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湿版到干版
火棉胶湿版工艺,产生于19世纪50年代初期。它的出现,使更多人走入摄影领域。在差不多整整20年时间里,火棉胶摄影法一直是唯一的实用摄影方法。
用明胶代替火棉胶,是在19世纪70年代。它使摄影者在每次拍摄前,不必自己准备感光材料。同时,它使摄影的曝光时间大大缩短,手持相机拍照成为可能。
明胶干版工艺的出现,标志着现代摄影方法的开始。
(一)火棉胶湿版工艺
1851年,是摄影史上划时代的一年。在这年3月号的《克密斯特杂志》上,发表了一位不知名的英国雕塑家斯科特·阿切尔(Scott Archer,1813~1857)的“火棉胶摄影法”,结果在很短的时间里,这种摄影法就取代了以前的一切摄影方法。
火棉胶是一种粘性液体,用硝化棉溶于乙醚和酒精而成。阿切尔发明的火棉胶摄影法,是先把含有碘化银的“火棉胶”涂在玻璃板上,并使它均匀地扩散到整个玻璃表面。之后,立即浸入硝酸银溶液中增强感光度。火棉胶越干燥,感光度就越低。因此,必须在火棉胶没干之前,将湿的玻璃底片装入照相机中进行曝光,然后立即显影和定影。这种方法,也称为“湿版法”。
火棉胶摄影法,比达盖尔式或卡罗式摄影法更为复杂、更不好处理,但是它有4个主要优点:
1.底片影像极清晰,可无限量印制永久性的、清晰的。
2.价钱低廉。
3.阿切尔没有对火棉胶摄影法实行专利,所以,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使用。
4.它的光敏度比达盖尔银版法和卡罗式摄影法都高。在室外拍摄风景或人像时,只需数秒或数十秒的曝光。在当时,这是曝光时间最短的摄影法。
火棉胶摄影法既具有达盖尔摄影法的清晰影像,又像卡罗式摄影法那样,能无限量地在相纸上印制价钱低廉的照片。它的出现,使这两种摄影法都黯然失色。几年之后,再也没有人拍摄达盖尔式或卡罗式照片了。
使用火棉胶摄影法,必须在拍摄现场制作底版。因此,风景摄影家外出时,除了携带照相机、三脚架和很多必要的镜头之外,还得带上一大堆器具:装着感光乳剂、显影剂、定影剂的大大小小的瓶子,天平、计量杯、尺、水盆、暗房帐篷等。在当时,一个摄影者一天所需的摄影材料,重达100—20磅之间。他们中的许多人,背着沉重的箱子,跋涉于拍摄现场。还有一些人则雇马车装载器材,如芬顿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就将马车分成暗房和寝室两个部分,坐着马车奔波于战地。
阿切尔发明的火棉胶摄影法,为摄影技术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他没有为这项发明申请专利。1857年,44岁的阿切尔在贫困中去世。
(二)明胶干版工艺
自从火棉胶摄影法发明以来,人们就一直在探索一种更好的涂布材料棗涂布后能“干”用的材料,以摆脱使用火棉胶时的种种不便。19世纪70年代,这一愿望终于得以实现棗明胶干版工艺问世。
明胶是用动物的骨和皮提炼成的透明胶体。在常温水中,明胶易吸收水分而体积膨胀,干燥时排除水分又恢复原状。明胶的这一特点,使它代替火棉胶成为感光剂的新载体,从而解决了以前使用火棉胶时,必须趁湿曝光、显影和定影的问题,使“湿版”变为“干版”。
1871年,英国一位医生L·马多克斯(Leach Maddox,1816~1902),在《英国摄影杂志》上介绍说,将含有溴化银的明胶乳剂配备好,趁热涂在玻璃板上,干燥时,化学药品不会像火棉胶那样,发生结晶现象。冲洗时,乳剂将会适当膨胀,使显影液与定影液易于发生作用。同时,马多克斯还完整地公布了他的明胶乳剂配方。
马多克斯的发明,引起了人们浓厚的兴趣。人们发现,按照马多克斯的方法,在配制乳剂过程中,延长加热时间,可使乳剂的光敏度大大提高,并且,这种制成的溴化银照相干版,干燥后可贮存较长时间。于是,摄影者每次拍摄前,不必自己再动手配制和涂布乳剂,而可以在商店中买到制好的、装在盒子里随时可用的干版。
