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独到的世界摄影-照相机的改进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摄影术的发明,受到了人们广泛的欢迎,并掀起了照相机研制的热潮。

    1839年到20世纪20年代,是照相机发展的初级阶段。这期间,照相机由最初的木制暗箱发展成金属机身,出现了机械快门,镜头也由单镜片发展为多镜片组合形式。柯达一号照相机的出现,为摄影的普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此后,徕卡照相机问世,标志着照相机的发展进入了小型化阶段。

    一、早期照相机

    在摄影术发明的初期,先驱者们使用的相机,不过是一个自制的装有透镜的木盒子。法国发明家尼普斯,就是将涂有沥青的锡片放在暗箱的成像面上,让光线通过装置在封闭木盒上的透镜,经过长时间的曝光,拍摄了世界上的第一幅照片。

    1839年,达盖尔摄影法公布后,巴黎商人基罗(Giroux)制作出用于银版法的照相机。相机的机身,是两个套在一起,可以前后移动调节焦距的木质方盒。镜头是谢瓦利耶磨制的“沃拉斯顿”消色差透镜。由于曝光时间太长,这种相机主要用于拍摄风景、建筑和其他静止的物体。

    相机用于人像摄影,直到1840年,美国纽约的沃尔科特(Wolcott)发明“镜式照相机”后才成为现实。这种经过改良的木制相机,在箱子的正面留有开口,把射进来的影像,照在一块大的凹面镜上,接着又反射到约5×6厘米的感光版上。最后拍摄出的画面,虽然较小,但影像较为明亮。

    与此同时,德国的福伦达照相机也被制造出来。该相机采用圆锥体金属暗箱,镜头是由匈牙利数学家匹兹沃尔(Petzval,1807~1891),应福伦达(Voigtlander,1812~1878)的委托,首次用数学方法进行设计的。福伦达相机拍摄直径3.5英寸的圆形照片,曝光速度比当时的任何镜头都要快30倍。福伦达照相机的说明书上写道:

    冬天的阴暗天气,3分30秒;在晴朗天气的阴影下,1分30秒~2分;在阳光的直接照射下,40~45秒。

    福伦达照相机在1841年元旦推出后,大受欢迎。在1890年蔡斯(Zeiss)发售鲁道夫(Rudolph)研制的肖像散镜头之前,福伦达相机一直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照相机。

    二、形形色色的照相机

    1844年,住在巴黎的雕刻家兼摄影家F·马顿斯,研制成功了全景摇头照相机。这种相机依靠镜头的旋转,拍摄角度可达150°。马顿斯用它在5×17.5英寸的银版上,成功地拍摄了《巴黎景观》等风景照片。后来,这种相机也常用来拍摄团体照片。

    1851年,D·布鲁斯特(D.Brewster,1781~1868)发明了一种能拍摄立体照片的照相机。使用这种相机时,只要把被摄物体左右稍加变动,并拍摄两次,就能透过立体镜看到具有立体感的照片。不过,这种拍摄方法,仅限于拍摄静止的物体。

    两年后,曼彻斯特的J·B·丹塞(J·B.Dancer,1812~1887)和巴黎的A·柯涅特(A.Ouinet),在单镜头立体照相机的基础上,成功研制出双镜头立体照相机。这种相机,镜头相距65毫米,能一次拍摄两幅并列的照片,相当于两只眼睛所看到的景物。看照片时,要使用“双眼看相镜”,使左眼只看到左边的照片,右眼只看到右边的照片。于是,两眼看到的照片,便汇合成一个立体影像。这种立体影像,前景中的物体非常突出,而背景中的物体则显得很远。

    1854年,法国人像摄影家A·迪斯德里(Adolphe Disderi)发明了多镜头照相机。它装有4个镜头、在一张底片上可拍8幅画面,如果镜头各自的焦距不同,还可以同时拍出全身、半身和头部特写等不同景别的照片。它的出现,带来了“名片肖像”的流行。

    大尺寸的照片,看起来更美观一些,而早期摄影,照片放大又极为困难,因此,要想获得大幅照片,摄影者必须依靠大型照相机。早期的照相机,机身一般较大。其中,1860年由齐伯尔(Kibble)所制造的照相机,堪称世界之最。这是一架带有车轮,必须用马拉着走的庞然大物。它使用的玻璃底版为44×36英寸,每块重达44磅。

    40年后,这一记录被一架外号为“猛玛”(古代一种巨象的名字)的巨型照相机打破。这架相机重635公斤,由15人同时操作,可以拍摄长2.4米、宽1.4米的画面。它的每张玻璃底片,重达225公斤,需要45公斤药液冲洗。当时,美国芝加哥奥尔顿铁路公司,为了把一列最新型的豪华火车,全部清晰地照到一张照片上,特别订制了这架照相机,并为它专门设计了铁路货车运输。这架相机仅仅使用过一次,拍摄的惟一一张照片,在1900年的巴黎博览会上展出,并获得“世界第一大奖”。

    在拍摄大幅照片的同时,人们也没有忘记研制携带方便的小型照相机。1858年,英国的T·斯卡夫(T·Skaife)发明了一种“手枪式照相机”。这种相机形似手枪,装有一个成像特别清晰的镜头,能拍摄直径1.5英寸的快照。拍摄时,只要扣动扳机,橡皮开关就会引发自动式弹簧,镜头便随即开启。一次,斯卡夫使用这种相机,对准维多利亚女王拍摄时,竟引起一场误会,险些以“谋杀女王”的罪名而遭逮捕。赫谢尔曾在评价这种相机时写道:

