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开始读懂经济学-为什么要反对垄断、鼓励竞争——你一定要懂的市场结构经济学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高利润常常被当做垄断的象征。传统经济学认为,处于“垄断”地位的企业可以赚取垄断利润,过安详的日子,没有创新的动力。因此,应该反对垄断、鼓励竞争。

    爱德华·科克爵士这样来描述垄断的社会危害:“垄断者将本应归所有人自由享有的东西攫为己有……夺取他人生意的垄断者,夺取了他人的生命……所有涉及商业和交通的垄断都是反自由和反自主的。”

    完全竞争:不受干扰的市场机制

    在美国的阿拉斯加自然保护区里,人们为了保护鹿,就消灭了狼。鹿没有了天敌,生活很是悠闲,不再四处奔波,便大量繁衍,引起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致使瘟疫在鹿群中蔓延,鹿群大量死亡。

    后来,护养人员及时引进了狼,狼和鹿之间又展开了血腥的生死竞争。在狼的追赶捕食下,鹿群只得紧张奔跑以逃命。这样一来,除了那些老弱病残者被狼捕食外,其他鹿的体质日益增强,鹿群显得生机勃勃,恢复了往日的灵秀。

    完全竞争又称为自由竞争,是指一个市场完全靠一只看不见的手,即价格来调节供求。完全竞争具备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所提供销售的物品是完全相同的,不存在产品差别;买者和卖者都很多且规模相当,以至于没有一个买者或卖者可以影响市场价格。

    例如,小麦市场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完全竞争市场,有成千上万出售小麦的农民和千百万使用小麦和小麦产品的消费者。由于没有一个买者或卖者能影响小麦价格,所以,每个人只是价格的接收者,竞争地位平等。

    完全竞争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市场上有无数的买者和卖者。

    (2)同一种产品都是同质的,没有差别。

    (3)市场资源是完全自由流通的。

    (4)所有人都掌握着关于市场的全部信息。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对这四个特征作一些补充说明。既然市场上有大量的需求者和供给者,那么其中任何一个人买与不买,或卖与不卖,都不会对整个商品市场的价格产生影响;既然产品都是一样的,那么对消费者来说,购买任何一家厂商的商品都是一样的;既然信息是非常充分的,那么也就排除了由于信息不畅可能产生的市场同时存在几种价格的情况,价格只能是一种,否则顾客当然会去挑最便宜的商品。

    在这样的完全竞争市场里,商品的价格将彻底地由市场供给和需求决定,并且,每一种商品都会在最后形成一种均衡价格,也就是当市场供需相等时的价格。

    如果多逛逛农贸市场,你很快就会发现,作为生活必备食品,几乎家家户户都要提个袋子或篮子去买鸡蛋,而且,卖鸡蛋的摊位也实在是很多。如果我们“想象”一下,就可以认为鸡蛋市场上有无数的买者和卖者。每个摊点的鸡蛋都大同小异,只要不是碎的、坏的,一般没有人会去较真,硬要比较不同摊位的鸡蛋有什么区别;否则,那就真成了“鸡蛋里挑骨头”了。所以,可以看做所有的鸡蛋完全同质。至于完全竞争市场的其他两个特征,我们可以看到买方和卖方都能自由选择进入还是退出(也就是鸡蛋买卖完全自由),至于鸡蛋市场的信息,并没有多少值得掌握,所以也可以看做人们全部了解相关信息。在这个鸡蛋市场里,各个摊位的价格都一样,而且是由供需决定的均衡价格。通过鸡蛋市场,我们可以更形象地理解完全竞争市场。实际上,大多数农产品市场基本上都和完全竞争市场近似。