用干版拍摄的影像质量,同火棉胶一样,都非常好。同时,在使用上,有3个重要优点:
1.外出拍摄时,不必再携带暗室帐篷和化学药品。已拍摄的底片,可以回家再冲洗或请人代冲。
2.明胶干版感光速度快,在室外,曝光时间可缩短到几十分之一秒。摄影者可以手持拍摄,三脚架不再是必需的了。
3.明胶干版可以进行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同时,工厂制造的干版,比自己配制的更稳定,质量更好。
明胶干版的出现,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就是要求胶片感光度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当时,各胶片生产商在推销时,都宣传自己的产品是“特快”的,而究竟快到何种程度,却难以说清,这使得它在拍摄后送往别处冲洗时,带来很大的困难;同时,它的感光速度快,要求照相机准确地控制“快速”的曝光时间,而要控制曝光,首先就必须确定胶片的感光度。
1890年,英国的两位科学家F·赫特(F·Hurter)和C·德里菲尔德(C·Driffield),用感光特性曲线,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个感光乳剂速度系统,使此后生产的各种感光材料,都能标明可靠的“H和D乳剂速度数字”。随后,曝光计算表和测光表也制造出来了。
进入20世纪后,又产生了DIN和ASA两个感光速度系统(DIN由“德国工业标准”1931年制定,ASA则由“美国标准协会”1942年制定)。1980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将DIN和ASA两个系统,合并成为国际标准感光速度——“ISO”。
明胶乳剂还可以涂布在相纸上。19世纪中期,英国“利物浦干版和图片公司”根据这一特点,研制出能快速感光的溴化银相纸。这种相纸,在煤气灯放大机上就可以进行放大了。
明胶干版的优越性,使它在世界上迅速流行。随着生产明胶干版的公司纷纷出现,湿版工艺很快被冷落,悄然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二、胶卷的出现
在明胶干版广泛应用之后,对感光材料进行改进的探索仍在继续。人们发现,以玻璃为片基的明胶干版易碎、笨重,于是,开始寻找一种既比玻璃板轻又易于弯曲的材料作为片基。
1887年,美国牧师、摄影爱好者汉尼巴尔·古德温(Hannibal Goodwin,1822~1900),花了十年时间,成功地把感光乳剂涂布在赛璐珞(一种硝化纤维素塑料)薄片上,从而使以往用玻璃作为片基的干版,成为易于携带的软片形式。
与此同时,伊斯曼干版公司的创始人乔治·伊斯曼,也在对玻璃片基进行改进。1888年,伊斯曼干版公司以白纸条作为片基,生产出最早的软片胶卷。这种纸胶卷被称为“美国胶卷”,可拍摄100张直径6厘米的圆形负片。拍摄完的胶卷冲洗后,要将乳剂从纸基上剥下来,夹在玻璃中印相片。由于工艺繁复,摄影者自己难以加工,必须寄回伊斯曼干版公司处理。同时,用白纸条作为片基的胶卷,还存在着一个明显的缺陷,印片时,纸张的颗粒很容易显现在照片上。
1889年,伊斯曼干版公司更名为“柯达干版与胶片公司”,并改用赛璐珞作为片基,批量生产胶卷。这种以赛璐珞为片基的胶卷,很快便风靡全球,10年后,全世界约80%的胶卷产自柯达。
以赛璐珞为片基仍有许多缺点,特别是硝化纤维极易燃烧,具有一定的危险性。1930年,人们改用醋酸纤维作为片基。醋酸纤维不易燃烧,被称为“安全片基”,并沿用至今。
三、彩色摄影登场
