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政治舞台风云突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遭到严重挫折。随着这些变化,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瓦解,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进入一个新旧格局交替的过渡时期。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施压和制裁。一时间,乌云压城城欲摧。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以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都面临严峻的挑战。社会主义的中国能否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能否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继续向前推进,能否高举社会主义旗帜坚定地走下去,成为关系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在这关键的历史时刻,邓小平纵览世界风云,高屋建瓴,对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作出了精辟的分析和高度的概括,以非凡的胆略和气魄,用凝聚中华民族智慧的语言,提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绝不当头、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方针。邓小平指出:“对于国际局势,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第一句话,冷静观察;第二句话,稳住阵脚;第三句话,沉着应付。不要急,也急不得。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
一、冷静观察
冷静观察,就是不急不躁,不意气用事,而是客观地分析国际形势、国际关系的变化,缜密思考,科学判断,要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发展,不要为一时的局势动荡所迷惑,既不要被暂时的压力所吓倒,也不要头脑发热,要保持头脑冷静。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只有冷静,才能对动荡的国际局势作出正确判断,也才能为正确决策提供准确的依据,以便把握机遇,争取主动。这是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具体表现。在国际形势对我有利的时候,要看到机遇,也要看到问题和挑战。在形势发生剧烈变化,不可测因素增多,矛盾突出的时候,要看到困难,也要看到光明。1990年3月3日,邓小平在同中央领导同志的谈话中,就提出对国际局势的变化怎么看这个问题。当时,国际上议论纷纷,国内也有各种意见。西方国家欢呼“共产主义的大失败、马克思主义的大破产”,甚至有人断言中国将是东欧、苏联剧变的“多米诺骨牌”中的下一个。对此,邓小平明确指出:“对国际形势还要继续观察,有些问题不是一下子看得清楚,总之不能看成一片漆黑,不能认为形势恶化到多么严重的地步,不能把我们说成是处在多么不利的地位。实际上情况并不尽然。世界上矛盾多得很,大得很,一些深刻的矛盾刚刚暴露出来。我们可利用的矛盾存在着,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存在着,机遇存在着,问题是要善于把握。”在纷纭复杂的形势面前,既不头脑发热,也不感情用事。要看到现象,更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要看到事物变化的外部条件,更要看到内在因素;要看到事物的现状,更要看到它的发展趋势。
二、稳住阵脚
稳住阵脚,就是不管国际风云怎样变化,不管形势发生多么对我不利的情况,甚至当错误的思潮,反动的势力像潮水一般袭来的时候,我们都要能够坚决顶住,毫不动摇,不急不乱,不左右摇摆,也不随波逐流。这是马克思主义者原则坚定性的生动体现。邓小平指出,苏联、东欧的变化对我们来说并不感到意外,是迟早要出现的。“现在的问题不是苏联的旗帜倒不倒,苏联肯定要乱,而是中国的旗帜倒不倒。因此,首先中国自己不要乱,认真地真正地把改革开放搞下去。”如果中国自己稳不住阵脚,人家就要打我们的主意。邓小平不仅提出了我们不能乱、要稳住的方针,而且还提出:“在这些国家动乱的时候,中国要真正按计划实现第二个翻番,这也就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成功。”在邓小平的外交谋略方针指引下,中国全面贯彻“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战略部署不动摇,集中力量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办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怕制裁,不怕遏制,不怕威胁,更不信邪,不怕鬼,不示弱。政治局势稳定,经济稳步发展,中国人民不仅站稳了脚跟,从容应对八面来风,而且排除了各种干扰,抓住时机,加速发展了自己,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沉着应付
沉着应付,就是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不慌不忙,处变不惊,临危不乱,善谋对策,从容应对。就是不管局势怎样,也要同所有国家友好往来,朋友还要交,但心中要有数,不随便批评别人,指责别人,过头的话不要讲,过头的事不要做,扎扎实实地做好自己的事。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并不着急,也不悲观,泰然处之。尽管东欧、苏联出了问题,尽管西方七国制裁我们,我们坚持一个方针:同苏联继续打交道,搞好关系;同美国继续打交道,搞好关系;同日本、欧洲国家也继续打交道,搞好关系。这一方针,一天都没有动摇过。中国度量是够大的,这点小风波吹不倒我们。”“中国只要这样搞下去,旗帜不倒,就会有很大影响。”情况虽然复杂,但我们一如既往,坚持同所有国家都来往,同它们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关系,包括政治关系。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既不丧失立场,也不搞意识形态的争论,不搞对抗。我们不向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示弱,但也不搞四面出击。1991年5月25日,邓小平指出:“稳坐钓鱼台,沉着应付,满不在乎,力争不断地发展”。
四、韬光养晦
韬光养晦,就是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国际力量对比的现实出发,专心于自己的事情,既有雄心壮志,又善于藏拙,埋头苦干,避免过分张扬,避免把目标引向自己,避免引火烧身。在国内事务上要大有作为,在国际事务中则少说多于,不事张扬,不露锋芒,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是善于保护自己的积极防御的外交谋略,是极具匠心和深谋远虑的战略策略。邓小平指出,现在我们在国际上采取的方针,就是稳住阵脚,不要张扬,韬光养晦,少说多干,把中国发展起来,就是对世界和平的贡献,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上,保持经济继续增长,保持政局稳定,就会对整个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和稳定产生积极的影响。发达国家对我们的发展始终是有戒心的,总是想方设法阻碍中国的发展进程,对此我们要心中有数,但要尽量避免正面冲撞,过头的话不要讲,过头的事不要做,不要把世界上的矛盾都集中到我们身上。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军事入侵,我们就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尽快把经济搞上去,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五、绝不当头