    那么,这里还有问题,在完全竞争市场或者近似的市场里,因为同质同价,卖方究竟怎样才能赚取更多的利润呢?难道只能靠运气的青睐吗?的确,在这样的市场里,卖方完全受到市场支配,竞争激烈,在产品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卖方就不得不在降低成本上大做文章(如降低运费、减少商业开支等)。除此,卖主还要进行价格外的营销竞争,如要热情周到的服务、把鸡蛋装进盒子便于顾客提携、给鸡蛋贴上商标等,都可以吸引更多顾客。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消费者和生产者都不会有什么不利,因为完全竞争的存在,迫使商品生产者竞相在降低成本、压低售价上做文章,可以使消费者按实际可以达到的最低价格来购买,而生产者按此价格出售也可获得正常利润。从社会角度来看,完全竞争促使社会资源可以有效地分配到每一个部门、每一种商品的生产上,使之得到充分利用。生产效率低的企业在竞争中逐步被打败,就使得它的资金、劳力、设备等社会资源重新组合到生产效率高的企业中,这是社会的一种进步。因为竞争能够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刺激生产者的积极性,所以,要大力鼓励竞争,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我们已经知道,现实中并不存在着真正意义上的完全竞争市场。但是就像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室一样,现实中能否实现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了这种完全竞争市场的模型,并对之进行分析,我们就有了一把尺子,一面镜子,就可以很好地加深对非完全竞争市场的理解。

    垄断:没有选择的可能性

    “垄断”一词最早源于孟子“必求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网市利”这句话。原指站在市集的高地上操纵贸易,后来泛指把持和独占。在资本主义经济里,垄断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的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经济学里的垄断一般指唯一的卖者在一个或多个市场上,通过一个或多个阶段,面对竞争性的消费者——与买者垄断刚刚相反。垄断者在市场上能够随意调节价格与产量(不能同时调节)。由于垄断者是其所生产产品的唯一卖者,因此,直接面对整个市场,换句话说,他将面对向下倾斜的市场需求。而买者人数众多,因此是竞争性的,也就是说,买者是价格接受者。因此,卖者可以通过控制产品价格或者产量来最大化自己的利润。

    关于垄断是出现在自由市场之前的说法只要看过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在自由市场作为一种制度还没有确立并获得理论支持之前,各国政府都习惯性地创造着形形色色的垄断企业,19世纪初,自由企业伴随着工业革命崛起。然而,到了19世纪末,舆论的潮流又转向了。在自由市场出现后,为了控制企业的垄断对小企业的冲击,政府建立了反垄断制度。不过,100多年来,该制度对于保护和促进竞争到底起了什么样的作用,经济学家并无定论。

    垄断可以理解为经济力量过度集中,少数企业市场占有率太高;也可以理解为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市场占有率高并不违法,只有当企业利用在某个市场的支配性地位设置障碍阻止其他竞争者进入,或者以“捆绑销售”等方式在另外的市场进行不平等竞争,才构成需要反对的“垄断”行为。前者是结构规制的思路,注重市场结构的平衡;后者则可以称为行为规制,针对企业的具体办法。

    要打破垄断绝非轻而易举。通常,完全垄断市场有三座护卫“碉堡”:其一是垄断企业具有规模经济优势,也就是在生产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垄断企业之所以能打败其他企业,靠的是生产规模大、产量高,从而总平均成本较低的优势。其二是垄断企业控制某种资源。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就是长期控制了制造该饮料的配料而独霸世界的,南非的德比公司也是因为控制了世界约85%的钻石供应而形成垄断的。其三是垄断企业具有法律庇护。例如,许多国家的政府对铁路、邮政、供电、供水等公用事业都实行完全垄断,对某些产品的商标、专利权等也会在一定时期内给予法律保护,从而使之形成完全垄断。

    市场类型:在完全竞争和垄断之间

    若是以存在垄断因素的多寡为标准,市场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垄断、寡头、垄断竞争和完全竞争。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完全竞争是最理想化的市场,换句话说,这种田园牧歌式的市场实际上并不存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见的市场既不是完全竞争,也不是走向极端的垄断(市场上只有一家企业生产的产品),而往往是处在两者之间。那么,市场到底有多少种面目?例如,由于国内存在许多高氟地区,这些地区人们的牙齿对含氟牙膏过敏。当他们想去商店买不含氟的中药牙膏时,会发现很多好的品牌:田七、黑妹、两面针、冷酸灵等。这几家企业生产的中药牙膏几乎覆盖了全国的大部分市场,也对不含氟的中药牙膏的销售价格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那么,这种不含氟的中药牙膏市场究竟属于哪一类市场呢?