在感光材料的技术变革中,最具革命性的,是彩色摄影技术的成功。在摄影术发明之初,照相机只能拍摄黑白影像。人们希望有朝一日,能在胶片上把“天然”的色彩记录下来。
世界上第一幅彩色照片,是由法国的阿梅代·芒特摄制的。在这幅照片上,作者写道:
彩色石印术1856。
由三张印版用彩色石印术复制而成。三张印版分别是黄色、蓝色和红色。
照片上,坐着的人名叫马内,旁边站着的人是贝尔特·莫里索。马内这年24岁,要离开她的老师托马·库蒂尔远走他乡。分别之际,芒特为她摄制了这张彩色照片。
芒特是一位出色的摄影师,也是当时最著名的日光胶版雕刻专家。在彩色摄影方面,芒特作过大量的研究。他曾在一本有关摄影术的小册子里写道:
我认为可以断言,把一切东西的自然色彩摄录下来,这并非是异想天开,因为我们所做的大量实验使我们可以指望,现代科学必将揭开大自然的这一奥秘。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詹姆斯·克拉克·马克思韦尔(James Clerk Maxwell,1831~1879),对彩色摄影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1861年5月17日,马克思韦尔用放映幻灯的方式,演示了世界上第一幅全彩色影像。在这次著名的实验中,他将同一个物体,分别用红、绿、蓝三种颜色的滤镜,拍摄出三张幻灯片。然后,用三个幻灯机各配上相应的滤镜进行放映。当三个影像准确地重叠在屏幕上时,原物上所有的颜色就重现了出来。
马克思韦尔的演示,验证了三原色理论和加色法原理,为现代彩色摄影理论奠定了基础。
1868年,法国科学家D·迪·奥隆(Ducas du Hauron)提出了一整套彩色摄影理论,并按照减色法原理成功地制作了透射的和反射的彩色感光材料。他在《彩色摄影及其问题的解决方法》一书中写道:
我可以把一幅影像分解成三张不同彩色的画面:一张为红色、一张为黄色、另一张则为蓝色。原来的图像表面上是单一的,但实际上是由三种色彩构成的。自然界为我们提供的就是这样的画面。如果我分别用照相机照出一个物像的三张不同颜色的照片,那么,我只要把这三张照片混合成一张彩色照片,其结果就会同实物的色泽完全一样。
画家们的经验告诉我们,把红、黄、蓝三种基本颜料按适当的比例调和在一起,就可以得到几乎所有的色彩。
遗憾的是,迪·奥隆的想法在当时无法付诸实施。因为在19世纪60年代,没有摄影材料能对红色感光。将一个红色滤镜加在镜头上,拍摄出来的影像十分淡薄,甚至毫无影像。因此,直到1873年12月,德国化学家H·W·乌盖尔(H·W·Vogel)发现光谱增感方法,彩色感光材料的制造才有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最先在市场上出售的彩色片,是1907年法国卢米埃尔(Lumiere)兄弟创造的“天然彩色感光干版”。这是一种透明正片,在黑白全色乳剂上,涂有一层由红、绿、蓝三色混合而成的细微颗粒。这些彩色颗粒,起着一种滤镜的作用,使透明正片的影像,获得正确的颜色。不过,这种彩色片,有两个难以克服的缺点:一是由于颗粒的过滤关系,需要很长的曝光时间,大约是拍摄黑白照片时的40倍左右;二是它不能印制成彩色照色。所以,这种彩色片未能普及。
1912年,德国化学家提出在胶片上涂布三层乳剂的设想,即在胶片上涂上三层感蓝、感绿和感红的乳剂。然后,在冲洗过程中,将每层的影像变为正像,并使每层都有鲜明的色彩。这样,就可以获得一幅色彩丰富的幻灯片。
经过反复探索,柯达公司终于根据这种方法,在1936年生产出第一个涂有三层乳剂的“柯达彩色片”。次年,阿克发生产的“阿克发彩色片”问世。这些彩色胶片光敏度高,拍摄的照片色彩鲜艳,使彩色摄影真正进入了实用化阶段。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