绝不当头,就是在错综复杂的国际斗争中,不要指手画脚干涉别人,不要搞自己说了算,更不要搞势力范围,那样会将矛盾集中在自己身上,对自己的政治不利,对自己的经济不利,对自己的发展不利。苏联解体以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动了一场新的冷战。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办好。正如邓小平指出的,中国不去寻求取代苏联原来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那种“中心”地位,不去扛那杆大旗,不去当第三世界的头。1990年12月24日,邓小平同中央负责同志谈话中指出,现在国际形势不可测的因素多得很,矛盾越来越突出,过去两霸争夺世界,现在比那个时候要复杂得多,乱得多。“第三世界有一些国家希望中国当头,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当头,这是一个根本国策。这个头我们当不起,自己力量也不够。当了绝无好处,许多主动都失掉了,中国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也永远不当头,但在国际问题上无所作为不可能,还是要有所作为,我们谁也不怕,但谁也不得罪,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办事,在原则立场上把握住。”1991年10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金日成时说:现在整个世界的格局还没定,恐怕要十年,十年的时间才能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主要观察,少露锋芒,沉着应付。孤立中国,谁也办不到。美国对中国的制裁没有起什么作用。七国集团从宣布对中国制裁的第一天起,就不一致。因为在美国宣布对中国制裁的同时,布什就宣布中国是不能孤立的。邓小平还说:“头头可不能当,头头一当就坏了。搞霸权主义的名誉很坏,当第三世界的头头名誉也不好。这不是客气话,这是一种真实的政治考虑。”即使将来中国强大了,也永远不当头,不称霸,不谋求势力范围,不搞集团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对国际上的重大原则问题,我们要坚持自己独立自主的立场,坚持原则,但过头的话不讲,过头的事不做。既不为外部的挑动刺激而锋芒毕露,也不为一些不切实际的赞扬或捧场而飘飘然。这样,我们就可以集中精力搞好国内经济建设,在国际事务中始终保持较大的主动权。
六、有所作为
有所作为,既不是无所作为,也不是无所不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在直接涉及国家主权、安全和我国的根本利益,涉及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涉及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涉及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坚持原则,进行卓有成效的工作和必要的斗争。这是变化中的世界对中国的客观要求。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不扛旗不当头,但这决不意味着我们在国际问题上没有声音,没有影响。邓小平认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是有足够分量的。关键是要善于把握形势,抓住时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国际上有广泛的影响和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我们所承担的国际责任也越来越大,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也希望我们发挥应有的作用。中国已经是一个政治大国,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中国在不长时间内将会成为一个经济大国。那时,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分量还会加重。中国完全有条件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有所作为。邓小平指出,世界政治格局在变化之中,不管怎么变,中国算一极,中国不要自己贬低自己,怎么也算一极。中国会在今后的国际事务中起更大的作用。中国要在国际事务中怎样有所作为,应该加以研究。中国这几年采取的对外政策得人心,今后仍要以自己不称霸、不当头,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世界上树立一个榜样。不当头,不称霸,不等于无所作为。做什么,我看要积极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国不仅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与所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也要在国际事务中伸张正义,主持公道。不仅要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搞好现代化建设,也要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积极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邓小平还强调,一味退让,无所作为,不能有效维护中国发展所需要的和平环境,而且会越来越被动。
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辩证的统一,二者不可偏废。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不是消极的方针而是积极的方针,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期战略。韬光养晦不等于缩手缩脚,无所作为,而有所作为也不是到处伸手,四面树敌。说到底,韬光养晦,有所作为,都是为了发展和壮大自己创造条件。因为对中国发展壮大制约最大的,不是国际因素,而是国内因素。中国的安全、中国的大国地位都取决于中国自身的发展。办好中国自己的事,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综合国力增强,就是中国最大的安全,也是中国对世界最大的贡献。所以,贯彻执行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就要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还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从总体上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势。要处理好长远利益和暂时利益、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直接利益和间接利益等关系。
邓小平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是从中国人民的长远和根本利益出发,根据国际形势和国际力量对比的重大变化而作出的重要决策。这一对外战略方针不仅体现了邓小平这位大战略家的政治智慧和斗争韬略,更是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面前从容不迫,在西方大国的巨大压力下泰然自若,在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希望中国出面当头问题上清醒冷静,在国际斗争的惊涛骇浪中沉稳坚毅的风采。它对于我们顺利度过那段严峻的时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社会主义仍将处于低潮,国际力量的对比仍是北强南弱。尽管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对国际事务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仍然必须继续贯彻执行这一对外战略方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