    用这种相机拍照,简直就像紧急射击。

    也许,赫谢尔从中受到了某种启示,在这一年,他最先提出了“快照”一词。

    三、“你们按快门,我们来完成。”

    1888年,美国的乔治·伊斯曼(George Eastman,1854~1932)研制出了“柯达一号照相机”。在推销这款相机的广告词中,他这样写道:

    你们按快门,我们来完成。

    “柯达一号照相机”的出现,使一般人用它来拍摄照片,成为了一件十分简单的事情。而在此前,摄影还是一门很原始的技术。尽管在当时,相机、镜头、感光乳剂,所有这些必要的东西都有了,但却没能将它们组合起来,成为一个易于操作的拍摄系统。

    “柯达一号照相机”体积小,便于携带,能手持拍摄。照相机内,事先装有一卷6米长的感光材料,能拍100幅直径为6毫米的圆形照片。只要把照相机对准被摄体,给快门上弦,然后,掀动快门曝光,一幅照片就拍摄下来了。拍好后,摄影者不必自己动手配制药水和冲洗,只需将照相机寄回柯达公司冲洗。冲洗好的照片,将和重新装上胶卷的照相机一道再寄回来。3年后,伊斯曼又研制出摄影者可以自己装卸的胶卷。

    伊斯曼为什么要选用“柯达”(Kodak)作为商标呢?1906年9月15日,他在写给芝加哥大学的一位朋友的信中,作了这样的解释:

    关于“柯达”这个名字,它纯粹是几个字母的组合。整个名字,或者其中的某几个字母,绝不是现成单词的派生,也绝不是随意挑出几个字母,以满足产品销售的需要。我认为“柯达”有几个特点,字母少,不易拼错,否则会影响它的声誉。“柯达”这个名字具有生气,也有独特个性,更重要的是它符合各种各样的外国商标法的要求。

    后来,1920年,他在一个公开声明中,对此做了进一步的补充。他说:

    我喜欢K这个字母,它表示一种事物的突出部分和尖端,具有坚固、锋利的特征。我想用5个字母组成一个词,前后都用K,中间任选其他3个字母,最后这5个字母拼凑的结果是Kodak。

    伊斯曼推出的“柯达一号照相机”,把摄影简化为“只按快门”的单纯动作,为摄影的普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使之真正走进社会,走进大众。仅在当年,伊斯门就售出了13000台这种相机。12年后,英国已经有400万人使用这种轻巧的照相机了。当时的《威尔逊摄影杂志》在谈到这种新的照相机时说:

    不过一年多一点,世界就都知道有一种称为“柯达照相机”的黑色小匣子。在它轰动一时的短短时间内,这个小匣子就使得数以千计的人爱上了摄影,它的别致的名字也家喻户晓了。

    四、徕卡的诞生

    胶卷的问世,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从此,照相机的发展进入了小型化阶段。

    1914年,德国的奥斯卡·巴纳克(Oskar Barnack,1879~1936),经过多次的试验,用手工制作出了两台全金属的小型相机。这种被称为徕卡“原型”的照相机,重约500余克,小巧玲珑,携带方便,是世界上第一台35毫米照相机。由于它最先采用标准的35毫米胶卷,拍摄24×36毫米的照片,巴纳克被尊为135照相机之父。

    此后十年,徕卡“原型”不断改进,日趋完善,于1924年制造出了第一批6台徕卡照相机,并于次年由莱兹公司投入生产,供应市场。这种相机,正式取名为“徕卡”(Leica),与“原型”相比,有了较大的改进。它装有一只由5块镜片组成的埃尔玛镜头,光圈f3.5、焦距50毫米,平视取景,并实现了上快门与输片连动,快门速度从1/20秒—1/500秒。

    徕卡的问世,使摄影者能够方便快捷地进行拍照,为近代新闻摄影奠定了基础。

    然而,徕卡在1925年成批生产后,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这是因为当时的胶卷,影像分辨力较低,照片放大后,颗粒显得很粗糙。这种状况,延续了十几年的时间,直到胶卷乳剂质量显著提高,才得到改变。

    在20世纪20年代,新闻摄影者和其他专业的手持相机摄影者,大多使用一种名叫“儿玛诺”(Ermanox)的照相机。这种1924年由德国德累斯顿埃尔曼工场生产的中画幅相机,底片尺寸为6.5×9厘米。它装有一只当时世界上最大口径的f/1.8镜头,使用这种相机,可以利用室内现场光,快速地进行抓拍。

    “儿玛诺”相机,曾在新闻摄影领域大显身手。后来,由于胶卷性能不断改进,这种较为笨重的相机逐渐淡出。此后,人们纷纷选择徕卡作为拍摄利器,用它拍摄了无数的新闻摄影佳作。

    为表彰奥斯卡·巴纳克对新闻摄影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1979年,世界新闻摄影荷兰基金会决定,自该年起,在一年一度的荷兰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中增设一项特别奖——“奥斯卡·巴纳克奖”。这个奖金金额最高的奖项,将授予那些最具洞察力和表现力的系列照片的作者。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