    虽然完全竞争模型和垄断模型都是市场的理想化模式:提供同一种产品的许多企业构成了完全竞争市场;一家企业占据整个市场就是垄断市场。从它们开始分析对于构建理论是有帮助的。但事实上,和牙膏市场一样,生活中大多数物品的市场都处在完全竞争和极端垄断之间。在这些行业中,有数家有势力的企业相互成为竞争对手,但竞争的激烈程度却不如完全竞争市场那样充分。经济学家把这种市场称为不完全竞争市场。

    不完全竞争市场又可以分为寡头和垄断竞争。寡头是指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市场组织。世界石油市场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有消息称,中国经济正在向寡头格局挺进,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通信、电力、金融等行业表现得最明显。垄断竞争是指一个市场中有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种商品的一种市场组织。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物品都处于垄断竞争当中,如影碟、游戏机、饮料等,前面讨论的牙膏也属于这一类。

    因此,研究产业组织的经济学家根据企业数量和产品类型把市场分成四类:只有一家企业的市场是垄断市场;有几家有势力的企业的市场是寡头;有许多企业且出售有差别的产品是垄断竞争;有许多企业且出售无差别的产品是完全竞争。

    寡头:从欧佩克对世界石油市场的控制说起

    欧佩克是世界石油市场的寡头组织,各成员国会以统一的产量和价格为手段获取高额的利润。不过由于世界的反托拉斯法和囚徒困境的存在会破坏他们形成的协议。

    中东地区是一个天然的大油库,在它的地底下蕴藏的石油量占到全世界的一半以上。而幸运占有这个地区的是屈指可数的几个石油寡头国家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等。这些国家被高额的利润所诱惑,它们组成了一个联盟——世界石油输出国组织,简称欧佩克。它们想通过统一减少产量来提高石油的价格。1973~1985年,它们曾经成功地把原油价格每桶上涨了10多倍,从而使各国共同取得惊人的利润。不过受竞争因素的影响,这种统一产量和价格的手段并不总是灵的。

    那么欧佩克组织为什么有时灵有时不灵呢?

    为了便于研究,经济学家把这种企业(石油国也可看成一个大企业)之间进行有关生产与价格的协商称为“勾结”,当它们以商量好的方式统一行事时,这重新形成的企业集团被称做卡特尔。可以说形成了卡特尔的市场也就相当于只有一个垄断者,这完全适用于前一节我们对于垄断的分析。例如,当欧佩克组织在达成一致协议后,他们会减少石油产量并提高油价,从而使整个组织获得的利润最大化。

    寡头都希望能形成卡特尔组织,但事实上并不总能如愿。原因有两个: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反垄断法都禁止寡头之间的公开协议;卡特尔个体成员受到利润的诱惑而增加产量,从而使它们的协议成为一纸空文。当欧佩克组织对各国石油产量和价格统一限定后,各成员国在私下里会多生产一些石油以便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和利润,假设伊朗是这样私自计量的,那么伊拉克也会这样私自计量,其他石油寡头国家也会这样计量,这样整体上石油的实际产量会超出共同协议的产量许多,而油价在实际上也会比原定的要低。

    这说明寡头们在合作和利己之间有着权衡取舍。它们都希望通过合作达成垄断,以便使利润增加。但它们又受到自己私利——增加生产并占有更大市场的诱惑,从而破坏达成垄断的条件,使它们的总产量增加了,价格下降了,因此共同的利润不能达到最大化。

    经济自由主义:提倡市场机制

    经济自由主义是指提倡市场机制,反对人为干涉经济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

    最初作为一种口号由法国路易十五的外交大臣达让逊提出,后来魁奈等人确认社会中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秩序支配着社会的发展。亚当·斯密宣扬“一只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对经济自由思想做了进一步的发挥。自由经济思想是斯密整个经济学说的中心。李嘉图也曾阐明过同样的思想。经济自由主义在资本主义世界是长期发挥重要作用的思想主张。

