,萨伊定律经常用于产品自身的营销上,因为产品肯定是卖得出去的,之所以出现产品滞销的情况,是由于产品本身的原因。在这一行业,供应的产品太多,需求企业肯定需要选择,这样的话,谁的产品在价格、性能上更具有优势,谁的产品就能卖得好。所以企业所要做的就是改善自己的产品。比如生产手机的企业,有的手机因为能上网,可视频,而且通话质量好,款式新颖而受欢迎。但有的手机却因为产品本身花哨有余,实用不足,结果出现滞销。
萨伊定律的伟大之处还在于,根据“供给自己创造自己的需求”这一观点,整个经济中不会存在生产过剩的问题。某种商品的供过于求的根本原因不在于需求,而是相对应的其他产品的生产过少,所以,归根结底是产品结构的问题。结构失衡导致一些产品生产过多,而其他产品生产过少,从而经济中表现出供求之间的不平衡。例如,在谈到如何扩大内需的问题时,其中的一个方面就是扩大农村消费市场。在此,我们不仅要考虑到如何生产出适合农民需要的产品,还要考虑到如何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因为要提高农民的购买力就必须提高收入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可见,萨伊定律并没有过时,它仍然在很多方面指导着我们的经济活动。
规模经济:企业做强的理论支持
20世纪50年代,王永庆在接手台塑的时候,并不被人看好。台塑是生产PVC塑料粉的,当时中国台湾的PVC塑料粉市场主要被日本人占领,因为日本人的生产成本低,价格更低。王永庆仔细分析了当时的PVC生产。PVC的主要原料是氯气,台湾是烧碱生产基地,氯气正是烧碱产生的废品,所以价格极低。当时台湾的劳动力、电力价格都远低于世界水平,并且政府对民营企业采取扶植的政策,有很多优惠。如果台塑能够和日本一样实现平均成本最低,按货币计算还要低于这些国家,那台塑一定能够成功。
在精密的思考下,王永庆卖掉了家族的其他产业,又贷款扩大台塑的产量。到1960年,台塑就成为了当时PVC行业的龙头,月产1200吨。成本下降以后,价格远远低于世界同类产品。这样,台塑不仅把日本赶出了中国台湾的PVC市场,而且向世界各国出口。台塑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台塑的成功有各方面的努力,如内部管理、与政府的良好关系等,但最关键的是台塑通过将自己的产量扩大,达到成本最低,这才是台塑制胜的法宝。
要谋求成本的有效降低,必须分析影响成本各种因素中最本质的东西,也就是要做到“单元成本”的分析。降低成本,一直是每个企业所追求的主要目标。
第一种情况是,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一直在下降。这种行业的生产技术特点是在开始时需要大量投资,以后产量增加时,每单位产品增加的成本并不多,最初的投资分摊在越来越多的产品上,从而平均成本越来越少。
第二种情况是,无论产量如何变动,平均成本基本不变。这种行业一般在经济中都是一些无足轻重的行业,它的市场需求量不大,产量也不大,所用的生产要素并非经济中较为紧缺的要素,不与其他行业争夺生产要素,因此即使产量增加,要素价格不会上升,成本也不会增加。而且初始的投资也不大,例如钢笔等小物品。
其实,更多的是第三种情况,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先下降。当产量增加到一定数量时,平均成本达到最低。如果产量再增加,平均成本就增加了。也就是说,平均成本先随产量增加而递减,后随产量增加而增加。而达到平均成本最低时的产量就是适度规模的产量。
有很多企业,成本降不下来,效率上不去,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实现适度规模。实现适度规模的原则适用于所有行业,不过各个行业实现的方式并不一样。像钢铁、家电、汽车这些行业,生产之间的联系强,因此适于集中生产,即工厂的规模要大,而且集中在同一地区,才能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另外一些行业如零售商业,采取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集中进货,统一的物流配送,统一的管理制度,保证了成本最低。
当企业的运营成本降下来时,消费者才能购买到更便宜的商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