    经济自由主义是一种支持个人财产和契约自由权利的意识形态。经济自由主义主张限制政府在经济事务中的操控,让市场机制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经济自由主义者并非无政府主义者,并非一概反对政府的作用,然而绝大多数案例的研究结果都表明,政府的干预过度了。

    经济自由主义包括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经济人这一观念出发,对经济自由放任的理论和政策,第一次做了系统阐述,并使之成为该书的一个重要思想贯穿于始终。他认为在商品经济中,每个人都以追求自己的利益为目的,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下,即通过市场机制自发作用的调节,各人为追求自己利益所做的选择,自然而然地会使社会资源获得最优配置。他反对限制经济自由的重商主义政策和封建制度,主张自由放任,国家只起“守夜人”的作用。要求取消封建性的手工学徒制和居住法,使劳动力能够自由流动;要求取消妨碍土地遗产分割的法律,使土地能够自由买卖;要求取消政府对工业和国内贸易的干预和管理,如取消保护关税、行会制度和专门公司等,使商品生产、交换在完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进行。这种自由放任的思想和主张,对当时正处于由工场手工业开始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英国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来说,无疑是一种促进。其后经济自由主义在资本主义世界还继续盛行了100多年。但经济自由主义对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是有限的。

    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取代了经济自由主义而占据统治地位。到了70年代,在凯恩斯主义面对“滞涨”局面而束手无策的形势下,资本主义世界又纷纷兴起了新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潮。这一观点认为:生产资料私有制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前提,特别是市场经济中一切活动的前提;交换和市场的自发运行有充分的效率;自由贸易是最好的外贸政策。新自由主义是坚决反对政府的过多干预。

    新自由主义不同于斯密经济自由主义之处在于,斯密经济自由主义主张实行完全自由放任,而新自由主义则一般都主张在国家干预下强调经济自由。

    在很多人看来,经济自由主义意味着不要政府或自由放任,甚至等同于无政府主义。这是对经济自由主义的误读,并且常常在实践上导致对经济自由主义的滥用或否定。

    在一些研究西方近现代经济学史的学者那里,整部西方经济学史就是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两种思潮消长、替代的历史。事实上,从自由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各个经济学流派的哲学基础上,可以看出整个西方经济思潮也是一部自由主义的兴起、发展的历史。即使是国家干预思潮(个别除外),也遵循了自由主义的基本原则,如对坚持私有财产制度,强调经济个人主义和自由企业制度,追求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均衡或和谐。

    我们认为,西方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两种对立的传统:

    一种是建构理性主义传统,认为政府有意识地控制和指导是个人经济自由的保证,自由放任会导致自由的丧失,人类所有的制度都是人们有意识地设计或发明的产物,强调要加强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

    另一种则是演进理性主义传统(或称自发秩序传统),认为在恰当的法律规则约束下,每个人自发的经济活动,追求自身利益,便可促成社会制度和经济秩序的生成以及社会公共利益的增进,强调要限制政府的干预;认为包括惯例、规则和制度在内的人类秩序,都并非是由于人们理性地预见其利益而谨慎设计的,而是不同的行为主体在追求各自的目标时不经意的结果。用18世纪苏格兰哲学家弗格森的话来说,是“人类行为的后果,但不是人类设计的结果”。

    这两种传统的差异根源于对理性作用的认识不同:

    建构理性主义传统假定,人生来具有知识和道德的稟赋,认为理性具有至上的地位。因此凭借理性,个人足以知道并能根据社会成员的偏好而考虑到型构社会制度所需要的境况的所有细节,这使人能根据审慎思考而型构社会经济制度,在哈耶克看来,这是一种“知识的自命不凡”。

    而演进论理性主义传统对人的理性之局限性有清醒的认识,反对任何形式的对理性的滥用。该传统认为,只有在累积性进化的框架内,个人的理性才能得到发展并成功地发挥作用,即个人理性受制于特定的社会生活进程。

    在自由主义经济思潮发展的谱系中,较早的有李斯特、凯恩斯、托宾和斯蒂格里茨等代表人物;在过去的3个世纪里分别有3个重要的代表人物:18世纪的斯密、19世纪的门格尔和20世纪的哈耶克。

    垄断优势理论:对传统理论的挑战

    可口可乐公司诞生于世界上最开放的美国。可口可乐公司也是世界上最开放的公司之一,合作伙伴遍布天下。但是,可口可乐公司赖以生存的秘方,保存在众所周知的一个安全的地方,公司里只有几个人知道这个秘方,其他人即使是这几个知情者自己最亲近的人也不知晓,更不要说遍布世界的众多合作伙伴了。但该公司这种做法不仅没有合作伙伴指责其不义,更无人称其为小人,倒是合作者络绎不绝,日渐倍增。

    “保住秘密就保护了市场”,可口可乐公司的神秘配方一直被作为最高机密被保守至今,实际上就是一种保持垄断优势地位的做法。

    20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跨国公司呈现出如火如荼迅速发展势态,利润差异论的局限性暴露无遗,因而迫切需要具有较强解释力的理论出现。1960年,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在麻省理工学院完成的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率先对传统理论提出了挑战,首次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麻省理工学院C·P·金德尔伯格在70年代对海默提出的垄断优势进行了补充和发展。鉴于海默和金德尔伯格对该理论均做出了巨大贡献,该理论有时又被称为“海默—金德尔伯格传统”。

    在2009年全球500强排行榜上,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双雄”领风骚,在榜单上的差距不大,分列第9位和第13位。相比之下,中国三大电信运营企业在榜单上的分布并不太集中,其中,中国移动名列第99位;中国电信位于第263位;中国联通位居第419位。中国移动因为垄断而强大,牢牢掌握着市场竞争的主动权。与中国石化相比,起码还有中国石油这个与之实力相差不大的对手来制衡。而在电信业,中国移动占据绝对垄断地位,其他运营商无论是资本、规模、收入、利润都无法与之抗衡。

    斯蒂芬·海默认为跨国公司进行直接投资的动机源自市场缺陷,即市场不完全。首先,不同国家的企业常常彼此竞争,但市场缺陷意味着有些公司居于垄断或寡占地位。因此,这些公司有可能通过同时拥有并控制多家企业而牟利。其次,在同一产业中,不同企业的经营能力各不相同,当企业拥有生产某种产品优势时,就自然会想方设法将其发挥到极致。这两方面都说明跨国公司和直接投资出现的可能性。海默还进一步指出,从消除东道国市场障碍的角度来看,跨国公司的优势有一种补偿的作用,亦即它们起码足以抵消东道国当地企业的优势。

    海默的导师金德尔伯格对此进一步引申,列出了各种可能的补偿优势,如商标、营销技巧、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融资渠道、管理技能、规模经济等。垄断优势论从理论上开创了以国际直接投资为对象的新研究领域,使国际直接投资的理论研究开始成为独立学科。这一理论既解释了跨国公司为了在更大范围内发挥垄断优势而进行横向投资,也解释了跨国公司为了维护其垄断地位而将部分工序,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工序,转移到国外生产的纵向投资,因而对跨国公司直接对外投资理论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企业拥有的垄断优势是构成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金德尔伯格详细地列举了投资海外企业拥有的各种垄断优势。这些优势可分为四类:

    (1)来自产品市场不完全的优势,如产品差别、商标、销售技术与操纵价格等。

    (2)来自要素市场不完全的优势,包括专利与工业诀窍、资金获得的优惠条件、管理技能、原材料优势等。专利和专有技术可以使企业的产品区别于同类产品,从而获得对价格和销售量的控制能力,同时还可以限制竞争者进入,维护本公司的垄断地位。

    (3)企业拥有的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跨国企业通过水平的或垂直的一体化经营,可以取得当地企业所不能达到的生产规模,从而降低成本。

    (4)由于政府干预特别是对市场进入及产量限制所造成的企业优势。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